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1579U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1579U
CN203781579U CN201320850143.2U CN201320850143U CN203781579U CN 203781579 U CN203781579 U CN 203781579U CN 201320850143 U CN201320850143 U CN 201320850143U CN 203781579 U CN203781579 U CN 203781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plate
threshold
wind part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501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砂押贵光
染谷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1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157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轿厢升降时该轿厢内的噪音强度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门板前面的所述轿厢的门槛附近,沿着所述门槛的前端设置了调风部件,所述门板沿着出入口的宽度方向滑动以对井道内升降的轿厢的出入口进行开闭,所述调风部件具有在所述轿厢升降方向的高度变化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例如形成为,自所述门槛的高度从该门槛的前缘侧向所述门板的前面侧降低,或者所述自所述门槛的高度从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降低。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低电梯的轿厢上升时该轿厢内的噪音强度的电梯。
背景技术
当电梯的轿厢在井道内升降时,井道内的空气流过该井道与所述轿厢之间。此时,随着风道截面积的变化会发生气流的紊乱,从而会产生被称作摩擦风音的噪音。为减轻这种噪音的产生,出现了通过在所述轿厢的上部及下部设置调风罩,使伴随着轿厢升降的空气流动顺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为防止这种噪音的产生,出现了例如通过在所述轿厢的门槛下部设置调风部件来将伴随着该轿厢升降的气流引导至该轿厢的侧方以及后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36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6323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当所述轿厢位于乘降层时,为防止东西从所述轿厢的门槛与层站门槛之间的间隙掉落,而且防止轮椅或台车的车轮不被夹住,需要尽量使所述轿厢的门槛(轿厢门槛)与层站门槛(候梯厅门槛)之间的间隙狭窄。因此,当所述轿厢在井道内快速升降时,特别是当通过候梯厅时,沿着所述轿厢门板流动的空气(运行风)流入所述轿厢的门槛(轿厢门槛)与层站门槛(候梯厅门槛)之间的间隙。于是流入该间隙的空气被压缩,从而产生由空气振动引起的噪音(缓冲音)。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2中分别记载的技术只对所述轿厢的上部及/或下部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因此,无法充分处理由沿所述轿厢门板流动并流入所述轿厢的门槛(轿厢门槛)与层站门槛(候梯厅门槛)之间间隙的空气引起的上述噪音(缓冲音)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这种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轿厢升降时、特别是上升时该轿厢内的噪音强度的电梯。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的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主体,在井道内升降;门板,用于开闭该轿厢主体的出入口;所述轿厢的门槛,设置在该门板的下方;调风部件,沿着该门槛配置,并设置成与所述门板的外侧的面之间形成沟槽。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具备与所述门板外侧的面对置的倾斜面。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调风部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的倾斜面形成为,自所述门槛的高度从所述门槛的前端朝向所述门板的前面侧逐渐降低。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的倾斜面在所述门板的前面侧形成凸状曲面。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形成为,沿着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逐渐降低。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形成为,从所述门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逐渐降低。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由在面方向上互相重叠以开启所述出入口的多张门板构成,所述调风部件以使所述倾斜面的高度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各所述门板的前面,从而使所述调风部件随着所述多张门板的滑动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
此外,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主体,在井道内升降;门板,用于开闭该轿厢主体的出入口;所述轿厢的门槛,设置在该门板的下方;调风部件,沿着该门槛配置,并设置在所述门板的外侧的面上,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沿着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变化。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形成为,沿着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逐渐降低。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形成为,从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逐渐降低。
