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55676U - 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55676U
CN206155676U CN201621174736.1U CN201621174736U CN206155676U CN 206155676 U CN206155676 U CN 206155676U CN 201621174736 U CN201621174736 U CN 201621174736U CN 206155676 U CN206155676 U CN 206155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gie
car body
wheel
scooter
pul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747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7473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55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55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5567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上述滑板车包括车体、横杆、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横杆与车体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架与横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架与横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分别位于车体的行驶路径的两侧;第一拉杆的一端与车体转动连接,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向架转动连接;第二拉杆的一端与车体转动连接,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向架转动连接。滑板车在骑行过程中,当驾驶者向一侧倾斜身体时,车体侧倾,通过拉杆作用于转向架带动连接在转向架上的车轮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一侧转向。驾驶者通过倾斜身体即可轻松实现滑板车的转向,车随身动,避免了驾驶者骑滑板车时身体容易僵硬的问题。

Description

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既可作为代步工具,也可作为娱乐工具,成为日渐流行的运动产品。传统滑板车通过把手的转动实现转向,驾驶者骑行时,身体基本保持不动,容易导致驾驶者身体僵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驾驶者骑滑板车时身体容易僵硬的问题,提供一种滑板车。
一种滑板车,包括车体、横杆、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横杆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且所述横杆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横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架与所述横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架、所述第二转向架分别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的两侧;
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位置和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杆的中部设有第一转轴,所述车体上开设有轴孔,所述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轴孔内的轴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板车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板车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向架和所述第二转向架对称安装于所述横杆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杆为球头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架和所述车体形成球头铰接;所述第二拉杆为球头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架和所述车体形成球头铰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头拉杆包括两个球形的端部和连接两个所述球形端部的中杆,所述端部上开设有球形孔;
所述车体包括本体和球头连接杆,所述球头连接杆包括球形的头部和连接所述头部的杆部,所述杆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头部位于所述球形孔与所述端部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转向架设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转向架设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车轮安装于所述第一轮轴上,所述第二车轮安装于所述第二轮轴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三车轮和电动驱动器,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靠近所述车体的一端,所述第三车轮靠近所述车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车轮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上,所述电动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三车轮运动。
上述滑板车,在骑行过程中,当驾驶者笔直站立在车体上时,滑板车可以向前直行;当驾驶者向第一转向架侧倾斜身体时,车体以中心线为轴侧倾,由于第一拉杆与车体连接的位置和第二拉杆与车体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车体的中心线的两侧,所以车体侧倾时,上述两个连接的位置会发生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其中水平方向的位移会引起第一和第二转向架的转向。具体的,车体对第一拉杆一端施加拉力同时对第二拉杆一端施加推力,第一拉杆另一端拉动第一转向架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同一侧转动,第二拉杆另一端推动第二转向架也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同一侧转动,第一转向架与第二转向架的转动进一步带动了连接于其上的车轮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一侧转向;同理,当驾驶者向第二转向架侧倾斜身体时,也可带动车轮向身体倾斜的一侧转向。驾驶者通过倾斜身体即可轻松实现滑板车的转向,车随身动,避免了驾驶者骑滑板车时身体容易僵硬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滑板车的仰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滑板车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滑板车中的第一拉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拉杆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图2,一实施方式的滑板车10包括车体100、横杆200、第一转向架310、第二转向架320、第一拉杆410和第二拉杆420,在一实施例中,一般的滑板车10还可以包括第一车轮610和第二车轮620。横杆200中部设有第一转轴500,车体100的车头端附近加工有轴孔,第一转轴500与车体上的轴孔配合,形成转动连接,且横杆200与车体100转动连接的位置位于车体100的中心线上。横杆200的一端连接第一转向架310,横杆20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转向架320,使第一转向架310和第二转向架320分别位于车体100行驶路径的两侧,并且第一转向架310、第二转向架320与横杆200端部的连接为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架310上还设有第一轮轴(未图示),第二转向架320上还设有第二轮轴(未图示),第一车轮610安装于第一轮轴上,第二车轮620安装于第二轮轴上。第一拉杆410的一端与车体100转动连接,第一拉杆410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向架310转动连接;第二拉杆420的一端与车体100转动连接,第二拉杆420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向架320转动连接。
