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56834U -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156834U CN207156834U CN201721222554.1U CN201721222554U CN207156834U CN 207156834 U CN207156834 U CN 207156834U CN 201721222554 U CN201721222554 U CN 201721222554U CN 207156834 U CN207156834 U CN 2071568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hole
- rims
- high stability
- h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DOSMHBDKKKMIEF-UHFFFAOYSA-N 2-[3-(diethylamino)-6-diethylazaniumylidenexanthen-9-yl]-5-[3-[3-[4-(1-methylindol-3-yl)-2,5-dioxopyrrol-3-yl]indol-1-yl]propylsulfamoyl]benzene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N+](CC)CC)C=C2OC3=CC(N(CC)CC)=CC=C3C(C=3C(=CC(=CC=3)S(=O)(=O)NCCCN3C4=CC=CC=C4C(C=4C(NC(=O)C=4C=4C5=CC=CC=C5N(C)C=4)=O)=C3)S([O-])(=O)=O)=C21 DOSMHBDKKKMI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EDXJYDRNCIFBQ-UHFFFAOYSA-N aluminium(3+) Chemical class [Al+3] REDXJYDRNCIFB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两个轮圈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上均设置轮胎;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相互正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轮稳定性有待提升的问题,实现提高车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背景技术
车轮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各种车型中。现有技术中的车轮结构早已固定,都是轮毂或轮辐配上胎体的结构。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
世界耗用橡胶量的一半用于轮胎生产,可见轮胎耗用橡胶的能力。轮胎是车辆上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有:1、支持车辆的全部重量,承受汽车的负荷,并传递其他方向的力和力矩;2、传送牵引和制动的扭力,保证车轮和路面之间有良好的附着性,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和通过性;与汽车悬架共同缓和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冲击,并衰减由此而产生的振动;3、防止汽车零部件受到剧烈震动和早期损坏,适应车辆的高速性能并降低行驶时的噪音,保证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和节能经济性。
车辆轮胎按胎体结构不同可分为充气轮胎和实心轮胎。现代车辆绝大多数采用充气轮胎。按胎内空气压力的高低,充气轮胎可分为高压胎、低压胎和超低压胎三种。各类车辆普遍采用低压胎。充气轮胎按组成结构不同,又分为有内胎轮胎和无内胎轮胎两种。按轮胎内部帘布层和缓冲层的排列方式不同,轮胎又可分为子午线轮胎和斜交轮胎两种。轮胎不仅是汽车需要,对于电动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等所有车辆而言,轮胎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现有技术中,车轮的结构早已经固定在人们的思维中,都是每个车轮上单独设置一圈轮胎,其稳定性还具有提升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轮稳定性有待提升的问题,实现提高车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两个轮圈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上均设置轮胎;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相互正对。
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轮稳定性有待提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本结构中每个车轮包括了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两个轮毂之间通过连接部进行固定连接,使得两个轮圈与连接部成为一个整体。每个轮圈上均设置轮胎,因此使得一个车轮上包括了相互平行的两个轮胎。轮圈的中心位置设置第一通孔,便于连接转轴或动力部件,实现车轮之间的连接,实现本实用新型与动力机构之间的连接。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中时,由于每个车轮都具有两个轮圈、两个轮胎,因此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均分为了两部分,两个轮圈之间的连接部所对应的部分不受力,使得一个车轮即构成了双胎结构,从而使得单独一个车轮也具有极好的结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电瓶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等两轮车辆使用,该类车辆前后两个车轮均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能够使得电瓶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等能够无需借助外力就能够自行稳定的保持直立,使得驾驶人员在路口等待红绿灯或其他临时停车的情况时,无需将双腿从车上放至地面、无需使用双腿进行支撑以维持电瓶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的稳定直立,以此极大的提高了驾驶人员的方便与轻松程度;同时在需要停靠时,也克服了传统技术中需要调整脚架才能够使得车辆稳定放置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使用时的方便程度,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此外,本实用新型由于有两个各自独立的轮胎,因此在遇到爆胎等突发情况时,若其中一个轮胎破损,还能够由另一个轮胎单独受力,使得车辆能够继续正常行驶一定距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遇到突然爆胎时,驾驶员来不及紧急制动导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问题,极大的提供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从而确保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为两端分别与两个轮圈的内侧面相连的第一轮毂,第一轮毂上设置正对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本方案中的连接部由第一轮毂构成,第一轮毂的两侧表面分别连接在两个轮圈的内表面,因此通过第一轮毂实现两个轮圈之间的连接。