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3051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3051A
CN107003051A CN201580061226.5A CN201580061226A CN107003051A CN 107003051 A CN107003051 A CN 107003051A CN 201580061226 A CN201580061226 A CN 201580061226A CN 107003051 A CN107003051 A CN 1070030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interior space
blow
air
lf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12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3051B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驹井隆雄
前田晃
川岛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601341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7003051(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0680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07483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03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3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室内机具有:送风风扇;吸入口,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以及吹出口,设置于吸入口的上方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空间。吹出口形成于室内机的框体的前面或者侧面。控制部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送风风扇运转,当将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室内空间的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的高度设为Ho[m]时,封入量M、燃烧下限浓度LFL、地板面积A以及高度Ho满足M<LFL×A×Ho的关系。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所使用的制冷剂,使用如不燃性的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如以往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臭氧层破坏系数(以下称为“ODP”)为零,所以不会破坏臭氧层。然而,R410A具有全球变暖系数(以下称为“GWP”)高这样的性质。因此,作为防止全球变暖的一个环节,进行着从如R410A那样的GWP高的HFC制冷剂向GWP低的制冷剂变更的研究。
作为这样的低GWP的制冷剂候补,存在如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R1270(C3H6;丙烯)那样的HC制冷剂。但是,R290、R1270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高度易燃水平的可燃性(高易燃性)。因此,在将R290或R1270用作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对制冷剂泄漏加以注意。
另外,作为低GWP的制冷剂候补,存在有在组成中不具有碳双键的HFC制冷剂、例如GWP比R410A低的R32(CH2F2;二氟甲烷)。
另外,作为相同的制冷剂候补,存在与R32同样地是HFC制冷剂的一种且在组成中具有碳双键的卤代烃。作为相关的卤代烃,例如存在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HFO-1234ze(CF3-CH=CHF)。此外,在组成中具有碳双键的HFC制冷剂为了与如R32那样在组成中不具有碳双键的HFC制冷剂进行区别,使用烯烃(具有碳双键的不饱和烃被称为烯烃)的“O”来表述为“HFO”的情况有很多。
这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易燃性不像如作为天然制冷剂的R290那样的HC制冷剂那么高,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微燃水平的可燃性(微燃性)。因此,与R290同样地需要对制冷剂泄漏加以注意。由此以后,将具有微燃水平以上(例如,按照ASHRAE34的分类是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在可燃性制冷剂向室内泄漏的情况下,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有可能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制冷剂检测单元,设置在室内机的外表面,检测可燃性制冷剂;以及控制部,进行在制冷剂检测单元检测到制冷剂时使室内机送风风扇旋转的控制。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可燃性制冷剂从与室内机相连的延长配管向室内泄漏的情况下、或是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通过室内机的框体的间隙而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制冷剂检测单元检测泄漏制冷剂。另外,通过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机送风风扇旋转,从而从设置于室内机的框体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能够使所泄漏的制冷剂有效地扩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未规定封入制冷剂量。因此,在封入制冷剂量过多的情况下,存在即使通过室内机送风风扇将泄漏制冷剂与室内空气搅拌也有可能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这样的问题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便可燃性制冷剂意外泄漏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制冷循环,使制冷剂循环;室内机,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被设置在室内空间;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室内机,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所述室内机具有:送风风扇;吸入口,吸入所述室内空间的空气;以及吹出口,被设置于所述吸入口的上方,将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吹出到所述室内空间,所述吹出口形成于所述室内机的框体的前面或者侧面,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当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所述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起算的所述吹出口的高度设为Ho[m]时,所述封入量M、所述燃烧下限浓度LFL、所述地板面积A以及所述高度Ho满足以下关系:M<LFL×A×Ho。
另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制冷循环,使制冷剂循环;室内机,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被设置在室内空间;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室内机,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所述室内机具有:送风风扇;吸入口,吸入所述室内空间的空气;吹出口,被设置于所述吸入口的上方,将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吹出到所述室内空间;以及上下风向板,被设置于所述吹出口,所述吹出口形成于所述室内机的框体的前面或者侧面,当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所述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起算的所述吹出口的高度设为Ho[m]时,所述封入量M、所述燃烧下限浓度LFL、所述地板面积A以及所述高度Ho满足以下关系:M≥LFL×A×Ho,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并且将所述上下风向板设定为向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可燃性制冷剂意外泄漏,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图5的步骤S3的处理而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之后的室内空间120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用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关的实验的室内空间120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关的第1实验中的制冷剂浓度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关的第2实验中的制冷剂浓度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吹出口113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图11的步骤S14的处理而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之后的室内空间120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目录的记载事项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目录或者安装施工说明书的记载事项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包括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结构部件的尺寸的关系和形状等与实际的各结构部件的尺寸的关系和形状等不同。