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7500U -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7500U
TWM567500U TW105213996U TW105213996U TWM567500U TW M567500 U TWM567500 U TW M567500U TW 105213996 U TW105213996 U TW 105213996U TW 105213996 U TW105213996 U TW 105213996U TW M567500 U TWM567500 U TW M56750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ws
contact
tongue plate
row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3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周賢
Original Assignee
蔡周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周賢 filed Critical 蔡周賢
Publication of TWM567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7500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

Description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電連接器,特別係指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由於目前各種電子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且手持式裝置亦逐漸盛行,故各種產品或裝置間的信號傳輸需求也越來越多,其中,該些裝置間的信號傳輸是藉由信號介面而進行的。該信號介面例如為電連接器或與其對接的互補電連接器,其中,電連接器是電連接插座(Electrical receptacle),而互補電連接器則是電連接插頭(Electrical plug)。
於電連接插頭與電連接插座對接之前,必須以正確的方向讓電連接插頭朝向電連接插座,才可使兩者對接,亦即,電連接插座具有插接方向性,其為俗稱的防呆功能,此功能是為了確保電連接插頭上的連接介面可與電連接插座上的接觸端子接觸。然而,多數使用者沒有將電連接插頭以正確的方向朝向電連接插座的習慣,此防呆功能造成電連接插頭與電連接插座的對接失敗,之後使用者再翻轉電連接插頭,才得以正確對接。換言之,此防呆功能反而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因此,市面上提供一種具有雙面對接功能的雙面電連接器,其設置有二組接觸端子,以排除雙面電連接器的插接方向性。使用者可以任一方向 進行雙面電連接器與互補電連接器的間的對接。然而,習知雙面電連接器的製造成本高,且其功能的可靠度低。基此,如何使雙面電連接器具有穩定的可靠度以及降低電連接器的成本即成為業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便於製造及組裝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且具有雙面對接功能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 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至少一排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該透空彈動部之上方以及下方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插頭傳輸介面,該前排平貼接觸部連接之該至少一排延伸部為左右錯位橫向等高排列之彈動延伸部結構。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 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插座傳輸介面,該前排上下平貼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轉折相鄰埋設於該浮動舌板,該上下二對高差分訊號平貼接觸部之彈動延伸部為錯位橫向等高並排之排列結構。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彈動接觸部連接之接腳部分別上下一左一右轉折且該接腳部分別上下排錯位各自設於左右側之橫向等高一排或上下二排水平接腳。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 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絕緣基座為3件式基座疊合,該上方之基座埋設或組裝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定位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固定部,該中間之基座埋設或組裝該二排接觸端子,定位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固定部,該下方之基座埋設或組裝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定位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固定部。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之彈動接觸部浮設於該浮動舌板之上下二側。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 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至少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彈動接觸端子之一排彈動延伸段之前端抵貼該浮動舌板後方之一排凹陷部。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該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接觸端子之彈動接點凹設於該浮動舌板上下兩側彈動接點之彈動區,且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彈動接點之接觸部不高於該浮動舌板上下兩板面。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該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與舌板為一次埋設,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二側高差分訊號延伸部係於該舌板之平貼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間之橫向隔欄結構轉折相鄰埋設。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該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 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上下連接槽設有偵測裝置,該偵測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及該連接槽上下各至少二偵測元件構成,該至少二偵測元件包括該二排接觸端子之至少其中之一為偵測端子,該偵測裝置可偵測一互補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一舌板,及一金屬分隔板,該金屬分隔板定位於該舌板中段;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該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為埋設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金屬分隔板一次注塑之結構,該金屬分隔板分隔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金屬殼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該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之防短路結構前視為讓位該上下二排接觸部之凹凸結構,該凹凸舌板結構與母座對接時該讓位凹部之二排平貼接觸部可與母座之彈動接觸部平順穩定地接觸導通,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藉由防短路凸部可限位隔離金屬殼,防止 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與該金屬殼碰觸短路,並減少舌板於該金屬殼之上下活動空間尺寸。
本創作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之功效在於便於製造及組裝,且具有雙面對接功能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本創作之上述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色由以下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中並參考圖式當可更加明白。
1‧‧‧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10‧‧‧電路板
11‧‧‧絕緣座體
12‧‧‧舌板
13‧‧‧上接觸端子
14‧‧‧上彈動接觸端子
15‧‧‧下接觸端子
16‧‧‧下彈動接觸端子
17‧‧‧外殼體
121‧‧‧上連接槽
122‧‧‧下連接槽
101‧‧‧第一接腳接墊
102‧‧‧第二接腳接墊
103‧‧‧第三接腳接墊
104‧‧‧導線接墊
105‧‧‧複數轉折串接結構
111‧‧‧第一座體部件
112‧‧‧第二座體部件
113‧‧‧第三座體部件
131‧‧‧上接觸部
132‧‧‧第一上延伸段
133‧‧‧第一上固定部
134‧‧‧第一上接腳
155‧‧‧下轉折延伸段
141‧‧‧上彈動接觸部
142‧‧‧上彈動延伸段
143‧‧‧第二上固定部
144‧‧‧第二上接腳
161‧‧‧下彈動接觸部
162‧‧‧下彈動延伸段
163‧‧‧第二下固定部
164‧‧‧第二下接腳
1421‧‧‧前端
1621‧‧‧前端
2‧‧‧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21‧‧‧絕緣座體
22‧‧‧舌板
23‧‧‧上接觸端子
24‧‧‧上彈動接觸端子
25‧‧‧下接觸端子
26‧‧‧下彈動接觸端子
27‧‧‧外殼體
231‧‧‧上接觸部
232‧‧‧第一上延伸段
234‧‧‧上接腳
251‧‧‧下接觸部
252‧‧‧第一下延伸段
253‧‧‧第一下固定部
254‧‧‧下接腳
241‧‧‧上彈動接觸部
242‧‧‧上彈動延伸段
243‧‧‧第二上固定部
244‧‧‧第二上接腳
261‧‧‧下彈動接觸部
262‧‧‧下彈動延伸段
263‧‧‧第二下固定部
264‧‧‧第二下接腳
3‧‧‧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30‧‧‧電路板
31‧‧‧絕緣座體
32‧‧‧舌板
33‧‧‧上接觸端子
34‧‧‧上彈動接觸端子
35‧‧‧下接觸端子
36‧‧‧下彈動接觸端子
37‧‧‧外殼體
341‧‧‧上彈動接觸部
342‧‧‧上彈動延伸段
343‧‧‧第二上固定部
344‧‧‧第二上接腳
3421‧‧‧前端
361‧‧‧下彈動接觸部
362‧‧‧下彈動延伸段
363‧‧‧第二下固定部
364‧‧‧第二下接腳
324‧‧‧凹陷部
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70‧‧‧括電路板
71‧‧‧絕緣座體
72‧‧‧舌板
73‧‧‧上接觸端子
74‧‧‧上彈動接觸端子
75‧‧‧下接觸端子
76‧‧‧下彈動接觸端子
77‧‧‧外殼體
701‧‧‧第一接腳接墊
702‧‧‧第二接腳接墊
703‧‧‧第三接腳接墊
704‧‧‧導線接墊
705‧‧‧轉折串接結構
744‧‧‧第二上接腳
764‧‧‧第二下接腳
8‧‧‧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80‧‧‧電路板
81‧‧‧絕緣座體
82‧‧‧舌板
83‧‧‧上接觸端子
84‧‧‧上彈動接觸端子
85‧‧‧下接觸端子
86‧‧‧下彈動接觸端子
87‧‧‧外殼體
801‧‧‧第一接腳接墊
802‧‧‧第二接腳接墊
803‧‧‧第三接腳接墊
804‧‧‧複數導線接墊
805‧‧‧轉折串接結構
806‧‧‧串接孔
801‧‧‧複數第一接腳接墊
854‧‧‧第一下接腳
863‧‧‧第二下固定部
864‧‧‧第二下接腳
圖1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2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
圖3係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上視示意圖。
圖4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
圖5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及電路板之上視示意圖。
圖6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結合電路板之上視示意圖。
圖7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爆炸示意圖。
圖8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舌板以及絕緣座體之爆炸示意圖。
圖9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絕緣座體之爆炸示意圖。
圖10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11係本案之第一較佳實施例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之剖面示意圖。
圖12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13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
圖14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上視示意圖。
圖15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
圖16A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上視示意圖。
圖16B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爆炸示意圖。
圖16C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舌板以及絕緣座體之爆炸示意圖。
圖17係本案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18係本案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上視示意圖。
圖19係本案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20係本案之第四較佳實施例連接於電路板之剖面示意圖。
圖21A~21C係本案之第四較佳實施例所連接之電路板於不同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22係本案之第五較佳實施例連接於電路板之剖面示意圖。
圖23A~23C係本案之第五較佳實施例所連接之電路板於不同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24係本案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上視示意圖。
圖25係本案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
圖26係本案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27係本案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28係本案之第六較佳實施例中之側視示意圖。
圖29係本案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上視示意圖。
圖30係本案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
圖31係本案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32係本案立體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
圖33係本案之第七較佳實施例以及電路板之上視示意圖。
圖34係本案之第七較佳實施例與電路板結合之上視示意圖。
圖35係本案之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36係本案之第八較佳實施例與電路板結合之側視示意圖。
圖37係本案之第八較佳實施例之上視示意圖。
圖38係本案之第八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
圖39A~39C係本案之第八較佳實施例之電路板之結構示意圖。
圖40係本案之第八較佳實施例與電路板結合之剖面示意圖。
圖41~圖46係本案之第九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47~圖52係本案之第十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53~圖60係本案之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61係本案之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62係本案之第十三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63~圖68係本案之第十四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69~圖77係本案之第十五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78~圖81係本案之第十六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82~圖85係本案之第十七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86~圖89係本案之第十八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90~圖91係本案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爆炸示意圖。
