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39444U -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39444U
CN205639444U CN201620469734.9U CN201620469734U CN205639444U CN 205639444 U CN205639444 U CN 205639444U CN 201620469734 U CN201620469734 U CN 201620469734U CN 205639444 U CN205639444 U CN 205639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pressure
pipe portion
shock absorber
damp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697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4697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394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39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3944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包括一底座、连接在该底座的一避震器主结构、及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底座的外周围设二调节部,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分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一尖锥状的头部,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一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45至54度之间,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二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55至64度之间。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可以做细调节或粗调节,使得阻尼强弱的调节能更加便利。

Description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用在机车上的避震器,尤指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背景技术
避震器广泛应用在汽、机车上,其可吸收汽、机车刹车时所产生的冲力来达到缓冲效果,以提供乘坐上的舒适性及行驶时的安全性。常用避震器一般包括固接在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在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由此获得缓冲作用。常用避震器在实施上虽然已具有部分的成效,然而阻尼油的流动路径未有良好设计,因而避震效果无法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论,一般避震器是通过压缸内的油液在压缸内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尼力来吸收震动能量,所以,阻尼油的流动路径与避震的阻尼力有重要的关联。然而,常用避震器的活塞在缸体内做伸缩滑移的过程中,阻尼油的流动路径通常不足,造成阻尼效果受限,此外,避震力道也不易调整。
为了提高机车用避震器的缓冲作用,专利证书号M486600新型专利案提出一种避震器,该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可以微调,而且能便利地调整弹簧的预载或软硬,以搭配出趋于完善的避震性能。然而,该避震器没有针对阻尼强弱的细调节与粗调节作设计,阻尼强弱调节的便利性尚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在本发明人悉心研究设计后,于今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该避震器用来安装在 机车上以提供缓冲作用,且该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可以做细调节或粗调节,使得阻尼强弱的调节能更加便利。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器,包括一底座、一避震器主结构、及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该底座包含一连接端及一凹室,该连接端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该底座的外周围向外设二调节部,该二调节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分别有一第一通道连通。该避震器主结构包含一主压缸、一内筒、一活塞及一活塞杆,该主压缸的下端连接在该底座的凹室内,该内筒容纳在主压缸内且该内筒内部装有阻尼油,该内筒的外壁与该主压缸的内壁分隔使得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具有可供该阻尼油流通的空间,该空间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上端具有与该空间连通的至少一穿孔,该活塞容纳在该内筒内且可沿着该主压缸的轴向位移,该活塞杆包含位于该主压缸内的一第一端及位于该主压缸外的一第二端,该活塞连接在该活塞杆的第一端且可与该活塞杆在该主压缸内一起移动。该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分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以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的前端分别延伸一第一与第二管部,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分别具有可供阻尼油流通的流道,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大于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一呈尖锥状的头部,该第一调节针可沿着该第一管部的轴向移动而使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伸入该第一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45至54度之间,该第二调节针可沿着该第二管部的轴向移动而使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伸入该第二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55至64度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为3.5mm,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为4.3mm。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在该轴向的长度在3.3至4.5mm之间,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在该轴向的长度在3.3至4.5mm之间。该第一通道的孔径与各穿孔的孔径在8至12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底座的外周围还设有一副压缸安装部,该副压缸安装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与第一和第二通道连通,该副压缸安装部与各调 节部之间有一第三通道连通,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三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下端内部与该第二通道连通,该副压缸安装部连接一副压缸,该副压缸与该第二通道连通。当该活塞杆朝向该主压缸内移动时,该内筒内的阻尼油将经由该第二通道流入该副压缸的油室内,再依序经由该第三通道、该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的流道及该第一通道而流入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的空间,接着经由该内筒上端的穿孔回流至该内筒内;当该活塞杆朝向该主压缸外移动时,该内筒内的阻尼油从该内筒上端的穿孔依序流经该空间、该第一通道、该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的流道、该第三通道流入该副压缸的油室内,接着经由该第二通道回流至该内筒内。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优点及特征,将可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参照所附图示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构成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组件分解图;
