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54755U - 厢体及厢式车 - Google Patents

厢体及厢式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4755U
CN203854755U CN201420148829.1U CN201420148829U CN203854755U CN 203854755 U CN203854755 U CN 203854755U CN 201420148829 U CN201420148829 U CN 201420148829U CN 203854755 U CN203854755 U CN 203854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bottom girder
envelope
framework
back ti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88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仁勇
张建国
邢兆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Vehicles Group Co Ltd,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488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4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4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475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厢体及厢式车,所述厢体包括围成长方体的位于前方的前墙部件、位于两侧的两侧墙部件、位于顶部的顶墙部件、位于后方的后框部件和位于底部的底板部件,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和顶墙部件均包括墙板和围绕在墙板周围的框架,所述后框部件包括框架,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之间互相通过框架相连接,所述底板部件包括多个底横梁和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多个底横梁上,所述底板部件的多个底横梁连接在两所述侧墙部件的框架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直接采用各个墙部的框架来代替内、外两层型材进行各个墙部之间的连接,简化各部件装配的工艺,降低装配设备成本,缩短装配时间,提高安装效率和正确率。

Description

厢体及厢式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运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厢体及厢式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厢体的两个墙部之间的连接结构一般采用4排紧固件和内、外两层型材将两个相邻墙面连接在一起,如图1A中所示,4排紧固件19将内层型材18和外层型材17分别于前墙11和顶墙12都连接起来,实现了前墙11和顶墙12的连接。请参阅图1B和图1C,厢体的顶墙12和侧墙13以及前墙11和侧墙13也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进行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种装配方式存在很多缺点,首先,该方式需要采用诸多的连接类零部件并通过繁杂的工艺方法才能实现,其次,该方式的装配时间长、装配工装复杂、需要的装配人员多,最后,该方式极其容易出错导致装配出现问题甚至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时间长、装配工装复杂、装配人员多且易出错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装配方便的厢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本实用新型厢体的厢式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厢体,所述厢体包括围成长方体的位于前方的前墙部件、位于两侧的两侧墙部件、位于顶部的顶墙部件、位于后方的后框部件和位于底部的底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和顶墙部件均包括墙板和围绕在墙板周围的框架,所述后框部件包括框架,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之间互相通过框架相连接,所述底板部件包括多个底横梁和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多个底横梁上,所述底板部件的多个底横梁连接在两所述侧墙部件的框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之间的框架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卡接或以上至少两种方式的结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的框架间嵌合插接,并进行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的框架由前顶梁、前底梁和两前侧梁围成,所述侧墙部件的框架由侧顶梁、侧底梁、侧前梁和侧后梁围成,所述顶墙部件的框架由顶前梁、顶后梁和两顶侧梁围成,所述后框部件的框架由门楣、门槛和两角柱围成,所述顶前梁连接所述前顶梁,所述顶侧梁连接所述侧顶梁,所述顶后梁连接所述门楣,所述前侧梁连接所述侧前梁,所述前底梁连接所述底横梁,所述侧底梁连接所述底横梁,所述侧后梁连接所述角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两侧墙部件的侧底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部件的底横梁连接,所述前墙部件的前底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部件的底横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侧底梁包括侧底梁本体和侧底梁盖板,所述侧底梁盖板与所述侧墙部件的侧底梁本体扣接并位于所述侧底梁本体的外侧以遮盖所述螺栓,所述前底梁包括前底梁盖板和前底梁本体,所述前底梁盖板与所述前底梁本体扣接并位于所述前底梁本体的外侧,遮盖所述螺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