圖92係本案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進行埋入射出製程之示意圖。
圖93係本案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上接觸端子以及下接觸端子與絕緣座體分離之結構示意圖。
圖94係本案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上接觸端子以及下接觸端子與絕緣座體組裝之結構示意圖。
圖95係本案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舌板、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進行第二次埋入射出製程之結構示意圖。
圖96係本案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97係本案之第二十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98係本案之第二十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99~圖101係本案之第二十一較佳實施例中不同視角之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02~圖103係本案之第二十一較佳實施例中不同設計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04~圖104A係本案之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不同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105~圖106係本案之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不同視角之疊合結構示意圖。
圖107係本案之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之立體示意圖。
圖108係本案之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之結構示意圖。
圖109係本案之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之疊合結構示意圖。
圖110~圖111係本案之第二十三較佳實施例中不同視角之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112~圖113係本案之第二十四較佳實施例中不同剖面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114~圖118係本案之第二十五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119~圖120係本案之第二十六較佳實施例中之側視示意圖。
圖121係本案之第二十七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上視示意圖。
圖122至圖124分別為本案的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立體、結構俯視和結構前視示意圖。
圖125和圖126分別為本案的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部分爆炸立體和俯視示意圖。
圖127和圖128分別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的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接觸介面結構展開的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29和圖130分別為本案的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部分接觸介面結構疊合的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31和圖132分別為本案之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舌板結構和疊合的接觸介面結構的組裝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33和圖134分別為本案之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部分接觸介面結構展開的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35和圖136分別為本案之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3.0/3.1部分接觸介面結構疊合的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37和圖138分別為本案之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舌板結構和疊合的接觸介面結構的組裝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39和圖140分別為本案之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舌板結構、基座和疊合的接觸介面結構的組裝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41、圖142、圖143、圖144、圖145和圖146分別為本案的第二十九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側視、前視、俯視和剖面示意圖。
圖147和圖148分別為本案之第二十九較佳實施例中的結構、接觸介面結構和金屬殼的局部爆炸結構的俯視和立體示意圖。
圖149、圖150、圖151和圖152分別為本案之第三十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側視、前視和俯視示意圖。
圖153~圖158分別為本案之第三十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側視、前視和俯視示意圖。
圖159~圖164分別為本案之第三十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側視、前視和俯視示意圖。
圖165為本案之第三十三較佳實施例之上、下排端子未疊合之俯視示意圖。
圖166為本案之第三十三較佳實施例之上、下排端子未疊合之立體示意圖。
圖167為本案之第三十三較佳實施例之上、下排端子疊合之俯視示意圖。
圖168為本案之第三十三較佳實施例之上、下排端子疊合之立體示意圖。
圖169為本案之第三十四較佳實施例之爆炸示意圖。
圖170為本案之第三十四較佳實施例之上、下排彈動端子之俯視示意圖。
首先,於此需先行說明的是,本案中所述的雙面電連接器非限定雙面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實際上,雙面電連接器亦可為電連接插座,此時,與其對接的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頭。亦即,雙面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座時,互補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相反的,雙面電連接器為電連接插頭時,互補電連接器則為電連接插座。
其次,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中關於USB 2.0 A型的傳輸介面的詳細結構,可參閱本案創作人於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第US62/203,441號一案中所述,其中該第US62/203,441號一案中所述端子介面為本案中所述的接觸端子的定義為實質上相同,其皆為端子結構,實質上並無不同。
申請人於此首先陳明,本案雙面電連接器的實施概念,至少可以適用於USB A型雙面插頭、USB A型雙面插座、MICRO USB雙面插頭、USB C型雙面插頭以及USB C型雙面插座等等裝置,但並不以此為限。
再則,於此介紹本案的實施概念列舉應用於USB A型雙面插頭、USB A型雙面插座、MICRO USB雙面插頭(未圖示)、USB C型雙面插頭以及USB C型雙面插座(未圖示)的情形。
本案雙面電連接器的上下接觸介面其係形成於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上下二排接觸端子可於一片金屬板材,以側向連結之併排結構下料衝壓彎折 再反折疊合,其係為利用該其中一排接觸端子的每一端子組的沖壓下料的相間隔空間的一側排設下料沖壓另一排接觸端子。藉由上述作法,除了可節省端子或金屬零件的材料及加工費用的外,更可一次性同時電鍍該上下排端子,且能方便後續的組裝或埋射絕緣座體,以節省端子的電鍍及絕緣座體的注塑及方便組裝加工的費用。但本案不以一片銅材設計上下接觸介面為限。
接下來說明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結構。請同時參閱圖1~圖5,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包括電路板10、絕緣座體11、舌板1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1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1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1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以及外殼體17。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係為雙向電連接插頭,且其為舌板中心型結構,亦即舌板12位於外殼體17之中央位置。
由圖1~圖4可看出,舌板12設於絕緣座體11之前端且為外殼體17包覆而分別於舌板12之上下方形成上連接槽121以及下連接槽122。而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一排下接觸端子1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一排接腳(圖1以及圖2中僅標示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第二下接腳164)伸出於絕緣座體11之外。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一排上接觸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觸端子15之端子數量為四,而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端子數量為五,亦即,一排上接觸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觸端子15係為USB A型2.0傳輸介面(其包含電源功能、接地功能、D+功能以及D-功能),而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一排下接觸端子1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可共同形成USB A型3.0傳輸介 面,其中,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包含電源功能、接地功能、RX+功能、RX-功能、TX+功能以及TX-功能。
圖5中,電路板1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1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1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103、複數導線接墊104以及複數轉折串接結構105,複數第一接腳接墊101係對應於互相結合之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15,其設置於電路板10上且可分別與互相結合的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15連接。類似地,複數第二接腳接墊102係對應於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14,其設置於電路板10上且與複數第一接腳接墊101設置於同一表面上,而複數第二接腳接墊102之功能為分別與相對應之上彈動接觸端子14連接。複數第三接腳接墊103係對應於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其設置於電路板10上且與複數第一接腳接墊101以及複數第二接腳接墊102設置於同一表面上,而複數第三接腳接墊103之功能為分別與相對應之下彈動接觸端子16連接。複數導線接墊104設置於電路板之一側,且與複數第一接腳接墊1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1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墊103設置於同一表面上,其可分別連接於相對應之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
請同時參閱圖5以及圖6,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下接觸端子15分別被指派有電路序號”1”~”4”,且對應於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15之複數第一接腳焊墊101亦被指派有電路序號”1”~”4”。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亦分別被指派有電路序號”5”~”9”,且與其對應之複數第二接腳接墊1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墊103同樣被指派有電路序號”5”~”9”。複數轉折串接結構105設置於電路板10上且與複數第一接腳焊墊101、複數第二接腳焊墊1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103以及複數導線 接墊104設置於同一表面上,每一轉折串接結構105之功能為連接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焊墊1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103,使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焊墊1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103連接於一個導線焊墊104。至於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藉由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下接觸端子14、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連接於電路板10之結合結構係如圖6所示。
接下來說明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之內部結構。請同時參閱圖7~圖10,首先,絕緣座體11係為三件式部件疊合,其包括第一座體部件111、第二座體部件112以及第三座體部件113。一排上接觸端子13部份顯露於舌板12之上表面,其可平貼或凸出於其舌板12之上表面,且每一上接觸端子13包括第一上接觸部131、第一上延伸段132、第一上固定部133以及第一上接腳134。第一上接觸部131連接於第一上延伸段132,且第一上延伸段132連接於第一上固定部133,而第一上固定部133連接於第一上接腳134,其中,一排第一上固定部133被定位於第一座體部件111上,且一排第一上延伸段132以及一排第一上接腳134顯露於第一座體部件111之外。
一排下接觸端子15部份顯露於舌板12之下表面,且其結構大致上與上接觸端子13為同理,故不再贅述,其中,下接觸端子15更包含有下轉折延伸段155,其係位於下接觸部以及下延伸段之間且被隱藏於舌板12內部,其功能為於舌板12內進行轉折而使一排下接觸部與一排上接觸部131係根據電路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例如:一排上接觸部131之電路序號由左至右依序為”1”、”2”、”3”、”4”,而一排下接觸部之電路序號由左至右則依序為”4”、”3”、”2”、”1”。另外,一排下接觸端子15係藉由一排下延伸段與一 排上延伸段132疊合抵接而互相結合,且互相抵接之上延伸段132以及下延伸段距有相同的電路功能。其中,一排下延伸段與一排上延伸段132疊合抵接且顯露於舌板12以及絕緣座體11之間而形成透空彈動部,使得舌板12因應透空彈動部之金屬彈性而可上下彈動。
每一上彈動接觸端子14包括上彈動接觸部141、上彈動延伸段142、第二上固定部143以及第二上接腳144,上彈動接觸部141位於上彈動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以及後段之間。上彈動延伸段142之前端1421與位於舌板12後端之一排凹陷部123抵貼,使上彈動延伸段142之前端1421至上彈動接觸部141之最高點的區段形成一力臂。上彈動接觸部141之最高點往後方延伸至後端的上彈動延伸段142的區段形成另一力臂,故上彈動接觸部141可位於二力臂之中央處彈動,而具有較佳的彈性。第二上固定部143係連接於後端的上彈動延伸段142,其被定位於第二座體部件112上,由圖9可知,一排第二上固定部143係往第二座體部件112之右方轉折,使得連接於第二上固定部143之第二上接腳144由第二座體部件112之右側後端伸出於第二座體部件112之外。該舌板12和該絕緣座體11之間形成一透空區
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係位於舌板12之上方且被定位於第二座體部件112上,其中,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一排上彈動延伸段142係與一排上接觸端子13之上延伸段132互相交錯設置,如圖7所示。
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結構係與上彈動接觸端子14同理,每一下彈動接觸端子16包括下彈動接觸部161、下彈動延伸段162、第二下固定部163以及第二下接腳164,下彈動接觸部161位於下彈動延伸段162的前端1621以及後段之間且可位於二力臂之中央處彈動。第二下固定部163係連接於後端 的下彈動延伸段162,其被定位於第三座體部件113上,由圖9可知,一排第二下固定部163係往第三座體部件113之左方轉折,使得連接於第二下固定部163之第二下接腳164由第三座體部件113之左側後端伸出於第三座體部件113之外。