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40。制冷循环40具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室外热交换器5(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以及室内热交换器7(负载侧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依次按照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另外,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例如设置在室内的室内机1和例如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2。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10a、10b连接。
作为在制冷循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高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既可以被用作单一制冷剂,也可以被用作将两种以上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例如,温度为室温(25℃))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将所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械。作为压缩机3,例如使用可调整转速的变换器驱动的密闭型电动压缩机等。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循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通过后述室外送风风扇5f吹送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将高压制冷剂减压而做成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可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室内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通过后述室内送风风扇7f吹送的空气的热交换。此处,制冷运转是指对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指对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室外热交换器5以及减压装置6收容于室外机2。另外,对室外热交换器5供给外部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收容于室外机2。室外送风风扇5f与室外热交换器5对置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而生成经过室外热交换器5的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所生成的气流中例如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中,作为制冷剂配管而配置有连结气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门13a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配管12、连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和室外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配管、连结室外热交换器5和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结减压装置6和液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门13b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门13a由可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门13b由可进行开放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在抽真空时(对制冷循环40填充制冷剂之前的作业时)使用的维修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
在排出配管12中,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都流过被压缩机3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中,在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都流过经过了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对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附带扩口接头的维修口14b,对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附带扩口接头的维修口14c。维修口14b、14c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时或修理时的试运转之际连接压力计,用以测量运转压力。
室内热交换器7收容于室内机1。另外,对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设置于室内机1。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而生成经过室内热交换器7的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而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式风扇、涡轮风扇等)、横流风扇、混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所生成的气流中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另外,在室内机1设置有检测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的制冷剂温度的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2、检测室内热交换器7的二相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或者冷凝温度)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3等。进而,后述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室内机1。这些传感器类对控制室内机1或者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之中的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中,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连接的连接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扩口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之中的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中,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连接的连接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扩口接头)。
控制部30具有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的微型计算机。控制部30能够在与后述操作部26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括室内送风风扇7f的动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者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动作。控制部30既可以设置在室内机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2的框体内。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设置于室内机1并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
