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07734U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07734U CN203807734U CN201420081071.4U CN201420081071U CN203807734U CN 203807734 U CN203807734 U CN 203807734U CN 201420081071 U CN201420081071 U CN 201420081071U CN 203807734 U CN203807734 U CN 203807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part
- upside
- downside
- cutoff tool
- pin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137852 Petrea volubi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在规定的切断位置将缝线可靠地切断的缝纫机。上移动刀在其头端具有上侧刀刃部。下移动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部,且在捕捉部的基部具有下侧刀刃部。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因此,切线机构能将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抑制得比下侧刀刃部的锋利度低。下移动刀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在捕捉部的端面捕捉到面线的状态下,下侧刀刃部通过容针孔的下方。上移动刀从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捕捉部的端面捕捉到的面线和底线接触上侧刀刃部。与上侧刀刃部接触的面线和底线并不会被切断,在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面线和底线被切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切线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包括切线机构。切线机构设置成靠近梭机构的上方且靠近针板的容针孔,在缝制结束时,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开1994年第4718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的线切断装置。线切断装置包括夹线释放机构和切断机构。夹线释放机构使主夹线器处于释放状态。主夹线器设于缝纫机的挑线杆和线供给源之间。由于主夹线器的释放,缝纫机仅利用辅助夹线器施加面线张力。切断机构是固定刀和移动刀。固定刀固定于针板下方的缝纫机机框。移动刀朝向固定刀移动。线切断装置通过切线信号来驱动移动刀。移动刀捕捉底线和面线并将底线和面线插入容线槽,然后朝向固定刀移动。当移动刀移动时,其捕捉到的底线和面线因夹线器释放而处于松弛的状态。因此,底线和面线并不会被扯断,而是移动到固定刀。在针板的容针孔下方的切断位置,移动刀与固定刀的上侧重叠,从而将底线和面线切断。缝纫机能在机针上残留开始下次缝制所需长度的面线。
为了使切断缝线后在机针上残留的面线的长度保持一定,缝纫机有时会提高切线时的张力。若提高切线时的张力,则在移动刀捕捉到缝线并朝固定刀移动的中途,捕捉到的缝线在到达切断位置之前可能会与移动刀或固定刀的刀刃接触而被切断。因此,缝纫机有可能在切断位置以外的位置将缝线切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规定的切断位置将缝线可靠地切断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包括切线机构,该切线机构设置成靠近梭机构的上方且靠近针板的容针孔,并将上侧切断刀和下侧切断刀支撑成能在上述梭机构的上方相对移动,上述上侧切断刀在其头端设有上侧刀刃部,上述下侧切断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面线和底线的捕捉部,且在该捕捉部的基部设有下侧刀刃部,上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上述容针孔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上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上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上述下侧刀刃部通过上述容针孔的下方,该缝纫机在上述上侧刀刃部与上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其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上述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因此,切线机构能将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抑制得比下侧刀刃部的锋利度低。下侧切断刀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侧转动。在捕捉部捕捉到面线的状态下,下侧刀刃部通过容针孔的下方。捕捉部捕捉到的面线和底线接触上侧刀刃部。与上侧刀刃部接触的面线和底线并不会被切断,而是在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被切断。因此,缝纫机能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线被不必要地切断。由于在切线动作中途线不会被切断,因此,缝纫机能提高切线时的张力,能抑制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变得不稳定。由于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的长度是稳定的,因此缝纫机能避免在缝制开始时产生的“结节”和“脱线”。“结节”是指,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过长,在下次缝制开始时在布的背面变为块状的现象。“脱线”是指,切线后残留于机针侧的面线过短,在下次缝制开始时面线和底线无法缠绕的现象。
