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28633U -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28633U
CN206628633U CN201621046868.6U CN201621046868U CN206628633U CN 206628633 U CN206628633 U CN 206628633U CN 201621046868 U CN201621046868 U CN 201621046868U CN 206628633 U CN206628633 U CN 206628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oplastron
row
contact
springing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 Reinst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468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周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elly know production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蔡周贤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周贤 filed Critical 蔡周贤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28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28633U/zh
Active - Reinst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3.1的传输接口。

Description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各种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且手持式装置亦逐渐盛行,故各种产品或装置间的信号传输需求也越来越多,其中,该些装置间的信号传输是藉由信号接口而进行的。该信号接口例如为电连接器或与其对接的互补电连接器,其中,电连接器是电连接插座(Electrical receptacle),而互补电连接器则是电连接插头(Electrical plug)。
于电连接插头与电连接插座对接之前,必须以正确的方向让电连接插头朝向电连接插座,才可使两者对接,亦即,电连接插座具有插接方向性,其为俗称的防呆功能,此功能是为了确保电连接插头上的连接接口可与电连接插座上的接触端子接触。然而,多数使用者没有将电连接插头以正确的方向朝向电连接插座的习惯,此防呆功能造成电连接插头与电连接插座的对接失败,之后使用者再翻转电连接插头,才得以正确对接。换言之,此防呆功能反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扰。
因此,市面上提供一种具有双面对接功能的双面电连接器,其设置有二组接触端子,以排除双面电连接器的插接方向性。使用者可以任一方向进行双面电连接器与互补电连接器的间的对接。然而,现有双面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高,且其功能的可靠度低。基于此,如何使双面电连接器具有稳定的可靠度以及降低电连接器的成本即成为业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便于制造及组装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且具有双面对接功能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至少一排延伸部形成一镂空弹动部,该镂空弹动部的上方以及下方各设有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插头传输接口,该前排平贴接触部连接的该至少一排延伸部为左右错位横向等高排列的弹动延伸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插座传输接口,该前排上下平贴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转折相邻埋设于该浮动舌板,该上下二对高差分信号平贴接触部的弹动延伸部为错位横向等高并排的排列结构。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后排弹动接触部连接的接脚部分别上下一左一右转折且该接脚部分别上下排错位各自设于左右侧的横向等高一排或上下二排水平接脚。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绝缘基座为3 件式基座叠合,该上方的基座埋设或组装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定位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的固定部,该中间的基座埋设或组装该二排接触端子,定位该二排接触端子的固定部,该下方的基座埋设或组装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定位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的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后排的弹动接触部浮设于该浮动舌板的上下二侧。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至少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后排弹动接触端子的一排弹动延伸段的前端抵贴该浮动舌板后方的一排凹陷部。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该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后排接触端子的弹动接点凹设于该浮动舌板上下两侧弹动接点的弹动区,且该二排接触端子的弹动接点的接触部不高于该浮动舌板上下两板面。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该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 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部与舌板为一次埋设,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部的二侧高差分信号延伸部是于该舌板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该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上下连接槽设有侦测装置,该侦测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及该连接槽上下各至少二侦测元件构成,该至少二侦测元件包括该二排接触端子的至少其中之一为侦测端子,该侦测装置可侦测一互补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一舌板及一金属分隔板,该金属分隔板定位于该舌板中段;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该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为埋设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金属分隔板一次注塑的结构,该金属分隔板分隔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
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及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金属壳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该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该舌板的防短路结构前视为让位该上下二排接触部的凹凸结构,该凹凸舌板结构与母座对接时该让位凹部的二排平贴接触部可与母座的弹动接触部平顺稳定地接触导通,且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藉由防短路凸部可限位隔离金属壳,防止该二排平贴接触部与该金属壳碰触短路,并减少舌板于该金属壳的上下活动空间尺寸。
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具有双面对接功能,且便于制造及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及电路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结合电路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舌板以及绝缘座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绝缘座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与互补电连接器对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16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6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16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舌板以及绝缘座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连接于电路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1A~21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所连接的电路板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连接于电路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3A~23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所连接的电路板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中的侧视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第七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以及电路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与电路板结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与电路板结合的侧视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图39A~39C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与电路板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41~图44、图45A~图45C、图4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7~图50、图51A~图51C、图5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3~图57、图58A~图58C、图59~图6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3~图6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9~图7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8~图8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2~图8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6~图8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0~图9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9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进行埋入射出制程的示意图。
图9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上接触端子以及下接触端子与绝缘座体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9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上接触端子以及下接触端子与绝缘座体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9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舌板、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进行第二次埋入射出制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9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9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9~图10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中不同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2~图10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中不同设计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04~图104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5、图105A、图10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不同视角的叠合结构示意图。
图10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0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的叠合结构示意图。
图110~图1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较佳实施例中不同视角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12~图1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较佳实施例中不同剖面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114~图1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9~图1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较佳实施例中的侧视示意图。
图1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七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俯视示意图。
图122至图12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结构俯视和结构前视示意图。
图125和图12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部分爆炸立体和俯视示意图。
图127和图12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接触接口结构展开的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29和图13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部分接触接口结构叠合的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31和图13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舌板结构和叠合的接触接口结构的组装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33和图13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部分接触接口结构展开的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35和图13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3.0/3.1部分接触接口结构叠合的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37和图13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舌板结构和叠合的接触接口结构的组装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39和图140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舌板结构、基座和叠合的接触接口结构的组装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41、图142、图143、图144、图145和图14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侧视、前视、俯视、剖面和爆炸示意图。
