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380U - 乘载工具用的操纵把手 - Google Patents

乘载工具用的操纵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380U
CN2069380U CN90209955U CN90209955U CN2069380U CN 2069380 U CN2069380 U CN 2069380U CN 90209955 U CN90209955 U CN 90209955U CN 90209955 U CN90209955 U CN 90209955U CN 2069380 U CN2069380 U CN 2069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ody
arc surface
side arc
handle
op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90209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行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2069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380U/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26Handlebar g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由弹性材料制成供单手握持的把手本 体,沿其纵向两端伸出形成一对具有较大直径的制动 法兰,用来在操纵杆上安装使用的操纵把手,把手本 体具有卵形断面位于该断面纵轴上面对面的前侧圆 弧面为操作手的第2-5指接触面,后侧圆弧面为手 心接触面,使前者的曲率半径比后者的小,在向后侧 圆弧面偏靠的位置上开设安装孔,使前侧圆弧面的前 侧区域厚度比其余区域厚度厚,能有效安装用于陆上 或水上乘载工具的操纵杆上。

Description

乘载工具用的操纵把手
以往通常用来安装在自行车或自动两轮车等陆上乘骑工具,以及在水面上滑行的喷射推进式小型舟艇等水上交通工具的操纵杆上使用的操纵把手的典型例子就如以后将说明的图15-17所示那样,其构造上一直是用比较硬质的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成型成单纯为圆筒形把手本体1,作成可供一只手握持的粗细和长短,且从其纵向两端一体化地伸出形成左右一对操作手制动法兰3、3的同时,在把手本体1的圆周表面上按一定间隔散布形成多个操作手防滑用隆起的凸起4。作为操作手防滑用,已知的操纵把手还有用凹陷或凸条等来代替凸起4。这些反正都是由一种式样的形状线来构成把手本体的粗糙表面的。
此外,就制动法兰2、3伸出形状而言,已知虽然有形成椭圆形,而就其把手本体1的断面形状为正圆形这一点仍然不变。
因此,可以说还存在以下需要改善的各种问题。
一般来说,用操作手的手心和五指犹如从上方覆盖那样把操纵把手的把手本体握住,可以说较粗的把手本体比较细的本体容易稳定和有效地施加握力,但由于将上述把手本体1形成具有正圆形断面,若根据人类工程学,很难使操作手的手心和五指全部无不适地且完全密切靠向把手本体1的圆周表面上,使车体或船体和操纵者形成一体感以及操纵上的稳定结合感变差。
从解剖学来看,人的五指具有多个关节,由于其各相邻关节间隔长度(指骨弯曲作用的长度)对各指来说是从其指根部向指尖部逐步变短,当依靠指骨的弯曲作用而握持把手本体1时,严格地说,正如由五指中的每一指来描绘完整的圆形那样,并不是按形成光滑正规圆弧状态进行曲折。而在握持状态,表面上只不过是手心和手指的表皮沿着把手本体1的圆周表面接触而已。因此,操纵者为了操纵车体或船体,必需使手腕和胳膊作过份强烈的运动。
也就是,在传统产品的把手本体1和本体或船体的关系中,除使操纵者身体稳定以外,不会发挥特别的功能,对此,可以说即便使把手本体1变粗,只要其断面形状为圆形,情况完全不变。
而且,在传统产品的把手本体1中,由于安装到操纵杆用的安装孔5,沿着本体1的纵向中心线O-O无偏斜地延伸,因此,其整个圆周面上的厚度t都一样。此时,因上述操作手防滑用凸起4的隆起高度都一定,因此它除了能提高与操作手的摩擦系数外,不具有其它功能,这种使圆周面上的厚度t为均一的情况意味着把手本体1的圆周面上弹性变形程度从整体来讲也是一样的。
因此,把手本体1的圆周面不会跟随握持着把手本体的操作手的局部运动,而顺利地引起弹性变形,同时还因上述那样的断面形状为正圆形,容易发生操作手的早期疲劳。更何况不能正确掌握操作力的方向。
换言之,不能把操作手的五指中的每一指或手心的自由运动作为把手本体1的运动直接地而且正确微妙地加以反映。从上述意思来讲,即使假定把手本体1是用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来形成,但其性能和刚性体无不同。也就是说,传统产品的把手本体1的设计并没有考虑操作手的五指和手心的运动。