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为+5°~-10°。因此,缝纫机能可靠地抑制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能可靠地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线被不必要地切断。
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90°以上,上述下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锐角。由于上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90°以上,因此面线和底线仅与上侧刀刃部接触并不会被切断。因此,缝纫机能可靠地抑制上侧刀刃部的锋利度,能可靠地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线被不必要地切断。此外,由于下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锐角,因此即便是较粗的线也能切断。
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上侧刀刃部的头端施加有将在该头端产生的毛刺除去的去毛刺加工。由于上侧刀刃部的头端施加有去毛刺加工,因此,面线和底线仅与上侧刀刃部接触并不会被切断,但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时能可靠地切断。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切线机构将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支撑成能在上述梭机构的上方转动,上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上述容针孔从上述一方的待机位置朝上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上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上述下侧刀刃部通过上述容针孔的下方,上述上侧切断刀相对于上述容针孔从与上述一方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上述容针孔侧转动,藉此,上述上侧刀刃部通过上述容针孔的下方,上述上侧刀刃部与上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上述切断位置位于上述容针孔的正下方。切线机构在容针孔的正下方位置,其上侧刀刃部与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从而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因此,切线机构能缩短切断后残留于布侧的线的长度。
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的特征是,包括对上述切线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部,上述切线机构包括:连接轴,该连接轴利用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而转动;以及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分别与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连接,并将上述连接轴的转动传递到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上述传递机构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通过上侧连杆能转动地与上述上侧切断刀连接,并供上述连接轴穿过;以及切线杆,该切线杆通过下侧连杆能转动地与上述下侧切断刀连接,且随着上述连接轴的转动,与上述连接构件一起以上述连接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上述切线杆通过改变相对于上述连接轴的固定角度,能改变上述上侧切断刀和上述下侧切断刀从上述待机位置到上述切断位置为止的距离。切线机构通过使切线杆相对于连接轴转动,能改变上侧切断刀和下侧切断刀各自的从待机位置到切断位置为止的距离。因此,缝纫机能通过切线机构来调节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时机。