接下来,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回路构成为,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如实线所示切换制冷剂流路,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过低温低压的制冷剂。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首先向室外热交换器5流入。在制冷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外送风风扇5f吹送的空气(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减压装置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而流入到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送风风扇7f吹送的空气(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蒸发热从送风空气吸热。由此,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另外,通过室内送风风扇7f吹送的空气由于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被吸入到压缩机3。被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下来,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回路构成为,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如虚线所示切换制冷剂流路,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过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送风风扇7f吹送的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送风空气散热。由此,通过室内送风风扇7f吹送的空气由于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卸下前面面板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示出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中的左方示出室内机1的前面侧(室内空间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出设置于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的落地型的室内机1。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各结构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设置成能够使用室内机1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备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的框体111。在框体111的前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比中央部更靠下方,设置于地板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面上部、即高度比吸入口112高的位置(例如,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比中央部更靠上方)形成有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13。在框体111的前面之中的、吸入口112的上方且吹出口113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连接于控制部30,能够在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如上所述,在操作部26中,通过用户的操作而进行室内机1(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以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也可以对操作部26设置将信息报告给用户的显示部、声音输出部等。
框体111是中空的箱体,在框体111的前面形成有前面开口部。框体111具备针对前面开口部能够装卸地安装的第1前面面板114a、第2前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面面板114c。第1前面面板114a、第2前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面面板114c都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形状。第1前面面板114a针对框体111的前面开口部的下部能够装卸地安装。在第1前面面板114a形成有上述吸入口112。第2前面面板114b与第1前面面板114a的上方邻接地配置,相对框体111的前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能够装卸地安装。在第2前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操作部26。第3前面面板114c与第2前面面板114b的上方邻接地配置,相对框体111的前面开口部的上部能够装卸地安装。在第3前面面板114c形成有上述吹出口113。
框体111的内部空间大体上划分为成为送风部的空间115a和位于空间115a的上方并成为热交换部的空间115b。空间115a与空间115b之间通过大致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的隔板20被隔开。在隔板20至少形成有成为空间115a与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通过将第1前面面板114a从框体111卸下,从而空间115a在前面侧露出,通过将第2前面面板114b以及第3前面面板114c从框体111卸下,从而空间115b在前面侧露出。即,隔板20的设置高度与第1前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者第2前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
在空间115a配置有产生从吸入口112向吹出口113的空气的流动的室内送风风扇7f。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如下多叶片式风扇:具备未图示的马达、和连接于马达的输出轴且沿周向按照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叶片的叶轮107。叶轮107的旋转轴(马达的输出轴)被配置成与框体111的进深方向大致平行。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被涡旋状的风扇外壳108覆盖。风扇外壳108例如与框体111分开形成。在风扇外壳108的涡旋中心附近形成有经由吸入口112将室内空气吸入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被配置成与吸入口112对置。另外,在风扇外壳108的涡旋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将送风空气吹出的吹出开口部108a。吹出开口部108a以朝着上方的方式配置,经由隔板20的风路开口部20a连接于空间115b。换言之,吹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与空间115b连通。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既可以直接连结,也可以经由管道部件等间接地连结。
另外,在空间115a设置有对例如构成控制部30等的微型计算机、各种电子构件、基板等进行收容的电气零部件箱25。
在空间115b内的风路81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7。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接受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的排水盘(未图示)。排水盘既可以形成为隔板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隔板20分开形成而配置在隔板20上。
在吸入开口部108b附近的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制冷剂检测单元99。制冷剂检测单元99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0。在控制部30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检测信号,判定有无制冷剂的泄漏。
在室内机1中有可能发生制冷剂泄漏的部位是室内热交换器7的焊接部以及接头部15a、15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检测单元99在框体111内设置于高度比室内热交换器7以及接头部15a、15b低的位置。由此,至少在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时,制冷剂检测单元99能够可靠地检测所泄漏的制冷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单元99设置于吸入开口部108b附近的靠下方的位置,但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其它位置。
