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4658A -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4658A
CN109904658A CN201810857832.3A CN201810857832A CN109904658A CN 109904658 A CN109904658 A CN 109904658A CN 201810857832 A CN201810857832 A CN 201810857832A CN 109904658 A CN109904658 A CN 109904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row
terminal
connecting plat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578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周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04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4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一金属外壳,其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板位于该连接槽之中段;及二排接触部,其为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平贴固定于该连接板不可弹动,该二排接触部其中相同电路者相互呈反向排列且电连接,该二排接触部之两侧分别为接地接触部及电源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系连结于一排端子,该一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固定,该一排端子设有一排延伸部及一排接脚,且该一排第二接触部其中之该接地接触部与该电源接触部皆系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该二横向延伸部横向延伸至另一侧各连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一该第一接触部,该二横向延伸部呈前后排列埋入射出定位于连接板。

Description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系指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之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使用上之方便性,正反双面电连接已成主流产品设计,即正反双面皆可插入电连接,如此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必需在连接器之连接板之两连接面设有连接介面,两连接介面之相同电路必需串接而成一组电路,如此方可达到制造上及使用上之简便,有关于此,习知之设计较为复杂且不易于制造。
申请人经不断的研发努力开发出构造简化且易于制造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中二排端子藉由横向延伸部使相同电路之端子成电连接,如此可达到制造上及使用上之简便。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中二排端子藉由横向延伸部使相同电路之端子于连接板成电连接,如此可达到制造上及使用上之简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系提供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可正反双向对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连接设于该基座的一端,该连接板设有两连接面;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且抵接该基座,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槽之外端较内端远离该基座,该连接槽之外端为一插入口,该连接板位于该连接槽之中段而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及二排接触部,其为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设于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且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该二排接触部平贴固定于该连接板不可弹动,该二排接触部其中相同电路者相互呈反向排列且电连接,该二排接触部之两侧分别为接地接触部及电源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系连结于一排端子,该一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固定,该一排端子设有一排延伸部及一排接脚,该一排第一接触部系一体连接该一排延伸部,该一排延伸部由该基部向该连接板延伸,该一排延伸部一体连接该一排接脚,该一排接脚自该基座露出,且该一排第二接触部其中之该接地接触部与该电源接触部皆系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该二横向延伸部横向延伸至另一侧各连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一该第一接触部,该二横向延伸部呈前后排列埋入射出定位于连接板。
藉由以上构造,本发明可达到制造上之简便。
本发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2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前视图。
图3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4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5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6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7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两排接触部之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7A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8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上视图。
图9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10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11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立体分解图。
图12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上视图。
图13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14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15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16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17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18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19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20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21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上视体图。
图22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之立体分解图。
图23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两排接触部之立体分解图。
图24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之立体分解图。
图24A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24B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24C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24D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24E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使用状态之侧视剖面图。
图24F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使用状态之侧视剖面图。
图24G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24H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25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之前视图。
图26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七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27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八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28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九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29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二十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30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之立体分解图。
图3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3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分解图。
图3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立体组合图。
图3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组合图。
图3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组合图。
图36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组合图。
图37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38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39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之侧视剖面图。
图40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41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拉料后之立体图。
图42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43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44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45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46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之侧视剖面图。
图47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使用状态之侧视剖面图。
图47A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47B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之后视剖面图。