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的特征是,上述连接构件具有以上述连接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上述传递机构包括固定轴,该固定轴贯穿上述长孔,能将上述连接构件固定于上述切线杆,上述连接构件以上述连接轴为中心在上述长孔的范围内转动,并利用上述固定轴固定于上述切线杆,从而能调节与上述切线杆的相对位置。连接构件以连接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上侧切断刀靠近或远离下侧切断刀。切线机构动作时,上侧切断刀与下侧切断刀重叠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缝纫机在切线机构动作时能调节将面线和底线切断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缝纫机1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到的切线机构20周边的图。
图4是切线机构20的立体图。
图5是下移动刀的主体部21B的立体图。
图6是主体部21B的俯视图。
图7是通孔66周边的剖视图。
图8是上移动刀的主体部22B的立体图。
图9是主体部22B的左视图。
图10是表示上侧刀刃部73重叠于下侧刀刃部68上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表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参照图1、图2,对缝纫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缝纫机1包括底座部2、立柱部3、机臂部4。底座部2是缝纫机1的基座,底座部2从上方安装于工作台100。立柱部3从底座部2的右端部朝铅垂上方立设。机臂部4从立柱部3的上端部朝左方延伸而与底座部2上表面相对。机臂部4在其上部包括操作部60。操作者对操作部60进行操作,以将操作指令输入到缝纫机1。机臂部4在其左端部包括挑线杆15。挑线杆15从机臂部4内部朝外侧突出。挑线杆15上下运动,从而将面线7A(参照图3)挑起。缝纫机1在工作台100的下方包括膝操作机构40。缝纫机1在机臂部4的内部保持针杆6,针杆6在其下端安装有机针5。缝纫机1包括松线机构80、夹线机构50、针杆驱动机构(未图示)、挑线杆驱动机构(未图示)。松线机构80设于机臂部4内部,对夹线机构50施加于面线7A(参照图3)的张力进行释放。夹线机构50设于从线供给源(未图示)到机针5为止的面线供给路径的中途,对面线7A施加张力。针杆驱动机构通过缝纫机主轴(未图示)驱动针杆6上下运动。缝纫机主轴在机臂部4内部利用缝纫机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旋转。挑线杆驱动机构在机臂部4内部随着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驱动挑线杆15上下运动。
如图3所示,缝纫机1包括针板8和压脚9。针板8设有容针孔8A。机针5的下端在下降时穿过容针孔8A。压脚9与针板8协同动作,从上方对被缝制物H进行按压。压脚9根据膝操作机构40的操作,通过压脚杆9A而升降。
如图2所示,膝操作机构40包括膝抵接件41、转动构件42、传递构件43、转动杆44、连杆45。膝抵接件41设于底座部2的下方。转动构件42设于底座部2的下方且设于膝抵接件41上方的下盖(未图示),其随着膝抵接件41的操作而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传递构件4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杆状构件,其下端与转动构件42连接。传递构件43因转动构件42的转动而上下运动。转动杆44是弯曲的构件,其右方上端部与传递构件43的上端连接,其左方下端部与连杆45的右端部连接。转动杆44随着传递构件43的上下运动而以前后方向的轴441为中心进行转动。连杆45在机臂部4内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左端部与压脚上提杆47的上端部连接。连杆45因转动杆44的转动而沿左右方向移动。压脚上提杆47是从正面观察弯曲成L字状的构件,其弯曲中心支撑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48。压脚上提杆47在其左端部具有卡合突起47B,卡合突起47B与压脚杆9A(参照图3)卡合。压脚上提杆47因连杆45的移动而以转动轴48为中心进行转动。因压脚上提杆47的转动,压脚9通过卡合突起47B和压脚杆9A而上下运动。
如图3所示,底座部2包括梭机构10、切线机构20、驱动部30(参照图2)。梭机构10和切线机构20位于针板8的下部。驱动部30是具有螺线管和凸轮机构(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机构,其驱动切线机构20。梭机构10具有梭尖101且对底线用梭芯(未图示)进行收容。梭机构10利用缝纫机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旋转。梭机构10的梭尖101对机针5从下死点开始上升时形成的面线7A的环进行捕捉。梭机构10使梭尖101捕捉到的面线7A的环扩张。缝纫机1使利用梭机构10扩张后的面线7A的环与底线7B(参照图6)缠绕,从而在被缝制物H(参照图3)上形成线迹,以进行缝制。
参照图3、图4,对切线机构20的结构进行说明。切线机构20靠近梭机构10的上方且靠近针板8的容针孔8A的下方。切线机构20包括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能在梭机构10的外周转动。下移动刀21相对于容针孔8A从后方的待机位置朝从左侧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下移动刀21的前端通过容针孔8A的下方。上移动刀22相对于容针孔8A从前方的待机位置朝从左侧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上移动刀22的头端通过容针孔8A的下方,且与下移动刀21的上侧重叠。
