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2570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42570A
CN109742570A CN201810752600.1A CN201810752600A CN109742570A CN 109742570 A CN109742570 A CN 109742570A CN 201810752600 A CN201810752600 A CN 201810752600A CN 109742570 A CN109742570 A CN 109742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pedestal
change
row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26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周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Jelly Know Production Ltd By Shar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42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2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基座;连接板,连接板连接设于基座前端、与基座间设有透空区;金属外壳,其包覆基座和连接板且抵接基座,金属外壳内形成连接槽,连接板一面为连接面面向连接槽,连接槽前端为插入口;一排平贴端子,其为金属片冲压一体设有平贴接触部、延伸部及接脚,延伸部由前而后一体设有第一、第二及第三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前端连接平贴接触部,平贴接触部平贴固定于连接板且露出连接面,一排平贴接触部和一排第一延伸部埋入射出固定于连接板,一排第三延伸部埋入射出固定于基座,一排第二延伸部位于透空部以连结连接板与基座;及一排弹动端子,其为金属片冲压一体设有弹动接触部、延伸部及接脚。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系指一种USB3.0/3.1电连接 器。
背景技术
目前之USB3.0/3.1电连接器系设有一排弹动端子及一排平贴端 子,习知之设计,该一排弹动端子及该一排平贴端子为二金属板片分 别冲压制造,如此需分别电镀、且在埋入射出固定于塑胶座时较为费 工,故产生诸多制造上之不便,而增加制造成本。
申请人经不断的研发努力开发出构造简化且易于制造的 USB3.0/3.1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系将一排弹动端子 及一排平贴端子由同一金属片冲压制造,如此可达到制造上之方便, 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基 座,其为绝缘体;一连接板,其为绝缘体,该连接板连接设于该基座 前端,该连接板与该基座间设有一透空区,该透空区系断开该连接板 与该基座之绝缘体连结;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基座和该连接板且抵 接该基座,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板一面为一连接面面 向该连接槽,该连接槽前端为一插入口;一排平贴端子,该平贴端子 系为金属片冲压一体设有一平贴接触部、一延伸部及一接脚,该延伸 部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三延伸部, 该第一延伸部前端连接该平贴接触部,该平贴接触部系平贴固定于该 连接板且露出该连接面,该一排平贴接触部和该一排第一延伸部为埋 入射出固定于该连接板,该一排第三延伸部为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 该一排第二延伸部位于该透空部藉以连结该连接板与该基座,该接脚 连接于第三延伸部后端并露出该基座;及一排弹动端子,该弹动端子 系为金属片冲压一体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一延伸部及一接脚,该延伸 部后段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该延伸部前段伸出该基座前方位于该 透空区且可上下弹动,该延伸部前段一体设有连接该弹动接触部,该 弹动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该接脚一体连接于该延伸部后端并露出该 基座。
藉由以上构造,本发明可达到制造上之简便。
本发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之详细 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2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取下金属外壳之上视图。
图3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取下金属外壳之上视 图。
图4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5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6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7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8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9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10系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1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1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弯折动作侧视示意图。
图1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16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17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18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取下金属外壳之立 体图。
图19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20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取下金属外壳之侧 视图。
图2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2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2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2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2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26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27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28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29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30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3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之取下金属外壳之 上视图。
图3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3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3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之取下金属外壳之 上视图。
图3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取下金属外壳之 上视图。
图36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37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上视图。
图38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侧视图。
图39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七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上视图。
图40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七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侧视图。
图4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八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上视图。
图4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八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侧视图。
