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98701U -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98701U
CN205498701U CN201620156397.8U CN201620156397U CN205498701U CN 205498701 U CN205498701 U CN 205498701U CN 201620156397 U CN201620156397 U CN 201620156397U CN 205498701 U CN205498701 U CN 205498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rection support
footrest
pedal
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5639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伟
鲍小军
张静宜
郑文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5639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98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98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98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其中,歇脚板结构包括:歇脚板本体;所述歇脚板本体包括踏板和与所述踏板侧边固定相连的侧板;所述踏板的预设位置设有通孔;安装支座;所述安装支座包括侧面和底面,所述侧面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面固定相连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端形成所述容置空间的豁口;所述侧面上设有预设数量的弱化槽,所述底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踏板固定相连,且所述豁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通过设置弱化槽结构,在满足正常使用的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还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溃缩缓冲吸能,可明显减弱或消除歇脚板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人身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正面碰撞工况的安全性能开发中,假人小腿受伤始终比较严重,且一直无法改善,而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歇脚板的强度和刚度。通常,现有歇脚板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高,所以,碰撞过程与假人脚部作用不能溃缩和变形,从而,导致小腿受力偏大,受伤较为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歇脚板不能够溃缩变形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歇脚板结构,包括:
歇脚板本体;
所述歇脚板本体包括踏板和与所述踏板侧边固定相连的侧板;所述踏板的预设位置设有通孔;
安装支座;
所述安装支座包括侧面和底面,所述侧面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面固定相连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端形成所述容置空间的豁口;
所述侧面上设有预设数量的弱化槽,所述底面上设有安装孔;
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踏板固定相连,且所述豁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弱化槽在所述侧面上对称分布。
可选地,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安装支座包括第一安装支座和第二安装支座;所述踏板包括顶部和底部,所述底部在所述踏板安装在车辆上时与所述车辆接触;
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踏板的顶部,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踏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安装支座的豁口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支座的豁口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座上设有两个所述弱化槽,所述第二安装支座上设有四个所述弱化槽。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积小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积。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为矩形,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为倒梯形。
可选地,所述侧面的第二端插设于所述通孔内,与所述通孔的边缘固定相连。
可选地,所述歇脚板结构还包括:装饰盖;
所述装饰盖与所述通孔可拆卸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地板,还包括:上述的歇脚板结构;
通过螺栓与安装孔配合,所述歇脚板结构固定于所述地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歇脚板结构通过设置弱化槽结构,在满足正常使用的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还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溃缩缓冲吸能,可明显减弱或消除歇脚板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人身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歇脚板结构左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歇脚板结构斜向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歇脚板结构斜向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歇脚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歇脚板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中歇脚板不能够溃缩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歇脚板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
歇脚板本体1;
所述歇脚板本体1包括踏板2和与所述踏板2侧边固定相连的侧板3;所述踏板2的预设位置设有通孔4;
安装支座5;
所述安装支座5包括侧面6和底面7,所述侧面6包括第一端8和与所述第一端8相对的第二端9,所述第一端8与所述底面7固定相连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端9形成所述容置空间的豁口;
所述侧面6上设有预设数量的弱化槽10,所述底面7上设有安装孔11;
所述第二端9与所述踏板2固定相连,且所述豁口与所述通孔4相连通。
其中,踏板2包括脚掌接触面和与所述脚掌接触面相对的非接触面,所述脚掌接触面上设有防滑凹槽12,所述安装支座5设于所述非接触面侧,所述侧板3也设于所述非接触面侧。所述非接触面侧还设有加强筋13,用于增加歇脚板结构的整体强度。所述加强筋13在所述非接触面上均匀分布,呈现为L型板状结构或直线板状结构。
上述侧面其实为外露面(可参见图6),辅助安装支座起到歇脚板稳定作用,即支撑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歇脚板结构通过设置弱化槽结构,在满足正常使用的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还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溃缩缓冲吸能,可明显减弱或消除歇脚板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人身伤害。
为了达到较好的溃缩吸能效果,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弱化槽10在所述侧面6上对称分布。
为了保证支撑定位效果,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4包括第一通孔41和第二通孔42,所述安装支座5包括第一安装支座51和第二安装支座52;所述踏板2包括顶部21和底部22,所述底部22在所述踏板2安装在车辆上时与所述车辆接触;
所述第一通孔41位于所述踏板2的顶部21,所述第二通孔42位于所述踏板2的底部22,所述第一安装支座51的豁口与所述第一通孔41相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支座52的豁口与所述第二通孔42相连通。
优选的,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支座51上设有两个所述弱化槽10,所述第二安装支座52上设有四个所述弱化槽10。
另外,所述第一安装支座51的底面7需要与车身钣金配合,由于车身钣金为非规则面,所以,所述第一安装支座51的底面7上设有车身钣金避让部14。