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由在面方向上互相重叠以开启所述出入口的多张门板构成,所述调风部件以使所述倾斜面的高度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各所述门板的前面,从而使所述调风部件随着所述多张门板的滑动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
进而,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主体,在井道内升降;门板,用于开闭该轿厢主体的出入口;所述轿厢的门槛,设置在该门板的下方;第一调风部件,在该门槛的上部沿着所述门槛配置,并设置在所述门板的外侧的面上;第二调风部件,在所述门槛的下部沿着所述门槛配置,其中,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沿着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变化。
进一步,在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主体,在井道内升降;门板,用于开闭该轿厢主体的出入口;所述轿厢的门槛,设置在该门板的下方;调风部件,沿着该门槛配置,并设置在所述门板外侧的面上,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沿着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发生变化;候梯厅,沿着所述井道配置;候梯厅门板,用于隔开该候梯厅与所述井道;候梯厅门开闭机构,设置在该候梯厅门板的上方;层站门槛,设置在所述候梯厅门板的下方;罩部件,设置在所述候梯厅门开闭机构附近,且高度沿着门板的宽度方向变化,其中,所述调风部件的高度变化与所述罩部件的高度变化大致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能够通过所述调风部件将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门板流动的空气向所述轿厢的侧面引导,从而减少流入轿厢的门槛(轿厢门槛)与层站侧的门槛(候梯厅门槛)之间的间隙内的风。其结果,能够抑制由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空气引起的噪音(缓冲音)的产生,降低轿厢内的噪音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梯的概略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调风部件安装于门板的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门板与调风部件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调风部件的噪音抑制效果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调风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调风部件的噪音抑制效果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对于图7所示的调风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门板与调风部件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应用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应用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2所示的调风部件的其它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
1:井道
2a:门槛(候梯厅门槛)
3:轿厢
11、11a、11b:门板
13:门槛(轿厢门槛)
14:调风部件
14c:倾斜面
15:调风部件
15a:倾斜面
16、17:调风部件
18:辅助调风部件
19:调风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梯。
图1是表示电梯的概略构成的图。1为沿着分别设置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上的候梯厅2的井道,3为在所述井道1内升降的轿厢。所述轿厢3悬挂在卷装于设置在所述井道上部的机械室4内的曳引机5的主索(主钢丝绳)6的一端侧,由在所述井道1内垂直敷设的导轨7引导从而在所述井道1内升降。此外,图中8是安装在所述主索6另一端侧的平衡锤,该平衡锤8由在所述井道1内垂直敷设的平行轨条9引导进行升降。
如图2所示,所述轿厢3由箱形体构成,并设置有门板11以可开闭在其前面开口的出入口。该门板11悬挂在设置于所述出入口上部的吊架机构(门机;未图示)上,以在所述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此外,图中12是用于覆盖所述吊架机构的门顶罩。此外,在此列举了将两张门板11a、11b重叠收纳于所述出入口的一侧方式开启该出入口的单开型轿厢3,但也可以是所谓的双开型轿厢。
所述两张门板11a、11b分别悬挂于平行设置的两条导轨上,互相连动并进行滑动。而且,位于所述轿厢3前侧的所述门板(快速门板)11a的滑动幅度设定为比位于所述门板11a内侧的所述门板11b(慢速门板)长(约两倍)。
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门板11(门板11a)的前面下部的、向所述轿厢3的所述门板11的前侧突出的门槛(轿厢门槛)13附近设有调风部件14。该调风部件14具有与关闭所述出入口的所述两张门板11a、11b的展开宽度大致相等的宽度L,沿着所述门槛13的前缘部设置。
图3是表示调风部件14安装于所述门板11的安装构造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所述调风部件14,具有:内侧面14a,构成安装于所述门板11a的安装面;垂直的外侧面14b,位于所述门槛13前缘部的同一面上;倾斜面14c,其在所述轿厢3的升降方向上的高度发生变化,调风部件14由截面大致为三角形状的部件构成。特别是所述倾斜面14c形成为其自所述门槛的高度从该门槛的前缘侧向所述门板的前侧降低。因此,如图3所示,安装于所述门板11a前面的所述调风部件14,在所述倾斜面14c与该门板11(11a、11b)的前面之间形成向上方扩大的开口部。
此外,如图4(a)、(b)中所述门板11(11a、11b)与所述调风部件14的平面关系所示,所述调风部件14固定在所述门板11a上,以与该门板11a一体滑动的方式设置。当展开所述门板11a、11b而关闭所述轿厢3的出入口时,所述调风部件14位于该出入口的前方。此时,固定在所述门板11a前面的所述调风部件14从该门板11a突出的部分,隔着该门板11a的厚度对向配置在所述门板11b的前面。
