CN115867757A -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7757A
CN115867757A CN202080101986.5A CN202080101986A CN115867757A CN 115867757 A CN115867757 A CN 115867757A CN 202080101986 A CN202080101986 A CN 202080101986A CN 115867757 A CN115867757 A CN 115867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nt
recovery
bottle
refrigerant reco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9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67757B (zh
Inventor
近藤正树
谷口胜也
野村亚加音
太田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67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7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67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7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回收效率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制冷剂回收系统具备:回收装置(3),其从空调机(1)回收制冷剂;回收瓶(2),其填充有所回收的制冷剂;送风装置(4),其从一个方向对回收瓶(2)吹送空气;以及板状的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其以夹着送风装置(4)和回收瓶(2)的方式立起设置,以形成从送风装置(4)向回收瓶(2)的风路。制冷剂回收系统通过从一个方向从送风装置(4)向回收瓶(2)吹送空气来冷却回收瓶(2)。

Description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空调机进行维护检查、更换等的情况下,作业者将填充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在回收制冷剂时,具备泵的回收装置对从空调机回收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液化后填充到回收瓶中。
当对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施加压力时,制冷剂被压缩而温度上升。另外,由于温度上升引起的制冷剂的膨胀和液化状态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进一步上升。因此,在回收制冷剂的期间,回收瓶的温度上升。
当回收瓶的温度升高时,回收瓶内的压力上升。因此,向回收瓶填充的填充速度降低。
因此,以往提出了各种对回收瓶进行冷却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具有换气功能的壳体覆盖回收瓶,向壳体内的回收瓶供给水。并且,通过将空气送入壳体内,促进水的气化。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这样冷却回收瓶来实现制冷剂的回收效率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1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38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向回收瓶供给水来进行冷却的现有技术,要求制冷剂回收的进一步高效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回收效率的制冷剂回收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收系统是将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具备:送风装置,其对所述回收瓶吹送空气;以及风路形成部,其形成将所述送风装置吹送的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回收瓶的风路。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收方法是将空调机的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的制冷剂回收方法,其包括:在载置于所述空调机附近的所述回收瓶的附近载置送风装置的步骤;形成从所述送风装置到所述回收瓶的风路的步骤;以及送风步骤,驱动所述送风装置,对所述回收瓶朝向所述回收瓶吹送空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制冷剂回收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回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收系统与回收瓶的位置关系时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的回收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的其他回收步骤的流程图。
图6A是从上方观察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变形例时的示意图。
图6B是从上方观察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其他变形例时的示意图。
