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68372U - 车把杆折叠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车把杆折叠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68372U
CN204368372U CN201420522206.6U CN201420522206U CN204368372U CN 204368372 U CN204368372 U CN 204368372U CN 201420522206 U CN201420522206 U CN 201420522206U CN 204368372 U CN204368372 U CN 204368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handgrip
connection block
hinge segment
vertical
handg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222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宏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332461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4368372(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5222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68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68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68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车把杆折叠机构,车把杆下端设有铰接段, 铰接段通过转轴与连接座相连。铰接段是固定于车把杆下端的车把杆接头/或铰接段是与车把杆一体的车把杆下段;所述转轴定位于连接座上,车把杆可相对转轴上下移动,车把杆与连接座间设有相配合的定位机构,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时,车把杆与连接座间定位,定位机构阻止车把杆转动;车把杆移至在第二位置时,定位机构失效,转动车把杆,车把杆可绕转轴转动进行折叠或打开;所述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在车把杆定位时阻止车把杆移动的保险机构。上拉车把杆,便可使定位机构失效,通过上拉和转动车把便可完成折叠和打开的操作,其使用十分方便。

Description

车把杆折叠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把杆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可适用于滑板车,蛙式车,摇摆车,活力车等无动力休闲运动用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板车、蛙式车、摇摆车、活力车,为了便于携带,在车上增加了车把杆折叠装置。中国专利201020523385.7公开了一种名称为“滑板车的折叠装置”。在该技术方案中,滑板车的折叠装置包括:把管下端连接设置由两壳体配合构成的连接座,连接座的腔体内设置定位拉扣,定位拉扣一侧设置凹形窝穴,凹形窝穴前部的连接座上设置长通孔,连接座下部与固定座销接转动配合,定位拉扣下端伸出连接座底部与固定座弹性插接配合,在连接座的腔体内设置定位按钮和弹簧,固定座上设置有与定位按钮相配合的定位孔,定位按钮与定位孔弹性插接配合。上述滑板车的折叠装置,结构简单、紧凑。但存在以下不足:1、上述折叠装置的定位扣设于连接座的腔体中,使用时,需将手指伸入腔体中上拨定位拉扣,再转动车把杆才能完成折叠或打开定位装置,使用十分不便。2、上述折叠装置无保险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不理想。3、上述折叠装置需专门制作两壳体配合构成的连接座,其结构复杂,制造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性能良好、结构简单的车把杆折叠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车把杆折叠机构,车把杆下端设有铰接段, 铰接段通过转轴与连接座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接段是固定于车把杆下端的车把杆接头/或铰接段是与车把杆一体的车把杆下段;所述转轴定位于连接座上,车把杆可相对转轴上下移动,车把杆与连接座间设有相配合的定位机构,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时,车把杆与连接座间定位,定位机构阻止车把杆转动;车把杆移至在第二位置时,定位机构失效,转动车把杆,车把杆可绕转轴转动进行折叠或打开;所述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在车把杆定位时阻止车把杆移动的保险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使用时,打开保险机构,上拉车把杆,当车把杆移至在第二位置时定位机构失效,此时,转动车把杆,车把杆便绕转轴转动,便可完成折叠或打开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把杆可相对转轴上下移动,且车把杆与连接座间设有相配合的定位机构;上拉车把杆,便可使定位机构失效,通过上拉和转动车把便可完成折叠和打开的操作,其使用十分方便。由于设有车把杆定位时阻止车把杆移动的保险机构,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机构更加安全可靠,以适用于滑板车,蛙式车,摇摆车,活力车等无动力休闲运动用车。由于本实用新型无需专门制作两壳体配合构成的连接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铰接段底部的凸台和设于连接座中与凸台相配合的凹座。当然,定位机构也可采用下述方式: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铰接段底部的凹座和设于连接座中与凹座相配合的凸台。定位机构只要能在车把杆直立时将铰接段和连接座实现定位,阻止车把杆转动便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上两种定位机构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当然,定位机构也可采用其它形式的各种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直立是指将车把杆立起方便使用便可,对于立起的角度并未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铰接段中设有长形通孔;连接座中设有转轴孔,转轴穿过转轴孔和长形通孔将铰接段与连接座相铰接;上拉车把杆,长形通孔可使车把杆相对转轴上下移动。上述结构可方便的实现车把杆相对转轴上下移动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保险机构包括:保险扣上设有按键,保险扣设有保险弹簧,保险扣上设有定位卡点,定位卡点将连接座与铰接段定位,阻止车把杆相对连接座移动。当定位卡点将连接座与铰接段定位时,可阻止车把杆相对连接座移动,防止休闲运动车在使用时,车把杆意外折叠,从而提高了车把杆折叠机构的安全性能。在需要折叠时,按下按键,使定位卡点离开定位位置,此时便可进行折叠或打开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座上设有直立定位孔和折叠定位孔,定位卡点可进入或退出直立定位孔或折叠定位孔。