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62606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62606U CN204862606U CN201520586569.0U CN201520586569U CN204862606U CN 204862606 U CN204862606 U CN 204862606U CN 201520586569 U CN201520586569 U CN 201520586569U CN 204862606 U CN204862606 U CN 2048626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magnetic conduction
- conduction heat
- exchange sheet
- po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锅具包括:铝制锅身,铝制锅身的厚度范围为1.8毫米至6毫米;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第一导磁热传导片设置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内表面上;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第二导磁热传导片设置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外表面上,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的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面积的20%至50%,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直径范围为130毫米至200毫米。实用新型通过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以使铝制锅身的底部形成相对对称的整体结构。当锅具在电磁炉上加热时,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构成的相对对称的结构可以减少由于锅体和导磁热传导片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烹饪产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锅具的种类很多,例如汤锅、奶锅、煎锅等,上述锅具多采用铝材制成。
将铝制锅身的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由于锅体铝基材和磁感应片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锅体铝基材膨胀系数相对较大,导致加热时锅体向内凸起,从而使油散到锅内边沿,不便于烹饪。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铝制锅身的底部加厚,或是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焊接或粘接较厚的铁片的方法,来预防铝制锅身底部变形的问题。
但是,上述防止铝制锅身变形的方法均存在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繁琐、防变形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铝制锅身的锅具存在加热时易变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铝制锅身,铝制锅身的厚度范围为1.8毫米至6毫米;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第一导磁热传导片设置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内表面上;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第二导磁热传导片设置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外表面上,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的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面积的20%至50%,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直径范围为130毫米至200毫米。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的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面积的30%至47%。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为铁素体不锈钢导磁片或铁片。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具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的总面积占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的总面积的15%至35%;第二导磁热传导片具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的总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总面积的15%至35%。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呈圆形;且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的厚度均为0.3毫米至1毫米。
进一步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位于铝制锅身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处。
进一步地,锅具还包括保护涂层,保护涂层涂覆在铝制锅身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的表面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导磁热传导片设置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内表面上用于防止铝制锅身形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铝制锅身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以使铝制锅身的底部形成相对对称的整体结构。当锅具受热时,当锅具在电磁炉上加热时,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构成的相对对称的结构可以减少由于锅体和导磁热传导片(包括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变形。
此外,为了保证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必须要避免铝制锅身的底部向外凸起,从而防止锅具在电磁炉面板上打转。经实践表明,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应小于第二导磁热传导片,这样更有利于防止铝制锅身的外凸变形。
在锅具在被加热的过程中,第一导磁热传导片会同时感应到磁场发热,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产生的热量可直接传导给食物用于加热,从而大大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加热效率,并节省了烹饪时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的各部件的安装位置关系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铝制锅身、第一导磁热传导片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在挤压后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铝制锅身;11、第一凸起结构;12、第二凸起结构;20、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1、第一通孔;30、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现有技术中具有铝制锅身的锅具存在加热时易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和锅具的加工方法。
如图1和图2所示,锅具包括铝制锅身10、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设置在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内表面上,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设置在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外表面上,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面积小于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面积,当锅具电磁加热时,铝制锅身10在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抵消作用下,铝制锅身10的内凹变形量大于0且小于1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内凹变形是指铝制锅身10的底部向铝制锅身10的内腔侧顶起的变形。相对地,外凸变形是指铝制锅身10的底部向背离铝制锅身10的开口方向顶起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设置在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内表面上用于感应电磁炉磁场发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以使铝制锅身10的底部形成相对对称的整体结构。当锅具受热时,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能够根据各自膨胀系数的差异而使变形相互抵消,从而减少铝制锅身10的变形量,进而保证了锅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长期、高温加热而不易变形,有效延长了炊具的使用寿命。
