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28836U - 前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28836U
CN214028836U CN202022667630.8U CN202022667630U CN214028836U CN 214028836 U CN214028836 U CN 214028836U CN 202022667630 U CN202022667630 U CN 202022667630U CN 214028836 U CN214028836 U CN 214028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racket
upper plate
lower plate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676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卫聪敏
项阳
姜佳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676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28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28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28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具有上板和下板的前副车架本体,以及具有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的加强支架,上板和下板沿前副车架长度方向均依次设置前部、过渡部和后部,前段支架设置有与转向机安装孔对应设置的支架安装孔,前段支架的靠近支架安装孔的部位固定于上板的前部的靠近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的连接处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下板的过渡部和后部的连接处焊接。本实用新型能使加强支架与前副车架稳固连接,以此来提高前副车架的转向机安装点的位置处刚度,增强转向系统与前副车架的安装牢固性及稳定性,提高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汽车的舒适性能。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现阶段,汽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居世界前列,因此,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提高了,尤其是汽车的舒适性能。
前副车架是汽车前悬挂系统的载体,是汽车底盘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件,其与车身、悬架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相连,对整车舒适性影响较大,而转向系统稳定性是评价整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则副车架与转向机安装点的刚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技术前副车架内部并没有支撑结构,使得前副车架的转向机安装点的位置处刚度较低,从而不能很好的解决汽车舒适性能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前副车架的转向机安装点的位置处刚度较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其使得前副车架的转向机安装点的位置处刚度较大,增强了转向系统与前副车架的安装牢固性以及稳定性,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包括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板和下板,且所述下板固定于所述上板,并与所述上板之间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均包括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前部、过渡部和后部,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设置有转向机安装孔;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
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加强支架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包括沿所述加强支架的长度方向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所述中段支架从所述前段支架的一端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段支架的一端;
其中,所述前段支架设置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的与所述转向机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处,且所述前段支架的正对所述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设置有支架安装孔,且所述前段支架的靠近所述支架安装孔的部位固定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的靠近所述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的连接处的底部固定于所述下板的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后部的连接处;所述后段支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后部和所述下板的所述后部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在前副车架的内部并与上板设置的转向机安装孔对应的位置额外设置加强支架,并在加强支架的前段支架的正对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设置有支架安装孔,同时,将前段支架的靠近支架安装孔的部位固定于上板的前部的靠近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即将加强支架的前段支架与转向机安装孔周围固定,这样可有效改善转向机安装孔周围的刚度,其使得前副车架的转向机安装点的位置处刚度较大,增强了转向系统与前副车架的安装牢固性以及稳定性,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能。
并且,支架安装孔正对转向机安装孔,即加强支架上的支架安装孔与转向机安装孔轴向位置重合,可在工装定位时,将支架安装孔与转向机安装孔一同安装,减少安装步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支撑套筒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后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板的所述后部;
所述后段支架的另一端形成有弧形孔,所述支撑套筒套设于并焊接于所述弧形孔。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套筒设置于上板和下板之间,并将加强支架的后段支架焊接于支撑套筒,此连接方式可大大提高加强支架刚度,并减少连接和装配步骤,且连接结构简单,降低安全隐患,加强了前副车架整体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前段支架的顶面的两侧焊接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
采用上述方案,将前段支架的两侧焊接于上板的前部,进一步提供了转向机安装点处的结构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前副车架的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均包括顶板和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两侧板,以使得所述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均呈U形。
