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1077U -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11077U
CN204611077U CN201290001310.XU CN201290001310U CN204611077U CN 204611077 U CN204611077 U CN 204611077U CN 201290001310 U CN201290001310 U CN 201290001310U CN 204611077 U CN204611077 U CN 204611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main body
throttling arrangement
valve body
described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13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津裕辅
东幸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11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110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2Valve sea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7/00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 F16K47/04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for decreasing pressure or noise level, the throttle being incorporated in the closur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25B41/35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by rotary motors, e.g. by stepping mo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该节流装置具备:主体(1),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连接于该主体(1);阀室(14),其形成于主体(1)内部,并且与第一流路(2)连通;阀座(10),其形成于阀室(14),并且具有与第二流路(3)连通的开口;以及阀体(4),其以朝向阀座(10)的开口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来调节开口的开度,阀室(14)、阀体(4)、阀座(10)以及第二流路(3)设置于同一轴线上,从第二流路(3)通往阀室(14)的方向配置为朝向铅直上方,主体(1)形成有将第二流路(3)与阀座(10)的开口连通的多个主体流路(13),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通方向形成为与阀体(4)的轴向具有角度。

Description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整流体的流量的节流装置、以及具备该节流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控制流体(例如制冷剂)的流量的节流装置中,在制冷剂通过装备有阀体的阀室时产生流体噪声(制冷剂噪声)。若制冷剂以气相和液相共存的二相流流入阀室内,则由于气相与液相交替地不连续地通过由阀体与阀室形成的节流部,因此存在产生压力变动,从而产生制冷剂噪声的情况。另外,由于节流部的下游侧压力降低,因此为二相流,从而存在因气泡的散乱、碰撞而产生制冷剂噪声的情况。为了降低这样的制冷剂噪声,一直以来进行各种研究和提案。
作为那样的节流装置的例子,存在如下的例子:通过在制冷剂流动路径设置具有多个小孔的薄板部件,从而将二相制冷剂中的气泡进行细分,来降低制冷剂噪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还存在如下的例子:通过在阀室设置流路形状来构成多个流路,从而使制冷剂喷流的动能降低,减小压力变动,从而降低制冷剂噪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还存在如下的例子:在阀室内安装隔壁部件,并在该隔壁部件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流体入口侧空间与流体出口侧空间连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7623号公报(段落[001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51605号公报(段落[0047]、[005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07852号公报(段落[0036])
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对流体的流动进行一维地把握,寻求降低流体噪声的对策,通过使流体暂时通过多个路径之后进行汇集,由 此欲使制冷剂的流动均匀化,但是对多个路径的流动方向的影响并未提及,而且降低流体噪声的效果较小。着眼于从多个路径汇集而成为一个流体流为止的过程,特别期望获得在气体和液体混合存在的二相状态下流体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流动的情况下,抑制流动噪声的对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能够获得能够对在节流装置中流通的流体的流体噪声进行抑制的节流装置、以及具备该节流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节流装置,具备:主体,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连接于该主体;阀室,其形成于所述主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阀座,其形成于所述阀室,具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开口;以及阀体,其以朝向所述阀座的开口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所述阀室、所述阀体、所述阀座以及所述第二流路设置于同一轴线上,从所述第二流路通往所述阀室的方向配置为朝向铅直上方,所述主体形成有多个主体流路,多个主体流路将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阀座的开口连通,并在铅直下侧形成有路径入口,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流通方向形成为与所述阀体的轴向具有角度。