此外,若就传统产品的从把手本体1伸出的左右一对操作手制动用的法兰2、3而言,虽然其具有一定宽度,但仍按照使伸出平面和把手本体1的纵向中心线O-O成直角相交的配置关系伸出形成具有圆环形状。
就是此两法兰2、3相互间隔尺寸,由于其前缘部的尺寸d和其后缘部的尺寸d完全相同,因此其伸出平面相互平行。而且如上述那样,既已使把手本体1的整个圆周面上的厚度t成为均匀一致,其整个圆周面作成和把手本体1的纵向中心线O-O平行。
然而,由于通常将操纵杆作成其俯视图形状为向后扩大弯曲的八字形,故作为握持把手本体1时的握持方法,如果也能使两腕顺应向后扩大成八字形,则从人类工程学上讲是舒适的,此外,当人手五指并拢时,随着从指尖到手心,其宽度逐步变大。在这一点上,上述传统制品的法兰2、3不适应这样握持使用时的手的自然操作态,不但很难使用,还存在不具有协调感的问题。
进而,在传统制品的把手本体1上,在其整个圆周面上仅散布形成多个作为操作手防滑用的凸起4,也就是使把手本体1的圆周面成粗糙表面化的凸起4的形状仅为一种式样,而且也不具有使操作手的第2-5指分隔开的凸起。
因此,当车体或船体回转时,操纵者的身体一旦受到摆动力,容易使握持此操纵把手的操作手沿把手本体1的纵向向外滑动,此外,要想用此握持把手的一只手的第二指稳定和轻便地进行风门操作杆或制动操作杆以及警音器等的操作也很难达到。
本发明就是为了改善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第1,用弹性材料形成此操作手握持的把手本体,且使其断面具有卵形形状(特殊椭圆形),使位于其纵轴线上的面对面的前侧圆弧面的曲率半径和后侧圆弧面的曲率半径不同,且使前者比后者小的同时,在向操纵杆上进行安装并使用时,设定成使操作手除母指外的第2-5指和把手本体的前侧圆弧面相接触,同样使操作手的手心和把手本体的后侧圆弧面相接触的关系状态,使把手本体表面积增大,又使其全体表面能适应解剖学上人手指骨弯曲作用长度的变化,使操作手处于颇为自然地握持住把手本体表面,并能与把手本体完全密合。
而且,将把手本体的前侧圆弧面作为和操作手第2-5指相接触的面,同样将把手本体的后侧圆弧面作为和操作手心相接触的面的同时,在操纵杆的握特使用上,特别使卵形断面的把手本体的纵轴线处于指向操纵者伸展两臂时的假想延长线的位置上的状态,使得在将把手本体向操纵杆上安装使用时,能把相对车体或船体的操作力方向确切地传递给操作杆。
第2,使相对操纵杆的把手本体的安装孔开设在卵形断面的把手本体的纵轴上,并向其后侧圆弧面的存在方向偏靠的偏心位置上,使在把手本体前侧圆弧面和此安装孔内壁面间形成的前侧区域的厚度比其余区域的厚度局部地增厚,且通过在此特别厚的整个前侧区域上,按照和上述纵轴大体垂直,且成散布状态开设多个通孔,从而使之成为用一定的弹性材料制成把手本体自身的同时,促使和操作手的第2-5指相接触的前侧圆弧面的弹性变形作用局部地增大,能把操作手指尖的即使是微妙的运动直截且自然地向把手本体传递。
第3,在把手本体的后侧圆弧面上,沿着和把手本体安装孔的纵向中心线相垂直方向刻成多条相互平行的作为操作者防滑用的凹条的同时,通过使在后侧圆弧面和上述安装孔内壁面间形成的后侧区域的厚度随着走向把手本体纵向中间部逐步变厚,使把手本体后侧圆弧面形成向后方伸出的凸曲面形状,能使操作手的手心无阻碍和完全密切靠向把手本体的后侧圆弧面,使操作手不会滑动和稳定地处于握持状态。
第4,通过使从把手本体纵向两端一体化伸出形成的左右一对大直径的操作手制动用法兰具有和把手本体断面形状相似的卵形造形的同时,使其两法兰的伸出平面和把手本体的安装孔的纵向中心线非直角相交,其俯视图呈向后扩大的八字形关系,从而能使两手以安乐姿态向附属于操纵杆的把手本体握持使用。
第5,通过从把手本体前侧圆弧面的中间部向前一体化地伸出形成为把操作手的第2指和其第3-5指的三指分隔开的凸起,从而能确实防止操作手横向滑动的同时,且在用此本3-5指稳定握持把手本体的基础上,通过将此单手的第2指向前方伸出,能轻便地进行附设在操纵杆上的气门操作杆或制动操作杆以及警音器等的回转操作。
此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构造以及以下对其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其他方面的目的也将会清楚了解。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有关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总体简要侧视图,图2为表示操纵把手相对车身操纵杆的安装使用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3-7表示将部件操纵把手抽出,且作成和实物尺寸大致相同的图,其中图3为俯视图,图4为后视图,图5为正视图,图6、7为相对图5的右视图和左视图,图8、9为沿图3上的8-8线和9-9线的剖面图,图10为沿图4上的10-10线的剖面图,图11为表示安装到操纵杆上的状态,且和图10相对应的平剖面图,图12为表示操纵把手处于握持使用状态,且和图9相对应侧剖面图,图13同样为暗示用握持时的一只手的手指进行制动操作杆的操作状态的俯视图,图14为作为对应的图3的操纵把手的另一个例子,不具有指尖间隔凸起那样形态构件的俯视图,图15为表示传统操纵把手的俯视图,图16、17分别为沿图15的16-16和17-17线的剖面图。
