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21864U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21864U
CN207321864U CN201720603732.9U CN201720603732U CN207321864U CN 207321864 U CN207321864 U CN 207321864U CN 201720603732 U CN201720603732 U CN 201720603732U CN 207321864 U CN207321864 U CN 207321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s
spacing
pedal
operation lever
suppor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037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泉大介
高桥学
三浦健太郎
武智宗朗
武智宗一朗
黄春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ISEK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21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218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作业车辆,目的在于防止设置于踏板的缝隙部与操作杆发生干涉。在踏板的下方设有多个操作杆,在所述踏板上设有缝隙部,所述操作杆向所述踏板的上方滑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所述操作杆向上方滑动时,所述操作杆贯通缝隙部,并且,通过使第二支承部件设置在所述多个操作杆之间,容易发生位置偏移的踏板的稳定性得到提高,能够防止操作杆与缝隙部之间的干涉。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秧机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插秧机等作业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样的插秧机具备车体、主框架、前轮、后轮、发动机、HST(Hydro StaticTransmission:静液压传动系统)、驾驶单元、秧苗插植部、施肥部以及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等。
车体被载置于主框架。
前轮和后轮是支承主框架等的构件。
发动机是供给驱动力的构件。
HST是对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并将变速后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等的构件。
在驾驶单元中配置有操舵把手等操作件和座椅等。
秧苗插植部是对载置于秧苗载置台上的秧苗进行插植的构件。
施肥部是对储存在肥料箱中的肥料进行施肥的构件。
在车体的后部配置有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所述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在所述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秧苗插植部。
副变速齿轮机构是利用齿轮的切换而将由安装于车体的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传递至前轮和后轮的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3015号公报
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防止踏板与操作杆的干涉。
第1方案是作业车辆,其在踏板51的下方具备操作杆,其特征在于,在支承所述操作杆的第一支承部件1200上设置有支承所述踏板51的第二支承部件1220。
在第2方案中,根据第1方案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形成为向所述踏板51的上方滑动的结构,所述作业车辆构成为,在踏板51上设置有缝隙部,在所述操作杆向上方滑动时,所述操作杆贯通缝隙部。
在第3方案中,根据第1或第2方案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车辆构成为设置有多个所述操作杆,通过所述第一支承部件1200支承多个操作杆,所述第二支承部件1220设置在多个所述操作杆之间。
根据第1方案,通过在支承操作杆的第一支承部件1200中设置支承踏板51的第二支承部件1220,由此,能够提高容易发生位置偏移的踏板51的稳定性。
根据第2方案,通过使操作杆贯通缝隙部向上方滑动,由此能够进行杆操作。另外,在未进行杆操作的情况下,操作杆被收纳于踏板51的下方而不会成为障碍。
根据第3方案,在第1或第2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第二支承部件1220设置于多个操作杆之间,由此能够防止该第二支承部件1220相对于踏板51和操作杆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株距切换机构附近的局部后视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株距切换机构附近的局部右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株距切换机构附近的局部俯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株距切换机构附近的局部右侧视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株距切换机构附近的局部后视图。
标号说明
10:车体;
11:主框架;
21:前轮;
22:后轮;
30:发动机;
40:HST;
50:驾驶单元;
51:踏板;
52:座椅;
53:操舵把手;
60:秧苗插植部;
61:秧苗载置台;
70:施肥部;
80: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
1000:株距切换机构;
1110:株距离副变速杆;
1111:株距离副变速杆转动轴;
1112:株距离副变速杆缝隙;
1120:株距离设定杆;
1121:株距离设定杆转动轴;
1122:株距离设定杆缝隙;
1200:株距切换杆支承件;
1210: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
1220:株距切换杆支承件触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作业车辆的一例、即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结构和动作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图1和2中,示出了乘用型的6行种植的插秧机。
首先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基本结构和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具备车体10、主框架11、前轮21、后轮22、发动机30、HST40、驾驶单元50、秧苗插植部60、施肥部70以及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80等。
车体10被载置于主框架11。
前轮21和后轮22是支承主框架11等的构件。
HST40是对来自发动机30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并将变速后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22等的构件。
在驾驶单元50中配置有操舵把手53等操作件和座椅52等。
秧苗插植部60是对载置于秧苗载置台61上的秧苗进行插植的构件。
施肥部70是对储存在肥料箱中的肥料进行施肥的构件。
在车体10的后部配置有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80,所述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80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10,在所述秧苗插植部升降机构80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秧苗插植部60。
主要参照图3(a)、图3(b)和4,对与株距切换机构1000相关的结构和动作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踏板51的下方的布局,以双点划线来表示。
具有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株距离设定杆1120以及株距切换杆支承件1200的株距切换机构1000比座椅52靠右侧,且在未进行杆操作的通常的情况下被收纳于踏板51的下方而不会成为障碍。
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利用株距离副变速杆转动轴1111与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1210连接。株距离副变速杆转动轴1111的长度方向是车体前后方向,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相对于车体10能够在车体左右方向上转动。
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的上端部在通常的情况下位于踏板51的下方。这样的上端部的通常的位置比踏板51的肋下端部高,但是比踏板51的上表面低,在进行杆操作的情况下,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的把持部以贯通在踏板51上设置的株距离副变速杆缝隙1112的方式向上方滑动移位。
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是用于选择第一株距离副变速模式或第二株距离副变速模式的杆。
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的两个杆位置从左侧起依次分别对应于第一株距离副变速模式和第二株距离副变速模式。
株距离设定杆1120利用株距离设定杆转动轴1121与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1210连接。株距离设定杆转动轴1121的长度方向是车体前后方向,株距离设定杆1120相对于车体10能够在车体左右方向上转动。
株距离设定杆1120的上端部在通常的情况下位于踏板51的下方。这样的上端部的通常的位置比踏板51的肋下端部高,但是比踏板51的上表面低,在进行杆操作的情况下,株距离设定杆1120的把持部以贯通在踏板51上设置的株距离设定杆缝隙1122的方式向上方滑动移位。
株距离设定杆1120是用于对应于株距离副变速模式来设定株距离的杆。
在选择了第一株距离副变速模式的情况下,株距离设定杆1120的四个杆位置从左侧起依次分别对应于22cm、15cm、11cm和14cm,在选择了第二株距离副变速模式的情况下,株距离设定杆1120的四个杆位置从左侧起依次分别对应于25cm、18cm、13cm和17cm。
株距离与株数相对应。即,在选择了第一株距离副变速模式的情况下,上述的四个株距离分别依次对应于50株、70株、95株和75株,在选择了第二株距离副变速模式的情况下,上述的四个株距离分别依次对应于45株、60株、85株和65株。
株距切换杆支承件1200具有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1210和株距切换杆支承件触角部1220。
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1210利用焊接等与主框架11连接。
在从车体上表面观察时,株距切换杆支承件触角部1220位于株距离副变速杆缝隙1112与株距离设定杆缝隙1122之间,并利用焊接等与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1210连接,其中,所述株距切换杆支承件触角部1220从下方支承由树脂等构成而容易变形且容易发生位置偏移的踏板51而卡定。
因此,几乎不存在发生踏板51相对于株距切换杆支承件1200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这样的担忧,其中,踏板51相对于株距切换杆支承件1200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株距离副变速杆1110与株距离副变速杆缝隙1112之间的干涉、和株距离设定杆1120与株距离设定杆缝隙1122之间的干涉。
并且,踏板51自身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并且,如图5(a)、图5(b)所示,也可以考虑如下的实施例:与主框架11连接的株距切换杆支承件主体部1210一并担负起从下方支承踏板51而卡定的株距切换杆支承件触角部1220的功能。