优选地,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相互的间隔形成为:所述阀座的开口侧的间隔比所述第二流路侧的间隔窄。
优选地,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阀座的开口的开口面积。
优选地,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从所述阀座侧的端部到所述阀座的距离,小于所述阀座的开口的开口宽度。
优选地,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流路长度,大于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相互的间隔。
优选地,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主体流路,形成于所述阀体的中心轴上的中央部的周围,在所述中央部的所述第二流路侧设置有静止部件,该静止部件从所述中央部向所述第二流路延伸突出。
优选地,所述阀体形成为圆柱状,所述阀体具有:阀体筒体部,其形成为直径比所述阀座的开口大的大径;阀体前端部,其形成为直径比所述阀座的开口小的小径;以及阀针部,其将所述阀体筒体部与所述阀体前端部连接,所述主体具有主体轴承部,该主体轴承部形成有供所述阀体前端部嵌入的阀体支承用孔,所述阀体支承用孔与所述阀体前端部滑动接触,来支承所述阀体,所述多个主体流路形成于所述主体轴承部的周围。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器,其对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冷凝;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节流装置,其使由所述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膨胀;以及蒸发器,其使借助所述节流装置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
本实用新型的阀室、阀体、阀座以及第二流路设置于同一轴线上,从第二流路朝向阀室的方向配置为朝向铅直上方,并形成将第二流路与阀座的开口连通的多个主体流路,该多个主体流路的流通方向形成为与阀体的轴向具有角度。由此通过有效地分配流体流,从而能够降低流体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B-B向视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正向流动速度分布。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反向流动速度分布。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在多个路径的效果的概略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 图。
图10是说明节流装置产生淤塞、漩涡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现有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现有的节流装置的正向流动速度分布。
图15是现有的节流装置的反向流动速度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制冷循环装置中调整制冷剂流量的节流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节流装置不限定于制冷剂的流量调节,而是能够应用于任意的流体。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B-B向视剖视图。
另外,在图2中示出节流装置的开度为全闭的情况。
如图所示,节流装置100具备:主体1,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连接于该主体1;阀室14,其形成于主体1内部并且与第一流路2连通;阀座10,其形成于阀室14,具有与第二流路3连通的节流孔11;以及阀体4,其以朝向阀座10的节流孔11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从而调节节流孔11的开度。
另外,节流孔1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阀座的开口”。
主体1例如具有圆筒形状。第一流路2以及第二流路3由制冷剂配管构成,制冷剂配管的前端插入于主体1的开口部,通过钎焊等接合手 段进行固定。第一流路2沿主体1的径向设置。第二流路3设置于主体1的轴线上。即,第一流路2与第二流路3设置于相互正交的方向。
另外,在阀体4的上部具备由转子和定子构成的步进电机20,该步进电机20经由未图示的移动机构而与阀体4连结。该步进电机20的旋转通过移动机构而变换为平移距离,阀体4沿着轴向(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对阀座10的开口的开度进行控制。
阀体4具有:阀体筒体部5,其贯通阀室14;阀体前端部7,其形成为比阀座10的节流孔11的开口小的直径;以及阀针部6,其将阀体筒体部5与阀体前端部7连接。而且,在阀体筒体部5的大致中心轴上形成有例如圆柱形状的阀体前端部7。阀体4的阀体前端部7以能够旋转并且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主体轴承部9。另外,阀体筒体部5以及阀体前端部7的形状不限定于圆柱。
在主体1形成有支承阀体4的主体轴承部9。主体轴承部9由连通第二流路3与节流孔11并且供制冷剂(流体)流通的主体流路13、以及供阀体前端部7嵌入的阀体支承用孔12形成。阀体支承用孔12由嵌入孔形成,该嵌入孔具有比阀体4的阀体前端部7的外径稍大的内径,通过使阀体4的阀体前端部7滑动自如地插入,从而以与阀体前端部7滑动接触的方式支承阀体4。
主体流路13在阀体前端部7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多个主体流路13分别形成为圆形形状,例如图3、图4所示,大致以等间隔配置在与节流孔11为同心圆的圆周上。另外,主体流路13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形成为与阀体4的轴向即第二流路3的轴向具有角度。由此主体流路13构成从节流孔11朝向第二流路3的外周方向倾斜的流路。多个主体流路13彼此的间隔形成为:节流孔11侧的间隔比第二流路3侧的间隔窄。即,多个主体流路13的中心轴形成为:从节流孔11侧朝向第二流路3侧向外侧扩展。
另外,主体轴承部9与节流孔11空出间隔配置,多个主体流路13利用该间隔而在节流孔11与主体轴承部9之间连通。
(制冷剂的流动)