直立定位孔与定位卡点的配合可实现直立时定位,防止休闲运动车在使用时,车把杆意外折叠。折叠定位孔与定位卡点的配合,可实现在折叠时手提车把杆,来提起整辆休闲运动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保险扣具有与铰接段内壁相抵触的抵触端;按键设于定位卡点与抵触端之间;铰接段中设有按键安装孔,按键露出按键安装孔,按键的位置高于连接座上端。上述结构的保险扣在按下按键时,定位卡点的位移量大于按键的位移量,从而可方便的实现定位卡点与定位孔间的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保险扣设于车把杆接头外侧,保险扣中段设有转动支点,按键和定位卡点分别设于转动支点的两侧。上述结构的保险扣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保险扣具有两组按键和定位卡点,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铰接段中设有按键安装孔,按键露出按键安装孔,按键的位置高于连接座上端。上述结构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复位机构,转轴和铰接段间设有复位弹簧,定位时,复位弹簧迫使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由于复位弹簧可迫使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在折叠机构从折叠位置打开到打开位置时,复位弹簧可迫使车把杆外弹,自动将铰接段与连接座定位,使用更方便。在按下保险按键时,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必须同时有上拉车把杆的操作才能折叠,使用更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与铰接段内腔相抵触,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座相抵触,弹簧座与转轴相抵触。上述结构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与铰接段内腔相抵触,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转轴相抵触。上述结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与转轴相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于铰接段内的轴销相连。上述结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座中设有折叠卡台,折叠卡台与铰接段上的凸台或凹座配合,阻止车把杆处于折叠位置时转动。折叠卡台与铰接段上的凸台或凹座配合利于手提车把杆时提起整个休闲运动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长形通孔是长形方孔、腰形孔、异形孔的其中之一。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应用了车把杆折叠机构的休闲运动车,车把杆打开时示意图。
图2是一种应用了车把杆折叠机构的休闲运动车,车把杆折叠时示意图。
图3是车把杆折叠机构实施例1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4是车把杆折叠机构实施例1沿保险扣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车把杆折叠机构实施例1车把杆直立时显示连接座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车把杆折叠机构实施例1车把杆折叠时显示连接座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保险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保险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一种应用了车把杆折叠机构的休闲运动车,车把杆打开时示意图。
图12是一种应用了车把杆折叠机构的休闲运动车,车把杆折叠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6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合图1-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把杆折叠机构包括:车把杆21下端设有铰接段1, 铰接段通过转轴2与连接座3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铰接段是固定于车把杆下端的车把杆接头。当然,铰接段1也可以是与车把杆一体的车把杆下段。在本实施例中,转轴2定位于连接座3上,车把杆可相对转轴上下移动,车把杆与连接座间设有相配合的定位机构。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时,车把杆与连接座间定位,定位机构阻止车把杆转动;车把杆移至在第二位置时,定位机构失效,转动车把杆,车把杆可绕转轴转动进行折叠或打开;所述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在车把杆定位时阻止车把杆移动的保险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包括:设于铰接段底部的凸台4和设于连接座中与凸台相配合的凹座5。当然,定位机构也可采用下述方式: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铰接段底部的凹座和设于连接座中与凹座相配合的凸台。定位机构只要能在车把杆直立时将铰接段和连接座实现定位,阻止车把杆转动便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铰接段中设有长形通孔6;长形通孔可以是长形方孔、腰形孔、异形孔。连接座中设有转轴孔7,转轴2穿过转轴孔7和长形通孔6将铰接段与连接座相铰接;上拉车把杆,长形通孔可使车把杆相对转轴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保险机构包括:保险扣8上设有按键9,保险扣设有保险弹簧10,保险扣上设有定位卡点11,定位卡点将连接座3与铰接段1定位,阻止车把杆相对连接座移动。当定位卡点将连接座与铰接段定位时,可阻止车把杆相对连接座移动,防止休闲运动车在使用时,车把杆意外折叠。在需要折叠时,按下按键,使定位卡点离开定位位置,此时便可进行折叠或打开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中设有折叠卡台18,折叠卡台与铰接段上的凸台4配合,阻止车把杆处于折叠位置时转动。折叠卡台与铰接段上的凸台配合利于手提车把杆时提起整个休闲运动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上设有直立定位孔12和折叠定位孔13,定位卡点可进入或退出直立定位孔12或折叠定位孔13。直立定位孔与定位卡点的配合可实现直立时定位,防止休闲运动车在使用时,车把杆意外折叠。折叠定位孔与定位卡点的配合,可防止折叠卡台与铰接段上的凸台脱离。手提车把杆提起整个休闲运动车时,车把杆不会意外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按键9与定位卡点11是一体件,保险扣具有与铰接段内壁相抵触的抵触端14;按键设于定位卡点与抵触端之间;铰接段中设有按键安装孔15,按键露出按键安装孔,按键的位置高于连接座上端。上述结构的保险扣在按下按键时,定位卡点的位移量大于按键的位移量,从而可方便的实现定位卡点与定位孔间的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复位机构,转轴2和铰接段1间设有复位弹簧16,定位时,复位弹簧迫使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由于复位弹簧可迫使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在折叠机构从折叠位置打开到打开位置时,复位弹簧可迫使车把杆外弹,自动将铰接段与连接座定位。在按下保险按键时,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必须同时有上拉车把杆的操作才能折叠。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一端与铰接段内腔相抵触,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座17相抵触,弹簧座与转轴2相抵触。