图6C是从侧方观察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其他变形例时的示意图。
图6D是从上方观察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其他变形例时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是用于将空调机的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的系统。图1中示出了空调机1、回收瓶2、回收装置3、送风装置4、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和重量计6。
空调机1是使用制冷剂进行对象空间的冷却或加热的装置。对象空间例如是楼宇、房屋等建筑物、或者车辆、电梯等移动体等的内部空间。制冷剂例如是氟利昂类。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制冷剂的装置的一例,例示了空调机1。
回收瓶2是由回收制冷剂的作业者带入空调机1所在的空间的制冷剂回收用耐压容器。回收瓶2在回收制冷剂时载置于重量计6之上。回收瓶2可以使用各种尺寸的回收瓶。例如,回收瓶2可以使用容易搬运的20kg用的回收瓶。另外,作为其他例子,可举出小容量的10kg用、或者大容量的40kg用、100kg用等。在回收瓶2的容量比空调机1中使用的制冷剂量小时,更换多个回收瓶2来回收制冷剂。回收瓶2具备未图示的测定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以及测定所填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度的浮子传感器。各传感器的输出值既可以由作业者直接读取,也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发送到回收装置3。回收瓶2还可以具备测定所填充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回收装置3的模块结构的图。在回收装置3中内置有计算机。即,回收装置3具备CPU、ROM、RAM、硬盘驱动器(HDD)等存储单元、以及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单元。另外,也可以具备用于根据需要由作业者进行操作并向作业者提供信息的用户接口。
回收装置3是用于从空调机1回收制冷剂并填充到回收瓶2的装置。回收装置3具备管32a、32b。管32a是将制冷剂回收泵38与空调机1连接的中空形状的部件。管32a成为将空调机1的内部的制冷剂朝向制冷剂回收泵38送出的路径。在管32a中流动的制冷剂通常为气体的状态。管32b是将热交换器39与回收瓶2连接的中空形状的部件。管32b成为将从热交换器39流出的制冷剂向回收瓶2送出的路径。在管32b中流动的制冷剂通常为液体的状态。
在空调机1安装于楼宇等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剂的回收的情况下,作业者分别将管32a与空调机1的室外机连接,将管32b与回收瓶2连接,来回收空调机1中使用的制冷剂。回收装置3还具备压力传感器34、温度传感器36、制冷剂回收泵38、热交换器39、外部气温传感器40、风扇41、通信部42、填充状态数据取得部44以及控制部46。
此外,从回收装置3向回收瓶2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与回收瓶2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密切相关,因此回收装置3也可以具备对通过管32b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另外,回收装置3也可以具备对通过管32b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测定的传感器。优选控制部46参照由传感器测定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中的一方或双方来控制制冷剂回收。或者,也可以设置测定回收瓶2内的内压和温度的传感器,控制部46参照由传感器测定的回收瓶2内的内压和温度中的一方或双方来控制制冷剂回收。
压力传感器34是对通过管32a从空调机1抽吸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测定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36是对通过管32a从空调机1抽吸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测定的传感器。抽吸的制冷剂的温度及压力与制冷剂回收泵38对制冷剂的压缩和热交换器39对制冷剂的液化有关。因此,优选控制部46参照测定出的压力和温度来控制制冷剂回收。
制冷剂回收泵38是进行制冷剂的输送的装置。作为制冷剂回收泵38的例子,可举出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装置。制冷剂回收泵38通过管32a从空调机1抽吸气体的制冷剂,并且将抽吸的制冷剂压缩并向热交换器39送出。在制冷剂回收泵38压缩了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高温高压化。有时一部分制冷剂也会液化。
热交换器39是将制冷剂冷却并液化的装置。热交换器39通过将从制冷剂回收泵38流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热向外部放出而将制冷剂冷却并液化。
外部气温传感器40是对回收装置3的周围的气温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制冷剂的回收效率也依赖于外部气温。因此,优选控制部46参照外部气温来控制制冷剂回收。
风扇41是向热交换器39吹送外部空气的装置。作为风扇41的例子,可举出接受电动马达的动力而旋转的螺旋桨型的风扇。风扇41向热交换器39进行送风,冷却热交换器39,促进热交换器39中的制冷剂的液化。