接下来,对节流装置100中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全闭时,阀体4的阀针部6与阀座10抵接且以紧贴状态保持。
若通过步进电机20的旋转使阀体4向上方移动,则阀体4向上方移动。由此阀体4的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的流路面积发生变化,对流量进行调节(第一阶段节流)。此时,从第一流路2朝向第二流路3的制冷剂,从节流孔11的出口侧向各主体流路13分流,并到达第二流路3。另外,从第二流路3朝向第一流路2的制冷剂,在被多个主体流路13分流之后,在主体轴承部9与节流孔11之间再次合流并到达节流孔11。
而且,在进一步使阀体4向上方移动,阀体4的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的流路面积为最大的情况下(全开开度),利用节流孔11来限制流量(第二阶段节流)。
另外,若通过步进电机20的旋转使阀体4向下方移动,则阀体4向下方滑动移动。然后阀体4的阀针部6与阀座10抵接并以紧贴状态保持,从而成为全闭状态。
流入节流装置100的制冷剂,有时气相制冷剂作为泡沫混入液相制冷剂中。在该气液混合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00时,成为产生噪声的原因。明确了产生噪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相制冷剂存在泡沫,特别是较大泡沫的存在成为问题。
首先,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噪声对策之前,以现有事例为基础对课题进行说明。
(现有事例)
图13是现有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3中示出节流装置的开度为全闭的情况。
如图13所示,在现有事例的节流装置中,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比较,不设置阀体前端部7、主体轴承部9、阀体支承用孔12以及多个主体流路13。
在该现有事例的节流装置中,将制冷剂从第一流路2向第二流路3 流动的方向设为正向流动,将制冷剂从第二流路3向第一流路2流动的方向设为反向流动。
而且,在该现有事例的节流装置中,对于正向流动以及反向流动,在图14、图15中示出施加有规定的开度、规定的差压的情况下平均速度场的解析结果。
图14是现有的节流装置的正向流动速度分布。
如图14所示,在第一流路2、阀室14中,制冷剂的速度较低。在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的狭窄区域的流路,制冷剂的速度升高,以沿着阀针部6呈圆锥状变窄的方式流动。若离开该狭窄区域,则进入第二流路3内,但是由于具有惯性,所以以呈圆锥状变窄的方式流动。其结果,动能汇集,制冷剂速度升高。另外,若在节流孔11的某个位置存在压力变动,则该压力变动对其他制冷剂流的影响,因各自的流动为汇集的方向,因此影响非常大。以节流孔11为中心,在第二流路3,制冷剂速度非常高。
图15是现有的节流装置的反向流动速度分布。
如图15所示,在绝大多数区域,制冷剂的速度较低。在第二流路3、节流孔中,制冷剂速度较低。在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的狭窄区域的流路,制冷剂的速度升高,以沿着阀针部6呈圆锥状扩展的方式流动。若离开该狭窄区域,则进入阀室14内,但是由于具有惯性,所以以呈圆锥状扩展的方式流动。其结果,由于动能扩散,所以制冷剂速度低。另外,即便在阀室14的某个位置发生了压力变动,该压力变动对其他制冷剂流的影响,因各自的流动为分离的方向,从而也较小。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与图14所示的正向流动相比,图15所示的反向流动一方,制冷剂速度升高的区域少,且制冷剂噪声低。实际观测的结果也是反向流动一方制冷剂噪声,比正向流动一方制冷剂噪声小。即,为了抑制制冷剂噪声,只要如图15的流体的流动那样,将节流装置内部的流体的流动形成为相对于行进方向扩展的流动即可。
另外,对液体与气体混合存在的二相制冷剂流的情况下的举动进行说明。
气体与液体交替并且不规则地通过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狭窄区域的流路。或者,在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狭窄区域的流路中,一部分是气体通过,其他部分是液体通过,且气体与液体的比率不连续地变化。虽然上述举动取决于二相制冷剂中气体与液体的比率、或者其速度,但该举动是主要原因,且产生制冷剂噪声。
此外,在该制冷剂流朝向铅直上方的情况下,对二相制冷剂中的气体产生浮力,气体容易存在于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的狭窄区域,从而使制冷剂噪声增大。
(本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中,也将制冷剂从第一流路2向第二流路3流动的方向设为正向流动,将制冷剂从第二流路3向第一流路2流动的方向设为反向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中,对于正向流动以及反向流动,在图5、图6中示出施加有规定的开度、规定的差压的情况下平均速度场的解析结果。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正向流动速度分布。
如图5所示,在绝大多数区域,制冷剂的速度较低。在第一流路2、阀室14中,制冷剂的速度较低。在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狭窄区域的流路,制冷剂的速度升高,并以沿着阀针部6呈圆锥状变窄的方式流动。若离开该狭窄区域,则由于具有惯性,因此以呈圆锥状变窄的方式流动。但是由于具有阀体前端部7,因而制冷剂流不会汇集于中央。进而由于经过多个主体流路13,因此制冷剂流被分割,并且制冷剂向分散的方向流动。
另外,若在节流孔11的某个位置存在压力变动,则该压力变动存在对其他制冷剂流的影响,但是由于经过比节流孔11的直径充分短的路径,则到达多个主体流路13,所以压力变动不会相互影响。在多个主体流路13内,当然压力变动不会相互影响。
这样,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的正向流动中,与 图14所示的现有的节流装置的正向流动相比较,制冷剂速度升高的区域较少,因此抑制制冷剂噪声。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反向流动速度分布。