图5是示出通过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含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过程中以及停止过程中在内的平时,或者仅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停止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地执行。
在图5的步骤S1中,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检测信号,获取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周围的制冷剂浓度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2中,判定制冷剂检测单元99的周围的制冷剂浓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在步骤S3中,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在室内送风风扇7f已经运转的情况下,原样地继续运转。在步骤S3中,也可以使用设置于操作部26的显示部、声音输出部等,将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一情况报告给用户。
如以上所示,在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中,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即,通过制冷剂检测单元99检测的制冷剂浓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由此,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112,并且所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13被吹出。因此,能够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到室内空间,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空间局部地变高。
图6是示出通过图5的步骤S3的处理而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之后的室内空间120的状态的图。如图6所示,吹出口113位于顶棚面的下方,所以吹出口113的上端距地板面的高度Ho比顶棚面距地板面的高度Hc低(Ho<Hc)。此处,设为制冷剂的泄漏依然持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因此,在室内空间120中的室内机1附近的地板面附近,泄漏制冷剂气体121以相对高的浓度滞留。由于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开始,从而泄漏制冷剂气体121作为制冷剂与空气混合而成的制冷剂混合空气而被吸入到吸入口112。如图6中的粗箭头所示,所吸入的制冷剂混合空气从吹出口113吹出到室内空间120。制冷剂混合空气的吹出方向例如是水平方向。即,在制冷剂持续泄漏的过程中,包含相对高的浓度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混合空气被吸入到吸入口112,从吹出口113按高度Ho被吹出到室内空间120,连续地反复进行这样的流动动作。
按高度Ho被吹出的制冷剂混合空气所包含的制冷剂由于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几乎不扩散到比高度Ho靠上方的空间,而是一边下降一边扩散到下方的空间。因此,在制冷剂持续泄漏的过程中,所泄漏的制冷剂逐渐扩散到室内空间120中的高度为Ho以下的下部空间120a。
另一方面,在制冷剂的泄漏结束之后,被吸入到吸入口112的制冷剂混合空气的制冷剂浓度逐渐下降,从吹出口113吹出的制冷剂混合空气的制冷剂浓度也逐渐下降。由此,按高度Ho吹出的制冷剂混合空气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之差减小。因此,制冷剂混合空气所包含的制冷剂也开始扩散到比高度Ho靠上方的空间。即,在制冷剂的泄漏结束之后,制冷剂也逐渐扩散到室内空间120中的高度比Ho高且比Hc低的上部空间120b。
以下,使用实验结果对上述现象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用于实验的室内空间120的结构的平面图。如图7所示,室内空间120是具有4m×4m的正方形形状的平面形状的密闭的空间。室内空间120的顶棚面的高度Hc为2.5m。即,室内空间120的容积为40m3。室内机1沿着室内空间120中的1个壁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被设置在地板面上。室内机1的吹出口113的高度Ho为1.5m。使用R32作为制冷剂。此外,R32的燃烧下限浓度(LFL;Lower Flammable Limit)为0.306kg/m3(=14.4vol%)。另外,室内送风风扇7f设定成在通过室内机1内(框体111内)的制冷剂检测单元99检测的制冷剂浓度上升至3.6vol%(即,LFL的1/4)的情况下开始运转。
在室内空间120的中心部,制冷剂浓度测定用的4个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122d分别配置于不同的高度位置。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122d分别配置于从地板面起算的高度为0.5m、1.0m、1.5m、2.0m的位置。即,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测定高度为Ho以下的下部空间120a中的制冷剂浓度,其中,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c测定与吹出口113的高度Ho相同的高度处的制冷剂浓度。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d测定高度比Ho高的上部空间120b中的制冷剂浓度。
在第1实验中,在室内机1的框体111内,使制冷剂以泄漏速度10kg/h泄漏,通过4个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122d测定制冷剂浓度。泄漏的制冷剂总量设为12.24kg。该制冷剂总量是与相对室内空间120的容积的LFL相当的量。即,制冷剂总量设定成假定为均匀地扩散到室内空间120整体时的制冷剂浓度达到LFL。
图8是示出第1实验中的制冷剂浓度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曲线图的横轴表示从制冷剂泄漏开始起的经过时间[分钟],纵轴表示制冷剂(R32)浓度[vol%]。曲线图中的用细实线示出的曲线表示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测定出的高度0.5m处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用细虚线示出的曲线表示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b测定出的高度1.0m处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用粗实线示出的曲线表示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c测定出的高度1.5m处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用粗虚线示出的曲线表示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d测定出的高度2.0m处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
如图8所示,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测定出的制冷剂浓度在大致从制冷剂泄漏开始起至结束为止(0分钟~约75分钟)的时间段,随着时间经过而单调地上升并超过LFL。然后,这些制冷剂浓度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逐渐下降,最终接近LFL。这些制冷剂浓度在经过时间为约60分钟~约130分钟的时间段T1,超过LFL。即,可知在该时间段T1,在下部空间120a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外,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测定出的各个制冷剂浓度与经过时间无关而示出大致同样的值。由此可知,在下部空间120a,泄漏制冷剂大致均匀地扩散。
另一方面,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d测定出的制冷剂浓度在从制冷剂泄漏开始起至结束为止的时间段,大致维持为0vol%。该制冷剂浓度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开始上升,但不超过LFL,而最终接近LFL。即,可知在上部空间120b,在制冷剂泄漏结束之前制冷剂几乎不扩散,当制冷剂泄漏结束时开始扩散。
在第2实验中,将制冷剂总量设为6.12kg(第1实验的一半)。图9是示出第2实验中的制冷剂浓度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9所示,可知第2实验中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示出与第1实验同样的趋势。
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a、122b、122c测定出的制冷剂浓度与第1实验同样地在大致从制冷剂泄漏开始起至结束为止(0分钟~约35分钟)的时间段,随着时间经过而单调地上升,但不上升至LFL。然后,这些制冷剂浓度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逐渐下降,最终接近7.2vol%(LFL的1/2)。在第2实验中制冷剂总量少,所以不存在制冷剂浓度超过LFL的时间段。