通信部42、填充状态数据取得部44以及控制部46通过内置于回收装置3的计算机与利用搭载于计算机的CPU进行动作的程序的协调动作来实现。通信部42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来与送风装置4、重量计6等外部装置进行通信。通信部42还能够与作业者所属的组织的服务器等进行通信。填充状态数据取得部44获取与回收瓶2中的制冷剂的填充状态相关的数据(称为“填充状态数据”)。作为填充状态数据的例子,可举出制冷剂的填充量、填充速度、压力、温度等。填充状态数据取得部44可以从回收瓶2的传感器类获取填充状态数据,也可以获取重量计6测量的回收瓶2的重量作为填充状态数据。另外,也可以通过基于所取得的填充状态数据进行适当的运算(作为一例,可举出通过累计流量来求出填充量的方式),来取得填充状态数据。
控制部46进行回收装置3的各种控制。控制部46的控制对象之一是制冷剂回收泵38。控制部46根据作业者的指示或者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制冷剂回收泵38的起动、停止、输出变更等控制。另外,例如,在从回收瓶2输入的压力或浮子高度超过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从确保安全性的观点出发,也进行停止制冷剂回收泵38等的控制。控制部46还可以根据作业者的指示或者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送风装置4的起动、停止、输出变更等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控制部46等设置于回收装置3,但也可以通过其他装置来实现制冷剂回收的控制功能。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回收装置3仅具备制冷剂回收泵38、热交换器39以及风扇41,在与回收装置3分开设置的控制装置中具备压力传感器34、温度传感器36、外部气温传感器40、通信部42、填充状态数据取得部44以及控制部46。或者,也可以是回收装置3具备压力传感器34、温度传感器36、外部气温传感器40、制冷剂回收泵38、热交换器39以及风扇41,并使控制装置具有其他结构。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作业者不利用回收装置3的未图示的用户接口,例如通过作业者携带的终端装置(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发出指示。
重量计6是测量回收瓶2的重量的装置。重量计6将测量出的重量显示于重量计6的显示部(未图示)。另外,重量计6也可以将测量出的重量发送到回收装置3。通过使用重量计6,在回收氟利昂类等时,能够明确回收制冷剂量。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收系统与回收瓶2的位置关系时的示意图。
送风装置4从一个方向对回收瓶2吹送空气。在图3中,风路形成部件5间的空气的流动用箭头表示。送风装置4例如内置有1个或多个风扇4a。风扇也可以使用接受电动马达的动力而旋转的螺旋桨型的风扇。送风装置4将搭载的电池或商用电源作为驱动源。
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被设置为风路形成部,该风路形成部形成将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引导至回收瓶2的风路。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分别形成为板状,并在与送风装置4吹送空气的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分离地竖立设置。在夹着回收瓶2而与送风装置4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7,该开口部7成为将从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向外部引导的风路的出口。即,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的在送风装置4的送风方向上位于下游侧的下游端部构成开口部7。此外,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分别以相同的构造形成,不需要相互区别,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简称为“风路形成部件5”是指一对风路形成部件5。
风路形成部件5具备能够沿着竖立设置方向弯折的弯折部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调整回收瓶2与风路形成部件5的内壁之间的风路的宽度以及开口部7的宽度而设置有弯折部5a。因此,在设置风路形成部件5时,优选将弯折部5a设置在与回收瓶2对置的位置附近。如果构成为利用铰链的构造形成弯折部5a,能够将风路形成部件5折叠成2个,则搬运也方便。
风路形成部件5的材料不需要特别限定。但是,风路形成部件5由作业者搬运,因此优选轻量的材料。另一方面,风路形成部件5有可能经不起送风装置4的风量而倾倒,因此也可以适度地具有重量。但是,也可以不由具有重量的材料构成,而是将腿等翻倒防止部件设置于风路形成部件5而设为经得起风量的构造。另外,风路形成部件5在室外使用的情况较多,因此也可以由具有耐久性的金属形成。
接着,使用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使用了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制冷剂的回收步骤进行说明。
来自空调机1的制冷剂的回收通常通过空调机1的室外机来进行。作业者带着回收瓶2、回收装置3、送风装置4、风路形成部件5及重量计6而前往设置有室外机的屋顶等作业场所。然后,作业车按照以下的步骤设置制冷剂回收系统(步骤110)。
作业者在室外机的附近设置重量计6,在重量计6之上载置回收瓶2。在开始回收制冷剂之前的阶段,由于回收瓶2为空的状态,因此仅测量出回收瓶2的重量。接着,作业者将回收装置3的管32a与室外机连接,将管32b与回收瓶2连接。进而,作业者在有线通信的情况下,进行连接电缆等通信的设定,以将回收瓶2的压力传感器、浮子传感器、重量计6的测定数据输入到回收装置3。
