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36947U - 一种前纵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36947U
CN205836947U CN201620718855.2U CN201620718855U CN205836947U CN 205836947 U CN205836947 U CN 205836947U CN 201620718855 U CN201620718855 U CN 201620718855U CN 205836947 U CN205836947 U CN 205836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front longitudinal
reinforcing plate
segment
paragrap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188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蔚
唐春柳
和丽梅
梁小妮
廖贤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188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36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36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3694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的承受侧部力以及径向力,有效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且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三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在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在车体受到撞击时,可以保证第一前纵梁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

Description

一种前纵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纵梁。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纵梁前、后段的抗弯强度相差不大,导致纵梁后段可能比纵梁前段先发生压溃变形,从而使发动机舱吸能少,连接纵梁后段的乘员舱吸能增加,乘员舱变形严重,车内乘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的前纵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还可以是:
所述诱导变形区为诱导变形孔,所述诱导变形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三段上部。
所述诱导变形区为沿所述第三段上部横向设置的凹槽。
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右侧内表面贴合且固定连接。
所述前加强板为“U”形。
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
所述下加强板为“几”字形,所述下加强板“几”字形下部与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设置有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中部,所述上加强板两侧与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内部两侧固定连接。
所述上加强板下表面与下加强板“几”字形上部上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这样,由于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朝向第四段向外延伸,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的承受侧部力以及径向力,有效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且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当车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三角形在结构受力中,一部分力得到分散,仅一小部分需要车身抗受,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的抗弯强度相差不大,导致第二前纵梁可能比第一前纵梁先发生压溃变形,从而使发动机舱吸能少,连接纵梁后段的乘员舱吸能增加,乘员舱变形严重,车内乘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在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在车体受到撞击时,可以保证第一前纵梁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分段示意图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剖截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A-A位置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G-G位置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F-F位置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C-C位置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B-B位置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纵梁的D-D位置截面示意图;
图中:1:第一前纵梁;2:第二前纵梁;3:前加强板;4:上加强板;5:下加强板;6:诱导变形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前纵梁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1,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2,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6。这样,由于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的承受侧部力以及径向力,有效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且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1和第二前纵梁2形成三角T形,三角形在结构受力中,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由于第一前纵梁1、第二前纵梁2的抗弯强度相差不大,导致第二前纵梁2可能比第一前纵梁1先发生压溃变形,从而使发动机舱吸能少,连接纵梁后段的乘员舱吸能增加,乘员舱变形严重,车内乘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在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6,在车体受到撞击时,可以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诱导变形区6为诱导变形孔,所述诱导变形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三段上部。这样,在车体受到外力撞击时,力在车体传递,当力传递至第三段时,由于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孔,其结构强度相对于其他位置相对薄弱,所以在受到力的作用时,第三段先发生变形,迫使第一前纵梁1发生变形,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诱导变形区6为沿所述第三段上部横向设置的凹槽。这样,在车体受到外力撞击时,力在车体传递,当力传递至第三段时,由于第三段上部设置有凹槽,其结构强度相对于其他位置相对薄弱,所以在受到力的作用时,第三段先发生变形,迫使第一前纵梁1发生变形,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3,所述前加强板3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右侧内表面贴合且固定连接。这样,在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3,可有通过改变其结构厚度,来增强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结构强度,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减短1/2区域上的加强板,可以有效减轻重量、从而降低成本,同时增加电泳液进排速度,改善腐蚀性能。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加强板3为“U”形。“U”形结构相对于单板结构,其强度远远大于单板结构,当“U”形结构受到外力时,其两侧的翻边相当于在单板结构上设置了加强筋,可以有效的承受及缓冲外力,保证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5,所述下加强板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这样,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5,可有通过改变其结构厚度,来增强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的结构强度。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加强板5为“几”字形,所述下加强板5“几”字形下部与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几”字形结构相对于单板结构,其强度远远大于单板结构,当“几”字形结构受到外力时,其两侧的翻边相当于在单板结构上设置了加强筋,可以有效的承受及缓冲外力,保证结构强度,同时增加电泳液进排速度,改善腐蚀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纵梁,如图1至图9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设置有上加强板4,所述上加强板4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中部,所述上加强板4两侧与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内部两侧固定连接。这样,在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设置加强板,可以增强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结构强度,可以保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结构稳定性,由于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位置处在第二前纵梁2区,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强度提升,进而提升第二前纵梁2的整体强度,使得在车体受到撞击时,保证第一前纵梁1区域先变形,减少乘员舱的吸能,保证车内乘员生命安全。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上加强板4下表面与下加强板5“几”字形上部上表面固定连接。这样,上加强板4与下加强板5形成倒“目”形结构,所以上加强板4与下加强板5形成腔体结构,不仅结构强度得到保证,而且在电泳过程中,由于上加强板4与下加强板5均与前纵梁留有空间,方便电泳,使得前纵梁整体更加耐腐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形成第一前纵梁,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形成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段和第六段均向第四段向外延伸,所述第四段与第一前纵梁和第二前纵梁形成三角T形,所述前纵梁第三段上部设置有诱导变形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变形区为诱导变形孔,所述诱导变形孔横向贯穿所述第三段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变形区为沿所述第三段上部横向设置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设置有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与所述第二段和第三段右侧内表面贴合且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板为“U”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设置有下加强板,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为“几”字形,所述下加强板“几”字形下部与所述第四段和第五段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设置有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的中部,所述上加强板两侧与所述第五段和第六段内部两侧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下表面与下加强板“几”字形上部上表面固定连接。
CN201620718855.2U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前纵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36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18855.2U CN205836947U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前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18855.2U CN205836947U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前纵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36947U true CN205836947U (zh) 2016-12-28

Family

ID=58150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1885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36947U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前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369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5212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纵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5212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纵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74062U (zh) 一种汽车的门槛结构
CN206012745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总成结构
CN205906062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前舱纵梁
CN207403687U (zh) 电动汽车后防撞梁
CN206537121U (zh) 一种新型车门防撞杆
CN103921655A (zh)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
CN205836947U (zh) 一种前纵梁
CN205890808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07600191A (zh) 一种汽车前舱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05365887B (zh)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CN201712671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的加强结构
CN112441133B (zh) 一种车辆门槛梁及其设计方法
CN206552112U (zh) 一种汽车车身部件的加强结构
CN208498206U (zh) 一种帽式车门窗台外加强板组
CN202743337U (zh) 汽车门槛加强结构
CN107585212A (zh) 一种前纵梁
CN103010133A (zh) 客车防撞梁结构
CN104276010B (zh) 车辆的车门构造
CN204895607U (zh) 汽车门槛加强板总成以及汽车
CN206358224U (zh)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CN209336853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06427125U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抗弯抗扭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05632669U (zh) 车身环状加强结构
CN205905929U (zh) 一种汽车冲压前防撞杆
CN105946753B (zh)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