通过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2d测定出的制冷剂浓度与第1实验同样地在从制冷剂泄漏开始起至结束为止的时间段,大致维持为0vol%。该制冷剂浓度在制冷剂泄漏结束后开始上升,最终接近7.2vol%(LFL的1/2)。
根据使用图6说明的现象和使用图7~图9说明的实验结果,可知下述(1)以及(2)。
(1)在将制冷剂总量设定为与室内空间120整体的容积的LFL相当的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下部空间120a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2)为了不在下部空间120a形成可燃浓度区域,需要将制冷剂总量设定为小于与下部空间120a的容积的LFL相当的量。
室内空间120整体的容积通过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积与从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起算的顶棚面的高度Hc之积来表示。另外,下部空间120a的容积通过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积与设置有室内机1的状态下的从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113的高度Ho之积来表示。此处,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积、顶棚面的高度Hc以及吹出口113的高度Ho等不仅能够根据实际设置有室内机1的室内空间120的实际尺寸来确定,而且还能够根据空气调节装置或者室内机1的规格(目录规格)来确定或者推定。
例如,地板面积能够根据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或者室内机1的规格的适用地板面积来确定。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或者室内机1的规格的适用地板面积在空气调节装置的目录、安装施工说明书或者交货规格书等中使用“空调的标准”、“面积的标准”等表述来记载。或者,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或者室内机1的规格的适用地板面积能够根据将由室内机1和室外机2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能力或者制热能力除以计算基准制冷负荷或者计算基准制热负荷而得到的值来确定。此处,制冷能力或者制热能力在室内机1或者室外机2的铭牌、目录或者交货规格书等中记载为额定能力或者最大能力。在存在额定能力以及最大能力这两方的记载的情况下,使用最大能力这一方。计算基准制冷负荷或者计算基准制热负荷记载于目录、安装施工说明书或者交货规格书等中。
图13是示出目录的记载事项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3所示,例如,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最大能力为5.0kW、安装室内机1的室内空间的计算基准制冷负荷为170~115W/m2(此处,将普通事务所中的计算基准制冷负荷举出为例子)的情况下,适用地板面积为29~43m2
在室内机1为落地型的情况下,室内机1安装在地板面上。因此,落地型的室内机1的从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113的高度Ho相当于室内机1的从底面(例如,与地板面接触的接触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室内机1的从底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能够基于目录或者交货规格书等所记载的室内机1的各部分尺寸来确定。或者,室内机1的从底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还能够通过实际测量而确定。
在室内机1为落地型以外(例如,壁挂式)的情况下,室内机1被安装成从地板面起算的高度为规定的安装高度。因此,室内机1中的从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113的高度Ho能够根据室内机1的从底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与从地板面起算的室内机1的安装高度(即,从地板面起至室内机1的底面为止的高度尺寸)之和来确定。室内机1的从底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能够基于目录或者交货规格书等所记载的室内机1的各部分尺寸来确定。或者,室内机1的从底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还能够通过实际进行测量而确定。从地板面起算的室内机1的安装高度记载于目录、安装施工说明书或者交货规格书等。例如,在室内机1的从底面起至吹出口113为止的高度尺寸为10cm、从地板面起算的室内机1的安装高度为180cm的情况下,从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113的高度Ho为190cm。
燃烧下限浓度LFL能够根据制冷剂的种类来确定。制冷剂的种类记载于室外机2的铭牌、目录、安装施工说明书或者交货规格书等。制冷剂的每个种类的燃烧下限浓度LFL记载于国际标准IEC60335-2-40等文献。
制冷剂的封入量M能够根据在工厂已封入的制冷剂量与基于制冷剂配管长度而根据需要在当地追加封入的制冷剂量之和来确定。在工厂已封入的制冷剂量记载于室外机2的铭牌、目录、安装施工说明书或者交货规格书等。基于制冷剂配管长度而追加封入的制冷剂量记载于目录或者安装施工说明书等。
图14是示出目录或者安装施工说明书的记载事项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记载有制冷剂的种类、工厂封入制冷剂量以及超过30m的制冷剂配管长度的情况下的追加制冷剂量等。
此外,目录以及交货规格书是在商谈时使用的资料,一般被散发,还能够从网络得到。另外,安装施工说明书被一同包装于室内机1以及室外机2中的至少一方,还能够从网络得到。铭牌安装于室内机1以及室外机2。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制冷循环40,使制冷剂循环;室内机1,至少收容制冷循环40的室内热交换器7,设置在室内空间120;以及控制部30,控制室内机1,其中,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室内机1具有:室内送风风扇7f;吸入口112,吸入室内空间120的空气;以及吹出口113,设置于吸入口112的上方,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空间120,吹出口113形成于室内机1的框体111的前面或者侧面(在本例中为前面),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7f运转,当将制冷循环40中的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113的高度设为Ho[m]时,封入量M、燃烧下限浓度LFL、地板面积A以及高度Ho满足关系M<LFL×A×Ho。
根据该结构,即使假如封入于制冷循环40的制冷剂的全部量泄漏到室内空间120,也能够使下部空间120a的制冷剂浓度不上升至LFL。因此,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120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地板面积也可以是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或者室内机1的规格的适用地板面积。
此处,为了抑制可燃浓度区域的形成,并充分地确保针对室内空间120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能力,封入量M、燃烧下限浓度LFL、地板面积A以及高度Ho也可以满足关系S×LFL×A×Ho≤M<LFL×A×Ho。S是比0大且比1小的系数(0<S<1)。系数S的值因在实现空气调节装置时预先设定的空气条件的范围(例如,外部空气温度的范围)、延长配管的最大长度以及空气调节装置所使用的热交换器的规格、制冷剂的种类等不同而有所不同。系数S的值既存在1/10左右的情况,也存在1/100左右或者其以下的情况。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的封入量M、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LFL、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积A以及吹出口113的高度Ho满足关系M≥LFL×A×Ho。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1中的吹出口113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此外,除了吹出口113附近以外的室内机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相同,所以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中的吹出口113处设置有1张或者多张(在本例中为5张)上下风向板123。上下风向板123以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旋转轴为中心,例如,能够在图中用虚线示出的斜向下的角度位置与图中用实线示出的斜向上的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当上下风向板123设定于下朝向的角度位置时,空气从吹出口113向下被吹出。当上下风向板123设定为向上的角度位置时,空气从吹出口113向上(图中的箭头方向)被吹出。通过控制部30的控制并使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驱动上下风向板123旋转。