換言之,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第二下固定部163係與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第二上固定部143分別往相反的方向轉折,使得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第二上接腳144位於第一上接腳134以及第一下接腳之右側,而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第二下接腳164則位於第一上接腳134以及第一下接腳之左側。其中,第一下接腳、第二上接腳144以及第二下接腳164係以等高方式排列。其中,由圖6之左側至右側,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接腳的電路序號依序為5,6,7,8,9,1,2,3,4,9,8,7,6,5。
需特別說明的有三,第一,一排第二上固定部143以及第二下固定部163係採內縮轉折方式設置。亦即每二相鄰的第二上固定部143之間的間距漸縮,使得每二相鄰的上彈動接觸部141之間的第一間距大於每二相鄰的第二上接腳144之間的第二間距,且每二相鄰的第二下固定部163之間的間距亦漸縮,使得每二相鄰的下彈動接觸部161之間的第三間距大於每二相鄰的第二下接腳164之間的第四間距。而上接觸端子13之第一上固定部133以及下接觸端子15之第一下固定部亦採內縮轉折方式設置。第二,雖然本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係USB A型3.0傳輸介面,其僅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為限。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亦可應用於USB A型3.1之傳輸介面上。
第三,電路板10中,對應於RX+功能之第二接腳接墊102(其電路序號為”8”)以及對應於R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係相鄰且靠近於對應於RX-功能之第三接腳接墊103(其電路序號為”9”)以及對應於R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而對應於TX+功能之第二接腳接墊102(其電路序號為”5”)以及對應於T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係相鄰且靠近於對應於TX-功能之第二接腳接墊102(其電路序號為”6”)以及對應於T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以穩定高頻訊號之高速傳輸。其中,二接腳接墊102、103以及相對應之二轉折串接結構之間為約略等距。
另外,圖11顯示出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與互補電連接器18對接之結構剖面示意圖,且一排上接觸端子13之第一上接觸部131以及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上彈動接觸部141分別與互補電連接器18之第一信號介面181以及第二信號介面182接觸。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二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12~圖1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包括電路板(未顯示於圖中)、絕緣座體21、舌板2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2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2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2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26以及外殼體27,每一上接觸端子23包括第一上接觸部231、第一上延伸段232、第一上固定部(未顯示於圖中)以及第一上接腳234,每一下接觸端子25包括第一下接觸部251、第一下延伸段252、第一下固定部253以及第一下接腳254。每一上彈動接觸端子24包括上彈動接觸部241、上彈動延伸段242、第二上固定部243以及第二上接腳244,而每一下彈動接觸端子26包括下彈動接觸部261、下彈動延伸段262、第二下固定部263以及第 二下接腳264。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在於,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中之一排上接觸端子23與一排下接觸端子25之結合方式不同。其中,一排上接觸端子23係藉由一排上延伸段232與一排下延伸段252互相橫向併列,且使一排第一上接腳234與一排第一下接腳254橫向嚙合而互相結合。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地,一排上延伸段232與一排下延伸段252橫向併列且顯露於舌板22以及絕緣座體21之間而形成透空彈動部,使得舌板22因應透空彈動部之金屬彈性而可上下彈動。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三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18~圖19,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包括電路板30、絕緣座體31、舌板3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3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3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3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36以及外殼體3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有二,第一,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中之一排上接觸端子33與一排下接觸端子35之結合方式不同。第二,上彈動接觸端子34以及下彈動接觸端子36之結構不同。
接下來說明上彈動接觸端子34與下彈動接觸端子36之結構。每一上彈動接觸端子34包括上彈動接觸部341、上彈動延伸段342、第二上固定部343以及第二上接腳344,上彈動接觸部341設置於上彈動延伸段342上且由上彈動延伸段342的前端3421往後延伸而形成。上彈動延伸段342之前端3421與位於舌板32後端之一排凹陷部323抵貼,使上彈動延伸段342之前端3421 至上彈動接觸部341之最高點的區段形成一力臂,其中,上彈動接觸部341係為與上彈動延伸段342相同方向的順向設置,且其僅具有一個力臂。
而每一下彈動接觸端子36係對應一個於上彈動接觸端子34,每一下彈動接觸端子36包括下彈動接觸部361、下彈動延伸段362、第二下固定部363以及第二下接腳364。下彈動接觸部361設置於下彈動延伸段362上且由下彈動延伸段362的前端3621往後延伸而形成。下彈動延伸段362之前端3621與位於舌板32後端之一排凹陷部324抵貼,使下彈動延伸段362之前端3621至下彈動接觸部361之最高點的區段形成一力臂,其中,下彈動接觸部361係為與下彈動延伸段362相同方向的順向設置,且其僅具有一個力臂。與第一較佳實施例比較可知,本較佳實施例之上彈動接觸部341以及下彈動接觸部361係為逆向設置之結構,且僅具有一個力臂。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四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20~圖21C,雙向雙面電連接器7包括電路板70、絕緣座體71、舌板7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7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7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76以及外殼體7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7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在於,電路板70之結構。
由圖21A以及圖21C可看出,電路板7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7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7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703、複數導線接墊704、複數轉折串接結構705以及複數串接孔706。複數第一接腳接墊701設置於電路板701之上表面上,其可與互相結合之複數上接觸端子7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75連接。複數第二接腳接墊702亦設置於電路板70之上表面上且位於複數 第一接腳接墊701之一側,其可與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連接。複數第三接腳接墊703設置於電路板70之下表面上,其可與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76連接。複數導線接墊704亦設置於電路板70之上表面上,其可連接於相對應之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
圖21B中,複數轉折串接結構705設置於電路板70之下表面上且與複數第三接腳接墊703設置於同一表面上。而複數串接孔706係設置於相對應之複數第二接腳接墊702上且貫穿電路板70之二表面,其功能為於複數串接孔706內填入焊料而建立電路板70之二表面的電性連接。其中,每一轉折串接結構705對應於一個第三接腳接墊703以及一個串接孔706,其可連接相對應的第三接腳接墊703以及串接孔706,且藉由複數串接孔706而使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焊墊7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703互相電性連接,藉此,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焊墊7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703則可連接於一個導線焊墊704。
由圖20可知,因應電路板70之雙面結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之複數第二上接腳744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複數第二下接腳764係採用不同水平高度方式排列為二列的方式設置,而可分別連接於相對應的第二接腳焊墊7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703。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五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22~圖23C,雙向雙面電連接器8包括電路板80、絕緣座體81、舌板8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8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8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以及外殼體8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8之結構大致上與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相 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有二,第一,電路板80之結構,第二,複數上彈動端子83之結構。
由圖23A~圖23C可看出,電路板8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8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8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803、複數導線接墊804、複數轉折串接結構805以及複數串接孔806。複數第一接腳接墊801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上表面上,其可與互相結合之複數上接觸端子8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85連接,圖23A以及圖23C顯示出複數下接觸端子85之複數第一下接腳854與相對應之第一上接腳(未顯示於圖中)連接於複數第一接腳接墊8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802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下表面上,其可與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連接。複數第三接腳接墊703亦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下表面上且位於複數第二接腳接墊802之一側,其可與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連接。複數導線接墊804亦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上表面上,其可連接於相對應之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
圖21B以及圖23C中,複數串接孔806係設置於相對應之複數第二接腳接墊802上且貫穿電路板80之二表面,其功能為於複數串接孔806內填入焊料而建立電路板80之二表面的電性連接。複數轉折串接結構805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下表面上且與複數第二接腳接墊8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墊803設置於同一表面上。其中,每一轉折串接結構705可連接相對應的第二接腳焊墊8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803,且藉由複數串接孔806而可使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焊墊8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803連接於一個導線焊墊804。
因應電路板80之雙面結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之複數第二上固定部843係延伸至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之複數第二下固定部863之處且與 複數第二下固定部863橫向並排,使得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之複數第二上接腳(未顯示於圖中)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之複數第二下接腳864係採用相同水平高度方式排列為一列的方式設置,而可分別連接於位於電路板80下表面上之第二接腳焊墊802以及第三接腳焊墊803。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六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24~圖28,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包括電路板50*、絕緣座體51*、舌板5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5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5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5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56*以及外殼體5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結構相同,其不同之處僅在於,外殼體57*之長度增長而大於外殼體17(亦即USB A型2.0/3.0/3.1的外殼體)之長度。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係為USB A型Power Delivery 3.0標準規範之電連接插頭。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七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29~圖35,雙向雙面電連接器7*包括電路板70*、絕緣座體71*、舌板7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7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7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76*、外殼體77*以及排列為一排之複數偵測端子78*,而電路板7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7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7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703*、以及複數導線接墊704*以及複數轉折串接結構705*。雙向雙面電連接器7*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結構相同,其不同之處有二,第一,複數上接觸端子73*、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複數下 接觸端子75*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76*之設置。第二,電路板70*之部份配置。