图147和图14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接触接口结构和金属壳的局部爆炸结构的俯视和立体示意图。
图149、图150、图151和图15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侧视、前视和俯视示意图。
图153~图15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侧视、前视和俯视示意图。
图159~图16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侧视、前视和俯视示意图。
图16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上、下排端子未叠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16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上、下排端子未叠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6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上、下排端子叠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16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的上、下排端子叠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16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17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的上、下排弹动端子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于此需先行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双面电连接器非限定双面电连接器为电连接插头,实际上,双面电连接器亦可为电连接插座,此时,与其对接的互补电连接器则为电连接插头。亦即,双面电连接器为电连接插座时,互补电连接器为电连接插头。相反的,双面电连接器为电连接插头时,互补电连接器则为电连接插座。
其次,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中关于USB 2.0A型的传输接口的详细结构,可参阅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于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第US62/203,441号一案中所述,其中该第US62/203,441号一案中所述端子接口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接触端子的定义为实质上相同,其皆为端子结构,实质上并无不同。
申请人于此首先陈明,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实施概念,至少可以适用于USBA型双面插头、USB A型双面插座、MICRO USB双面插头、USB C 型双面插头以及USB C型双面插座等等装置,但并不以此为限。
再则,于此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概念列举应用于USB A型双面插头、USB A型双面插座、MICRO USB双面插头(未图标)、USB C型双面插头以及USB C型双面插座(未图标)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上下接触接口其是形成于上下二排接触端子,上下二排接触端子可于一片金属板材,以侧向链接的并排结构下料冲压弯折再反折叠合,其为利用该其中一排接触端子的每一端子组的冲压下料的相间隔空间的一侧排设下料冲压另一排接触端子。藉由上述做法,除了可节省端子或金属零件的材料及加工费用之外,更可一次性同时电镀该上下排端子,且能方便后续的组装或埋射绝缘座体,以节省端子的电镀及绝缘座体的注塑及方便组装加工的费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一片铜材设计上下接触接口为限。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结构。请同时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包括电路板10、绝缘座体11、舌板1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1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1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1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以及外壳体17。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为双向电连接插头,且其为舌板中心型结构,亦即舌板12位于外壳体17的中央位置。
由图1~图4可看出,舌板12设于绝缘座体11的前端且为外壳体17包覆而分别于舌板12的上下方形成上连接槽121以及下连接槽122。而一排上接触端子13、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一排下接触端子1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一排接脚(图1以及图2中仅标示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第二下接脚164) 伸出于绝缘座体11之外。于本较佳实施例中,一排上接触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触端子15的端子数量为四,而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端子数量为五,亦即,一排上接触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触端子15为USB A型2.0传输接口(其包含电源功能、接地功能、D+功能以及D-功能),而一排上接触端子13、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一排下接触端子1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可共同形成USB A型3.0传输接口,其中,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包含电源功能、接地功能、RX+功能、RX -功能、TX+功能以及TX-功能。
图5中,电路板1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1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1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103、复数导线接垫104以及复数转折串接结构105,复数第一接脚接垫101是对应于互相结合的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 15,其设置于电路板10上且可分别与互相结合的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15连接。类似地,复数第二接脚接垫102是对应于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14,其设置于电路板10上且与复数第一接脚接垫101设置于同一表面上,而复数第二接脚接垫102的功能为分别与相对应的上弹动接触端子14连接。复数第三接脚接垫103是对应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其设置于电路板10上且与复数第一接脚接垫101以及复数第二接脚接垫102设置于同一表面上,而复数第三接脚接垫103的功能为分别与相对应的下弹动接触端子16连接。复数导线接垫104设置于电路板的一侧,且与复数第一接脚接垫1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1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垫103设置于同一表面上,其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复数导线(未显示于图中)。
请同时参阅图5以及图6,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下接触端子15分别被指派有电路序号”1”~”4”,且对应于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15的复数第一接脚焊垫101亦被指派有电路序号”1”~”4”。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14 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亦分别被指派有电路序号”5”~”9”,且与其对应的复数第二接脚接垫1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垫103同样被指派有电路序号”5”~”9”。复数转折串接结构105设置于电路板10上且与复数第一接脚焊垫 101、复数第二接脚焊垫1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103以及复数导线接垫104设置于同一表面上,每一转折串接结构105的功能为连接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焊垫1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103,使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焊垫 1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103连接于一个导线焊垫104。至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 藉由一排上接触端子13、一排下接触端子14、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连接于电路板10的结合结构如图6所示。
接下来说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请同时参阅图7~图10,首先,绝缘座体11为三件式部件叠合,其包括第一座体部件111、第二座体部件 112以及第三座体部件113。一排上接触端子13部分显露于舌板12的上表面,其可平贴或凸出于其舌板12的上表面,且每一上接触端子13包括第一上接触部131、第一上延伸段132、第一上固定部133以及第一上接脚134。第一上接触部131连接于第一上延伸段132,且第一上延伸段132连接于第一上固定部 133,而第一上固定部133连接于第一上接脚134,其中,一排第一上固定部133被定位于第一座体部件111上,且一排第一上延伸段132以及一排第一上接脚 134显露于第一座体部件111之外。
一排下接触端子15部分显露于舌板12的下表面,且其结构大致上与上接触端子13为同理,故不再赘述,其中,下接触端子15更包含有下转折延伸段 155,其是位于下接触部以及下延伸段之间且被隐藏于舌板12内部,其功能为于舌板12内进行转折而使一排下接触部与一排上接触部131是根据电路序号依序反向排列。例如:一排上接触部131的电路序号由左至右依序为”1”、”2”、”3”、”4",而一排下接触部的电路序号由左至右则依序为”4”、”3”、”2”、”1"。另外,一排下接触端子15是藉由一排下延伸段与一排上延伸段132叠合抵接而互相结合,且互相抵接的上延伸段132以及下延伸段距有相同的电路功能。其中,一排下延伸段与一排上延伸段132叠合抵接且显露于舌板12以及绝缘座体11之间而形成镂空弹动部,使得舌板12因应镂空弹动部的金属弹性而可上下弹动。
每一上弹动接触端子14包括上弹动接触部141、上弹动延伸段142、第二上固定部143以及第二上接脚144,上弹动接触部141位于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以及后段之间。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与位于舌板12后端的一排凹陷部123抵贴,使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至上弹动接触部141的最高点的区段形成一力臂。上弹动接触部141的最高点往后方延伸至后端的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区段形成另一力臂,故上弹动接触部141可位于二力臂的中央处弹动,而具有较佳的弹性。第二上固定部143是连接于后端的上弹动延伸段142,其被定位于第二座体部件112上,由图9可知,一排第二上固定部143 是往第二座体部件112的右方转折,使得连接于第二上固定部143的第二上接脚144由第二座体部件112的右侧后端伸出于第二座体部件112之外。
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是位于舌板12的上方且被定位于第二座体部件112 上,其中,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的一排上弹动延伸段142是与一排上接触端子13的上延伸段132互相交错设置,如图7所示。
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结构是与上弹动接触端子14同理,每一下弹动接触端子16包括下弹动接触部161、下弹动延伸段162、第二下固定部163以及第二下接脚164,下弹动接触部161位于下弹动延伸段162的前端1621以及后段之间且可位于二力臂的中央处弹动。第二下固定部163是连接于后端的下弹动延伸段162,其被定位于第三座体部件113上,由图9可知,一排第二下固定部 163是往第三座体部件113的左方转折,使得连接于第二下固定部163的第二下接脚164由第三座体部件113的左侧后端伸出于第三座体部件113之外。
换言之,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第二下固定部163是与上弹动接触端子14 的第二上固定部143分别往相反的方向转折,使得上弹动接触端子14的第二上接脚144位于第一上接脚134以及第一下接脚的右侧,而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第二下接脚164则位于第一上接脚134以及第一下接脚的左侧。其中,第一下接脚、第二上接脚144以及第二下接脚164是以等高方式排列。其中,由图6 的左侧至右侧,一排上接触端子13、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接脚的电路序号依序为5、6、7、8、9、1、2、3、4、9、8、7、6、 5。
需特别说明的有三,第一,一排第二上固定部143以及第二下固定部163 是采内缩转折方式设置。亦即每二相邻的第二上固定部143之间的间距渐缩,使得每二相邻的上弹动接触部141之间的第一间距大于每二相邻的第二上接脚 144之间的第二间距,且每二相邻的第二下固定部163之间的间距亦渐缩,使得每二相邻的下弹动接触部161之间的第三间距大于每二相邻的第二下接脚164 之间的第四间距。而上接触端子13的第一上固定部133以及下接触端子15的第一下固定部亦采内缩转折方式设置。第二,虽然本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是USB A型3.0传输接口,其仅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亦可应用于USB A型3.1的传输接口上。
第三,电路板10中,对应于RX+功能的第二接脚接垫102(其电路序号为”8”)以及对应于R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是相邻且靠近于对应于RX-功能的第三接脚接垫103(其电路序号为”9”)以及对应于R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而对应于TX+功能的第二接脚接垫102(其电路序号为”5”)以及对应于T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是相邻且靠近于对应于TX-功能的第二接脚接垫102(其电路序号为”6”)以及对应于T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以稳定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其中,二接脚接垫102、103以及相对应的二转折串接结构之间为约略等距。