而且,使所述门板11a、11b在宽度方向上滑动并重叠收纳在所述轿厢3的出入口的一侧,由此开启了所述出入口时,所述调风部件14位于避开所述出入口的所述门板11a、11b的收纳位置。因此,所述调风部件14不会妨碍通过所述出入口出入所述轿厢3。但是,此时,如图4(b)所示,不可否认的是所述调风部件14的一端部从所述轿厢3的侧部突出。
此外,所述调风部件14的厚度(所述内侧面14a与外侧面14b之间的距离)D最好大于所述轿厢3的门槛(轿厢门槛)13的前缘部与所述层站侧的向所述井道1内突出的门槛(候梯厅门槛)2a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W(一般为大约10mm)。但是,当所述轿厢3的门槛13的前缘部自所述门板11a前面的突出长度比所述间隙W短时,将该调风部件14的厚度D设定为所述调风部件14的外侧面14b不从所述轿厢3的门槛13的前缘部突出的程度即可。
如上所述,根据在门板11(11a、11b)前面安装了所述调风部件14的电梯,所述轿厢3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11前面流动的大部分空气,被所述调风部件14的倾斜面14c引导,通过形成在该调风部件14与所述门板11(11a、11b)前面之间的开口部引导至所述轿厢3的侧部。因此,流入所述轿厢3的门槛(轿厢门槛)13前缘部与所述层站侧的门槛(候梯厅门槛)2a前端部之间的间隙W内的空气量大幅减少。其结果,通过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缘部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压缩量减少,随之噪音(缓冲音)强度也降低。因此能够大幅降低传播到轿厢3内的噪音强度。
图5是对比表示不具备所述调风部件14的现有的电梯以及具备所述调风部件1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缘部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压缩压力变化的模拟(流体分析)结果。从图5所示的模拟结果明显地看出:通过设置所述调风部件14,能够缓和通过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缘部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压力变化,抑制其变动量,所以能够相应地降低所述噪音(缓冲音)的产生强度(图中的压力P),具有在降低噪音强度上的较大的实用性优点。
此外,如图6(a)所示,所述调风部件14也可以是对规定厚度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部件。或者,如图6(b)所示,也可以形成为,使所述调风部件14的倾斜面14c从所述门板11的前侧向轿厢门槛(轿厢门槛)13的前缘侧降低。当将该图6(b)所示的倾斜面14c的方向反过来时,则不能够减少引导至所述门槛13、2a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量。但是,通过所述倾斜面14c能够使引导至所述门槛13、2a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流动变得顺畅(smooth),减小风(空气)的急剧的压力变化。其结果,能够降低所述噪音(缓冲音)的产生强度(声压),从而降低传播到轿厢3内的噪音强度。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代替所述调风部件14,将调风部件15安装在所述门板11(11a)的前面下部,该调风部件15具备倾斜面15a,该倾斜面15a自所述门槛13的高度H在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上发生变化。如图7所示,所述调风部件15由具备倾斜面15a的长条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平板体构成,该倾斜面15a形成为自所述门槛13的高度H从所述门板1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降低。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该调风部件15沿着所述门槛13的前端部安装在所述门板11a的前面下部,以与所述门板11a一体地在所述轿厢3的宽度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而且,所述调风部件15将所述轿厢3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11a、11b的前面流动的空气流引导至在由平板体构成的所述调风部件15的内侧面与所述门板11a、11b之间形成的空间部,并释放到所述轿厢3的侧部。因此,大部分所述空气流通过所述空间部被引导至所述轿厢3的侧部,由此,减少了引导至所述门槛13、2a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量。
而且,所述轿厢3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11的前面流动的空气流,在所述调风部件15的倾斜面15a的高度H较高的左端侧最早被引导至所述门槛13、2a之间的间隙W被压缩。而且所述空气流在所述调风部件15的高度H较低的右端侧最晚被引导至所述间隙W并被压缩。换言之,进入所述门槛13、2a之间的间隙W的空气在所述调风部件15的左端侧与右端侧,隔着所述调风部件15通过候梯厅2的门槛2a的时间差被压缩。于是,在流入所述间隙W被压缩后,随着所述门槛2a的通过释放在井道内的空气的压力变动变得平缓,从而使空气的压力变动引起的缓冲音的产生强度(声压)降低。
图8是对比表示通过不具备所述调风部件的现有的电梯以及具备具有其上端的高度在宽度方向上变化的倾斜面15a的所述调风部件(倾斜调风部件)15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缘部之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压缩压力变化的模拟(流体分析)结果。从该图8所示的模拟结果明显地看出:通过设置所述调风部件15,能够将通过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缘部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压力变化从时间t1平缓为时间t1+t2,从而能够抑制其变动量,所以能够相应地降低所述噪音(缓冲音)的产生强度,具有在降低噪音强度上的较大的实用性优点。