在第一轮毂的中心位置设置第二通孔,使得第二通孔正对第一通孔,便于转轴等穿过。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轮毂、辐条、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在两个轮圈之间,且连接杆平行于轮圈的轴线,第二轮毂位于轮圈的轴线上,辐条连接在第二轮毂与连接杆之间。本方案中的连接部包括了第二轮毂、辐条、连接杆,连接杆连接在两个轮圈之间,通过辐条加固连接,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同时连接杆为杆状结构,使得整体质量更轻,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方案中对连接杆的数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保证两个轮圈和辐条的连接即可。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环形均布在两个轮圈之间的若干连杆,所有连杆围绕形成的环形内部设置第三轮毂,所述第三轮毂的外缘与所有连杆固定连接,第三轮毂中心设置正对第一通孔的第三通孔。轮圈为圆形,因此若干根连杆能够环形均布在两个轮圈之间,每根连杆的两端都分别固定在两个轮圈的内侧面。连杆围绕形成的环形内部设置第三轮毂,第三轮毂与所有连杆固定连接,即是第三轮毂与连杆围绕形成的环形同心,通过第三轮毂将所有连杆连接为整体,从而使得两个轮圈连接为整体。同时在第三轮毂中心位置设置第三通孔,第三通孔正对第一通孔,因此能够方便的从任意侧连接传动机构,便于将转轴等插入第三通孔中实现连接。此外,本优选方案还能够极大的降低车轮变形程度,提高使用寿命,具体的:使用整体式的连接部时,两个轮圈之间完全由连接部进行连接,而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极易受到飞溅的石子沙粒等的撞击,而整体式的连接部一旦被撞击到,就会在连接部上产生微小的变形,长此以往变形逐渐累积,会导致两个轮圈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极大的影响车轮的正常性能。而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部包括了若干的连杆和第三轮毂,环形围绕的连杆作为两个轮圈之间的连接件,而第三轮毂在连杆内部作为承载部件,连杆之间具有间隙,由于连杆较细,因此飞溅的石子沙粒等难以打在连杆上,更多的是穿过连杆之间的间隙击打在第三轮毂上,造成第三轮毂的变形。但是,即使第三轮毂变形后,由于连杆非常难以被击中,因此连杆难以产生变形,此时不管毂体如何变形,连接两个第三轮毂的连杆仍然处于正常状态,因此两个轮圈、轮胎之间的距离不变,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不变,从而确保车轮长期使用、长期被石子击打时仍然具有正常的行驶性能,以此极大的提高车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内的双输出轴电机,所述双输出轴电机的两侧输出轴分别连接至两个第一通孔内。即是在第一轮毂内部设置电机,电机位于两个轮圈之间,使得两个轮圈之间具有主动的驱动装置,双输出轴电机的两侧输出轴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通孔内,实现对两个轮圈的同步驱动,使得本方案能够直接应用于电动车等上作为主动轮进行使用。
优选的,两个轮圈之间的距离为10~20cm。两个轮圈之间的距离基本就等于两个轮胎之间的距离,以此确保本实用新型具有合适的体积,从而更加适用于电瓶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两轮车辆使用。同时避免两个轮圈之间距离小于10cm而导致稳定性不足,确保能够单独进行直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由于有两个各自独立的轮胎,因此在遇到爆胎等突发情况时,若其中一个轮胎破损,还能够由另一个轮胎单独受力,使得车辆能够继续正常行驶一定距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遇到突然爆胎时,驾驶员来不及紧急制动导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问题,极大的提供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从而确保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2、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每个车轮都具有两个轮圈、两个轮胎,因此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均分为了两部分,两个轮圈之间的连接部所对应的部分不受力,使得一个车轮即构成了双胎结构,从而使得单独一个车轮也具有极好的结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在遇到爆胎等突发情况时,若其中一个轮胎破损,还能够由另一个轮胎单独受力,使得车辆能够继续正常行驶一定距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遇到突然爆胎时,驾驶员来不及紧急制动导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问题,极大的提供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轮圈,2-第一轮毂,3-轮胎,4-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6-第二轮毂,7-辐条,8-连接杆,9-连杆,10-第三轮毂,11-第三通孔,12-双输出轴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1,两个轮圈1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1上均设置轮胎3;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1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4,两个第一通孔4相互正对。所述连接部为两端分别与两个轮圈1的内侧面相连的第一轮毂2,第一轮毂2上设置正对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5。两个轮圈1之间的距离为18cm。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1,两个轮圈1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1上均设置轮胎3;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1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4,两个第一通孔4相互正对。