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42435U -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42435U
CN206942435U CN201720825948.XU CN201720825948U CN206942435U CN 206942435 U CN206942435 U CN 206942435U CN 201720825948 U CN201720825948 U CN 201720825948U CN 206942435 U CN206942435 U CN 206942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vehicle
mainboard body
reinforcing plate
door h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259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259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42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42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42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包括:主板体,所述主板体设在车辆的尾门内板上,所述主板体的背向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设有敞开的腔室;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在所述主板体上且与所述主板体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腔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通过对加强板组件的合理设计,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和刚度,降低车辆尾门下沉量和整车重量,减少制造材料,节约成本,并且该组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尾门是车身的关键运动件,也是整车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之一,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车辆尾门受力点集中在上下铰链处,易出现下沉现象,直接影响整车的使用性能。
为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与刚度,常在车辆尾门铰链上增加铰链加强板,现有的对开尾门铰链加强板是上下铰链之间连接的一块大板,导致整车重量增大,不利于轻量化,造成制造材料浪费,生产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包括:
主板体,所述主板体设在车辆的尾门内板上,所述主板体的背向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设有敞开的腔室;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在所述主板体上且与所述主板体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体形成为上端开口的盒形,所述主板体的下端与所述尾门内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设在所述主板体的上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体的相对两侧边沿分别设有向外折弯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尾门内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腔室的两侧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翻边相连;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设在所述腔室的上方且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本体部分别大致形成为与所述第一翻边平行的片体,所述第一加强板还包括:
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设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以连接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大致垂直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体的上端面的一侧边沿设有向上折弯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还包括: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在所述腔室内且位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主板体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主板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大致与所述第二翻边平行的片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
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且分别背向所述第二翻边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翻边的上端设有朝向所述腔室所在一侧折弯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三翻边压紧在所述第二翻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体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焊接相连,所述主板体与所述尾门内板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通过对加强板组件的合理设计,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和刚度,降低车辆尾门下沉量和整车重量,减少制造材料,节约成本,并且该组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装配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尾门内板体1;尾门上铰链2;尾门铰链加强板3;尾门下铰链4;
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
主板体10;腔室11;第一翻边12;第二翻边13;
第三翻边14;定位孔15;
第一加强板20;第一连接部21;第一加强部22;本体部23;
第二加强板30;第二连接部31;第二加强部32;
尾门内板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是本申请的申请人基于以下事实和发现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车辆尾门是车身的关键运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车辆尾门受力点集中在尾门上下铰链处,易出现下沉现象,直接影响整车的使用性能。为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与刚度,常在车辆尾门铰链上增加铰链加强板,现有的对开尾门铰链加强板是上下铰链之间连接的一块大板,如图1所示,在尾门上铰链2和尾门下铰链4之间连接有尾门铰链加强板3,尾门铰链加强板3和尾门内板体1相连,通过尾门铰链加强板3将尾门铰链和尾门内板体1连接成一个整体,增强尾门铰链的强度和刚度,但尾门铰链加强板3为大板状结构,整体结构较大,导致整车重量增大,不利于轻量化,导致制造材料的浪费,生产成本增加。
