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8224U -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8224U
CN206358224U CN201621457471.6U CN201621457471U CN206358224U CN 206358224 U CN206358224 U CN 206358224U CN 201621457471 U CN201621457471 U CN 201621457471U CN 206358224 U CN206358224 U CN 2063582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inner panel
side rail
roof side
vehicle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5747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辉晖
于志丽
姜峻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5747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582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82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82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包括前门铰链柱和前舱上边梁,所述前门铰链柱包括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前门铰链柱以及与所述前门铰链柱相连接的A柱的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前门铰链柱的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板的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门铰链柱上设置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将碰撞力从前舱上边梁分别传递到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和门槛板四条路径,使车身被动安全设计对碰撞力的吸收符合汽车碰撞法规,保证乘员舱安全,满足用户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大量采用轻量化、低成本技术的同时,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道路交通情况越来越复杂,各国相继出台了更加严格的汽车碰撞法规,如25%小面积重叠碰撞,40%正面偏置碰撞等对汽车被动安全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有车身被动安全设计中,传递正向碰撞力的主要路径为前舱上边梁->A柱和前舱上边梁->铰链柱,现有的这种碰撞力的传递路径使汽车在发生碰撞时车身被动安全设计对碰撞力的吸收达不到25%小面积重叠碰撞和40%正面偏置碰撞要求,因此现有的车身被动安全设计不能满足现有汽车碰撞法规,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车身被动安全设计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对碰撞力的吸收不能满足现有汽车碰撞法规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包括前门铰链柱和前舱上边梁,所述前门铰链柱包括本体、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以及与A柱相连接的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的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板的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前舱上边梁包括上边梁本体和与所述本体的外侧中部结构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头,所述上边梁本体上设置有凹槽和与所述本体的外侧上部结构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与所述本体的外侧中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水平方向相对应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水平方向相对应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连接处的内侧,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形成圆弧。
进一步的,所述前舱上边梁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相对应的第一上边梁加强板,所述第一上边梁加强板贴附在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门铰链柱还包括与所述门槛板相对应的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所述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贴附在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舱上边梁还包括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前门铰链柱的L型的第二上边梁加强板,所述第二上边梁加强板与所述第一上边梁加强板形成一封闭空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舱上边梁上设置有减重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前门铰链柱上设置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将碰撞力从前舱上边梁分别传递到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和门槛板四条路径,吸收由于冲击产生的能量,使车身被动安全设计对碰撞力的吸收符合25%小面积重叠碰撞和40%正面偏置碰撞要求,符合汽车碰撞法规,保证乘员舱安全,满足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前舱上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前门铰链柱11和前舱上边梁12,所述前门铰链柱11包括本体111、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111以及与A柱相连接的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2、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111的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3和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板的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
具体的,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舱上边梁12发生变形,碰撞力从前舱上边梁12传递到前门铰链柱11处,并通过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分别将碰撞力分流为四条传力路径,分别为:在下面路径中需要体现出三个加强板在传力过程中的作用
路径1:前舱上边梁—>A柱;
路径2:前舱上边梁—>通过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2传递至前门铰链柱的本体—>A柱;
路径3:前舱上边梁—>通过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3传递至前门铰链柱的本体;
路径4:前舱上边梁—>通过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传递至门槛板。
通过将碰撞力经过四条传力路径传递之后,吸收由于冲击产生的能量,将碰撞对乘员舱的影响降到最小,保证乘员舱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门铰链柱上设置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将碰撞力从前舱上边梁分别传递到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和门槛板四条路径,吸收由于冲击产生的能量,使车身被动安全设计对碰撞力的吸收符合25%小面积重叠碰撞和40%正面偏置碰撞要求,符合汽车碰撞法规,保证乘员舱安全,满足用户需求。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前门铰链柱11和前舱上边梁12,所述前门铰链柱11包括本体111、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111以及与A柱相连接的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2、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111的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3和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板的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前舱上边梁12包括上边梁本体121和与所述本体111的外侧中部1111结构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头122,所述上边梁本体121上设置有凹槽1211和与所述本体111的外侧上部1112结构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接头1212,所述第一连接接头122的前端1221固定在所述凹槽1211内,所述第一连接接头122的后端1222与所述本体111的外侧中部1111连接。通过将前舱上边梁与前门铰链柱的连接结构分为第一连接接头和第二连接接头,采用分片式结构,使第一连接接头分离开前舱上边梁,这样可以使前舱上边梁的结构更加规整,减少用料,降低成本,并使前舱上边梁的重量减轻。