图48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49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50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51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52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53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54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分解图。
图55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组合图。
图56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前视图。
图57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58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侧视图。
图59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60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61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62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之上视图
图63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64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65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66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67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68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之立体分解图。
图69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70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71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72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73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74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75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76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77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78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79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80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81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制造流程之立体图。
图82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83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侧视图。
图84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85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86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87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88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侧视图。
图89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90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侧视图。
图91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平面图。
图92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93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94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95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95A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动作示意平面图。
图95B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动作示意平面图。
图96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96A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96B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96C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96D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96E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96F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97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立体分解图。
图98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99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100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立体图。
图101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平面图。
图102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03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104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分解图。
图105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06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07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08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09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110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11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112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13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分解图。
图114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15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平面图。
图116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展开图。
图117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118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19系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0系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1系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2系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3系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4系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5系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5A系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126系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7系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8系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29系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0系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1系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2系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3系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3A系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4系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5系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6系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7系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8系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39系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40系本发明第二十六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41系本发明第二十七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42系本发明第二十八实施例之平面示意图。
图143系本发明第二十九实施例之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系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双向双面 USB2.0电连接接头,其设有一绝缘座体10、一排端子20及一金属外壳50,其中:
该绝缘座体10为塑胶材质且设有一基座11及一连接板12,该连接板 12设于该基座11前方,该基座11之厚度较连接板12为大,该连接板12 之上下面为板面较大之两连接面120,该基座11前端中间设有一凹部111,使该连接板12内端与该基座前端中间板面之间形成一透空区13,该基座 11后端凸出一焊盘114,该连接板12前段设有上下导斜面121,另外该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120设有多个顶针孔131及多个让位孔132。
