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74917U -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74917U CN203974917U CN201420215280.3U CN201420215280U CN203974917U CN 203974917 U CN203974917 U CN 203974917U CN 201420215280 U CN201420215280 U CN 201420215280U CN 203974917 U CN203974917 U CN 2039749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column
- weak point
- main body
- support
- tear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3 coating (rubb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转向管柱上的具有吸能结构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其包括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具有撕裂部,在主体上设有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所述的撕裂部在外力作用下,撕裂部与主体的连接能够沿着第一薄弱部、第二薄弱部相继撕裂。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的设置,可以对撕裂部的撕裂路线进行设置,使撕裂过程分级进行,有效的实现了对吸能装置的溃缩距离的控制,同时,也可以分散吸能峰值,使整体的吸能效果更加,其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转向管柱上的具有吸能结构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转向管柱安装结构中,主要包括转向柱管、安置在转向管柱内的转向中间轴,转向管柱通过固连在转向管柱上的一个安装部固定连接在车体上。该结构的采用,使转向中心轴上安装的方向盘被定位在车辆驾驶位,以实现车辆的转向操作。但该结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人体与方向盘接触后,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转向管柱安装结构上增设一些吸能装置,以实现对车辆碰撞力的缓冲吸收,进而有效的对人员进行保护。目前,吸能结构多种多样,主要有镶块剪切脱离式、钢丝变形吸能式、可分离式等结构,主要依靠剪切注塑镶块、拉动钢丝变形、橡胶套脱离等来实现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如上结构在对碰撞能力吸收时,由于吸能结构确定后,吸能曲线就已经固定,且碰撞发生后,有的安装支架易产生变形,管柱碰撞后位移的导向性不好,不利于在受到撞击后的缓冲。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863882U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吸能结构,其包括安装在转向管柱的调节支架上的安装支架和固定所述调节支架和所述安装支架的金属吸能板,所述金属吸能板包括板体、位于所述板体一端的调节支架固定板、连接所述板体和所述调节支架固定板的至少一个连接臂、以及固定在所述板体上且位于所述转向管柱两侧的安装支架固定板,所述连接臂沿所述转向管柱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板体上设置有至少一对撕裂槽,每对所述撕裂槽位于相应的所述连接臂两侧且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板之间。该转向管柱吸能结构在碰撞过程中可撕裂,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巨大冲击能量,可以有效提高整车安全性。但如上结构,不能实现对撕裂槽撕裂溃缩距离进行较好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对溃缩距离进行较好控制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包括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具有撕裂部,在主体上设有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所述的撕裂部在外力作用下,撕裂部与主体的连接能够沿着第一薄弱部、第二薄弱部相继撕裂。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薄弱部为由撕裂部与主体连接处沿主体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凹槽,所述的第二薄弱部为由主体的末端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与第一薄弱部间距平行设置的凹槽。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分别为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个。
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包括转向柱管,安置在转向管柱内的转向中间轴,固连在转向管柱上的第一安装部,在第一安装部上固连有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所述的第一安装部与撕裂部固连。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安装部包括与转向管柱固连的第一支架,可拆卸固连在第一支架上的、与撕裂部固连的第一固连架。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支架因固连而设置在转向管柱下方,在第一支架上设有平行于转向管柱轴向的长圆形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的第一固连架包括两个分置在转向管柱两侧的、顶部与撕裂部固连的固定板,以及通过贯穿固定板和第一安装通孔以将固定板固连在第一支架上的螺杆。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在转向管柱与车体之间连接设有在转向管柱轴向移动时,对转向管柱施加稳定支撑力的支撑机构。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与转向管柱固连的第二支架,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并与第二支架滑动连接的第二固连架。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在转向管柱上方,其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向管柱轴向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的第二固连架包括包揽在转向管柱外部的与车体固连的U形架,以及固定在U形架上并滑动设置在第二安装通孔内的固定杆。