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41814U -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41814U
CN204041814U CN201420504186.XU CN201420504186U CN204041814U CN 204041814 U CN204041814 U CN 204041814U CN 201420504186 U CN201420504186 U CN 201420504186U CN 204041814 U CN204041814 U CN 204041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eat
valve
valve assembly
fuel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041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SICO SHOCK ABSORBER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SICO SHOCK ABSORBER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SICO SHOCK ABSORBER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SICO SHOCK ABSORBER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041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41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41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418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lf-Closing Valves And Venting Or Aerat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与减震器本体配合连接的升降气囊,减震器本体包括贮油筒、工作缸、连杆、导向器、油封、活塞阀总成以及底阀总成,连杆的底端与活塞阀总成固定连接,升降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气囊上座、气囊下座,升降气囊通过气囊下座套设于贮油筒的顶端,升降气囊的外壁并列设置有若干腰箍,气囊上座设置有与升降气囊的内腔连通的单向气嘴,气囊下座与贮油筒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气囊举升力较大、减震效果较好、安装方便、密封性能较强、不易发生漏气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吸震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减震器的连杆在驱动活塞快速压缩的时候,活塞下的空间很可能产生真空,当连杆再回弹的时候,产生真空的这一段行程内会因无阻尼而影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这一段无阻尼的区域称为“空程”。这种出现“空程”的情况在民用车辆上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需要高速、剧烈运动的赛车上影响尤为明显。为了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同时避免因连杆快速压缩而造成减震器出现“空程”现象,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减震器在安装时通常会在贮油筒的一端连接有气囊装置,通过向气囊内充入高压气体,以达到提升液压腔内气压的效果。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670077U公开了一种“与汽车减震器套用的空气弹簧”,其结构主要包括套设在减震器壳体和连杆上的气囊,气囊的上端设有安装在连杆上的气囊上座,气囊的下端设有安装在减震器壳体上的气囊下座,气囊上座上设有定位孔和气嘴孔,气囊下座上设有与减震器壳体配合的导向孔。上述“与汽车减震器套用的空气弹簧”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优化了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然而,其缺陷在于:由于该气囊的形状设置为直筒状,使得气囊在工作时举升力较小,导致对连杆运动的抑制效果较差,进而导致当汽车在恶劣工况下运行时,减震器仍可能因连杆快速运动而出现“空程“现象。
另外,现有的气囊装置在与减震器配合使用时还通常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因气囊装置的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较常采用的安装方式是直接将气囊套设在减震器的壳体上,并在气囊与减震器之间设置密封件,导致气囊装置与减震器之间安装较为不便,并且易造成气体泄露的现象;第二,为了对气囊进行充气,目前的气囊上通常设置有气嘴,然而,由于现有气囊因气嘴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气囊在使用时容易发生漏气等现象,使用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气囊举升力较大、减震效果较好、安装方便、密封性能较强、不易发生漏气现象的带气囊的减震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与所述减震器本体配合连接的升降气囊,所述减震器本体包括贮油筒、工作缸、连杆、导向器、油封、活塞阀总成以及底阀总成,所述贮油筒的底端设置有底盖,所述工作