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4252U - 密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4252U
CN204164252U CN201420561430.6U CN201420561430U CN204164252U CN 204164252 U CN204164252 U CN 204164252U CN 201420561430 U CN201420561430 U CN 201420561430U CN 204164252 U CN204164252 U CN 204164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radius
dust excluder
excluder lips
sea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14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泽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ENFU OIL SEAL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ENFU OIL SEAL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ENFU OIL SEAL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ENFU OIL SEAL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4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425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ling With Elastic Sealing Lip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密封装置,其可以维持密封对象的良好密封性能并且可以提高耐泥水性、耐灰尘性的。密封装置(10)具有金属环(20)与保持在金属环(20)的弹性体制密封部(30)。密封部(30)具有与作为被附着体的杆(4)抵接而将密封对象(6)密封的主密封唇(34)和沿杆(4)的轴向配置在主密封唇(34)的外部A侧并与杆(4)压接而防止异物从外部A侧进入密封对象B侧的主防尘唇(36)。设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为R1、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为R2、杆(4)的半径为r时,杆(4)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杆(4)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

Description

密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低结构体振动的减震器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产业器械或建筑领域,用于吸收因外力而产生的振动的减震器被应用于多方面。作为减震器,例如具有密封有工作油或气体等密封对象的气缸和能往复运动地收纳于气缸内的杆的活塞式气缸缓冲器,将气缸与杆分别固定于不同的结构体,利用密封对象的流阻减弱上述结构体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周期振动。这种活塞式减震器在气缸一端的轴封固部安装有密封装置,使得密封对象不从往复运动的杆的表面漏出。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密封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纵截面图。如图7所示,以往的密封装置100具有设置在平垫圈状金属环102的内径部、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主唇口(main lip)103和防尘唇104、以及与未图示的导杆抵接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的唇105。主唇口103为了在与未图示的杆的表面抵接时赋予适当的压力分布,利用弹簧106加载到内侧。另外,该密封装置100设置有配置在主唇口103的外部A侧附近并与杆表面抵接的凸部107和配置在防尘唇104的密封对象B侧附近并与杆表面抵接的凸部108(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3233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上述以往的密封装置100在其纵截面视图中,将主唇口103的前端部的半径设为R1、将防尘唇104的前端部的半径设为R2时,防尘唇104的半径R2与主唇口103的半径R1基本相同。通过由这样的尺寸来构成,能同时实现主唇口103对密封对象的密封性能和防尘唇104对于灰尘的除去性能。但是,近年,为了可靠地防止泥水或灰尘从往复运动的杆与防尘唇104之间侵入内部,要求进一步提高防尘唇104的除去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维持密封对象的良好密封性能且能提高耐泥水性、耐灰尘性的密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装置具有金属环和保持在所述金属环的弹性体制密封部,所述密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具有下述构件:与作为被附着体的杆抵接而将密封对象密封的主密封唇;沿所述杆的轴向配置在所述主密封唇的外部侧,与所述杆压接防止异物从外部侧进入密封对象侧的主防尘唇,当设所述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为R1,设所述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为R2,设所述杆的半径为r时,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