和所述顶墙部件的连接方式、所述顶墙部件和所述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前墙部件和所述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的前顶梁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所述顶板部件的顶前梁向下弯折,所述连接板紧贴所述顶前梁的内壁,并通过螺栓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的前顶梁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所述顶板部件的顶前梁包括顶前梁本体和由所述顶前梁本体的外壁延伸并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插入板,所述第一插入板插入所述第一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顶前梁本体和所述第一插入板的连接处凹陷,并配合所述向内弯折的第一插入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一密封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的前顶梁靠近所述连接板处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连接板配合形成第二凹槽,所述顶板部件的顶前梁本体的内壁延伸形成第二插入板,所述第二插入板插入所述第二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顶梁包括前顶梁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为L形,所述前墙部件的前顶梁本体上开有一开口向所述厢体内部的盖板槽,所述盖板的第一端插入所述盖板槽中,所述盖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前墙部件的墙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侧墙部件的侧后梁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紧贴所述所述后框部件的角柱的内壁,并通过螺栓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侧墙部件的侧后梁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所述后框部件的角柱的外壁延伸形成一第一插入板,所述第一插入板插入所述第一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侧墙部件的侧后梁靠近所述连接板处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抵顶角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的墙板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或零件卡接的方式固定在框架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前墙部件和所述侧墙部件的墙板为蜂窝板、三明治板、胶合板、木板或瓦楞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顶墙部件上设有一防撞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厢式车,所述厢式车包括上述的厢体。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直接采用各个墙部的框架来代替内、外两层型材进行各个墙部之间的连接,简化各部件装配的工艺,降低装配设备成本,缩短装配时间,提高安装效率和正确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的顶墙、前墙和底墙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的顶墙、侧墙和底墙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C是现有技术的侧墙、前墙和后框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顶墙部件、前墙部件和后框部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后框部件、侧墙部件和底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C是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顶墙部件和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侧墙部件和底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前墙部件和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厢体的后框部件和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厢式车前进的方向为前、厢式车后退的方向为后、厢式车的上方为顶、厢式车的下方为底以及厢式车两侧的方向为侧。
厢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所述厢体包括围成长方体的位于前方的前墙部件21、位于两侧的两侧墙部件23、位于顶部的顶墙部件22、位于后方的后框部件24和位于底部的底板部件25。
如图3A至图5C所示,所述前墙部件21、两侧墙部件23和顶墙部件22均包括墙板和围绕在墙板周围的框架,所述后框部件24包括框架,所述底板部件25包括多个底横梁251和底板252,所述底板部件25的多个底横梁251连接在两所述侧墙部件23之间。
所述前墙部件21、两侧墙部件23、顶墙部件22和后框部件24之间互相通过框架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卡接或以上至少两种方式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的框架间嵌合插接,并进行固定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墙部件之间可以选用上述的其它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前墙部件21的框架由位于顶部的前顶梁212、位于底部的前底梁213和两位于两侧的前侧梁214围成,所述侧墙部件23的框架由位于顶部的侧顶梁232、位于底部的侧底梁233、位于前方的侧前梁234和位于后方的侧后梁235围成,所述顶墙部件22的框架由位于前方的顶前梁222、位于后方的顶后梁(未图示)和两位于两侧的顶侧梁223围成,所述后框部件24的框架由位于顶部的门楣241、位于底部的门槛242和位于两侧的两角柱243围成。所述底板部件25包括多个底横梁251和底板252,所述底板252固定在所述多个底横梁251上,所述底板部件25的多个底横梁251连接在两所述侧墙部件23的框架之间。前墙部件21、两侧墙部件23、顶墙部件22、后框部件24和底板部件25的具体连接方式为所述顶前梁222连接所述前顶梁212,所述顶侧梁223连接所述侧顶梁232,所述顶后梁(未图示)连接所述门楣241,所述前侧梁214连接所述侧前梁234,所述前底梁213连接所述底横梁251,所述侧底梁233连接所述底横梁251,所述侧后梁235连接所述角柱243。