本实施例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在使用时,按下保险按键打开保险机构,上拉车把杆,当车把杆移至在第二位置时定位机构失效,此时,转动车把杆,车把杆便绕转轴转动,便可完成折叠或打开操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把杆可相对转轴上下移动,且车把杆与连接座间设有相配合的定位机构;上拉车把杆,便可使定位机构失效,通过上拉和转动车把便可完成折叠和打开的操作,其使用十分方便。由于设有车把杆定位时阻止车把杆移动的保险机构,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机构更加安全可靠,以适用于滑板车,蛙式车,摇摆车,活力车等无动力休闲运动用车。由于本实用新型无需专门制作两壳体配合构成的连接座,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7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种保险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按键9与定位卡点11是一体件,保险扣8设于车把杆接头外侧,保险扣中段设有转动支点19,按键和定位卡点分别设于转动支点的两侧。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上述结构的保险扣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图8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保险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保险扣具有两组按键9和定位卡点11,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铰接段中设有按键安装孔,按键露出按键安装孔,按键的位置高于连接座上端。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上述结构的保险扣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图9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6一端与铰接段内腔相抵触,复位弹簧16的另一端与转轴相抵触。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上述结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图10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6一端与转轴2相连,复位弹簧16的另一端与固定于铰接段内的轴销20相连。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上述结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图11、图12给出了另一种应用车把杆折叠机构的休闲运动车。本实施例的休闲运动车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进行的变化或替换,都应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车把杆折叠机构,车把杆下端设有铰接段, 铰接段通过转轴与连接座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接段是固定于车把杆下端的车把杆接头/或铰接段是与车把杆一体的车把杆下段;所述转轴定位于连接座上,车把杆可相对转轴上下移动,车把杆与连接座间设有相配合的定位机构,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时,车把杆与连接座间定位,定位机构阻止车把杆转动;车把杆移至在第二位置时,定位机构失效,转动车把杆,车把杆可绕转轴转动进行折叠或打开;所述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在车把杆定位时阻止车把杆移动的保险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铰接段底部的凸台和设于连接座中与凸台相配合的凹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于铰接段底部的凹座和设于连接座中与凹座相配合的凸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接段中设有长形通孔;连接座中设有转轴孔,转轴穿过转轴孔和长形通孔将铰接段与连接座相铰接;上拉车把杆,长形通孔可使车把杆相对转轴上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险机构包括:保险扣上设有按键,保险扣设有保险弹簧,保险扣上设有定位卡点,定位卡点将连接座与铰接段定位,阻止车把杆相对连接座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座上设有直立定位孔和折叠定位孔,定位卡点可进入或退出直立定位孔或折叠定位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保险扣具有与铰接段内壁相抵触的抵触端;按键设于定位卡点与抵触端之间;铰接段中设有按键安装孔,按键露出按键安装孔,按键的位置高于连接座上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保险扣设于车把杆接头外侧,保险扣中段设有转动支点,按键和定位卡点分别设于转动支点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险扣具有两组按键和定位卡点,按键与定位卡点是一体件,铰接段中设有按键安装孔,按键露出按键安装孔,按键的位置高于连接座上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设有复位机构,转轴和铰接段间设有复位弹簧,定位时,复位弹簧迫使车把杆移至第一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与铰接段内腔相抵触,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座相抵触,弹簧座与转轴相抵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与铰接段内腔相抵触,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转轴相抵触。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端与转轴相连,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于铰接段内的轴销相连。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座中设有折叠卡台,折叠卡台与铰接段上的凸台或凹座配合,阻止车把杆处于折叠位置时转动。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把杆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形通孔是长形方孔、腰形孔的其中之一。