实施例
现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图1、2表示在作为陆地乘骑的可在不平整地面行走的自行车(所谓全地域自行车All Terrain Bicycle)的操纵杆上安装使用的本发明的例子,B表示车体总称,一方面,在座支柱31上设置供操纵者乘座的鞍座32,另一方面同样在车体B的前管架33上贯通设置操纵支柱34,使能进行旋转操作。35是和操纵支柱34的下端部相连的前叉,36为同样为安装在支柱34的上端部,且成为一体化了的操纵杆,其弯曲形状可能有多种,但其俯视图均呈向后扩展的八字形。
因此,不用说,通过握住操纵杆的两端,并向左右方向摆动,就可进行车体B的方向操纵。此外,在操纵杆36上还附设有在图中省略的制动操作杆或警音器等。
G表示作为本发明对象的操纵把手的总称,它由聚乙烯树脂或硅树脂等合成树脂以及橡胶或其它能进行适当弹性变形材料,特别是下一步将其形成一个整体的同时,以一对左右配置形式向操纵杆36的两端部安装使用。
也就是因为左右一对的操纵把手属同一形态,现根据单独抽出的操纵把手的放大图3-13,对其进行详细叙述。37为具有能由一只手握持的一定粗细和长短的把手本体,其面断面形状为卵形(特殊的椭圆形)。
对把手本体37的断面形状而言,使位于本体纵轴线Y-Y上的面对面的前侧圆弧面37f和后侧圆弧面37r的两曲率半径不相同,使前侧圆弧面37f的曲率半径比后侧圆弧面37r的曲率半径还小,使余下的上侧圆弧面37u和下侧圆弧面37d的两曲率半径相同,但使其比后侧面弧面37r的曲率半径大,用此上侧圆板面37u和下侧圆弧面37d把前侧圆弧面37f和后侧面弧面37r相互间建成光滑的圆弧。
在此场合,所谓前侧、后侧、上侧、下侧是对本体37相对操纵杆36的安装方向性的规定,将把手向操纵杆36安装使用时,构成使上述前侧圆弧37f指向本体B的行进方向,使上侧圆弧面37u指向本体B上方的关系。
换言之,要成为从本体B的横方向看此把手本体37时,使其前侧圆弧面37f指向前方,其长轴线Y-Y实质上成水平姿态那样将把手本体37向操纵杆36上安装。
进而,若从和操纵者握持此把手的操作手的对应关系来说,则如从图12、13所看到的那样,使除去操作手的第一指(母指)的第2-5指以卷握状和把手本体37的前侧圆弧面37f接触,使由此第2-5指的指尖球和第1指反靠向把手本体37的下侧圆弧面37d。另一方面,同样使由该操作手的手心和母指球和小指球以抱住状和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相接触的同时,使指间球处于和把手本体37的上侧圆弧面37u接触的位置关系。
然而,只要根据这种位置关系的握持条件将把手本体,安装到操纵杆36上进行使用,则也可以将把手本体37安装到操纵杆36上,使卵形把手本体37的纵轴线Y-Y从本体B的横方向看时呈若干向下降的姿态。
但是,由于乘坐在车体B的座子32上,握持着操纵杆36的操纵者的身长各有差异,最好要使把手本体37的上述纵轴线Y-Y指向使操纵者最容易握持操作方向来进行把手本体向操纵杆36上的安装。
此时,特别是如果使把手本体37的长轴Y-Y如图1中用假想线L-L所示那样,成为在操纵杆36的握持使用上,以指向和该操纵者伸展的两腕大致相平行方向的关系状态,将此把手本体37向操纵杆36进行安装使用时,能使操纵杆36的操作力无损失和合理地向本体13传递,此外,可以说在操纵车体时能正确掌握方向方面越来越有效。
如上所述,以一定长度和粗细程度构成把手本体37,沿其纵向延伸形成向操纵杆36安装的安装孔38,使安装孔38的尺寸比操纵杆36的直径小,且具有正圆形断面,特别使其位于上述把手本体37的长轴Y-Y上的同时,并在其向后侧圆弧面37r的存在方向仅偏一定量的偏心位置上形成此安装孔。
因此,使由此安装孔38的内壁面和上进前侧圆弧面37r间规定的前侧区的厚度T1和T2,T3,T4相比呈现局部特别厚的结果,上述T2,T3和T4分别表示由同一安装孔38的内壁面分别和后侧圆弧面37r,上侧圆弧面37u或下侧圆弧面37d间形成的后侧区、上侧区或下侧区的厚度。
对此,图中限于使后侧区、上侧区以及下侧区的厚度T2,T3,T4均大致相等,但只要前侧区的厚度T1相对其余区域特别厚,则也可以使上述其余区域的厚度T2,T3,T4不必全部均等。
39是在上述厚度特厚区域,和把手本体37的纵轴Y-Y相垂直贯穿形成的多个通孔,且使这些通孔按一定间隔沿把手本体37的全长散布形成。因此,作为把手37的总体虽然是由具有同一弹性的材料构成,但存在沿整个前侧区域分布的通孔39,而成为促使前侧区域具有比其余区域更大的弹性变形程度,并且,此前侧区域的厚度是在上述前侧圆弧面37f的里面,连续地形成,又如上所述,由于操作手的第2-5指和前侧圆弧面37f相接触,故甚至能把指尖的微小动作直截了当且有效地向把手本体37传递。