图4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九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上视图。
图4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十九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连接于 一料带之侧视图。
图4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46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变化实施之前视图。
图47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48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之前视图。
图49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二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50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二变化实施之前视图。
图5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三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5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四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5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五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5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六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 体图。
图5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六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56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六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57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七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58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七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 体图。
图59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八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 体图。
图60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八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1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十九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1A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 图。
图61B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外 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1C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一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 体图。
图61D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一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2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二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立体图。
图63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二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4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二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5系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第三十三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 外壳之侧视剖面图。
图66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67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剖面图。
图68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69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70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71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外壳 之侧视图。
图72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73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之尚未组装金属外壳 之立体图。
图74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之侧视剖面图。
图75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76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立体分解图。
图77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立体组合图。
图78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立体图。
图79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80系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之二排端子之上视图。
图81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82系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尚未组装外壳体之立体图。
图83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84系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尚未组装外壳体之立体图。
图85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86系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尚未组装外壳体之立体图。
图87系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87A系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之立体图。
图88系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89系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0系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1系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之立体图。
图92系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3系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4系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5系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6系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7系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8系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99系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00系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01系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02系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03系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04系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05系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例之平面示意图。
图106系本发明第二十六实施例之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系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单面 偏心型USB2.0电连接插座,其设有一基座10、一连接板20、一排弹 动端子30及一金属外壳50,其中:
该一排弹动端子30、该基座10及该连接板20为一次性埋入塑胶 射出成型,该基座10和该连接板20皆为绝缘体,该连接板20连接设 于该基座10前端,该连接板20设有多个间隔之透空部29,该基座10 之厚度较该连接板20大,该连接板20该基座10分隔一透空区17,该透空区系断开该连接板与该基座之绝缘体连结。
该金属外壳50包覆该基座10及连接板20,该金属外壳50与基 座10抵接并卡定,该金属外壳50系为金属板片弯折一体设有上、下、 左、右板面之四面包壳体,该四面包壳体内与基座10前端形成一连接 槽55,该连接板20呈水平悬空位于该连接槽55之偏上方高度且向前 延伸,该连接板20之下面为一连接面26该连接槽55之前端为一插入 口551。
该弹动端子30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延伸部及一接脚34,该延伸 部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第一延伸部31、一第二延伸部32及一第三延 伸部33,该第一延伸部31之一后端一体连接一弹动接触部35之前端, 该弹动接触部35为一向后顺向延伸(顺着插入方向)之弹片且后端开 放,该弹动接触部35位于该第二延伸部32右左一侧且设有一凸出之 接点凸出该连接面26,该弹动接触部35可于该连接板20之透空部29 上下弹动,该接脚34一体连接于第三延伸部33后端,该接脚34垂直 于该三延伸部33而呈竖直向下并伸出基座外,该一排弹动端子30之 弹动接触部35系为USB2.0接触介面。
该一排弹动端子30为4个,如图2所示,电路序号由右至左排列 依序为4、3、2、1,依USB协会规范,USB2.0之电路序号1系为接 地(GND),2为低差分讯号(D-),3为低差分讯号(D+),4为电源(VBUS), D-、D+系为一对讯号端子。
该一排弹动端子30之第一延伸部31与该连接板20埋入塑胶射出 固定且该第三延伸部33与该基座10埋入塑胶射出固定且该第二延伸 部32位于该透空区17,藉以连结该连接板20与该基座10。
请参阅图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两侧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之延伸部38 较偏向内侧。
请参阅图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单面偏心型USB3.0/3.1电连接插座, 增设有一排五个平贴端子40,本实施例大致如同第一实施例。
该平贴端子40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延伸部48及一接脚44,该延 伸部48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第一延伸部41、一第二延伸部42及一第 三延伸部43,该第一延伸部41前端反折一体连接一平贴接触部45, 该平贴接触部45为平贴该连接板20不弹动之平面接点且略凹陷于该 连接面26,该接脚44一体连接于第三延伸部43后端,该接脚44垂 直于该三延伸部43而呈竖直向下并伸出基座外,该一排弹动端子30 及一排平贴端子40之各个接脚34呈一排竖直排列。
该一排平贴接触部45位于该一排弹动接触部35前方,该一排弹 动接触部35和该一排平贴接触部45形成USB3.0/3.1介触介面。
该一排弹动端子30为5个,如图15所示,电路序号由右至左排 列依序为5、6、7、8、9,依USB协会规范,电路序号7为接地,5,6 和8,9为2对高差分讯号且分别为RX+,RX-和TX+,TX-;该一排平贴 端子40为4个,电路序号由右至左排列依序为4、3、2、1,依USB 协会规范,电路序号1系为接地(GND),2为低差分讯号(D-),3为低 差分讯号(D+),4为电源(VBUS),D-、D+系为一对讯号端子。
该一排弹动端子30及一排平贴端子40系为一片金属片冲压制成, 即一排弹动端子30及一排平贴端子40材展开成平面时不会重迭,且 该一排弹动端子30之延伸部38及一排平贴端子40之延伸部48系整 体等高成同一平面,该一排弹动端子30、一排平贴端子40、该基座 10及该第连接板20为一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型。
该第一、二端子30、40之第一延伸部31、41与该连接板20埋入 塑胶射出固定且该第三延伸部33、43与该基座10埋入塑胶射出固定 且该多个第二延伸部32、42成等高排列位于该透空区17。
请参阅图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20较长一体相连该基座10。
请参阅图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 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20较长一体相 连该基座10。
请参阅图7,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20较长,该连接板20同样与 该基座10分隔该透空区17。
请参阅图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一实 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弹动端子30、 该基座10、该连接板20及一接脚定位件19为一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 型,该接脚定位件19与该一排接脚34之上段延伸部340埋入塑胶射 出固定,该接脚定位件19系呈竖直抵接于该基座10后端,图示中之 虚线为该接脚34尚未向下弯折状态,此时该基座10和该接脚定位件 19之间形成有一透空区17作为两者之分隔。
请参阅图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 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20较长,该连 接板20同样与该基座10分隔。
请参阅图1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五实 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弹动端子30、 该一排平贴端子40、该基座10、该连接板20及一接脚定位件19为一 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型,该接脚定位件19系抵接于该基座10后端, 图示中之虚线为该接脚34、44尚未向下弯折状态。
请参阅图11至图16,系为系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为 一单面偏心型USB3.0/3.1电连接插座,其大致相同第一实施例之第八 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地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1、 4)之延伸部38位于二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5/6、8/9)之延伸部 48的外侧,且D+、D-端子(电路序号2,3)之延伸部38位于弹动接触 部35之内侧,靠近前排之接地端子(电路序号7)之延伸部48,此为接 地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1、4)之最佳排列结构,如此电性效果较佳。
该一排弹动端子30之接脚34弯折向前而位于一排平贴端子40 之接脚44之前方,且接地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1、4)之接脚34设有 一转折延伸部341而转折至电路序号9、5之平贴端子之接脚44内侧, 如图14及图15所示,此型态为目前之USB3.0/3.1标准脚位,二对高 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5/6、7/8)之延伸部48相互靠近且远离弹动端 子30之延伸部38,如图16所示,二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5/6、 7/8)之接脚44上段相互靠近且远离弹动端子30之接脚34上段。
请参阅图17,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二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弹动端子30之弹动接触部35之 弹片前段设有一垂直段351,如此可加大弹片倾斜度。
请参阅图18及图1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 同第二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弹动端子30之二侧端子 之延伸部弯折设有一L型板321,该二L型板321位于该透空区17且 二端与该基座10及连接板20埋入塑胶射出固定,如此藉由该二L型 板321增强刚性,可减小该连接板20之弹动。
请参阅图20及图2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 同第二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弹动端子30之二侧端子 之延伸部设有与第二延伸部32呈一高度差之平行力臂322,该二平行 力臂322位于该透空区17且两端与该基座10及连接板20埋入塑胶射 出固定,如此藉由第二延伸部32和平行力臂322呈现高度差之金属板 片可增强刚性,可减小该连接板20之弹动。