如图6所示,在绝大多数区域,制冷剂的速度较低。在第二流路3、多个主体流路13、节流孔11中,制冷剂速度较低。在阀针部6与阀座10之间狭窄区域的流路,制冷剂的速度升高,以沿着阀针部6呈圆锥状扩展的方式流动。若离开该狭窄区域,则进入阀室14内,但由于具有惯性,所以以呈圆锥状扩展的方式流动。其结果,由于动能扩散,所以制冷剂速度较低。另外即便在阀室14的某个位置发生了压力变动,该压力变动对其他制冷剂流的影响,因各自的流动为分离的方向,因而也较小。这样,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的反向流动中,成为与图15所示的现有的节流装置的反向流动大致相同的平均速度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在节流孔11与第二流路3之间形成有多个主体流路13,多个主体流路13将节流孔11与第二流路3连通。因此通过有效地使制冷剂流分散来降低流体能量,从而能够减少制冷剂速度升高的区域,能够抑制压力变动的增加,能够降低制冷剂噪声(流体噪声)。
接下来,对在制冷剂中气体与液体混合存在的二相制冷剂成为反向流动的情况进行叙述。
首先,一般情况下,在相同路径内二相制冷剂通过时的流路阻力比液体制冷剂通过时的流量阻力大。另外路径的流量越大,气体流入铅直下侧的路径入口的比率越大。即,在具有多个的主体流路13中,越是通过的二相制冷剂的液体比率大的主体流路13,则流量越大,从而气体流入铅直下侧的路径入口的比率增大。相反,在具有多个的主体流路13中,越是通过的二相制冷剂的液体比率小的主体流路13,则流量越小,从而气体流入铅直下侧的路径入口的比率减小。
如以上那样,由于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设置有多个主体流路13,因此在多个主体流路13的铅直下侧的路径入口,即便在气液比率不均衡的状态下流入各路径,由于气液二相的流量阻力之差,因此将在各路径的气液比率均匀化。因此通过有效地使制冷剂流分散,能够 抑制压力变动的增加,从而能够降低制冷剂噪声(流体噪声)。
(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面积)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形成为: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面积的总合比节流孔11的流路面积大。
因此,即便节流孔11的开度从全闭变化至全开,多个主体流路13也不会成为决定流量的主要原因。因此例如即使设置有多个主体流路13的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以及未设置多个主体流路13的现有的节流装置,在相同的制冷循环装置内共存,也能够使流量特性大致共通化,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长度)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在多个路径的效果的概略图。
图7(a)表示现有的节流装置,并且示出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长度La比多个主体流路13的最近距离Da短的情况(Da>La)。
图7(b)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并且示出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长度Lb比多个主体流路13的最近距离Db长的情况(Db<Lb)。
如图7(a)所示,若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长度比最近距离短,则离开多个主体流路13之后的制冷剂流的前进性较低,制冷剂欲一边扩展、一边流动。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若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路长度比最近距离长,则离开多个主体流路13之后的制冷剂流的前进性较高,到相邻的多个主体流路13彼此的制冷剂流混合为止,前进的距离与图7(a)相比较变长。
这样,到相邻的多个主体流路13彼此的制冷剂流混合为止,前进的距离之间因分散流动而速度降低,所以在制冷剂流混合之后,对压力变动的影响减小。因此能够进一步获得抑制制冷剂噪声的效果。
另外,在制冷剂中气体与液体混合存在的二相制冷剂成为反向流动 的情况下,不仅因前进性,而且因路径较长,所以二相制冷剂的流量阻力之差增大,从而均匀化的效果增大。因此通过有效地使制冷剂流分散,从而能够抑制压力变动的增加,能够进一步获得抑制制冷剂噪声的效果。
(多个主体流路13到节流孔11的距离)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100形成为:多个主体流路13从节流孔11侧的端部到阀座10的距离W,小于节流孔11的开口宽度R。
若距离W加长,则流动的制冷剂以沿着阀体4的阀针部6呈圆锥状变窄的方式汇集于中央,或者产生紊乱,并且产生制冷剂速度的分布变动、压力变动,从而产生制冷剂噪声。
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将距离W形成为比开口宽度R小,因此能够抑制多个主体流路13的从节流孔11侧的端部到阀座10之间制冷剂流的汇集、紊乱,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噪声。
(节流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节流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如图9所示,也可以省略阀体前端部7、主体轴承部9、阀体支承用孔12,在中央部17的周围形成多个主体流路13。即使在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起到上述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对在主体1形成多个主体流路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主体1分体而形成。例如,也可以对圆柱状的部件形成多个主体流路13,并将该圆柱状的部件在节流孔11的第二流路3侧隔开距离W配置。
实施方式2
图10是说明节流装置产生淤塞、漩涡的图。
如图10所示,若经过多个主体流路13后的制冷剂向第二流路3内流出,则有时制冷剂流会发生淤塞、漩涡。这样的制冷剂流的淤塞、漩涡有时会成为制冷剂噪声的原因。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节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节流装置100,不仅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而且在主体轴承部9(中央部)的第二流路3侧设置有静止部件15,该静止部件15从主体轴承部9(中央部)向第二流路3延伸突出。
由此,经过多个主体流路13后的制冷剂,沿着静止部件15与第二流路3的内壁之间的流路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流产生淤塞、漩涡。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噪声。
另外,如图11所示,静止部件15的形状具有如下的圆锥形状,即:以沿着多个主体流路13的流通方向的方式,从主体轴承部9的端部向第二流路3侧扩径,并且具有如下的圆锥形状,即:以在第二流路3的内壁侧流通的制冷剂扩散的方式,与第二流路3的内壁隔开规定间隔之后缩径。
