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5887B -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5887B
CN105365887B CN201510942103.4A CN201510942103A CN105365887B CN 105365887 B CN105365887 B CN 105365887B CN 201510942103 A CN201510942103 A CN 201510942103A CN 105365887 B CN105365887 B CN 1053658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eron
flange
side plate
front longitudinal
squar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421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65887A (zh
Inventor
吕俊成
莫易敏
林智桂
王峰
贾丽刚
凡沙沙
张�杰
吴庭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4210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658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65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65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围合成闭合的第一方框,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方框的其中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二方框,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方框的其中另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三方框,所述第二方框与所述第三方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方框内并呈对角分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三腔体截面设计,有效改善传统截面前纵梁变形形式不稳定,改变前纵梁截面形式,在同等材料以及质量的情况下,有效满足前纵梁安全碰撞吸能要求,并有效提高压溃力以及吸能指标,满足车身轻量化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背景技术
2012年新版的安全法规C-NCAP,汽车以50km/h的速度正面碰撞刚性墙,结合落锤试验可以简易考证前纵梁设计的吸能特性。
前纵梁的变形模式好坏和吸能多少直接影响乘员舱的侵入量以及乘员的加速度伤害值,前纵梁是车身骨架结构的基本承载单元和结构中吸收碰撞能量的关键构件,一般用在车架前端吸能区,其吸能特性直接决定汽车碰撞性能。该部件不仅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既保证正面碰撞发生时能够将动能尽量多地转化为该区构建的变形能,又不会在非碰撞工况时变形过大。
传统帽型截面设计的不合理极易造成吸能不足、弯曲、翻边内陷等不可控变形,这种截面的前纵梁会使得碰撞后期整车加速度偏高,继而降低设计裕量。同时,加大约束系统匹配的难度。传统截面前纵梁由于变形不易控制,从而出现吸能达不到设计要求,在提高材料利用率或前纵梁轻量化方面存在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能性能较好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围合成闭合的第一方框,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方框的其中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二方框,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方框的其中另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三方框,所述第二方框与所述第三方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方框内并呈对角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纵梁上设有第一诱导槽,所述第一诱导槽贯穿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上设有第二诱导槽,所述第二诱导槽贯穿所述第二纵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均呈纵向延伸,所述第一诱导槽、第二诱导槽均呈横向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纵梁包括第一侧板和自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延伸折弯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三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二翻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纵梁包括第四侧板和自所述第四侧板的两端延伸折弯的第五侧板、第六侧板,所述第五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三翻边,所述第六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贴合焊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内板和与所述第一内板相折弯的第二内板,所述第二内板的端部折弯有第五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一内板的端部贴合焊接于所述第二翻边、第四翻边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三内板和与所述第三内板相折弯的第四内板,所述第四内板的端部折弯有第六翻边,所述第六翻边与所述第四侧板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三内板的端部贴合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第三翻边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采用三腔体截面设计,有效改善传统截面前纵梁变形形式不稳定,改变前纵梁截面形式,在同等材料以及质量的情况下,有效满足前纵梁安全碰撞吸能要求,并有效提高压溃力以及吸能指标,满足车身轻量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统截面纵梁与本发明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的压溃力仿真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号为:第一纵梁1;第二纵梁2;第一加强板3;第二加强板4;第一方框5;第二方框6;第三方框7。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包括第一纵梁1、第二纵梁2、第一加强板3和第二加强板4,其中,所述第一纵梁1与所述第二纵梁2围合成闭合的第一方框5,所述第一加强板3与所述第一方框5的其中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二方框6,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第一方框5的其中另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三方框7,所述第二方框6与所述第三方框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方框5内并呈对角分布。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纵梁1上设有第一诱导槽,所述第一诱导槽贯穿所述第一纵梁1,所述第二纵梁2上设有第二诱导槽26,所述第二诱导槽贯26穿所述第二纵梁。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纵梁1、第二纵梁2、第一加强板3和第二加强板4均呈纵向延伸,所述第一诱导槽、第二诱导槽26均呈横向延伸。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纵梁1包括第一侧板11和自所述第一侧板11的两端延伸折弯的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所述第二侧板12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一翻边14,所述第三侧板13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二翻边15。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二纵梁2包括第四侧板21和自所述第四侧板21的两端延伸折弯的第五侧板22、第六侧板23,所述第五侧板22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三翻边24,所述第六侧板23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四翻边25,所述第一翻边14与所述第三翻边24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二翻边15与所述第四翻边相25贴合焊接。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加强板3包括第一内板31和与所述第一内板31相折弯的第二内板32,所述第二内板32的端部折弯有第五翻边33,所述第五翻边33与所述第一侧板11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一内板31的端部贴合焊接于所述第二翻边15、第四翻边25之间。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二加强板4包括第三内板41和与所述第三内板41相折弯的第四内板42,所述第四内板42的端部折弯有第六翻边43,所述第六翻边43与所述第四侧板21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三内板41的端部贴合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14、第三翻边24之间。
落锤试验验证,新结构变形较于传统双帽型纵梁变形有较大改善,无传统截面纵梁变形的内弯以及翻遍内陷等现象,结构变形控制的优良,可使得纵梁设计减少甚至不需要诱导槽结构,极大降低纵梁加工工艺,减少制造成本。同时,由于新结构的变形稳定性,相比于传统截面,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可提升安全结构设计裕量,并降低相关设计风险。