该一排端子20与该绝缘座体10为埋入塑胶射出成型,该一排端子20 为4个,该一排端子20连结有一排第一接触部21及一排第二接触部24,如图2所示,上排之第一接触部21以A表示,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依序为A4、A3、A2、A1,下排之第二接触部24以B表示,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依序为B1、B2、B3、B4,依USB协会规范,USB2.0之接点电路序号1系为电源(VBUS),2为低差分讯号(D-),3为低差分讯号(D+),4为接地(GND),D-、D+系为一对讯号端子,故该二排第一、二接触部21、24 之两侧分别为接地(GND)接触部和电源(VBUS)接触部。
该端子20由前而后一体设有该第一接触部21、一延伸部22及一接脚 23,该第一接触部21为平面平贴埋射固定该连接板12不弹动且外露于上方之连接面120,该接触部21板面中间冲压设有接触凸部212,该连接板 12之两连接面设有多个高于该接触部21之分隔凸部122,该分隔凸部122 分隔该相邻之接触部21,该接脚23伸出该基座11且末段呈水平,该一排接脚23平贴埋射固定于该焊盘114上,该延伸部22设于接脚23和接触部 21之间,该延伸部22与该接脚23设有弯折段差,该延伸部22和该接触部 21呈同一水平,该延伸部前段设有一弹动延伸部221位于该透空区13,该上排端子之弹动延伸部221呈一排等高齐平,如此连接板12藉由该上排端子之弹动延伸部221而能上下弹动,该延伸部后段为固定延伸部222埋射固定于该基座11。
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
为平面平贴埋射固定该连接板12不弹动且外露于下方之连接面120,该该一排第一接触部24和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系为相同之接触介面且呈上下对齐,,该二排接触部之相同接点电路序号系为相同电路且相互为反向排列,该二排接触部之相同接点电路序号者系在该连接板相互电连接,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其中之该接地接触部(B1)与该电源接触部(B4)皆系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225,该二横向延伸部25横向延伸至另一侧且各一体连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一该第一接触部21(A1,A4),该二横向延伸部呈前后排列埋入射出定位于连接板,该中间之二第二接触部24(B2,B3)和二第一接触部21(A2,A3)各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之搭接片252,二相同电路之接触部藉由该搭接片252搭接而形成电连接。
该二排接触部其中两侧之接地接触部和电源接触部(接点电路序号1,4) 较该一对讯接触部(接点电路序号2,3)为长。
请参阅图4至图6,系为该一排端子20及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之冲压制造制程之立体图,该一排端子20及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系以同一金属片冲压制造。
请参阅图4,该端子20之第一接触部21(A1)后端外侧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225向外侧延伸且该横向延伸部225一体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1) 后端内侧,该第二接触部24(B1)藉由一假料桥215连接该第二接触部 24(B2);该端子20之第一接触部21(A4)前端外侧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 225向外侧延伸且该横向延伸部225一体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4)前端内侧,该第二接触部24(B4)藉由一假料桥215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3),该二第一接触部21(A2,A3)和该二第二接触部24(B2、B3)各设有一横向延伸之搭接片252,该A1、A2、A3、A4、B1、B4等接触部左右侧各设有侧向凸出之定位凸片211,该一排端子其中任两端子之弹动延伸部221藉由一假料桥215相连,此时尚未反折该二横向延伸部225,该多数第一、二接触部 21、24皆呈同一平面。
请参阅图5,将后方之横向延伸部225向下反折至该一排端子20之下方,此时该第二接触部24(B1)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4)之下方,该横向延伸部225与该第一接触部21(A1)、该第二接触部24(B1)皆呈一垂直阶差255,该第二接触部24(B2)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3)之下方且两者之搭接片252相互抵接。
请参阅图6,将前方之横向延伸部225向下反折至该一排端子之下方,此时该第二接触部24(B4)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1)之下方,该横向延伸部225与该第一接触部21(A4)、该第二接触部24(B4)皆呈一垂直阶差255,该第二接触部24(B3)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3)之下方且两者之搭接片252相互抵接。
如图6所示,该一排端子20及该该第二接触部24再一同埋入塑胶射出成型该绝缘座体10,塑胶射出成型该绝缘座体10后,再切断该料带60 及各个假料桥215。
如图3所示,该一排端子其中任两端子之弹动延伸部221之间的假料桥215切除后,该相邻两端子之弹动延伸部一侧形成断开构造260,该断开构造为无电镀层断面;同样该二第二接触部24(B4、B3)之间的假料桥215 切除后亦呈无电镀层断面之断开构造,该第二接触部24(B1、B2)之间的假料桥215切除后亦呈无电镀层断面之断开构造,该连接板上之让位孔132 对应该等假料桥215,藉由治具伸入让位孔132切除该等假料桥215,该多个顶针孔131系上下对应该各端子之定位凸部211,由于该一排端子20和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一同埋入塑胶射出成型该绝缘座体10时系以顶针支持该各接触部两侧之定位凸部211,如此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形成该多个顶针孔132。
该金属外壳50包覆该绝缘座体10且与基座11抵接并卡定,该金属外壳13系为金属板片弯折而成且其前段设有一四面包主壳体51,该四面包主壳体51内与基座11前端形成一连接槽55,该连接板12呈水平悬空位于该连接槽55之中间高度且向前延伸,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551、 552,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120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551、552,该连接槽55之插入口朝前,该连接槽55与该连接板12形成一对接构造,可供一电连接公头正反双面插入电连接并定位,该连接板12前端接近该连接槽 55之插入口,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551、552形成对称空间,该连接槽55之形状呈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且呈长方形。
请参阅图7,系为多组端子连续冲压上视图,右边的端子组之二第二接触部24(B4、B3)与左边的端子组之二第二接触部24(B1、B2)洽可互补空间,如此可节省材料。
藉由以上构造,该二排第一、二接触部21、24皆在连接板作电连接,如此该二排第一、二接触部21、24皆连结于一排端子20,故仅设有一排延伸部及接脚即可,构造简化且易于制造。
该二横向延伸部225之板宽约为0.8mm至1.2mm且两者之间距大于 1.5mm。
请参阅图7A,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端子20之延伸部22与该第一接触部21设有弯折段差,使该延伸部22位于中心高度,该延伸部22和该接脚23呈同一水平。
请参阅图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端子之弹动延伸部221系为板片下料方式,其呈S形状藉以达到增加长度,增加弹性。
请参阅图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端子之多数弹动延伸部221各弯曲一凸部 254藉以增加弹性,该多数凸部254分别为呈间隔排列之二个向上凸出及二个向下凸出。
请参阅图1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基座11后端没有凸出一焊盘,该一排端子20之接脚23呈水平凸出该基座11后端。
请参阅图11至图17,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端子20之中间端子A2、A3(D-、D+) 之弹动延伸部221皆往外转折偏位为外张延伸部,使端子A2、A3之弹动延伸部221间形成一空间较大之让位空间267;该第一接触部21(A2)和该第二接触部24(B2)由一横向延伸部225一体相连,且该横向延伸部225连接于该第一接触部21(A2)和该第二接触部24(B2)之前端,该第二接触部24(B2)展开成与该第一接触部21(A2)呈同一平面时系向前延伸位于该第一接触部 21(A3)正前方;该第一接触部21(A3)和该第二接触部24(B3)由一横向延伸部225一体相连,且该横向延伸部225连接于该第一接触部21(A3)和该第二接触部24(B3)之后端,该第二接触部24(B3)展开成与该第一接触部21(A3) 呈同一平面时系向后延伸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2)正后方之让位空间267。
请参阅图12至图17,系为该一排端子20及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之冲压制造制程之立体图,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该一排端子20及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系以同一属片冲压制造。
请参阅图12及图13,该一排端子20及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系以同一属片冲压尚未弯折4个横向延伸部225之状态,此时该一排第一接触部21和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皆呈同一平面,该第二接触部24(B2)向前延伸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3)正前方,该第二接触部24(B3)向后延伸位于该第一接触部 21(A2)正后方。
请参阅图14,将该第二接触部24(B3)向下反折180度呈水平往前延伸而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2)正下方,此时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A3)和该第二接触部24(B3)之横向延伸部225转折呈竖直。
请参阅图15,将该第二接触部24(B2)向下反折180度呈水平往后延伸而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3)正下方,此时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A2)和该第二接触部24(B2)之横向延伸部225转折呈竖直。
请参阅图16,将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A1)和该第二接触部24(B1)之横向延伸部225向下反折至该一排端子20之下方,此时该第二接触部24(B4) 上下对齐位于该该第一接触部21(A4)之下方。
请参阅图17,将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A4)和该第二接触部24(B4)之横向延伸部225向下反折至该一排端子20之下方,此时该该第二接触部24(B4) 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1)之下方。
藉由以上构造可知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在连接板位置各自以一横向延伸部225一体连接相同电路之一该第一接触部21,如此构造上简化且电连接确实可靠。
请参阅图18至图2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请参阅图18,本变化实施之两排多数接触部展开皆呈同一平面时,该第一接触部21(A4)前端内侧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225 向内侧延伸且该横向延伸部225一体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4)前端内侧,该第二接触部24(B4)排列于该第一接触部21(A1)1之外侧(右侧),另外,该二第二接触部24(B3、B2)藉由一假料桥215相连,该第二接触部24(B2) 则同样藉由一假料桥215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1),该三第二接触部 24(B3、B2、B1)依序排列于该第二接触部24(B4)之外侧(右侧)。
请参阅图19,弯折连接第一接触部21(A4)和该第二接触部24(B4)之横向延伸部225,使该第二接触部24(B4)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1) 之下方,该横向延伸部225与该第一接触部21(A4)和该第二接触部24(B4) 皆呈一垂直阶差255,且该横向延伸部225形成有一凸部254,藉由该凸部 254缩短该横向延伸部225之该横向延伸长度。