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的设置,可以对撕裂部的撕裂路线进行设置,使撕裂过程分级进行,有效的实现了对吸能装置的溃缩距离的控制,同时,也可以分散吸能峰值,使整体的吸能效果更加,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拆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组装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向管柱吸能装置;101、主体;102、撕裂部;1021、自由端;103、第一薄弱部;104、第二薄弱部;105、连接通孔;2、转向管柱;3、转向中间轴;4、第一安装部;401、第一支架;402、第一固连架;4021、固定板;4022、螺杆;4023、螺母;403、第一安装通孔;5、支撑机构;501、第二支架;502、第二固连架;5021、U形架;5022、翻边;5023、固定杆;503、第二安装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吸能装置1,由图1所示,其包括板状的主体101,该主体101具有撕裂部102,其中,主体101对于车体固定设置,为了实现主体101于车体上的固定,在主体101上设有两个连接通孔105,通过贯穿连接通孔105的螺栓,即可将主体101固定在车体上。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于在主体101上设有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撕裂部102在外力作用下,撕裂部102与主体101的连接能够沿着第一薄弱部、第二薄弱部相继撕裂。
基于上述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撕裂部102位于主体101的中部,且撕裂部102具有自由端1021,该自由端1021与周边的主体101之间镂空设置,该设置使得撕裂部102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自由端1021能够不受到主体101的约束力作用,而进行撕裂。
为了实现对撕裂部102的撕裂路径的规划,且能够实现撕裂部102与主体101的连接能够沿着第一薄弱部、第二薄弱部相继撕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薄弱部103为由撕裂部102与主体101的连接处,沿主体101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凹槽,为了实现撕裂部102与主体101的连接能够在第一薄弱部103处更容易的被撕裂,第一薄弱部103为沿主体101宽度方向间距且平行设置的两个。为了实现对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的相继撕裂,第二薄弱部104为由主体101的末端,沿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与第一薄弱部103间距平行设置的凹槽。这样,撕裂部102在受外力作用下,由其自由端1021发生的挠度变形带动撕裂部102的整体发生变形时,作用力经过第一薄弱部103后,对第一薄弱部103进行撕裂,待将第一薄弱部103完全撕裂后,作用力对第二薄弱部104进行撕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由图2、图3所示,其包括转向柱管2,安置在转向管柱2内的转向中间轴3,转向中间轴3用于安装图中未示出的方向盘,以实现对车辆的转向操作。在转向管柱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部4,在第一安装部4上固连有如实施例一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1,且第一安装部4与撕裂部102固连。这样的结构设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方向盘与驾驶者身体接触,碰撞力能够通过方向盘传递至转向中心轴3和转向管柱2,转向管柱2带动第一安装部4进行轴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安装部4将碰撞力加载在固定与车体上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1,并对第一薄弱部103和第二薄弱部104进行撕裂,以缓冲吸收碰撞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4包括与转向管柱2固连的第一支架401,可拆卸固连在第一支架401上的、与撕裂部102固连的第一固连架402。其中,由图2所示,第一支架401整体呈顶部开口的三边形,转向管柱2则部分沉入并固连在第一支架401的顶部开口处,这样使得第一支架401的整体位于转向管柱2的下方,在第一支架401的两个相对侧边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通孔403,第一安装通孔403为一个长形通孔,其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向管柱2的轴向设置。
第一固连架402包括两个分置在转向管柱2两侧的、顶部与撕裂部102固连的固定板4021,以及通过贯穿设置在固定板4021上的螺杆4022,在将固定板4021与第一支架401固连时,将螺杆4022同时贯穿固定板4021和第一安装通孔403后,紧固螺杆4022上的螺母4023即可,其固定后的状态如图3所示。
此外,为了使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管柱2的轴向移动更加稳定,在转向管柱2与车体之间连接设有在转向管柱2轴向移动时,对转向管柱2施加稳定支撑力的支撑机构5。本实施例的支撑机构5包括与转向管柱2固连的第二支架501,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并与第二支架501滑动连接的第二固连架502。其中,第二支架501与第一支架401具有相类似的结构,其为扣装固定在转向管柱2顶部的三边形,在其上设有第二安装通孔503,第二安装通孔503为一长形通孔,其长度方向同样是沿着转向管柱2的轴向方向设置;第二固连架502包括U形架5021,转向管柱2可以由U形架5021的顶部开口处进入到U形架5021内,进而形成U形架5021包揽在转向管柱2外部的安装状态,U形架5021的两个侧边顶部分别设有外翻的翻边5022,通过该翻边5022,可以实现与车体的焊接固连,或是通过螺栓等形式实现与车体的固连;在U形架5021上设有贯穿固定在U形架5021的两个侧边上的固定杆5023,在U形架5021包揽在转向管柱2外部时,固定杆5021穿插在第二安装通孔503内,并可在外力作用下时,固定杆5023可在第二安装通孔503内滑动。
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人体与方向盘接触,碰撞力经过方向盘传递给转向管柱2,转向管柱2带动第一安装部4产生轴向移动,由于转向管柱吸能装置1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使得第一安装部4能够牵引撕裂部102沿着第一薄弱部103、第二薄弱部104相继撕裂,进而缓解碰撞力。转向管柱在轴向移动时,同时带动第二支架501进行轴向移动,此时,由于U形架5021与车体固连,使得固定杆5023在第二安装通孔503内滑动,实现了对转向管柱的轴向移动的稳定支撑。
Claims (8)
