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1089U -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1089U
CN204161089U CN201420631598.XU CN201420631598U CN204161089U CN 204161089 U CN204161089 U CN 204161089U CN 201420631598 U CN201420631598 U CN 201420631598U CN 204161089 U CN204161089 U CN 204161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ventilation structure
engine
engine bay
electronic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315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江清
章连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315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610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1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10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包括设于车架上的后围骨架和设于所述后围骨架上的后舱门,所述后围骨架和所述后舱门之间设有将机舱内部的气流排出机舱外的通风口,还包括设于所述通风口内侧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电子风扇,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通气口排出机舱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通风结构和具有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机舱内的高温气流还可以通过所述后舱门上的位置排出机舱外从而加大了气体的排出量,使机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

Description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后置客车的通风结构,尤其是指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背景技术
现有客车通常使用发动机后置技术,较发动机前置设计而言,这类车辆由于机动性好,整车质量小,车内布置趋于合理;且发动机与车厢分隔开,所以室内振动和噪声小,舒适性好,车厢面积利用率高,且可在车外修理发动机;此外地板下可形成容积较大的行李舱。但是采用发动机后置技术也存在缺点,如由于发动机后置减少了行驶中自然风流的散热,因此散热环境较差,容易引起发动机高温过热。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城市公交中使用排放较低的燃气发动机取代燃油发动机正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所述燃气发动机与燃油发动机相比,热效率较低,所以燃气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散发出比燃油发动机更多的热量。此时若客车使用后置发动机时,在夏季高温季节散热环境更差,常发生后发动机舱工作温度过高的情况,不能满足发动机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性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部分客车司机在运行中会将发动机舱后舱门打开用以降低后置发动机仓的温度,但是上述做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中国专利文献(CN202144199U)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后置客车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系引风护风装置和机舱导流排风装置,其中,发动机冷却系包括中冷器、散热器和散热风扇,发动机冷却系引风护风装置主要包括进风栅和导风道;机舱导流排风装置主要包括引风板、上导流罩、下导流罩和出风口等。上述文献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发动机后置客车的发动机舱空气流场分布,有效提高了传统后置客车的冷却效率,但是由于利用的是自然通风的原理,所以在高温环境使用下散热效果还是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后置客车的发动机舱通风效果差导致发动机性能降低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发动机舱通风效果好,散热效果佳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以及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包括设于车架上的后围骨架和设于所述后围骨架上的后舱门,所述后围骨架和所述后舱门之间设有将机舱内部的气流排出机舱外的通风口,所述通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通风口内侧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电子风扇,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通气口排出机舱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控制开启所述电子风扇并调节所述电子风扇在低速档或者高速档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装置无极调节所述电子风扇的转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装置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电子风扇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装置设于车架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设有变速箱、与所述变速箱相连接的发动机和用于降低机舱内气流温度的散热水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水箱上设有数个风扇和设于所述风扇上的护风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舱门内侧安装数个电子风扇,所述后舱门外侧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围骨架的下端还设有将废气排出舱外的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所述客车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通气口排出机舱外,由于机舱内的高温气流还可以通过所述后舱门上的其它位置排出机舱外从而形成气流的强制通风,加大了气体的排出量,带出了机舱内更多的热量,避免发动机舱过热,最终使机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舱门通风结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舱门开启时通风结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电控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包括设于车架10上的后围骨架11和设于所述后围骨架11上的后舱门20,所述后围骨架11和所述后舱门20之间设有将机舱内部的气流排出机舱外的通风口30,所述通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通风口30内侧的温度传感器40以及设于所述后舱门20上的电子风扇21,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21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20上的通气口22排出机舱外。