请参阅图22,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二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二排第一、二端子30、40于弹动接触 部35后方之延伸部38、48后段板面之宽度皆大于该后排之弹动接触 部35两侧之多数延伸部38、48二倍宽度,另外,接地端子(电路序号 1)之延伸部38位于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8/9)之延伸部48之 间,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之延伸部38位于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 序号5/6)之延伸部48之间。
另外,接地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1、4)之第三延伸部33板面较 第一、二延伸部31、32为宽。
请参阅图2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二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弹动端子30之弹动接触部35系 为相反插入方向延伸之弹片。
请参阅图2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二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平贴端子40之平贴接触部45系 由延伸部前端弯折向下并直接向前延伸。
请参阅图2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 例之第五、六变化实施,该一排弹动端子30之弹动接触部35系为相 反插入方向延伸之弹片,该一排平贴端子40之平贴接触部45系由延 伸部前端弯折向下并直接向前延伸。
请参阅图2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八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二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地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1、4)之延 伸部38位于二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5/6、8/9)之延伸部48的内 侧,且D+、D-端子(电路序号2,3)之延伸部38位于弹动接触部35之 内侧,靠近前排之接地端子(电路序号7)之延伸部48。
请参阅图27及图2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九变化实施,其大致相 同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地端子(电路 序号1)之延伸部38位于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8/9)之延伸部 48外侧,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之延伸部38位于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 (电路序号5/6)之延伸部48外侧。
另外,如图27所示,电路序号2(D+)、3(D-)二端子切除斜线部份, 如图28所示为切除后,即切除弹动接触部35一侧之延伸部部位,如 此可分别与电路序号8,6二端子(高差分讯号端子)之延伸部加大间距, 另外,加大电路序号7之接地端子之第二、三延伸部之宽度,如此电 性效果较佳。
请参阅图2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二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PD-Type,其更设有侦测端子151、152、 153。
请参阅图30及图3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第二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沈板型,即基座10后段下 方设有一凹口18,该二排接脚34、44位于该凹口18且高于基座10 底面。
请参阅图32,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 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更加下沈。
请参阅图3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 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连接板20位于连接 槽55之偏下方,为连接面26朝上且二排接触部朝上。
请参阅图3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 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本变化实施亦为沈板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 实施之接地端子(电路序号1)之延伸部38位于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 路序号8/9)之延伸部48之间,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之延伸部38位于 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5/6)之延伸部48之间。
请参阅图35及图3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五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一变化实施,本变化实施亦为沈板型,其差异在 于本变化实施之多数接脚34、44呈一排水平接脚。
请参阅图37及图3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第二实施例,其系为二排第一、二端子30、40端子之接脚末端连 接于一料带80,此时尚未弯折接脚,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地端 子(电路序号1)之接脚34位于该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9)之接脚 44外侧,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之接脚34位于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 号5)之接脚44外侧,如此接地端子(电路序号1)之接脚34及电源端子 (电路序号4)之接脚34,不需设有转折部较易于冲压,此为接地及电源 端子(电路序号1、4)之最佳排列结构,如此电性效果较佳,然而此型 态非目前之USB3.0/3.1标准脚位。
请参阅图39及图4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七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料带80 藉由料桥81连接于各接脚44之前段。
请参阅图41及图42,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八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地端子 (电路序号1)之接脚34位于该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9,8)之接 脚44之间,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之接脚34位于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 (电路序号5,6)之接脚44之间,此为接地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1、4) 之次佳排列结构,此型态为目前之USB3.0/3.1标准脚位。
请参阅图43及图4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十九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本实施例之第十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料带80 藉由料桥81连接于各接脚之前段。
请参阅图45及图4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变化实施,其大致 相同第二实施例,本变化实施为双层迭层插座,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 施之金属外壳50内设有一分隔套件100而分隔成两连接槽55,该两 连接槽55皆设为USB3.0/3.1插座160,该二USB3.0/3.1插座160构 造大致相同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7及图4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变化实施,本变化实施为四层迭层插座,其 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金属外壳50内设有三分隔套件100而分隔成四 连接槽55,该四连接槽55皆设为USB3.0/3.1插座160。
请参阅图49及图5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二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上二 层为USB2.0插座161,下二层为USB3.0/3.1插座160。