缸套设于所述贮油筒内,所述导向器和所述底阀总成设置于所述贮油筒内并且分别位于所述工作缸的两端,所述油封与所述导向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阀总成活动设置于所述工作缸内,所述连杆的底端与所述活塞阀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杆配合的气囊上座、与所述贮油筒配合的气囊下座,所述升降气囊通过所述气囊下座套设于所述贮油筒的顶端,所述连杆的顶端依次穿过所述导向器、所述油封、所述气囊下座、所述气囊上座并且伸出于所述升降气囊的外部,所述升降气囊的外壁并列设置有若干腰箍,所述升降气囊在若干所述腰箍的配合作用下沿轴向呈波浪状结构,所述气囊上座设置有与所述升降气囊的内腔连通的单向气嘴,所述单向气嘴包括与所述气囊上座配合连接的基座、与所述基座配合连接的阀盖,所述基座与所述阀盖之间配合形成阀腔,所述基座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升降气囊的内腔与所述阀腔的第一气路,所述阀盖设置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第二气路,所述阀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路密封配合的阀芯,所述基座与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当所述第一弹簧压缩时,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气路脱离,所述第二气路与所述阀腔导通,当所述第一弹簧复位时,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气路接触,所述第二气路与所述阀腔关闭,所述阀盖的外侧可拆卸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路密封配合的堵头,所述气囊下座与所述贮油筒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上座与所述连杆之间、所述气囊下座与所述连杆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腰箍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器、所述工作缸以及所述活塞阀总成配合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活塞阀总成、所述工作缸以及所述底阀总成配合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贮油筒、所述导向器、所述工作缸、所述底盖以及所述底阀总成配合形成第三工作腔,所述导向器设置有用以连通所述第一工作腔和所述第三工作腔的导向孔,所述活塞阀总成包括从上至下依次串设于所述连杆上的压板、活塞本体、压块以及锁紧螺母,所述压板与所述活塞本体之间设置有复原阀片,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压块之间设置有流通阀片,所述活塞本体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复原阀片配合的复原孔、与所述流通阀片配合的流通孔,所述复原阀片设置有与所述流通孔对应的引流孔,所述压板设置有与所述引流孔配合的导流孔,所述第一工作腔、所述导流孔、所述引流孔以及所述流通孔依次呈连通设置,所述复原孔与所述第二工作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底阀总成包括安装座、与所述安装座配合的阀帽、设置于所述阀帽与所述安装座之间的阀座,所述阀帽与所述阀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阀帽的底部边缘延伸设置有卡板,所述阀帽通过所述卡板卡设于所述工作缸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安装座抵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阀座之间,所述阀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补偿阀片,所述阀座设置有与所述补偿阀片配合的补偿孔,所述阀帽设置有与所述补偿孔配合的流道孔,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流道孔以及所述补偿孔依次呈连通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升降气囊的外壁并列设置若干腰箍,升降气囊在若干腰箍的配合作用下沿轴向呈波浪状结构,使得升降气囊在若干腰箍的作用下可以自上而下等效为多个独立的气囊,有效提高了升降气囊的举升力,从而使得升降气囊对连杆运动的抑制效果较好,进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有效避免了当车辆在恶劣工况下行驶时减震器本体出现“空程”现象;通过在气囊上座设置单向气嘴,当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阀芯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始终与第二气路处于密封配合状态,从而有效避免了升降气囊内的气体出现泄露现象,同时,堵头也有效起到了防漏气的作用,当需要对升降气囊进行充气时,取下堵头,并通过打气装置下压阀芯,使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二气路与第一气路导通,进而能够有效对升降气囊进行充气;通过使气囊下座与贮油筒螺纹连接,使本实用新型安装更为方便,并且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使得升降气囊内的气体不易从气囊下座与连杆之间的间隙泄露出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M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塞阀总成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阀总成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
