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47966U - 车辆用内饰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饰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47966U CN204547966U CN201520260010.9U CN201520260010U CN204547966U CN 204547966 U CN204547966 U CN 204547966U CN 201520260010 U CN201520260010 U CN 201520260010U CN 204547966 U CN204547966 U CN 2045479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oard member
- trimming parts
- skin material
- vehicle interi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内饰件,在包括至少三块板的车辆用内饰件中,提高了外观性,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具备:上板(21);扶手(42),其具有配置于比上板(21)靠车厢内侧的位置的上端壁部(45A);装饰物(33),其具有配置于上板(21)与扶手(42)之间的延伸设置部(35);以及装饰物表皮材料(61),其覆盖装饰物(33)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在延伸设置部(35)处,装饰物表皮材料(61)向车厢外侧折回,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一部分重叠,由此构成重叠部(62),重叠部(62)被夹于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42)的周端部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内饰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作为车辆用内饰件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饰件。在专利文献1的内饰件中,车辆用内饰件(车门内饰件)由多个板构件(上内饰件、下内饰件等)拼合构成。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进一步减小在构成车辆用内饰件的两块板构件的结合部处产生的间隙从而提高外观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838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车辆用内饰件中,为了实现更复杂的外观设计,存在车辆用内饰件包括更多的板构件的情况。例如,存在车辆用内饰件包括至少三块板,并且以三块板构件互为邻接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三块板构件的共同的结合部(三块板构件分别邻接的位置)处,与两块板构件的结合部相比,各板构件的尺寸误差更容易累积,容易产生较大的间隙。由此,有可能产生外观性下降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至少三块板的车辆用内饰件中提高外观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的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具备:第1板构件;第2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比上述第1板构件靠车厢内侧的位置的周端部;第3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的周端部;以及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其覆盖上述第3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在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一部分重叠,由此构成重叠部,上述重叠部被夹于上述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重叠部附近成为第1板构件、第2板构件和第3板构件这三个构件分别邻接的部分(结合部)。此处,重叠部被夹于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之间。由此,能够利用重叠部封堵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之间的间隙。
若假设形成为用第3板构件封堵上述间隙的结构,则存在由于第1板构件、第2板构件、第3板构件的各尺寸误差而在各构件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由于重叠部是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一部分,所以重叠部的柔软性比第3板构件的柔软性高。因此,通过利用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和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来压扁重叠部,能够吸收第1板构件和第2板构件的尺寸误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第3板构件具备:第3板构件主体部,其是暴露于车厢内侧的部分;以及延伸设置部,其自上述第3板构件主体部的上述第2板构件侧的端部朝向上述第2板构件延伸,而构成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以上述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部为基点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从而形成上述重叠部。
通过以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部为基点折回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能够以周端部为基准来对重叠部进行定位。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在上述延伸设置部的上述周端部处形成以向远离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切出的缺口部,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上述重叠部以覆盖上述缺口部的方式进行配置。