也就是,如果用操作手的第2-5指将把手本体37的前侧圆弧面37f强力握紧的话,就会成为使穿通孔39闭塞那样,前侧区域顺利起弹性变形作用,其指尖的动作可得到精确反映。
在此场合,由于第2-5指的握力从整体来讲是不相等的,特别从解剖学上看,第5指的握力为最弱,故最好使上述穿通孔39的口径按照越接近成为和第5指接触的把手本体37的一端而逐步增大,从而进一步促进弹性变形的程度。
此外,40是在把手本体37  的后侧圆弧面37r上形成的防止操作手掌滑动的凹槽,使此多根凹槽沿着和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的中心线O-O相垂直方向依次平行排列,且使此多根凹槽40从后侧圆弧面37r仅凹陷一定深度。
此时,从图8,10可看出,最好通过使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和安装孔38内壁间形成的后侧区的材料厚度T2沿着把手本体37的纵向缓慢地越向中央靠近越变厚,从而构成使其后侧圆弧面37r向中央部位的后方突出的凸面形状。
这样的话,则在后侧圆弧面37r上,在与操作手掌心接触之处,由于从解剖学上看其手掌心的母指球和小指球间的中间部位由凹陷的表皮形成,若使形成了凸面的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与其接触,成为能使相互间形成更高度的密合,能收到对手掌的止滑作用和消除不协调感的效果。
此外,41是多个分别在把手本体37的上侧圆弧面37u和下侧圆弧面37d的全体上散布形成的防止操作手滑动的凹陷,使其分别具有不达到安装孔38为止的一定凹陷深度。42同样是分别设在上侧圆弧面37u和下侧圆弧面37d的大致中间部位,沿把手本体37的纵向仅为一定长度,且具有一定凹陷深度的凹陷阶段面,它或者可以与表示商品出产处的商标成一体造型,或者可以在其上刻印或贴上商标。
43是分别在把手本体37的纵向两端部上形成的左右一对凹陷环槽,是按照和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的纵向中心线O-O相垂直关系配置形成的连续环形状的环槽。而且,如图11所示那样,通过将金属丝或套环类的固紧件44嵌入其内,而使把手本体37相对操纵杆36的安装状态得到加强。
也就是,在将把手本体37向操纵杆36进行安装时,是使此安装孔38从操纵杆36的切断端插进并压入,此时,通过向安装孔38内注入粘接剂而使其保持在不空转的固定状态。按照提高固定强度的需要,将固紧件44向把手本体37上进行卷绕。
45,46是从把手本体37的纵向两端连成一体向外突出的止住操作手用的左右一对大直径法兰,图中,尽管侧视图形是和把手本体37的剖面形状相似的卵型(特殊椭圆形),并使其从把手本体37的整个表面高度一致地突出,然而,只要把突出的高度限止在能制止操作手掌的横向滑动,即使将其侧视图形形成为圆形也无碍。
然而,特别如图2,3,10,13所示那样,最好将左右一对法兰45,46形成其俯视图形为向后扩张的八字型。
这就是,对左右一对法兰45,46来说,为使测得的其两前缘部相互间隔长度D1,比其两后缘部相互间隔长度D2还小,而使由该两法兰45,46的伸张平面相对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的纵向中心线O-O相交成非直角的角度β和γ。
如从解剖学来看,人的手,当第2-5指并拢时,掌根部和掌心部呈现的宽度要合拢四指的指尖部还宽,此外,由于握持着操纵杆36的两手具有向后扩大的八字型关系的俯视图形状,使握持操作时的姿势处于舒适状态,且成为使两法兰45,46的伸张平面能有效适应操作手掌,从而能合理消除不协调感的产生。
此外,47为在一边的止动法兰46上开设的抽气通孔,它和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连通。
进而如图3,5,10,13所示,从把手本体37的上述前侧圆弧面37f中间部分向前,一体化地连续突出形成用以隔开指尖的凸起48,若据此将握持把手本体37的操作手的第2指与第3-5的3个指分开的话,更能可靠地制止操作手的横向移动,通过如图13中的点划线所示,使已良好稳定握持着的一只手的第二指伸出,就能在用第3-5指稳固握持把手本体的状态下稳定而轻快地进行制动操作杆或警音器等的操作。
从这种意义出发,在图2中,作成包含具有上述隔开指尖用的凸起48的操纵把手G和仅仅不具有此凸起的操纵把手G1的两种把手,且将前者安装在操纵杆36的需进行制动操作杆或警音器等操作的相应位置上进行使用,然而,也可以把具有此凸起48的左右一对操纵把手G向操纵杆36的两端安装来使用,同样也可能把不具有凸起48的左右一对操纵把手G1向上述操纵把手36的两端安装使用。
此外,在表示仅仅不具有凸起48的操纵把手G1的改形例的图14中,用同一符号表示和上述由图3-13所示操纵把手G相共同的构造部分。此操纵把手G1的除去凸起48以外以其余均构造部分均和由图3-13所表示的基本例子相同。