参照图3、图4~图7,对下移动刀2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4所示,下移动刀21包括环状部21A、主体部21B、安装臂部21C、固定部21D。环状部21A能旋转地设于移动刀保持件12。移动刀保持件12固定于底座部2。主体部21B能装拆地固定于环状部21A外周的后方侧,且从该外周部朝前方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安装臂部21C从环状部21A外周的前方部朝前方突出。固定部21D从环状部21A外周的后方部朝左方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其能固定主体部21B。主体部21B、固定部21D和安装臂部21C处于隔着环状部21A而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
如图5、图6所示,主体部21B包括基部61、捕捉部62、切入槽63、端面64、容线槽65、通孔66、隆起部67、下侧刀刃部68。基部61朝前方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基部61在其右端侧(环状部21A侧)设有一对固定孔69。固定孔69是用于利用螺钉(未图示)将基部61固定于固定部21D的孔。基部61在其前端部左侧设有延伸部61A。延伸部61A朝前方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延伸部61A的前端部呈锥状。捕捉部62是在基部61的前端部与延伸部61A的右侧邻接且朝前方大致圆弧状地延伸出的、俯视呈大致长方形状的板构件。捕捉部62的板厚比基部61的板厚薄。
切入槽63是设于延伸部61A的前端部与捕捉部62的前端部之间的、朝后方切成V字状的槽。端面64设于捕捉部62的前端部左侧。端面64相对于捕捉部62形成锥状。端面64的前端部与捕捉部62的左端部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端面64在下移动刀21朝上移动刀22侧靠近时,进入面线7A的环的内侧,将面线7A和底线7B分开进行捕捉(参照图6)。容线槽65从切入槽63的最后部朝后方直线状地延伸到捕捉部62的左侧后端部附近。容线槽65是将利用端面64捕捉到的面线7A和底线7B收容并保持至通孔66为止的槽。通孔66设于容线槽65的后端部。如图6、图7所示,通孔66贯穿基部6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从上方到下方朝斜后方倾斜。隆起部67沿着通孔66的外周缘中除去容线槽65的部分朝上方隆起。
如图7所示,下侧刀刃部68利用通孔66的内周面中后方侧的倾斜面66A和隆起部67的上表面而形成。下侧刀刃部68的前角α1为+38°。前角是下侧刀刃部68和上侧刀刃部73将面线7A和底线7B切断的切断位置处的前刀面相对于垂直面的角度。前刀面是切断时刀刃的前进方向的前表面,是拂去切断时产生的线的切屑的面。下侧刀刃部68的前刀面是通孔66的内周面中后方侧的倾斜面66A。在前刀面较垂直面位于前进方向的相反侧的情况下,前角为正。在前刀面较垂直面位于前进方向侧的情况下,前角为负。下侧刀刃部68的刀尖角β1为52°。刀尖角是下侧刀刃部68的头端的角度。另外,前角α1只要处于+15°~+40°的范围即可,刀尖角β1只要至少为锐角即可。
参照图3、图4、图8、图9,对上移动刀2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4所示,上移动刀22包括环状部22A、主体部22B、安装臂部22C、固定部22D。环状部22A能旋转地设于移动刀保持件12。环状部22A位于环状部21A的右侧,且具有与环状部21A相同的直径。主体部22B从环状部22A的外周朝左方延伸,且其左端部以与下移动刀21的基部61相对的方式朝后方延伸。安装臂部22C从环状部21A外周部的后方部朝斜后下方突出。固定部22D从环状部22A外周的前方部朝左方延伸,其能固定主体部22B。主体部22B、固定部22D和安装臂部22C处于隔着环状部22A而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
如图8、图9所示,主体部22B俯视呈大致L字形,其包括基部71、延设部72、上侧刀刃部73。基部71形成为从环状部22A的外周朝左方延伸、且俯视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基部71在其右端侧(环状部21A侧)设有一对固定孔75。固定孔75是用于利用螺钉(未图示)将基部71固定于固定部22D的孔。延设部72形成为从基部71的左端部向后方并朝斜下方倾斜延伸的、俯视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上侧刀刃部73形成于延设部72头端侧的面72A的下侧角部。上侧刀刃部73的前角α2为0°。上侧刀刃部73的前刀面为延设部72头端侧的面72A。上侧刀刃部73的刀尖角β2为90°。前角α2只要处于+5°~-10°的范围即可,刀尖角β2只要至少为85°以上即可。上侧刀刃部73实施有去毛刺加工。去毛刺加工只要是将毛刺除去的一般的去毛刺加工即可。去毛刺加工最好利用比较细的砂纸(例如粒度=4000#的砂纸)进行加工。
参照图4对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分别与传递机构23连接。传递机构23将连接轴28的转动传递到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连接轴28利用驱动部30的驱动而转动。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因传递机构23而相互连动地靠近或远离。