通过形成缺口部,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2板构件与延伸设置部相互干扰的情形,能够利用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和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可靠地仅夹住重叠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重叠部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跨越上述缺口部的开口缘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重叠部由于被夹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与上述第1板构件之间而成为被压扁了的状态,上述重叠部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弹性接触,并且上述重叠部的车厢外侧的表面与上述第1板构件弹性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形成为包括形成外观面的外观面层和层叠于上述外观面层的缓冲层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3板构件之间、上述第2板构件与上述第3板构件之间分别形成的分界线相交于同一位置,由此形成点状的结合部。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能够形成为,上述第1板构件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形状,上述第2板构件和上述第3板构件分别安装于上述第1板构件的下端部。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中,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也可以形成为在该第2板构件的上端部处朝向车厢外侧延伸的上端壁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件也可以是,在上述延伸设置部处形成有用于紧固被形成于上述第2板构件的安装凸起的通孔。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宜地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车辆用内饰件包括至少三块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三块板构件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翼子板内饰件的主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扶手的上部附近的图。
图3是表示装饰物的车辆后端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表皮材料的重叠部的剖视图(对应于沿图3的IV-IV线而剖切得到的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翼子板内饰件(车辆用内饰件),21…上板(第1板构件),33…装饰物(第3板构件),34…后部(第3板构件主体部),35…延伸设置部(第3板构件的周端部),37…缺口部,42…扶手(第2板构件),45A…上端壁部(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61…装饰物表皮材料(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62…重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图5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设于车辆的翼子板内饰件10(车辆用内饰件)。翼子板内饰件10从车厢内侧覆盖用于构成车身的后翼子板(车辆面板,未图示),借助例如夹具(未图示)等而安装于后翼子板。
如图1所示,翼子板内饰件10具备板状的内饰件主体部11,内饰件主体部11由多个板构件拼合构成。具体而言,内饰件主体部11以上板21(第1板构件)、装饰物33(第3板构件)、扶手42(第2板构件)、下板12为主体而构成。
构成内饰件主体部11的各板构件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此外,内饰件主体部11的材质并不限于合成树脂材料,也可以使用例如木质系材料与合成树脂混合而成的材料等。
另外,内饰件主体部11的车辆前端面11A呈随着朝向下方去而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弯曲形状。车辆前端面11A呈仿照被配置于翼子板内饰件10的车辆前方的车门内饰件(未图示)的车辆后端部的形状的形状。
如图4所示,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被上板表皮材料51覆盖。另外,装饰物33的车厢内侧的表面被装饰物表皮材料61(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覆盖,扶手42的车厢内侧的表面被扶手表皮材料71覆盖。
上板表皮材料51、装饰物表皮材料61、扶手表皮材料71分别具有柔软性。作为上板表皮材料51、装饰物表皮材料61、扶手表皮材料71的材质,能够例示真皮、合成革、合成树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作为上板表皮材料51、装饰物表皮材料61、扶手表皮材料71,也可以是由例如合成树脂、合成革、纤维等构成的表面侧(外观面侧)的层与包括缓冲层(例如,板状聚氨酯泡沫(英文:Slab Urethane)等泡沫树脂材料)的背面侧的层层叠而成的结构。
此外,上板表皮材料51利用例如粘结剂粘贴于上板21,装饰物表皮材料61利用例如粘结剂粘贴于装饰物33,扶手表皮材料71利用例如粘结剂粘贴于扶手42。
上板21构成内饰件主体部11的上端部,呈在车辆前后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上板21的下端部分别安装装饰物33和扶手42。
扶手42具备用于供乘客放置手臂的载置部43。载置部43呈向车厢内侧鼓起的形状,在载置部43的车辆后部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立壁部45。
如图4所示,在立壁部45的上端形成有朝向上板21延伸的上端壁部45A(第2板构件的周端部)。上端壁部45A配置于比上板21的下端部靠车厢内侧的位置。
装饰物33的车辆后侧的下端部配置于比车辆前侧的下端部高的位置。装饰物33的后部34呈与上板21的下端缘邻接的长条状。
如图3所示,在装饰物33的后部34的车辆后端形成有向车辆后方(扶手42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35(第3板构件的周端部)。延伸设置部35呈板状,成为配置于上板21的下端部与立壁部45之间的结构。
换言之,装饰物33的后部34是作为暴露于车厢内侧的部分的主体部(第3板构件主体部)的一部分,延伸设置部35是被立壁部45遮挡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饰物33的后部34与扶手42的载置部43之间配置有板构件38。
在延伸设置部35形成有多个通孔36。在通孔36贯穿有例如形成于扶手42的立壁部45的安装凸起(未图示)。此外,贯穿于通孔36的安装凸起通过热铆接、螺钉而被紧固。
如图3所示,装饰物33的后部34的车辆后方的端部34A呈随着朝向车辆后方去而上升的曲线形状。另外,在立壁部45的上端壁部45A贯通形成有缺口部46。缺口部46的形状形成为仿照端部34A的形状的形状。装饰物33的延伸设置部35穿过缺口部46而配置于立壁部45的背面侧(车厢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装饰物33与扶手42以相互邻接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以与装饰物33和扶手42这两者均邻接的方式配置上板21。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2所示,上板21、装饰物33、扶手42之间的各分界线相交于同一位置。换言之,上板21、装饰物33、扶手42的共同的结合部P1呈点状。
装饰物表皮材料61在装饰物33的上端向车厢外侧折回。此外,在图3中,用L2图示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上端。如图3所示,在装饰物33的延伸设置部35的上端部(周端部),形成有以向远离扶手42的上端壁部45A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切出的缺口部37(在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部切出的缺口部)。如图4所示,装饰物表皮材料61以延伸设置部35的上端部为基点向车厢外侧折回。
具体而言,装饰物表皮材料61以连接延伸设置部35的缺口部37的开口缘37A、37B而得到的直线L1(图3中的双点划线)为基点向车厢外侧折回。此外,在图3中,用L3图示扶手42的上端。