基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和发现,得出如下发明创造。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
如图2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包括主板体10和第一加强板20。
具体而言,主板体10设在车辆的尾门内板40上,主板体10的背向尾门内板40的一侧设有敞开的腔室11,第一加强板20设在主板体10上且与主板体10相连,第一加强板2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腔室11。
也就是说,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主要由主板体10和设在主板体10上且与主板体10相连的第一加强板20构成。其中,在车辆的尾门内板40上设置有主板体10,主板体10和尾门内板40连接在一起,在主板体10的背向尾门内板40的一侧设置有敞开的腔室11,增强主板体10的强度和刚度,便于其他零部件的配合和安装,第一加强板20设置在主板体10上,第一加强板20与主板体10连接在一起,用以增强主板体10的强度和刚度,使得其对铰链有足够的支撑强度,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和刚度,防止尾门下沉,第一加强板20至少有一部分结构覆盖腔室11,用以对主板体10的腔室11处的结构进行加强,从而保证主板体1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通过对加强板组件的合理设计,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和刚度,降低车辆尾门下沉量和整车重量,减少制造材料,节约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主板体10形成为上端开口的盒形,主板体10的下端与尾门内板40相连,第一加强板20设在主板体10的上表面上。
也就是说,主板体10整体呈盒形结构,增强主板体10的强度和刚度,在其上端具有合适的开口,便于其他零部件结构的配合和安装,主板体10的下端部分和尾门内板40连接在一起,第一加强板20设置在主板体10上表面的合适位置,第一加强板20的结构和主板体10的结构相匹配,使其便于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增强主板体1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主板体10和第一加强板20可为钣金冲压件,增强其结构整体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主板体10的相对两侧边沿分别设有向外折弯的第一翻边12,第一翻边12与尾门内板40相连,第一加强板20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本体部23,其中,第一连接部21设在腔室11的两侧且分别与两个第一翻边12相连,本体部23设在腔室11的上方且本体部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部21相连。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主板体10的相对两侧边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翻边12,第一翻边12向外弯折,在每个第一翻边12的合适位置可分别设置有定位孔15,定位孔15的大小和形状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可选择为圆形,通过定位孔15能够将盒形的主板体10与尾门内板40定位夹紧,在每个第一翻边12的合适位置也可根据需要分别设置有安装孔,用以其他相关零部件的安装,第一翻边12和尾门内板40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一翻边12将主板体10和尾门内板40连接在一起,使得主板体10能够对车辆尾门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第一加强板20主要由第一连接部21和本体部23构成,其中,第一连接部21分别分布在腔室11的两侧,第一连接部21分别和与其同侧的相对应的第一翻边12配合连接在一起,可根据需要在第一连接部21上与第一翻边12的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翻边12的安装孔相匹配的安装孔,便于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本体部23设置在腔室11上方的合适位置,本体部23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一连接部21连接在一起,本体部23和第一连接部21连接成一个整体,增强主板体1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和本体部23分别大致形成为与第一翻边12平行的片体,第一加强板20还包括第一加强部22,第一加强部22设在本体部23与第一连接部21之间以连接本体部23和第一连接部21,第一加强部22大致垂直于本体部23和第一连接部21。
换言之,第一连接部21和本体部23分别大致形成为与第一翻边12平行的片体,便于第一连接部21和本体部23与第一翻边12的接触连接,能够更好地增强主板体10的强度和刚度,第一连接部21也可根据需要在局部进行合理的弯折变形,便于与第一翻边12以及其他结构的配合和连接。第一加强板20还可由第一加强部22构成,第一加强部22分别设置在本体部23和第一连接部21之间,第一加强部22大致垂直于本体部23和第一连接部21,通过第一加强部22将本体部23和第一连接部21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能够对主板体10有较好地加强和支撑作用。
可选地,主板体10的上端面的一侧边沿设有向上折弯的第二翻边13,第一加强板20的一侧两端分别与第二翻边13相连。
也就是说,在主板体10上端面的一侧边沿设置有第二翻边13,第二翻边13向上折弯,第一加强板20靠近第二翻边13的一侧两端分别与第二翻边13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一加强板20与第二翻边13的连接使得第一加强板20与主板体10更好地连接在一起,使得第一加强板20和主板体10连接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加强板30,第二加强板30设在腔室11内且位于本体部23和主板体10之间,第二加强板30与主板体10相连。
具体地,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还可包括第二加强板30,第二加强板30可为钣金冲压件,增强其结构整体性,第二加强板30可增强主板体1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第二加强板30设置在腔室11内,并且第二加强板30设置于第一加强板20的本体部23和主板体10之间,第二加强板30与主板体10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二加强板30和第一加强板10与主板体10的连接可对主板体10的整体结构有较好的增强作用,使得主板体10和车辆尾门铰链与尾门内板40连接时能够对车辆尾门有较好的支撑作用,防止车辆尾门的下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第二加强板30包括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加强部32,其中,第二连接部31形成为大致与第二翻边13平行的片体,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翻边13相连,第二加强部32设在第二连接部31的两端且分别背向第二翻边13大致垂直于第一翻边12。
也就是说,第二加强板30主要由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加强部32构成,第二连接部31整体呈片状体,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翻边13平行,第二连接部31与第二翻边13连接在一起,在第二连接部3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加强部32,增强加强板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第二加强部32背向第二翻边13设置且大致垂直于第一翻边12,便于与第一加强板20和主板体10的连接。