总之由于操纵把手是用弹性材料构成,当用合成树脂构成时,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着色,若采用具有反射功能的荧光色进行着色,可以说在安全上更有利。而且,例如在自行车夜间行走上,能使本体B易被汽车驾驶员发现,能起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图示实施例中,是以本发明适用于陆上乘骑工具的操纵杆来进行说明的,然而,对于供一人或数人立乘在船体的甲板上,在水面上自由滑行的喷气推进式小型船艇,以及其他水上交通工具的操纵杆,本实用新型也照样适用。
综上所述,若采用本实用新型构造,就是一种具备内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且形成具有可供单手握持的粗细和长短的把手本体37,和从该本体的纵向两端且与所述本体连成一体地伸出形成左右一对大直径的用于操作手制动的法兰45,46,供安装在陆上乘骑或水上、乘坐工具的操纵杆上使用的操纵把手G,特别将上述把手本体37形成具有卵形断面形状,对于位于其长轴Y-Y上,面对面设置的前侧圆弧面37f和后侧圆弧面37r,分别规定把前侧圆弧面37f作为和操作手的第2-5指接触的面,后侧圆弧面37r作为同操作手掌心接触的面,且前侧圆弧面37f的曲率半径比后侧圆弧面37r的曲率半径小,这样,在假定把手本体37的粗细和原来的相同的场合,能使其表面积增大的同时,还能使把手本体37的整个表面适应根据人体解剖学上指骨曲折作用长度的变化。
也就是如在开头所述那样,由于人的五指具有多个关节,其相邻关节的间隔长度乃从指根部向指尖部逐步变短,而与第2-5指形成接触面的把手本体37的前侧圆弧面37f的曲率半径比后侧圆弧面37r的曲率半径还小,因此,操作手的第2-5指能自然地且完全密切紧按把手本体37,具有能稳定和牢固握持使用的显著效果。
此外,由于把手本体37具有卵形断面形状,使其长轴线Y-Y处于在操纵杆36的握持使用上,和操纵者伸展双腕的假想延长线L-L相一致方向的前方稍下降的姿势,在将此把手本体37向操纵杆36进行安装使用,并操作此操纵杆36时,能使此操作力方向沿把手本体37的长轴Y-Y有效和准确传递,因此可以说在车体B或船体的操作控制上很有效。
在原来的其断面形状为圆形状的操纵把手中,虽然能使握力分散,但对于有意依靠力的方向来使车体B或船体的姿态变化方面,实在不起任何直接作用。
此外,有关实用新型的把手本体37,由于在沿其卵形断面的长轴Y-Y,向后侧圆弧面37r的存在方向偏靠的偏心位置开设向操纵杆36上安装在安装孔38,从而使在上述前侧圆弧面37f和安装孔38的内壁面间规定的前侧区的材料厚度T1和其余区域的材料厚度T2,T3,T4相比,成为局部增厚。
而且由于在此增厚的整个前侧区域上分散开设多个分别和把手本体37的长轴Y-Y大体垂直相交的通孔39,从而能特别促使在把手本体37的前侧圆弧面37f上的弹性变形程度高,且由于在这里构成和操作之手的第2-5指接触,因而能把操作手的即使是微小动作直接和无阻碍地传给把手本体37,或能使其得到反映。其结果是不需要如原来产品那样在手腕或手臂上施加过大的强力就可以容易地使车体B以及船体保持自由的姿态,也就是在使车体B以及船体和操纵者三者间具有一体感以及所谓操纵的响应上显著优越。
另一方面,由于在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上构成和操作手的手心接触,在这里,分别沿和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的纵向中心线O-O相垂直方向平行地刻划形成多条操作手止滑用凹槽40,结果使和操作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
在此场合,如在把手本体37的上侧圆弧面37u和下侧圆弧面37d的全体上也分散设置操作手止滑用凹陷41的话,则对于此凹陷41和后侧圆弧面37r上的凹槽来说,由于前者为分散设置,后者为并列的沟槽,这其表面粗糙化的构造形式不同,因而能使操作手的止滑效果更加提高。
特别是如果使在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和安装孔38的内壁面间规定的后侧区的材料厚度T2向着把手本体37的纵向中间部位逐渐增厚,而构成使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向后扩张的凸曲面形状,则能使操作手的手心更加完全密切紧靠把手本体,其结果是同样能使手心的操作力有效地向操纵杆36传递。这是从解剖学上看,人的手掌就是母指球和小指球相互间的中间部凹陷那样起到弯曲作用的地方,因而构成凸曲面的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能和此凹陷的表皮高度密切相靠的原因。