1、贮油筒;11、底盖;2、工作缸;3、连杆;4、导向器;41、导向孔;5、油封;6、活塞阀总成;61、压板;611、导流孔;62、活塞本体;621、复原孔;622、流通孔;63、压块;64、锁紧螺母;65、复原阀片;651、引流孔;66、流通阀片;7、底阀总成;71、安装座;72、阀帽;721、卡板;722、流道孔;73、阀座;731、补偿孔;74、第二弹簧;75、补偿阀片;8、升降气囊;81、气囊上座;82、气囊下座;83、腰箍;84、单向气嘴;841、基座;8411、第一气路;842、阀盖;8421、第二气路;843、阀腔;844、阀芯;845、第一弹簧;846、堵头;85、密封圈;A、第一工作腔;B、第二工作腔;C、第三工作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与减震器本体配合连接的升降气囊8,减震器本体包括贮油筒1、工作缸2、连杆3、导向器4、油封5、活塞阀总成6以及底阀总成7,贮油筒1的底端设置有底盖11,工作缸2套设于贮油筒1内,导向器4和底阀总成7设置于贮油筒1内并且分别位于工作缸2的两端,油封5与导向器4固定连接,活塞阀总成6活动设置于工作缸2内,连杆3的底端与活塞阀总成6固定连接。
升降气囊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连杆3配合的气囊上座81、与贮油筒1配合的气囊下座82,升降气囊8通过气囊下座82套设于贮油筒1的顶端,连杆3的顶端依次穿过导向器4、油封5、气囊下座82、气囊上座81并且伸出于升降气囊8的外部,升降气囊8的外壁并列设置有若干腰箍83,升降气囊8在若干腰箍83的配合作用下沿轴向呈波浪状结构,具体而言,腰箍8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通过在升降气囊8的外壁并列设置若干腰箍83,升降气囊8在若干腰箍83的配合作用下沿轴向呈波浪状结构,使得升降气囊8在若干腰箍83的作用下可以自上而下等效为多个独立的气囊,有效提高了升降气囊8的举升力,从而使得升降气囊8对连杆3运动的抑制效果较好,进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有效避免了当车辆在恶劣工况下行驶时减震器本体出现“空程”现象。
气囊上座81设置有与升降气囊8的内腔连通的单向气嘴84,如图1和图2所示,单向气嘴84包括与气囊上座81配合连接的基座841、与基座841配合连接的阀盖842,基座841与阀盖842之间配合形成阀腔843,基座841设置有分别连通升降气囊8的内腔与阀腔843的第一气路8411,阀盖842设置有与阀腔843连通的第二气路8421,阀腔843内设置有与第二气路8421密封配合的阀芯844,基座841与阀芯84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845,当第一弹簧845压缩时,阀芯844与第二气路8421脱离,第二气路8421与阀腔843导通,当第一弹簧845复位时,阀芯844与第二气路8421接触,第二气路8421与阀腔843关闭,阀盖842的外侧可拆卸设置有与第二气路8421密封配合的堵头846。
通过在气囊上座81设置单向气嘴84,当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阀芯844在第一弹簧845的作用下始终与第二气路8421处于密封配合状态,从而有效避免了升降气囊8内的气体出现泄露现象,同时,堵头846也有效起到了防漏气的作用,当需要对升降气囊8进行充气时,取下堵头846,并通过打气装置下压阀芯844,使第一弹簧845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二气路8421与第一气路8411导通,进而能够有效对升降气囊8进行充气。
气囊下座82与贮油筒1螺纹连接,使本实用新型安装更为方便,并且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效果,使得升降气囊8内的气体不易从气囊下座82与连杆3之间的间隙泄露出去。气囊上座81与连杆3之间、气囊下座82与连杆3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85,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导向器4、工作缸2以及活塞阀总成6配合形成第一工作腔A,活塞阀总成6、工作缸2以及底阀总成7配合形成第二工作腔B,贮油筒1、导向器4、工作缸2、底盖11以及底阀总成7配合形成第三工作腔C,导向器4设置有用以连通第一工作腔A和第三工作腔C的导向孔41,如图1和图3所示,活塞阀总成6包括从上至下依次串设于连杆3上的压板61、活塞本体62、压块63以及锁紧螺母64,压板61与活塞本体62之间设置有复原阀片65,活塞本体62与压块63之间设置有流通阀片66,活塞本体62分别设置有与复原阀片65配合的复原孔621、与流通阀片66配合的流通孔622,复原阀片65设置有与流通孔622对应的引流孔651,压板61设置有与引流孔651配合的导流孔611,第一工作腔A、导流孔611、引流孔651以及流通孔622依次呈连通设置,复原孔621与第二工作腔B连通。
当第一工作腔A被压缩时,此时第一工作腔A内的部分油液依次经导流孔611、引流孔651进入流通孔622内,流通阀片66在油压的作用下被打开,流通阀片66与流通孔622脱离,油液进入第二工作腔B内,此时复原阀片65与复原孔621紧密接触,第二工作腔B内的油液无法进入第一工作腔A内;当第二工作腔B内压缩时,此时第二工作腔B内的部分油液进入复原孔621内,复原阀片65在油压的作用下与复原孔621脱离,油液进入第一工作腔A内,此时流通阀片66与流通孔622紧密接触,第一工作腔A内的油液无法进入第二工作腔B内。
如图1和图4所示,底阀总成7包括安装座71、与安装座71配合的阀帽72、设置于阀帽72与安装座71之间的阀座73,阀帽72与阀座73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74,阀帽72的底部边缘延伸设置有卡板721,阀帽72通过卡板721卡设于工作缸2与安装座71之间,安装座71抵设于底盖11与阀座73之间,阀座73与安装座71之间设置有补偿阀片75,阀座73设置有与补偿阀片75配合的补偿孔731,阀帽72设置有与补偿孔731配合的流道孔722,第二工作腔B、流道孔722以及补偿孔731依次呈连通设置。