图11是示出通过控制部30执行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在包含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过程中以及停止过程中在内的平时,或者仅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停止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地执行。关于步骤S11~S13,与图5的步骤S1~S3相同。
如图11所示,在判定为制冷剂浓度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除了执行与步骤S3同样的步骤S13之外,还执行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将上下风向板123的朝向设定为与水平面相比向上的朝向。关于此时的上下风向板123的角度,理想的是相对水平面向上45°。由此,空气从吹出口113向上(上部空间120b侧)被吹出。此外,也可以在执行步骤S14之后执行步骤S13。
图12是示出通过步骤S14的处理而将上下风向板123的朝向设定为向上之后的室内空间120的状态的图。如图12所示,制冷剂混合空气从吹出口113向上被吹出。因此,与图6所示的状态不同,能够从制冷剂刚开始泄漏之后起,使制冷剂扩散到包括上部空间120b在内的室内空间120的整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将制冷剂的封入量设定为与下部空间120a的容积的LFL相当的量以上,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120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制冷剂的封入量最好设定为小于与室内空间120整体的容积的LFL相当的量。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制冷循环40,使制冷剂循环;室内机1,至少收容制冷循环40的室内热交换器7,设置在室内空间120;以及控制部30,控制室内机1,其中,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室内机1具有:室内送风风扇7f;吸入口112,吸入室内空间120的空气;吹出口113,设置于吸入口112的上方,将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空间120;以及上下风向板123,设置于吹出口113,吹出口113形成于室内机1的框体111的前面或者侧面,当将制冷循环40中的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起算的吹出口113的高度设为Ho[m]时,封入量M、燃烧下限浓度LFL、地板面积A以及高度Ho满足关系M≥LFL×A×Ho,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7f运转,并且将上下风向板123设定为向上。
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到下部空间120a,还能够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到上部空间120b。因此,即使将制冷剂的封入量设定为与下部空间120a的容积的LFL相当的量以上,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120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也可以在将从室内空间120的地板面起算的顶棚面的高度设为Hc[m]时,封入量M、燃烧下限浓度LFL、地板面积A、高度Hc满足关系M<LFL×A×Hc。
根据该结构,即使封入于制冷循环40的制冷剂的全部量泄漏到室内空间120,也能够抑制在室内空间120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上述地板面积也可以是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或者室内机1的规格的适用地板面积。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种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13以及吸入口112设置于室内机1的框体111的前面,但吹出口113以及吸入口112也可以设置于框体111的侧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落地型的室内机1作为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以吹出口的高度Ho比顶棚面的高度Hc低的方式设置的其它类型的室内机(例如,壁挂式的室内机)。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室外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室内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门;14a、14b、14c:维修口;15a、15b:接头部;20:隔板;20a:风路开口部;25:电气零部件箱;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制冷循环;81:风路;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入口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99:制冷剂检测单元;107:叶轮;108:风扇外壳;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框体;112:吸入口;113:吹出口;114a:第1前面面板;114b:第2前面面板;114c:第3前面面板;115a、115b:空间;120:室内空间;120a:下部空间;120b:上部空间;121:泄漏制冷剂气体;122a、122b、122c、122d:制冷剂浓度传感器;123:上下风向板。

Claims (4)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
制冷循环,使制冷剂循环;
室内机,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被设置在室内空间;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室内机,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中,
所述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
所述室内机具有:送风风扇;吸入口,吸入所述室内空间的空气;以及吹出口,被设置于所述吸入口的上方,将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吹出到所述室内空间,
所述吹出口形成于所述室内机的框体的前面或者侧面,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当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所述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起算的所述吹出口的高度设为Ho[m]时,
所述封入量M、所述燃烧下限浓度LFL、所述地板面积A以及所述高度Ho满足以下关系:
M<LFL×A×Ho。
2.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
制冷循环,使制冷剂循环;
室内机,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循环的室内热交换器,被设置在室内空间;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室内机,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中,
所述制冷剂是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可燃性制冷剂,
所述室内机具有:送风风扇;吸入口,吸入所述室内空间的空气;吹出口,被设置于所述吸入口的上方,将从所述吸入口被吸入的空气吹出到所述室内空间;以及上下风向板,被设置于所述吹出口,
所述吹出口形成于所述室内机的框体的前面或者侧面,
当将所述制冷循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封入量设为M[kg],将所述制冷剂的燃烧下限浓度设为LFL[kg/m3],将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设为A[m2],将从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起算的所述吹出口的高度设为Ho[m]时,
所述封入量M、所述燃烧下限浓度LFL、所述地板面积A以及所述高度Ho满足以下关系:
M≥LFL×A×Ho,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所述送风风扇运转,并且将所述上下风向板设定为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当将从所述室内空间的地板面起算的顶棚面的高度设为Hc[m]时,
所述封入量M、所述燃烧下限浓度LFL、所述地板面积A、所述高度Hc满足以下关系:
M<LFL×A×Hc。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地板面积是作为所述空气调节装置或者所述室内机的规格的适用地板面积。
CN201580061226.5A 2014-11-18 2015-09-02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7003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8091.8A CN111207483A (zh) 2014-11-18 2015-09-02 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0481 WO2016079801A1 (ja) 2014-11-18 2014-11-18 空気調和装置