上述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包括设于车架10上的后围骨架11和设于所述后围骨架11上的后舱门20,所述后围骨架11和所述后舱门20之间设有将机舱内部的气流排出机舱外的通风口30,后置发动机仓中的气流随车辆运行同时从车辆的下侧和侧面进气,通过所述通风口30实现空气的对流,从而使机舱内的高温气流通过所述后舱门20上方的C处位置排出机舱外,实现所述发动机舱的自然通风;所述通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通风口30内侧的温度传感器40以及设于所述后舱门20上的电子风扇21,由于机舱内的所有气流通过所述通风口30流向车外,所述温度传感器40设于所述通风口30内侧时,可以保证准确的测量气流的温度,便于精确的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所述后舱门20上的电子风扇21,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21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20上的通气口22排出机舱外,由于机舱内的高温气流还可以通过所述后舱门20上的D处位置排出机舱外从而形成强制通风气流,进而加大了气体的排出量,带出了机舱内更多的热量,实现所述发动机舱的强制通风,最终使机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
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控制开启所述电子风扇21并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在低速档或者高速档运行,当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没有超过工作范围的上线温度时,由于机舱内的温度在工作范围内,因此不需要开启所述电子风扇21,所述气体仍旧通过所述通风口30排出到机舱外,利用所述发动机舱的自然通风保持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当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超过工作范围的上线温度时,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温度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在低速档或者高速档运行,加大高温气体的排出,利用所述发动机舱的强制通风气流使机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所述电控装置无极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从而可以根据机舱内的温度连续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保证机舱内的温度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
所述电控装置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40和所述电子风扇21电连接,所述电控装置设于车架10内,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监测的温度通过开关控制所述电子风扇21的开启与闭合,从而保证机舱内的温度始终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
如图2所示,所述车架10还设有变速箱12、与所述变速箱12相连接的发动机13和用于降低机舱内气流温度的散热水箱14,后置发动机仓中的气流随车辆运行从发动机13的前下部A处进气和从所述散热水箱18前部B处进气,经过所述散热水箱14后所述气体从所述后舱门20上方的C处位置由所述通风口30排出。所述散热水箱14上设有数个风扇15和设于所述风扇上的护风罩16,通过数个风扇15可以将外部空气导入所述机舱内,所述护风罩16集中风力和风向保证了足够的外部空气导入所述机舱内。
为了保证机舱内的高温气流通过所述后舱门20上的D处位置排出机舱外时气体的排出量加大,所述后舱门20内侧可以安装数个电子风扇21,所述后舱门外侧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口22,所述通气口22的形状可以是方形或者圆形等各种形状,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可使高温气体不断从所述通气口22及时排出。所述后围骨架11的下端还设有将废气排出舱外的排气管17以及后保险杠18,所述车架10内还设有后围灯总成19。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如何控制开启所述电子风扇21并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为了保证在极端高温状态时,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能满足发动机舱最高设定温度的要求,通过选用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和增加所述电子风扇21的个数等方法就可以满足机舱内的合适工作温度,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以所述电子风扇21在低速档和高速档分别转动时控制机舱内温度在工作范围内为例具体说明,提前在所述电控装置上设定开启所述电子风扇21时机舱内的温度(开机温度)、所述电子风扇21低速档转动时机舱内的温度(低速档温度)以及停止所述电子风扇21运行时机舱内的温度(停机温度)。当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到发动机舱内所述通风口30处的温度小于所述开机温度时,所述电子风扇21处于停止状态;当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到所述通风口30处的温度大于所述开机温度时,所述电子风扇21开启,所述电控装置指令所述电子风扇21以低速档运行,待一定的时间(如5分钟)后,利用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所述通风口30处的温度,若此时温度小于所述开机温度,所述电控装置指令所述电子风扇21继续以低速档运行,待所述温度再次小于所述停机温度时,所述电子风扇21停止运行;而所述电控装置指令所述电子风扇21以低速档运行,待一定的时间(如5分钟)后,若此时温度大于所述开机温度,所述电控装置指令所述电子风扇21以高速档运行,待一定的时间(如5分钟)后,利用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所述通风口30处的温度,若此时温度大于所述低速档温度,则继续保持所述电子风扇21以高速档运行;若此时温度小于所述低速档温度,所述电控装置指令所述电子风扇21以低速档运行,待检测的温度再次小于所述停机温度时,所述电子风扇21停止运行。
上述以所述电子风扇21以二档调速为例实现了控制机舱内温度在工作范围内进行了具体说明,在客车运行中,根据机舱内的实际温度通过电控装置控制所述电子风扇21以其它多档方式调速也能实现控制机舱内的温度在工作范围内,因此不再逐一说明。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所述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由于所述客车包括发动机舱通风结构,所有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具有的优点所述客车也全部具有,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中,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通气口排出机舱外,由于机舱内的高温气流还可以通过所述后舱门上的位置排出机舱外从而形成气流的强制通风,加大了气体的排出量,带出了机舱内更多的热量,避免发动机舱过热,最终使机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传统通风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所述后舱门上安装电子风扇以及通气口,并在车架内安装温度传感器,然后通过车架内的电控装置就能控制电子风扇的转速,因此改装成本低,容易操作,可靠性高。