由圖29以及圖33可知,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係往與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76*相同方向轉折,使得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74*之複數第二上接腳744*位於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76*之複數第二下接腳764*的一側,而複數第二下接腳764*則位於複數上接觸端子73*的複數第一上接腳734*(與複數第一上接腳734*重疊之複數第一下接腳未顯示)與複數第二上接腳744*之間,也就是說,由圖33之左側至右側,一排上接觸端子73*、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74*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76*之電路序號依序為5,6,7,8,9,9,8,7,6,5,4,3,2,1。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八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36~圖40,雙向雙面電連接器8*包括電路板80*、絕緣座體81*、舌板8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8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8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以及外殼體87*,雙向雙面電連接器8*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的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則不再贅述,而該兩者不同之處有二,第一,複數上接觸端子83*、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複數下接觸端子85*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之結構。第二,電路板80*之結構。
首先,複數上接觸端子83*、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84*、複數下接觸端子85*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結構僅在於上接觸端子83*之第一上接腳834*、上彈動接觸端子84*之第二上接腳 844*、下接觸端子85*之第一下接腳(未顯示於圖中)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86*之第二下接腳864*。其中,第一上接腳834*係與第二上接腳844*排列為一列且位於同一高度,且與電路板80*之上表面接觸。類似地,第一下接腳係與第二下接腳864*排列為一列且位於同一高度,且與電路板80*之下表面接觸。而第一上接腳834*係與第二上接腳844*之水平高度高於第一下接腳係與第二下接腳864*之水平高度。
圖36、圖39A以及圖39B中,電路板8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8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8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803*、複數導線接墊804*、複數串接孔805*以及電子元件806*。對應於第一上接腳834*之第一接腳接墊801*係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上表面上,而對應於第一下接腳之第一接腳接墊801*則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下表面上。對應於第二上接腳844*之第二接腳接墊802*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上表面上,且位於第一接腳接墊801*之一側,而對應於第二下接腳864*之第三接腳接墊803*設置於電路板80*之下表面上,且位於第一接腳接墊801*之一側。複數導線接墊804*以及電子元件806*亦設置於之上表面上,而複數串接孔805*貫穿電路板80*之二表面,且可建立電路板80*的二表面間之電性連接。
電子元件806*之功能為可因應偵測到互補電連接器之對接而進行相對應的運作,例如:電子元件806*可根據被偵測到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的是哪一排接觸端子以及彈動接觸端子而進行相對應的切換,使得僅有對應於被偵測到的一排接觸端子以及彈動接觸端子可被導通,以避免發生訊號逆流以及天線效應。同時亦可避免未被偵測到的一排接觸端子以及彈動接觸端子發生短路之情形。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九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41~圖46,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包括電路板10、絕緣座體11、舌板1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1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1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1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以及外殼體17。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係為雙向電連接插頭,且其為舌板中心型結構,亦即舌板12位於外殼體17之中央位置。
由圖41~圖44可看出,舌板12設於絕緣座體11之前端且為外殼體17包覆而分別於舌板12之上下方形成上連接槽121以及下連接槽122。而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一排下接觸端子1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一排接腳(圖1以及圖2中僅標示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第二下接腳164)伸出於絕緣座體11之外。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一排上接觸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觸端子15之端子數量為四,而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端子數量為五,亦即,一排上接觸端子13以及一排下接觸端子15係為USB A型2.0傳輸介面(其包含電源功能、接地功能、D+功能以及D-功能),而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一排下接觸端子1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可共同形成USB A型3.0傳輸介面,其中,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包含電源功能、接地功能、RX+功能、RX-功能、TX+功能以及TX-功能。
接下來請參閱圖45A~圖45C,電路板1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點101、複數第二接腳接點102、複數第三接腳接點103、複數導線接點104以及複數轉折串接結構105、複數串接線路106以及電子元件107。複數第一接腳 接點101係對應於互相結合之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15,且對應於上接觸端子13之複數第一接腳接點101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上表面上,而對應於下接觸端子15之複數第一接腳接點101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下表面上。
複數第二接腳接點102係對應於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14,其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上表面上,而複數第二接腳接點102之功能為分別與相對應之上彈動接觸端子14連接。複數第三接腳接點103係對應於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其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下表面上,而複數第三接腳接點103之功能為分別與相對應之下彈動接觸端子16連接。複數導線接點104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上表面且位於電路板10一側,其可分別連接於相對應之複數導線(未顯示於圖中)。
請同時參閱圖45A~圖46,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15分別被指派有電路序號”1”~”4”,且對應於複數上接觸端子1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15之複數第一接腳接點101亦被指派有電路序號”1”~”4”。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14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16亦分別被指派有電路序號”5”~”9”,且與其對應之複數第二接腳接點1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點103同樣被指派有電路序號”5”~”9”。複數轉折串接結構105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下表面上,每一轉折串接結構105之功能為連接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接點102以及第三接腳接點103,使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第二接腳接點102以及第三接腳接點103連接於一個導線接點104。複數串接線路106貫穿電路板10之二表面,其功能為連接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之複數第一接腳接點101、複數第二接腳接點1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點103,以建立電路板10 之二表面的電性連接。
電子元件107亦設置於電路板10之下表面上,其功能為可因應偵測到互補電連接器之對接而進行相對應的運作,例如:電子元件107可根據被偵測到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的是哪一排接觸端子以及彈動接觸端子而進行相對應的切換,使得僅有對應於被偵測到的一排接觸端子以及彈動接觸端子可被導通,以避免發生傳輸逆流以及電容效應。同時亦可避免未被偵測到的一排接觸端子以及彈動接觸端子發生短路之情形。
至於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藉由一排上接觸端子13、一排下接觸端子14、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16連接於電路板10之結合結構係如圖46所示。
圖44以及圖46顯示出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之結構。首先,絕緣座體11係為三件式部件疊合,其包括第一座體部件111、第二座體部件112以及第三座體部件113。一排上接觸端子13部份顯露於舌板12之上表面,其可平貼或凸出於其舌板12之上表面,且每一上接觸端子13包括第一上接觸部131、第一上延伸段132、第一上固定部133以及第一上接腳134。第一上接觸部131連接於第一上延伸段132,且第一上延伸段132連接於第一上固定部133,而第一上固定部133連接於第一上接腳134,其中,一排第一上固定部133被定位於第一座體部件111上,且一排第一上延伸段132以及一排第一上接腳134顯露於第一座體部件111之外。
一排下接觸端子15部份顯露於舌板12之下表面,且其結構大致上與上接觸端子13為同理,故不再贅述,其中,下接觸端子15更包含有下轉折延伸段155,其係位於下接觸部以及下延伸段之間且被隱藏於舌板12內部,其 功能為於舌板12內進行轉折而使一排下接觸部與一排上接觸部131係根據電路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例如:一排上接觸部131之電路序號由左至右依序為”1”、”2”、”3”、”4”,而一排下接觸部之電路序號由左至右則依序為”4”、”3”、”2”、”1”。另外,一排下接觸端子15係藉由一排下延伸段與一排上延伸段132疊合抵接而互相結合,且互相抵接之上延伸段132以及下延伸段距有相同的電路功能。其中,一排下延伸段與一排上延伸段132疊合抵接且顯露於舌板12以及絕緣座體11之間而形成透空彈動部,使得舌板12因應透空彈動部之金屬彈性而可上下彈動。
每一上彈動接觸端子14包括上彈動接觸部141、上彈動延伸段142、第二上固定部143以及第二上接腳144,上彈動接觸部141位於上彈動延伸段142的前端1421以及後段之間。上彈動延伸段142之前端1421與位於舌板12後端之一排凹陷部123抵貼,使上彈動延伸段142之前端1421至上彈動接觸部141之最高點的區段形成一力臂。上彈動接觸部141之最高點往後方延伸至後端的上彈動延伸段142的區段形成另一力臂,故上彈動接觸部141可位於二力臂之中央處彈動,而具有較佳的彈性。第二上固定部143係連接於後端的上彈動延伸段142,其被定位於第二座體部件112上,而連接於第二上固定部143之第二上接腳144由第二座體部件112之後端伸出於第二座體部件112之外。
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係位於舌板12之上方且被定位於第二座體部件112上,其中,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一排上彈動延伸段142係與一排上接觸端子13之上延伸段132互相交錯設置,如圖4(44)所示。
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結構係與上彈動接觸端子14同理,每一下彈動接 觸端子16包括下彈動接觸部161、下彈動延伸段162、第二下固定部163以及第二下接腳164,下彈動接觸部161位於下彈動延伸段162的前端1621以及後段之間且可位於二力臂之中央處彈動。第二下固定部163係連接於後端的下彈動延伸段162,其被定位於第三座體部件113上,而連接於第二下固定部163之第二下接腳164由第三座體部件113之後端伸出於第三座體部件113之外。
換言之,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第二下固定部163係與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第二上固定部143分別往相反的方向轉折,使得上彈動接觸端子14之第二上接腳144位於第一上接腳134之左側,而下彈動接觸端子16之第二下接腳164則位於第一下接腳154之左側。其中,排列為一列的第一上接腳134以及第二上接腳144之水平高度高於排列為一列的第一下接腳154以及第二下接腳164之水平高度,亦即其係以非等高方式排列。
需特別說明的是,電路板10中,對應於RX+功能之第二接腳接點102(其電路序號為”8”)以及對應於R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係相鄰且靠近於對應於RX-功能之第三接腳接點103(其電路序號為”9”)以及對應於R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而對應於TX+功能之第二接腳接點102(其電路序號為”5”)以及對應於T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係相鄰且靠近於對應於TX-功能之第二接腳接點102(其電路序號為”6”)以及對應於TX-功能之轉折串接結構105,以穩定高頻訊號之高速傳輸。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47~圖52,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2之結構大致上與上述第九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1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 之處有二,第一,一排下接觸端子2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26之接腳的配置。第二,電路板20之配置。
由圖50以及圖52可知,一排下接觸端子25之一排第一下接腳254與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26之一排第二下接腳264係以非等高方式排列,且一排第一下接腳254係連接於電路板20之下表面,而一排第二下接腳264則連接於電路板20之上表面。
圖51A~圖51C顯示出對應於一排第一下接腳254之複數第一接腳接點201設置於電路板20之下表面上,而其餘的複數第一接腳接點201、複數第二接腳接點202、複數第三接腳接點203、複數導線接點204以及複數轉折串接結構205以及電子元件207皆設置電路板20之上表面上。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一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53~圖60,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包括電路板30、絕緣座體31、舌板3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3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3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3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36、外殼體37、複數金屬隔板38以及屏蔽殼39。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之結構大致上與第九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有三,第一,外殼體37之結構。第二,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更包含有複數金屬隔板38以及屏蔽殼39。第三,舌板32之形狀。