采用上述方案,将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设置成U形结构,即采用双侧翻边形式,既保证了加强支架结构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加强支架与前副车架本体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可降低加强支架板件对厚度的依赖,改善板件结构,降低支架重量,降低支架板材的剪裁浪费;加强支架的制造工序只有弯折和冲压,可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的连接处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前副车架的所述下板的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后部的连接处焊接。
采用上述方案,加强支架通过翻边结构焊接于前副车架的下板的过渡部和所述后部的连接处,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位于每一侧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沿所述翻边结构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边部、第二翻边部和第三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从所述第一翻边部的一端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三翻边部的一端;
所述下板的所述过渡部靠近所述后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各所述翻边结构的所述第一翻边部对应设置的第一焊接槽,所述下板的所述后部靠近所述过渡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各所述翻边结构的所述第三翻边部对应设置的第二焊接槽,各所述翻边结构的所述第一翻边部焊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焊接槽,所述第三翻边部焊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焊接槽。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式中双侧翻边结构与第一焊接槽和第二焊接槽之间采用焊接形式连接,进一步使得加强支架与前副车架本体的连接更加紧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设置有槽型加强筋,所述槽型加强筋沿所述加强支架的长度方向,横跨于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的顶面;
所述中段支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圆形定位孔,所述圆形定位孔采用冲孔形式制作,且所述圆形定位孔的外周缘具有翻边。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式中槽型加强筋横跨两个表面,可起到加强转向机安装点的在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刚度的目的。
并且设置有圆形定位孔,有利于支架的工装定位,为支架的空间定位提供有益结构,使得加强支架的结构更加稳固,也减轻了加强支架的重量。圆形定位孔保留翻边,可起到加强支架刚度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后段支架的顶部设置有长方形加强工艺孔,所述长方形加强工艺孔沿着所述后段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后段支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形加强工艺孔,所述三角形加强工艺孔采用冲孔形式制作,且所述三角形加强工艺孔的外周缘具有翻边。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式中长方形加强工艺孔和三角形加强工艺孔,可以降低加强支架重量。三角形加强工艺孔的外周缘翻边,可起到加强支架刚度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上板的后部通过所述上板的过渡部相对于所述上板的前部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向下凹陷;
所述下板的后部通过所述下板的过渡部相对于所述下板的前部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向下凹陷。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案中前副车架和加强支架的结构设计,旨在于提高前副车架与转向机安装点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前副车架,所述转向机安装孔具有两个,两个所述转向机安装孔位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的两侧;
所述加强支架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支架与两个所述转向机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加强支架对称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方案中加强支架的结构设计,使得加强支架牢固的将前副车架上下板连接,并且加强了加强支架与前副车架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前副车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视角为后视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副车架;
100:前副车架本体;110:上板;111:前部;1111:转向机安装孔;112:过渡部;113:后部;120:下板;121:前部;122:过渡部;123:后部;1231:第一焊接槽;1232:第二焊接槽;130:容纳空间;
200:加强支架;210:前段支架;2101:支架安装孔;220:中段支架;2201:槽型加强筋;2202:圆形定位孔;2203:翻边结构;2203A:第一翻边部;2203B:第二翻边部;2203C:第三翻边部;230:后段支架;2301:长方形加强工艺孔;2302:三角形加强工艺孔;2303:弧形孔;
300:支撑套筒;
L: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
W:前副车架的宽度方向;
H: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前副车架10,如图1~图3所示,包括前副车架本体100和加强支架200。
其中,前副车架本体100包括沿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H依次设置的上板110和下板120。上板110位于下板120的上方。且下板120固定于上板110,并与上板110之间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130。上板110和下板120均包括沿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L依次设置的前部、过渡部和后部。也就是说,上板110具有前部111、过渡部112和后部113,下板120具有前部121、过渡部122和后部123。
如图1所示,上板110的前部设置有转向机安装孔1111。加强支架20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30内。加强支架200沿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L延伸,并包括沿加强支架200的长度方向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前段支架210、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中段支架220从前段支架210的一端沿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L和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H斜向下延伸至后段支架230的一端。
其中,如图1所示,前段支架210设置于上板110的前部的与转向机安装孔1111对应的位置处,且前段支架210的正对转向机安装孔1111的部位设置有支架安装孔2101。前段支架210的靠近支架安装孔2101的部位固定于上板110的前部111的靠近转向机安装孔1111的部位。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的连接处的底部固定于下板120的过渡部122和后部123的连接处。后段支架230的另一端固定于上板110的后部113和下板120的后部123之间。
在前副车架10的内部并与上板110设置的转向机安装孔1111对应的位置额外设置加强支架200,并在加强支架200的前段支架210的正对转向机安装孔1111的部位设置有支架安装孔2101,同时,将前段支架210的靠近支架安装孔2101的部位固定于上板110的前部的靠近转向机安装孔1111的部位,即将加强支架200的前段支架210与转向机安装孔1111周围固定,这样可有效改善转向机安装孔1111周围的刚度,其使得前副车架10的转向机安装点的位置处刚度较大,增强了转向系统与前副车架10的安装牢固性以及稳定性,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能。