JPPCT/JP2014/080481 2014-11-18
PCT/JP2015/074909 WO2016080050A1 (ja) 2014-11-18 2015-09-02 空気調和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8091.8A Division CN111207483A (zh) 2014-11-18 2015-09-02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3051A true CN107003051A (zh) 2017-08-01
CN107003051B CN107003051B (zh) 2020-01-24

Family

ID=5601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8091.8A Pending CN111207483A (zh) 2014-11-18 2015-09-02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580061226.5A Active CN107003051B (zh) 2014-11-18 2015-09-02 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8091.8A Pending CN111207483A (zh) 2014-11-18 2015-09-02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170284718A1 (zh)
EP (1) EP3222941B1 (zh)
JP (7) JP6033500B2 (zh)
CN (2) CN111207483A (zh)
AU (3) AU2015351400B2 (zh)
WO (2) WO20160798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2929A (zh) * 2017-11-20 2019-05-28 开利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9801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040381A (ja) * 2015-08-17 2017-02-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US10352579B2 (en) * 2016-02-03 2019-07-16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loss of refrigerant charge
US11073715B2 (en) 2016-09-27 2021-07-27 AGC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glass article, and glass article
EP3569955B1 (en) * 2017-01-11 2021-05-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ed warehouse
US11060775B2 (en) 2017-03-09 2021-07-13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KR20180104521A (ko) 2017-03-13 2018-09-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KR20180104513A (ko) 2017-03-13 2018-09-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KR20180104520A (ko) 2017-03-13 2018-09-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KR20180104519A (ko) 2017-03-13 2018-09-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KR20180104514A (ko) 2017-03-13 2018-09-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ES2954712T3 (es) * 2017-04-04 2023-11-23 Daikin Ind Ltd Sistema de selección de acondicionadores de aire
JP6701444B2 (ja) * 2017-05-09 2020-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冷媒量設定方法
US11098916B2 (en) * 2017-05-24 2021-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6972125B2 (ja) * 2017-05-31 2021-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8051548A (zh) * 2017-12-14 2018-05-1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空气成分检测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CN108069575A (zh) * 2017-12-15 2018-05-25 江苏和合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处理排风系统
JP6632760B1 (ja) * 2018-03-08 2020-01-22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設計支援装置
WO2020049646A1 (ja) * 2018-09-05 2020-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水冷式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055633A1 (en) * 2018-09-12 2020-03-19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system
US10731884B2 (en) 2018-10-29 2020-08-0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Refrigerant leak management systems
US11686491B2 (en) 2019-02-20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WO2020178956A1 (ja) * 2019-03-04 202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614389B1 (ja) 2019-07-12 2019-12-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内機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JP2021076337A (ja) * 2019-11-13 2021-05-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1287153B2 (en) * 2019-12-02 2022-03-29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isk reduction during refrigerant leak
ES2966988T3 (es) 2019-12-20 2024-04-25 Daikin Europe Nv Bomba de calor y método para instalarla
JP7233607B2 (ja) * 2020-04-27 2023-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732916B2 (en) 2020-06-08 2023-08-22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US11359846B2 (en) 2020-07-06 2022-06-14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leak detection
US11885516B2 (en) 2020-08-07 2024-01-30 Copeland Lp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CN112682905B (zh) * 2020-12-02 2022-0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液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终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2317A (ja) * 2001-06-19 2002-12-26 Toshiba Kyaria Kk スプリ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CN1392944A (zh) * 2000-09-26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1102652A (ja) * 2009-11-10 2011-05-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状態判定装置及び冷媒状態判定システム及び冷媒液面位置の検出方法