此外,为了保证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必须要避免铝制锅身10的底部向外凸起,从而防止锅具在电磁炉面板上打转。经长期实践表明,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应小于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这样更有利于防止铝制锅身10的外凸变形。
在锅具在被加热的过程中,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会同时感应到磁场发热,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产生的热量可直接传导给食物用于加热,从而大大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加热效率,并节省了烹饪时间。由于在铝制锅身10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因而保证了炊具的导热效率,提高了炊具的热传导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经实践表明,仅具有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锅具,由于铝制锅身10的铝基材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且铝制锅身10的铝基材的膨胀系数相对较大,容易使铝制锅身10的底部在加热的过程中向内凸起,从而容易使油散到锅底的周缘处,导致不便于对食材进行烹饪。
可选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面积的20%至50%,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直径范围为130毫米至200毫米。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面积的30%至47%。
为了提高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热传导效率,因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为铁素体不锈钢导磁片或铁片。由于铁素体不锈钢导磁片或铁片内的铁原子具有良好的导磁性能,因而有效提高了锅具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1,多个第一通孔21的总面积占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总面积的15%至35%;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具有多个第二通孔31,多个第二通孔31的总面积占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总面积的15%至35%(请参考图1和图2)。通过上述的设计,可以保证铝制锅身10在受热时不会向外凸,并将内凹量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通孔21的总面积过大时,会导致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热传导能力大幅下降,从而影响锅具的加热效率;但是,当第一通孔21的总面积过小时,不便于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铝制锅身10的牢固结合。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当第一通孔21的总面积占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总面积的15%至35%时,既能够保证锅具的加热效率,还可以保证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铝制锅身10的连接可靠性。同理,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与铝制锅身10也是如上所述。
可选地,铝制锅身10的厚度范围为1.8毫米至6毫米;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呈圆形;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厚度均为0.3毫米至1毫米。由于铝制锅身10的底部中心位置的形变量最大,且变形区域呈圆形,因而将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设置为圆形能够有效抑制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变形情况,从而提高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锅具的防变形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在锅具内加入30毫米高的食用油,并将测量仪(用于测量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变形量的仪器)放置到位,而后对锅具进行加热并使油温升至200摄氏度,同时记录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变形量。
表1.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的防变形测试数据
由表1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第一通孔21的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安装在铝制锅身10上,能够有效降低铝制锅身10的变形量,使锅具的变形得到有效地控制。不仅如此,通过对比例2和对比例3可知,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直径也不是越大越好,当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直径过大、接近或大于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直径时,会导致锅具底部外凸。因此,需要合理地设置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直径。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具有不易变形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锅具在加热状态下容易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的加热效率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在锅具内加入500克常温水,采用2100瓦的功率将水加热至沸腾后,记录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表2.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的加热效率测试数据
由于,铝制锅身10的底部中心位置处为受热变形处,因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位于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处。
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或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与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同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还包括保护涂层,保护涂层涂覆在铝制锅身10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表面上;和/或保护涂层涂覆在铝制锅身1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表面上。由于在铝制锅身10、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或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表面设置有保护涂层,因而有效延长了锅具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保护涂层为不粘涂层。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通孔21间隔设置在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上。由于在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1,因而使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上具有多个可供铝制锅身10的第一凸起结构11的容纳空间,以保证铝制锅身10与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结合牢固,有利于锅具防变形。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通孔21包括第一容纳槽和/或第一容纳孔,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朝向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孔贯通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厚度方向设置。