下面详细说明组成各个框架的梁的具体结构。
如图3C所示,顶前梁222包括顶前梁本体2221和由所述顶前梁本体2221的外壁延伸并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插入板22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前梁本体2221和所述第一插入板2222的连接处凹陷,并配合所述向内弯折的第一插入板2222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一密封条2224。密封条2224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不采用密封条2224。
如图4A所示,顶侧梁223包括顶侧梁本体2231和由所述顶侧梁本体2231的外壁延伸并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插入板22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侧梁本体2231和所述第一插入板2232的连接处凹陷,并配合所述向内弯折的第一插入板2232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一密封条2234。密封条2234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不采用密封条2234。所述顶板部件22的顶侧梁223向下弯折,指向侧顶梁232。
如图3C所示,前顶梁212包括前顶梁本体2121和盖板2123,所述盖板2123为L形,所述前墙部件21的前顶梁212本体上开有一开口向所述厢体内部的盖板槽2124,所述盖板2123的第一端插入所述盖板槽2124中,所述盖板2123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前墙部件21的墙板211。盖板2123的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墙板211和框架的连接强度。前顶梁本体2121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2122,所述顶板部件22的顶前梁222向下弯折,所述前墙部件21的前顶梁本体2121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2126。所述前墙部件21的前顶梁212靠近所述连接板2122处设有一凸起部2125,所述凸起部2125与所述连接板2122配合形成第二凹槽。
如图5A所示,前侧梁214包括前侧梁本体2141和由所述前侧梁本体2141的外壁延伸并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插入板21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梁本体2141和所述第一插入板2142的连接处凹陷,并配合所述向内弯折的第一插入板2142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一密封条2144。密封条2144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不采用密封条2144。前侧梁214还包括盖板2145,所述盖板2145为L形,所述前墙部件21的前侧梁本体2141上开有一开口向所述厢体外部的盖板槽2146,所述盖板2145的第一端插入所述盖板槽2146中,所述盖板2145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前墙部件21的墙板211。所述前墙部件21的前侧梁214向侧墙部件23弯折,指向侧前梁234。
如图3B所示,前底梁213包括前底梁盖板2132和前底梁本体2131,所述前底梁盖板2132与所述前底梁本体2131扣接并位于所述前底梁本体2131的外侧,遮盖所述螺栓7。
如图4A所示,侧顶梁232包括侧顶梁本体2321和盖板2322,所述盖板2322为L形,所述侧墙部件23的侧顶梁本体2321上开有一开口向所述厢体内部的盖板槽2324,所述盖板2322的第一端插入所述盖板槽2324中,所述盖板2322的另一端紧贴所述侧墙部件23的墙板231。盖板2322的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墙板231和框架的连接强度。侧顶梁本体2321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2322,所述侧墙部件23的侧顶梁本体2321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2326。所述侧墙部件23的侧顶梁232靠近所述连接板2322处设有一凸起部2325,所述凸起部2325与所述连接板2322配合形成第二凹槽。
如图5A所示,侧前梁234包括侧前梁本体2341和盖板2343,所述盖板为L形,所述侧墙部件23的侧前梁本体2341上开有一开口向所述厢体内部的盖板槽2344,所述盖板2343的第一端插入所述盖板槽2344中,所述盖板2343的另一端紧贴所述侧墙部件23的墙板231。盖板2343的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墙板231和框架的连接强度。侧前梁本体2341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2342,所述侧墙部件23的侧前梁本体2341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2346。所述侧墙部件23的侧前梁234靠近所述连接板2342处设有一凸起部2345,所述凸起部2345与所述连接板2342配合形成第二凹槽。
如图5B所示,侧后梁235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2352。侧后梁235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侧后梁235靠近所述连接板处设有一凸起部2355。
如图4B所示,侧底梁233包括侧底梁盖板2332和侧底梁本体2331,所述侧底梁盖板2332与所述侧底梁本体2331扣接并位于所述侧底梁本体2331的外侧,遮盖所述螺栓7。
如图5B所示,角柱243的外壁延伸形成一第一插入板2431。