首先說明外殼體37。外殼體37具有複數結合槽371,其形狀呈現C字形,可分別供電路板30伸入而與電路板30固定,以提升電路板30之固定穩定度。
圖59顯示出金屬隔板38以及屏蔽殼39,複數金屬隔板38設置於絕緣座 體31內,其中一片金屬隔板38設置於絕緣座體31之第一座體部件311以及第二座體部件312之間,且其金屬隔板38之金屬隔板焊腳381伸出於絕緣座體31之外。該金屬隔板38之功能為分隔一排上接觸端子33以及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34,而可防止電磁干擾/相容(EMI/EMC)之現象發生。類似地,另一片金屬隔板38設置於絕緣座體31之第一座體部件311以及第三座體部件313之間,且其金屬隔板38之金屬隔板焊腳381亦伸出於絕緣座體31之外。該金屬隔板38之功能為分隔一排下接觸端子3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36,而可防止電磁干擾/相容之現象發生。另外,屏蔽殼39套設於絕緣座體31上且包覆電路板30於其中,屏蔽殼39之功能亦為防止電磁干擾/相容現象發生。
因應複數結合槽371以及金屬隔板38之結構,電路板30除了上述相同的結構之外,更包括複數結合接點308,分別設置於電路板30之二表面上,結合接點308係對應於金屬隔板焊腳381以及結合槽371,以建立金屬隔板38以及外殼體37與電路板30之間的電性連接。由圖18C可看出,結合接點308藉由串接線路306連接於電路序號”4”之第一接腳接點301,而對應於電路序號”4”之功能為接地功能,因此,透過結合接點308以及串接線路306而可使金屬隔板38以及外殼體37接地。
圖59以及圖60中,舌板32之形狀係呈現前端水滴型的結構,使得舌板32之前端的厚度較大。當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時,因應前端水滴型的舌板32,使得未使用到的一排下接觸端子3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36不會突出於舌板32,故可確保下接觸端子35以及下彈動接觸端子36不與互補連接器接觸,以避免發生短路之情形。另外,前端水滴 型之舌板32更包含有以下二優點:第一,厚度較大的舌板32可於對接過程中產生較大的反作用力,而可提升其插拉力。第二,厚度較大的舌板32可於對接過程中減少間隙,而可降低對插時的晃動。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二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61,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4之結構大致上與上述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僅在於,舌板42之形狀係為前端厚後端薄的錐形,其功效與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之前端水滴型的舌板32相同。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三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62,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之結構大致上與上述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3之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至於該兩者之不同之處僅在於,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係為USB 2.0 A型之傳輸介面,故其未設置有一排上彈動端子以及一排下彈動端子,且電路板50之配置亦採用符合USB 2.0 A型之傳輸介面的結構。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四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63~圖68,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之二接觸端子之某一端子分成二部份端子,如此任一接觸端子與該互補電連接器之其中一面電連接時,該二部份端子即可導通而形成一迴路,達到偵測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其中以接地端子分成二部份端子較佳,且可為平貼或彈動之接觸端子,但非以此為限。事實上,其他端子亦可分成二部份端子,例如電源端子、訊號端子、CC端子或Vconn端子等。其中,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係為雙向電連接插頭。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五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69~ 圖77,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於絕緣座體中段設有金屬接地分隔板,該金屬接地分隔板設有偵測接觸部,如此該雙向電連接器之上下二排接觸端子與該互補電連接器之其中一面電連接時,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之其中一端子可接觸該金屬接地分隔板之偵測接觸部,該二接觸部即可導通而形成一迴路,達到偵測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
再者,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六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78~圖81雙向雙面電連接器9包括電路板90、絕緣座體91、舌板9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9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9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9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96以及外殼體97,舌板92設置於絕緣座體91之前方,且舌板92係藉由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94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95而連接於絕緣座體91。
也就是說,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94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95係先埋射或組裝於舌板92上,再使複數上接觸端子93、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94、複數下接觸端子95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96固定於絕緣座體91上,而設置舌板92於絕緣座體91之前方,且舌板92可因應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94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95之金屬彈性而相對於絕緣座體91上下彈動。另一方面,複數上接觸端子9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95分別伸入舌板92之複數定位槽921內,且複數上接觸端子9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95可於複數定位槽921內上下彈動。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9係為USB A型3.0傳輸介面之電連接插座。
由圖79、圖80以及圖81可知,電路板90係設置於絕緣座體91之下方,且電路板9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9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902、複數第三 接腳接墊903、複數轉折串接結構904以及電子元件905,複數第一接腳接墊9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9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903以及複數轉折串接結構904皆設置於電路板90之同一表面上。對應於複數上接觸端子9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95之複數第一接腳接墊901係位於複數第二接腳接墊9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墊903之後方,對應於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94之複數第二接腳接墊902係位於對應於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96之複數第三接腳接墊903的一側。換言之,複數第二接腳接墊9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墊903係排列為一列,且以與複數第一接腳接墊901為前後二排的排列方式設置。同理,相對應之第二上接腳944以及第二下接腳964係排列為一列且位於第一上接腳934以及第一下接腳(未顯示於圖中)之前方。其中,圖45(79)為了維持圖面之清晰可見,故僅顯示出第二上接腳944以及第二下接腳964,而未繪出第一上接腳934以及第一下接腳於圖中。
由圖78以及圖81可知,上彈動接觸端子94除了上彈動接觸部941、上彈動延伸段942、第二上固定部943以及第二上接腳944之外,更包括上彎折彈性結構945,顯露於舌板92以及絕緣座體91之外,其可提升上彈動延伸段942之彈性,且進而舌板92之彈動力。下彈動接觸端子96亦為同理,其亦包括下彈動接觸部961、下彈動延伸段962、第二下固定部963、第二下接腳964以及下彎折彈性結構965,其結構以及原理係與上彈動接觸端子94相同,而不再贅述。至於電子元件905之運作將於後段描述。
再者,圖82~圖85係為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之第十七較佳實施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包括電路板60*、絕緣座體61*、舌板6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6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排列為一 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6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66*、外殼體67*以及排列為一排之複數偵測端子68*,而電路板6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墊601*、複數第二接腳接墊602*、複數第三接腳接墊603*以及複數轉折串接結構604*。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之結構大致上與第十六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9的結構相同,且相同之處則不再贅述。
關於第十七較佳實施例與第十六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9之間的差異有二,第一,外殼體67*之長度增長而大於外殼體97之長度。第二,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更包含有複數偵測端子68*。於第十七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係為USB A型Power Delivery 3.0標準規範之電連接插座。其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係與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第六較佳實施例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公頭5*互相為互補連接器。
詳言之,外殼體67*之長度增長係對應於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公頭5*之外殼體57*的長度,使得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公頭5*得以完全進入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之連接槽,而可進行對接。至於複數偵測端子68*,複數偵測端子68*可設置於外殼體67*之頂面以及底面中之至少一者,其功能為偵測與其對接之互補電連接器(例如雙向雙面電連接器5*)是否插入連接槽內。也就是說,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複數偵測端子可設置於外殼體之頂面以及底面上,或者僅設置於外殼體之頂面上。
此外,本案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十八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86~圖89,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包括電路板60、絕緣座體61、舌板62、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接觸端子63、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65、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66、外殼 體67以及複數金屬隔板68,舌板62設置於絕緣座體61之前方,且舌板62係藉由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65而連接於絕緣座體61。
也就是說,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65係先埋射或組裝於舌板62上,再使複數上接觸端子63、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複數下接觸端子65以及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66固定於絕緣座體61上,而設置舌板62於絕緣座體61之前方,且舌板62可因應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65之金屬彈性而相對於絕緣座體61上下彈動。另一方面,複數上接觸端子6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65分別伸入舌板62之複數定位槽621內,且複數上接觸端子6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65可於複數定位槽621內上下彈動。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雙向雙面電連接器6係為USB A型3.0傳輸介面之電連接插座。
由圖87、圖88以及圖89可知,電路板60係設置於絕緣座體61之下方,且電路板60包括複數第一接腳接點601、複數第二接腳接點602、複數第三接腳接點603、複數轉折串接結構604、電子元件605以及結合接點606。對應於複數上接觸端子63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65之複數第一接腳接點601係位於複數第二接腳接點6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點603之後方,對應於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64之複數第二接腳接點602係位於對應於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66之複數第三接腳接點603的一側。換言之,複數第二接腳接點602以及複數第三接腳接點603係排列為一列,且以與複數第一接腳接點601為前後二排的排列方式設置。同理,相對應之第二上接腳644以及第二下接腳664係排列為一列且位於第一上接腳634以及第一下接腳(未顯示於圖中)之前方。其中,圖24為了維持圖面之清晰可見,故僅顯示出上彈動接觸端子64 之第二上接腳644以及下彈動接觸端子66之第二下接腳664,而未繪出上接觸端子63之第一上接腳634以及下接觸端子65之第一下接腳於圖中。
由圖86以及圖89可知,上彈動接觸端子64除了上彈動接觸部641、上彈動延伸段642、第二上固定部643以及第二上接腳644之外,更包括上彎折彈性結構645,顯露於舌板62以及絕緣座體61之外,其可提升上彈動延伸段642之彈性,且進而舌板62之彈動力。下彈動接觸端子66亦為同理,其亦包括下彈動接觸部661、下彈動延伸段662、第二下固定部663、第二下接腳664以及下彎折彈性結構665,其結構以及原理係與上彈動接觸端子64相同,而不再贅述。
圖86顯示出二片金屬隔板68,該二片金屬隔板68係以前後排列方式設置,位於前方的金屬隔板68係設置於舌板62內,且介於一排上接觸端子63(以及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64)以及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6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66)之間,其功能為分隔一排上接觸端子33(以及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64)以及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6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66),而可防止電磁干擾/相容之現象發生。