2.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通风口内侧时,可以保证准确的测量气流的温度,便于精确的判断是否需要开启所述后舱门上的电子风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包括设于车架(10)上的后围骨架(11)和设于所述后围骨架(11)上的后舱门(20),所述后围骨架(11)和所述后舱门(20)之间设有将机舱内部的气流排出机舱外的通风口(3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通风口(30)内侧的温度传感器(40)以及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电子风扇(21),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通过电控装置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所述电子风扇(21)将机舱内部的气流通过设于所述后舱门上的通气口(22)排出机舱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机舱内部温度控制开启所述电子风扇(21)并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在低速档或者高速档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装置无极调节所述电子风扇(21)的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装置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40)和所述电子风扇(21)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装置设于车架(10)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0)还设有变速箱(12)、与所述变速箱(12)相连接的发动机(13)和用于降低机舱内气流温度的散热水箱(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水箱(14)上设有数个风扇(15)和设于所述风扇上的护风罩(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舱门(20)内侧安装数个电子风扇(21),所述后舱门外侧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口(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骨架(11)的下端还设有将废气排出舱外的排气管(17)。
10.一种具有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舱通风结构。
CN201420631598.XU 2014-10-28 2014-10-28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Active CN2041610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1598.XU CN204161089U (zh) 2014-10-28 2014-10-28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1598.XU CN204161089U (zh) 2014-10-28 2014-10-28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1089U true CN204161089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4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31598.XU Active CN204161089U (zh) 2014-10-28 2014-10-28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6108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667A (zh) * 2017-04-28 2017-07-21 苏州市职业大学 一种客车发动机舱散热通风装置
CN108045204A (zh) * 2017-12-28 2018-05-18 江西宜春客车厂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后舱门
CN113968127A (zh) * 2020-07-22 2022-01-25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后置车辆及其后舱门控制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667A (zh) * 2017-04-28 2017-07-21 苏州市职业大学 一种客车发动机舱散热通风装置
CN108045204A (zh) * 2017-12-28 2018-05-18 江西宜春客车厂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后舱门
CN113968127A (zh) * 2020-07-22 2022-01-25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后置车辆及其后舱门控制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61089U (zh) 发动机舱通风结构和具有该发动机舱通风结构的客车
CN201863679U (zh) 一种汽车换气系统
CN104325878A (zh) 一种汽车进风格栅自动调节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529644A (zh) 一种汽车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43505A (zh) 车内环境智能调节系统
CN206116519U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电堆散热装置
CN206278283U (zh) 一种大型运输机多功能地面保障车
CN202144199U (zh) 发动机后置客车的冷却系统
CN204283598U (zh) 通风散热装置和车辆
CN20199527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系统的散热装置
CN203402116U (zh) 电动调节装置和电动可调节进气前格栅
KR100783427B1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의 공조장치
CN204388246U (zh) 一种车载空调
CN202389312U (zh) 一种节能型车辆进气格栅风量调节与控制装置
CN102501812A (zh) 一种节能型车辆进气格栅风量调节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3318424U (zh) 一种地铁司机室用送风单元装置
CN205365476U (zh) 一种电源车排风消音结构
CN202088860U (zh) 一种客车节能安全型动力电池舱
CN201637013U (zh) 一种车载太阳能空调系统
CN103935370A (zh) 内燃机车司机室空调条式通风系统
CN207496451U (zh) 一种商用车发动机舱冷\热气流分流装置
CN204020478U (zh) 汽车及室外温度检测装置
CN106160349A (zh) 外水冷直驱永磁电机
CN202300613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装置
CN204659396U (zh) 一种自动控制汽车尾气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