实施方式3
(空调装置)
对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2的节流装置100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12所示,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110、冷凝器120、节流装置100以及蒸发器130,并且依次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且使其流入冷凝器120。冷凝器120对由压缩机110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节流装置100利用构成第一流路2的制冷剂配管,与冷凝器120连接,并且使由冷凝器120冷凝的制冷剂膨胀。另外,节流装置100利用构成第二流路3的制冷剂配管,与蒸发器130连接。蒸发器130使借助节流装置100膨胀的制冷剂蒸发。
在这样的结构中,若起动压缩机110,则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0并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120中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而且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借助节流装置100而减压,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在蒸发器130中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10。
该制冷循环装置,例如能够用于空调装置等,利用在冷凝器120发出的热进行制热。另外,利用蒸发器130的吸热进行制冷。
另外,也可以将蒸发器130连接于节流装置100的构成第一流路2的制冷剂配管,将冷凝器120连接于构成第二流路3的制冷剂配管。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四通阀来改变制冷剂的循环方向,由此进行制冷、制热运转的切换。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抑制制冷剂噪声。特别是在将节流装置100配置于负载侧(室内侧)的情况下,能够使室内的人难以听到制冷剂噪声,从而能够提高舒适性。
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第一流路;3…第二流路;4…阀体;5…阀体筒体部;6…阀针部;7…阀体前端部;9…主体轴承部;10…阀座;11…节流孔;12…阀体支承用孔;13…主体流路;14…阀室;15…静止部件;17…中央部;20…步进电机;100…节流装置;110…压缩机;120…冷凝器;130…蒸发器;200…制冷循环装置。

Claims (8)

1.一种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连接于该主体;
阀室,其形成于所述主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阀座,其形成于所述阀室,具有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开口;以及
阀体,其以朝向所述阀座的开口进退自如的方式设置,来调节所述开口的开度,
所述阀室、所述阀体、所述阀座以及所述第二流路设置于同一轴线上,从所述第二流路通往所述阀室的方向配置为朝向铅直上方,
所述主体形成有多个主体流路,多个主体流路将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阀座的开口连通,并在铅直下侧形成有路径入口,
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流通方向形成为与所述阀体的轴向具有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相互的间隔形成为:所述阀座的开口侧的间隔比所述第二流路侧的间隔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所述阀座的开口的开口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从所述阀座侧的端部到所述阀座的距离,小于所述阀座的开口的开口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的流路长度,大于所述多个主体流路相互的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主体流路,形成于所述阀体的中心轴上的中央部的周围,
在所述中央部的所述第二流路侧设置有静止部件,该静止部件从所述中央部向所述第二流路延伸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形成为圆柱状,
所述阀体具有:
阀体筒体部,其形成为直径比所述阀座的开口大的大径;
阀体前端部,其形成为直径比所述阀座的开口小的小径;以及
阀针部,其将所述阀体筒体部与所述阀体前端部连接,
所述主体具有主体轴承部,该主体轴承部形成有供所述阀体前端部嵌入的阀体支承用孔,所述阀体支承用孔与所述阀体前端部滑动接触,来支承所述阀体,
所述多个主体流路形成于所述主体轴承部的周围。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冷凝器,其对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冷凝;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装置,其使由所述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膨胀;以及
蒸发器,其使借助所述节流装置膨胀后的制冷剂蒸发。
CN201290001310.XU 2012-10-16 2012-10-16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461107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6723 WO2014061104A1 (ja) 2012-10-16 2012-10-16 絞り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1077U true CN204611077U (zh) 2015-09-02

Family

ID=5048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1310.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611077U (zh) 2012-10-16 2012-10-16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91515B2 (zh)