另外,图11显示出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与互补电连接器18对接的结构剖面示意图,且一排上接触端子13的第一上接触部131以及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的上弹动接触部141分别与互补电连接器18的第一信号接口181 以及第二信号接口182接触。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12~图17,双向双面电连接器2包括电路板(未显示于图中)、绝缘座体21、舌板2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2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 2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2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26以及外壳体27,每一上接触端子23包括第一上接触部231、第一上延伸段232、第一上固定部(未显示于图中)以及第一上接脚234,每一下接触端子25包括第一下接触部251、第一下延伸段252、第一下固定部253以及第一下接脚254。每一上弹动接触端子24包括上弹动接触部241、上弹动延伸段242、第二上固定部243以及第二上接脚244,而每一下弹动接触端子26包括下弹动接触部261、下弹动延伸段262、第二下固定部263以及第二下接脚264。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2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2中的一排上接触端子23与一排下接触端子25的结合方式不同。其中,一排上接触端子23 是藉由一排上延伸段232与一排下延伸段252互相横向并列,且使一排第一上接脚234与一排第一下接脚254横向啮合而互相结合。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地,一排上延伸段232与一排下延伸段252横向并列且显露于舌板22以及绝缘座体21之间而形成镂空弹动部,使得舌板22因应镂空弹动部的金属弹性而可上下弹动。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三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18~图19,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包括电路板30、绝缘座体31、舌板3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3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3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3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36以及外壳体 37。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中的一排上接触端子33与一排下接触端子35的结合方式不同。第二,上弹动接触端子34以及下弹动接触端子36的结构不同。
接下来说明上弹动接触端子34与下弹动接触端子36的结构。每一上弹动接触端子34包括上弹动接触部341、上弹动延伸段342、第二上固定部343以及第二上接脚344,上弹动接触部341设置于上弹动延伸段342上且由上弹动延伸段342的前端3421往后延伸而形成。上弹动延伸段342的前端3421与位于舌板32后端的一排凹陷部323抵贴,使上弹动延伸段342的前端3421至上弹动接触部341的最高点的区段形成一力臂,其中,上弹动接触部341为与上弹动延伸段342相同方向的顺向设置,且其仅具有一个力臂。
而每一下弹动接触端子36是对应一个于上弹动接触端子34,每一下弹动接触端子36包括下弹动接触部361、下弹动延伸段362、第二下固定部363以及第二下接脚364。下弹动接触部361设置于下弹动延伸段362上且由下弹动延伸段362的前端3621往后延伸而形成。下弹动延伸段362的前端3621与位于舌板32后端的一排凹陷部324抵贴,使下弹动延伸段362的前端3621至下弹动接触部361的最高点的区段形成一力臂,其中,下弹动接触部361为与下弹动延伸段362相同方向的顺向设置,且其仅具有一个力臂。与第一较佳实施例比较可知,本较佳实施例的上弹动接触部341以及下弹动接触部361为逆向设置的结构,且仅具有一个力臂。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四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20~图21C,双向双面电连接器7包括电路板70、绝缘座体71、舌板7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7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7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76以及外壳体 77,双向双面电连接器7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路板70的结构。
由图21A以及图21C可看出,电路板7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7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7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703、复数导线接垫704、复数转折串接结构705以及复数串接孔706。复数第一接脚接垫701设置于电路板701的上表面上,其可与互相结合的复数上接触端子7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75连接。复数第二接脚接垫702亦设置于电路板70的上表面上且位于复数第一接脚接垫 701的一侧,其可与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连接。复数第三接脚接垫703设置于电路板70的下表面上,其可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76连接。复数导线接垫 704亦设置于电路板70的上表面上,其可连接于相对应的复数导线(未显示于图中)。
图21B中,复数转折串接结构705设置于电路板70的下表面上且与复数第三接脚接垫703设置于同一表面上。而复数串接孔706是设置于相对应的复数第二接脚接垫702上且贯穿电路板70的二表面,其功能为于复数串接孔706内填入焊料而建立电路板70的二表面的电性连接。其中,每一转折串接结构705 对应于一个第三接脚接垫703以及一个串接孔706,其可连接相对应的第三接脚接垫703以及串接孔706,且藉由复数串接孔706而使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焊垫7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703互相电性连接,藉此,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焊垫7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703则可连接于一个导线焊垫704。
由图20可知,因应电路板70的双面结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的复数第二上接脚744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复数第二下接脚764是采用不同水平高度方式排列为二列的方式设置,而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二接脚焊垫 7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703。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五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22~图23C,双向双面电连接器8包括电路板80、绝缘座体81、舌板8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8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8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以及外壳体 87,双向双面电连接器8的结构大致上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电路板80的结构,第二,复数上弹动端子83的结构。
由图23A~图23C可看出,电路板8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8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8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803、复数导线接垫804、复数转折串接结构805以及复数串接孔806。复数第一接脚接垫801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上表面上,其可与互相结合的复数上接触端子8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85连接,图23A 以及图23C显示出复数下接触端子85的复数第一下接脚854与相对应的第一上接脚(未显示于图中)连接于复数第一接脚接垫8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802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下表面上,其可与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连接。复数第三接脚接垫703亦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下表面上且位于复数第二接脚接垫802的一侧,其可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连接。复数导线接垫804亦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上表面上,其可连接于相对应的复数导线(未显示于图中)。
图21B以及图23C中,复数串接孔806是设置于相对应的复数第二接脚接垫802上且贯穿电路板80的二表面,其功能为于复数串接孔806内填入焊料而建立电路板80的二表面的电性连接。复数转折串接结构805设置于电路板80 的下表面上且与复数第二接脚接垫8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垫803设置于同一表面上。其中,每一转折串接结构705可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接脚焊垫8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803,且藉由复数串接孔806而可使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焊垫8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803连接于一个导线焊垫804。
因应电路板80的双面结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的复数第二上固定部 843是延伸至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的复数第二下固定部863之处且与复数第二下固定部863横向并排,使得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的复数第二上接脚(未显示于图中)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的复数第二下接脚864是采用相同水平高度方式排列为一列的方式设置,而可分别连接于位于电路板80下表面上的第二接脚焊垫802以及第三接脚焊垫803。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六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24~图28,双向双面电连接器5*包括电路板50*、绝缘座体51*、舌板5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5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5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5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56*以及外壳体57*,双向双面电连接器5*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外壳体57*的长度增长而大于外壳体 17(亦即USB A型2.0/3.0/3.1的外壳体)的长度。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5*为USB A型Power Delivery 3.0标准规范的电连接插头。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七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29~图35,双向双面电连接器7*包括电路板70*、绝缘座体71*、舌板7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7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7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76*、外壳体77*以及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侦测端子78*,而电路板7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7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7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703*、以及复数导线接垫 704*以及复数转折串接结构705*。双向双面电连接器7*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其不同之处有二,第一,复数上接触端子73*、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复数下接触端子75*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76*的设置。第二,电路板70*的部分配置。
由图29以及图33可知,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是往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76*相同方向转折,使得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74*的复数第二上接脚744*位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76*的复数第二下接脚764*的一侧,而复数第二下接脚764* 则位于复数上接触端子73*的复数第一上接脚734*(与复数第一上接脚734*重叠的复数第一下接脚未显示)与复数第二上接脚744*之间,也就是说,由图33 的左侧至右侧,一排上接触端子73*、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74*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76*的电路序号依序为5、6、7、8、9、9、8、7、6、5、4、3、2、1。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八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36~图40,双向双面电连接器8*包括电路板80*、绝缘座体81*、舌板8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8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8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以及外壳体87*,双向双面电连接器8*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而该两者不同之处有二,第一,复数上接触端子83*、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复数下接触端子85*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的结构。第二,电路板80*的结构。
首先,复数上接触端子83*、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84*、复数下接触端子85* 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的结构仅在于上接触端子83*的第一上接脚834*、上弹动接触端子84*的第二上接脚844*、下接触端子85*的第一下接脚(未显示于图中)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86*的第二下接脚864*。其中,第一上接脚834*是与第二上接脚844*排列为一列且位于同一高度,且与电路板80*的上表面接触。类似地,第一下接脚是与第二下接脚864* 排列为一列且位于同一高度,且与电路板80*的下表面接触。而第一上接脚834* 与第二上接脚844*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下接脚与第二下接脚864*的水平高度。