请参阅图20,将后方连接第一接触部21(A1)和该第二接触部24(B1) 之横向延伸部225向下反折至该一排端子20之下方,此时该第二接触部 24(B1)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4)之下方,该横向延伸部225与该第一接触部21(A1)和该第二接触部24(B1)皆呈一垂直阶差255,该第二接触部24(B2)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3)之下方且两者之搭接片252 相互抵接,该第二接触部24(B3)上下对齐位于该第一接触部21(A2)之下方且两者之搭接片252相互抵接。
请参阅图2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二第一接触部21(A2、A3)和二第二接触部24(B2、B3)之搭接片252呈L型,即设有前后延伸段,如图21 所示,第一接触部21(A2)之搭接片252与第二接触部24(B2)之搭接片252b 相互之搭接部位2521系位于前后延伸段。
请参阅图22至图2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端子20及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 系为二金属片分别冲压弯折形成,该第二接触部24(B1)和该第二接触部 24(B4)之外侧连接一料带60,该二第二接触部24(B2、B3)系藉由多个假料桥215相互相连及分别连接该二第二接触部24(B1、B4),该第二接触部 24(B1)后端内侧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225向内侧延伸,该横向延伸部225 之自由端呈一平面之搭接部2251,该横向延伸部225与该第二接触部24(B1) 和搭接部2251皆呈一垂直阶差255,该搭接部2251搭接该第一接触部21(A1) 之下面;该第二接触部24(B4)之前端内侧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225向内侧延伸,该横向延伸部225之自由端呈一平面之搭接部2251,该横向延伸部225 与第二接触部24(B4)和搭接部2251皆呈一垂直阶差255,该搭接部2251搭接该第一接触部21(A4)之下面;该二第一接触部21(A2、A3)和该二第二接触部24(B2、B3)同第一实施例皆设有搭接片252相互搭接。
请参阅图2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设有数个间隔之凸肋122,每相邻之第一接触部21之间和每相邻之第二接触部(图未示)之间各设有一该凸肋122,该凸肋122接近前端呈一最高点之凸部125且向后下降而呈一倾斜面,该凸部125前方呈导入斜面121,如此使该连接板20呈水滴形状,该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冲压设有凸部212,该凸部212齐平于该凸肋122之倾斜面,该金属外壳50之左右板设有迫紧部53,该迫紧部53为自该金属外壳50左右板刺破向外凸出之迫紧弹片,该迫紧部53系与对接之电连接器之对接部迫紧。
请参阅图24A,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及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20之一排延伸部之一排弹动延伸部221之板面宽度皆加宽,如此可防止该一排弹动延伸部221与连接板交接之部位变形。
请参阅图24B,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20之一排延伸部22 之一排弹动延伸部221之板面设有向下凸出之凸肋229。
请参阅图24C,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20之一排延伸部22 之一排弹动延伸部221之板面宽度系由连接板12向基座11渐宽。
请参阅图24D,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和第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12较长且后段平均设有数个凸出两连接面120之后抵靠凸部127。
请参阅图24E,当本实施例之接头5插入一USB A型2.0电连接插座 95之连接槽98时,该一排弹动延伸部221向下弹动而使该连接板12向下位移,此时该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120前段之凸部125抵接该USB A型2.0 电连接插座95之连接板96及该金属外壳50,该数个后抵靠凸部127亦抵接该该金属外壳50,该连接板12上面之该一排第一接触部21与该连接板 96下面之一排弹动接点97电连接,而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1较低于该凸部 125,故不会碰触该金属外壳50而造成短路。
请参阅图24F,该USB A型2.0电连接插座95之一排弹动接点97系位于连接板96之上面,当本实施例之接头5插入该USB A型2.0电连接插座 95之连接槽98时,该一排弹动延伸部221向上弹动而使该连接板12向上位移,此时该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120前段之凸部125抵接该USB A型2.0 电连接插座95之连接板96及该金属外壳50,该数个后抵靠凸部127亦抵接该该金属外壳50,该连接板12下面之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与该连接板 96下方之一排弹动接点97电连接,而该一排第一接触部21较低于该凸部 125,故不会碰触该金属外壳50而造成短路。
本变化实施藉由连接板前段之凸部125及后段之后抵靠凸部127同时抵接该金属外壳50,可达到以下优点:
1.防止该一排弹动延伸部221与连接板交接之部位变形。
2.增加接触稳定,避免该一排弹动延伸部221产生中段弹性变形。
3.增大插入之正向力而有较佳接触导通。
4.加大拔出力。
请参阅图24G,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后抵靠凸部127系左右延伸设于该连接板中段。
请参阅图24H,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20之延伸部22与该一排第一接触部21水平等高。
请参阅图2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横向延伸部225与该第一接触部21之垂直阶差255较大,该横向延伸部225较接近连接板之下连接面,如此较方便加工。
请参阅图2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迫紧部53呈一上下延伸且向外凸出之凸肋。
请参阅图27,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八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迫紧部53呈一向外凸出之凸点。
请参阅图2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九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迫紧部53呈一上下延伸且向内凸出之凸肋。
请参阅图2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迫紧部53呈二前后延伸且向内凸出之凸肋。
请参阅图3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各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基座11后端凸出一平台144,该一排接脚23排列于该平台144上,该一排接脚23一侧弯折一竖直之刺破片231,一连接线可穿入一压板116之线孔117,该压板116可向下卡定位于该平台144上,使该连接线可为刺破片231刺破而与接脚23电连接。
请参阅图31至图33,系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其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中差异在于:本实施之二排第一、二接触部21、24 系形成于二排端子20,该二排端子20与该绝缘座体10埋入射出固定,该上排之端子20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
该下排之端子20由前而后一体设有该第二接触部24及一延伸部22,该一排第二接触部24同样为平面平贴埋射固定该连接板12不弹动且外露于下方之连接面,该下排端子20之一排延伸部22构造相同于该上排端子 20,其中仅端子B3之延伸部22后端连接一接脚23。
该二排端子之多数弹动延伸部221呈一排等高齐平位于该透空区13。
该上排端子20二侧之接地端子(A4)与电源端子(A1)之固定延伸部222 皆系反折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225,该横向延伸部225横向延伸至另一侧搭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下排端子之固定延伸部222,使该第一接触部 21(A1)电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1),该第一接触部21(A4)电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B4),该基座11设有让位孔113藉以伸入于上排端端子20之焊点 229作点焊,确保上下排端子中相同电路序号者成电连接。
该端子A2之前端之连接料桥25和端子B2之前端之连接料桥25相互搭接形成电连接,再自连接板之让位孔127伸入作点焊确保端子A2、B2电连接,该端子A3之接脚23和端子B3之接脚23并列靠近可形成电连接。
该固定延伸部222弯折有较宽之竖直段250连接该横向延伸部225,该竖直段250与固定延伸部222之相连接部位之中段设有一开孔251,如此设计可易于弯折该二侧向反折之横向延伸部225。
请参阅图34,系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其中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上排之端子A1、A4之侧向反折之横向延伸部225搭接相同电路序号之下排之端子B1、B4之固定延伸部222 之板面上系采用铆合构造253作结合。
请参阅图35,系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其中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二侧向反折之横向延伸部225 系为分开之元件,非一体连接于该上下排端子。
请参阅图36,系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其中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下排之端子B3可不出脚,其设有侧向凸出之搭接片252搭接上排之端子A3。请参阅图37至图41,系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插座,其设有一绝缘座体10、一排端子20及一金属外壳50,其中:
该绝缘座体10为塑胶材质且设有一基座11及一连接板12,该连接板 12设于该基座11前方,该基座11之厚度较连接板12为大,该连接板12 之上下面为板面较大之两连接面120,该基座11前端中间设有一凹部111,使该连接板12内端与该基座前端中间板面之间形成一透空区13,该连接板 12呈水滴型,该连接板12前段设有上下导斜面121,该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120各设有一最高面之凸部125,该二凸部125之后方为较低之二倾斜面135,该连接板12之后端设有4个间隔排列之透空凹部36,该两连接面 120设有多个让位孔132。
该一排端子20与该绝缘座体10为埋入塑胶射出成型,该一排端子20 为4个,该一排端子20一体设有一排第一接触部21及一排第二接触部24,如图2所示,上排之第一接触部21以B表示,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依序为B4、B3、B2、B1,下排之第二接触部24以A表示,接点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依序为A1、A2、A3、A4,依USB协会规范,USB2.0之接点电路序号1系为电源(VBUS),2为低差分讯号(D-),3为低差分讯号(D+),4为接地(GND),D-、D+系为一对讯号端子。
该上排之端子20一体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1、一延伸部22、一接脚23、一第二接触部24、一横向延伸部225,该延伸部22前段为前定位部258,该前定位部258弯曲设有一凸部254且与连接板埋射固定,该延伸部中段为一弹动延伸部221位于该透空区13,该一排端子20之弹动延伸部221 呈一排等高齐平,如此连接板12藉由该一排弹动延伸部221而能上下弹动,该延伸部后段为固定延伸部222埋射固定于该基座11,该弹动延伸部221 之板面中间设有开孔259,该第一接触部21系自该延伸部22前段板面中间刺破凸出,该第一接触部21之弹臂一端连接于该延伸部且开放端向前延伸,该第一接触部21设有凸出之接点212凸出该连接板12之倾斜面135且可于该透空凹部36上下弹动,该接脚23连接于该延伸部222后端且呈竖直伸出该基座11。