支架安装孔2101正对转向机安装孔1111,即加强支架200上的支架安装孔2101与转向机安装孔1111轴向位置重合,可在工装定位时,将支架安装孔2101与转向机安装孔1111一同安装,减少安装步骤。
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10还包括支撑套筒300,支撑套筒300位于容纳空间130内。且支撑套筒300的一端固定于上板110的后部113,另一端固定于下板120的后部123。结合图2予以理解,后段支架230的另一端形成有弧形孔2303,支撑套筒300套设于并焊接于弧形孔2303。
支撑套筒300设置于上板110和下板120之间,如图1所示,将加强支架200的后段支架230焊接于支撑套筒300,此连接方式可大大提高加强支架200刚度,并减少连接和装配步骤,且连接结构简单,降低安全隐患,加强了前副车架10整体的稳定性。
前段支架210的顶面的两侧焊接于上板110的前部111。将前段支架210的两侧焊接于上板110的前部,进一步提供了转向机安装点处的结构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前副车架10的稳固性。
前段支架210、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均包括顶板和分别设置于顶板两侧的两侧板,以使得前段支架210、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均呈U形。
将前段支架210、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设置成U形结构,即采用双侧翻边形式,既保证了加强支架200结构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加强支架200与前副车架本体100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可降低加强支架200板件对厚度的依赖,改善板件结构,降低支架重量,降低支架板材的剪裁浪费;加强支架200的制造工序只有弯折和冲压,可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2所示,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的连接处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2203,翻边结构2203与前副车架的下板120的过渡部122和后部123的连接处焊接。
加强支架200通过翻边结构2203焊接于前副车架10的下板120的过渡部122和后部123的连接处,能够进一步提供前副车架10的结构强度。
如图2所示,位于每一侧的翻边结构2203包括沿翻边结构2203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边部2203A、第二翻边部2203B和第三翻边部2203C,第二翻边部2203B从第一翻边部2203A的一端沿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L和前副车架10的高度方向H斜向下延伸至第三翻边部2203C的一端。
下板120的过渡部122靠近后部123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各翻边结构2203的第一翻边部2203A对应设置的第一焊接槽1231。下板120的后部靠近过渡部122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各翻边结构2203的第三翻边部2203C对应设置的第二焊接槽1232。各翻边结构2203的第一翻边部2203A焊接于对应的第一焊接槽1231,第三翻边部2203C焊接于对应的第二焊接槽1232。如图3所示,第一焊接槽1231和第二焊接槽1232的形状均为长方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焊接槽1231和第二焊接槽1232的长度为20mm,且左右对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焊接槽1231和第二焊接槽1232的长度可采用其它合适的长度,20mm仅为举例说明,在此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结合图2、图3予以理解,第一翻边部2203A焊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焊接槽1231,所述第三翻边部2203C焊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焊接槽1232,进一步使得加强支架200与前副车架本体100的连接更加紧固。
如图2所示,加强支架200的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设置有槽型加强筋2201,槽型加强筋2201沿加强支架的长度方向,横跨于中段支架220和后段支架230的顶面。槽型加强筋2201横跨前段支架210和中段支架220的两个表面,可起到加强转向机安装点的在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H和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L刚度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槽型加强筋2201是通过冲压成型形成的,其长度为55mm。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可替代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槽型加强筋2201也可通过其它成型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且其长度也可采用其它合适的长度,55mm仅为举例说明,在此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中段支架22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圆形定位孔2202,圆形定位孔2202采用冲孔形式制作,且圆形定位孔2202的外周缘具有翻边。
并且设置有圆形定位孔2202,有利于支架的工装定位,为支架的空间定位提供有益结构,使得加强支架200的结构更加稳固,也减轻了加强支架200的重量。圆形定位孔2202保留翻边,可起到加强支架200刚度的目的。
后段支架230的顶部设置有长方形加强工艺孔2301,长方形加强工艺孔2301沿着后段支架230的长度方向延伸。
后段支架23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形加强工艺孔2302,三角形加强工艺孔2302采用冲孔形式制作,且三角形加强工艺孔2302的外周缘具有翻边。
长方形加强工艺孔2301和三角形加强工艺孔2302,可以降低加强支架200重量。三角形加强工艺孔2302的外周缘翻边,可起到加强支架200刚度的目的。
如图1、图3所示,上板110的后部113通过上板110的过渡部112相对于上板110的前部沿前副车架10的高度方向H向下凹陷。下板120的后部通过下板120的过渡部122相对于下板120的前部121沿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H向下凹陷。
前副车架10和加强支架200的结构设计,旨在于提高前副车架10与转向机安装点的刚度。
转向机安装孔1111具有两个,两个转向机安装孔1111位于上板110的前部的两侧。加强支架200具有两个,两个加强支架200与两个转向机安装孔1111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加强支架200对称设置。
加强支架200的结构设计,使得加强支架200牢固的将前副车架上下板120连接,并且加强了加强支架与前副车架连接的稳固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过渡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所述前副车架本体包括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上板和下板,且所述下板固定于所述上板,并与所述上板之间围绕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均包括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前部、过渡部和后部,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设置有转向机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
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加强支架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包括沿所述加强支架的长度方向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所述中段支架从所述前段支架的一端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后段支架的一端;