传递机构23包括上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4、下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5、切线杆26、驱动力调节板27。上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4形成为从左侧面观察呈大致L字状。上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4的一端通过安装臂部22C(参照图3)能转动地支撑于环状部22A,另一端能转动地支撑于驱动力调节板27的一端。下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5的一端通过安装臂部21C能转动地支撑于环状部21A,另一端能转动地支撑于切线杆26的一端。切线杆26是中央部弯曲的板构件。连接轴28的一端穿过切线杆26的另一端。切线杆26能相对于连接轴28转动。切线杆26通过改变相对于连接轴28的固定角度,能改变上移动刀22和下移动刀21各自的从待机位置到切断位置的距离。即切线机构20能调节将面线7A和底线7B切断的时机。通过将螺钉(未图示)拧入螺纹孔26A,可以将切线杆26固定成相对于连接轴28不能转动。驱动力调节板27形成为从左侧面观察呈大致三角形状。驱动力调节板27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以连接轴28为中心的大致圆弧形状的长孔27A。连接轴28的一端穿过驱动力调节板27。螺钉等固定轴29(参照图3,图4中省略)能穿过长孔27A。固定轴29拧入切线杆26的螺纹孔(未图示)中,从而将驱动力调节板27固定于切线杆26。驱动力调节板27在将固定轴29松缓的状态下能以连接轴28为中心进行转动。驱动力调节板27通过以连接轴28为中心进行转动,能改变与切线杆26的相对位置。驱动力调节板27相对于切线杆26的螺纹孔,能在长孔27A的范围内调节与切线杆26的相对位置。随着驱动力调节板27的转动,通过上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4使环状部22A转动。当环状部22A转动时,主体部22B的位置相对于下移动刀21靠近或远离。即,在切线机构20动作时,上移动刀22的头端与下移动刀21的上侧重叠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缝纫机1在切线机构20动作时,能调节将面线7A和底线7B切断的位置。
参照图3~图10,对切线机构2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3、图4所示,连接轴28朝从左侧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切线杆26和驱动力调节板27随着连接轴28的旋转而连动,以连接轴28为中心朝从左侧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下移动刀21通过切线杆26和下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5朝从左侧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上移动刀22通过驱动力调节板27和上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4朝从左侧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彼此靠近。端面64在下移动刀21朝上移动刀22侧靠近时,进入面线7A的环的内侧,将面线7A和底线7B分开进行捕捉(参照图6)。下移动刀21与上移动刀22靠近时,挑线杆15将面线7A挑起。面线7A卷绕于下移动刀21。下移动刀21将面线7A保持于一定位置。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彼此进一步靠近。上移动刀22重叠于下移动刀21的上侧。上移动刀22的延设部72从下移动刀21的切入槽63沿着容线槽65朝后方移动。端面64捕捉到的面线7A和底线7B沿着容线槽65配置,并夹在下移动刀21的延伸部61A的上表面与上移动刀22的延设部72的下表面之间。
面线7A和底线7B在到达通孔66之前,有时会与形成于上移动刀22的延设部72头端的下侧角部处的上侧刀刃部73接触,但如上所述,上侧刀刃部73的前角α2为0°,刀尖角β2为90°。因此,面线7A和底线7B只与上侧刀刃部73接触并不会被切断。
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彼此进一步靠近。如图10所示,在容针孔8A的正下方,上移动刀22的上侧刀刃部73与下移动刀21的下侧刀刃部68的上侧重叠。此时,延设部72处于大致水平的状态。面线7A和底线7B到达通孔66。在容针孔8A的正下方,下侧刀刃部68与上侧刀刃部73协同动作,将面线7A和底线7B夹住并切断。如上所述,下侧刀刃部68的前角α1为+38°,刀尖角β1为52°。因此,下侧刀刃部68与上侧刀刃部73通过彼此接触,能在容针孔8A正下方的切断位置将面线7A和底线7B可靠地切断。
缝纫机1的切线机构20将上侧刀刃部73的前角α2设定为比下侧刀刃部68的前角α1小,从而使上侧刀刃部73的锋利度劣于下侧刀刃部68的锋利度。因此,即便面线7A和底线7B在规定的切断位置的前方与上侧刀刃部73接触,也不会被切断。因此,缝纫机1即便提高切线时的张力,也不会在规定的切断位置以外的位置将面线7A和底线7B切断。因此,缝纫机1能抑制缝线剩余长度不均,能避免在缝制开始时产生的“结节”和“脱线”。切线机构20将下侧刀刃部68的刀尖设定得比上侧刀刃部73的刀尖尖锐,因此,即便降低上侧刀刃部73的锋利度,当上侧刀刃部73与下侧刀刃部68在规定的切断位置接触时,也能将面线7A和底线7B可靠地切断。