CN201420522206.6U 2014-06-20 2014-09-12 车把杆折叠机构 Active CN204368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2206.6U CN204368372U (zh) 2014-06-20 2014-09-12 车把杆折叠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299773 2014-06-20
CN201420329977 2014-06-20
CN201420522206.6U CN204368372U (zh) 2014-06-20 2014-09-12 车把杆折叠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68372U true CN204368372U (zh) 2015-06-03

Family

ID=53324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22206.6U Active CN204368372U (zh) 2014-06-20 2014-09-12 车把杆折叠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6837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0145A (zh) * 2015-12-28 2016-04-06 郑景文 折叠车
CN105539686A (zh) * 2015-12-28 2016-05-04 郑景文 折叠滑板车
CN105620629A (zh) * 2015-12-28 2016-06-01 郑景文 折叠车的使用方法
CN107380328A (zh) * 2017-07-25 2017-11-24 夏梅书 新型折叠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0145A (zh) * 2015-12-28 2016-04-06 郑景文 折叠车
CN105539686A (zh) * 2015-12-28 2016-05-04 郑景文 折叠滑板车
CN105620629A (zh) * 2015-12-28 2016-06-01 郑景文 折叠车的使用方法
CN105460145B (zh) * 2015-12-28 2018-04-03 郑景文 折叠车
CN105620629B (zh) * 2015-12-28 2018-05-04 郑景文 折叠车的使用方法
CN105539686B (zh) * 2015-12-28 2018-05-08 郑景文 折叠滑板车
CN107380328A (zh) * 2017-07-25 2017-11-24 夏梅书 新型折叠装置
CN107380328B (zh) * 2017-07-25 2023-02-24 夏梅书 新型折叠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6183A (zh) 休闲运动车
CN204368372U (zh) 车把杆折叠机构
CN104932619B (zh) 平板电子设备的保护支撑装置
CN204659899U (zh) 具有折叠及前轮转向功能的滑板车
CN103921883B (zh) 一种折叠车把
CN203681620U (zh) 一种婴儿车收合关节
CN203740071U (zh) 一种折叠车把结构
CN203199117U (zh) 两杆的弯折结构
CN203681776U (zh) 一种儿童折叠滑板车
CN208602630U (zh) 一种管件折叠机构
CN205574034U (zh) 婴儿推车的防夹手展开收合装置
CN206329187U (zh) 一种门体连接组件及其电器
CN205706816U (zh) 一种童车骨架
CN204021137U (zh) 一种安全折叠式电动车
CN206511044U (zh) 滑板车折叠结构
CN203283334U (zh) 滑板车折叠装置
CN204077749U (zh) 一种折叠婴儿车
CN203693075U (zh) 折叠童床
CN208731144U (zh) 一种可折叠电动滑板车
CN207565764U (zh) 一种滑板车的折叠机构
CN204309986U (zh) 一种滑板车上的立杆折叠结构
CN208731145U (zh) 脚踩折叠的滑板车
CN205661574U (zh) 便携式折叠电动自行车后座
CN209008792U (zh) 一种滑板车的折叠结构
CN208216906U (zh) 一种滑板车的折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5W110983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The claim is partially invalid and shall continue to be valid on the basis of the claim 1-13 submitted by the patent holder on 09 November 2016.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170122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3120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Handlebar folding mechanis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Patentee: Yan Hongda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Dongyang Tianxin Leisure Products Co.,Ltd.

Assignor: Yan Hongda

Contract record no.: 201999000011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Handlebar folding mechanis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0409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5W119279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Claims 1-2 and 8-13 of No. 201420522206.6 utility model are declared invalid, and the patent shall continue to be valid on the basis of claims 3-7.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00508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44293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Folding mechanism of HANDLEBAR BA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Patentee: Yan Hongda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