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轮毂6、辐条7、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连接在两个轮圈1之间,且连接杆8平行于轮圈1的轴线,第二轮毂6位于轮圈1的轴线上,辐条7连接在第二轮毂6与连接杆8之间。两个轮圈1之间的距离为15cm。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1,两个轮圈1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1上均设置轮胎3;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1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4,两个第一通孔4相互正对。所述连接部包括环形均布在两个轮圈1之间的若干连杆9,所有连杆9围绕形成的环形内部设置第三轮毂10,所述第三轮毂10的外缘与所有连杆9固定连接,第三轮毂10中心设置正对第一通孔4的第三通孔11。两个轮圈1之间的距离为20cm。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1,两个轮圈1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1上均设置轮胎3;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1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4,两个第一通孔4相互正对。所述连接部为两端分别与两个轮圈1的内侧面相连的第一轮毂2,第一轮毂2上设置正对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5。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2内的双输出轴电机12,所述双输出轴电机12的两侧输出轴分别连接至两个第一通孔4内。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轮圈(1),两个轮圈(1)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每个轮圈(1)上均设置轮胎(3);还包括设置在两个轮圈(1)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4),两个第一通孔(4)相互正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两端分别与两个轮圈(1)的内侧面相连的第一轮毂(2),第一轮毂(2)上设置正对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轮毂(6)、辐条(7)、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连接在两个轮圈(1)之间,且连接杆(8)平行于轮圈(1)的轴线,第二轮毂(6)位于轮圈(1)的轴线上,辐条(7)连接在第二轮毂(6)与连接杆(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环形均布在两个轮圈(1)之间的若干连杆(9),所有连杆(9)围绕形成的环形内部设置第三轮毂(10),所述第三轮毂(10)的外缘与所有连杆(9)固定连接,第三轮毂(10)中心设置正对第一通孔(4)的第三通孔(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2)内的双输出轴电机(12),所述双输出轴电机(12)的两侧输出轴分别连接至两个第一通孔(4)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轮圈(1)之间的距离为10~2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22554.1U CN207156834U (zh) | 2017-09-22 | 2017-09-22 |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222554.1U CN207156834U (zh) | 2017-09-22 | 2017-09-22 |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156834U true CN207156834U (zh) | 2018-03-30 |
Family
ID=61723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222554.1U Active CN207156834U (zh) | 2017-09-22 | 2017-09-22 |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156834U (zh) |
-
2017
- 2017-09-22 CN CN201721222554.1U patent/CN2071568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39643A (zh) | 非充气山地自行车车轮及山地自行车 | |
CN207156834U (zh) |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 |
CN204250250U (zh) | 一种电动摩托车 | |
CN107471907A (zh) | 一种高稳定性车轮结构 | |
CN207156833U (zh) | 一种双排式车轮 | |
CN105644270B (zh) | 一种免充气母子轮胎 | |
CN105752243A (zh) | 一种电动摩托车 | |
CN101723012B (zh) | 配备应急轮的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 | |
CN106739812A (zh) | 一种非充气式轮胎 | |
CN104442207A (zh) | 一种耐刺穿的轮胎 | |
CN206678783U (zh) | 一种双级行星减速轮毂直驱装置 | |
CN107471906A (zh) | 一种双排式车轮 | |
CN108482005B (zh) | 一种安全车轮 | |
CN206633725U (zh) | 一种胎面结合带束层的免充气轮胎 | |
CN206644599U (zh) | 一种新型车辆防扎轮胎 | |
CN205344383U (zh) | 一种低扁平轮胎 | |
CN110539584A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用减震轮胎 | |
CN207523369U (zh) | 一种可防止夹带石块的突起的充气轮胎 | |
CN213007488U (zh) | 一种可转向轮边电驱系统 | |
CN2866303Y (zh) | 四轮电动摩托车 | |
CN109532369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下摆臂 | |
CN214822310U (zh) | 一种新型节能气弹簧车轮 | |
CN101643005B (zh) | 一种橡胶圈多空腔内胎 | |
CN107054073A (zh) | 一种双级行星减速轮毂直驱装置 | |
CN211390852U (zh) | 一种改良结构的防爆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