如图3A和3B所示,门槛242和门楣241的具体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基本相同,不需要进行多余的改造。
下面详细说明各个梁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
如图3A和3C所示,顶前梁222连接前顶梁212的具体连接方式为前顶梁212的连接板2122紧贴所述顶前梁222的内壁,并通过螺栓7固定。采用这种方式连接只需要在厢体内侧安装螺栓7,而不需要在厢体的内外两侧都安装螺栓7,减少了紧固件的需求还减少了安装工序。顶前梁222的所述第一插入板2222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126中。由于前顶梁212的连接板2122位于前顶梁212的内侧,所前顶梁212的外侧与顶前梁222的连接强度会出现不满足要求的情况,而第一插入板2222和第一凹槽2126配合可以进一步加强顶前梁222和前顶梁212的连接强度。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紧固方式增加前顶梁212外侧与顶前梁222的连接强度,例如粘接或焊接等等。所述前墙部件21的前顶梁212靠近所述连接板2122处设有一凸起部2125,所述凸起部2125与所述连接板2122配合形成第二凹槽,所述顶板部件22的顶前梁本体2221的内壁延伸形成第二插入板2223,所述第二插入板2223插入所述第二凹槽中。第二插入板2223和第二凹槽配合与第一插入板2222和第一凹槽2126的作用相同,都是可以加强前顶梁212和顶前梁222的连接关系,并且两者还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只要在组装时将第一插入板2222和第二插入板2223对应插入第一凹槽2126和第二凹槽中就可以保证顶前梁222和前顶梁212两者的连接位置准确无误。
如图4A所示,顶侧梁223连接侧顶梁232的具体连接方式为侧顶梁232的连接板紧贴所述顶侧梁223的内壁,并通过螺栓7固定。顶侧梁223的所述第一插入板2232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326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紧固方式增加侧顶梁232外侧与顶侧梁223的连接强度,例如粘接或焊接等等。所述顶侧梁223的第二插入板2233插入所述侧顶梁232的第二凹槽中。顶侧梁223连接侧顶梁232中各部件的作用请参照上文顶前梁222连接前顶梁212连接中的描述。
顶后梁连接门楣241的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基本相同,例如螺栓连接、粘接或其它方式等等。
如图5A所示,前侧梁214连接侧前梁234的具体连接方式为侧前梁234的连接板2342紧贴所述前侧梁214的内壁,并通过螺栓7固定。前侧梁214的所述第一插入板2142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346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紧固方式增加侧前梁234外侧与前侧梁214的连接强度,例如粘接或焊接等等。所述前侧梁214的第二插入板2143插入所述侧前梁234的第二凹槽中。前侧梁214连接侧前梁234中各部件的作用请参照上文顶前梁222连接前顶梁212连接中的描述。
如图3B所示,前底梁213连接底横梁251的具体连接方式为通过螺栓7与所述底板部件25的底横梁25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自攻钉。
如图4B所示,侧底梁233连接底横梁251的具体连接方式为通过螺栓7与所述底板部件25的底横梁25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自攻钉。
如图5B所示,侧后梁235连接角柱243的具体连接方式为侧后梁235的连接板2352紧贴所述角柱243的内壁,并通过螺栓7固定。角柱243的所述第一插入板2431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356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紧固方式增加侧后梁235外侧与角柱243的连接强度,例如粘接或焊接等等。侧后梁235上靠近连接板2352处设有凸起部2355抵顶所述角柱243。侧后梁235连接角柱243中各部件的作用请参照上文顶前梁连接前顶梁212连接中的描述。
门槛242连接底墙部件25的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基本相同,例如螺栓连接、粘接或其它方式等等。
在其它实施例中,各个墙部件间的连接方式都可以任意组合变换,各个梁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根据连接方式进行相应的转换,例如前顶梁212的结构与顶前梁222互换,或前侧梁214与侧前梁234采用螺栓固定等其它变换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墙部件21、两侧墙部件23、顶墙部件22、后框部件24和底板部件25的墙板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或零件卡接的方式固定在框架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墙部件21和所述侧墙部件23的墙板为蜂窝板。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强度需要不同各个墙部的墙板都可以变换具体的类型不做限制,例如采用三明治板、胶合板、木板或瓦楞板等其他板材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厢体是车厢,在其它实施例中,厢体可以使用在其它领域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框架设计和连接方式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各墙部件的尺寸大小、墙板的板材选择、墙板与框架的连接方式都可以自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厢式车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厢式车,该厢式车采用了上述的厢体,由于厢体外形变化不大,对厢式车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改造,因此可以直接采用原本的厢式车。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原理说明。
首先,本实施例中前顶梁212和顶前梁222、侧前梁234和前侧梁214以及侧顶梁232和顶侧梁223的连接方式都是相同,它们通过连接板2122和螺栓7进行主要固定,再通过第一插入板2222和第一凹槽2126以及第二插入板2223和第二凹槽进行配合定位及加固,由于只需要一个螺栓7作为紧固件,整个装配过程工艺简单,而且不需要在厢体内外都进行安装,从而避免了反复进行厢体内外的麻烦,并且还增加了密封圈保证了连接处的密封性。