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相对于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2)/(r-R1))优选为1.2以上2.5以下。
另外,所述密封部还具有副密封唇和副防尘唇,所述副密封唇沿所述杆的轴向,配置在与所述主密封唇相比更靠近外部侧,具有比所述主密封唇大的最小半径R1’(R1’>R1),且与所述杆抵接将密封对象密封,所述副防尘唇沿所述杆的轴向,配置在与所述主防尘唇相比更靠近密封对象侧,具有比所述主防尘唇大的最小半径R2’(R2’>R2),且与所述杆压接防止异物从外部侧进入密封对象侧。
优选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副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副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
另外,所述主防尘唇具有配置在所述金属环附近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内且向外部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设置在和其前端与所述杆压接的位置相比更靠近外部侧并且向外部侧开口的切口。
另外,所述密封装置优选安装在车辆用减震器杆。
进而,所述密封装置较优选安装在构成汽车悬架的减震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主密封唇与作为被附着体的杆抵接而将密封对象密封,同时主防尘唇与杆压接而防止异物从外部侧进入密封对象侧。并且,杆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杆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换言之,主防尘唇对于杆的过盈量比主密封唇的过盈量大。由此,将密封装置安装于杆时,主防尘唇比主密封唇较大弹性变形,主防尘唇以比主密封唇大的复原力推压于杆。因此,可以提高主防尘唇对杆的推压力。结果,能维持主密封唇对密封对象的良好密封性能,并能提高主防尘唇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
另外,杆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相对于杆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2)/(r-R1))为1.2以上2.5以下。即,主防尘唇的过盈量为主密封唇的过盈量的1.2倍以上2.5倍以下。因此,主防尘唇对杆的推压力提高,而在杆的往复运动时不会产生过度的滑动阻力。因此,可以提高主防尘唇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同时不会较大影响主防尘唇相对于杆的往复运动的滑动阻力,可以使杆顺畅地进行往复运动。
另外,具有比主密封唇大的最小半径R1’的副密封唇与杆抵接而将密封对象密封,具有比主防尘唇大的最小半径R2’的副防尘唇与杆压接而防止异物从外部侧进入密封对象侧。由此,通过设置二个防尘唇及二个密封唇,可以提高密封对象的密封性,并可以进一步提高耐泥水性、耐灰尘性。进而,杆的半径r与副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杆的半径r与副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即,副防尘唇的过盈量比副密封唇的过盈量大。由此,与主防尘唇相同,可以提高副防尘唇对杆的推压力,并可以进一步提高副防尘唇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
进而,主防尘唇具有配置在金属环附近的基部和从基部向内且向外部侧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具有设置在和其前端与杆压接的位置相比更靠近外部侧并且向外部侧开口的切口。在密封装置被安装于杆的状态下,在该切口与杆的外周面之间沿着该杆的轴形成楔状的槽。由此,附着在该杆的外周面而被刮出的作为密封对象的工作油可以蓄积在切口内,当杆从外部侧向密封对象侧移动时,蓄积在切口内的密封对象容易从外部侧返回到密封对象侧。从而,可以长期维持安装有密封装置的被安装体原本的功能。
特别是通过将上述密封装置安装在构成汽车悬架的气缸缓冲器,可以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密封装置的气缸缓冲器的构成的纵截面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密封装置的构成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密封部及杆的径向尺寸的纵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密封装置的变形例的纵截面图。
图5是表示将图4的密封装置安装于杆的状态的局部纵截面图。
图6是表示设置在图4的防尘唇部的切口的变形例的局部纵截面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密封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纵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气缸缓冲器