如图3所示,相较于传统双帽型纵梁结构形式,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无论是从平均压溃力以及内能吸收都得到极大改善,平均压溃力提高59.7%。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采用三腔体截面设计,有效改善传统截面前纵梁变形形式不稳定。改变前纵梁截面形式,在同等材料以及质量的情况下,有效满足前纵梁安全碰撞吸能要求,并有效提高压溃力以及吸能指标,满足车身轻量化的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三腔体截面、多层焊接等工艺设计新型前纵梁结构。
2、与传统结构相比,新结构纵梁所吸收内能提高接近一倍,纵梁质量接近于增加加强板的传统纵梁设计。以单位质量所吸收内能衡量,新结构的应用可在原有基础上减重25%以上。
3、新结构变形较于传统双帽型纵梁变形有较大改善,无传统截面纵梁变形的内弯以及翻遍内陷等现象,结构变形控制的优良,可使得纵梁设计减少甚至不需要诱导槽结构,极大降低纵梁加工工艺,减少制造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其中,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围合成闭合的第一方框,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方框的其中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二方框,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方框的其中另一个棱角围合成闭合的第三方框,所述第二方框与所述第三方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方框内并呈对角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上设有第一诱导槽,所述第一诱导槽贯穿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上设有第二诱导槽,所述第二诱导槽贯穿所述第二纵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均呈纵向延伸,所述第一诱导槽、第二诱导槽均呈横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包括第一侧板和自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延伸折弯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三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二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梁包括第四侧板和自所述第四侧板的两端延伸折弯的第五侧板、第六侧板,所述第五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三翻边,所述第六侧板的端部延伸折弯有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贴合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内板和与所述第一内板相折弯的第二内板,所述第二内板的端部折弯有第五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一内板的端部贴合焊接于所述第二翻边、第四翻边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三内板和与所述第三内板相折弯的第四内板,所述第四内板的端部折弯有第六翻边,所述第六翻边与所述第四侧板相贴合焊接,所述第三内板的端部贴合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第三翻边之间。
CN201510942103.4A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Active CN1053658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2103.4A CN105365887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2103.4A CN105365887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887A CN105365887A (zh) 2016-03-02
CN105365887B true CN105365887B (zh) 2017-10-10

Family

ID=55368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42103.4A Active CN105365887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658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750A (zh) * 2016-03-08 2016-08-2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纵梁
US10766536B2 (en) * 2016-09-07 2020-09-08 Thunder Power New Energy Vehicle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Lateral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
FR3086629A1 (fr) * 2018-09-28 2020-04-03 Psa Automobiles Sa Renfort batteries pour choc arriere grande vitesse
US11639197B2 (en) 2020-10-09 2023-05-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inforced rail assembl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6699A (zh) * 2007-12-28 2008-11-1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
CN101654119A (zh) * 2008-08-21 2010-02-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架结构
CN201484495U (zh) * 2009-06-30 2010-05-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纵梁加强结构
CN202923716U (zh) * 2012-09-21 2013-05-08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主车架纵梁结构
CN203237287U (zh) * 2013-05-16 2013-10-1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舱前纵梁后段结构
CN104058007A (zh) * 2013-03-20 2014-09-24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车身纵梁局部加强结构
CN104512483A (zh) * 2013-10-02 2015-04-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底板结构
CN205311707U (zh) * 2015-12-16 2016-06-15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6699A (zh) * 2007-12-28 2008-11-1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
CN101654119A (zh) * 2008-08-21 2010-02-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架结构
CN201484495U (zh) * 2009-06-30 2010-05-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纵梁加强结构
CN202923716U (zh) * 2012-09-21 2013-05-08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主车架纵梁结构
CN104058007A (zh) * 2013-03-20 2014-09-24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车身纵梁局部加强结构
CN203237287U (zh) * 2013-05-16 2013-10-1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舱前纵梁后段结构
CN104512483A (zh) * 2013-10-02 2015-04-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底板结构
CN205311707U (zh) * 2015-12-16 2016-06-15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887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65887B (zh)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CN103661612B (zh) 车辆
CN106696982A (zh) 一种新型防爬吸能装置
CN106672000A (zh) 客车室吸能区和轨道车辆
CN213735195U (zh) 用于车辆的b柱总成和车辆
CN205574062U (zh) 一种汽车的门槛结构
CN202728352U (zh) 一种乘用车b柱结构
CN105416403B (zh) 一种重型卡车的侧围总成结构
WO2014086161A1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CN203358695U (zh) 一种b柱加强板结构
CN206288027U (zh) 一种动车组头车被动安全防护装置
CN205524489U (zh) 车辆上边梁及具有该上边梁的机舱总成
CN108791113A (zh) 具有低峰值吸能结构的高集成一体化汽车顶棚
CN101269671B (zh) 一种车辆车架结构
CN202686511U (zh) 一种乘用车a柱结构
CN101863287B (zh) 一种纵梁结构
CN203544136U (zh) 一种轻型卡车白车身结构
CN202827763U (zh) 一种乘用车b柱结构
CN205311707U (zh) 一种三腔体多层焊接前纵梁
CN204998312U (zh) 汽车车门防撞梁及汽车
CN208842477U (zh) 侧面柱碰缓冲吸能机构
CN202863551U (zh) 加强型纵梁s段结构
CN208149452U (zh) 减少汽车侧面柱碰门槛侵入量的地板加强装置
CN205311706U (zh) 一种多边形单帽前纵梁
CN205836934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