图36、图39A以及图39B中,电路板8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8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8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803*、复数导线接垫804*、复数串接孔805*以及电子元件806*。对应于第一上接脚834*的第一接脚接垫801*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上表面上,而对应于第一下接脚的第一接脚接垫801*则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下表面上。对应于第二上接脚844*的第二接脚接垫802*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第一接脚接垫801*的一侧,而对应于第二下接脚 864*的第三接脚接垫803*设置于电路板80*的下表面上,且位于第一接脚接垫 801*的一侧。复数导线接垫804*以及电子元件806*亦设置于的上表面上,而复数串接孔805*贯穿电路板80*的二表面,且可建立电路板80*的二表面间的电性连接。
电子元件806*的功能为可因应侦测到互补电连接器的对接而进行相对应的运作,例如:电子元件806*可根据被侦测到与互补电连接器对接的是哪一排接触端子以及弹动接触端子而进行相对应的切换,使得仅有对应于被侦测到的一排接触端子以及弹动接触端子可被导通,以避免发生信号逆流以及天线效应。同时亦可避免未被侦测到的一排接触端子以及弹动接触端子发生短路的情形。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九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41~图46,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包括电路板10、绝缘座体11、舌板1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1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 1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1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以及外壳体17。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为双向电连接插头,且其为舌板中心型结构,亦即舌板12位于外壳体17的中央位置。
由图41~图44可看出,舌板12设于绝缘座体11的前端且为外壳体17包覆而分别于舌板12的上下方形成上连接槽121以及下连接槽122。而一排上接触端子13、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一排下接触端子1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一排接脚(图1以及图2中仅标示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第二下接脚 164)伸出于绝缘座体11之外。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一排上接触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触端子15的端子数量为四,而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端子数量为五,亦即,一排上接触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触端子15为USB A型2.0传输接口(其包含电源功能、接地功能、D+功能以及D-功能),而一排上接触端子 13、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一排下接触端子1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 可共同形成USB A型3.0传输接口,其中,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包含电源功能、接地功能、RX+功能、RX-功能、TX+功能以及TX-功能。
接下来请参阅图45A~图45C,电路板1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点101、复数第二接脚接点102、复数第三接脚接点103、复数导线接点104以及复数转折串接结构105、复数串接线路106以及电子元件107。复数第一接脚接点101是对应于互相结合的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15,且对应于上接触端子13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101设置于电路板10的上表面上,而对应于下接触端子15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101设置于电路板10的下表面上。
复数第二接脚接点102是对应于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14,其设置于电路板 10的上表面上,而复数第二接脚接点102的功能为分别与相对应的上弹动接触端子14连接。复数第三接脚接点103是对应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其设置于电路板10的下表面上,而复数第三接脚接点103的功能为分别与相对应的下弹动接触端子16连接。复数导线接点104设置于电路板10的上表面且位于电路板10一侧,其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复数导线(未显示于图中)。
请同时参阅图45A~图46,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15分别被指派有电路序号”1”~”4”,且对应于复数上接触端子1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15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101亦被指派有电路序号”1”~”4”。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14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16亦分别被指派有电路序号”5”~”9”,且与其对应的复数第二接脚接点1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点103同样被指派有电路序号”5”~”9”。复数转折串接结构105设置于电路板10的下表面上,每一转折串接结构105的功能为连接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接点102以及第三接脚接点103,使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第二接脚接点102以及第三接脚接点103连接于一个导线接点104。复数串接线路106贯穿电路板10的二表面,其功能为连接具有相同电路序号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101、复数第二接脚接点1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点103,以建立电路板10的二表面的电性连接。
电子元件107亦设置于电路板10的下表面上,其功能为可因应侦测到互补电连接器的对接而进行相对应的运作,例如:电子元件107可根据被侦测到与互补电连接器对接的是哪一排接触端子以及弹动接触端子而进行相对应的切换,使得仅有对应于被侦测到的一排接触端子以及弹动接触端子可被导通,以避免发生传输逆流以及电容效应。同时亦可避免未被侦测到的一排接触端子以及弹动接触端子发生短路的情形。
至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藉由一排上接触端子13、一排下接触端子14、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16连接于电路板10的结合结构是如图46所示。
图44以及图46显示出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的结构。首先,绝缘座体11为三件式部件叠合,其包括第一座体部件111、第二座体部件112以及第三座体部件113。一排上接触端子13部分显露于舌板12的上表面,其可平贴或凸出于其舌板12的上表面,且每一上接触端子13包括第一上接触部131、第一上延伸段132、第一上固定部133以及第一上接脚134。第一上接触部131 连接于第一上延伸段132,且第一上延伸段132连接于第一上固定部133,而第一上固定部133连接于第一上接脚134,其中,一排第一上固定部133被定位于第一座体部件111上,且一排第一上延伸段132以及一排第一上接脚134显露于第一座体部件111之外。
一排下接触端子15部分显露于舌板12的下表面,且其结构大致上与上接触端子13为同理,故不再赘述,其中,下接触端子15更包含有下转折延伸段 155,其是位于下接触部以及下延伸段之间且被隐藏于舌板12内部,其功能为于舌板12内进行转折而使一排下接触部与一排上接触部131是根据电路序号依序反向排列。例如:一排上接触部131的电路序号由左至右依序为”1”、”2”、”3”、”4",而一排下接触部的电路序号由左至右则依序为”4”、”3”、”2”、”1"。另外,一排下接触端子15是藉由一排下延伸段与一排上延伸段132叠合抵接而互相结合,且互相抵接的上延伸段132以及下延伸段距有相同的电路功能。其中,一排下延伸段与一排上延伸段132叠合抵接且显露于舌板12以及绝缘座体11之间而形成镂空弹动部,使得舌板12因应镂空弹动部的金属弹性而可上下弹动。
每一上弹动接触端子14包括上弹动接触部141、上弹动延伸段142、第二上固定部143以及第二上接脚144,上弹动接触部141位于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以及后段之间。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与位于舌板12后端的一排凹陷部123抵贴,使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至上弹动接触部141的最高点的区段形成一力臂。上弹动接触部141的最高点往后方延伸至后端的上弹动延伸段142的区段形成另一力臂,故上弹动接触部141可位于二力臂的中央处弹动,而具有较佳的弹性。第二上固定部143是连接于后端的上弹动延伸段142,其被定位于第二座体部件112上,而连接于第二上固定部143的第二上接脚144由第二座体部件112的后端伸出于第二座体部件112之外。
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是位于舌板12的上方且被定位于第二座体部件112 上,其中,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14的一排上弹动延伸段142是与一排上接触端子13的上延伸段132互相交错设置,如图4(44)所示。
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结构是与上弹动接触端子14同理,每一下弹动接触端子16包括下弹动接触部161、下弹动延伸段162、第二下固定部163以及第二下接脚164,下弹动接触部161位于下弹动延伸段162的前端1621以及后段之间且可位于二力臂的中央处弹动。第二下固定部163是连接于后端的下弹动延伸段162,其被定位于第三座体部件113上,而连接于第二下固定部163的第二下接脚164由第三座体部件113的后端伸出于第三座体部件113之外。
换言之,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第二下固定部163是与上弹动接触端子14 的第二上固定部143分别往相反的方向转折,使得上弹动接触端子14的第二上接脚144位于第一上接脚134的左侧,而下弹动接触端子16的第二下接脚164 则位于第一下接脚154的左侧。其中,排列为一列的第一上接脚134以及第二上接脚144的水平高度高于排列为一列的第一下接脚154以及第二下接脚164 的水平高度,亦即其是以非等高方式排列。
需特别说明的是,电路板10中,对应于RX+功能的第二接脚接点102(其电路序号为”8”)以及对应于R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是相邻且靠近于对应于RX-功能的第三接脚接点103(其电路序号为”9”)以及对应于R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而对应于TX+功能的第二接脚接点102(其电路序号为”5”)以及对应于T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是相邻且靠近于对应于TX-功能的第二接脚接点102(其电路序号为”6”)以及对应于TX-功能的转折串接结构105,以稳定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47~图52,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2的结构大致上与上述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一排下接触端子2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26的接脚的配置。第二,电路板20的配置。
由图50以及图52可知,一排下接触端子25的一排第一下接脚254与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26的一排第二下接脚264是以非等高方式排列,且一排第一下接脚254是连接于电路板20的下表面,而一排第二下接脚264则连接于电路板 20的上表面。
图51A~图51C显示出对应于一排第一下接脚254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201 设置于电路板20的下表面上,而其余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201、复数第二接脚接点202、复数第三接脚接点203、复数导线接点204以及复数转折串接结构205 以及电子元件207皆设置电路板20的上表面上。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一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53~图60,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包括电路板30、绝缘座体31、舌板3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3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3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3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36、外壳体37、复数金属隔板38以及屏蔽壳39。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三,第一,外壳体37的结构。第二,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更包含有复数金属隔板38以及屏蔽壳39。第三,舌板32的形状。
首先说明外壳体37。外壳体37具有复数结合槽371,其形状呈现C字形,可分别供电路板30伸入而与电路板30固定,以提升电路板30的固定稳定度。
图59显示出金属隔板38以及屏蔽壳39,复数金属隔板38设置于绝缘座体 31内,其中一片金属隔板38设置于绝缘座体31的第一座体部件311以及第二座体部件312之间,且其金属隔板38的金属隔板焊脚381伸出于绝缘座体31 之外。该金属隔板38的功能为分隔一排上接触端子33以及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34,而可防止电磁干扰/兼容(EMI/EMC)的现象发生。类似地,另一片金属隔板38设置于绝缘座体31的第一座体部件311以及第三座体部件313之间,且其金属隔板38的金属隔板焊脚381亦伸出于绝缘座体31之外。该金属隔板 38的功能为分隔一排下接触端子3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36,而可防止电磁干扰/兼容的现象发生。另外,屏蔽壳39套设于绝缘座体31上且包覆电路板 30于其中,屏蔽壳39的功能亦为防止电磁干扰/兼容现象发生。
因应复数结合槽371以及金属隔板38的结构,电路板30除了上述相同的结构之外,更包括复数结合接点308,分别设置于电路板30的二表面上,结合接点308是对应于金属隔板焊脚381以及结合槽371,以建立金属隔板38以及外壳体37与电路板30之间的电性连接。由图58C可看出,结合接点308藉由串接线路306连接于电路序号”4”的第一接脚接点301,而对应于电路序号”4”的功能为接地功能,因此,透过结合接点308以及串接线路306而可使金属隔板 38以及外壳体37接地。