2 气缸
2a 内筒
2b 外筒
2b’ 朝内凸缘
2c 储油室
2d 连通路
2e 上室
2f 下室
3 导杆
3a 连通路
4 杆
4a 外周面
5 活塞
5a 阀部
6 密封对象
7 气体
10 密封装置
20 金属环
20a 外周部
20b 上表面
20c 下表面
30 密封部
31 密封唇部
31a 基部
31b 延伸部
31c 收纳槽
32 防尘唇部
32a 基部
32b 延伸部
32b’ 端面
33 嵌入部
33a 突起
34 主密封唇
34a 顶部
34b、34c 倾斜部
35 副密封唇
35a 顶部
35b、35c 倾斜部
36 主防尘唇
36a、36a’ 前端部
37 副防尘唇
37a 前端部
38、38’ 切口
38a 延伸面
38b 凸状弯曲面
38b’ 平面
40 箍簧
R1 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
R1’ 副密封唇的最小半径
R2 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
R2’ 副防尘唇的最小半径
r杆的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密封装置的气缸缓冲器的构成的纵截面图。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装置用于各种车辆、特别是汽车,并安装于杆上,以密封填充在气缸缓冲器内的工作油等工作油组合物(以下称为密封对象)。以下,以多筒式气缸缓冲器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中,气缸缓冲器1具有下述构件:具有彼此大致同心配置的内筒2a及外筒2b的气缸2;被插入外筒2b开口端附近的内周,且安装在内筒2a开口端的导杆3;插通导杆3的中心孔,在内筒2a内沿轴向(图1的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杆4;安装在杆4的下端,在内筒2a的内周面沿轴向滑动的活塞5;配置在与导杆3相比更靠近轴向外侧且在外筒2b的轴向端部的密封装置10。
气缸2的内筒2a内填充有密封对象6,由内筒2a及外筒2b形成的储油室2c内填充有密封对象6及气体7。另外,在内筒2a的下端形成能将密封对象6在内筒2a及储油室2c间连通的连通路2d。
导杆3具有连通路3a,该连通路用于将伴随杆4的往复运动经由该杆4的外周面4a从内筒2a内流出的密封对象6返回到储油室2c。
活塞5将填充有密封对象6的内筒2a内划分为上室2e及下室2f。活塞5具有能在上室2e及下室2f间连通密封对象6的阀部5a。
在气缸缓冲器1中,例如,杆4向外部侧(杆4从气缸2被拔出的方向)移动时,活塞5向上方移动,上室2e的容积减少,同时下室2f的容积增加。此时,上室2e内的压力增加,下室2f内的压力减少。随着上室2e与下室2f的压力变化,上室2e内的密封对象6通过活塞5的阀部5a流入下室2f,与此同时,储油室2c内的密封对象6通过内筒2的连通路2d流入下室2f。此动作中,密封对象6流通活塞5的阀部5a时产生流阻,通过该流阻产生对抗杆4的往复运动的阻尼力。另外,为了防止保持在下室2f的密封对象6的气蚀(产生气泡),必须从储油室2c迅速对下室2f补充密封对象6。因此,构成为如下:时常通过气体7对储油室2c内的密封流体6施加压力,并且尽量使连通路2d不妨碍密封对象6的流动。
另一方面,杆4向内部侧(杆4被插入气缸2内的方向)移动时,活塞5向下方移动,上室2e的容积增加,同时下室2f的容积减少。此时,上室2e内的压力减少,下室2f内的压力增加。随着上室2e与下室2f的压力变化,下室2f内的密封对象6通过设置在内筒2a下端的未图示的阀部流入储油室2c,与此同时,下室2f内的密封对象6还通过设置在活塞5的未图示的连通路流入上室2e内。此动作中,也因密封对象6流通内筒2a的未图示的阀部时的流阻,产生对抗活塞杆4的往复运动的阻尼力。另外,构成为如下:设置在活塞5的未图示的连通路尽量不妨碍密封对象6的流动。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密封装置10的构成的纵截面图。应予说明,图2的密封装置10表示其一例,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装置的构成不限定于图2的构成。
如图2所示,密封装置10具有金属环20、保持在该金属环20的弹性体制密封部30和嵌合于该密封部30的箍簧40。密封装置10是大致圆环状的部件,在其环状空间内插通作为被附着体的杆4时,利用箍簧40的复原力,密封部30的内周部被压接在杆4的外周面4a。
金属环20与杆4大致同心地配置,并固定于外筒2b的一端。金属环20的外周部20a以其上表面20b被外筒2b的朝内凸缘2b’施加压缩力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外筒2b。固定金属环20时,例如将密封装置10压入到外筒2b内的规定位置后,将向外部A侧延伸的外筒2b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朝向杆4的方向)弯曲加工,形成朝内凸缘2b’。金属环20的下方配置有导杆3(图1),硫化粘接于金属环20的下表面20c的下述嵌入部压接于导杆3。另外,密封部30硫化粘接于金属环20。
密封部30具有密封唇部31和防尘唇部32,所述密封唇部31配置于金属环20的径向内侧,且沿杆4的轴向设置在与金属环20相比更靠近密封对象B侧,所述防尘唇部32配置在金属环20的径向内侧,且沿活塞杆4的轴向设置在与金属环20相比更靠近外部A侧。另外,密封部30具有设置在金属环20的下表面20c且从其外周部向密封对象B侧延伸的嵌入部33。嵌入部33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突起33a,突起33a的最大半径比外筒2b的半径大。因此,当密封装置10被压入到外筒2b时,突起33a压接于外筒2b的内周面,嵌入部33以向径向内侧挠曲的状态被保持。密封部30由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成形,例如由NBR或HNBR构成。