上述滑板车在骑行过程中,驾驶者笔直站立在车体100上时,滑板车可以向前直行;驾驶者身体向第一转向架310侧倾斜时,车体100以中心线为轴侧倾,由于第一拉杆410与车体100连接的位置和第二拉杆420与车体100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车体100的中心线的两侧,所以车体100侧倾时,上述两个连接的位置会发生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其中水平方向的位移会引起第一转向架310和第二转向架320的转向。具体的,车体100对第一拉杆410一端施加拉力同时对第二拉杆420一端施加推力,第一拉杆410另一端拉动第一转向架310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同一侧转动,第二拉杆420另一端推动第二转向架320也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同一侧转动,第一转向架310与第二转向架的转动320进一步带动了连接于其上的第一车轮610、第二车轮620向驾驶者身体倾斜的一侧转向;同理,驾驶者身体向第二转向架320侧倾斜时,也可带动第一车轮610、第二车轮620向身体倾斜的一侧转向。驾驶者通过倾斜身体即可轻松实现滑板车的转向,车随身动,避免了驾驶者骑滑板车时身体容易僵硬的问题,同时提升了骑行的乐趣。
在一实施例中,滑板车10还可以包括第三车轮630,第一车轮610和第二车轮620靠近车体100的一端,第三车轮630靠近车体100的另一端,第三车轮630位于车体100的中心线上,该滑板车10为三轮滑板车。在一实施例中,滑板车10还可以包括电动驱动器(图中未示出),该电动驱动器驱动第三车轮630运动,提供运动动力。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横杆200与车体100的转动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将第一转轴500固定连接于车体100的车头部,在横杆200上设置轴孔,同样能形成转动连接。第一转轴500与车体100的转动连接形式不限,可以采用简单的销轴销孔相配合的方式以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在轴孔内安装轴承,以使转轴的转动更顺畅。
图1所示的横杆20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710和第二连接轴720,第一转向架310、第二转向架320对称安装于横杆200的两端,第一转向架310与横杆20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架320与横杆200的另一端的转动连接均采用了铰链的形式。以第一转向架310与横杆20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为例,第一转向架310安装于横杆200的一端的第一连接轴710上,第一转向架310可绕第一连接轴710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向架310与横杆200的一端形成铰链连接。第二转向架320与横杆200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轴720的转动连接采用了同样的铰链连接形式,此处不再赘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向架310与横杆20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架320与横杆200的另一端的转动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将横杆200的两端部加工成球头形状,与第一转向架310、第二转向架320的转动连接采用球头铰接的形式。此时,第一连接轴710、第二连接轴720可以省去,横杆200与第一转向架310、第二转向架320的连接更为简单。
参考图1、图3,图3所示的第一拉杆410为球头拉杆,该球头拉杆包括两个球形的端部411及连接两球形端部411的中杆413。第一拉杆410安装于滑板车上时,第一拉杆410的一端部411与第一转向架310形成万向球头铰接,第一拉杆410的另一端部411与车体100形成球头铰接。具体的,车体100可以包括本体和球头连接杆(图中未示出),球头连接杆包括球形的头部和连接头部的杆部,杆部固定连接在本体上,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接。头部位于球形孔与端部411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拉杆420也可以为球头拉杆,第二拉杆420和第二转向架320、第二拉杆420和车体100的连接也可采用球头铰接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拉杆410与车体100、第一拉杆410与第一转向架310采用球头铰接形式,可以使第一拉杆410绕其端部41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当车体100侧倾对第一拉杆410端部施力时,第一拉杆410的端部411可以形成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分力,水平方向的分力将推动或拉动第一转向架310偏转,进而带动第一车轮610的转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拉杆420与车体100、第二拉杆420与第二转向架320采用球头铰接形式时,通过第二拉杆420、车体100、第二转向架320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可以带动第二车轮620的转向,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图4,另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一拉杆410,包括两个端部411和连接两端部的中杆413。第一拉杆410的两个端部411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销孔415,通过在车体100及第一转向架310上加工第一销轴(未图示),并将第一拉杆410的一端与车体100上的第一销轴转动连接,第一拉杆410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向架310上的第一销轴转动连接。滑板车在骑行过程中,车体100倾斜时,通过车体100上的第一销轴与第一拉杆410上的销孔415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水平方向的分力,同样可以推动或拉动第一转向架31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车轮610转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拉杆420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第一拉杆410的形式,第二拉杆420、车体100、第二转向架320的相互连接关系与第一拉杆410、车体100、第一转向架310的相互连接关系相同,此处不再赘述。采用这种简单的销轴销孔相配合的连接方式时,安装更为容易,且有利于后续第一拉杆410或第二拉杆420的替换,以降低维修成本。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板车10的车体100底部还设有第一凹槽810和第二凹槽820,第一凹槽810用于避让第一拉杆410,第二凹槽820用于避让第二拉杆420。在一实施例中,滑板车10的第一转轴500上可以安装有限位块(未图示)与车体100倾斜角度给以限位,当车体100倾斜到一定角度时限位块给以限位不至于第一车轮610和第二车轮620的转向过度。