例如,假设轿厢3的上升速度为120m/分钟,假设设置在所述门板11a前面的所述调风部件15的倾斜面15a的左端侧与右端侧存在80mm的高度差。于是,当所述轿厢3上升时,所述调风部件15的左侧上端到达所述门槛2a之后,其右侧上端通过所述门槛2a的时间t2为,所述高度差80mm所通过的时间即0.04秒。正因为有了该时间,由轿厢3上升引起的空气的压力变动相应地变得平缓,与没有所述调风部件15时相比,产生频率低的缓冲音。即,已知人具有的听觉,在声压变化量相同的情况下其频率越低则感觉声音越小。因此,通过设置所述调风部件15,所述缓冲音的噪音强度(听觉上能听到的声音大小)得以降低。此外,通过进一步增大所述调风部件15的倾斜面15a的左端侧与右端侧之间的高度,能够进一步降低缓冲音的频率,将缓冲音的频率抑制在低于人的可听频率(一般为20Hz~20kHz),所述缓冲音便不会作为噪音进行传播。即,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延长缓冲音的产生时间使其频率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可听频率频带的噪音的产生,保持静音效果。
此外,如图9(a)所示,上端高度在所述调风部件15的宽度方向上变化的倾斜面15a也可以是,其自所述门槛13的高度从所述门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降低的所谓山形(凸形)形状。或者反过来也可以是如图9(b)所示,自所述门槛13的高度从所述门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增高的所谓谷形(凹形)形状。进一步,上述倾斜面15a也能够形成为,其宽度方向的倾斜度缓慢变化的弯曲面。
但是,如图10(a)、(b)所示,也可以将上述所述调风部件15形成为与所述两张门板11a、11b分别对应设置的两个调风部件16、17。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所述两个调风部件16、17将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所述调风部件15在其滑动方向上进行左右分割,并形成一个连续倾斜面。特别是位于所述出入口左侧并安装于所述门板11a前面的所述调风部件16的大小为,将其下侧去掉相当于位于所述出入口右侧并安装于所述门板11b前面的所述调风部件17的高度后的部分。
此外,所述调风部件17以与所述门板11b前面之间形成所述门板11a可进入的间隙的方式安装在该门板11b上。而且,如图10(b)所示,所述各调风部件16、17以使所述倾斜面的高度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所述各门板11a、11b的前面,从而当所述各门板11a、11b滑动而开启所述出入口时,使所述各调风部件16、17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
这样,根据分别设置在所述两张门板11a、11b前面的所述调风部件16、17,当展开所述门板11a、11b关闭了所述轿厢3的出入口时,因为如上所述所述调风部件16、17沿着所述门槛13的前端部形成在门槛13的宽度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所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降低噪音(缓冲音)的产生强度的作用。
而且,当将所述门板11a、11b滑动并收纳于所述出入口的侧部从而开启该出入口时,所述调风部件16、17如图10的(b)所示上下重叠。而且,如图11的概略俯视图所示,所述调风部件16、17不会从所述轿厢3的侧部突出很多。因此,能够缩小设置所述调风部件16、17所需的空间,并能够有效利用井道1有限的内部空间将所述调风部件16、17安装在所述门板11a、11b的前面。
但是,在所述轿厢3的前面部设置有与层站侧的门装置卡合的卡合机构以及夹持检测用的传感器等,所以有时难以沿着所述门槛13的前端部设置具有足够大的倾斜面的、具体而言具有较大倾斜角度的倾斜面的调风部件15、16、17。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只要将与所述调风部件15同样的辅助调风部件18以倾斜面朝向下侧的方式设置在位于所述层站门槛2a的上部的、具体为候梯厅2侧的出入口上部的门开闭机构的前面即可。此时,使所述辅助调风部件18的倾斜面与设于所述轿厢3的所述调风部件15、16、17的倾斜面方向相反。
如果设置这种辅助调风部件18,便能够将所述调风部件15、16、17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增大相当于该辅助调风部件18的倾斜角度的量。因此,随着所述调风部件15、16、17的倾斜面相对于所述辅助调风部件18下端部的倾斜角度增大,能够获得相应的该调风部件15、16、17的噪音(缓冲音)的产生强度及产生频率的降低效果。因此,即使在只能将倾斜面角度较小的小型调风部件15、16、17安装到所述门板11的前面下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所述噪音(缓冲音),抑制传播到轿厢3的噪音。
此外,当在所述轿厢3下降时也出现由通过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端部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引起的噪音(缓冲音)问题时,只要如图13所示在所述轿厢3的门槛13的下面侧沿着该门槛13的前端部设置与所述调风部件15相同的调风部件19即可。根据这种调风部件19,能够缓和所述轿厢3下降时通过所述门槛13、2a的各前端部间的间隙W的风(空气)的流动。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所述轿厢3下降时噪音(缓冲音)的产生。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调风部件14、15、16、17的大小及形状,只要根据所述轿厢3的尺寸,特别是所述门板11(11a、11b)的大小(宽度)以及所述轿厢3的升降速度进行设定即可。
例如,如图14(a)所示,所述调风部件14的与所述门板11的前面侧对置的面也可以形成凸状曲面。即,沿着图14(a)X-X′的截面如图14的(b)所示,其横截面的倾斜面14c′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形状。
此外,将所述调风部件14、15、16、17安装到所述门板11(11a、11b)的安装构造,只要不妨碍门板11(11a、11b)的滑动移动即可。另外,本实用新型在不偏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7)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 
轿厢主体,在井道内升降; 
门板,用于开闭该轿厢主体的出入口; 
所述轿厢的门槛,设置在该门板的下方; 