在以上的说明中,上移动刀2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侧切断刀。下移动刀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侧切断刀。端面6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捕捉部。上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侧连杆。下移动刀侧切线连杆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侧连杆。驱动力调节板2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件。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包括切线机构20。切线机构20靠近梭机构10的上方且靠近针板8的容针孔8A。切线机构20将上移动刀22和下移动刀21支撑成能在梭机构10的上方相对移动。上移动刀22在其头端具有上侧刀刃部73。下移动刀21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部62,并在捕捉部62的基部具有下侧刀刃部68。上侧刀刃部73的前角α2比下侧刀刃部68的前角α1小。因此,切线机构20能将上侧刀刃部73的锋利度抑制得比下侧刀刃部68的锋利度低。下移动刀21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8A侧转动。在捕捉部62的端面64捕捉到面线7A的状态下,下侧刀刃部68通过容针孔8A的下方。上移动刀22从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容针孔8A侧转动。捕捉部62的端面64捕捉到的面线7A和底线7B接触上侧刀刃部73。与上侧刀刃部73接触的面线7A和底线7B没有被切断。在上侧刀刃部73与下侧刀刃部68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面线7A和底线7B被切断。因此,缝纫机1能避免在切线动作中途及缝制过程中面线7A和底线7B被不必要地切断。由于缝纫机1能提高切线时面线7A的张力,因此能抑制缝线剩余长度的不均。因此,缝纫机1能避免在缝制开始时产生的“结节”和“脱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通过将上侧刀刃部73的前角α2设为+5°~-10°,能可靠地抑制上侧刀刃部73的锋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将上侧刀刃部73的刀尖角β2设为90°以上,从而能可靠地抑制上侧刀刃部73的锋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将下侧刀刃部68的刀尖角β1设为锐角,从而即便是较粗的线也能切断。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对上侧刀刃部73的头端进行去毛刺加工,因此,面线7A和底线7B仅与上侧刀刃部73接触并不会被切断,但在与下侧刀刃部68的上侧重叠时能可靠地切断。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本实施方式的切线机构20使下移动刀21和上移动刀22彼此转动而靠近,从而将面线7A和底线7B切断。本实用新型例如也能应用于仅使下移动刀转动而与固定刀协同动作来切断线的切线机构,使一方或两方的移动刀水平运动而切断线的切线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上侧刀刃部73的头端进行了去毛刺加工,但也可省略去毛刺加工。
Claims (7)
1.一种缝纫机(1),包括切线机构(20),该切线机构设置成靠近梭机构(10)的上方且靠近针板(8)的容针孔(8A),并将上侧切断刀(22)和下侧切断刀(21)支撑成能在所述梭机构的上方相对移动,
所述上侧切断刀在其头端设有上侧刀刃部(73),
所述下侧切断刀在其头端具有捕捉面线和底线的捕捉部(64),且在该捕捉部的基部设有下侧刀刃部(68),
所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所述容针孔从一方的待机位置朝所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所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所述下侧刀刃部通过所述容针孔的下方,所述缝纫机在所述上侧刀刃部与所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切断位置,将面线和底线切断,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比所述下侧刀刃部的前角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刀刃部的前角为+5°~-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90°以上,
所述下侧刀刃部的刀尖角为锐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刀刃部的头端施加有将在该头端产生的毛刺除去的去毛刺加工。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机构将所述上侧切断刀和所述下侧切断刀支撑成能在所述梭机构的上方转动,
所述下侧切断刀相对于所述容针孔从所述一方的待机位置朝所述容针孔侧移动,藉此,所述捕捉部捕捉面线,且所述下侧刀刃部通过所述容针孔的下方,
所述上侧切断刀相对于所述容针孔从与所述一方相反侧的另一方的待机位置朝所述容针孔侧转动,藉此,所述上侧刀刃部通过所述容针孔的下方,
所述上侧刀刃部与所述下侧刀刃部的上侧重叠的所述切断位置位于所述容针孔的正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切线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部(30),
所述切线机构包括:
连接轴(28),该连接轴利用所述驱动部的驱动而转动;以及
传递机构(23),该传递机构分别与所述上侧切断刀和所述下侧切断刀连接,并将所述连接轴的转动传递到所述上侧切断刀和所述下侧切断刀,
所述传递机构包括:
连接构件(27),该连接构件通过上侧连杆(24)能转动地与所述上侧切断刀连接,并供所述连接轴穿过;以及