作业者在回收瓶2的附近设置送风装置4。送风装置4被设置成朝向回收瓶2输送空气。并且,风路形成部件5竖立设置在夹着送风装置4和回收瓶2的位置,以使从送风装置4朝向回收瓶2吹送的空气高效地与回收瓶2接触。如图3所示,风路形成部件5被设置为,风路形成部件5的弯折部5a的位置与回收瓶2的设置位置一致,并且风路形成部件5的一端侧与送风装置4的设置位置一致,而且,在风路形成部件5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成为风路的出口的开口部7。风路形成部件5这样以使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从回收瓶2的一个方向侧向另一个方向侧排出的方式形成风路。
在如以上那样设置了制冷剂回收系统之后,作业者接通回收装置3的电源而起动。由此,回收装置3开始制冷剂的回收(步骤120)。在回收过程中,制冷剂回收泵38经由管32a将制冷剂以气体的状态吸入制冷剂回收泵38,对制冷剂进行加压并向热交换器39送出。热交换器39接受风扇41的送风,使制冷剂降温、液化,并送入回收瓶2。这样,制冷剂被填充到回收瓶2中并被回收。在对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制冷剂被压缩而温度上升。另外,由于温度上升引起的制冷剂的膨胀和液化状态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进一步上升。这样,在回收制冷剂的期间,回收瓶2的温度上升。
当回收瓶2的温度升高时,回收瓶2内的压力上升。因此,难以继续向回收瓶2填充制冷剂,填充速度降低。因此,作业者通过接通送风装置4的电源而起动,开始回收瓶2的冷却(步骤120)。
当接通电源时,送风装置4开始送风。从送风装置4送出的空气前往回收瓶2,与回收瓶2的外壁接触。此外,也可以将送风装置4以及风路形成部件5设置为,在送风装置4与风路形成部件5之间隔开间隙,利用空气的卷入效果使风量增加。或者,也可以在送风装置4的壳体的底部设置空洞。与回收瓶2接触的空气从回收瓶2的表面夺取热量,由此抑制回收瓶2的温度上升,并且使温度降低。
在空调机1中使用了比设置的回收瓶2的容量更大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回收瓶2被适当地更换。然后,在空调机1的制冷剂被回收后的阶段结束回收作业(步骤140)。作业者切断回收装置3和送风装置4的电源。另外,进行回收瓶2的闭栓,将管32a、32b分别从回收装置3及回收瓶2卸下。然后,作业者记录回收瓶2的最终重量。由此,求出回收的制冷剂的重量。作业者带着回收瓶2、回收装置3、送风装置4、风路形成部件5及重量计6从作业场所撤出(步骤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上那样从空调机1回收制冷剂,但制冷剂的回收步骤不需要限定于此。图5是表示与图4不同的制冷剂的回收步骤的流程图。另外,对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适当省略说明。
例如,在开始回收制冷剂的同时,被压缩的液体制冷剂被填充到回收瓶2中。因此,回收瓶2的温度在开始回收制冷剂的同时开始上升。在温度低的情况下,制冷剂的回收速度快,因此在设置制冷剂回收系统后(步骤110),与回收装置3相应地接通送风装置4的电源而进行起动。这样,在回收制冷剂的同时开始回收瓶2的冷却(步骤160)。或者,也可以在回收制冷剂之前接通送风装置4的电源来开始回收瓶2的冷却。这样,也可以通过预先使回收瓶2低温化,来抑制回收瓶2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的上升,从而事先防止制冷剂回收速度的降低。
在此,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送风装置4和风路形成部件5、以及送风装置4和风路形成部件5相对于回收瓶2的位置关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从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与回收瓶2接触来抑制回收瓶2的温度上升。为了提高该抑制效果,优选增大与回收瓶2接触的空气的风量和风速。
首先,作为用于增大风量的方法,可以考虑增加搭载于送风装置4的风扇的数量。图6A是将2个风扇4a沿横向排列搭载的情况下的图。图6B是将3个风扇4a沿横向排列搭载的情况下的图。另外,图6C是将3个风扇4a沿纵向排列搭载的情况下的图。这样,也可以通过在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排列搭载多个风扇4a,来增加送风装置4的风量。另外,如图6C所示,位于比回收瓶2的肩2a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的风扇4a-1设置成吹送的空气尽可能垂直地与回收瓶2的肩2a的位置接触。这可以准备使风扇4a-1的位置倾斜的状态的送风装置4,也可以使送风装置4的风扇4a-1的部分为可倒式。这样,通过使空气从送风装置4的上方朝向下方与回收瓶2接触,能够提高冷却效果,并且能够抑制不是从开口部7而是要从风路形成部件5的上方排出的空气。
在图6A~图6C中示出了具备多个风扇的送风装置4,但如图6D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由壳体彼此分开的多个风扇4a构成送风装置4,将多个风扇4a排列配置而进行送风。风扇4a各自的重量比多个风扇4a合起来的重量轻,因此与将多个风扇4a一体化的送风装置4相比,便于搬运。另外,制冷剂回收作业中,室外机配置于楼宇(也包括房屋)的屋顶、楼宇间的狭小部等无法充分确保空间的场所的情况不少。因此,通过由不同的壳体形成多个风扇4a,能够灵活地应对狭窄的场所等设置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场所的状况。