图59以及图60中,舌板32的形状是呈现前端水滴型的结构,使得舌板32 的前端的厚度较大。当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与互补电连接器对接时,因应前端水滴型的舌板32,使得未使用到的一排下接触端子3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36不会突出于舌板32,故可确保下接触端子35以及下弹动接触端子 36不与互补连接器接触,以避免发生短路的情形。另外,前端水滴型的舌板32 更包含有以下二优点:第一,厚度较大的舌板32可于对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而可提升其插拉力。第二,厚度较大的舌板32可于对接过程中减少间隙,而可降低对插时的晃动。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二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 61,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4的结构大致上与上述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舌板42的形状为前端厚后端薄的锥形,其功效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3的前端水滴型的舌板32相同。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三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 62,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5的结构大致上与上述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3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至于该两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5为USB 2.0A型的传输接口,故其未设置有一排上弹动端子以及一排下弹动端子,且电路板50的配置亦采用符合USB 2.0A型的传输接口的结构。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四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 63~图68,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二接触端子的某一端子分成二部分端子,如此任一接触端子与该互补电连接器的其中一面电连接时,该二部分端子即可导通而形成一回路,达到侦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其中以接地端子分成二部分端子较佳,且可为平贴或弹动的接触端子,但非以此为限。事实上,其他端子亦可分成二部分端子,例如电源端子、信号端子、CC端子或Vconn端子等。其中,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为双向电连接插头。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五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 69~图77,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于绝缘座体中段设有金属接地分隔板,该金属接地分隔板设有侦测接触部,如此该双向电连接器的上下二排接触端子与该互补电连接器的其中一面电连接时,该上下二排接触端子的其中一端子可接触该金属接地分隔板的侦测接触部,该二接触部即可导通而形成一回路,达到侦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
再者,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六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 78~图81双向双面电连接器9包括电路板90、绝缘座体91、舌板9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9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9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9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96以及外壳体97,舌板92设置于绝缘座体91的前方,且舌板92是藉由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94 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95而连接于绝缘座体91。
也就是说,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94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95是先埋射或组装于舌板92上,再使复数上接触端子93、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94、复数下接触端子95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96固定于绝缘座体91上,而设置舌板92 于绝缘座体91的前方,且舌板92可因应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94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95的金属弹性而相对于绝缘座体91上下弹动。另一方面,复数上接触端子9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95分别伸入舌板92的复数定位槽921内,且复数上接触端子9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95可于复数定位槽921内上下弹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9为USB A型3.0传输接口的电连接插座。
由图79、图80以及图81可知,电路板90是设置于绝缘座体91的下方,且电路板9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9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9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903、复数转折串接结构904以及电子元件905,复数第一接脚接垫9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9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903以及复数转折串接结构904皆设置于电路板90的同一表面上。对应于复数上接触端子9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 95的复数第一接脚接垫901是位于复数第二接脚接垫9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垫903的后方,对应于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94的复数第二接脚接垫902是位于对应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96的复数第三接脚接垫903的一侧。换言之,复数第二接脚接垫9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垫903是排列为一列,且以与复数第一接脚接垫901为前后二排的排列方式设置。同理,相对应的第二上接脚944以及第二下接脚964是排列为一列且位于第一上接脚934以及第一下接脚(未显示于图中)的前方。其中,图45(79)为了维持图面的清晰可见,故仅显示出第二上接脚944以及第二下接脚964,而未绘出第一上接脚934以及第一下接脚于图中。
由图78以及图81可知,上弹动接触端子94除了上弹动接触部941、上弹动延伸段942、第二上固定部943以及第二上接脚944之外,更包括上弯折弹性结构945,显露于舌板92以及绝缘座体91之外,其可提升上弹动延伸段942的弹性,且进而舌板92的弹动力。下弹动接触端子96亦为同理,其亦包括下弹动接触部961、下弹动延伸段962、第二下固定部963、第二下接脚964以及下弯折弹性结构965,其结构以及原理是与上弹动接触端子94相同,而不再赘述。至于电子元件905的运作将于后段描述。
再者,图82~图85为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第十七较佳实施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包括电路板60*、绝缘座体61*、舌板6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6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6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66*、外壳体67*以及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侦测端子68*,而电路板6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垫601*、复数第二接脚接垫602*、复数第三接脚接垫603*以及复数转折串接结构604*。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的结构大致上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9的结构相同,且相同之处则不再赘述。
关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9之间的差异有二,第一,外壳体67*的长度增长而大于外壳体97的长度。第二,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更包含有复数侦测端子68*。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为USB A型PowerDelivery 3.0标准规范的电连接插座。其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是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公头5*互相为互补连接器。
详言之,外壳体67*的长度增长是对应于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公头5*的外壳体57*的长度,使得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公头5*得以完全进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6*的连接槽,而可进行对接。至于复数侦测端子68*,复数侦测端子68*可设置于外壳体67*的顶面以及底面中的至少一者,其功能为侦测与其对接的互补电连接器(例如双向双面电连接器5*)是否插入连接槽内。也就是说,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复数侦测端子可设置于外壳体的顶面以及底面上,或者仅设置于外壳体的顶面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与上述不同做法的第十八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 86~图89,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包括电路板60、绝缘座体61、舌板62、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接触端子63、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65、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66、外壳体67以及复数金属隔板68,舌板62设置于绝缘座体61的前方,且舌板62是藉由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65而连接于绝缘座体61。
也就是说,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65是先埋射或组装于舌板62上,再使复数上接触端子63、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复数下接触端子65以及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66固定于绝缘座体61上,而设置舌板62 于绝缘座体61的前方,且舌板62可因应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65的金属弹性而相对于绝缘座体61上下弹动。另一方面,复数上接触端子6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65分别伸入舌板62的复数定位槽621内,且复数上接触端子6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65可于复数定位槽621内上下弹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双向双面电连接器6为USB A型3.0传输接口的电连接插座。
由图87、图88以及图89可知,电路板60是设置于绝缘座体61的下方,且电路板60包括复数第一接脚接点601、复数第二接脚接点602、复数第三接脚接点603、复数转折串接结构604、电子元件605以及结合接点606。对应于复数上接触端子63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65的复数第一接脚接点601是位于复数第二接脚接点6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点603的后方,对应于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64的复数第二接脚接点602是位于对应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66的复数第三接脚接点603的一侧。换言之,复数第二接脚接点602以及复数第三接脚接点603是排列为一列,且以与复数第一接脚接点601为前后二排的排列方式设置。同理,相对应的第二上接脚644以及第二下接脚664是排列为一列且位于第一上接脚634以及第一下接脚(未显示于图中)的前方。其中,图24为了维持图面的清晰可见,故仅显示出上弹动接触端子64的第二上接脚644以及下弹动接触端子66的第二下接脚664,而未绘出上接触端子63的第一上接脚634以及下接触端子65的第一下接脚于图中。
由图86以及图89可知,上弹动接触端子64除了上弹动接触部641、上弹动延伸段642、第二上固定部643以及第二上接脚644之外,更包括上弯折弹性结构645,显露于舌板62以及绝缘座体61之外,其可提升上弹动延伸段642的弹性,且进而舌板62的弹动力。下弹动接触端子66亦为同理,其亦包括下弹动接触部661、下弹动延伸段662、第二下固定部663、第二下接脚664以及下弯折弹性结构665,其结构以及原理是与上弹动接触端子64相同,而不再赘述。
图86显示出二片金属隔板68,该二片金属隔板68是以前后排列方式设置,位于前方的金属隔板68是设置于舌板62内,且介于一排上接触端子63(以及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64)以及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6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66)之间,其功能为分隔一排上接触端子33(以及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64)以及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6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66),而可防止电磁干扰/兼容的现象发生。
至于位于后方的金属隔板68则设置于绝缘座体61内,其中,绝缘座体61 为二件式部件叠合,其包括第一座体部件611以及第二座体部件612,而该金属隔板68被固定于第一座体部件611以及第二座体部件612之间,且亦介于一排上接触端子63(以及一排上弹动接触端子64)以及排列为一排的复数下接触端子65(以及一排下弹动接触端子66)之间,其功能与前方的金属隔板68相同。另外,后方的金属隔板68具有金属隔板焊脚681,其伸出于绝缘座体61之外而可与电路板60的结合接点606连接,以建立后方的金属隔板68与电路板60之间的电性连接。
根据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除了可应用于USB A型2.0 的传输接口之外,亦可应用于USB A型3.0以及3.1的传输接口中,其结构是于 USB 2.0传输接口的4支接触端子的邻近处增设5支弹动接触端子,而形成USB 3.0传输接口。另一方面,电路板的结构可因应不同配置的上下二排接触端子以及上下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而采用不同的结构,以可藉由较低的制造以及组装完成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组装。