当第三工作腔C内的油压升高时,此时补偿阀片75在油压的作用下与安装座71脱离,油液经安装座71与补偿阀片75之间的间隙进入补偿孔731内,并通过流道孔722进入第二工作腔B内,从而对第二工作腔B内的油压进行补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包括减震器本体、与所述减震器本体配合连接的升降气囊,所述减震器本体包括贮油筒、工作缸、连杆、导向器、油封、活塞阀总成以及底阀总成,所述贮油筒的底端设置有底盖,所述工作缸套设于所述贮油筒内,所述导向器和所述底阀总成设置于所述贮油筒内并且分别位于所述工作缸的两端,所述油封与所述导向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阀总成活动设置于所述工作缸内,所述连杆的底端与所述活塞阀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气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杆配合的气囊上座、与所述贮油筒配合的气囊下座,所述升降气囊通过所述气囊下座套设于所述贮油筒的顶端,所述连杆的顶端依次穿过所述导向器、所述油封、所述气囊下座、所述气囊上座并且伸出于所述升降气囊的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气囊的外壁并列设置有若干腰箍,所述升降气囊在若干所述腰箍的配合作用下沿轴向呈波浪状结构,所述气囊上座设置有与所述升降气囊的内腔连通的单向气嘴,所述单向气嘴包括与所述气囊上座配合连接的基座、与所述基座配合连接的阀盖,所述基座与所述阀盖之间配合形成阀腔,所述基座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升降气囊的内腔与所述阀腔的第一气路,所述阀盖设置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第二气路,所述阀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路密封配合的阀芯,所述基座与所述阀芯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当所述第一弹簧压缩时,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气路脱离,所述第二气路与所述阀腔导通,当所述第一弹簧复位时,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气路接触,所述第二气路与所述阀腔关闭,所述阀盖的外侧可拆卸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路密封配合的堵头,所述气囊下座与所述贮油筒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上座与所述连杆之间、所述气囊下座与所述连杆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腰箍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所述工作缸以及所述活塞阀总成配合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活塞阀总成、所述工作缸以及所述底阀总成配合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贮油筒、所述导向器、所述工作缸、所述底盖以及所述底阀总成配合形成第三工作腔,所述导向器设置有用以连通所述第一工作腔和所述第三工作腔的导向孔,所述活塞阀总成包括从上至下依次串设于所述连杆上的压板、活塞本体、压块以及锁紧螺母,所述压板与所述活塞本体之间设置有复原阀片,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压块之间设置有流通阀片,所述活塞本体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复原阀片配合的复原孔、与所述流通阀片配合的流通孔,所述复原阀片设置有与所述流通孔对应的引流孔,所述压板设置有与所述引流孔配合的导流孔,所述第一工作腔、所述导流孔、所述引流孔以及所述流通孔依次呈连通设置,所述复原孔与所述第二工作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气囊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阀总成包括安装座、与所述安装座配合的阀帽、设置于所述阀帽与所述安装座之间的阀座,所述阀帽与所述阀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阀帽的底部边缘延伸设置有卡板,所述阀帽通过所述卡板卡设于所述工作缸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安装座抵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阀座之间,所述阀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补偿阀片,所述阀座设置有与所述补偿阀片配合的补偿孔,所述阀帽设置有与所述补偿孔配合的流道孔,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流道孔以及所述补偿孔依次呈连通设置。