至於位於後方的金屬隔板68則設置於絕緣座體61內,其中,絕緣座體61為二件式部件疊合,其包括第一座體部件611以及第二座體部件612,而該金屬隔板68被固定於第一座體部件611以及第二座體部件612之間,且亦介於一排上接觸端子63(以及一排上彈動接觸端子64)以及排列為一排之複數下接觸端子65(以及一排下彈動接觸端子66)之間,其功能與前方的金屬隔板68相同。另外,後方的金屬隔板68具有金屬隔板焊腳681,其伸出於絕緣座體61之外而可與電路板60之結合接點606連接,以建立後方的金屬隔 板68與電路板60之間的電性連接。
根據上述可知,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除了可應用於USB A型2.0之傳輸介面之外,亦可應用於USB A型3.0以及3.1之傳輸介面中,其結構係於USB 2.0傳輸介面之4支接觸端子的鄰近處增設5支彈動接觸端子,而形成USB 3.0傳輸介面。另一方面,電路板之結構可因應不同配置的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以及上下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而採用不同的結構,以可藉由較低的製造以及組裝完成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組裝。
另外,因應高頻傳輸之需求,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更設置有金屬隔板,以分隔接觸端子(或彈動接觸端子),而可避免電磁干擾/相容現象發生。其中,金屬隔板可透過其金屬隔板焊腳以及所連接的電路板而接地。此外,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更可於絕緣座體之外增設屏蔽殼,以進一步防止電磁干擾/相容現象。
請參閱圖90~圖96,其為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的各種結構示意圖,該些實施例中之雙向電連接器係使用二次埋入射出製程而形成,其先疊合複數上接觸端子與複數下接觸端子之後,再對金屬件進行第一次埋入射出製程,或者上述二步驟之先後順序可變更或同時發生,該些複數上接觸端子與複數下接觸端子之延伸部即為該浮動舌板之彈動力臂。接下來組裝複數上接觸端子與複數下接觸端子於成型而產生的舌板上,再進行第二次埋入射出製程而形成絕緣座體,最後套設金屬殼即可。至於去料帶等運作則不再贅述。需特別說明的是,該些雙向電連接器更可採用各種不同的結構:圖93中顯示出其中段支撐塑膠為板片型及該複數上接觸端子與複數下接觸端子之延伸部為橫向等高排列, 圖97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第二十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示意圖,而圖97中顯示出其中段支撐塑膠為H型,該H型之絕緣中段支撐可有效防止4個USB2.0彈動端子與USB3.0的5個透空彈動部接觸造成短路。
請參閱圖98~圖103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於第二十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示意圖,至於應用於USB 3.0 A型雙向插座之雙向電連接器,其對應於USB 3.0電路功能之5支端子的轉折延伸部不可重疊,以避免影響高頻傳輸,例如圖100中之5支端子之平面接觸部的中間接地接觸端子為上下接觸部由前方反折一体共用一透空彈動部及一接腳,且該複數上下接觸端子二側之二對高速高頻訊號平面接觸部之轉折延伸部,分別於舌板之平面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彈動槽間之橫向隔欄轉折設置,且上下其中一對高頻訊號接觸部轉折延伸部設於4個彈動接觸部之二外側,另一對高頻訊號接觸部轉折延伸部設於4個彈動接觸部之電源及接地與訊號接觸部間,避免高頻傳輸干擾。
請參閱圖104~圖109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圖104~圖105A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於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中不同視角之結構示意圖,圖104~圖105顯示出一種連結料橋之結構,而圖104~圖104A則顯示出另一種連結料橋之結構。圖105~圖106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於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中不同視角之疊合結構示意圖。圖108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於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圖109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複數上接觸端子以及複數下接觸端子於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疊合結構示意圖。
圖110~圖111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第二十三較佳實施例中不同視角之結構剖面示意圖。圖110~圖111則應用為power delivery(PD)type結構。其中,本案應用於PD type時,可在母座金屬殼的頂面和底面兩者至少之一增設4支端子,即設有偵測及屏蔽結構為PD TYPE雙向母座結構,其作用為與公頭(插頭)對接須接觸其偵測端子後才產生作動,當該公頭插入一定深度導通該PD TYPE雙向母座金屬殼底部之偵測端子而完成偵測,才能進行該接地及電源的電路供電傳輸,以達到安全電路保護,增加使用的安全性,其餘部分和前揭實施例相同,於此不贅述。該雙向電連接器為PD TYPE於金屬殼底部二側多出4個偵測接觸部,該對接之公頭正插反插皆會與底部4個接觸部接觸作動,所以該多出之4個偵測接觸部可僅設於底面,但亦可於底面及頂面皆設有該4個為共8個偵測接觸部。
圖112~圖113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於第二十四較佳實施例中不同剖面之結構剖面側視示意圖,雙向電連接器之絕緣舌板及絕緣座體於上下二排平面接觸端子間設有金屬分隔板,該絕緣座體前端設有該絕緣舌板,該絕緣舌板之上下露出二排平貼接觸部,該雙向電連接器為一種雙向電連接插座,該絕緣舌板與絕緣座體為一次埋設該上下二排平面接觸端子及該金屬分隔板。且該金屬隔板亦可於該二排蹤向接腳間設置以避免高頻傳輸干擾。
圖114~圖118係本案之第二十五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圖118中雙向電連接器之偵測彈動端子與金屬殼為一體式結構,與另外組裝之偵測端子搭接偵測作為偵測構造,當該電連接插座對接一電連接公頭時,當該公頭插入一定深度導通該雙向插座之二個偵測接觸部而完成偵測,才能進 行該接地及電源的電路供電傳輸,以達到安全電路保護。
圖119~圖169係本案之第二十六較佳實施例之結構側視及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圖120雙向電連接器之偵測彈動端子為另外組裝之端子結構與金屬殼搭接偵測作為偵測構造,當該電連接母座對接一電連接公頭時,當該公頭插入一定深度導通該雙向母座之二個偵測接觸部而完成偵測,才能進行該接地及電源的電路供電傳輸,以達到安全電路保護。
圖121係本案雙向電連接器之第二十七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結構剖面上視示意圖。圖121雙向電連接器上下相對之二對高頻訊號接觸部之轉折延伸部,上下相對設於該舌板之彈動接觸部之二外側,且該上下相對之二對高頻訊號接觸部之延伸部為透空彈動部,連接該絕緣舌板與絕緣座體,該絕緣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為透空彈動部。
該二排彈動接觸端子分別於該電路板上串接而形成二組電路接點,並可藉由一電路開關進行導通以及斷路之切換,故該雙向電連接插座不需設置一控制電路來進行作彈動接觸端子之電路接點的切換。
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亦可不設置偵測端子或偵測裝置,而可藉由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之接觸端子作為偵測端子,以判讀偵測該互補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
或者,可採用以下的偵測手段:於外殼體之左右兩側皆設有一彈性卡扣,藉以判讀偵測該互補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而不設置偵測端子以及偵測裝置(未圖示)。
又或者,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之二接觸端子之某一端子分成二部份端子,如此任一接觸端子與該互補電連接器之其中一面電連接時,該二部份 端子即可導通而形成一迴路,達到偵測雙向雙面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其中以接地端子分成二部份端子較佳,但非以此為限。事實上,其他端子亦可分成二部份端子,例如電源端子、訊號端子、CC端子或Vconn端子等。其中,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係為雙向電連接插頭。
上述各種偵測裝置的實施均可配合軟體或硬體之開關設置,藉以依電連接插頭插入之定向進行相關電路之開關或電路訊號之切換。上述較佳實施例之防逆流係以電連接插頭說明,其並非限定於電連接插頭,事實上,亦可應用於電連接插座上,且電連接插座之防逆流的安全設置係與上述同理,而不再贅述。
本案應用不論是轉接線或轉接器,其兩端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電連接插座或電連接插頭,可為單一接觸端子或雙接觸端子,且兩者之接觸端子皆設有不彈動之接觸部或皆全為彈動之接觸部。本案雖以作為連接線或轉接線之插接公頭之應用,但非以此為限。然而本案亦可應用其他電子裝置,比如作為隨身碟、無線收發裝置、轉接電連接器、IC控制器、家用電器……等等之電連接插頭。
另外,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由於有二接觸端子故亦可配合使用蕭特基二極體防短路或防逆流作為電路安全保護,然而亦有多種方式如設置防逆流電子元件或防短路電子元件或電路安全保護元件或安全電路設置手段,藉以達到電路安全保護效果,此種防短路或防逆流之電路保護,此種電路安全保護設置在新型申請號201120320657.8及201020547846.4皆有敘述,在此不再贅述。
根據上述可知,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除了可應用於USB A型2.0之傳 輸介面之外,亦可應用於USB A型3.0以及3.1之傳輸介面中,其結構係於USB 2.0傳輸介面之4支接觸端子的鄰近處增設5支彈動接觸端子,而形成USB 3.0傳輸介面。由於本案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具有雙面對接功能,故必須增設上下二排彈動接觸端子,亦即增加10支彈動接觸端子。加上原本的8支接觸端子,共有18支端子,為了避免18支端子互相交錯而增加雙向雙面電連接器之組裝難度,本案之上彈動接觸端子以及下彈動接觸端子根據不同需求而可採用往相反方向或相同方向轉折的結構,使得其相對應之接腳分別伸出於絕緣座體之外,且可以同一水平高度方式排列為一列或以不同水平高度方式排列為二列。另一方面,電路板之結構可因應不同配置的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以及上下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而採用不同的結構,以可藉由較低的製造以及組裝完成雙向雙面電連接器的組裝。
圖122至圖126分別為本案雙面電連接的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立體、結構俯視和結構前視圖,可作為USB 3.0/3.1高頻高速訊號傳輸的雙面電連接插座,其中接觸介面的接腳由前視圖來看為完全不重疊且為前後二排的設置。
參考圖127至圖130,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中的USB 3.0/3.1高頻高速訊號傳輸接觸介面的部分結構展開和疊合。其特徵在於由俯視觀之,上下兩排疊合的接觸介面的接觸部為上下重疊,延伸部和接腳部則為偏置不重疊的安排,上下兩排的接腳部的長度可以相同或不同以形成單排或兩排接腳的端腳。
參考圖131和圖132,當浮動舌板(10)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為第一次埋設絕緣舌板和部分基座時,部分USB 3.0/3.1接觸介面可直接 作為彈性力臂使得絕緣舌板浮動。圖133和圖134為應用於USB 3.0/3.1 A型雙面插座,其中有關USB 2.0的接觸介面的結構設計,第二十八較佳實施例可比照其他實施例完全相同或類似的結構設計實施。參考圖135和圖136,上下二排疊合時,接觸部(22)和延伸部(24)上下重疊,接腳(26)則否。將USB 2.0的上下接觸介面和埋設USB 3.0/3.1接觸介面的舌板組裝一起如圖34(137)和圖35(138)所示,由俯視觀之,彈動的USB 2.0的接觸介面和平面的USB 3.0/3.1接觸介面不重疊,彈動的USB 2.0的接觸介面位於絕緣舌板的較後方,USB 3.0/3.1接觸介面的5個平面接觸則位於絕緣舌板的較前方。再將此組裝後的結構進行第二次埋設完整基座。
又,正反雙面電連接插座可正反雙向對接定位一公頭電連接器,其設有偵測及屏蔽結構為PD TYPE雙向插座結構。正反雙面電連接插座可以為臥式,側立式,直立式或疊層或疊合不同連接介面之結構,且可以為二排或僅一排水平接腳(26)或前後二排之前排為縱向插腳而後排為水平接腳。
再者,正反雙面電連接插座之3.0/3.1高頻高速傳輸之接觸介面為使用二次埋入射出製程而形成,其先疊合複數上平面接觸端子與複數下平面接觸端子之後進行浮動舌板,基座與中段支撐結構之第一次埋入射出製程,接下來組裝複數上彈動接觸端子與複數下彈動接觸端子,設置於第一次埋設成型而產生的浮動舌板,基座與中段支撐結構之上下,再進行第二次埋入射出製程而形成絕緣座體,最後套設金屬殼即可。
續,正反雙面電連接插座更可採用各種不同的結構,其中段支撐塑膠結構為板片型,亦可為H型。應用於USB 3.0 A型雙面插座的雙面電連接器時,其對應於USB 3.0/3.1高頻高速傳輸電路功能的5支端子的轉折延伸部 不可重疊,以避免影響高頻傳輸,5支端子的平面接觸部的中間接地接觸端子為上下接觸部由前方反折一体共用一彈動延伸部及一接腳。
接下來說明本案雙面電連接器應用於舌板防短路凸部的情形。
圖141、圖142、圖143、圖144、圖145、圖146分別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二十九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的不同視角或組裝立體示意圖。該雙面電連接器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與該浮動舌板(10)係為埋設成型,該浮動舌板(10)與基座(4)間設有透空彈動部,且該透空彈動部為平面或S型凸包彈動結構。再者,轉折延伸部(23)連接該橫向等高併排之該相同電路之延伸部(24)或延伸部及接腳(26),該轉折延伸部(23)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24)不交叉重疊。該轉折延伸部(23)連接延伸部(24)或延伸部(24)及接腳(26)。其中該舌板及基座(4)其係可分開於中段透空一次埋設成型,或亦可為絕緣舌板與基座(4)連結之一體式絕緣體未分開之結構(未圖示)與該上下排接觸端子埋設成型,又,該浮動舌板(10)設有至少二側之二個或二側及中間防高溫變形之至少1個或2個之共至少3個或4個箭頭式水滴型之凸塊防短路結構(11)。但不限地,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的端腳亦可不疊合(橫向等高併排)延伸至塑膠基座外。
圖147、圖148分別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二十九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不同結構態樣之立體示意圖。圖148則顯示有別於圖147的水滴型之凸塊防短路結構(11),但兩者凸肋末端都高出浮動舌板(10)面,例如比浮動舌板(10)面高出0.05至0.10mm及設有中間防高溫變形之至少二個共至少4個箭頭式水滴型之凸塊防短路結構。
圖149、圖150、圖151、圖152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三十較佳實施 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之不同視角及立體示意圖。其上下二排接觸介面(20)為USB2.0充電接觸介面,僅設有電源及接地二個平貼接觸部結構,其中該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之電源及接地端子係於接觸部(22)前方或一側邊設有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透空彈動延伸部及接腳(26)。又,該浮動舌板(10)設有至少二側之二個或二側及中間防高溫變形之至少1個共至少3個箭頭式水滴型之凸塊防短路結構(11)。但不限地,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的端腳亦可不疊合(橫向等高併排)延伸至塑膠基座外。
圖153~圖158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三十一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不同視角或組裝立體示意圖,該舌板H型防短路凸部為水滴型結構可隔離該舌板上下之二排接觸部與金屬殼碰觸,避免短路及減少公母對接時之搖晃間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該上下二排接觸部為USB2.0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排接觸部之二排彈動延伸部為等高並排,該雙面電連接公頭的彈動延伸部為S型結構可增加延伸部彈性之結構。
圖159~圖164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第三十二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不同視角或組裝立體示意圖。該舌板H型防短路凸部為水滴型結構可隔離該舌板上下之二排接觸部與金屬殼碰觸,避免短路及減少公母對接時之搖晃間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該上下二排接觸部為USB2.0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排接觸部之二排彈動延伸部為等高並排,該雙面電連接公頭的彈動延伸部為釣竿型結構可增加延伸部彈性之結構。