参考图2,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滑板车10还包括把手900。图2所示的把手900固定连接在车体100上。固定连接的方式不限,可以采用焊接,也可以采用螺栓结构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把手900固定连接在车体100上时,把手900作为手扶装置,不具有转向功能。滑板车10的转向是依靠驾驶者往车体100两侧倾斜身体带动转向机构来实现的。
参考图1、图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把手900还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500上。固定连接的方式不限,可以采用焊接,也可以采用螺栓结构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把手900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500上时,把手900既是手扶装置,又是转向装置。滑板车10的转向既可以依靠驾驶者往车体100两侧倾斜身体带动转向机构来实现,也可以直接由驾驶者转动把手900带动转向机构实现转向,滑板车的转向操作更为灵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横杆、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横杆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且所述横杆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上;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横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架与所述横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架、所述第二转向架分别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的两侧;
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位置和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车体连接的位置分别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中部设有第一转轴,所述车体上开设有轴孔,所述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轴孔内的轴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架和所述第二转向架对称安装于所述横杆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杆为球头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架和所述车体形成球头铰接;所述第二拉杆为球头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向架和所述车体形成球头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拉杆包括两个球形的端部和连接两个所述球形端部的中杆,所述端部上开设有球形孔;
所述车体包括本体和球头连接杆,所述球头连接杆包括球形的头部和连接所述头部的杆部,所述杆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头部位于所述球形孔与所述端部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转向架设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转向架设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车轮安装于所述第一轮轴上,所述第二车轮安装于所述第二轮轴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三车轮和电动驱动器,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靠近所述车体的一端,所述第三车轮靠近所述车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车轮位于所述车体的中心线上,所述电动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三车轮运动。
CN201621174736.1U 2016-11-02 2016-11-02 滑板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55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74736.1U CN206155676U (zh) 2016-11-02 2016-11-02 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74736.1U CN206155676U (zh) 2016-11-02 2016-11-02 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55676U true CN206155676U (zh) 2017-05-10

Family

ID=58657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7473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55676U (zh) 2016-11-02 2016-11-02 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556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7996A (zh) * 2018-05-17 2019-11-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小型机动车的转向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7996A (zh) * 2018-05-17 2019-11-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小型机动车的转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5886B1 (de) Transportfahrzeug mit dreirad-fahrwerk
US7845666B2 (en) Swinging hub for adjusting wheel camber
CN1448303A (zh) 可转向的负载承载组件
US8328213B1 (en) Operator powered vehicle and method of use
CN102285405B (zh) 倒三轮、四轮自行车无车把转向机构
CN205440689U (zh) 休闲摇摆车摇摆机构
US94056A (en) Arthur m
CN206155676U (zh) 滑板车
CN107628174A (zh) 全向球轮驱动无车把自平衡自行车
JP3286846B2 (ja) クランク式車軸による懸架装置
CN202593721U (zh) 三轮童车
CN201385731Y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CN210631665U (zh) 一种游乐设施小车后桥结构
CN110843982B (zh)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CN209921521U (zh) 一种童车的转向辅助件
CN207029291U (zh) 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及车辆
CN201283979Y (zh) 雪地摩托车的转向机构
CN206231517U (zh) 双前轮三轮车
KR20100005853U (ko) 2인용 사륜자전거
KR20090011178U (ko) 이인용 사륜자전거
CN2499317Y (zh) 倒三轮摩托车
CN100441472C (zh) 多人乘观光自行车
CN201842131U (zh) 三轮车转向控制机构
CN202038357U (zh) 三轮车转向机构
AT12641U1 (de) Kippsicheres fahrra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