另外,因应高频传输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更设置有金属隔板,以分隔接触端子(或弹动接触端子),而可避免电磁干扰/兼容现象发生。其中,金属隔板可透过其金属隔板焊脚以及所连接的电路板而接地。此外,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更可于绝缘座体之外增设屏蔽壳,以进一步防止电磁干扰/兼容现象。
请参阅图90~图96,其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第十九较佳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该些实施例中的双向电连接器是使用二次埋入射出制程而形成,其先叠合复数上接触端子与复数下接触端子之后,再对金属件进行第一次埋入射出制程,或者上述二步骤的先后顺序可变更或同时发生,该些复数上接触端子与复数下接触端子的延伸部即为该浮动舌板的弹动力臂。接下来组装复数上接触端子与复数下接触端子于成型而产生的舌板上,再进行第二次埋入射出制程而形成绝缘座体,最后套设金属壳即可。至于去料带等运作则不再赘述。需特别说明的是,该些双向电连接器更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结构:图93中显示出其中段支撑塑料为板片型及该复数上接触端子与复数下接触端子的延伸部为横向等高排列,
图97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第二十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而图97中显示出其中段支撑塑料为H型,该H型的绝缘中段支撑可有效防止4 个USB2.0弹动端子与USB3.0的5个弹动延伸部接触造成短路。
请参阅图98~图103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于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至于应用于USB 3.0A型双向插座的双向电连接器,其对应于 USB 3.0电路功能的5支端子的转折延伸部不可重叠,以避免影响高频传输,例如图100中的5支端子的平面接触部的中间接地接触端子为上下接触部由前方反折一体共享一弹动延伸部及一接脚,且该复数上下接触端子二侧的二对高速高频信号平面接触部的转折延伸部,分别于舌板的平面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弹动槽间的横向隔栏转折设置,且上下其中一对高频信号接触部转折延伸部设于4 个弹动接触部的二外侧,另一对高频信号接触部转折延伸部设于4个弹动接触部的电源及接地与信号接触部间,避免高频传输干扰。
请参阅图104~图109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4~图105A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于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中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04~图 105显示出一种链接料桥的结构,而图104~图104A则显示出另一种链接料桥的结构。图105~图106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于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中不同视角的叠合结构示意图。图108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于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9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复数上接触端子以及复数下接触端子于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中的叠合结构示意图。
图110~图111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第二十三较佳实施例中不同视角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10~图111则应用为power delivery(PD)type结构。其中,本实用新型应用于PD type时,可在母座金属壳的顶面和底面两者至少之一增设4支端子,即设有侦测及屏蔽结构为PD TYPE双向母座结构,其作用为与公头(插头)对接须接触其侦测端子后才产生作动,当该公头插入一定深度导通该PD TYPE双向母座金属壳底部的侦测端子而完成侦测,才能进行该接地及电源的电路供电传输,以达到安全电路保护,增加使用的安全性,其余部分和前揭实施例相同,于此不赘述。该双向电连接器为PD TYPE于金属壳底部二侧多出4个侦测接触部,该对接的公头正插反插皆会与底部4个接触部接触作动,所以该多出的4个侦测接触部可仅设于底面,但亦可于底面及顶面皆设有该4个为共8个侦测接触部。
图112~图113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于第二十四较佳实施例中不同剖面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双向电连接器的绝缘舌板及绝缘座体于上下二排平面接触端子间设有金属分隔板,该绝缘座体前端设有该绝缘舌板,该绝缘舌板的上下露出二排平贴接触部,该双向电连接器为一种双向电连接插座,该绝缘舌板与绝缘座体为一次埋设该上下二排平面接触端子及该金属分隔板。且该金属隔板亦可于该二排踪向接脚间设置以避免高频传输干扰。
图114~图1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8 中双向电连接器的侦测弹动端子与金属壳为一体式结构,与另外组装的侦测端子搭接侦测作为侦测构造,当该电连接插座对接一电连接公头时,当该公头插入一定深度导通该双向插座的二个侦测接触部而完成侦测,才能进行该接地及电源的电路供电传输,以达到安全电路保护。
图119~图16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较佳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及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20双向电连接器的侦测弹动端子为另外组装的端子结构与金属壳搭接侦测作为侦测构造,当该电连接母座对接一电连接公头时,当该公头插入一定深度导通该双向母座的二个侦测接触部而完成侦测,才能进行该接地及电源的电路供电传输,以达到安全电路保护。
图170(121)是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的第二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面俯视示意图。图170(121)双向电连接器上下相对的二对高频信号接触部的转折延伸部,上下相对设于该舌板的弹动接触部的二外侧,且该上下相对的二对高频信号接触部的延伸部为弹动延伸部,连接该绝缘舌板与绝缘座体,该绝缘舌板与该绝缘座体间为缕空弹动延伸部。
该二排弹动接触端子分别于该电路板上串接而形成二组电路接点,并可藉由一电路开关进行导通以及断路的切换,故该双向电连接插座不需设置一控制电路来进行作弹动接触端子的电路接点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亦可不设置侦测端子或侦测装置,而可藉由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作为侦测端子,以判读侦测该互补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
或者,可采用以下的侦测手段:于外壳体的左右两侧皆设有一弹性卡扣,藉以判读侦测该互补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而不设置侦测端子以及侦测装置(未图标)。
又或者,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二接触端子的某一端子分成二部分端子,如此任一接触端子与该互补电连接器的其中一面电连接时,该二部分端子即可导通而形成一回路,达到侦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其中以接地端子分成二部分端子较佳,但非以此为限。事实上,其他端子亦可分成二部分端子,例如电源端子、信号端子、CC端子或Vconn端子等。其中,该双向双面电连接器为双向电连接插头。
上述各种侦测装置的实施均可配合软件或硬件的开关设置,藉以依电连接插头插入的定向进行相关电路的开关或电路信号的切换。上述较佳实施例的防逆流是以电连接插头说明,其并非限定于电连接插头,事实上,亦可应用于电连接插座上,且电连接插座的防逆流的安全设置是与上述同理,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应用不论是转接线或转接器,其两端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可为电连接插座或电连接插头,可为单一接触端子或双接触端子,且两者的接触端子皆设有不弹动的接触部或皆全为弹动的接触部。本实用新型虽以作为连接线或转接线的插接公头的应用,但非以此为限。然而本实用新型亦可应用其他电子装置,比如作为随身碟、无线收发装置、转接电连接器、IC控制器、家用电器……等等的电连接插头。
另外,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由于有二接触端子故亦可配合使用萧特基二极管防短路或防逆流作为电路安全保护,然而亦有多种方式如设置防逆流电子元件或防短路电子元件或电路安全保护元件或安全电路设置手段,藉以达到电路安全保护效果,此种防短路或防逆流的电路保护,此种电路安全保护设置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120320657.8及201020547846.4皆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除了可应用于USB A型2.0 的传输接口之外,亦可应用于USB A型3.0以及3.1的传输接口中,其结构是于 USB 2.0传输接口的4支接触端子的邻近处增设5支弹动接触端子,而形成USB 3.0传输接口。由于本实用新型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具有双面对接功能,故必须增设上下二排弹动接触端子,亦即增加10支弹动接触端子。加上原本的8支接触端子,共有18支端子,为了避免18支端子互相交错而增加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组装难度,本实用新型的上弹动接触端子以及下弹动接触端子根据不同需求而可采用往相反方向或相同方向转折的结构,使得其相对应的接脚分别伸出于绝缘座体之外,且可以同一水平高度方式排列为一列或以不同水平高度方式排列为二列。另一方面,电路板的结构可因应不同配置的上下二排接触端子以及上下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而采用不同的结构,以可藉由较低的制造以及组装完成双向双面电连接器的组装。
图122至图12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的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结构俯视和结构前视图,可作为USB 3.0/3.1高频高速信号传输的双面电连接插座,其中接触接口的接脚由前视图来看为完全不重叠且为前后二排的设置。
参考图127至图130,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中的USB 3.0/3.1高频高速信号传输接触接口的部分结构展开和叠合。其特征在于由俯视观之,上下两排叠合的接触接口的接触部为上下重叠,延伸部和接脚部则为偏置不重叠的安排,上下两排的接脚部的长度可以相同或不同以形成单排或两排接脚的端脚。
参考图131和图132,当浮动舌板(10)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为第一次埋设绝缘舌板和部分基座时,部分USB 3.0/3.1接触接口可直接作为弹性力臂使得绝缘舌板浮动。图133和图134为应用于USB 3.0/3.1A型双面插座,其中有关USB 2.0的接触接口的结构设计,第二十八较佳实施例可比照其他实施例完全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设计实施。参考图135和图136,上下二排叠合时,接触部(22)和延伸部(24)上下重叠,接脚(26)则否。将USB2.0的上下接触接口和埋设USB 3.0/3.1接触接口的舌板组装一起如图34(137)和图35(138)所示,由俯视观之,弹动的USB 2.0的接触接口和平面的USB 3.0/3.1 接触接口不重叠,弹动的USB 2.0的接触接口位于绝缘舌板的较后方,USB 3.0/3.1接触接口的5个平面接触则位于绝缘舌板的较前方。再将此组装后的结构进行第二次埋设完整基座。
又,正反双面电连接插座可正反双向对接定位一公头电连接器,其设有侦测及屏蔽结构为PD TYPE双向插座结构。正反双面电连接插座可以为卧式,侧立式,直立式或叠层或叠合不同连接接口的结构,且可以为二排或仅一排水平接脚(26)或前后二排的前排为纵向插脚而后排为水平接脚。
再者,正反双面电连接插座的3.0/3.1高频高速传输的接触接口为使用二次埋入射出制程而形成,其先叠合复数上平面接触端子与复数下平面接触端子之后进行浮动舌板,基座与中段支撑结构的第一次埋入射出制程,接下来组装复数上弹动接触端子与复数下弹动接触端子,设置于第一次埋设成型而产生的浮动舌板,基座与中段支撑结构的上下,再进行第二次埋入射出制程而形成绝缘座体,最后套设金属壳即可。
续,正反双面电连接插座更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结构,其中段支撑塑料结构为板片型,亦可为H型。应用于USB 3.0A型双面插座的双面电连接器时,其对应于USB 3.0/3.1高频高速传输电路功能的5支端子的转折延伸部不可重叠,以避免影响高频传输,5支端子的平面接触部的中间接地接触端子为上下接触部由前方反折一体共享一弹动延伸部及一接脚。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应用于舌板防短路凸部的情形。
图141、图142、图143、图144、图145、图14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的不同视角或组装立体示意图。该双面电连接器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部与该浮动舌板(10)为埋设成型,该浮动舌板(10)与基座(4)间设有缕空弹动延伸部,且该弹动延伸部为平面或S型凸包弹动结构。再者,转折延伸部(23)连接该横向等高并排的该相同电路的延伸部(24)或延伸部及接脚(26),该转折延伸部(23)与不同电路的延伸部(24)不交叉重叠。该转折延伸部(23)连接延伸部(24)或延伸部(24) 及接脚(26)。其中该舌板及基座(4)其是可分开于中段缕空一次埋设成型,或亦可为绝缘舌板与基座(4)连结的一体式绝缘体未分开的结构(未图标)与该上下排接触端子埋设成型,又,该浮动舌板(10)设有至少二侧的二个或二侧及中间防高温变形的至少1个或2个的共至少3个或4个箭头式水滴型的凸块防短路结构(11)。但不限地,上下二排接触接口的端脚亦可不叠合(横向等高并排)延伸至塑料基座外。
图147、图14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二十九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不同结构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148则显示有别于图147的水滴型的凸块防短路结构(11),但两者凸肋末端都高出浮动舌板(10)面,例如比浮动舌板(10)面高出0.05至0.10mm及设有中间防高温变形的至少二个共至少4个箭头式水滴型的凸块防短路结构。
图149、图150、图151、图152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三十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的不同视角及立体示意图。其上下二排接触接口 (20)为USB2.0充电接触接口,仅设有电源及接地二个平贴接触部结构,其中该上下二排平贴端子的电源及接地端子是于接触部(22)前方或一侧边设有转折延伸部,该转折延伸部连接缕空弹动延伸部及接脚(26)。又,该浮动舌板(10) 设有至少二侧的二个或二侧及中间防高温变形的至少1个共至少3个箭头式水滴型的凸块防短路结构(11)。但不限地,上下二排接触接口的端脚亦可不叠合 (横向等高并排)延伸至塑料基座外。
图153~图158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三十一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不同视角或组装立体示意图,该舌板H型防短路凸部为水滴型结构可隔离该舌板上下的二排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避免短路及减少公母对接时的摇晃间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该上下二排接触部为USB2.0接触接口,且该上下二排接触部的二排弹动延伸部为等高并排,该双面电连接公头的弹动延伸部为S型结构可增加延伸部弹性的结构。
图159~图164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第三十二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不同视角或组装立体示意图。该舌板H型防短路凸部为水滴型结构可隔离该舌板上下的二排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避免短路及减少公母对接时的摇晃间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该上下二排接触部为USB2.0接触接口,且该上下二排接触部的二排弹动延伸部为等高并排,该双面电连接公头的弹动延伸部为钓竿型结构可增加延伸部弹性的结构。
