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56815U -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56815U
CN206856815U CN201720762973.8U CN201720762973U CN206856815U CN 206856815 U CN206856815 U CN 206856815U CN 201720762973 U CN201720762973 U CN 201720762973U CN 206856815 U CN206856815 U CN 206856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disturbing board
storage tank
board mount
sp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29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坤
杨明
陈德瑞
王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629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56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56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56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扰流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扰流板支架和下饰板,下饰板的顶部连接在扰流板的底部上;下饰板的下侧设有容置槽,且容置槽的下端构成第一尖端部,扰流板支架内嵌并固定在容置槽内,且扰流板支架的顶部连接在扰流板的底部上;扰流板支架的下端构成第二尖端部,且第二尖端部与第一尖端部相适配设置;第二尖端部上设有安装部。通过将扰流板支架内嵌并固定在容置槽内,并在扰流板支架的第二尖端部上设置安装部,从而防止与扰流板支架的第二尖端部相对设置的下饰板的第一尖端部发生翘起变形。

Description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扰流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和下饰板,下饰板与扰流板一体吹塑成型。根据造型和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某些下饰板两侧会形成向下延伸的侧扰流板设计,侧扰流板下端为尖端部分,在吹塑合模的过程中,由于下饰板的侧扰流板的尖端部分的吹塑行程超过了设计极限行程要求,导致无法在下饰板的底部的尖端部分布置安装点,从而导致下饰板的底部的尖端部分容易发生翘起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以解决下饰板的侧扰流板的尖端部分容易发生翘起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扰流板支架和下饰板,所述下饰板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所述下饰板的下侧设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的下端构成第一尖端部,所述扰流板支架内嵌并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扰流板支架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所述扰流板支架的下端构成第二尖端部,且所述第二尖端部与所述第一尖端部相适配设置;所述第二尖端部上设有安装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支架以及所述下饰板分别独立成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上设有用于与后背门连接的第一螺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支架的顶部粘结在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设有第二螺母,所述扰流板支架的顶部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母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支架的侧面粘结在所述容置槽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内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扰流板支架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凸起部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起部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三通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设于所述下饰板的侧面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容置槽设于所述下饰板的侧面的另一端上,且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构成所述下饰板的两个一体成型的侧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支架包括第一扰流板支架和第二扰流板支架,所述第一扰流板支架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扰流板支架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后背门以及上述的扰流板组件,所述扰流板组件通过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后背门的顶部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扰流板支架和下饰板,下饰板的顶部连接在扰流板的底部上;下饰板的下侧设有容置槽,且容置槽的下端构成第一尖端部,扰流板支架内嵌并固定在容置槽内,且扰流板支架的顶部连接在扰流板的底部上;扰流板支架的下端构成第二尖端部,且第二尖端部与第一尖端部相适配设置;第二尖端部上设有安装部。通过将扰流板支架内嵌并固定在容置槽内,并在扰流板支架的第二尖端部上设置安装部,从而防止与扰流板支架的第二尖端部相对设置的下饰板的第一尖端部发生翘起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扰流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扰流板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扰流板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扰流板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其中,1、扰流板;11、第二通孔;2、扰流板支架;21、第二尖端部;211、安装部;22、第三通孔;3、下饰板;31、容置槽;311、第一尖端部;312、第一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方位以及顶部和底部的描述都是针对图1进行限定的,当扰流板组件的放置方式发生改变时,其相应的方位以及顶部和底部的描述也将根据放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1、扰流板支架2和下饰板3,所述下饰板3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所述下饰板3的下侧设有容置槽31,且所述容置槽31的下端构成第一尖端部311,所述扰流板支架2内嵌并固定在所述容置槽31内,且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下端构成第二尖端部21,且所述第二尖端部21与所述第一尖端部311相适配设置;所述第二尖端部21上设有安装部21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容置并固定在所述容置槽31内,并在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所述第二尖端部21上设置所述安装部211,从而防止与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所述第二尖端部21相对设置的所述下饰板3的所述第一尖端部311发生翘起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在所述扰流板1与所述下饰板3一体成型时,所述下饰板3的所述第一尖端部311由于壁厚过薄而导致破裂,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板1、所述扰流板支架2以及所述下饰板3分别独立成型。通过将所述扰流板1、所述扰流板支架2以及所述下饰板3分别独立成型再连接在一起,以避免在所述扰流板1与所述下饰板3一体成型时,所述下饰板3的所述第一尖端部311由于壁厚过薄而导致破裂,从而避免所述扰流板组件报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通过所述安装部21将所述扰流板组件安装在汽车的后背门的顶部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安装部21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上设有用于与后背门连接的第一螺母。由于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第一螺母,因此所述汽车的后背门的顶部只需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即可实现将所述扰流板组件安装在所述汽车后背门的顶部上。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所述扰流板组件的制造成本,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扰流板支架2一体注塑成型。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扰流板支架2也可以分别成型再连接在一起,只需满足有利于降低所述扰流板组件的制造成本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实现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胶粘结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通过AB胶粘结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通过所述AB胶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粘结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由于所述AB胶的粘结力较大,从而使得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牢靠地粘结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同时,采用所述AB胶粘结的方式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粘结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使得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和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的结构变化较小,从而降低了所述扰流板组件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使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牢靠地连接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设有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通孔11上设有第二螺母,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母上。通过第一螺栓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连接在第二螺母上,即可实现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连接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从而进一步实现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牢靠地连接在所述扰流板1的底部上。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所述扰流板组件的制造成本,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扰流板1一体吹塑成型。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扰流板1也可以分别成型再连接在一起,只需满足有利于降低所述扰流板组件的制造成本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实现所述扰流板支架2固定连接在所述容置槽31内,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侧面粘结在所述容置槽31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侧面通过AB胶粘结在所述容置槽31内,通过所述AB胶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侧面粘结在所述容置槽31内,由于所述AB胶的粘结力较大,从而使得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侧面牢靠地粘结在所述容置槽31内;同时,采用所述AB胶粘结的方式将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侧面粘结在所述容置槽31内,使得所述扰流板支架2的侧面和所述容置槽31的结构变化较小,从而降低了所述扰流板组件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对所述扰流板支架2在所述容置槽31内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容置槽31内设有第一凸起部312,所述扰流板支架2上设有第三通孔22,所述第一凸起部312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22内。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起部312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22内,以实现所述扰流板支架2在所述容置槽31内的定位,从而提高所述扰流板支架2在所述容置槽31内的安装精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所述容置槽31内设置定位槽,在所述扰流板支架2上设置定位凸台,只需满足能够对所述扰流板支架2进行定位即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3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来设置,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对所述扰流板支架2进行定位,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凸起部312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三通孔22的横截面呈三角形。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起部312的横截面设置为三角形,将所述第三通孔22的横截面设置成三角形,以使得所述第一凸起部312的侧面贴合在所述第三通孔22的侧面上,从而更好地实现所述扰流板支架2在所述容置槽31内的安装位置的定位。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实现将所述扰流板组件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后背门的顶部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容置槽31包括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设于所述下饰板3的侧面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容置槽设于所述下饰板3的侧面的另一端上,且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构成所述下饰板3的两个一体成型的侧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支架2包括第一扰流板支架和第二扰流板支架,所述第一扰流板支架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扰流板支架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通过将所述第一扰流板支架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后背门的顶部的一侧上以及将所述第二扰流板支架上安装在所述汽车后背门的顶部的另一侧上,以实现将所述扰流板组件牢靠地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后背门的顶部上。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后背门以及上述的扰流板组件,所述扰流板组件通过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后背门的顶部上。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1、扰流板支架2和下饰板3,下饰板3的顶部连接在扰流板1的底部上;下饰板3的下侧设有容置槽31,且容置槽31的下端构成第一尖端部311,扰流板支架2内嵌并固定在容置槽31内,且扰流板支架2的顶部连接在扰流板1的底部上;扰流板支架2的下端构成第二尖端部21,且第二尖端部21与第一尖端部311相适配设置;第二尖端部21上设有安装部211。通过将扰流板支架2内嵌并固定在容置槽11内,并在扰流板支架2的第二尖端部21上设置安装部211,从而防止与扰流板支架2的第二尖端部21相对设置的下饰板3的第一尖端部311发生翘起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扰流板支架和下饰板,所述下饰板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所述下饰板的下侧设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的下端构成第一尖端部,所述扰流板支架内嵌并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扰流板支架的顶部连接在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所述扰流板支架的下端构成第二尖端部,且所述第二尖端部与所述第一尖端部相适配设置;所述第二尖端部上设有安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支架以及所述下饰板分别独立成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上设有用于与后背门连接的第一螺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支架的顶部粘结在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部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设有第二螺母,所述扰流板支架的顶部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螺母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支架的侧面粘结在所述容置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内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扰流板支架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凸起部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三通孔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设于所述下饰板的侧面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容置槽设于所述下饰板的侧面的另一端上,且所述第一容置槽和所述第二容置槽构成所述下饰板的两个一体成型的侧扰流板;所述扰流板支架包括第一扰流板支架和第二扰流板支架,所述第一扰流板支架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扰流板支架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背门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组件,所述扰流板组件通过所述安装部连接在所述后背门的顶部上。
CN201720762973.8U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Active CN206856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2973.8U CN206856815U (zh)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2973.8U CN206856815U (zh)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56815U true CN206856815U (zh) 2018-01-09