密封唇部31具有在金属环20的径向内侧附近且在密封对象B侧配置的基部31a、从基部31a向径向内侧且向密封对象B侧延伸的延伸部31b。延伸部31b的径向内侧形成有下述主密封唇及副密封唇。另外,延伸部31b的径向外侧形成有收纳箍簧40的收纳槽31c。密封唇部31具有形成在延伸部31b的径向内侧且从延伸部31b向内突出的主密封唇34和形成在基部31a的径向内侧、从延伸部31b向内突出的副密封唇35。
主密封唇34配置在与副密封唇35相比更靠近密封对象B侧,与在轴向往复运动的杆4滑动接触而密封密封对象6,所述副密封唇35配置在金属环20附近。该主密封唇34的径向截面为大致V字型,其顶部34a能滑动地压接于杆4的外周面4a。具体而言,主密封唇34具有压接在杆4的外周面4a的顶部34a、从该顶部34a朝向外部A侧而形成的倾斜部34b、从顶部34a朝向密封对象B侧而形成的倾斜部34c。外部A侧的倾斜部34b相对于顶部34a形成于密封对象B侧的倾斜部34c的相反侧。另外,外部A侧的倾斜部34b与杆4的外周面4a所成的角度比密封对象B侧的倾斜部34c与杆4的外周面4a所成的角度小。由此,杆4往复运动时,密封对象6变得容易从外部A侧向密封对象B侧移动,防止密封对象6从主密封唇34中的密封对象B侧向外部A侧漏出。
副密封唇35与在轴向往复运动的杆4抵接而密封密封对象6。副密封唇35与主密封唇34相同,径向截面为大致V字型,其顶部35a能滑动地与杆4的外周面4a抵接。副密封唇35具有抵接于杆4的外周面4a的顶部35a、从该顶部朝向外部A侧而形成的倾斜部35b、从顶部35a朝向密封对象B侧而形成的倾斜部35c。外部A侧的倾斜部35b与杆4的外周面4a所成的角度比密封对象B侧的倾斜部35c与杆4的外周面4a所成的角度小。通过这样的构成,防止密封对象6从副密封唇35中的密封对象B侧向外部A侧漏出。
另外,副密封唇35沿杆4的轴向配置在比主密封唇34更靠近外部A侧、即金属环20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副密封唇35的径向刚性。由此,由于副密封唇35的径向刚性提高,所以即使在杆4伴随偏心进行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副密封唇35的变形,维持副密封唇35与杆4的接触。结果可以提高副密封唇35对密封对象6的密封性能。
防尘唇部32具有配置在金属环20的径向内侧附近且朝向外部A侧的基部32a、从基部32a向径向内侧且向外部A侧延伸的延伸部32b。防尘唇部32具有形成在延伸部32b的径向内侧且从延伸部32b向内突出的主防尘唇36和形成在基部32a的径向内侧且从延伸部32b向内突出的副防尘唇37。主防尘唇36配置在与副防尘唇37相比更靠近外侧A的部位,所述副防尘唇37配置在金属环20的附近。主防尘唇36与沿轴向进行往复运动的杆4滑动接触,防止异物从外部A侧进入密封对象B侧。另外,与杆4滑动接触的主防尘唇部36的前端部36a在径向内侧形成凸状弯曲。因此,该前端部36a以更大的接触面与杆4的外周面4a进行压接,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主防尘唇36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
另外,基部32a的延伸方向X与延伸部32b的延伸方向Y不同,延伸部32b的延伸方向Y与杆4的外周面4a所成的角度比基部32a的延伸方向X与杆4的外周面4a所成的角度大。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提高主防尘唇36与杆4的外周面4a的接触压,且可以提高主防尘唇36的径向刚性。因此,即使在杆4伴随偏心进行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主防尘唇36的变形,从而维持上述接触压。
副防尘唇37与在轴向往复运动的杆4滑动接触而防止异物从外部A侧进入密封对象B侧。另外,与杆4滑动接触的副防尘唇37的前端部37a在径向内侧形成凸状弯曲。具体而言,前端部37a具有比主防尘唇36的前端部36a大的曲率。因此,该前端部37a以更大的压接面压接在杆4的外周面4a,所以可以适度削弱副防尘唇37与杆4的外周面4a的接触压,且能进一步提高防尘唇部32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
另外,副防尘唇37沿杆4的轴向配置在与主防尘唇36相比更靠近密封对象B侧、即金属环20侧。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副防尘唇37的径向刚性。由此,由于副防尘唇37的径向刚性提高,所以即使在杆4伴随偏心进行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副防尘唇37变形,从而维持副防尘唇37与杆4的接触压。
由此构成的密封部30中,如图3所示,设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顶部34a的半径)为R1,设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前端部36a的半径)为R2,设杆4的半径为r时,杆4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杆4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即,主防尘唇36相对于杆4的过盈量比主密封唇34的过盈量大。由此,将密封装置10安装在杆4时,主防尘唇36比主密封唇34更大地弹性变形,主防尘唇36被比主密封唇34更大的复原力推压到杆4。