其次,本实施例中前底梁213和底横梁251以及侧底梁233和底横梁251的连接方式相同,它们直接通过螺栓7进行连接,再加上盖板进行遮盖,避免了螺栓7直接暴露增加了美观性。
最后,侧后梁235与角柱243的采用了与前顶梁212和顶前梁222之间连接相似的方式,但没有设置密封圈。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使用本实施方式厢体通过直接采用各个墙部的框架来代替内、外两层型材进行各个墙部之间的连接,可以简化各部件装配的工艺,降低装配设备成本,缩短装配时间,提高安装效率和正确率。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8)

1.一种厢体,所述厢体包括围成长方体的位于前方的前墙部件、位于两侧的两侧墙部件、位于顶部的顶墙部件、位于后方的后框部件和位于底部的底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和顶墙部件均包括墙板和围绕在墙板周围的框架,所述后框部件包括框架,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之间互相通过框架相连接,所述底板部件包括多个底横梁和底板,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多个底横梁上,所述底板部件的多个底横梁连接在两所述侧墙部件的框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之间的框架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卡接或以上至少两种方式的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的框架间嵌合插接,并进行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的框架由前顶梁、前底梁和两前侧梁围成,所述侧墙部件的框架由侧顶梁、侧底梁、侧前梁和侧后梁围成,所述顶墙部件的框架由顶前梁、顶后梁和两顶侧梁围成,所述后框部件的框架由门楣、门槛和两角柱围成,所述顶前梁连接所述前顶梁,所述顶侧梁连接所述侧顶梁,所述顶后梁连接所述门楣,所述前侧梁连接所述侧前梁,所述前底梁连接所述底横梁,所述侧底梁连接所述底横梁,所述侧后梁连接所述角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墙部件的侧底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部件的底横梁连接,所述前墙部件的前底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底板部件的底横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底梁包括侧底梁本体和侧底梁盖板,所述侧底梁盖板与所述侧墙部件的侧底梁本体扣接并位于所述侧底梁本体的外侧以遮盖所述螺栓,所述前底梁包括前底梁盖板和前底梁本体,所述前底梁盖板与所述前底梁本体扣接并位于所述前底梁本体的外侧,遮盖所述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和所述顶墙部件的连接方式、所述顶墙部件和所述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前墙部件和所述侧墙部件的连接方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的前顶梁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所述顶板部件的顶前梁向下弯折,所述连接板紧贴所述顶前梁的内壁,并通过螺栓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的前顶梁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所述顶板部件的顶前梁包括顶前梁本体和由所述顶前梁本体的外壁延伸并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插入板,所述第一插入板插入所述第一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前梁本体和所述第一插入板的连接处凹陷,并配合所述向内弯折的第一插入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一密封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的前顶梁靠近所述连接板处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连接板配合形成第二凹槽,所述顶板部件的顶前梁本体的内壁延伸形成第二插入板,所述第二插入板插入所述第二凹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顶梁包括前顶梁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为L形,所述前墙部件的前顶梁本体上开有一开口向所述厢体内部的盖板槽,所述盖板的第一端插入所述盖板槽中,所述盖板的另一端紧贴所述前墙部件的墙板。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部件的侧后梁靠近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紧贴所述后框部件的角柱的内壁,并通过螺栓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部件的侧后梁远离所述厢体内侧的一边设有一第一凹槽,所述后框部件的角柱的外壁延伸形成一第一插入板,所述第一插入板插入所述第一凹槽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部件的侧后梁靠近所述连接板处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抵顶角柱。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两侧墙部件、顶墙部件、后框部件和底板部件的墙板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或零件卡接的方式固定在框架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部件和所述侧墙部件的墙板为蜂窝板、三明治板、胶合板、木板或瓦楞板。
18.一种厢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厢式车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厢体。