另外,为了增加与回收瓶2接触的风量,也可以考虑在回收瓶2的四周设置送风装置4。然而,如果要从回收瓶2的一个方向侧以外的方向使空气接触,则从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的流动会被抵消。即,通过实验已经证实了要从一个方向侧以外的方向使空气接触的风扇配置无法提高冷却效果。此外,图6C是从上方朝向下方进行送风,但图6C所示的送风装置4适用于从附图的左侧朝向右侧的一个方向的送风,通过图6C所示的风扇4a-1的配置能够提高冷却效果,这一点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
另外,作为用于增大与回收瓶2接触的风速的方法,如上所述通过从一个方向使空气接触而在回收瓶2的外周产生附壁效应的现象是有效的。另外,为了使风路中的空气的流动顺畅,使空气难以在风路形成部件5之间对流,优选将风路形成部件5设置为在风路形成部件5与回收瓶2之间形成的风路的宽度d1、d2之和与开口部7的宽度相同或比开口部7的宽度窄。更具体而言,风路形成部件5在与送风装置4的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间隔距离的平均值设置为比下游侧端部、即开口部7的间隔距离大。另外,风路形成部件5在上述交叉方向上的间隔距离的平均值设置为比风路形成部件5的在上述送风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上游侧端部(即,送风装置4侧端)的间隔距离大。或者,也可以将送风装置4设置为尽可能靠近回收瓶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比弯折部5a靠开口部7侧的风路形成部件5形成为比送风装置4侧的长度长,以使得从回收瓶2到开口部7的距离充分。
例如,在构成为与回收瓶2接触的风速为10m/秒以上的情况下,如果回收瓶2的周边的温度与回收瓶2的温度的温度差为5度以上,则通过上述结构仅进行送风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效果,这一点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此外,回收瓶2的周边的温度使用回收装置3的外部气温传感器40的测定温度。回收瓶2的温度使用填充于回收瓶2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测定温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送风装置4和风路形成部件5这样的简单的结构仅进行送风就能够高效地冷却回收瓶2。
实施方式2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具备将所保持的水分向回收瓶2的外壁供给的水分保持部件8。
本实施方式中的水分保持部件8为片形状,以卷绕于回收瓶2的外周并覆盖的方式设置。水分保持部件8通过销、纽扣、磁铁、钩扣、粘扣带等方法固定于回收瓶2的外周。水分保持部件8由具有排斥水的性质、即疏水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为聚酯。水分保持部件8中含有的水分假定为自来水,但也可以含有其他水分。
本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利用方式基本上可以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作业者追加了使水分保持部件8含有水分并卷绕于回收瓶2的外周的作业。使水分保持部件8含有水分的作业可以在卷绕于回收瓶2的外周之前或之后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实施方式1追加的作业只要在使制冷剂的回收开始之前,则可以在任何时候实施。但是,设置风路形成部件5之前更容易将水分保持部件8安装于回收瓶2。
水分保持部件8中含有的水分从回收瓶2夺取热量,抑制回收瓶2的温度上升,并且使温度降低。从送风装置4朝向回收瓶2吹送的空气与水分保持部件8接触,由此促进水分保持部件8中含有的水分的气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具有疏水性的材料用于水分保持部件8,因此保持于水分保持部件8的水分容易气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气化速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中并用水分保持部件8,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提高制冷剂回收时、换言之回收瓶2的冷却开始时刻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提高制冷剂回收效率。
另外,在水分保持部件8所保持的水分变少而成为无法期待冷却效果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将水分保持部件8拆下,也可以向水分保持部件8供给水分。
实施方式3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具备将水呈雾状喷射到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中的喷雾装置9。
本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9在主体部内置有储藏水的储藏罐9a。储藏于储藏罐9a的水假定为自来水,但也可以储藏其他液体。储藏于储藏罐9a的水从形成水的喷出口的喷雾喷嘴9b呈雾状喷射。喷雾喷嘴9b被置于送风装置4与回收瓶2之间。喷雾装置9将搭载的电池或商用电源作为驱动源。另外,喷雾装置9也可以构成为不仅通过作业者的手动进行操作,还通过有线或无线与回收装置3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通过回收装置3的控制部46进行起动、停止、喷出量等的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收系统的利用方式基本上可以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相对于实施方式1,作业者追加了在喷雾装置9的储藏罐9a中储藏水并将喷雾喷嘴9b定位在送风装置4与回收瓶2之间的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实施方式1追加的作业只要在使制冷剂的回收开始之前,则可以在任何时候实施。但是,在设置了送风装置4和回收瓶2之后,喷雾喷嘴9b的定位更容易。