调风部件,沿着该门槛配置,并设置成与所述门板的外侧的面之间形成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风部件具备与所述门板外侧的面对置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风部件的倾斜面形成为,自所述门槛的高度从所述门槛的前端朝向所述门板的前面侧逐渐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风部件的倾斜面在所述门板的前面侧形成凸状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形成为,沿着所述门板的宽度方向逐渐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风部件的自所述门槛的高度形成为,从所述门槛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两端部逐渐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2~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板由在面方向上互相重叠以开启所述出入口的多张门板构成; 
所述调风部件以使所述倾斜面的高度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各所述门板的前面,从而使所述调风部件随着所述多张门板的滑动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 
CN201320850143.2U 2013-02-08 2013-12-20 电梯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15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3021 2013-02-08
JP2013023021A JP5781102B2 (ja) 2013-02-08 2013-02-08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1579U true CN203781579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1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50143.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1579U (zh) 2013-02-08 2013-12-20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81102B2 (zh)
CN (1) CN2037815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4903A (zh) * 2019-04-18 2020-10-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及其轿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9448B2 (ja) * 2016-09-16 2019-09-25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KR101955799B1 (ko) * 2017-06-27 2019-03-11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윈드 디플렉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승강기 카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9704Y1 (zh) * 1970-03-13 1975-03-25
JPS5333304Y2 (zh) * 1973-03-26 1978-08-17
JPS5310033Y2 (zh) * 1973-07-06 1978-03-16
JPH1179622A (ja) * 1997-09-02 1999-03-23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JP2001322786A (ja) * 2000-05-16 2001-1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防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4903A (zh) * 2019-04-18 2020-10-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及其轿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81102B2 (ja) 2015-09-16
JP2014152011A (ja) 2014-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1579U (zh) 电梯
CN100529568C (zh) 电梯顶棚的通风腔
CN102653373B (zh) 电梯轿厢
KR101944158B1 (ko) 엘리베이터
CN105692377A (zh) 电梯
JP537267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03740813U (zh) 电梯
CN112794184B (zh) 用于电梯的吸音面板
CN100396587C (zh) 电梯的调整气流装置
JP649108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542875B2 (ja) エレベータ
CN105417324A (zh) 电梯装置
CN107337055B (zh) 电梯装置
JP574424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5093767A (ja)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走行防止装置、及び戸開走行防止装置の据え付け方法
JP619378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2156033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89626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JP6783194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39773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2924545U (zh) 电梯轿厢装置
JP6769585B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の保守部品
JP442413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610808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0208737A (ja) エレベータ乗場ドアの敷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