CN201420148829.1U 2014-03-28 2014-03-28 厢体及厢式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54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48829.1U CN203854755U (zh) 2014-03-28 2014-03-28 厢体及厢式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48829.1U CN203854755U (zh) 2014-03-28 2014-03-28 厢体及厢式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4755U true CN203854755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4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882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54755U (zh) 2014-03-28 2014-03-28 厢体及厢式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475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46767A (zh) * 2015-02-03 2015-05-27 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磨齿机外防护的密封方法
CN107571921A (zh) * 2017-09-20 2018-01-12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边界层控制的低风阻瓦楞板车厢
CN112009575A (zh) * 2019-05-31 2020-12-01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厢车厢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46767A (zh) * 2015-02-03 2015-05-27 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磨齿机外防护的密封方法
CN107571921A (zh) * 2017-09-20 2018-01-12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边界层控制的低风阻瓦楞板车厢
CN112009575A (zh) * 2019-05-31 2020-12-01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厢车厢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57477B2 (en) Sliced assembly type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552109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トレイおよび車載用バッテリーフレーム
CN102991584B (zh) 车辆的前部本体结构
CN107503440B (zh) 用于3维盒式装配式轻钢结构多模块结构及其连接方式
CN203854755U (zh) 厢体及厢式车
US11550302B2 (en) Method for the setup and/or the reconfiguration of an industrial plant, particularly for the manufacturing of motor vehicles or subassemblies thereof
CN105984661B (zh) 分片组装式集装箱
CN104210502A (zh) 铁路客车车体及铁路车辆
CN206681164U (zh) 一种集装箱房屋的新型角件及集装箱房屋
CN204506897U (zh) 一种车辆端墙结构
CN102795270A (zh) 载货车的车厢
CN103964090A (zh) 集装箱底板单元、底架及集装箱与底架的生产方法
CN109014633A (zh) 驾驶室白车身总成焊接方法
CN209972584U (zh) 一种白车身结构
CN203889400U (zh) 一种集装箱用角件及其集装箱、集装箱式活动房
CN201439431U (zh) 可拆装式仓储箱
CN101434265A (zh) 一种插接副及一种插接厢体
CN207697846U (zh) 一种新型的模块化片状车身结构
CN217074552U (zh) 运输车的厢板总成、车厢以及运输车
KR20210070808A (ko) 차량용 차체
CN205648237U (zh) 一种可拼接电气箱
US20180229787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Vehicle
CN213178559U (zh) 一种可快速拆装的厢式换热站厢体及厢式换热站
CN202508018U (zh) 汽车立柱内装饰板安装结构
CN101700787A (zh) 加强型白车身顶盖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No. 2 Harbour Road, Shekou, Guangdong,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ongji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Address before: Harbour Road Shekou Industrial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67 No. 2 CIMC R & D Center

Patentee before: CIMC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15

Address after: 518000 No. 2 Harbour Road, Shekou, Guangdong,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ongji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o. 2 Harbour Road, Shekou, Guangdong,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Zhongji Vehicle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CIMC REEFER TRAILER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