若对喷雾装置9接通电源,则从储藏罐9a抽吸的水从喷雾喷嘴9b成为雾而喷出。由此,从送风装置4吹送的空气在喷雾喷嘴9b附近成为含有雾的含雾空气,并前往回收瓶2。然后,含雾空气对回收瓶2进行冷却。另外,优选喷雾喷嘴9b被定位在连接送风装置4和回收瓶2的各中心的直线上的靠近送风装置4的位置,以使含雾空气均等地到达回收瓶2的外壁。
雾的每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大,因此容易发生蒸发。在雾在到达回收瓶2之前蒸发的情况下,从周围的空气夺取气化热,因此空气的温度降低。变冷的空气从回收瓶2夺取大量的热量,使回收瓶2的温度降低。另外,以雾状态到达回收瓶2的水附着于回收瓶2的表面。而且,从回收瓶2夺取热量而高温化,并且还受到在周围流动的空气的作用而气化。在气化时,雾从回收瓶2夺取大量的气化热。这样,喷雾装置9抑制回收瓶2的温度上升,并且降低温度。另外,一部分的雾落到回收瓶2的周围。但是,制冷剂回收系统通常在室外使用,因此不会成为特别的问题。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中并用喷雾装置9,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提高回收瓶2的冷却效果。由此,能够提高制冷剂回收效率。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送风装置4和风路形成部件5来降低回收瓶2的温度。而且,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追加了水分保持部件8的结构,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追加了喷雾装置9的结构。但是,也可以组合使用在各实施方式2、3中说明的水分保持部件8和喷雾装置9。
另外,若作业者起动回收装置3,则在一段时间内,制冷剂回收泵38充分地发挥功能,以大致恒定的速度对回收瓶2进行制冷剂的填充。因此,回收瓶2的重量线性上升。而且,虽然也取决于制冷剂回收泵38的输出,但在从开始回收起的大约10~30分钟后为止,能够回收相当多的制冷剂。
回收瓶2的压力在刚开始回收之后,由于制冷剂的流入和流入的制冷剂的蒸发而急速上升。但是,若压力比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高,则制冷剂冷凝而压力下降。因此,以后,压力显示出强烈依赖于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的值。回收瓶2的温度与上述压力的变化相同。
当进行制冷剂的回收时,如上所述,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制冷剂的饱和蒸气压也上升,因此回收瓶2的压力逐渐上升。上升的结果是,制冷剂回收泵38的排出压接近回收瓶2的压力,制冷剂的压缩效率降低,从而回收瓶2的重量的增加比率变小。
因此,在将水分保持部件8和喷雾装置9组合使用的情况下,从制冷剂的回收相对高效的制冷剂的回收开始时刻起,使用水分保持部件8进一步提高回收效率。而且,也可以进行控制,使得在即使使用水分保持部件8,制冷剂的回收效率也出现了降低,回收瓶2的重量的增加比率变小的时刻,例如从开始回收制冷剂起经过10~15分钟的时候,开始使用喷雾装置9来抑制制冷剂的回数效率的降低。这样,提高制冷剂的回收效率,实现制冷剂的回收时间的缩短。在制冷剂的回收中,也可以始终从喷雾装置9呈雾状喷射水分,但通过推迟喷雾装置9的使用开始时刻,能够抑制到制冷剂的回收结束为止的水的使用量。控制部46能够参照来自回收瓶2的传感器的测定值来控制喷雾装置9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送风装置4,从固定方向对回收瓶2供给风。但是,作为从固定方向对回收瓶2供给风的机构,也可以通过在风路形成部件5所形成的风路的出口侧吸入空气的吸入装置来实现。
标号说明
1:空调机;2:回收瓶;2a:肩;3:回收装置;4:送风装置;4a、4a-1、41:风扇;5:风路形成部件;5a:弯折部;6:重量计;7:开口部;8:水分保持部件;9:喷雾装置;9a:储藏罐;9b:喷雾喷嘴;32a、32b:管;34:压力传感器;36:温度传感器;38:制冷剂回收泵;39:热交换器;40:外部气温传感器;42:通信部;44:填充状态数据取得部;46:控制部。

Claims (15)

1.一种制冷剂回收系统,其将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该制冷剂回收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装置,其对所述回收瓶吹送空气;以及
风路形成部,其形成将所述送风装置吹送的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回收瓶的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收系统还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位于与所述送风装置夹着所述回收瓶的位置,将所述送风装置吹送并经过了所述回收瓶的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风路形成部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路形成部具备一对风路形成部件,该一对风路形成部件为板状,且在与所述送风装置吹送所述空气的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分离地竖立设置,