请参阅图5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 实施例之第二十一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三层迭层插座, 最上层为RJ45插座162,下二层为USB3.0/3.1插座160。
请参阅图52,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图 5所示第一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本实施例为一双向双面USB2.0电 连接插座,其大致相同图62,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同时一次性埋入射 出有一接脚定位件19定位该一排接脚34之上段延伸部340。
请参阅图5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 实施例之第二十四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为二层迭层插座, 该二层皆为USB2.0插座161。
请参阅图54至图56,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六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请参阅图54,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该一排弹动端 子30和一排平贴端子40以同一金属片冲压完成时各端子之接脚34、 44系连接于一料带80之连接片85且相邻端子之延伸部38、48位于 该透空区17系藉由一料穚81相互连接,相邻端子之接脚上段延伸部 340、440之前后段藉由二个料穚81相互连接,该前段之料桥位于该 该透空区16,该一排弹动端子30其中电路序号2(D-)、3(D+)二端子 之延伸部38(埋入塑胶射出固定于基座10之第三延伸部)及接脚上段延 伸部340皆向下冲压拉伸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且与相邻之端子 (电路序号6、7、8)拉开一阶差之距离,且系两端靠近料桥81处各向 下冲压拉伸一阶差段301而使中间呈一降低之阶差水平段302,该阶 差段301之拉伸力道最大,金属材料厚度变薄量最大,该阶差水平段 302与相邻之端子(电路序号6、7、8)拉开一高低阶差之距离,如此电 路序号2(D-)、3(D+)二端子之阶差水平段302可加大板面宽度,且与 该阶差水平段302相邻之端子(电路序号6、7、8)之延伸部48(埋入塑 胶射出固定于基座10之第三延伸部)及接脚上段延伸部440亦可加大 板面宽度。
请参阅图55,该一排弹动端子30和一排平贴端子40与连接板10、 基座20及接脚定位件19埋入塑胶射出固定,该连接板10、基座20 及接脚定位件19形成有多个顶针孔15,该顶针孔15系为该二排端子 在埋入塑胶射出固定时以顶针定位,故留下该顶针孔15,另外,该接 脚定位件19设有对应料穚之切料孔14。
请参阅图56,将该多个料桥切除而使各端子之两侧形成有多个无 电镀层断面83,且再弯折接脚,该接脚定位件19成竖直抵接于该基 座10后端。本实施例系如图46所示012,作为上层插座构造,该接 脚定位件19凸出于该基座10之底部。
请参阅图57至图58,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七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 排平贴端子40其中二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5/6、8/9)之延伸 部48(埋入塑胶射出固定于基座10之第三延伸部)及接脚上段延伸部 440皆向上冲压拉伸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且与相邻之端子(电路 序号2、3)拉开一高低阶差之距离,且系两端靠近料桥81处各向上冲 压拉伸一阶差段401而使中间呈一凸起之阶差水平段402,该阶差段 401之拉伸力道最大,金属材料厚度变薄量最大,该阶差水平段402 与相邻之端子(电路序号2、3)拉开一高低阶差之距离,如此该一排平 贴端子40之阶差水平段402可加大板面宽度,且与该阶差水平段402 相邻之端子(电路序号2(D-)、3(D+))之延伸部38(埋入塑胶射出固定于 基座10之第三延伸部)及接脚上段延伸部340亦可加大板面宽度。
请参阅图59至图6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八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十六变化实施及第二十七变化实施,其差异在 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排平贴端子40其中二对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 号5/6、8/9)之延伸部48(埋入塑胶射出固定于基座10之第三延伸部) 及接脚上段延伸部440皆向上冲压拉伸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 两端呈一阶差段401且中间呈一凸起之阶差水平段402,该一排弹动 端子30其中电路序号2(D-)、3(D+)二端子之延伸部38(埋入塑胶射出 固定于基座10之第三延伸部)及接脚上段延伸部340皆向下冲压拉伸 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两端呈一阶差段301且中间呈一降低之 阶差水平段302,如此与相邻之端子(电路序号6、8)拉开成更大高低 阶差之距离。
请参阅图6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九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 实施例之第二十八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 2(D-)、3(D+)二端子之延伸部38及该一排平贴端子40(电路序号5、6、 7、8、9)之延伸部48向下和向上拉伸之部位皆延伸至该连接板20,本 变化实施之一排平贴端子40其中之接地端子(电路序号7)亦向上拉伸, 相邻端子之延伸部38、48系于该连接板20之第一延伸部31(41)藉由 该料桥81相互连接,如此该透空区17形成有三个不同水平高度之金 属板片,可增强该连接板20之刚性,减小该连接板20之弹动,另外, 该连接板20设有对应料穚之切料孔14。
请参阅图61A及图61B,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十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相邻 端子之接脚上段延伸部340、440仅于前段藉由一个料穚81相互连接, 该前段之料桥位于该透空区16,该一排平贴端子40之接脚44整体皆 向上冲压拉伸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且呈一凸起之阶差水平段 403,其中接脚上段延伸部440前段向上冲压拉伸一阶差段401,该料 带80之连接片85向上冲压拉伸一阶差段801,该一排弹动端子30其 中电路序号2(D-)、3(D+)二端子之接脚44整体皆向上冲压拉伸而使金 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且呈一降低之阶差水平段303,其中接脚上段延 伸部340前段向下冲压拉伸一阶差段301,该料带80之连接片85向 下冲压拉伸一阶差段802,该一排弹动端子30其中接地端子(电路序号 1)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二端子之接脚44虽未向下拉伸,然而皆设 有转折延伸部341转折至电路序号9、5之平贴端子之接脚34内侧且 向下转折而使接脚34未段与电路序号2(D-)、3(D+)二端子之接脚34 末段齐平,该接地端子(电路序号1)及电源端子(电路序号4)系由切料 线345切断而与该料带80之连接片85分离。
请参阅图61C及图61D,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十一变化实施,其 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三十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该一 排平贴端子40之接脚44之接脚上段延伸部440系作二段式向上冲压 拉伸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且呈凸起之二阶差水平段402、403, 该一排弹动端子30其中电路序号2(D-)、3(D+)二端子之接脚上段延伸 部440系作二段式向下冲压拉伸而使金属片之材料厚度变薄且呈凸起 之二阶差水平段302、303,藉由作二段式冲压拉伸可使阶差段301、 401不致太大而易于破损。
请参阅图62至图6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十二变化实施,其大 致相同本实施例之第二十九,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相同于本实施例 之第二十五变化实施中之上层插座构造,该连接板20和基座10系一 体相连的。
请参阅图6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十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 实施例之第二十九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接脚定位件19 没有凸出该基座10之底部,该二排端子之接脚上段延伸部340、440 没有作拉伸。
上述本发明结构之料桥、切料孔及顶针孔(仅图示于剖视图,立体图 未图示)其设置仅示意于部分图示,但本发明结构之料桥、切料孔及顶 针孔实为可调整变化设置于该连接板、基座、接脚上段延伸部之各种 可能实施之适当部位,为清晰图示,本发明之料桥、切料孔及顶针孔等 结构特征不再各图式中赘述。
请参阅图66至图69,系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双 向双面USB3.0/3.1电连接插头,其设有一基座10、一连接板20、一 排弹动端子30、一排弹动端子40及一金属外壳50,其中:
该连接板20设于该基座11前方且两者分隔一透空区17,该透空 区系断开该连接板20与该基座10之绝缘体连结。
该一排弹动端子30为5个,如图68所示,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 列依序为5、6、7、8、9,依USB协会规范,电路序号7为接地,5,6 和8,9为2对高差分讯号且分别为RX+,RX-和TX+,TX-;该一排平贴 端子40为4个,如图68所示,电路序号由左至右排列依序为4、3、 2、1,依USB协会规范,USB2.0之电路序号1系为接地(GND),2为 低差分讯号(D-),3为低差分讯号(D+),4为电源(VBUS),D-、D+系 为一对讯号端子。
该一排弹动端子30及一排平贴端子40系为一片金属片冲压制成, 一排弹动端子30及一排平贴端子40材展开成平面时不会重迭,且该 一排弹动端子30之延伸部38及一排平贴端子40之延伸部48系整体 等高成同一平面,该一排弹动端子30、一排平贴端子40、该基座10 及该连接板20为一次性埋入塑胶射出成型。
该金属外壳50包覆该基座10及连接板20,该金属外壳50与基 座11抵接并卡定,该金属外壳50系为金属板片抽拉或冲压弯折一体 设有上、下、左、右板面之四面包壳体,该四面包壳体内与基座11前 端形成一连接槽55,该连接板20一面抵接该金属外壳50,另一面为一连接面26面对该连接槽55。
该弹动端子30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弹动接触部35、一延伸部38 及一接脚34,该延伸部38与基座10埋入塑胶射出固定,该弹动接触 部35为一向前延伸之弹片,该弹动接触部35凸出基座10前端而位于 该透空区17且弯曲设有一向上凸出之接点凸出该连接面26,该接脚 34连接于延伸部38后端并露出该基座10且末段呈水平。
该平贴端子40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平贴接触部45、一延伸部48 及一接脚44,该延伸部48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第一延伸部41、一第 二延伸部42及一第三延伸部43,该第一延伸部41前端一体连接该平 贴接触部45,该平贴接触部45为平贴连接板不弹动之平贴接点且大 致齐平于该连接面26,该平贴接触部45冲压设有凸部451,该凸部 451凸出该连接面26,该一排平贴接触部45位于该一排弹动接触部 35前方,该一排弹动接触部35和该一排平贴接触部45形成USB3.0/3.1 介触介面,该接脚44一体连接于第三延伸部43,该接脚34伸出基座 10外且末段呈水平,该第一、二端子30、40之多数接脚34、44末段 呈一排水平。
另外,该电路序号1(GND)、4(VBUS)二端子之第三延伸部43各 连接有一转折延伸部481分别转折至一对高差分讯号端子之延伸部之 间再连接该接脚44,如此为目前之标准脚位。
请参阅图70及图71,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一变化实施,其大致相 同第三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平贴端子30之二侧端子 之延伸部设有与第二延伸部42呈一高度差之平行力臂482,该二平行 力臂482位于该透空区17且两端与该基座10及连接板20埋入塑胶射 出固定,如此可增强该连接板02之刚性,减小该连接板20之弹动。
请参阅图72及图73,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二变化实施,其大致相 同第三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一排平贴端子30之二侧端子 之延伸部弯折设有一L型板483,该二L型板483位于该透空区17且 两端与该基座10及连板20埋入塑胶射出固定,如此可增强该连接板 20之刚性,减小该连接板20之弹动。
请参阅图74,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三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三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基座10向后凸出一焊盘110,该一排 水平之接脚34、44排列露出在该焊盘110上。
请参阅图75,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四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三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后排之接地端子(电路序号7)设有三支 接脚44。
请参阅图76至图78,本实施例之第五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 三实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为一板片型接头,其系设有一基座10、 一连接板20、一排弹动端子30、一排弹动端子40及一封装体70,其 中:
该基座10、连接板20、一排弹动端子30、及一排弹动端子40大 致相同第三实施例,该封装体70呈一方形板体,其内可设置电子装置, 其一面设有一排9个电接点71,该一排9个电接点71与该电子装置 电连接,该一排弹动端子30之接脚34、及一排弹动端子40之接脚44 焊接在该一排9个电接点71上。
请参阅图79,系为本实施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第三实 施例,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1(GND)、4(VBUS)二端子之 第三延伸部43没有设转折延伸部连接接脚,故,该电路序号1(GND)、 4(VBUS)二端子之接脚44分别位于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9、5)之 接脚34之外侧,如此则非目前之标准脚位。
请参阅图80,系为本实施例之第七变化实施,其大致相同本实施 例之第六变化实施,其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之电路序号1(GND)、 4(VBUS)二端子之延伸部分别设于一对位高差分讯号端子(电路序号 8/9,5/6)之延伸部之间,如此则为目前之标准脚位。
上述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可归纳以下优点:
1.一片金属板材冲压弯折成型前后二排端子之等高排列延伸部结 构,节省端子材料及容易冲压加工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
2.一次电镀前后二排端子之等高排列延伸部结构,节省电镀加工 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次佳结构:二次分别电镀二片板材冲压成型 之前后二排端子结构。
3.埋入前后二排端子之等高排列延伸部一次射出成型,节省注塑 加工成本提升产品生产良率;次佳结构:埋入前排平面接点端子一次 射出成型再组装后排弹动端子。
4.组装一体式连接板与绝缘基座结构,节省组装加工成本提升产 品生产良率;次佳结构:组装连接板与绝缘基座后再套装后盖。
5.USB 2.0/3.0/3.1插座:顺向延伸弹动接点与一对接电连接公头对 接时,该顺向延伸弹动接点不容易被对接电连接接头顶翻接点造成跪 Pin或垮Pin,并该顺向延伸弹动接点之弹高尺寸包容量较高只要高于 连接板一定高度即可确保与对接电连接公头的接触导通,顺向延伸弹 动接点弹高尺寸容易控管,良率高生产成本低。
6.USB 3.0/3.1插座:前后二排端子之延伸部为等高排列,该前排 接点为一排由前往后反折延伸之平面接点,该后排接点为一排由前往 后顺向延伸之弹动接点,该前后二排接点之接地与电源延伸部设于该 二对相邻设置之高频端子延伸部之内侧或外侧,且该D+及D-讯号端 子之延伸部系由该接点前端靠近连接槽插入口之延伸部转折往内侧延 伸设于该D+及D-讯号接点之内侧,该前后二排端子之顺向延伸接点 及延伸部排列结构为较佳高频讯号传输之结构。
7.USB 3.0/3.1接头或插座之该连接板与该绝缘基座间设有一透 空区,藉以断开该连接板与该绝缘基座之绝缘体连结,该透空区仅以 金属板连结该连接板与该绝缘基座,该金属板之物理性能稳定冷热冲 击不容易变型,可确保该金属板连结之该连接板与该绝缘基座尺寸稳 定不容易变型,该连接板一体连结该绝缘基座因绝缘体之尺寸厚薄或 大小差异或偏心非对称之结构性差异容易造成缩水变形与尺寸不稳定 之变异,该透空区仅藉由金属板连结可减少或优化或防止该连接板一 体连结该绝缘基座之非对称结构因素所产生之尺寸变异,可确保绝缘 体之尺寸控制与注塑成型参数之稳定,该镂空部可减少或优化或防止 该绝缘体之非对称结构性差异而造成注塑参数或成型缩水参数不稳定 之变异。
本专利案之多个实施例之结构特征皆可相互交叉应用,二个或二 个以上之结构特征相加组合应用于该多个实施例,且为清晰说明本专 利案之结构特征,不再增加上述之结构特征相互交叉结合或相类似之 结构特征多个相加组合之图面实施例,特此说明。
本发明上述电连接插座实施例皆可为直立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 入口朝上,连接板呈竖直向上延伸,两连接面呈竖直面,亦可设计成 侧立式型态,即连接槽之插入口朝前,连接板呈竖直向前延伸,两连 接面呈竖直面。
请参阅图81及图82,系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 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随身碟200,其系包括有一外壳体230、一电路板 240、一电子装置250、及一电连接器30,其中:
该电路板240系设有多数导电接点及多数印刷电路(图未示)。
该电子装置250系电连接在该电路板240上,该电子装置250包 括有一电子单元251、一控制晶片252、及一电路安全保护装置253, 该电子单元251为该电子装置250之主要设置,本实施例为一储存单 元,可为记忆体,
该控制晶片252系控制该电子单元251之运作,该电路安全保护 装置253系包括多个电路安全保护元件,如电源安全控制晶片、防过 电流元件、防过电压元件、防短路元件、电阻、电容等。该电源安全 控制晶片可提供如下之保护:输入高压保护,输入防反保护,输出过流 保护,输出过压保护,输出短路保护,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电芯PTC 保护,充电/放电温度保护。