具体而言,杆4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R2之差相对于杆4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2)/(r-R1))为1.2以上2.5以下。即,主防尘唇36的过盈量为主密封唇34的过盈量的1.2倍以上2.5倍以下。较具体而言,优选将主密封唇34的过盈量(r-R1)设定为0.5mm,将主防尘唇36的过盈量(r-R2)设定为1.0mm。另外,可以将主密封唇34的过盈量(r-R1)设定为0.5mm,将主防尘唇36的过盈量(r-R2)设定为0.7mm。结果,主防尘唇36对杆4的的推压力提高,而在杆4的往复运动时不会产生过度的滑动阻力。
副密封唇35具有比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顶部34a的半径)R1大的最小半径(顶部35a的半径)R1’。副防尘唇37具有比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前端部36a的半径)R2大的最小半径(前端部37a的半径)R2’。并且,杆4的半径r与副防尘唇37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杆4的半径r与副密封唇35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即,副防尘唇37的过盈量比副密封唇35的过盈量大。具体而言,优选将副防尘唇37的过盈量(r-R2’)设定为0.25mm,将副密封唇35的过盈量(r-R1’)设定为0mm。由此,与主防尘唇36相同,副防尘唇37以比副密封唇35大的复原力被推压到杆4。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主密封唇34与作为被附着体的杆4压接而将密封对象6密封,同时,主防尘唇36与杆4压接而防止异物从外部A侧进入密封对象B侧。并且,杆4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前端部36a的半径)R2之差(r-R2)比杆4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顶部34a的半径)R1之差(r-R1)大。由此,可以提高主防尘唇36对杆4的的推压力,可以维持主密封唇34对密封对象6的良好的密封性能,并且可以提高主防尘唇36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
另外,杆4的半径r与主防尘唇36的最小半径R2之差相对于杆4的半径r与主密封唇34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2)/(r-R1))为1.2以上2.5以下。因此,可以提高主防尘唇36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同时不会较大影响主防尘唇36对抗杆4的往复运动的滑动阻力,可以使杆4顺畅地进行往复运动。
另外,具有比主密封唇34大的最小半径(顶部35a的半径)R1’的副密封唇35与杆4抵接将密封对象6密封,具有比主防尘唇36大的最小半径(前端部37a的半径)R2’的副防尘唇37与杆4压接,防止异物从外部A侧进入密封对象B侧。由此,提高密封对象6的密封性,同时进一步提高耐泥水性、耐灰尘性。进而,杆4的半径r与副防尘唇37的最小半径R2’之差(r-R2’)比杆4的半径r与副密封唇35的最小半径R1’之差(r-R1’)大。从而,与主防尘唇36相同,可以提高副防尘唇37对杆4的推压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副防尘唇37的耐泥水性、耐灰尘性。
图4及图5是表示图2的密封装置的变形例的纵截面图。与图2的密封装置相比,图4及图5的密封装置中,主防尘唇的前端部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部分与图2的密封装置10基本相同,所以省略相同部分的说明,以下说明不同的部分。
图4中,密封装置10a的防尘唇部32与密封装置10相同,具有配置在金属环20的径向内侧附近且在外部A侧的基部32a和从基部32a向径向内侧且向外部A侧延伸的延伸部32b。该延伸部32b具有设置在和该延伸部32b的前端与杆4压接的压接位置相比更靠近外部A侧并且向外部A侧开口的切口38(图5)。该切口38由从延伸部32b的外部A侧的端面32b’向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延伸面38a和从该延伸面38a的密封对象B侧的端部到主防尘唇36的前端部36a(与杆4的抵接部)连续设置的凸状弯曲面38b形成。
在密封装置10a被安装于杆4的状态下,在切口38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形成环状槽。具体而言,在延伸面38a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形成用于贮留油的槽,在凸状弯曲面38b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形成用于返回油的楔状槽。
此处,伴随着杆4的往复运动,杆4从外部A侧向密封对象B侧移动时,附着在杆4的外周面4a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因杆4与主防尘唇36滑动接触而未能返回到密封对象B侧,残留在外部A侧。因此,通过长时间的使用,密封对象6的量比开始使用时少,成为使气缸缓冲器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另外,工作油附着在杆4的外周面4a,所以在外观上或维修作业上不理想。
为此,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在防尘唇部32的切口38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沿着该杆4的轴形成楔状的槽。由此,可以将附着在该杆4的外周面4a并被刮出的工作油蓄积在切口38内,当杆4从外部A侧移动到密封对象B侧时,蓄积在切口38内的密封对象6容易返回到密封对象B侧。因此,可以长期维持安装有密封装置10a的被安装体的原本的功能。