如图4所示,装饰物表皮材料61以直线L1为基点而折回,由此,通过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一部分在对应于缺口部37的部分(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重叠,从而构成重叠部62。
在重叠部62处,装饰物表皮材料61跨越缺口部37的开口缘37A、37B之间。换言之,重叠部62是自车厢内外方向这两侧覆盖缺口部37的部分,是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富余部分(未覆盖装饰物33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部37例如在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因此,重叠部62也呈仿照缺口部37的形状的大致三角形。此外,缺口部37和重叠部6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大致三角形,能够适当变更。例如,缺口部37和重叠部62也可以呈方形。
如图4所示,重叠部62以夹于扶手42的上端壁部45A与上板21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重叠部62由于被夹于上端壁部45A与上板21之间而成为在车宽方向上被压扁的状态。
因此,重叠部62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表皮材料71弹性接触,重叠部62的车厢外侧的表面与上板表皮材料51弹性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折回线(直线L1)以朝向车辆后下方(远离上端壁部45A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倾斜。
此外,在重叠部62处,在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车厢内侧的部分62A与车厢外侧的部分62B(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折回部)之间空出间隙而使车厢内侧的部分62A与车厢外侧的部分62B相对配置。另外,车厢内侧的部分62A与车厢外侧的部分62B也可以相互接触。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重叠部62附近成为上板21、扶手42和装饰物33这三个构件分别邻接的部分。此处,重叠部62被夹于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42的周端部之间。由此,能够利用重叠部62来封堵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42的周端部之间的间隙S1(参照图4)。
如图5所示,假设形成为用装饰物33来封堵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42的周端部之间的间隙S4的结构,存在由于上板21、扶手42、装饰物33的各尺寸误差而在各构件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重叠部62是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一部分,所以重叠部62的柔软性比装饰物33(更详细地说是装饰物基材)的柔软性高。
因此,通过利用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和扶手42的周端部来压扁重叠部62,能够吸收上板21和扶手42的尺寸误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在各板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合部P1处,上板21、装饰物33、扶手42的各尺寸误差累积,因此容易产生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物33被装饰物表皮材料61覆盖。因此,在装饰物33的上表面33A与上板21之间的间隙S2、装饰物33与扶手42之间的间隙S3这两个间隙中分别夹有装饰物表皮材料61。换言之,间隙S2、S3分别被装饰物表皮材料61封堵。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用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重叠部62封堵间隙S1(上板21与扶手42之间的间隙)的结构。如此,能够用一块表皮材料(装饰物表皮材料61)封堵间隙S1、S2、S3,能够进一步减小结合部P1处的间隙(间隙S1、S2、S3相交的部分)。假设在形成为分别用不同的表皮材料封堵间隙S1、S2、S3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在相邻接的各表皮材料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形。
另外,装饰物33具备:后部34,其是暴露于车厢内侧的部分(构成外观面的部分);以及延伸设置部35,其自后部34的扶手42侧的端部朝向扶手42延伸,而构成装饰物33的周端部,通过以延伸设置部35的周端部(上端部)为基点折回装饰物表皮材料61而形成重叠部62。
通过以延伸设置部35的周端部为基点折回装饰物表皮材料61,能够以周端部为基准来对重叠部62进行定位。
另外,在延伸设置部35的周端部形成以向远离扶手42的上端壁部45A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切出的缺口部37,装饰物表皮材料61的重叠部62以覆盖缺口部37的方式进行配置。
通过形成缺口部46,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扶手42与延伸设置部35相互干扰的情形,能够利用上板21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扶手42的周端部可靠地仅夹住重叠部62。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利用上述记载和图面而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内饰件,例示了翼子板内饰件10,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车辆用内饰件,能够例示车门内饰件、支柱装饰件(英文:Pillar Garnish)等。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板构件例示了上板21,作为第2板构件例示了扶手42,作为第3板构件例示了装饰物33,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板构件、第2板构件和第3板构件只要是构成车辆用内饰件的板构件即可。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具备:
第1板构件;
第2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比上述第1板构件靠车厢内侧的位置的周端部;
第3板构件,其具有配置于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的周端部;以及
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其覆盖上述第3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
在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一部分重叠,由此构成重叠部,
上述重叠部被夹于上述第1板构件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板构件具备:
第3板构件主体部,其是暴露于车厢内侧的部分;以及
延伸设置部,其自上述第3板构件主体部的上述第2板构件侧的端部朝向上述第2板构件延伸,而构成上述第3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