所述一对风路形成部件的在所述送风方向上位于下游侧的下游端部构成所述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分离地竖立设置的所述一对风路形成部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间隔距离的平均值比所述下游端部的所述间隔距离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分离地竖立设置的所述一对风路形成部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间隔距离的平均值比所述一对风路形成部件的在所述送风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上游侧端部的所述间隔距离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风路形成部件具备能够沿着竖立设置方向弯折的弯折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风路形成部件沿着所述回收瓶的外周弯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收系统具备将所保持的水分向所述回收瓶的外壁供给的水分保持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分保持部件为片形状,卷绕设置在所述回收瓶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分保持部件由具有疏水性的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收系统具备喷雾装置,该喷雾装置将水呈雾状喷射到所述送风装置吹送的空气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剂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雾装置的水的喷出口被置于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回收瓶之间。
13.一种制冷剂回收方法,将空调机的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瓶,所述制冷剂回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载置于所述空调机附近的所述回收瓶的附近载置送风装置的步骤;
形成从所述送风装置到所述回收瓶的风路的步骤;以及
送风步骤,驱动所述送风装置,对所述回收瓶朝向所述回收瓶吹送空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剂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收方法包括将片形状的水分保持部件卷绕在所述回收瓶的外周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制冷剂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收方法包括将喷雾装置的水的喷出口置于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回收瓶之间的步骤,其中该喷雾装置将水呈雾状喷射到所述送风装置吹送的空气中,
在所述送风步骤中,朝向所述回收瓶吹送含有呈雾状喷射出的水的空气。
CN202080101986.5A 2020-06-18 2020-06-18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Active CN115867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3964 WO2021255895A1 (ja) 2020-06-18 2020-06-18 冷媒回収システム及び冷媒回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7757A true CN115867757A (zh) 2023-03-28
CN115867757B CN115867757B (zh) 2023-11-14

Family

ID=74845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986.5A Active CN115867757B (zh) 2020-06-18 2020-06-18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0906B1 (zh)
CN (1) CN115867757B (zh)
WO (1) WO20212558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6286B1 (ja) * 2021-04-28 2022-04-01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冷媒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却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8905A (zh) * 1997-09-12 2001-01-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收装置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US6338255B1 (en) * 2000-02-09 2002-01-1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Refrigerant charging device
US7845178B1 (en) * 2006-12-19 2010-12-07 Spx Corporation A/C maintenance system using heat transfer from the condenser to the oil separator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CN207395264U (zh) * 2015-07-08 2018-05-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10366665A (zh) * 2017-03-02 2019-10-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025Y2 (zh) * 1976-03-11 1981-02-03