图3为图1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一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一横向剖视图;
图5为图4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一局部放大图,显示第一阻尼调节器的结构;
图6为图4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另一局部放大图,显示第二阻尼调节器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避震器 12.底座 14.避震器主结构
16.副压缸 18.第一阻尼调节器 18a.第二阻尼调节器
20.连接端 22.凹室 24.调节部
26.副压缸安装部 28.容室 30.第一通道
32.第二通道 34.第三通道 36.主压缸
38.内筒 40.活塞 42.活塞杆
44.上盖 46.螺纹段 48.调整环
50.弹簧 52.下端 54.空间
56.穿孔 58.外周围 60.螺帽
62.第一端 64.第二端 65.接头
66.上端 67.挡件 68.第一调节本体
68a.第二调节本体 70.第一调节针 70a.第二调节针
72.第一管部 72a.第二管部 74.流道
76.活塞 78.阀片座 79.阀片
80.弹簧 82.前端 84.后端
85.头部 86.操作孔 88.弹簧
90.钢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实施例。现提供仅为例子但非用以限制的一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所附图示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结构内容说明如下:
参阅图1至图5,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避震器10,该避震器10包括一底座12、一避震器主结构14、一副压缸16及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18、18a。该底座12包含一连接端20及一凹室22,该连接端20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上(未图示),该凹室22用以与避震器主结构1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底座12的外周围向外延伸有二调节部24及一副压缸安装部26,各调节部24均呈筒状且内部具有一容室28,各调节部24与该底座12的凹室22之间有一第一通道30连通,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道30的孔径在8至12mm之间。该副压缸安装部26与该副压缸16的一端连接,该副压缸安装部26与该底座12的凹室22之间有一第二通道32连通,且该副压缸安装部26与各调节部24之间有一第三通道34连通。
该避震器主结构14包含一主压缸36、一内筒38、一活塞40及一活塞杆42。该主压缸36的下端连接在该底座12的凹室22内,该主压缸36的上端连接一上盖44以封闭该主压缸36的上端开口。在本实施例中,该主压缸36的下端外壁具有一螺纹段46,该螺纹段46连接一调整环48,该调 整环48可相对该主压缸36转动而沿着该主压缸36的轴向位移。该主压缸36的外部套装一弹簧50,该弹簧50的下端52抵在该调整环48。该内筒38容纳在主压缸36内且该内筒38的内部装有具黏滞性的阻尼油(未图示),该内筒38的外壁与该主压缸36的内壁分隔,使得该内筒38与该主压缸36之间具有可供该阻尼油流通的空间54,该空间54与该第一通道30连通。该内筒38的上端具有与该空间54连通的多个穿孔56,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穿孔56的孔径在8至12mm之间。此外,该内筒38的下端内部与该第二通道32连通(见图3)。
该活塞40容纳在内筒38内且可沿着该主压缸36轴向位移,该活塞40的外周围58接触该内筒38的内壁以形成密合,该活塞40连接在该活塞杆42的第一端62且以一螺帽60定位,该活塞杆42的第二端64位于该主压缸36的外侧且连接一可用于固接在车轮框的接头65。此外,该弹簧50的上端66抵在一安装在该活塞杆42的第二端64的挡件67,使得该弹簧50位于该活塞杆42的第二端64与该调整环48之间且被压缩。当移动该调整环48在该主压缸36的轴向位置时,该弹簧50的长度会改变因而可调整该弹簧50的预载。该副压缸16连接在该副压缸安装部26且内部被分隔成一气室及一油室(未图示),该油室与该第二通道32连通。关于该副压缸16的结构揭示在上述M486600新型专利案中,在此不再详述。
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18、18a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24的容室28内且分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68、68a以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70、70a。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68、68a的前端分别延伸一第一与第二管部72、72a,第一与第二管部72、72a内分别具有可供阻尼油流通的流道74,该流道74与第一通道30及第三通道3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部72的流道74孔径(D1)为3.5mm(见图5),第二管部72a的流道74孔径(D2)大于第一管部72的流道74孔径(D1)且为4.3mm(见图6)。此外,第一与第二管部72、72a的外侧分别具有一活塞76、一阀片座78、至少一阀片79及一弹簧80。
第一与第二调节针70、70a分别容纳在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68、68a内且分别包含一前端82及一后端84,各前端82具有一呈尖锥状的头部85, 第一调节针70可沿着该第一管部72的轴向移动而使第一调节针70的头部85伸入该第一管部72的后端流道74内以调整流经该流道74的阻尼油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针70的头部85的锥状角度(A1)在45至54度之间,较佳为49.5度,且第一调节针70的头部85在该轴向的长度(L1)在3.3mm至4.5mm之间,较佳为3.9mm。第二调节针70a可沿着该第二管部72a的轴向移动而使第二调节针70a的头部85伸入该第二管部72a的后端流道74内以调整流经该流道74的阻尼油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针70a的头部85的锥状角度(A2)在55至64度之间,较佳为59.5度,且第二调节针70a的头部85在该轴向的长度(L2)在3.3mm至4.5mm之间,较佳为3.9mm。此外,第一与第二调节针70、70a的后端84分别设有一操作孔86用以提供调整工具插入以移动第一与第二调节针70、70a的轴向位置。此外,在第一与第二调节针70、70a的中间部的外周围分别设有一弹簧88及至少一钢珠90。