请参阅图59~图60说明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侧视示意图,该舌板防短路凸部尺寸最大可为1.95mm,该舌板防短路凸部为水滴型结构可隔离该舌板上下的二排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避免短路及减少公母对接时的摇晃间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定位于该上下座体的上下二排接触部与中间定位至少一排接触端子的绝缘座体间,各分别设有一金属接地分隔板防EMI/EMC有利高频传输,避免信号干扰,且座体后方的电路板设有切换正反向的电子元件及控制IC芯片。
请参阅图61说明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十二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侧视示意图,该舌板防短路凸部为往内渐缩型结构可隔离该舌板上下的二排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避免短路及减少公母对接时的摇晃间隙,且能增加拔出力。
请参阅图62说明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结构侧视示意图,该舌板防短路凸部为水滴型结构可隔离该舌板上下的二排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避免短路及减少公母对接时的摇晃间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该上下二排接触部为USB2.0接触接口,且该上下二排接触部的二排弹动延伸部为等高并排,且座体后方的电路板设有切换正反向的电子元件及控制IC芯片。
舌板的形状是呈现前端水滴型的结构,使得舌板的前端的厚度较大。当本实用新型双向电连接器与互补电连接器对接时,因前端水滴型凸部的舌板,使得二排接触端子凹陷于舌板,故可确保接触端子不与电连接器的金属壳接触短路。另外,前端水滴型的舌板更包含有以下二优点:第一,厚度较大的舌板可于对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而可提升其拉出力。第二,厚度较大的舌板可于对接过程中减少间隙,而可降低对插时的晃动,本实用新型舌板的水滴型结构为前视让位上下二排接触部的凹凸结构,其与母座对接时,该让位凹部的二排平贴接触部可与母座的弹动接触部平顺稳定地接触导通,且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藉由该水滴型结构的凸部可限位隔离金属壳,防止该二排平贴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短路,并减少绝缘舌板于金属壳的上下活动空间尺寸,防止镂空弹动延伸部的材料弹性疲乏。
依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公头至少有如下的特征:
1.上下二排接触接口为USB2.0接触接口,设有电源、信号D+、D-及接地4 个平贴接触部结构。上下二排接触部设有可分别由前方或一侧边连接的至少二个转折延伸部。转折延伸部连接该横向等高并排的该相同电路的延伸部或接脚,或是转折延伸部连接该上下叠合或横向等高并列的延伸部或接脚。转折延伸部与不同电路的延伸部不交叉重叠,转折延伸部连接缕空弹动延伸部及接脚。又,上下二排平贴端子的电源及接地端子是于接触部前方或一侧边设有转折延伸部。
2.正反双面电连接公头的上下二排接触接口为USB2.0/3.0/3.1接触接口,可正反双向对接定位一电连接器插座,双向公头设有较长的金属壳为侦测及屏蔽结构为PD TYPE双向公头结构。
3.该正反双面电连接公头或插座可应用于转接电连接器或无线收发装置或 HUB扩充器或充电宝/充电器/移动电源或随身碟/U盘/大姆哥/移动硬盘等的转接装置或其他电子装置。
请参阅图165至图168,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三十三较佳实施例,其大致和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相同,该USB3.0/3.1插座连接器的浮动舌板埋设的上下二排平面接触部,分别为RX+、RX-、GND、TX+、TX-5个平面接触部,该中间的上下二GND接地平面接触部连接上下二接地延伸部,该上下的二接地延伸部埋设于该浮动舌板,且该上下二接地延伸部叠合抵接串接为仅一接地延伸部连接接脚的结构。
该USB3.0/3.1插座连接器的浮动舌板埋设的上下二排平面接触部,分别为 RX+、RX-、GND、TX+、TX-5个平面接触部,该二侧的上下各二对接高差分信号平面接触部连接上下各二对高差分信号延伸部,该上下的各二对高差分信号延伸部相邻埋设于该浮动舌板及绝缘基座,且相邻埋设于该浮动舌板及绝缘基座的该上下各二对高差分信号延伸部为约略等距等长排列的结构。
请参阅图169和图170,为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连接器的第三十四较佳实施例,其大致和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该USB3.0/3.1插头连接器的该绝缘基座为3件式基座叠合,该3件式叠合基座分别埋设或组装至少一排端子,该中间基座定位该4个相同电路接点端子并列的固定部,该上下基座定位该上下各分别设有的一排各为5个弹动接点端子的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固定部,分别为RX+、 RX-、GND、TX+、TX-5个固定部,该上下二排各5个固定部连接的接脚分别为一左一右转折且脚距缩小为小于接触接口的间距,该上下二排各5个固定部二侧的二对高差分信号固定部及接脚为约略等距等长相邻埋设于该上下基座的排列结构。
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其专利保护范围的情况,可作种种变化实施。

Claims (19)

1.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3.1的传输接口。
2.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至少一排延伸部形成一镂空弹动部,该镂空弹动部的上方以及下方各设有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
3.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插头传输接口,位于前排的该平贴接触部连接的该至少一排延伸部为左右错位横向等高排列的弹动延伸部结构。
4.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插座传输接口,位于前排的该上下平贴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转折相邻埋设于该浮动舌板,该上下二对高差分信号平贴接触部的弹动延伸部为错位横向等高并排的排列结构。
5.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位于后排的该弹动接触部连接的接脚部分别上下一左一右转折且该接脚部分别上下排错位各自设于左右侧的横向等高一排或上下二排水平接脚。
6.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3.1的传输接口,该绝缘基座为3件式基座叠合,其中位于上方的基座埋设或组装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定位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的固定部,位于中间的基座埋设或组装该二排接触端子,定位该二排接触端子的固定部,位于下方的基座埋设或组装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定位该一排弹动接触端子的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1或3或4或6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连接槽的两排接触部中位于前排的接触部为平贴接触部,位于后排的接触部为弹动接触部。
8.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位于后排的该弹动接触部浮设于该浮动舌板的上下二侧。
9.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位于后排的该弹动接触端子的一排弹动延伸段的前端抵贴该浮动舌板后方的一排凹陷部。
10.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位于后排的该接触端子的弹动接点凹设于该浮动舌板上下两侧弹动接点的弹动区,且该二排接触端子的弹动接点的接触部不高于该浮动舌板上下两板面。
11.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部与舌板为一次埋设,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部的二侧高差分信号延伸部是于该舌板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
12.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该舌板上下面更设有二排弹动接触端子,该弹动接触端子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位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该上下连接槽的一排平贴接触部及一排弹动接触部是前后排列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或USB 3.1的传输接口,该上下连接槽设有侦测装置,该侦测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及该连接槽上下各至少二侦测元件构成,该至少二侦测元件包括该二排接触端子的至少其中之一为侦测端子,该侦测装置可侦测一互补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
13.如权利要求3或4或5或8或9或10或11或12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以下两者以上的组合:
a.该前排设有VBUS、D+、D-、GND 4个或RX+、RX-、GND、TX+、TX-5个平贴接触部;
b.该后排为上下各5个为RX+、RX-、GND、TX+、TX-或VBUS、、D+、D-、GND 4个弹动接触部;
c.该舌板上下面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或弹动接触部为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
d.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绝缘舌板为埋设结构;或
e.该正反双面电连接器的上下二排接触接口可正反双向对接定位一对接电连接器;
f.该延伸部为镂空弹动部,且该缕空延伸弹动部的上下各设有一排端子弹动接触部。
14.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
一舌板,及
一金属分隔板,该金属分隔板定位于该舌板中段;
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外壳体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为埋设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金属分隔板一次注塑的结构,该金属分隔板分隔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板设于该连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动。
1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8或10或11或14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以下两者以上的组合:
a.该上下连接槽的该二排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插座传输接口;
b.该浮动舌板上下二侧的弹动接点浮设或伏设或凹设于该浮动舌板;或
c.该上下二排弹动接触部不高于该浮动舌板的上下二板面;
d.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绝缘舌板、基座及中段支撑结构为埋设结构,且于该浮动舌板中间设有金属隔板分隔该上下二排接触端子,避免高频传输干扰;
e.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为一次埋设绝缘舌板,基座及中段支撑结构;
f.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为一次埋设绝缘舌板,基座及中段支撑结构,且于该浮动舌板中间设有金属隔板分隔该上下二排接触端子,避免高频传输干扰;
g.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绝缘舌板为一次埋设,且该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为各5个平面接触部,中间为接地端子,二侧为二对信号端子,且于该平贴接触部后方设有4个弹动接触部为USB 3.0接触接口;
h.该上下二排接触端子的平贴高差分端子组的延伸部相邻排列埋设于绝缘的浮动舌板与基座;
i.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USB 3.0接触接口,分别为RX+、RX-、GND、TX+、TX-5个平面接触部与电源、信号D+、D-及接地4个弹动接触部;
j.该上下平贴高差分端子组的弹动延伸部设于浮动舌板与基座间的缕空区;
k.该上下二排接触端子的平贴高差分端子组的延伸部相邻排列埋设于绝缘的浮动舌板与基座;
l.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绝缘舌板为一次埋设,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面于该舌板的5个平贴接触部与4个弹动接触部之间设有横向隔栏结构;
m.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绝缘舌板为一次埋设,该其中该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外侧转折相邻埋设,该另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内侧转折相邻埋设;
n.该浮动舌板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平贴接触端子与绝缘舌板为一次埋设,该其中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外侧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该另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内侧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
o.该其中一排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弹动接触部的外侧转折相邻埋设,且该另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弹动接触部间的内侧转折相邻埋设;
p.该其中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弹动接触部外侧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且该另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弹动接触部间的内侧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
q.该其中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接地及电源弹动接触部外侧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且该另一面平贴接触端子的二侧信号端子是于该舌板的接地及电源与信号弹动接触部间的内侧的平贴接触部与弹动接触部间的横向隔栏结构转折相邻埋设;
r.该浮动舌板设有正反双面的上下二排各4个弹动接触部的弹动槽,该弹动槽设有左右限位隔栏及上下排接触部的导斜面左右错位的不透孔斜向分隔板结构;
s.该正反双面电连接器的上下二排接触接口为USB 3.1接触接口,该USB 3.1接触接口为双向母座可正反双向对接定位一公头电连接器,该双向母座设有侦测及屏蔽结构;
t.该正反双面电连接公头或母座可应用于HUB扩充器或充电宝/充电器/移动电源或随身碟/U盘/大姆哥/移动硬盘等的转接装置或其他电子装置。
17.一种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座体;及
一舌板,该舌板设于该绝缘座体前端,该舌板为一金属壳包覆,于该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连接槽,该舌板上下面设有二排接触端子,该二排接触端子的二排平贴接触部为依序反向排列的接触接口,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连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该至少一排延伸部连接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该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一接脚,该接脚伸出该绝缘座体外;