可选地,第二翻边13的上端设有朝向腔室11所在一侧折弯的第三翻边14,第二连接部31由第三翻边14压紧在第二翻边13上。
换言之,在第二翻边13上端的合适位置设有第三翻边14,第三翻边14朝向腔室11所在的一侧折弯,通过第三翻边14将第二加强板30的第二连接部31压紧在第二翻边13上,增强第二加强板30与主板体10连接的牢固稳定性。
优选地,主板体10与第一加强板20和第二加强板30焊接相连,主板体10与尾门内板40焊接相连。
也就是说,主板体10与第一加强板20和第二加强板30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增强主板体10的强度和刚度,保证铰链加强板组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加强板组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主板体10和尾门内板40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焊接方式简单易行,焊接能够使其结构连接更加牢固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通过对加强板组件的合理设计,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和刚度,降低车辆尾门下沉量和整车重量,减少制造材料,节约成本,并且该组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提高车辆尾门的垂向强度和刚度,降低车辆尾门下沉量和整车重量,减少制造材料,节约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板体,所述主板体设在车辆的尾门内板上,所述主板体的背向所述尾门内板的一侧设有敞开的腔室;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在所述主板体上且与所述主板体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形成为上端开口的盒形,所述主板体的下端与所述尾门内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设在所述主板体的上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的相对两侧边沿分别设有向外折弯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尾门内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腔室的两侧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翻边相连;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设在所述腔室的上方且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本体部分别大致形成为与所述第一翻边平行的片体,所述第一加强板还包括:
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设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以连接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大致垂直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的上端面的一侧边沿设有向上折弯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在所述腔室内且位于所述本体部和所述主板体之间,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主板体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大致与所述第二翻边平行的片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
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且分别背向所述第二翻边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的上端设有朝向所述腔室所在一侧折弯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三翻边压紧在所述第二翻边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焊接相连,所述主板体与所述尾门内板焊接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
CN201720825948.XU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6942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5948.XU CN206942435U (zh)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5948.XU CN206942435U (zh)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42435U true CN206942435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69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25948.XU Active CN206942435U (zh) 2017-07-10 2017-07-10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424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45468U (zh) 用于车辆的举升式车门和加固板
CN202272067U (zh) 一种货车后围板
CN206942435U (zh) 一种车辆尾门铰链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7345466U (zh) 一种电池包下壳体加强结构
CN203603652U (zh) 一种铰链加强板
CN207029300U (zh) 一种车辆的车架滑柱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4526755U (zh) 背门撑杆支架总成
CN207106636U (zh) 电动轿车顶盖总成
CN207617801U (zh) 一种尾门气弹簧安装组件
CN207106147U (zh) 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11809870U (zh) 一种新型机盖加强板结构
CN210976997U (zh) 一种车门铰链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04109747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外板的加强结构与一种汽车
CN209852426U (zh) 一种框式副车架
CN209249506U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箱体的边框结构
CN207565693U (zh) 一种用于轮罩和侧板连接加强的机构
CN203142798U (zh) 一种乘用车车身前柱结构
CN203637827U (zh) 铁路煤炭漏斗车铝合金斜撑板
CN202071885U (zh) 汽车纵梁结构
CN111305720A (zh) 一种工程机械驾驶室门体、工程机械驾驶室及工程机械
CN205009940U (zh) 一种车门外板上加强板连接支架
CN214028836U (zh) 前副车架
CN209262649U (zh) 一种轻化高强度的钣金组合结构
CN203473019U (zh) 轿车前翼子板总成加强结构
CN216002793U (zh) 轮罩中段加强板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