此外,如果通过使从把手本体37的两端突出形成的用于操作手制动的左右一对法兰45,46形成与操作把手本体37的断面形状相似,并使该法兰45,46的伸出平面和把手本体37安装孔38的纵向中心线O-O非垂直相交,且使在两法法45,46的前缘部间测得的相互间隔长度D1比在该两法兰的后缘部间测得的相互间隔长度D2短,而构成使两法兰45,46的俯视图呈向后扩大的八字形关系的话,在使用中握持操纵杆36的两端时,能使操作手处于人类工程学上合理舒适姿态,有效地起防止操纵使用上疲劳的作用。
进而,若从把手本体37的前侧圆弧面37f的当中部分起向前,与把手本体连成一体地突出形成一个为把与此圆弧面接触的操作手的第2指和第3-5的3个指分隔开的凸起48,则即使在操纵者身体因车体B或船体回转时激烈摇动场合,也能牢固保持操作手来适应其摇动,能有效防止操作手横向滑动的同时,特别在伸出操作手的第2指进行风门操作杆,或制动操作杆以及警音等操作的场合,还具有能在其余第3-5手指稳定握持把手本体37的状态下,极轻便进行此操作的效果,可以说,作为能广泛用于安装在陆上或水上交通工具的操纵杆36上的操纵把手G,或作为能在高低起伏特别不平的地面行走的自行车或在晃动的水面滑行的喷射推进或小型舟艇上使用的操纵把手G是极为合适的。

Claims (4)

1.一种在乘载工具的操纵杆36上安装使用的乘载工具用操纵把手,具备由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弹性变形材料成型成具有供一只手握持的粗细和长短的把手本体37,和从该把手本体的纵向两端,一体化地突出形成具有较大直径的左右一对制动操作手用的法兰45,46,在乘载工具的操纵杆36上安装使用的乘载工具用操纵把手,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把手本体37形成具有卵形断面形状,并且将位于其纵轴Y-Y线上的面对面的前侧圆弧面37f和后侧圆弧面37r的关系,设定为前侧圆弧面37f作为和操作手的第2-5指相接触的面,后侧圆弧面37r作为和该手的手心相接触的面,且使前侧圆弧面37f的曲率半径比后侧圆弧面37r的曲率半径小的同时,在沿上述把手本体37的纵轴Y-Y上向存在后侧圆弧面37r的方向偏靠的偏心位置上开设向操纵杆36上进行安装的安装孔38,从而使在安装孔38的内壁面和上述前侧圆弧面37f间形成的前侧区域的厚度T1比其余区域的厚度T2,T3,T4更厚,在上述厚度特别厚的整个前侧区域上开设多个成散布状态,大体和把手本体37的上述纵轴Y-Y垂直相交的通孔3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纵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上沿着和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的纵向中心线O-O垂直相交方向平行地加工形成多条防止操作手滑动用的凹槽40,与此同时,通过使在上述后侧圆弧面37r和安装孔38内壁面间形成的后侧区域的厚度T2向把手本体37的纵向中间部位慢慢变厚,从而将把手本体37的后侧圆弧面37r构成向后方凸出的凸曲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纵把手,其特征在于在使从把手本体37的两端伸出的左右一对制动操作手用的法兰45,46形成具有和把手本体37的断面形状相似的卵形的同时,使此制止法兰45,46的伸出平面和把手本体37的安装孔38的纵向中心线O-O相交成非直角的角度β、γ,通过使在两制止法兰45,46的前缘部测得的相互间隔长度D1比同样在法兰后缘部测得的相互间隔长度D2小,使两制止法兰45,46配置成具有在其俯视图上呈向后扩大的八字型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纵把手,其特征在于从把手本体37的前侧圆弧面37f的中间部位向前,和把手本体形成一体地突出形成使与把手本体相接触的操作手的第2指和第3-5指分隔开的凸起48。
CN90209955U 1989-10-14 1990-06-23 乘载工具用的操纵把手 Withdrawn CN20693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983989 1989-10-14
JP89-119839 1989-10-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380U true CN2069380U (zh) 1991-01-16

Family

ID=1477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0209955U Withdrawn CN2069380U (zh) 1989-10-14 1990-06-23 乘载工具用的操纵把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0414989A1 (zh)
CN (1) CN2069380U (zh)
AU (2) AU5052090A (zh)