该前定位部258一体连接该横向延伸部225,该横向延伸部225横向延伸至另一侧一体连接该相同电路之该第二接触部24,该横向延伸部225一体设有一向后之延伸片26,该延伸片26一体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连接板,该第二接触部24之弹臂之开放端向后延伸,该接触部21设有凸出之接点212凸出该连接板12之倾斜面135且可于该透空凹部36上下弹动12,该上下排之接触部系为相同之接触介面且接点呈上下对齐,该二排接触部依接点电路序号排列,二排接触部之相同接点电路序号系为相同电路且相互为反向排列,该二排接触部之相同接点电路序号者系在该连接板相互电连接,,该四横向延伸部225呈平行排列皆埋射固定于该连接板12。
请参阅图40及图41,该一排端子20冲压制造完成时,其中相邻端子间设有假料桥215相连,藉以在埋射过程较为稳定,该凸部254系可拉料使该二排端子之接触部之接点呈上下对齐且与该连接槽55之插入口之距离为等距,请参阅图37,该连接板上之让位孔132对应该等假料桥215,藉由治具伸入让位孔132切除该等假料桥215,使该等端子形成呈无电镀层断面之断开构造。
该金属外壳50包覆该绝缘座体10且与基座11抵接并卡定,该金属外壳50系为金属板片弯折而成且其前段设有一四面包主壳体51,该四面包主壳体51内与基座11前端形成一连接槽55,该连接板12呈水平悬空位于该连接槽55之中间高度且向前延伸,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551、 552,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120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551、552,该连接槽55之插入口朝前,该连接槽55与该连接板12形成一对接构造,可供一电连接公头正反双面插入电连接并定位,该连接板12前端接近该连接槽 55之插入口,该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形成对称空间,该连接槽55之形状呈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且呈长方形。
藉由以上构造,可知该上下排之接触部皆在连接板12作电连接,即该上下排之接触部一体设设于该一排端子,如此只有一排延伸部及一排接脚,构造简化且易于制造,另外该弹动延伸部221之板面中间设有开孔259可达到较佳之弹性效果,且延伸部前段(前定位部258)设有凸部254藉以拉料,可达到该二接触部之接点呈上下对齐。
请参阅图42至图45,系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双向双面USB2.0电连接插座,其设有一绝缘座体10、一排端子20及一金属外壳50,其中:
该绝缘座体10为塑胶材质且设有一基座11及一连接板12,该基座11 为塑胶材质,其前端中间设有一向前凸出之凸板19;该连接板12设于该基座11前方且两者分隔一透空区13,该连接板12之上下面为板面较大之两连接面,该两连接面接近前端各呈一最高之凸部125且向后下降而呈一倾斜面135,该凸部125前方呈导入斜面121,如此使该连接板12呈水滴形状。
该金属外壳50包覆该绝缘座体10且与基座11抵接并卡定,该金属外壳50系为金属板片弯折而成且其前段设有一四面包主壳体,该四面包主壳体内与基座11前端形成一连接槽55,该连接板12呈水平悬空位于该连接槽55之中间高度且向前延伸,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551、552,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551、552,该连接槽55 之插入口朝前,该连接槽55与该连接板12形成一对接构造,可供一电连接公头正反双面插入电连接并定位,该连接板12前端接近该连接槽55之插入口,该连接板12之两连接面形成对称空间,该连接槽55之形状呈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且呈长方形。
该一排端子20为4个,分别为电路序号1、2、3、4,依USB协会规范, USB2.0之电路序号1系为为电源(VBUS),2为低差分讯号(D-),3为低差分讯号(D+),4为接地(GND),D-、D+系为一对讯号端子。
该一排端子20系为一片金属片冲压制成,即该一排端子20展开成平面时不会重叠,该一排第一端子20、该基座11及该连接板12为一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型。
该端子20一体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1、一延伸部22、一接脚23、一第二接触部24、一横向延伸部225,该延伸部22系由基座11向连接板12延伸,该横向延伸部225系连接于该延伸部22前端且作侧向延伸至相对于延伸部22之另一侧,该横向延伸部225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该延伸部22 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该第一接触部21为一向下弯曲之弹片且设有凸出之接点,该第二接触部24为一向上弯曲之弹片且设有凸出之接点,该同一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为一上一下之接点且相互为反向排列。如此电路序号1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4之第二接触部34之接点,电路序号2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3之第二接触部24,电路序号3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2之第二接触部24之接点,电路序号4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1之第二接触部24之接点。
其中该电路序号4(GND)、1(VBUS)二端子之横向延伸部225皆设有回转延伸部2251,故该二端子呈U形状,且系大U包小U,而电路序号2(D+)、 3(D-)二端子则呈L形状。
其中该电路序号4、2(D+)二端子之延伸部311及横向延伸部225分别设有一向后之延伸片26,该横向延伸部225之延伸片26连接该第二接触部 24,该主延伸部之延伸片26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其中该电路序号4之端子之二延伸片26分别连接于延伸部22及横向延伸部225之外侧,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之延伸片26向上往内侧向反折,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之延伸片314向下往内侧向反折;该电路序号2之端子之二延伸片26分别连接于延伸部22及横向延伸部225之后侧,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之延伸片26 向下往前反折,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之延伸片26向上下往前反折。
该电路序号1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分别连接于延伸部22 及回转延伸部2251外侧,该电路序号3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 皆分别连接于延伸部22及横向延伸部225并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
该一排端子20其中电路序号1,3,4之端子之延伸部22前段、横向延伸部225及回转延伸部2251前段系埋入射出固定于该连接板12,且延伸部 22后段及回转延伸部2251后段系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11,如此该延伸部22中段及回转延伸部2251中段位于该透空区13而形成弹动延伸部,该电路序号1,3,4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33、34除了本身会上下弹动亦会随该连接板12上下浮动,故属浮动弹动接触部。
该电路序号2之端子之整体延伸部31皆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11,故其第一、二接触部21、24不会随该连接板20上下浮动,故属固定弹动接触部。
其中该端子1,4之二横向延伸部之板宽约为0.8mm至1.2mm且两者之间距约为0.5mm至1.0mm,故本发明具有良好之电性效果。
请参阅图46及图47,习知之单面USB2.0电连接接头90当接点91朝上插入本实施之连接槽55时,其一侧之基板93套入连接板12下方并挤压该连接板12向上弹动,且连接板20下方之连接面26转平而使下排之第一接触部21更为向下接触该接点91,而连接板20上方之连接面则转成较大之倾面,如此使上排之第二接触部24更为远离该单面USB2.0电连接接头90之金属外殻92,而不会造成短路。
请参阅图47A至图47B,系为本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金属外壳50外套设有一第二金属壳70,该第二金属壳70系覆盖该金属外壳50冲压设有数个弹性卡扣后所形成之破孔,该第二金属壳70对应该数个弹性卡扣设有数个凸包71藉以让开该弹性卡扣之上下弹动,另外该基座11后端与该金属外壳50抵接部位设有防水胶75,藉以达到密合之防水效果。
请参阅图48至图4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电路序号2之端子之二延伸片及第一、二接触部21、24皆向上往前反折。
请参阅图50至图5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4之端子之二延伸片分别连接于延伸部及横向延伸部之前侧,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之延伸片向下往后反折,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之延伸片314向上往后反折。
请参阅图52及图5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4之端子之横向延伸部312之左右延伸段向上往后反折,如此可缩短延伸部之直线长度。
请参阅图54及图5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1,2之端子以一片金属片冲压,电路序号3,4之端子以另一片金属片冲压,各冲压有二端子之二金属片叠合而与基座11及连接板12一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型,如此电路序号1,2 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皆相反插入方向逆向延伸,电路序号3,4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皆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
请参阅图5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双层叠层插座。
请参阅图57,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直立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入口朝上,连接板呈竖直向上延伸,两连接面呈竖直面。
请参阅图5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侧立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入口朝前,连接板呈竖直向前延伸,两连接面呈竖直面。
请参阅图5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4之端子之二延伸片分别连接于延伸部及横向延伸部之后侧,该二延伸片直接向后延伸并连接该顺向延伸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且该延伸部及横向延伸部皆弯折设有一凸部254,藉以将第一、二接触部21、24往后移动,而与电路序号1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上下对齐。
请参阅图6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4之端子之横向延伸部 225之左右延伸段向上往后反折,如此可缩短延伸部22之直线长度。
参阅图61至图62,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12之两连面向后延伸设有全高度限位部128。
参阅图6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脚末段呈水平。
请参阅图6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沈板型,即基座11后段下方设有一凹口18,该一排接脚位于该凹口18且高于基座11底面。
请参阅图65至图67,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如图65所示电路序号2 之端子之延伸部先藉由料桥85与两侧端子之延伸部22连接固定,并将延伸部之板面抽拉而形成一凸部260;接着如图66所示,切除料桥85与两侧端子之延伸部分开,并将该凸部260压平而伸长延伸部22长度,使其第一、二接触部21、24往前移动而与电路序号3之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33、34 上下对齐;接着如图67所示,弯折接脚。