JP3149871B2 (ja) * 1999-07-05 2001-03-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置換用気体の回収トラップ容器及び空気調和機の施工方法
JP5221321B2 (ja) * 2008-12-24 2013-06-26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冷媒回収ボンベの冷却装置
JP5606732B2 (ja) * 2009-12-25 2014-10-15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冷媒回収装置
JP3160931U (ja) * 2010-04-02 2010-07-15 株式会社エイ・シー・ピー 冷媒回収装置用の冷媒冷却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8905A (zh) * 1997-09-12 2001-01-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收装置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US6338255B1 (en) * 2000-02-09 2002-01-1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Refrigerant charging device
US7845178B1 (en) * 2006-12-19 2010-12-07 Spx Corporation A/C maintenance system using heat transfer from the condenser to the oil separator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CN207395264U (zh) * 2015-07-08 2018-05-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10366665A (zh) * 2017-03-02 2019-10-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0906B1 (ja) 2021-03-10
CN115867757B (zh) 2023-11-14
JPWO2021255895A1 (zh) 2021-12-23
WO2021255895A1 (ja) 202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39736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o cool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CN103121508B (zh) 燃料箱可燃性降低和惰化系统及其方法
AU2013291836B2 (en)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filling pressurized gas cylinders from a liquefied gas tank
CN102287972B (zh) 制冷剂循环装置
US11384946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5867757B (zh) 制冷剂回收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方法
CN106839145A (zh) 移动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140067310A (ko) 수위조절형 응축수 증발장치가 구비된 정온유지장치
US20140182684A1 (en) Refrigerant Removal Device and Method
KR20110072965A (ko) 응축수 증발장치가 구비된 일체형 에어컨
CN101336069B (zh) 低温环境无冷凝系统
WO2014183185A1 (en) Self contained vending machine employing expendable refrigerant and geothermal-based heat extraction
US724946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13032839A (ja) 移動式容器
CN207166948U (zh) 一种通信基站机房维护设备
CN207006669U (zh) 一种高度降低的制冷机组
KR101850131B1 (ko) 유증기 회수 액화 시스템
JP7249860B2 (ja) 冷媒回収システム及び冷媒回収方法
CN210772594U (zh) 一种温度调节器
JP7046286B1 (ja) 冷却装置、冷媒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却方法
JP2003347782A (ja) 冷却装置
CN117388748B (zh) 一种船用逆变电源装置的综合环境试验系统
CN209218518U (zh) 一种辅助消防检测综合业务平台使用的移动终端
US507259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ssive refrigerant retrieval and storage
KR200353077Y1 (ko) 정온 유지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