CA (2) CA2009728A1 (zh)
DE (1) DE4006296A1 (zh)
GB (2) GB223851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0345A (zh) * 2009-04-22 2010-10-27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冲浪板手把
TWI501896B (zh) * 2013-07-31 2015-10-01 Ichikawa Tomonari The outer cylinder forms a grip with a different thickness
CN109050767A (zh) * 2018-10-31 2018-12-21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车把手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21715A1 (de) * 1991-07-01 1993-01-07 Werner Hartmann Griffstueck fuer lenkstangen
DE102007049386A1 (de) * 2007-10-15 2009-04-23 Holger Geuenich Leuchtender Lenkradgriff
DE202013007448U1 (de) * 2013-08-22 2014-11-25 Rti Sports Vertrieb Von Sportartikeln Gmbh Fahrradgriff
CN106864642A (zh) * 2017-03-03 2017-06-20 浙江群英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水路两栖滑板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48981A (en) * 1930-09-05 1931-05-21 Hubert Henry Burto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andle grips for cycles, or the like
DE688541C (de) * 1937-12-18 1940-02-23 Dr Hermann Tschebull Der Innenflaeche der Hand angepasster Handgriff furn
US2666340A (en) * 1950-03-29 1954-01-19 Hunt Wilde Corp Handgrip
US2998797A (en) * 1959-12-14 1961-09-05 Dale R Risney Water ski tow handle
US3148655A (en) * 1963-11-19 1964-09-15 Robert J Brant Water ski tow line connector
US3713350A (en) * 1971-05-17 1973-01-30 Schwinn Bicycle Co Air cushion handlebar grip
NL7611775A (en) * 1976-10-25 1978-04-27 Raleigh Nederland B V Bicycle handlebar hand grip - has palm recess joining others for thumb and four fingers
US4182258A (en) * 1977-09-23 1980-01-08 Presser Dwight W Water ski tow handle
US4191065A (en) * 1978-02-07 1980-03-04 Beugelsdyk Anthony F Throttle twist grip
US4308762A (en) * 1980-04-14 1982-01-05 Oakley, Inc. Lightened hand grip
DE3148656A1 (de) * 1981-12-09 1983-06-23 Gerdes Gmbh & Co, 5830 Schwelm Griff zur befestigung auf einer insbesondere rohrfoermigen stange
FR2567291B1 (fr) * 1984-07-09 1986-12-12 Bertrand Francois Poignee de prehension d'outil ou organe de commande, notamment pour whisbone
DE8519704U1 (de) * 1985-07-08 1985-08-22 Sander Spezialwerkzeug GmbH, 5650 Solingen Schlauchartiger Überzug für die Großbäume des Gabelbaumes eines Segelbrettes