具体的,所述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2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1212水平方向相对应位置,所述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3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122的后端1222水平方向相对应位置,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设置在所述本体111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122的后端1222连接处的内侧,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122的后端1222形成圆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配合与本体111连接,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2的结构与本体111与第二连接接头1212连接处的结构相对应,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3的结构与本体111与第一连接接头122的后端1222连接处的结构相对应,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的结构与本体111与第一连接接头122连接处的内侧结构相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上边梁12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1212相对应的第一上边梁加强板123,所述第一上边梁加强板123贴附在所述第二连接接头1212上。通过该第一上边梁加强板可以加强前舱上边梁的刚度,使前舱上边梁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不易损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门铰链柱11还包括与所述门槛板相对应的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5,所述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5贴附在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114上。通过该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加强与门槛板连接处的前门铰链柱的刚度,使前门铰链柱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不易损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上边梁12还包括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前门铰链柱11的L型的第二上边梁加强板124,所述第二上边梁加强板124与所述第一上边梁加强板123形成一封闭空腔体。通过该第二上边梁加强板可以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产生压溃,吸收前舱上边梁碰撞力,并将余力传递到前门铰链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舱上边梁12上设置有减重孔125。通过该减重孔可以优化前舱上边梁的结构,使前舱上边梁结构重量更轻。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门铰链柱上设置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将碰撞力从前舱上边梁分别传递到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A柱、前门铰链柱的本体和门槛板四条路径,吸收由于冲击产生的能量,使车身被动安全设计对碰撞力的吸收符合25%小面积重叠碰撞和40%正面偏置碰撞要求,符合汽车碰撞法规,保证乘员舱安全,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将前舱上边梁的第一连接接头与第二连接接头采用分片式结构,使前舱上边梁的结构更加规整,减少用料,降低成本,并使前舱上边梁的重量更轻。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包括前门铰链柱和前舱上边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门铰链柱包括本体、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以及与A柱相连接的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本体的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和用于将所述车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板的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上边梁包括上边梁本体和与所述本体的外侧中部结构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接头,所述上边梁本体上设置有凹槽和与所述本体的外侧上部结构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与所述前门铰链柱的外侧中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水平方向相对应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水平方向相对应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连接处的内侧,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接头的后端形成圆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上边梁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头相对应的第一上边梁加强板,所述第一上边梁加强板贴附在所述第二连接接头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门铰链柱还包括与所述门槛板相对应的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所述第四铰链柱内板加强板贴附在所述第三铰链柱内板加强板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上边梁还包括用于将车辆碰撞力传递至所述前门铰链柱的L型的第二上边梁加强板,所述第二上边梁加强板与所述第一上边梁加强板形成一封闭空腔体。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上边梁上设置有减重孔。
CN201621457471.6U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Active CN2063582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57471.6U CN206358224U (zh)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57471.6U CN206358224U (zh)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8224U true CN206358224U (zh) 2017-07-28

Family

ID=5937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57471.6U Active CN206358224U (zh) 2016-12-28 2016-12-28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82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1952A (zh) * 2021-09-15 2021-12-1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柱抗撞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1952A (zh) * 2021-09-15 2021-12-1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柱抗撞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01513A1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CN205273623U (zh) 前机舱框架总成
CN201626483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
CN110104067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CN109204505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5345079U (zh) 一种车身侧围门槛加强结构
CN109204462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6984131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6358224U (zh) 一种车辆碰撞力吸能装置
CN207826350U (zh) 汽车前围板结构、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05890808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01633784U (zh) 一种汽车车身侧围门槛加强结构
CN203544136U (zh) 一种轻型卡车白车身结构
CN205652224U (zh) 车身门槛加强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车身结构
CN211391452U (zh) 汽车车身框架装置及汽车
CN204915840U (zh) 一种汽车a柱的上边梁
CN108263484A (zh)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CN201745641U (zh) 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
CN109204546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2783408U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
CN203651916U (zh) 一种发动机罩
CN103448803B (zh) 一种地板后横梁加强结构
CN201026852Y (zh) 一种轿车车门防撞结构
CN205573854U (zh)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
CN109204530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