请参阅图68至图7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直立式型态,即连接槽55之插入口朝上,连接板12呈竖直向上延伸,两连接面120呈竖直面。
请参阅图71至图7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直立式型态,如图 71、72所示,端子展开成平面时,该端子1、4之横向延伸部225系直接切开未作下料,端子2之第二接触部24系向前延伸位于端子3之第一、二接触部之间,端子2之第一接触部21系向后延伸位于端子1、2之接脚之间;
如图73、74所示,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225反折90度而与端子4之横向延伸部225分开,端子2之第二接触部24向左侧反折180度而位于端子3之第一接触部正上方,端子2之第一接触部21先向前反折180度再向左侧反折180度而位于端子3之第二接触部正下方。
请参阅图75至图81,系为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其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直立式型态,为方便于说明,将插座躺平,连接槽55之插入口视为朝前,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20系以一金属片冲压并侧向反折叠合形成,如图77至图79所示,该一金属片左侧冲压有电路序号1,2之端子,右侧冲压有电路序号3,4之端子,该一排端子20皆由同一料带60连接着,该端子20一体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1、一延伸部22、一接脚23、一第二接触部24、一横向延伸部225,该延伸部22系由基座 11向连接板12延伸,该横向延伸部225系连接于该延伸部22前端且作侧向延伸至相对于延伸部22之另一侧,该横向延伸部225连接该第二接触部 24,该延伸部22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该第一接触部21为一向下弯曲之弹片且设有凸出之接点,该第二接触部24为一向上弯曲之弹片且设有凸出之接点,该同一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为一上一下之接点且相互为反向排列。如此电路序号1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4之第二接触部34之接点,电路序号2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3之第二接触部24,电路序号3之第一接触部21 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2之第二接触部24之接点,电路序号4 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上下对应或对齐该电路序号1之第二接触部24之接点。
该各端子20之延伸部22后端皆撕开无下料方式设有一向后延伸之延伸片266一体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第一接触部21系向后延伸,系为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该横向延伸部225于相对该延伸部22之一侧系设有一向后延伸之延伸片26一体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第一接触部24系向后延伸,系为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
故本实施例之该二排第一、二接触部21、24皆为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该二排第一、二接触部21、24之接点212、242系上下对齐,即与该连接槽之插入口之距离为等距,该二排延伸片26系左右错开。
该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225系为向下往后反折而与该延伸部22形成一垂直阶差255,如此该横向延伸部225展开时就没有重叠到该端子2。
另外,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端子20之延伸部22前段及横向延伸部延伸部系埋入射出固定于该连接板20,且延伸部311后段后段系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10,如此该延伸部20中段位于该透空区而形成弹动延伸部,该各端子之第一、二接触部21、24除了本身会上下弹动亦会随该连接板20上下浮动,故皆属浮动弹动接触部。
请参阅图79至图81,系为本实施例之制造方法:
请参阅图79,一金属片左侧冲压有电路序号1,2之端子,右侧冲压有电路序号3,4之端子,该一排端子20皆由同一料带60连接着,该各端子 20之延伸部22后端皆撕开无下料方式设有一向后延伸之延伸片266一体连接该第一接触部21,第一接触部21系向后延伸,系为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该横向延伸部225于相对该延伸部22之一侧系设有一向后延伸之延伸片26 一体连接该第二接触部24,第二接触部24系向后延伸,系为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此时将端子1,2之第二接触部24向上转折90度。
请参阅图80,接着将将左侧电路序号1,2之端子侧向反折。
请参阅图81,最后将端子1,2之第二接触部24向下转折90而使其接点位于该端子3,4之第一接触部21之接点之正上方。
请参阅图82及图8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225与该延伸部22形成一倾斜之阶差255。
请参阅图8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225系向下弯折90度而与该延伸部22成垂直,该端子4之横向延伸部225之向后延伸之延伸片弯折设有一凸部254藉以与该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225让开较大间距。
请参阅图85及图8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系为上下反折叠合。
请参阅图87及图8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225系板面向下弯折而与该延伸部22成一阶差255,且横向延伸部225形成有一让位缺口256藉以让位该端子2,而该横向延伸部225于前端补上一料片257,如此则不影响该横向延伸部225之板面面积。
请参阅图89及图9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端子1之横向延伸部 225系向下弯折超过90度。
请参阅图91-9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端子1之延伸部22系由前往后反折叠合,并于该横向延伸部225之板面打一凸包而与该延伸部22形成一阶差255。
另外,该端子4,1(接地,电源)两侧有塑胶包覆,该端子1,4之延伸部 22和延伸片26皆为撕开无下料结构,该端子1,4之延伸部22之外侧设有斜面223配合该该端子1,4之第二接触部24之倾斜面,如此端子冲压可节省材料。
请参阅图95及9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端子1,4之延伸部22和延伸片26系为下料结构形成有间隙,该端子3,4之延伸片26于前端一侧连接该延伸部22连接且设有预折痕201。
请参阅图95A,该端子3,4之延伸片26自该预折痕201弯折90度,请参阅图95B,接着侧向转折该端子3,4时,该端子3,4之第一接触部21可避开该端子1,2之第二接触部24,请参阅图96,该端子3,4之延伸片26 再转回90度,此时该端子3,4之第一接触部21即可位于该端子2,1之第二接触部24之下方。
请参阅图96A及96B,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端子2,3之延伸部22和延伸片26系为撕开无下料结构。
请参阅图96C及96D,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各端子之延伸部22和延伸片26皆为撕开无下料结构。
请参阅图96E及96F,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于透空区增加一弹动力臂 205。
请参阅图97至图10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系为卧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入口朝前,舌板呈水平向前延伸,该一排端子20系以一金属片冲压并侧向反折叠合形成,如图183及图184所示,该一金属片左侧冲压有电路序号1,2 之端子,右侧冲压有电路序号3,4之端子,该一排端子20皆由同一料带60 连接着,如图185及图186所示,将左侧电路序号1,2之端子侧向反折,该第一、二接触部之接点212、242呈相反方向排列且上下对齐,各端子之延伸片26皆左右错开,如此方有利于一次性埋入射出成型。
请参阅图104及图10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1,2之端子以一片金属片冲压,电路序号3,4之端子以另一片金属片冲压,各冲压有二端子之二金属片叠合而与基座11及连接板12一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型。
请参阅图106及图107,系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充电型,仅有电路序号1(GND)、4(VBUS)二端子。
请参阅图108及图10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智能充电型,增设有侦测端子,系将电路序号2、3之第一、二接触部设置在同一端子,该电路序号2、3之第一、二接触部之接点皆为弹片反折向后形成。
请参阅图11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该电路序号2、3之侦测端子没有设置接脚。
请参阅图111及图112,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电路序号2、3之第一、二接触部之接点皆为弹片反折向前形成。
请参阅图113及图11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第一接触部21和一排第二接触部24 皆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
请参阅图115及图11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第一接触部21和一排第二接触部24 皆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
请参阅图117及图11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第一接触部21和一排第二接触部24 皆向插入方向顺向延伸。
综上实施例,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一片金属板材冲压弯折成型一体式连结上下二排接点结构,节省端子材料及冲压加工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
2.一次电镀一体式连结上下二排接点结构,节省电镀加工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
3.埋入一体式连结上下二排接点一次射出成型,节省注塑加工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
4.组装一体式连接板与绝缘基座结构,节省组装加工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
请参阅图119及图120,系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随身碟200,其系包括有一外壳体230、一电路板240、一电子装置250、及一电连接器30,其中:
该电路板240系设有多数导电接点及多数印刷电路(图未示)。
该电子装置250系电连接在该电路板240上,该电子装置250包括有一电子单元251、一控制晶片252、及一电路安全保护装置253,该电子单元251为该电子装置250之主要设置,本实施例为一储存单元,可为记忆体,
该控制晶片252系控制该电子单元251之运作,该电路安全保护装置 253系包括多个电路安全保护元件,如电源安全控制晶片、防过电流元件、防过电压元件、防短路元件、电阻、电容等。该电源安全控制晶片可提供如下之保护:输入高压保护,输入防反保护,输出过流保护,输出过压保护,输出短路保护,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电芯PTC保护,充电/放电温度保护。
该电连接器3系为一USB2.0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电连接器3系电连接在该电路板240上并与该电子装置250电连接。
该外壳体230系包覆该电路板240、该电子装置250、及该电连接器3 后段,该电连接器3前段及连接槽之插入口551系露出该外壳体230外。