US4745872A (en) * 1987-01-09 1988-05-24 Yukio Nakamura Handle device for jet-propelled small-sized boat
US4748928A (en) * 1987-06-23 1988-06-07 Yukio Nakamura Steering handle device for jet-propelled small-sized boat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0345A (zh) * 2009-04-22 2010-10-27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冲浪板手把
TWI501896B (zh) * 2013-07-31 2015-10-01 Ichikawa Tomonari The outer cylinder forms a grip with a different thickness
CN109050767A (zh) * 2018-10-31 2018-12-21 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车把手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423422A1 (en) 1991-04-24
DE4006296C2 (zh) 1992-04-30
GB2238515A (en) 1991-06-05
AU5052090A (en) 1991-03-07
AU6121290A (en) 1991-03-07
CA2009728A1 (en) 1991-02-28
GB9005284D0 (en) 1990-05-02
GB2236721A (en) 1991-04-17
DE4006296A1 (de) 1991-03-14
EP0414989A1 (en) 1991-03-06
CA2017061A1 (en) 1991-04-14
GB9010803D0 (en) 1990-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7720C (zh) 自行车把手
CN2069380U (zh) 乘载工具用的操纵把手
US20060032567A1 (en) Tread pattern having wave-shaped and straight grooves
EP2098444A1 (en) Handlebar grip
JPH11103902A (ja) 自転車用靴
WO2003044421A3 (en) Composite handlebar for bicycles
US20090095123A1 (en) Anatomically supportive pedal platform
EP0785126B1 (en) Clipless bicycle pedal with large shoe contacting area
CN1230344C (zh) 刹车操纵装置
JP3103310B2 (ja) 自転車用ハンドル
CN2858474Y (zh) 摩托车变档杆
JPH0615816Y2 (ja) 陸上乗物用の操縦ハンドルグリップ
CN1084273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US20040007086A1 (en) Handlebar expansion sleeve
JP2736518B2 (ja) 自転車のハンドルバー用アームレスト
US20210339818A1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N211869596U (zh) 摩托车刹车踏板
US20040074429A1 (en) Rear grip structure for a personal watercraft
US20230135779A1 (en) Bicycle handlebar for a control device
EP1939858A1 (en) Bell and brake lever combination for bicycle
CN209336922U (zh) 具有吸震功能的新型摩托把手结构
CA1166664A (en) Bicycle handlebar grips
CN1618687A (zh) 车辆用速度设定装置
US20120167706A1 (en) Control lever and actuation device of a bicycle gearshift of the bar-end type
JPH0439108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