CN (1) CN204611077U (zh)
WO (1) WO201406110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1194A (zh) * 2016-09-06 2020-01-31 帝希有限公司 具有主阀的填充阀
CN114251462A (zh) * 2020-09-24 2022-03-29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21408A (ja) * 2019-07-25 2021-02-18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流量調整弁
JP7422409B2 (ja) * 2021-06-10 2024-01-26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動弁
JP7438549B2 (ja) * 2021-09-24 2024-02-27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動弁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37710A1 (de) * 1981-09-22 1983-04-07 Kraftwerk Union AG, 4330 Mülheim Stellventil, insbesondere zur steuerung und regelungvon dampfturbinen
JPH0519766U (ja) * 1991-08-30 1993-03-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高圧蒸気加減弁
JPH05187576A (ja) * 1992-01-08 1993-07-27 Ntc Kogyo Kk ゴム式流量調整弁
JP2916840B2 (ja) * 1992-09-29 1999-07-05 株式会社山武 アングル弁
US5904174A (en) * 1993-06-28 1999-05-18 Lanworth Asia Limited Auxiliary tap valve
JP3316362B2 (ja) * 1995-11-10 2002-08-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大型蒸気加減弁
JP2002071241A (ja) * 2000-08-30 2002-03-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調装置及びその冷媒制御用絞り弁
JP3826951B1 (ja) * 2005-03-31 2006-09-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膨張弁及び冷凍装置
JP2013148284A (ja) * 2012-01-20 2013-08-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絞り装置およびその絞り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1194A (zh) * 2016-09-06 2020-01-31 帝希有限公司 具有主阀的填充阀
CN110741194B (zh) * 2016-09-06 2021-06-22 帝希有限公司 具有主阀的填充阀
CN114251462A (zh) * 2020-09-24 2022-03-29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061104A1 (ja) 2016-09-05
WO2014061104A1 (ja) 2014-04-24
JP6091515B2 (ja)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11077U (zh)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0498139C (zh) 冷冻循环装置
EP2674699B1 (en) Gas liquid separat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WO2017149989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6461092B (zh) 膨胀阀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1821577A (zh) 具有设挡板的集管的热交换器
WO2015063854A1 (ja) 膨張弁
CN114165946A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1666691U (zh) 带汽液分离器装置的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JP2008298343A (ja) 冷媒分流器一体化構造の膨張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CN105402958A (zh) 一种空调器以及空调冷媒的控制方法
CN101769659B (zh) 热泵型空调系统
JP4248770B2 (ja) 気液分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JP4560939B2 (ja)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204628600U (zh) 节流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317804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211291A (ja) 冷媒流路切換弁
JP2013139938A (ja) 冷凍装置
CN203550354U (zh) 节流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2137223A (ja) 熱交換器の分流器並びにその分流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358918A (zh) 制冷剂回路和空调装置
JP2008309345A (ja) 冷媒分流器一体化構造の膨張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CN110887276B (zh) 蒸发器和车辆
JP7244293B2 (ja) 分配管ユニット、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81845B2 (ja) 絞り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