为了达到较好的溃缩吸能效果,如图1至图5所示,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51上的所述弱化槽10的横截面积优选小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座52上的所述弱化槽10的横截面积。
为了进一步提高溃缩吸能效果,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51上的所述弱化槽10优选为矩形,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座52上的所述弱化槽10优选为倒梯形。
为了保证连接强度,如图1至图5所示,优选所述侧面6的第二端9插设于所述通孔4内,与所述通孔4的边缘固定相连。
为了保证歇脚板的整洁以及美观,如图6所示,所述歇脚板结构还包括:装饰盖15;所述装饰盖15与所述通孔4可拆卸配合。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涉及上述各个部件均可采用PP塑料材质制成,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的,踏板的周边设有凹槽,用于与A柱下护板配合;歇脚板本体可采用一体注塑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歇脚板结构,可布置于驾驶员左脚地板位置,布置在内饰地毯之上,通过螺栓与地板连接固定。碰撞过程中,该歇脚板结构在受到驾驶员小腿和脚部的踩踏、冲击作用时会发生压溃而溃缩吸能,从而明显减弱或消除了歇脚板对驾驶员小腿伤害的不良影响。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考虑正面碰撞工况中歇脚板的压溃缓冲吸能和对驾驶员小腿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汽车可压溃式歇脚板结构:在传统歇脚板结构的基础上,对安装支座进行了结构优化,合理布置了弱化槽。通过结构强度的优化匹配,既能满足正常使用的结构强度要求,又能保证碰撞过程的溃缩缓冲吸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歇脚板不能够溃缩变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6所示,包括地板B,还包括:上述的歇脚板结构C;通过螺栓与安装孔配合,所述歇脚板结构C固定于所述地板B上。
另外,该歇脚板结构C为外露式结构,下面整张地毯D铺好后,该歇脚板结构C压在地毯D上,歇脚板结构C的两个安装支座通过地毯D预留的两个过孔直接通过螺栓与地板B(车身钣金)连接。
考虑正面碰撞工况中歇脚板结构的压溃缓冲吸能和对驾驶员小腿的保护,歇脚板结构C优选布置于驾驶员左脚位置的地板B上。
其中,上述歇脚板结构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歇脚板本体;
所述歇脚板本体包括踏板和与所述踏板侧边固定相连的侧板;所述踏板的预设位置设有通孔;
安装支座;
所述安装支座包括侧面和底面,所述侧面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面固定相连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端形成所述容置空间的豁口;
所述侧面上设有预设数量的弱化槽,所述底面上设有安装孔;
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踏板固定相连,且所述豁口与所述通孔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在所述侧面上对称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安装支座包括第一安装支座和第二安装支座;所述踏板包括顶部和底部,所述底部在所述踏板安装在车辆上时与所述车辆接触;
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踏板的顶部,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踏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安装支座的豁口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安装支座的豁口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上设有两个所述弱化槽,所述第二安装支座上设有四个所述弱化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积小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为矩形,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座上的所述弱化槽为倒梯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的第二端插设于所述通孔内,与所述通孔的边缘固定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歇脚板结构还包括:装饰盖;
所述装饰盖与所述通孔可拆卸配合。
9.一种车辆,包括地板,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歇脚板结构;
通过螺栓与安装孔配合,所述歇脚板结构固定于所述地板上。
CN201620156397.8U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05498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6397.8U CN205498701U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56397.8U CN205498701U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98701U true CN205498701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26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56397.8U Active CN205498701U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9870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2935A (zh) * 2018-03-26 2018-07-24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吸能搁脚板及车辆
CN114043916A (zh) * 2021-12-15 2022-02-15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汽车正面碰撞的小腿保护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2935A (zh) * 2018-03-26 2018-07-24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吸能搁脚板及车辆
CN108312935B (zh) * 2018-03-26 2020-07-07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吸能搁脚板及车辆
CN114043916A (zh) * 2021-12-15 2022-02-15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汽车正面碰撞的小腿保护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CN114043916B (zh) * 2021-12-15 2023-01-17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汽车正面碰撞的小腿保护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13847B2 (ja) 乗客シートのためのシートレッグアセンブリ、乗客シートのためのフレームおよび乗客シート
CN205498701U (zh) 一种歇脚板结构及车辆
GB2444645A (e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ircraft
KR20120051548A (ko) 아우터 어퍼센터필러 레인포스와 시트벨트 브래킷의 결합구조
CN107000790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头组件
CN206678987U (zh) 一种司机台脚踏结构
CN208021280U (zh) 一种歇脚板总成及汽车
CN102985283B (zh) 用于阻挡座椅下方负载的安全装置
CN101827726B (zh) 带有可旋转靠背部分的汽车座椅
JP4809810B2 (ja) 転圧車両における散水タンク周りの構造
CN204519565U (zh) 一种安全带锁扣组件
CN205677944U (zh) 一种前排座椅安全带安装螺母
CN205930617U (zh) 车身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07466510U (zh) 一种可升降汽车肘托
CN205891010U (zh) 汽车后地板
CN206510792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
CN205768683U (zh) 油门踏板系统
CN206501752U (zh) 一种具有改良后背板结构的新型汽车座椅
CN205589041U (zh) 车辆的歇脚踏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6012323U (zh) 一种车体
CN205381175U (zh) 歇脚板及汽车
CN201432777Y (zh) 双后刹且无前刹的自行车刹车系统
CN210760385U (zh) 一种汽车门槛迎宾脚踏垫板
CN205344591U (zh) 汽车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倾结构
CN210761099U (zh) 一种电动车后车架脚踏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