Family

ID=60828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2973.8U Active CN206856815U (zh) 2017-06-27 2017-06-27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568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1493A (zh) * 2019-05-27 2019-08-27 江阴名鸿车顶系统有限公司 替代注塑方式成型的吹塑扰流板及其组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1493A (zh) * 2019-05-27 2019-08-27 江阴名鸿车顶系统有限公司 替代注塑方式成型的吹塑扰流板及其组装方法
CN110171493B (zh) * 2019-05-27 2020-04-21 江阴名鸿车顶系统有限公司 替代注塑方式成型的吹塑扰流板及其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32570U (zh) 电子节气门的传感器部件及具有其的电子节气门
CN206856815U (zh) 一种扰流板组件及汽车
CN204344591U (zh) 一种上安装装饰板安装组件
CN201825125U (zh) 一种汽车中控台
CN207078202U (zh) 车辆车身结构构件和复合结构
CN205168362U (zh) 汽车内饰护板的支撑结构
CN203472478U (zh) 天窗安装加强板及汽车
CN202244584U (zh) 汽车塑料加强板储存装置
CN207875817U (zh) 一种汽车部件的安装支架及汽车
CN207291864U (zh) 车顶行李架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05220810U (zh) 一种包覆钣金分体结构的前端支架
CN202926467U (zh) 一种压力控制阀与碳罐控制阀的安装支架
CN206859789U (zh) 一种smc模压充电桩车挡外壳结构
CN205890780U (zh) 一种发动机舱盖及汽车
CN203907945U (zh) 车载空调器外壳结构
CN202302594U (zh) 一种高强度复合底座
CN205769087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内饰板
CN212447328U (zh) 一种汽车顶盖行李架的安装结构
CN204124091U (zh) 一种车用前保险杠
CN207345737U (zh) 一种前保险杠上格栅中盖板
CN207015446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
CN209258042U (zh) 汽车bcm模块安装结构
CN209262973U (zh) 一种主近光灯支架
CN20732861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仪表台
CN207015277U (zh) 一种汽车c柱外饰板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