请参阅图121及图122,系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读卡机201,其系包括有一外壳体230、一电路板240、一电子装置250、及一电连接器3,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其中主要差异在于该电子装置250之电子单元为一读卡机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23及图124,系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Hub扩充器202,其系包括有一外壳体230、一电路板240、一电子装置250、及多个电连接器3,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250之电子单元为一扩充器之电子组合,该电连接器3为一USB2.0/3.0/3.1电连接插座,其构造如前述第三至六实施例构造,该多个电连接器3系电连接在该电路板240上并与该电子装置250 电连接,该电连接器3之连接槽之插入口551系露出该外壳体230。
请参阅图125,系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排插203,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排插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25A,系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其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排插203A,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之之连接槽之插入口551朝上。
请参阅图126,系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笔记型电脑204,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笔记型电脑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27,系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平板电脑205,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平板电脑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28,系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延长线插座206,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多插座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29,系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家用开关插座/充电座207,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开关插座/充电座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30,系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车用充电器208,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车用充电器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31,系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行动电源209,其大致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行动电源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132,系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0,其包括有一转接电路、一第一电连接器1、二第二电连接器2,其中该转接电路为一电连接线260,该转接电路一端电连接该第一电连接器1,另一端电连接该二第二电连接器2,藉由该转接电路达到一第一电连接器1转接二第二电连接器2,该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 USB2.0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二第二电连接器2分别为一单面MICRO接头320及一双面电连接MICRO接头321。
请参阅图133,系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1,其包括有一转接电路、一第一电连接器1、三第二电连接器2及一外壳体230,其中该转接电路系设于一电路板240,该第一电连接器1系设于该电路板240一侧,该三第二电连接器2系设于该电路板240另一侧,该转接电路一端电连接该第一电连接器1,另一端电连接该三个第二电连接器2,藉由该转接电路达到一第一电连接器1转接三第二电连接器2,该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USB2.0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三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2.0电连接插座,其构造如前述第三至六实施例构造,该外壳体230包覆该电路板240,该一第一电连接器1及三第二电连接器2电连接器3之连接槽之插入口551皆露出该外壳体230。
请参阅图133A,系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十八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为一第一电连接器1转接一第二电连接器2,且该电路板240电连接设有一电子装置250,该电子装置250包括有一电子单元、一控制晶片、及一电路安全保护装置,该电子单元为转接装置之电子组合,该电子单元可对不同之介面作切换转接,使不同介面之第一电连接器1和第二电连接器2可相互转接,该控制晶片系控制该电子单元之运作,该电路安全保护装置系包括多个电路安全保护元件,如电源安全控制晶片、防过电流元件、防过电压元件、防短路元件、电阻、电容等。
该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USB2.0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 TYPE-C插座。
请参阅图134,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十九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TYPE-C接头。
请参阅图135,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十九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MICRO USB接头。
请参阅图136,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十九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Apple板片式双向接头。
请参阅图137,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二十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USB2.0电连接插座,其构造如前述第三至六实施例构造。
请参阅图138,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二十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MICRO USB接头。
请参阅图139,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其大致相同第二十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Apple板片式双向接头。
请参阅图140,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六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9,其大致相同第十七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Apple板片式双向接头。
请参阅图141,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20,其大致相同第十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 TYPE-C接头。
请参阅图142,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八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21,其大致相同第十四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电连接器1可为一USB2.0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抑或可为一USB2.0电连接插座,其构造如前述第三至六实施例构造;该第二电连接器2可为D-SUB接头或母座,抑或为HDMI,抑或为Display Port,抑或为eSATA,抑或为RJ接头,抑或为网线接头,抑或为记忆卡座(如 SD记忆卡座),抑或为晶片智慧卡座,抑或为各种电子接头或母座。
请参阅图143,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九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22,其大致相同第十九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电连接器1可为一USB2.0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抑或可为一USB2.0电连接插座,其构造如前述三至六实施例构造;该第二电连接器2可为D-SUB接头或母座,抑或为HDMI,抑或为Display Port,抑或为eSATA,抑或为RJ接头,抑或为网线接头,抑或为记忆卡座(如 SD记忆卡座),抑或为晶片智慧卡座,抑或为各种电子接头或插座。
除了上述者,本发明各实施例之电连接器接头和电连接器插座亦可设于各种类型的设备中并与各种类型的设备连接,所述设备诸如是转接线或转接器或转接装置或滑鼠或键盘或电源供应器或滑鼠或耳机及机壳与周边配件产品等或随身碟或U盘或行动硬碟或各种储存设备或仪器或行动电源或充电宝或充电器或墙插充电器或扩充座或扩充器或笔记型电脑或平板电脑或手机或各种投影设备产品或各种无线充电器或各种无线设备产品或机顶盒或伺服器或桌上型电脑或各种移动可携式电子设备仪器或电视或游戏机或各种电竞设备产品或各种影音设备产品或各种耳机或麦克风或扩音器或各种电子灯具照明设备产品或各种电风扇电器或各种电子零件或各种AR 或VR电子设备产品或各种其他适用或可应用之电子设备产品。
另外,本发明双向双面之公头或母座(或母头)者,由于有二接触介面故亦可配合使用萧基二极体或电阻或过敏电阻或电容或磁珠等防过电压或防过载电流或防过热高温或防短路或防逆流作为电路安全保护,然而亦有多种方式如设置萧基二极体防短路或电阻或过敏电阻或电容或磁珠等防过电压或防过载电流或防过热高温或防逆流电子元件或防短路电子元件或电路安全保护元件或安全电路设置手段,藉以达到电路安全保护效果。
本发明之多个实施例之结构特征皆可相互交叉应用,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结构特征相加组合应用于该多个实施例,且为清晰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征,不再增加上述之结构特征相互交叉结合或相类似之结构特征多个相加组合之图面实施例,特此说明。
本发明上述电连接插座实施例皆可为直立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入口朝上,连接板呈竖直向上延伸,两连接面呈竖直面,亦可设计成侧立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入口朝前,连接板呈竖直向前延伸,两连接面呈竖直面。
在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中所提出之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之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发明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之精神及以下申请专利范围之情况,可作种种变化实施。

Claims (12)

1.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可正反双向对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连接设于该基座的一端,该连接板设有两连接面;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且抵接该基座,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槽之外端较内端远离该基座,该连接槽之外端为一插入口,该连接板位于该连接槽之中段而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及