该避震器10在实施上,当车辆受到冲击时,该活塞杆42会向内移动以压缩弹簧50且带动该活塞40向下移动,使得该内筒38内的阻尼油会经由第二通道32流入该副压缸16内,再依序经由第三通道34、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18、18a的流道74及该第一通道30而流入该内筒38与该主压缸36之间的空间54,接着,经由该内筒38上端的穿孔56回流至该内筒38内。通过具有黏滞性的阻尼油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阻力,就可产生压缩过程的阻尼作用。另一方面,当该避震器10的弹簧50回弹使该活塞40受活塞杆42带动向上移动时,该内筒38内的阻尼油会从该内筒38上端的穿孔56依序流经空间54、该第一通道30、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18、18a的流道74、该第三通道34流入该副压缸16内,接着,经由第二通道32回流至该内筒38内。通过阻尼油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阻力,就可产生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避震器10通过上述阻尼油的流动路径结构,可得到优良的避震效果,同时,通过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18、18a的设计,可以视需要来对该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做细调节或粗调节,当调整第一调节针70的头部85伸入该第一管部72的后端流道74内的轴向位置,就能细调该避震器10的阻尼强弱,另一方面,当调整第二调节针70a的头部85伸入该第 二管部72a的后端流道74内的轴向位置,就能粗调该避震器10的阻尼强弱,使得阻尼强弱的调节能更加便利。此外,由于该第一通道30的孔径以及各穿孔56的孔径设在8至12mm之间,能使阻尼油在流动上可相当顺畅。
前述是就本实用新型一特定实施例做描述,而依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特征将可做多种变化或修改是可了解的。故对于熟悉此项技艺人士可作之明显替换与修改,仍将并入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
一底座,其包含一连接端及一凹室,该连接端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该底座的外周围向外设二调节部,该二调节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分别有一第一通道连通;
一避震器主结构,其包含一主压缸、一内筒、一活塞及一活塞杆,该主压缸的下端结合于该底座的凹室内,该内筒容纳在主压缸内且该内筒的内部装有阻尼油,该内筒的外壁与该主压缸的内壁分隔使得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具有可供该阻尼油流通的空间,该空间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上端具有与该空间连通的至少一穿孔,该活塞容纳在内筒内且可沿着该主压缸的轴向位移,该活塞杆包含位在该主压缸内的一第一端及位在该主压缸外的一第二端,该活塞结合于该活塞杆的第一端且可与该活塞杆在该主压缸内一起移动;
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个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的前端分别延伸一第一与第二管部,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分别具有可供阻尼油流通的流道,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大于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分别包含一前端,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一呈尖锥状的头部,该第一调节针可沿着该第一管部的轴向移动,且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一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45至54度之间,该第二调节针能够沿着该第二管部的轴向移动,且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二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55至64度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为3.5mm,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为4.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在该轴向的长度在3.3至4.5mm之间,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在该轴向的长度在3.3至4.5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道的孔径与各穿孔的孔径在8至12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的外周围还设有一副压缸安装部,该副压缸安装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有一第二通道连通,该副压缸安装部与各调节部之间有一第三通道连通,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三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下端内部与该第二通道连通,该副压缸安装部连接一副压缸,该副压缸与该第二通道连通。
CN201620469734.9U 2016-05-20 2016-05-20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394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69734.9U CN205639444U (zh) 2016-05-20 2016-05-20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69734.9U CN205639444U (zh) 2016-05-20 2016-05-20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39444U true CN205639444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5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6973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39444U (zh) 2016-05-20 2016-05-20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394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079710A (ja)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調整構造
CN103527698B (zh) 一种阻尼力可调摩托车减震器
CN2809329Y (zh) 新型磁力减振器
CN102678810B (zh) 高低速双向阻尼可调机械式减振器
CN205639444U (zh)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KR101937470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CN104154163A (zh) 具有安装在杆导向件的附加阀的阻尼力可变震动吸收装置
JP5456597B2 (ja) 油圧緩衝器
JP2015135148A (ja) 懸架装置
CN204716859U (zh) 一种自行车、电动车鞍座用减震装置
JP2004324817A (ja) 車両用油圧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CN203230782U (zh) 带调节装置的减震器
CN101603575A (zh) 减振器
CN203856943U (zh) 摩托车减震器
CN104251279A (zh) 带调节杆的弹性减震器
CN207728791U (zh) 机车后避震器
CN208381190U (zh) 一种曲式复合空气弹簧减震装置
CN207315976U (zh) 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
KR101875424B1 (ko) 자전거용 시트포스트
CN208719250U (zh) 一种新型减震器
CN204127189U (zh) 一种气压液压两用机车避震器
CN207470668U (zh) 一种可调式液压减震器
CN213270825U (zh) 电磁阀倒置式摩托车减震器
CN212685846U (zh) 车用避震器结构
CN208935249U (zh) 一种调校悬架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