1.一种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包括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的主体,所述的主体具有撕裂部,其特征在于:在主体上设有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所述的撕裂部在外力作用下,撕裂部与主体的连接能够沿着第一薄弱部、第二薄弱部相继撕裂;所述的第一薄弱部为由撕裂部与主体连接处沿主体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凹槽,所述的第二薄弱部为由主体的末端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与第一薄弱部间距平行设置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薄弱部和第二薄弱部分别为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个。
3.一种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包括转向柱管,安置在转向管柱内的转向中间轴,固连在转向管柱上的第一安装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安装部上固连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吸能装置,所述的第一安装部与撕裂部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安装部包括与转向管柱固连的第一支架,可拆卸固连在第一支架上的、与撕裂部固连的第一固连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架因固连而设置在转向管柱下方,在第一支架上设有平行于转向管柱轴向的长圆形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的第一固连架包括两个分置在转向管柱两侧的、顶部与撕裂部固连的固定板,以及通过贯穿固定板和第一安装通孔以将固定板固连在第一支架上的螺杆。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转向管柱与车体之间连接设有在转向管柱轴向移动时,对转向管柱施加稳定支撑力的支撑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与转向管柱固连的第二支架,相对于车体固定设置并与第二支架滑动连接的第二固连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在转向管柱上方,其上设有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向管柱轴向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的第二固连架包括包揽在转向管柱外部的与车体固连的U形架,以及固定在U形架上并滑动设置在第二安装通孔内的固定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15280.3U CN203974917U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15280.3U CN203974917U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74917U true CN203974917U (zh) | 2014-12-03 |
Family
ID=51972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21528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74917U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749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28128A (zh) * | 2015-04-22 | 2015-08-12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 |
CN112407028A (zh) * | 2020-11-05 | 2021-02-26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管柱及其吸能钢带 |
-
2014
- 2014-04-30 CN CN201420215280.3U patent/CN20397491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28128A (zh) * | 2015-04-22 | 2015-08-12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吸能板、吸能装置、转向管柱和车辆 |
CN112407028A (zh) * | 2020-11-05 | 2021-02-26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管柱及其吸能钢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3134591A3 (en) | Internally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
CN201619599U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吸能装置 | |
CN201613871U (zh) | 一种轿车用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 |
CN203974917U (zh) |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 | |
CN206569129U (zh) | 一种方向盘前移式安装支架及使用该安装支架的车辆 | |
CN201863882U (zh) | 转向管柱吸能结构 | |
CN202574090U (zh) | 汽车防撞梁 | |
CN203093964U (zh) | 一种新型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 |
CN201169287Y (zh) | 吸能转向管柱的吸能装置 | |
CN103260997A (zh) | 转向柱装置 | |
CN201347124Y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吸能装置 | |
CN203805981U (zh) | 一种带二次碰撞缓冲吸能带结构的吸能调节支架 | |
CN1966328A (zh) | 转向管柱吸能装置 | |
CN103568999B (zh) |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体 | |
CN204137097U (zh) | 一种转向管柱溃缩吸能装置 | |
CN206265126U (zh) | 一种溃缩式转向管柱系统 | |
CN20823316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通用模块化底盘架 | |
CN202827703U (zh) | 转向管柱防坠落装置及汽车 | |
CN202911794U (zh) | 汽车转向管柱碰撞吸能机构 | |
CN206394587U (zh) | 一种利于保护行人的汽车防撞梁和保险杠结构 | |
CN107351908A (zh) | 一种转向管柱溃缩滑移结构 | |
CN203974730U (zh) | 新型一级汽车吸能盒 | |
CN206475853U (zh) | 保险杠缓冲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1165244Y (zh) | 汽车转向柱总成结构 | |
CN202686452U (zh) | 一种转向管柱溃缩吸能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