二排接触部,其为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设于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且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该二排接触部平贴固定于该连接板不可弹动,该二排接触部其中相同电路者相互呈反向排列且电连接,该二排接触部之两侧分别为接地接触部及电源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系连结于一排端子,该一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固定,该一排端子设有一排延伸部及一排接脚,该一排第一接触部系一体连接该一排延伸部,该一排延伸部由该基部向该连接板延伸,该一排延伸部一体连接该一排接脚,该一排接脚自该基座露出,且该一排第二接触部其中之该接地接触部与该电源接触部皆系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该二横向延伸部横向延伸至另一侧各连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一该第一接触部,该二横向延伸部呈前后排列埋入射出定位于连接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横向延伸部,其中一横向延伸部连接于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第一接触部之前段,另一连接于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第一接触部之后段,如此分别位于该连接板之前后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横向延伸部系一体连接于该二第一接触部且反折横向延伸;抑或其中该二横向延伸部系同面电连接该二第一接触部。
4.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可正反双向对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连接设于该基座一端,该连接板设有两连接面;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且抵接该基座,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槽之外端较内端远离该基座,该连接槽之外端为一插入口,该连接板位于该连接槽之中段而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及
二排接触部,其为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设于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且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该二排接触部平贴固定于该连接板不可弹动,该二排接触部其中相同电路者相互呈反向排列且电连接,该二排接触部之两侧分别为接地接触部及电源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系形成在至少一排端子,该至少一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固定,其中该一排端子设有一排延伸部及一排接脚,该一排第一接触部系一体连接该一排延伸部,该一排延伸部由该基部向该连接板延伸,该一排延伸部一体连接该一排接脚,该一排接脚自该基座露出,且该一排端子二侧之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其中至少一个系反折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该横向延伸部横向延伸至另一侧电连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第二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一排端子之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皆系反折一体连接该一横向延伸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排接触部系各形成在一排端子,该二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固定,该二排端子各设有一排延伸部,该一排第二接触部系一体连接该另一排端子之延伸部,该横向延伸部搭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第二接触部之端子之延伸部。
7.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可正反双向对接一对接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基座及一连接板,该连接板连接设于该基座一端,该连接板设有两连接面;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绝缘座体且抵接该基座,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槽之外端较内端远离该基座,该连接槽之外端为一插入口,该连接板位于该连接槽之中段而使该连接槽形成第一、二连接槽,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分别面向该第一、二连接槽;及
二排接触部,其为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该二排接触部可弹动且设有凸出之接点分别凸向该第一、二连接槽,该二排接触部其中相同电路者相互呈反向排列且电连接,该二排接触部之接点至,该二排接触部系连结于一排端子,该一排端子与该绝缘座体埋入射出固定,该一排端子之两侧分别为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该一排端子设有一排延伸部及一排接脚,该一排第一接触部系一体连接该一排延伸部,该一排延伸部由该基部向该连接板延伸,该一排延伸部一体连接该一排接脚,该一排接脚自该基座露出,且该接地端子与该电源端子之延伸部皆系一体连接一横向延伸部,该横向延伸部横向延伸至另一侧一体连接该反向排列相同电路之第二接触部,该二横向延伸部呈前后排列埋入射出定位于该连接板,且该二排接触部之多数接点为至少部分上下重叠相对且与该连接槽插入口之距离为等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其中至少一对上下相对之第一、二接触部为顺着插入方向延伸之弹片;抑或其中该一排第一接触部及一排第二接触部皆为顺着插入方向延伸之弹片。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及该连接板之间形成有一透空区,该透空区设有该一排端子之延伸部连接该基座及该连接板,该一排端子之延伸部可于该透空区弹动,而使该连接板相对该基座浮动。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排接触部整体不高于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之最高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板之两连接面前段设有较高之凸部且自凸部向后渐缩小之板体。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横向延伸部之板宽皆其中大于0.5mm且两者之间距大于0.3mm;抑或其中该二横向延伸部之板宽皆大于0.8mm且两者之间距大于0.5mm。
CN201810857832.3A 2017-09-30 2018-07-31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Pending CN1099046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79117 2017-09-30
CN2017212791173 2017-09-30
CN2018200560308 2018-01-12
CN201820056030 2018-01-12
CN201820258834 2018-02-14
CN2018202588346 2018-02-14
CN201820480586X 2018-04-04
CN201820480586 2018-04-04
CN201810710404 2018-07-02
CN2018107104048 2018-07-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4658A true CN109904658A (zh) 2019-06-18

Family

ID=65901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57832.3A Pending CN109904658A (zh) 2017-09-30 2018-07-31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04658A (zh)
WO (1) WO201906302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8387A (zh) * 2019-08-30 2019-11-29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插接件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0919B2 (en) * 2004-08-18 2006-05-09 Li-Ho Yao USB plug with two sides alternately connectable to a USB port
CN201918523U (zh) * 2010-11-18 2011-08-03 万德茂股份有限公司 可相容传统脚位的正反插的连接器固持结构
CN204407611U (zh) * 2014-06-19 2015-06-17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JP2018520486A (ja) * 2015-07-08 2018-07-26 周賢 蔡 双方向電気コネクター
CN205092343U (zh) * 2015-09-30 2016-03-16 石洪咪 一种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8387A (zh) * 2019-08-30 2019-11-29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插接件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3022A1 (zh)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05215A1 (zh) 双向电连接器
US76701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064915B (zh) 电连接器
CN109643862A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204243294U (zh)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TWM567500U (zh)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038406Y (zh) 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CN103811889A (zh) 通配型七针usb插座、七针usb插头及其连接器组件
CN107359451A (zh) 电连接器
TW201725812A (zh) 電連接器及其料帶結構
CN109904658A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204858026U (zh) 具有金属外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CN107359441A (zh) 电连接器
CN201674054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04464641U (zh) 利用接地片施压且防止短路的信号连接器
CN202205949U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18A (zh) 一种稳定型母端子及其应用的稳定型公母对插电连接器
CN201113071Y (zh) 复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04517077U (zh) 电连接器
CN109742570A (zh) 电连接器
CN110148854A (zh) 一种电连接端子及其应用的公母互配电连接器
CN104538773A (zh)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CN206758687U (zh) 电连接器
CN207009727U (zh) 电连接器
WO2022206972A1 (zh) 双向双面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