請參閱圖59~圖60說明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十一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側視示意圖,該舌板防短路凸部尺寸最大可為1.95mm,該舌板防短路凸部為水滴型結構可隔離該舌板上下之二排接觸部與金屬殼碰 觸,避免短路及減少公母對接時之搖晃間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定位於該上下座體之上下二排接觸部與中間定位至少一排接觸端子之絕緣座體間,各分別設有一金屬接地分隔板防EMII/EMC有利高頻傳輸,避免訊號干擾,且座體後方之電路板設有切換正反向之電子元件及控制IC晶片。
請參閱圖61說明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十二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側視示意圖,該舌板防短路凸部為往內漸縮型結構可隔離該舌板上下之二排接觸部與金屬殼碰觸,避免短路及減少公母對接時之搖晃間隙,且能增加拔出力。
請參閱圖62說明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十三較佳實施例的舌板防短路凸部結構側視示意圖,該舌板防短路凸部為水滴型結構可隔離該舌板上下之二排接觸部與金屬殼碰觸,避免短路及減少公母對接時之搖晃間隙,且能增加拔出力。且該上下二排接觸部為USB2.0接觸介面,且該上下二排接觸部之二排彈動延伸部為等高並排,且座體後方之電路板設有切換正反向之電子元件及控制IC晶片。
舌板之形狀係呈現前端水滴型的結構,使得舌板之前端的厚度較大。當本案雙向電連接器與互補電連接器對接時,因前端水滴型凸部的舌板,使得二排接觸端子凹陷於舌板,故可確保接觸端子不與電連接器之金屬殼接觸短路。另外,前端水滴型之舌板更包含有以下二優點:第一,厚度較大的舌板可於對接過程中產生較大的反作用力,而可提升其拉出力。第二,厚度較大的舌板可於對接過程中減少間隙,而可降低對插時的晃動,本案舌板的水滴型結構為前視讓位上下二排接觸部之凹凸結構,其與母座對接時,該讓位凹部之二排平貼接觸部可與母座之彈動接觸部平順穩定地接觸 導通,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藉由該水滴型結構的凸部可限位隔離金屬殼,防止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與金屬殼碰觸短路,並減少絕緣舌板於金屬殼之上下活動空間尺寸,防止透空彈動延伸部之材料彈性疲乏。
依據上述,本案的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至少有如下的特徵:
1.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為USB2.0接觸介面,設有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平貼接觸部結構。上下二排接觸部設有可分別由前方或一側邊連接之至少二個轉折延伸部。轉折延伸部連接該橫向等高併排之該相同電路之延伸部或接腳,或是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延伸部或接腳。轉折延伸部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不交叉重疊,轉折延伸部連接透空彈動延伸部及接腳。又,上下二排平貼端子之電源及接地端子係於接觸部前方或一側邊設有轉折延伸部。
2.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之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為USB2.0/3.0/3.1接觸介面,可正反雙向對接定位一電連接器插座,雙向公頭設有較長之金屬殼為偵測及屏蔽結構為PD TYPE雙向公頭結構。
3.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公頭或插座可應用於轉接電連接器或無線收發裝置或HUB擴充器或充電寶/充電器/行動電源或隨身碟/U盤/大姆哥/行動硬碟等的轉接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
請參閱圖165至圖168,係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三十三較佳實施例,其大致和第二十二較佳實施例相同,該USB3.0/3.1插座連接器之浮動舌板埋設之上下二排平面接觸部,係分別為RX+、RX-、GND、TX+、TX-5個平面接觸部,該中間之上下二GND接地平面接觸部連接上下二接地延 伸部,該上下之二接地延伸部埋設於該浮動舌板,且該上下二接地延伸部疊合抵接串接為僅一接地延伸部連接接腳之結構。
該USB3.0/3.1插座連接器之浮動舌板埋設之上下二排平面接觸部,係分別為RX+、RX-、GND、TX+、TX-5個平面接觸部,該二側之上下各二對接高差分訊號平面接觸部連接上下各二對高差分訊號延伸部,該上下之各二對高差分訊號延伸部相鄰埋設於該浮動舌板及絕緣基座,且相鄰埋設於該浮動舌板及絕緣基座之該上下各二對高差分訊號延伸部為約略等距等長排列之結構。
請參閱圖169和圖170,係為本案雙面電連接器之第三十四較佳實施例,其大致和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該USB3.0/3.1插頭連接器之該絕緣基座為3件式基座疊合,該3件式疊合基座分別埋設或組裝至少一排端子,該中間基座定位該4個相同電路接點端子並列之固定部,該上下基座定位該上下各分別設有之一排各為5個彈動接點端子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固定部,係分別為RX+、RX-、GND、TX+、TX-5個固定部,該上下二排各5個固定部連接之接腳分別為一左一右轉折且腳距縮小為小於接觸介面之間距,該上下二排各5個固定部二側之二對高差分訊號固定部及接腳為約略等距等長相鄰埋設於該上下基座之排列結構。
在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中所提出之具體的實施例僅為了易於說明本創作之技術內容,而並非將本創作狹義地限制於該實施例,在不超出本創作之精神及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情況,可作種種變化實施。

Claims (23)

  1.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
  2.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至少一排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該透空彈動部之上方以 及下方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
  3.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插頭傳輸介面,該前排平貼接觸部連接之該至少一排延伸部為左右錯位橫向等高排列之彈動延伸部結構。
  4.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各包括有二對高差分訊號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平貼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 其特徵為: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插座傳輸介面,該上下二對高差分訊號端子之延伸部轉折相鄰埋設於該舌板。
  5.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彈動接觸部連接之接腳部分別上下一左一右轉折且該接腳部分別上下排錯位各自設於左右側之橫向等高一排或上下二排水平接腳。
  6.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 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絕緣座體為3件式基座疊合,該上方之基座埋設或組裝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定位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固定部,該中間之基座埋設或組裝該二排接觸端子,定位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固定部,該下方之基座埋設或組裝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定位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固定部。
  7.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平貼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 排之彈動接觸部浮設於該浮動舌板之上下二側。
  8.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彈動接觸端子之一排彈動延伸段之前端抵貼該浮動舌板後方之一排凹陷部。
  9.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 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後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彈動接觸部凹設於該舌板上下兩側彈動接觸部之彈動區,且該二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彈動接觸部不高於該舌板上下兩板面。
  10.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部之二側高差分訊號延伸部係於該舌板之平貼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間之橫向隔欄結構轉折相鄰埋設。
  11.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及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 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該上下連接槽之一排平貼接觸部及一排彈動接觸部係前後排列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傳輸介面,該上下連接槽設有偵測裝置,該偵測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及該連接槽上下各至少一偵測元件構成,該至少一偵測元件包括該二排接觸端子之至少其中之一為偵測端子,該偵測裝置可偵測一互補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
  12.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包括有:一絕緣座體,一舌板,及一金屬分隔板,該金屬分隔板定位於該舌板中段;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外殼體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係為一次埋設成型,且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分隔開一透空區,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埋設固定於該舌板,該金屬分隔板分隔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
  13. 一種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座體;一舌板,該舌板設於該絕緣座體前端,該舌板為一金屬殼包覆,於該舌板上下方形成上下連接槽,該舌板上下面設有二排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接觸部為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該二排接觸部連接至少一排延伸部,該至少一排延伸部連接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該固定部另一端連接一接腳,該接腳伸出該絕緣座體外;其特徵為: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係為一次埋設成型,且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分隔開一透空區,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該舌板之防短路結構前視為讓位該上下二排接觸部之凹凸結構,該凹凸舌板結構與一母座對接時該讓位凹部之二排平貼接觸部可與該母座之一彈動接觸部平順穩定地接觸導通,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藉由防短路凸部可限位隔離金屬殼,防止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與該金屬殼碰觸短路,並減少舌板於該金屬殼之上下活動空間尺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10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該舌板設於該連接槽中段可上下位移浮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5項或第6項或第7項或第8項或第13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該二排接觸部連接二排延伸部,該二排延伸部連接該固定部,該固定部定位於該絕緣座體。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該該舌板上下面更設有二排彈動接觸端子,該彈動接觸端子設有一彈動接觸部位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或第5項或第6項或第7項或第8項或第9項或第10項或第11項或第16項或第17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以下其中之一,或一者以上之組合:a.該前排設有VBUS,D+,D-,GND 4個或RX+,RX-,GND,TX+,TX-5個平貼接觸部;b.該後排為上下各5個為RX+,RX-,GND,TX+,TX-或VBUS,D+,D-,GND 4個彈動接觸部;c.該舌板上下面二排接觸端子之二排平貼或彈動接觸部為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接觸介面;d.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舌板為埋設結構;或e.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器之上下二排接觸介面可正反雙向對接定位一對接電連接器;f.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且該透空彈動部之上下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g.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且該透空彈動部之上下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各包括有二對高差分訊號端子,該上下二對高差分訊號端子之透空彈動部為錯位橫向等高並排之排列結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5項或第6項或第8項或 第11項或第16項或第17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以下其中之一,或一者以上之組合:a.該上下二平貼接觸端子設有至少二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b.該上下二平貼接觸端子設有至少二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連接該上下疊合或橫向等高併列之延伸部或接腳;c.該上下二平貼接觸端子設有至少二個該接觸部前端或一側邊之轉折延伸部,該轉折延伸部與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不交叉重疊;d.該舌板後方之上下各設有一排5個接點之彈動延伸部其前端抵貼該舌板後方之凹部,且彈動延伸部設有順向或反向延伸之彈動接觸部;e.該舌板後方之上下各設有一排5個接點之彈動延伸部其前端抵貼該舌板後方之凹部,且彈動延伸部設有雙力臂中段接點彈動之接觸部;f.該舌板之上下二面設有水滴箭頭型或二外側設有H型之防短路絕緣凸部結構;g.該舌板之上下二面皆設有至少二個凸部之H型防短路結構或至少二側之二個或二側及中間防高溫變形之至少1個共至少3個箭頭式或水滴型之一凸部防短路結構;h.其中該外殼體為一金屬體,該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且該透空彈動部之上下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該舌板之至少二側或中間至少一個之至少3個之凹凸結構,該水滴型結構前視為讓位該上下二排接觸部之凹凸結構,該凹凸舌板結構與一母座對接時該讓位凹部之二排平貼接觸部可與母座之彈動接觸部平順穩定地接觸導通,且該二排平貼接觸部藉由防短路 凸部可限位隔離該金屬殼,防止二排平貼接觸部與該金屬殼碰觸短路,並減少絕緣舌板於金屬殼之上下活動空間尺寸,防止該透空彈動部之材料彈性疲乏;i.該舌板包括複數凸部,該些凸部位於該排上接觸部和該排下接觸部的兩外側,或是位於該些上接觸部之間和該些下接觸部之間;j.其中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係為一次埋設成型,且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設有透空部,該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位於該透空區,且該透空彈動部之上下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且該舌板設有至少二側之二個或二側及中間防高溫變形之至少1個共至少3個箭頭式水滴型之凸塊防短路結構;k.其中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係為一次埋設成型,且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設有透空區,該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位於該透空區,且該透空彈動部之上下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該透空區設有相同電路之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之透空彈動部;l.