切线杆(26),该切线杆通过下侧连杆(25)能转动地与所述下侧切断刀连接,且随着所述连接轴的转动,与所述连接构件一起以所述连接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所述切线杆通过改变相对于所述连接轴的固定角度,能改变所述上侧切断刀和所述下侧切断刀从所述待机位置到所述切断位置为止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以所述连接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27A),
所述传递机构包括固定轴(29),该固定轴贯穿所述长孔,并能将所述连接构件固定于所述切线杆,
所述连接构件以所述连接轴为中心在所述长孔的范围内转动,并利用所述固定轴固定于所述切线杆,从而能调节与所述切线杆的相对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40072 | 2013-02-28 | ||
JP2013040072A JP2014166274A (ja) | 2013-02-28 | 2013-02-28 | ミシ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07734U true CN203807734U (zh) | 2014-09-03 |
Family
ID=51446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81071.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07734U (zh) | 2013-02-28 | 2014-02-25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166274A (zh) |
CN (1) | CN2038077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68735A (zh) * | 2017-04-01 | 2017-06-20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剪线机构及缝纫机 |
-
2013
- 2013-02-28 JP JP2013040072A patent/JP2014166274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2-25 CN CN201420081071.4U patent/CN20380773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68735A (zh) * | 2017-04-01 | 2017-06-20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剪线机构及缝纫机 |
CN106868735B (zh) * | 2017-04-01 | 2022-04-12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剪线机构及缝纫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66274A (ja) | 2014-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8068004A (ja) | ミシン | |
CN108505229B (zh) | 一种自动袖叉机 | |
JP4573658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3186538U (ja) | ミシン用の糸引きブレード、糸切断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の種の糸引きブレードを備えたミシン | |
CN203807734U (zh) | 缝纫机 | |
JP2008068001A (ja) | ミシン | |
JP2011245065A (ja) |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 |
CN100432317C (zh) | 锁扣眼缝纫机 | |
CN1904183B (zh) | 锁眼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 |
JP2007296187A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CN1107756C (zh) | 防止针脚松开的方法及其装置 | |
JP2009061102A (ja) |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
JP2010246706A (ja) | ミシン | |
CN214613042U (zh) | 一种刺绣机剪线装置 | |
CN105506867B (zh) | 缝纫机 | |
CN1924138B (zh) | 锁眼缝纫机 | |
JP2010057529A (ja) | 単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断方法並びにその装置 | |
JP2007089987A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4195532B2 (ja) |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 |
JP2001198380A (ja) | 玉縁縫い装置の上糸切断装置。 | |
JP4943823B2 (ja) | プリント基板の切断機 | |
JPH07100274A (ja) | 上糸切断・締め付け装置を備えたボタン穴縫いミシン | |
JP2007061250A (ja) |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 |
JP6581853B2 (ja) | 穴かがりミシン | |
US1255970A (en) | Sewing-mach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