特别是在未铺的路等不好的路上走行时,大量的泥水或灰尘附着于构成汽车悬架的气缸缓冲器。在这样的使用环境下,通过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装置安装在气缸缓冲器1的杆4,可以可靠地发挥上述効果。
上面,描述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密封装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例如,如图6所示,图6的切口38’可以由从延伸部32b的外部A侧的端面32b’向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延伸面38a和从该延伸面38a的密封对象B侧的端部连续设置到主防尘唇36的前端部36a’的平面38b’形成。此构成中,在平面38b’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沿着该杆4的轴也形成楔状的槽。由此,可以使附着在该杆4的外周面4a且被刮出的工作油蓄积在切口38’内,还可以使蓄积在切口38’内的密封对象6返回到密封对象B侧。
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主防尘唇36的切口38、38’由凸状弯曲面38b或平面38b’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在切口38、38’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沿着该杆4的轴形成楔状的槽的构成即可,可以是具有其他形状的切口。另外,只要是在密封装置10a安装在杆4时在延伸面38a与杆4的外周面4a之间形成楔状的槽的构成即可,还可以构成为不形成用于蓄积油的槽。
箍簧40被配置在形成于密封唇部31的延伸部31b的径向外侧的收纳槽31c,但除此以外,箍簧和收纳该箍簧的收纳槽也可以形成在防尘唇部32的延伸部32b的径向外侧。由此,可以使用箍簧40将主密封唇34及主防尘唇36推压到杆4。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收纳槽31c或箍簧40。
另外,图2所示的密封装置10具有副防尘唇37,但也可以像图4的密封装置10a那样不具备副防尘唇。
图2所示的密封装置10中,嵌入部33设置在金属环20的下表面20c,从其外周部向密封对象B侧延伸,但可以像图4的密封装置10a那样,嵌入部33被设置在金属环20的上表面20b,从其外周部向外部A侧延伸。
图2所示的密封装置10中,防尘唇部32的基部32a的延伸方向X与延伸部32b的延伸方向Y不同,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像图4到图6的密封装置10a那样,延伸方向X与延伸方向Y相同。
主密封唇34不限定于径向截面为大致V字型,只要具有能滑动地抵接于杆4的外周面4a的端部即可,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另外,密封装置可以在金属环20的下表面20c附近(密封对象B侧)具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使通过杆4的外周面4a从内筒2a内流出的密封对象6仅向储油室2c返回的方向流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装置作为安装在车辆用气缸缓冲器、特别是构成汽车悬架的气缸缓冲器的装置极为有用。

Claims (7)

1.一种密封装置,其具有金属环与保持于所述金属环的弹性体制密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具有主密封唇和主防尘唇,所述主密封唇与作为被附着体的杆抵接而将密封对象密封,所述主防尘唇在所述杆的轴向配置在所述主密封唇的外部侧,与所述杆压接而防止异物从外部侧进入密封对象侧,
设所述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为R1,设所述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为R2,设所述杆的半径为r时,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即r-R2比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即r-R1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相对于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主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即(r-R2)/(r-R1)为1.2以上2.5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还具有副密封唇和副防尘唇,所述副密封唇在所述杆的轴向配置在与所述主密封唇相比更靠近外部侧,具有比所述主密封唇大的最小半径R1’,即R1’>R1,并且与所述杆抵接将密封对象密封,所述副防尘唇在所述杆的轴向配置在比所述主防尘唇更靠近密封对象侧,具有比所述主防尘唇大的最小半径R2’,即R2’>R2,并且与所述杆压接,防止异物从外部侧进入密封对象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副防尘唇的最小半径R2’之差、即r-R2’比所述杆的半径r与所述副密封唇的最小半径R1’之差、即r-R1’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尘唇具有配置在所述金属环附近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内且向外部侧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切口,所述切口设置在和所述延伸部的前端与所述杆压接的位置相比更靠近外部侧,并且向外部侧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安装于车辆用减震器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安装于构成汽车悬架的减震器。