该电连接器3系为一USB3.0/3.1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三实 施例构造,该电连接器3系电连接在该电路板240上并与该电子装置 250电连接。
该外壳体230系包覆该电路板240、该电子装置250、及该 电连接器3后段,该电连接器3前段及连接槽之插入口551系露出该 外壳体230外。
请参阅图83及图84,系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 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读卡机201,其系包括有一外壳体230、一电路板 240、一电子装置250、及一电连接器3,其大致与第四实施例相同, 不再赘述,其中主要差异在于该电子装置250之电子单元为一读卡机 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85及图86,系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 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Hub扩充器202,其系包括有一外壳体230、一 电路板240、一电子装置250、及多个电连接器3,其大致与第四实施 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250之电子单元为一 扩充器之电子组合,该电连接器3为一USB2.0/3.0/3.1电连接插座, 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多个电连接器3系电连接在该 电路板240上并与该电子装置250电连接,该电连接器3之连接槽之 插入口551系露出该外壳体230。
请参阅图87,系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 电连接器之排插203,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在于 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排插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87A,系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一变化实施,其为一具 有本发明电连接器之排插203A,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之之连接槽之插入口551朝上。
请参阅图88,系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 电连接器之笔记型电脑204,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 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笔记型电脑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89,系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 电连接器之平板电脑205,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异 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平板电脑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90,系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明 电连接器之延长线插座206,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 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多插座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91,系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家用开关插座/充电座207,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 其中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开关插座/充 电座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92,系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车用充电器208,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车用充电器之电子组 合。
请参阅图93,系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行动电源209,其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其中主要差 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子装置之电子单元为一行动电源之电子组合。
请参阅图94,系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0,其包括有一转接电路、一第一电连 接器1、二第二电连接器2,其中该转接电路为一电连接线260,该转 接电路一端电连接该第一电连接器1,另一端电连接该二第二电连接 器2,藉由该转接电路达到一第一电连接器1转接二第二电连接器2, 该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USB3.0/3.1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三实施例构 造,该二第二电连接器2分别为一单面MICRO接头320及一双面电 连接MICRO接头321。
请参阅图95,系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1,其包括有一转接电路、一第一电连 接器1、三第二电连接器2及一外壳体230,其中该转接电路系设于一 电路板240,该第一电连接器1系设于该电路板240一侧,该三第二 电连接器2系设于该电路板240另一侧,该转接电路一端电连接该第 一电连接器1,另一端电连接该三个第二电连接器2,藉由该转接电路 达到一第一电连接器1转接三第二电连接器2,该第一电连接器1为 一USB3.0/3.1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三实施例构造,该三第二电连接 器2为一USB2.0/3.0/3.1电连接插座,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 构造,该外壳体230包覆该电路板240,该一第一电连接器1及三第 二电连接器2电连接器3之连接槽之插入口551皆露出该外壳体230。
请参阅图96,系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2,其大致相同第十五实施例,其差异 在于本实施例为一第一电连接器1转接一第二电连接器2,且该电路 板240电连接设有一电子装置250,该电子装置250包括有一电子单 元、一控制晶片、及一电路安全保护装置,该电子单元为转接装置之 电子组合,该电子单元可对不同之介面作切换转接,使不同介面之第 一电连接器1和第二电连接器2可相互转接,该控制晶片系控制该电 子单元之运作,该电路安全保护装置系包括多个电路安全保护元件, 如电源安全控制晶片、防过电流元件、防过电压元件、防短路元件、 电阻、电容等。
该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USB3.0/3.1接头,其构造如前述第三实施 例构造,该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 TYPE-C插座。
请参阅图97,系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3,其大致相同第十六实施例,其差异 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 TYPE-C接头。
请参阅图98,系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4,其大致相同第十六实施例,其差异 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MICRO USB接头。
请参阅图99,系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发 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5,其大致相同第十六实施例,其差异 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Apple板片式双向接头。
请参阅图100,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本 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6,其大致相同第十七实施例,其差 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电连接器1为一USB2.0/3.0/3.1电连接插座, 其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
请参阅图101,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 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7,其大致相同第二十实施例,其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MICRO USB接头。