該二排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延伸部或接腳為橫向等高併排或上下疊合;或m.該上下連接槽之該二排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插頭傳輸介面;n.該上下連接槽各設有前後兩排9個接點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USB3.0/3.1插頭接觸介面該舌板上下各設有一排4個接點平貼凸出之接觸介面,且該4個接點上下相同電路串接接腳為內縮且為小於接觸介面之間距;o.該上下連接槽各設有前後兩排9個接點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USB3.0/3.1插頭接觸介面該絕緣座體之上下各定位有一排5個彈動接點之 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固定部,該一排5個彈動接點之接腳分別為一左一右轉折且腳距縮小為小於接觸介面之間距;p.該上下連接槽各設有前後兩排9個接點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USB3.0/3.1接觸介面,該絕緣座體後端設有一電路板,該電路板設有電路接點電連接該一排或二排水平接腳,該電路板設有單面或雙面電路串接接點結構,且該電路板設有之單面或雙面之RX+,RX及,TX+,TX-訊號接點為各自一對相鄰靠近約略等距轉折延伸之金手指串接結構;q.該上下連接槽各設有前後兩排9個接點之相同序號依序反向排列之USB3.0/3.1接觸介面,該電路板設有之單面或雙面貫孔之RX+,RX及,TX+,TX-訊號電路接點焊墊,為各自上下一左一右轉折,分別設於上下排錯位左右排列之一排單面之或二排雙面貫孔電路接點焊墊,且分別一對相鄰靠近約略等距轉折延伸之金手指串接結構;r.該二排接觸部之相同電路序號二延伸部依序同向併列排列,且該依序同向併列之延伸部與該不同電路之延伸部保持安全間距不交叉重疊;s.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為一體式連結或分離式不連結。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以下其中之一,或一者以上之組合:a.該偵測裝置構造包括該至少二偵測元件,該至少二偵測元件為至少二接地偵測端子,b.其中該外殼體為一金屬體,該偵測裝置構造包括該至少二偵測元件,該二排接觸端子之至少其中之一為偵測端子,該二偵測元件為一偵測端子與該金屬體或至少二偵測端子構成; c.該偵測裝置構造包括該至少二偵測元件,該至少二偵測元件為至少二接地偵測端子,該至少二接地偵測端子設有二接觸延伸部,二固定部及二接腳,該至少二接地偵測端子藉由與對接連接器之接觸導通形成偵測迴路,該偵測裝置可偵測一互補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d.該至少二接地偵測端子設有二接觸延伸部,二固定部二及接腳,該至少二接地偵測端子可設於平貼接觸部或彈動接觸部與對接連接器之同一接觸部導通形成偵測迴路,該偵測裝置可偵測一互補電連接器插入之定向。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5項或第8項或第11項或第16項或第17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座體為3件式基座疊合,該3件式基座分別埋設或組裝該至少一排端子;抑或該絕緣座體為3件式基座疊合,該中間基座定位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固定部,該二排接觸端子各為4個,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固定部呈等高並列,該上下基座各定位該上下各一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固定部,該二排彈動接觸端子各為4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或第7項或第9項或第10項或第16項或第17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以下其中之一,或一者以上之組合:a.該上下連接槽之該二排接觸部係具有相同電路序號且依序反向排列之USB 3.0或USB 3.1之插座傳輸介面;b.該舌板上下二側之彈動接觸部浮設或伏設或凹設於該舌板;或c.該上下二排彈動接觸部不高於該舌板之上下二板面;d.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為埋設結構,該絕緣座體一體設有中段支撐結構,該中段支撐結構支撐該二排彈 動接觸端子,且於該舌板中間設有金屬隔板分隔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避免高頻傳輸干擾;e.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為一次埋設於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該絕緣座體一體設有中段支撐結構,該中段支撐結構支撐該二排彈動接觸端子;f.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為一次埋設於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該絕緣座體一體設有中段支撐結構,該中段支撐結構支撐該二排彈動接觸端子,且於該舌板中間設有金屬隔板分隔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避免高頻傳輸干擾;g.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絕緣舌板為一次埋設,且該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為各5個平面接觸部,中間為接地端子,二側為二對訊號端子,且於該平貼接觸部後方設有4個彈動接觸部為USB 3.0接觸介面;h.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係各設有二對高差分訊號端子該每對高差分訊號端子之延伸部相鄰排列埋設於絕緣之舌板與基座;i.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USB 3.0接觸介面,係分別為RX+、RX-、GND、TX+、TX-5個平面接觸部與電源、訊號D+、D-及接地4個彈動接觸部;j.其中該舌板及該絕緣座體係為一次埋設成型,且該舌板與該絕緣座體間設有透空區,該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位於該透空區,且該透空彈動部之上下各設有該一排彈動接觸端子,該上下二排接觸端子係各設有二對高差分訊號端子,該每對高差分訊號端子之透空彈動部位於該透空區; k.該浮動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絕緣舌板為一次埋設,該浮動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面於該舌板之5個平貼接觸部與4個彈動接觸部之間設有橫向隔欄結構;l.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該舌板為一次埋設,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側訊號端子係於該舌板之外側或內側轉折相鄰埋設;m.該舌板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平貼接觸端子與舌板為一次埋設,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側訊號端子係於該舌板外側或內側之平貼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間之橫向隔欄結構轉折相鄰埋設;n.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側訊號端子係可於該舌板之彈動接觸部之外側或內側轉折相鄰埋設;o.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側訊號端子係可於該舌板之彈動接觸部外側或內側之平貼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間之橫向隔欄結構轉折相鄰埋設;p.該二排彈動接觸端子之兩側係為接地及電源彈動接觸端子,該二排接觸端子之二側訊號端子係可於該舌板之接地及電源彈動接觸端子之彈動接觸部外側或外側之平貼接觸部與彈動接觸部間之橫向隔欄結構轉折相鄰埋設;q.該舌板設有正反雙面之上下二排各4個彈動接觸部之彈動槽,該彈動槽設有左右限位隔欄及上下排接觸部之導斜面左右錯位之不透孔斜向分隔板結構;r.該正反雙面電連接器之上下二排接觸介面為USB 3.1接觸介面,該USB 3.1接觸介面為雙向母座可正反雙向對接定位一公頭電連接器,該雙向母座設有偵測及屏蔽結構;s.該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應用於HUB擴充器或充電寶/充電器/行動電源或隨 身碟/U盤/大姆哥/行動硬碟等的轉接裝置或其他電子裝置。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或第13項所述之雙向雙面電連接器,可為以下其中之1,或一者以上之組合:a.其中該二排接觸端子設有VBUS,D+,D-,GND 4個或RX+,RX-,GND,TX+,TX-5個平貼接觸部;b.其中該二排接觸端子之延伸部形成一透空彈動部。
TW105213996U 2015-09-09 2016-09-09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675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15830P 2015-09-09 2015-09-09
US62215830 2015-09-09
US201562220298P 2015-09-18 2015-09-18
US62220298 2015-09-18
US201562249526P 2015-11-02 2015-11-02
US62249526 2015-11-02
US201662312714P 2016-03-24 2016-03-24
US62312714 2016-03-24
US201662330453P 2016-05-02 2016-05-02
US62330453 2016-05-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7500U true TWM567500U (zh) 2018-09-21

Family

ID=5823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3996U TWM567500U (zh) 2015-09-09 2016-09-09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105129419A TW201712974A (zh) 2015-09-09 2016-09-09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9419A TW201712974A (zh) 2015-09-09 2016-09-09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206628633U (zh)
TW (2) TWM567500U (zh)
WO (1) WO20170417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1090B (zh) * 2017-05-09 2023-05-05 东莞市米南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USB Type C公头电连接器及其传输导体结构
CN107749528A (zh) * 2017-08-31 2018-03-0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及插头
CN110350352B (zh) * 2018-04-04 2022-11-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I658660B (zh) * 2018-06-12 2019-05-01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
TWI674819B (zh) * 2018-10-19 2019-10-11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sb c電路板
CN112514065B (zh) * 2019-04-23 2024-05-14 庆鼎精密电子(淮安)有限公司 转接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0672998B (zh) * 2019-10-17 2022-08-23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种连接器的导通耐压测试方法和导通耐压测试组件
CN112886341B (zh) * 2021-01-18 2022-11-04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22143642A (ja) 2021-03-18 2022-10-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23035244A1 (zh) * 2021-09-10 2023-03-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应用所述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CN113783034B (zh) * 2021-09-17 2023-08-08 深圳市龙嘉鑫五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插接方向的usb连接母座
TWI790796B (zh) * 2021-11-01 2023-01-2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1525A (zh) * 2011-07-01 2013-02-13 蔡周贤 具有套接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CN202737238U (zh) * 2012-08-20 2013-02-13 张乃千 双面接触式的电连接器母头
CN203056157U (zh) * 2012-11-29 2013-07-10 深圳市越洋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接口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u盘
US20140206209A1 (en) * 2013-01-24 2014-07-24 Apple Inc. Reversible usb connector
CN104124569B (zh) * 2013-04-24 2016-01-20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usb接口结构
CN204376019U (zh) * 2015-01-09 2015-06-03 廖生兴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结构
CN104836044B (zh) * 2015-04-10 2017-03-08 殷峥凯 Usb连接器及设有该usb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6341A (zh) 2017-08-08
CN206628633U (zh) 2017-11-10
TW201712974A (zh) 2017-04-01
WO2017041747A1 (zh)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67500U (zh)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04082B (zh)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44694B (zh)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752909B (zh) 雙向雙面電連接器
CN106233536B (zh) 双向电连接母座及双向电连接公头及其组合
TWI581530B (zh) 插座電連接器
CN104064915B (zh) 电连接器
TWI623162B (zh) 電連接器
WO2018028709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TWM541663U (zh) 雙向電連接器
WO2016188445A1 (zh) 正反双向插接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和弹性卡扣
CN110380260A (zh) 插座电连接器
TWM601913U (zh)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CN104882689B (zh) 一种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204858026U (zh) 具有金属外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WO2017190644A1 (zh) 具有大电流容量与高频讯号传输的双面电连接器
TWM565427U (zh) Ground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499692U (zh) 電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CN109904658A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WO2019158111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CN109742570A (zh) 电连接器
TWM567501U (zh) Two-way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7009727U (zh) 电连接器
TWM516251U (zh) 電連接器
CN106159591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