其中,所述前段支架设置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的与所述转向机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处,且所述前段支架的正对所述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设置有支架安装孔,且所述前段支架的靠近所述支架安装孔的部位固定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的靠近所述转向机安装孔的部位;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的连接处的底部固定于所述下板的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后部的连接处;所述后段支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后部和所述下板的所述后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支撑套筒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后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板的所述后部;
所述后段支架的另一端形成有弧形孔,所述支撑套筒套设于并焊接于所述弧形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支架的顶面的两侧焊接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均包括顶板和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两侧的两侧板,以使得所述前段支架、中段支架和后段支架均呈U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的连接处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前副车架的所述下板的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后部的连接处焊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每一侧的所述翻边结构包括沿所述翻边结构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翻边部、第二翻边部和第三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从所述第一翻边部的一端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斜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三翻边部的一端;
所述下板的所述过渡部靠近所述后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各所述翻边结构的所述第一翻边部对应设置的第一焊接槽,所述下板的所述后部靠近所述过渡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各所述翻边结构的所述第三翻边部对应设置的第二焊接槽,各所述翻边结构的所述第一翻边部焊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焊接槽,所述第三翻边部焊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焊接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的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设置有槽型加强筋,所述槽型加强筋沿所述加强支架的长度方向,横跨于所述中段支架和所述后段支架的顶面;
所述中段支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圆形定位孔,所述圆形定位孔采用冲孔形式制作,且所述圆形定位孔的外周缘具有翻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段支架的顶部设置有长方形加强工艺孔,所述长方形加强工艺孔沿着所述后段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后段支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形加强工艺孔,所述三角形加强工艺孔采用冲孔形式制作,且所述三角形加强工艺孔的外周缘具有翻边。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后部通过所述上板的过渡部相对于所述上板的前部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向下凹陷;
所述下板的后部通过所述下板的过渡部相对于所述下板的前部沿所述前副车架的高度方向向下凹陷。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安装孔具有两个,两个所述转向机安装孔位于所述上板的所述前部的两侧;
所述加强支架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支架与两个所述转向机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加强支架对称设置。
CN202022667630.8U 2020-11-17 2020-11-17 前副车架 Active CN214028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7630.8U CN214028836U (zh) 2020-11-17 2020-11-17 前副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7630.8U CN214028836U (zh) 2020-11-17 2020-11-17 前副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28836U true CN214028836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59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7630.8U Active CN214028836U (zh) 2020-11-17 2020-11-17 前副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28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9337B2 (ja)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20020163173A1 (en) Contoured hip/straight member vehicle frame
CN213292296U (zh)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CN214028836U (zh) 前副车架
WO2016163223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5097819U (zh) 后副车架
CN211918837U (zh)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CN215097842U (zh) 仪表板加强梁总成
CN210149139U (zh) 一种电池包后支架结构
CN211731552U (zh) 一种副车架总成结构和一种汽车
CN218907385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4028847U (zh)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含其的汽车
CN101700789B (zh) 一种汽车的地板后部承载结构
CN219635317U (zh) 车辆的副车架及车辆
CN216783642U (zh) 一种驾驶室白车身前围结构
CN214823873U (zh) 新型车架结构及一体冲压电池盒
CN217396743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221188754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21162062U (zh) 双叉臂连接结构、车身框架和车辆
CN215622294U (zh) 微卡前轮壳总成
CN219382701U (zh)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CN110962942A (zh)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CN218558959U (zh) 一种框型前副车架
CN219312857U (zh) 后纵梁组件及车辆
CN217022667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