请参阅图102,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 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8,其大致相同第二十实施例,其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Apple板片式双向接头。
请参阅图103,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 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19,其大致相同第十四实施例,其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Apple板片式双向接头。
请参阅图104,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 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20,其大致相同第十四实施例,其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二电连接器2为一USB TYPE-C接头。
请参阅图105,系为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 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21,其大致相同第十四实施例,其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电连接器1可为一USB3.0/3.1接头,其构造 如前述第三实施例构造,抑或可为一USB2.0/3.0/3.1电连接插座,其 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第二电连接器2可为D-SUB接头 或母座,抑或为HDMI,抑或为Display Port,抑或为eSATA,抑或为 RJ接头,抑或为网线接头,抑或为记忆卡座(如SD记忆卡座),抑或 为晶片智慧卡座,抑或为各种电子接头或母座。
请参阅图106,系为本发明第二十六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 本发明电连接器之转接电连接器222,其大致相同第十六实施例,其 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第一电连接器1可为一USB3.0/3.1接头,其构造 如前述第三实施例构造,抑或可为一USB2.0/3.0/3.1电连接插座,其 构造如前述第一、二实施例构造;该第二电连接器2可为D-SUB接头 或母座,抑或为HDMI,抑或为Display Port,抑或为eSATA,抑或为 RJ接头,抑或为网线接头,抑或为记忆卡座(如SD记忆卡座),抑或 为晶片智慧卡座,抑或为各种电子接头或插座。
除了上述者,本发明各实施例之电连接器接头和电连接器插座亦 可设于各种类型的设备中并与各种类型的设备连接,所述设备诸如是 转接线或转接器或转接装置或滑鼠或键盘或电源供应器或滑鼠或耳机 及机壳与周边配件产品等或随身碟或U盘或行动硬碟或各种储存设备 或仪器或行动电源或充电宝或充电器或墙插充电器或扩充座或扩充器或笔记型电脑或平板电脑或手机或各种投影设备产品或各种无线充电 器或各种无线设备产品或机顶盒或伺服器或桌上型电脑或各种移动可 携式电子设备仪器或电视或游戏机或各种电竞设备产品或各种影音设 备产品或各种耳机或麦克风或扩音器或各种电子灯具照明设备产品或 各种电风扇电器或各种电子零件或各种AR或VR电子设备产品或各 种其他适用或可应用之电子设备产品。
在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中所提出之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 明本发明之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发明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在不 超出本发明之精神及以下权利要求书之情况,可作种种变化实施。

Claims (1)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基座,其为绝缘体;
一连接板,其为绝缘体,该连接板连接设于该基座前端,该连接板与该基座间设有一透空区,该透空区是断开该连接板与该基座的绝缘体连结;
一金属外壳,其包覆该基座和该连接板且抵接该基座,该金属外壳内形成一连接槽,该连接板一面为一连接面面向该连接槽,该连接槽前端为一插入口;
一排平贴端子,该平贴端子为金属片冲压一体设有一平贴接触部、一延伸部及一接脚,该延伸部由前而后一体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三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前端连接该平贴接触部,该平贴接触部平贴固定于该连接板且露出该连接面,该一排平贴接触部和该一排第一延伸部为埋入射出固定于该连接板,该一排第三延伸部为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该一排第二延伸部位于该透空部藉以连结该连接板与该基座,该接脚连接于第三延伸部后端并露出该基座;及
一排弹动端子,该弹动端子为金属片冲压一体设有一弹动接触部、一延伸部及一接脚,该延伸部后段埋入射出固定于该基座,该延伸部前段伸出该基座前方位于该透空区且可上下弹动,该延伸部前段一体设有连接该弹动接触部,该弹动接触部凸出该连接板,该接脚一体连接于该延伸部后端并露出该基座。
CN201810752600.1A 2017-09-30 2018-07-10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097425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791173 2017-09-30
CN201721279117 2017-09-30
CN201820056030 2018-01-12
CN2018200560308 2018-01-12
CN201820258834 2018-02-14
CN2018202588346 2018-02-14
CN201820480586 2018-04-04
CN201820480586X 2018-04-04
CN201810736828 2018-07-06
CN2018107368281 2018-07-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2570A true CN109742570A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77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2600.1A Pending CN109742570A (zh) 2017-09-30 2018-07-1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425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643B (zh) * 2021-01-06 2022-06-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與其之充電腳座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643B (zh) * 2021-01-06 2022-06-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與其之充電腳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4882B (zh) 电连接器组合
WO2018028710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203423303U (zh) 增高型电连接器
WO2015165220A1 (zh)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CN204190087U (zh) 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US11038310B2 (en) Reversible dual-positio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2684021A (zh) 连接器转接装置
WO2019001586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109742570A (zh) 电连接器
CN104505661B (zh) 插座连接器
US795513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WO2017190644A1 (zh) 具有大电流容量与高频讯号传输的双面电连接器
US20220006247A1 (en) Reversible dual-position electric connector
CN201608297U (zh) Usb母头连接器
CN201113071Y (zh) 复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12304008U (zh) 一种万向插座
CN202749588U (zh) 具有多个传输规格的电连接器插座及其电连接器插头
CN109904658A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103219621A (zh) 具有多个传输接口的电连接器
CN204130748U (zh) 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TWM491270U (zh) 端子模組
WO2019158111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202749539U (zh) 具有传输不同信号的电连接器插座
CN216563644U (zh) Type-C接口
CN202513411U (zh) 具限位功能的电连接器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