CN102378884A (zh) * 2009-03-30 2012-03-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221751A (zh) * 2010-12-03 2013-07-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203672016U (zh) * 2012-08-10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JP2014142141A (ja) * 2013-01-24 2014-08-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0570B2 (ja) * 1994-08-18 1999-12-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TW342439B (en) 1996-09-12 1998-10-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harge current control apparatus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thereof
JPH10115478A (ja) * 1996-10-09 1998-05-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137619A (ja) * 1997-07-16 1999-02-12 Daikin Ind Ltd 自然冷媒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JPH11173684A (ja) * 1997-12-12 1999-07-02 Hitachi Ltd 冷凍冷蔵庫
JP2000234797A (ja) * 1999-02-12 2000-08-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設置方法
KR100365591B1 (ko) * 2000-06-12 2002-12-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토출구 개폐장치
JP4599699B2 (ja) *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744330B2 (ja) * 2000-09-26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3855901B2 (ja) * 2002-09-26 2006-1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サイクル装置の取り扱い方法、冷凍空調サイクル装置の冷媒回収機構
US7010392B2 (en) 2004-05-26 2006-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nergy efficient CRAC unit operation using heat transfer levels
JP5189428B2 (ja) * 2008-07-24 2013-04-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9163865B2 (en) * 2008-06-13 2015-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12013348A (ja) * 2010-07-02 2012-01-1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229008B (zh) * 2010-12-03 2015-12-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JP5975714B2 (ja) * 2011-11-07 201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US9052130B2 (en) * 2012-01-13 2015-06-09 Manitowoc Foodservice Companies, Llc Low refrigerant volume condenser for hydrocarbon refrigerant and ice making machine using same
JP5931688B2 (ja) * 2012-10-17 2016-06-08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US8962350B2 (en) * 2013-02-11 2015-02-2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step deposition of ferroelectric dielectric material
WO2016079801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040381A (ja) * 2015-08-17 2017-02-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944A (zh) * 2000-09-26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2372317A (ja) * 2001-06-19 2002-12-26 Toshiba Kyaria Kk スプリ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CN102378884A (zh) * 2009-03-30 2012-03-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1102652A (ja) * 2009-11-10 2011-05-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状態判定装置及び冷媒状態判定システム及び冷媒液面位置の検出方法
CN103221751A (zh) * 2010-12-03 2013-07-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203672016U (zh) * 2012-08-10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JP2014142141A (ja) * 2013-01-24 2014-08-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KATAOKA: "allowable charg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flammable refrigerants", 《EIGHTH INTERNATIONAL REFRIGERATION CONFERENCE AT PURDUE UNIVERSITY》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2929A (zh) * 2017-11-20 2019-05-28 开利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
CN109812929B (zh) * 2017-11-20 2023-03-28 开利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88758A (ja) 2016-11-04
JP2020024085A (ja) 2020-02-13
EP3222941A1 (en) 2017-09-27
JPWO2016080050A1 (ja) 2017-04-27
CN111207483A (zh) 2020-05-29
AU2019261699B2 (en) 2020-10-08
JP2018044766A (ja) 2018-03-22
AU2018278868B2 (en) 2019-08-08
JP6033500B2 (ja) 2016-11-30
AU2019261699A1 (en) 2019-11-28
WO2016080050A1 (ja) 2016-05-26
JP6093471B2 (ja) 2017-03-08
JP2017090041A (ja) 2017-05-25
AU2018278868A1 (en) 2019-01-03
JP6095834B2 (ja) 2017-03-15
JP6779355B2 (ja) 2020-11-04
CN107003051B (zh) 2020-01-24
JP6431174B2 (ja) 2018-11-28
AU2015351400A1 (en) 2017-04-27
US20170284718A1 (en) 2017-10-05
US20200056802A1 (en) 2020-02-20
EP3222941B1 (en) 2021-08-18
US11262097B2 (en) 2022-03-01
JP6271053B2 (ja) 2018-01-31
AU2015351400B2 (en) 2018-10-11
WO2016079801A1 (ja) 2016-05-26
JP2019039666A (ja) 2019-03-14
EP3222941A4 (en) 2017-11-01
JP2016188757A (ja) 2016-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305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AU2016404760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58188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67858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90072291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WO201809219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CN204704930U (zh) 空调装置
CN105466013B (zh) 热泵装置
CN105318508B (zh) 空调装置
CN105318508A (zh) 空调装置
CN105466013A (zh) 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