其特征在于:该舌板的防短路结构前视为让位该上下二排接触部的凹凸结构,该凹凸舌板结构与母座对接时该让位凹部的二排平贴接触部可与母座的弹动接触部平顺稳定地接触导通,且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藉由防短路凸部可限位隔离金属壳,防止该二排平贴接触部与该金属壳碰触短路,并减少舌板于该金属壳的上下活动空间尺寸。
1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8或9或17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排接触部连接二排延伸部,该二排延伸部连接该固定部,该固定部定位于该绝缘座体。
1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9或12或17所述的双向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为以下其中之一,或以下两者以上的组合:
a.该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上下二平贴接触端子,设有至少二个该接触部前端或一侧边的转折延伸部;
b.该转折延伸部连接该上下叠合或横向等高并列的延伸部或接脚;
c.该转折延伸部与不同电路的延伸部不交叉重叠,该转折延伸部连接缕空弹动延伸部及接脚;
d.该舌板后方的上下各设有一排5个接点的弹动延伸部其前端抵贴该浮动舌板后方的凹部,且弹动延伸部设有顺向或反向延伸的弹动接触部;
e.该舌板后方的上下各设有一排5个接点的弹动延伸部其前端抵贴该浮动舌板后方的凹部,且弹动延伸部设有双力臂中段接点弹动的接触部;
f.该绝缘基座为3件式基座叠合,该3件式基座分别埋设或组装至少一排端子;
g.该绝缘基座为3件式基座叠合,其中位于中间的基座定位4个相同电路接点端子并列的固定部,位于上方、下方的基座定位上下各分别设有的一排各为5个接点端子的固定部;
h.该浮动舌板的上下二面设有水滴箭头型或二外侧设有H型的防短路绝缘凸部结构;
i.该浮动舌板的上下二面皆设有至少二个凸部的H型防短路结构或至少二侧的二个或二侧及中间防高温变形的至少1个共至少3个箭头式或水滴型的一凸部防短路结构;
j.该浮动舌板的至少二侧或中间至少一个的至少3个的凹凸结构,该水滴型结构前视为让位该上下二排接触部的凹凸结构,该凹凸舌板结构与母座对接时该让位凹部的二排平贴接触部可与母座的弹动接触部平顺稳定地接触导通,且该二排平贴接触部藉由防短路凸部可限位隔离金属壳,防止二排平贴接触部与金属壳碰触短路,并减少绝缘舌板于金属壳的上下活动空间尺寸,防止缕空弹动延伸部的材料弹性疲乏;
k.该浮动舌板包括复数凸部,该些凸部位于一排上接触部和一排下接触部的两外侧,或是位于该些上接触部之间和该些下接触部之间;
l.其中该浮动舌板及基座为一次埋设成型,且该浮动舌板与基座间设有缕空弹动延伸部,且该浮动舌板设有至少二侧的二个或二侧及中间防高温变形的至少1个共至少3个箭头式水滴型的凸块防短路结构;
m.其缕空部设有相同电路的等高并排或上下叠合的弹动延伸部;
n.该二排接触部的相同电路延伸部或接脚为横向等高并排或上下叠合;或
o.该上下连接槽的该二排接触部是具有相同电路序号且依序反向排列的USB 3.0或USB 3.1的插头传输接口;
p.该上下连接槽各设有前后两排9个接点的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3.1插头接触接口该舌板上下各设有一排4个接点平贴凸出的接触接口,且该4个接点上下相同电路串接接脚为内缩且为小于接触接口的间距;
q.该上下连接槽各设有前后两排9个接点的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3.1插头接触接口该绝缘座体的上下各定位有一排5个弹动接点的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固定部,该一排5个弹动接点的接脚分别为一左一右转折且脚距缩小为小于接触接口的间距;
r.该上下连接槽各设有前后两排9个接点的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3.1接触接口,该绝缘座体后端设有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有电路接点电连接该一排或二排水平接脚,该电路板设有单面或双面电路串接接点结构,且该电路板设有的单面或双面的RX+、RX及、TX+、TX-信号接点为各自一对相邻靠近约略等距转折延伸的金手指串接结构;
s.该上下连接槽各设有前后两排9个接点的相同序号依序反向排列的USB3.0/3.1接触接口,该电路板设有的单面或双面贯孔的RX+、RX及TX+、TX-信号电路接点焊垫,为各自上下一左一右转折,分别设于上下排错位左右排列的一排单面的或二排双面贯孔电路接点焊垫,且分别一对相邻靠近约略等距转折延伸的金手指串接结构;
t.该二排接触部的相同电路序号二延伸部依序同向并列排列,且该依序同向并列的延伸部与该不同电路的延伸部保持安全间距不交叉重叠;
u.该绝缘舌板与基座为一体式连结或分离式不连结;
w.该上下连接槽所设的侦测装置包括该至少二侦测元件,该二排接触端子的至少其中之一为侦测端子,该二侦测元件为一侦测端子与该金属外壳体或至少二侦测端子构成;
x.该上下连接槽所设的侦测装置包括该至少二侦测元件,该至少二侦测元件为至少二接地侦测端子,该至少二接地侦测端子设有二接触延伸部、二固定部二及接脚,该至少二接地侦测端子藉由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导通形成侦测回路,该侦测装置可侦测一互补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
y.该上下连接槽所设的侦测装置包括该至少二侦测元件,该至少二侦测元件为至少二接地侦测端子,该至少二接地侦测端子设有二接触延伸部、二固定部二及接脚,该至少二接地侦测端子可设于平贴接触部或弹动接触部与对接连接器的同一接触部导通形成侦测回路,该侦测装置可侦测一互补电连接器插入的定向。
CN201621046868.6U 2015-09-09 2016-09-09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Active - Reinstated CN2066286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15830P 2015-09-09 2015-09-09
US62/215,830 2015-09-09
US201562220298P 2015-09-18 2015-09-18
US62/220,298 2015-09-18
US201562249526P 2015-11-02 2015-11-02
US62/249,526 2015-11-02
US201662312714P 2016-03-24 2016-03-24
US62/312,714 2016-03-24
US201662330453P 2016-05-02 2016-05-02
US62/330,453 2016-05-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28633U true CN206628633U (zh) 2017-11-10

Family

ID=5823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13674.2A Pending CN107026341A (zh) 2015-09-09 2016-09-09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CN201621046868.6U Active - Reinstated CN206628633U (zh) 2015-09-09 2016-09-09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13674.2A Pending CN107026341A (zh) 2015-09-09 2016-09-09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07026341A (zh)
TW (2) TWM567500U (zh)
WO (1) WO201704174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065A (zh) * 2019-04-23 2021-03-16 庆鼎精密电子(淮安)有限公司 转接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783034A (zh) * 2021-09-17 2021-12-10 深圳市龙嘉鑫五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插接方向的usb连接母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1090B (zh) * 2017-05-09 2023-05-05 东莞市米南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USB Type C公头电连接器及其传输导体结构
CN107749528A (zh) * 2017-08-31 2018-03-0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及插头
CN110350352B (zh) * 2018-04-04 2022-11-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I658660B (zh) * 2018-06-12 2019-05-01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
TWI674819B (zh) * 2018-10-19 2019-10-11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sb c電路板
CN110672998B (zh) * 2019-10-17 2022-08-23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种连接器的导通耐压测试方法和导通耐压测试组件
CN112886341B (zh) * 2021-01-18 2022-11-04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22143642A (ja) 2021-03-18 2022-10-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6420288A (zh) * 2021-09-10 2023-07-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应用所述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TWI790796B (zh) * 2021-11-01 2023-01-2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1525A (zh) * 2011-07-01 2013-02-13 蔡周贤 具有套接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CN202737238U (zh) * 2012-08-20 2013-02-13 张乃千 双面接触式的电连接器母头
CN203056157U (zh) * 2012-11-29 2013-07-10 深圳市越洋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接口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u盘
US20140206209A1 (en) * 2013-01-24 2014-07-24 Apple Inc. Reversible usb connector
CN104124569B (zh) * 2013-04-24 2016-01-20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usb接口结构
CN204376019U (zh) * 2015-01-09 2015-06-03 廖生兴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结构
CN104836044B (zh) * 2015-04-10 2017-03-08 殷峥凯 Usb连接器及设有该usb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065A (zh) * 2019-04-23 2021-03-16 庆鼎精密电子(淮安)有限公司 转接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740144B (zh) * 2019-04-23 2021-09-21 大陸商慶鼎精密電子(淮安)有限公司 轉接板及其製作方法
US11665820B2 (en) 2019-04-23 2023-05-30 Qing Ding Precision Electronics (Huaian) Co., Ltd Adapter board and method for making adapter board
CN112514065B (zh) * 2019-04-23 2024-05-14 庆鼎精密电子(淮安)有限公司 转接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783034A (zh) * 2021-09-17 2021-12-10 深圳市龙嘉鑫五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插接方向的usb连接母座
CN113783034B (zh) * 2021-09-17 2023-08-08 深圳市龙嘉鑫五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插接方向的usb连接母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974A (zh) 2017-04-01
CN107026341A (zh) 2017-08-08
TWM567500U (zh) 2018-09-21
WO2017041747A1 (zh)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28633U (zh)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CN206225620U (zh)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CN204315864U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CN205900840U (zh)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CN104064915B (zh) 电连接器
CN202259790U (zh) 电连接器
CN205693006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4836044A (zh) Usb连接器及设有该usb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105789988B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2153592U (zh) 线缆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CN203466375U (zh) 电连接器
CN202094333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6758680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WO2017190644A1 (zh) 具有大电流容量与高频讯号传输的双面电连接器
CN205004477U (zh) 可正反插拔的母座连接器
CN202260032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2205949U (zh) 电连接器
CN201608297U (zh) Usb母头连接器
CN204809439U (zh) 直立型插座电连接器
CN202217819U (zh) 板片型电连接器
CN204205100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8078309U (zh) 插头连接器的插拔定位结构
CN201708281U (zh) 微型hdmi连接器
CN205911467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9904658A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20

Address after: 12 floor, 86 Fu Lu street, rezhu District, Taoyuan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Jelly know production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Taiwan, Xinbei City, China, three heavy areas, five roads, 609 Lane 8, 4 floors 4

Patentee before: Cai Zhouxi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R01 Reinstatement of patent right

Former decision: Patent right to terminate

Former decis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8

RR01 Reinstatement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