如图2所示,第一通孔21包括第一容纳孔,第一容纳孔为直孔。由于第一容纳孔为直孔,因而能够在铝制锅身10变形时与铝制锅身10贴合的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锅具内各部件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2所示,铝制锅身10热变形后的第二凸起结构12嵌入第二通孔31内。与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上的第一通孔21的作用原理相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第二通孔31用于为铝制锅身10的第二凸起结构12提供了容纳空间,从而进一步使锅具不易变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锅具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包括:对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和具有第一通孔21的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进行加工,以使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面积小于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面积;将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设置在铝制锅身10的内表面上,将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设置在铝制锅身10的外表面,并使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与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同心设置,通过挤压的方式以使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固定在铝制锅身10上。由于同时将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挤压在铝制锅身10上,因而使锅具具有工艺简单、加工效率高的优点。
可选地,加工方法还包括将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固定在铝制锅身10上之后的后处理方法:在铝制锅身10和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表面上涂覆保护涂层。保护涂层可以是不粘涂层。
本实用新型中的锅具适用于汤锅、奶锅、煎锅、炒锅、煎盘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铝制锅身(10),所述铝制锅身(10)的厚度范围为1.8毫米至6毫米;
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设置在所述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内表面上;
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设置在所述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面积占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面积的20%至50%,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直径范围为130毫米至200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面积占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面积的30%至4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为铁素体不锈钢导磁片或铁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1),所述多个第一通孔(21)的总面积占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总面积的15%至35%;
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具有多个第二通孔(31),所述多个第二通孔(31)的总面积占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总面积的15%至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呈圆形;且
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的厚度均为0.3毫米至1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和所述第二导磁热传导片(30)位于所述铝制锅身(10)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保护涂层,所述保护涂层涂覆在所述铝制锅身(10)和所述第一导磁热传导片(20)的表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86569.0U CN204862606U (zh) | 2015-08-06 | 2015-08-06 | 锅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86569.0U CN204862606U (zh) | 2015-08-06 | 2015-08-06 | 锅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62606U true CN204862606U (zh) | 2015-12-16 |
Family
ID=54807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586569.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62606U (zh) | 2015-08-06 | 2015-08-06 | 锅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6260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70691A (zh) * | 2015-08-06 | 2015-10-14 |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 锅具和锅具的加工方法 |
CN109757970A (zh) * | 2019-03-19 | 2019-05-17 | 浙江康家宝炊具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外复底的铝锅及其制造方法 |
-
2015
- 2015-08-06 CN CN201520586569.0U patent/CN20486260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70691A (zh) * | 2015-08-06 | 2015-10-14 | 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 锅具和锅具的加工方法 |
CN109757970A (zh) * | 2019-03-19 | 2019-05-17 | 浙江康家宝炊具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外复底的铝锅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95570A (zh) | 一种石锅料理专用炉 | |
CN204862606U (zh) | 锅具 | |
CN206314970U (zh) | 一种自动恒温锅具 | |
CN211408584U (zh) | 一种传热效率高的电饭锅 | |
CN205107386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 | |
CN205285980U (zh) | 用于煮饭器的内锅和煮饭器 | |
CN207940630U (zh) | 一种复合锅 | |
TWM544278U (zh) | 一種自動恆溫鍋具及其和電磁加熱裝置的組合結構 | |
CN104970691A (zh) | 锅具和锅具的加工方法 | |
CN105433764A (zh) | 一种多用炒锅 | |
CN102370421A (zh) | 电热烹饪器具 | |
CN208371498U (zh) | 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 |
CN108013774A (zh) | 电热器具发热盘 | |
CN203935023U (zh) | 一种炒锅 | |
CN207166810U (zh) | 发热盘和电烹饪器具 | |
CN202277212U (zh) | 电热烹饪器具 | |
CN212015286U (zh) | 一种餐饮业厨房用节能煮烫锅 | |
CN207492545U (zh) | 锅具及烹饪设备 | |
CN207486886U (zh) | 一种商用电磁炉 | |
CN206137876U (zh) | 一种受热均匀的不粘锅 | |
CN201064370Y (zh) | 电磁炉用保温隔热锅体 | |
CN207023939U (zh) | 内锅及烹饪设备 | |
CN201996337U (zh) | 一种电饭锅玻璃锅盖的防溢锅机构 | |
CN206006891U (zh) | 带排水口的蒸饭煲 | |
CN205338595U (zh) | 一种多用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