以上述延伸设置部的周端部为基点向车厢外侧折回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从而形成上述重叠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延伸设置部的上述周端部处形成以向远离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切出的缺口部,
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的上述重叠部以覆盖上述缺口部的方式进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重叠部的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跨越上述缺口部的开口缘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重叠部由于被夹于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与上述第1板构件之间而成为被压扁了的状态,上述重叠部的车厢内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板构件弹性接触,并且上述重叠部的车厢外侧的表面与上述第1板构件弹性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板构件侧表皮材料形成为包括形成外观面的外观面层和层叠于上述外观面层的缓冲层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2板构件之间、上述第1板构件与上述第3板构件之间、上述第2板构件与上述第3板构件之间分别形成的分界线相交于同一位置,由此形成点状的结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板构件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长的形状,
上述第2板构件和上述第3板构件分别安装于上述第1板构件的下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板构件的上述周端部形成为在该第2板构件的上端部处朝向车厢外侧延伸的上端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延伸设置部处形成有用于紧固被形成于上述第2板构件的安装凸起的通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0252A JP6172527B2 (ja) | 2014-05-14 | 2014-05-14 | 車両用内装材 |
JP2014-100252 | 2014-05-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47966U true CN204547966U (zh) | 2015-08-12 |
Family
ID=5382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260010.9U Active CN204547966U (zh) | 2014-05-14 | 2015-04-27 | 车辆用内饰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72527B2 (zh) |
CN (1) | CN20454796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71173A (zh) * | 2018-10-18 | 2020-04-28 | 格拉默内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金属表面元件的车辆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79588B2 (ja) * | 1998-06-30 | 2004-10-20 |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
JP3575787B2 (ja) * | 1998-09-21 | 2004-10-13 |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
JP4851193B2 (ja) * | 2006-01-27 | 2012-01-1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材及び該車両用内装材の製造方法 |
JP2009298383A (ja) * | 2008-06-17 | 2009-12-24 | Kasai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
JP5760820B2 (ja) * | 2011-08-02 | 2015-08-12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ドアトリム |
-
2014
- 2014-05-14 JP JP2014100252A patent/JP61725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27 CN CN201520260010.9U patent/CN20454796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71173A (zh) * | 2018-10-18 | 2020-04-28 | 格拉默内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金属表面元件的车辆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72527B2 (ja) | 2017-08-02 |
JP2015217695A (ja) | 2015-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87933B1 (ko) | 차량 부재들의 접착 구조 및 백 도어의 접착 구조 | |
US8764891B1 (en) | Headliner edge treatment | |
CN105246723A (zh) | 窗板支撑结构 | |
CN103140411A (zh) | 树脂车顶安装结构 | |
US8973961B1 (en) | Vehicle trim panel | |
JP5406816B2 (ja) | 車両用ドアトリム | |
CN106143078A (zh) | 车辆结构 | |
CN204547966U (zh) | 车辆用内饰件 | |
CN103158509A (zh) | 冲击吸收组件 | |
CN204236360U (zh) | 一种雷达安装支架 | |
US9821855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filler piece | |
CN205311710U (zh) | 汽车尾门锁扣盖板及汽车尾门组件 | |
CN102910121B (zh) | 车辆用车门装饰件 | |
JP5387504B2 (ja) | サイドバイザーおよびサイドバイザーユニット | |
EP3228503B1 (en) | Vehicular interior panel | |
CN206317726U (zh) | 拉手组件及其上车辅助拉手 | |
ATE541748T1 (de) | Motor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m lärmschutzelement und motor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karosserie | |
CN207173491U (zh) | 汽车尾门门槛防护板 | |
JP6027526B2 (ja) | 車両用バイザ | |
JP2015221627A (ja) | 車両用内装材 | |
CN108394261A (zh) | 一种车门下封条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4641600U (zh) | 汽车门护板 | |
JP5796358B2 (ja) | カウルサイドトリム、及びカウルサイドトリムの組付構造 | |
CN205630792U (zh) | 一种切纸刀底座卡扣 | |
JP2009029297A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