CN201420504186.XU 2014-09-03 2014-09-03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1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4186.XU CN204041814U (zh) 2014-09-03 2014-09-03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04186.XU CN204041814U (zh) 2014-09-03 2014-09-03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41814U true CN204041814U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42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04186.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1814U (zh) 2014-09-03 2014-09-03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4181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5804A (zh) * 2017-06-08 2017-08-11 新疆沙漠虎特种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CN109805486A (zh) * 2019-01-30 2019-05-2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病人头部和颈部的保护装置
CN110386159A (zh) * 2019-06-19 2019-10-29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铁路列车转向架
CN114542599A (zh) * 2022-02-15 2022-05-27 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块装配总成、气囊装配总成及减震器
CN110386159B (zh) * 2019-06-19 2024-05-31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铁路列车转向架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5804A (zh) * 2017-06-08 2017-08-11 新疆沙漠虎特种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CN107035804B (zh) * 2017-06-08 2023-08-04 高碑店市龙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CN109805486A (zh) * 2019-01-30 2019-05-2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病人头部和颈部的保护装置
CN109805486B (zh) * 2019-01-30 2021-05-1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病人头部和颈部的保护装置
CN110386159A (zh) * 2019-06-19 2019-10-29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铁路列车转向架
CN110386159B (zh) * 2019-06-19 2024-05-31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铁路列车转向架
CN114542599A (zh) * 2022-02-15 2022-05-27 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块装配总成、气囊装配总成及减震器
CN114542599B (zh) * 2022-02-15 2023-12-26 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块装配总成、气囊装配总成及减震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83040U (zh) 用于减震器的微型消声蓄能器
CN204041814U (zh) 一种带气囊的减震器
CN203835821U (zh) 活塞式蓄能器
CN105804976B (zh) 叠加式大排量隔膜压缩机
CN206770497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减震器结构
CN104864017A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座椅用空气弹簧
CN104088952A (zh) 带气囊的后减震器
CN204692430U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座椅用空气弹簧
CN201013823Y (zh) 带浮动活塞的筒式液压减震器
CN204403250U (zh) 一种感测变频减振器
CN206802170U (zh) 单缸带储气筒减震器
CN104500636A (zh) 感测变频减振器
CN208919194U (zh) 一种温度载荷自平衡油气弹簧
CN204127191U (zh) 气液双向互动弹簧装置
CN201651147U (zh) 大双筒高压减震器
CN102121508B (zh) 一种双气室油气弹簧
CN215805941U (zh) 一种液电馈能式汽车用的悬架
CN202883512U (zh) 一种直筒隔膜式蓄能器
CN202597022U (zh) 一种天然气活塞式压缩机气液缓冲器补偿装置
CN202500941U (zh) 一种单筒液压减震器
CN207145513U (zh) 一种带有双塔型阀片结构复原阀组件的减震器
CN204113989U (zh) 一种袖筒式箍环密封挂车驾驶室减震空气弹簧
CN204372026U (zh) 单缸气囊减震器
CN209568485U (zh) 一种水下施工设备增压补偿器及双轮铣槽机
CN203384273U (zh) 一种用于搬运车的隔膜式减震蓄能油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