CN201420561430.6U 2014-06-11 2014-09-26 密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6425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0812A JP6355067B2 (ja) 2014-06-11 2014-06-11 シール装置
JP2014-120812 2014-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4252U true CN204164252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143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64252U (zh) 2014-06-11 2014-09-26 密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55067B2 (zh)
CN (1) CN20416425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4479A (zh) * 2016-01-13 2018-08-31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CN111757996A (zh) * 2018-03-26 2020-10-09 Kyb株式会社 往复式流体压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78777B2 (en) * 2019-10-11 2023-02-14 DRiV Automotive Inc. Sintered metal rod guide assembly for monotube shock absorber
US11365781B2 (en) * 2019-10-11 2022-06-21 DRiV Automotive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notube shock absor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075U (ja) * 1993-08-27 1995-03-17 エヌオーケー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JPH09250641A (ja) * 1996-03-18 1997-09-22 Ckd Corp 摺動用パッキ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4479A (zh) * 2016-01-13 2018-08-31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CN111757996A (zh) * 2018-03-26 2020-10-09 Kyb株式会社 往复式流体压设备
CN111757996B (zh) * 2018-03-26 2023-02-28 Kyb株式会社 往复式流体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55067B2 (ja) 2018-07-11
JP2016001024A (ja) 2016-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64252U (zh) 密封装置
US3804217A (en) Pressurized shock absorber
CN104565172A (zh) 缸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10333B (zh) 用于单管减震器杆的导引和密封单元和环形密封组件
JP2007057088A (ja) シリンダ装置
CN106104070A (zh) 作动缸装置
KR20130097421A (ko) 쇽업소버의 더스트 립
CN204692433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减震器结构
CN104179872A (zh) 一种可变阻尼油气悬缸及其矿用自卸车
CN105020323A (zh) 一种防尘密封结构总成
CN105020317B (zh) 筒式减震器
KR101756419B1 (ko) 쇽업소버의 더스트 씰 조립구조
CN202194988U (zh) 一种防泄漏减震器
CN204004152U (zh) 密封装置
JP5220565B2 (ja) ダストシール構造
CN207893036U (zh) 减震器用密封装置
CN204664279U (zh) 改进的汽车减震器油封
CN203926575U (zh) 一种减震器密封油封
KR101162308B1 (ko) 모노 튜브식 쇽업소버
CN211231399U (zh) 一种筒式减振器
JP2007113624A (ja) 油圧緩衝器
CN203880003U (zh) 一种密封性强的防摆动减震器
CN216742593U (zh) 一种减震器双油封结构
CN218177813U (zh) 磁流变减震器用密封组件
CN103206478B (zh) 减震器的组合结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9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