Claims (3)

1.一种作业车辆,其在踏板(51)的下方具备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在支承所述操作杆的第一支承部件(1200)上设置有支承所述踏板(51)的第二支承部件(1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形成为向所述踏板(51)的上方滑动的结构,
所述作业车辆构成为,在踏板(51)上设置有缝隙部,在所述操作杆向上方滑动时,所述操作杆贯通缝隙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构成为设置有多个所述操作杆,通过所述第一支承部件(1200)支承多个操作杆,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1220)设置在多个所述操作杆之间。
CN201720603732.9U 2016-06-01 2017-05-26 作业车辆 Active CN2073218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9954 2016-06-01
JP2016109954A JP6504113B2 (ja) 2016-06-01 2016-06-01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21864U true CN207321864U (zh) 2018-05-08

Family

ID=6057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03732.9U Active CN207321864U (zh) 2016-06-01 2017-05-26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04113B2 (zh)
CN (1) CN20732186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9467A (ja) * 2003-03-28 2004-10-28 Kubota Corp 乗用型田植機
JP2014236712A (ja) * 2013-06-10 2014-12-18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型移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4113B2 (ja) 2019-04-24
JP2017212942A (ja) 2017-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4313B (zh) 全液压驱动二维平移升降式农用车架
CN202998823U (zh) 苗移植机
CN201761299U (zh) 车轮间距调节机构
CN207321864U (zh) 作业车辆
CN201226657Y (zh) 手拖配套旋耕播种机的镇压轮高度调节机构
CN103004315B (zh) 一种田间作业车的双层多功能车架
CN102217447A (zh) 乘用插秧机
CN205185825U (zh) 拖拉机
CN204206755U (zh) 一种高速插秧机驱动底盘
JP2010213614A (ja) 田植機
CN103723037B (zh) 一种折腰转向拖拉机
JP2008211970A (ja) 苗移植機
JP5765830B2 (ja) 田植機
CN103053234B (zh) 二维平移升降式农用车架
CN202364632U (zh) 双功能覆膜机
JP5779995B2 (ja) 苗移植機
JP2655051B2 (ja) 乗用田植機
JP2007261579A (ja) 水田作業機
CN213960731U (zh) 秧苗移植机
CN202121944U (zh) 乘用插秧机
CN208812985U (zh) 水田运苗机
JP7188308B2 (ja) 作業車両
JP2518498B2 (ja) 施肥装置付き田植機
JP3405471B2 (ja) 移植機の予備苗載せ台装置
JP2007028981A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24

Address after: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 Xiang Dong Guan Gua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DONGFENG ISEK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Iseki &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