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3034U - 内窥镜插入部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插入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3034U
CN203763034U CN201420072062.9U CN201420072062U CN203763034U CN 203763034 U CN203763034 U CN 203763034U CN 201420072062 U CN201420072062 U CN 201420072062U CN 203763034 U CN203763034 U CN 203763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hole
link
sweep
endoscope inse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720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根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3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30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容易组装且分解作业后的部件再利用率高的内窥镜插入部。在弯曲部分形成有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在连接管上形成有第二连结用贯通孔。第二连结用贯通孔配置在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连通的位置。夹紧件具有弹性部、贯通部及防脱部。弹性部沿着连接管的外周面配置,贯通部将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贯通,防脱部沿着弯曲部分的内周面配置。使用夹紧件将弯曲部分和连接管接合。

Description

内窥镜插入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插入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医疗领域中,利用了内窥镜的检查正在广泛普及。内窥镜具有向患者的体内插入的插入部和做手术的人操作的操作部。插入部具有前端部、弯曲部、柔性部。前端部位于插入部的前端,内置有CCD、CMOS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弯曲部与前端部的基端相连设置。通过使该弯曲部弯曲,来使前端部朝向观察对象。柔性部与弯曲部的基端相连设置,具有挠性。
弯曲部通过将多个金属制的环状的弯曲部分(也称为节环)连结而成。在弯曲部分的外周面覆盖有被称为编织层的将金属制的线材编织而成的网状物。在编织层的外周覆盖有树脂制的外皮即筒状的橡胶(也称为弯角橡胶)。前端部具备安装摄像元件等的前端部主体,在将前端部和弯曲部连结时,弯曲部的最前端侧的弯曲部分与前端部主体接合。
柔性部具有螺旋管、编织层、外皮、连接管。螺旋管为不锈钢等的金属制。编织层为金属性,覆盖在螺旋管的外周面。连接管与螺旋管及编织层的前端及基端嵌合。外皮为树脂制,通过挤压成形法而覆盖在编织层的外周。在将弯曲部和柔性部连结时,弯曲部的最基端侧的弯曲部分与柔性部的前端侧的连接管接合。
在内窥镜的领域中,为了减少对患者的负担,期望插入部的细径化。因此,在前端部主体、弯曲部分及连接管那样的构成内窥镜插入部的圆筒状部件的接合部分的周边,除了一部分机种之外,没有能够进行螺纹紧固的空间。因此,提出各种不使用安装螺纹的内窥镜插入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1442号公报记载的内窥镜插入管用接合结构中,通过在一方的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嵌合另一方的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并向嵌合部分的间隙填充焊料而进行接合。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9-236588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内窥镜,其具有弯曲部分、柔性部的连接管、由金属环构成的连接保持构件。弯曲部分及连接管在相对的部位上设置圆弧状连结片,该圆弧状连结片通过沿轴向以均等的宽度切口出规定的长度量而形成,在使该圆弧状连结片与对方的切口卡合的状态下,使连接保持构件与双方的圆弧状连结片嵌合,进而在圆弧状连结片的外周面上使用粘接剂或钎焊等来进行固定。
在日本特开平5-115427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内窥镜,其在弯曲部分及与该弯曲部分接合的柔性部前端的连接管上分别形成有向这两者卡合共用的连结构件的卡合用孔部。在将弯曲部分和连接管接合时,在使连接管的外周面与弯曲部分的内周面嵌合的状态下,使两者的卡合用孔部的位置对合而使连结构件与卡合用孔部卡合,并以覆盖连结构件的方式在弯曲部分的外周面粘贴金属带等。
在日本特开平5-277590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内窥镜,其在弯曲部分的后端部具有铆紧部,且在柔性部的连接构件(连接管)上形成有圆周槽。在该内窥镜中,通过使弯曲部分与连接构件嵌合,并对铆紧部进行铆紧,由此使铆紧部进入圆周槽而进行结合。
另一方面,在内窥镜中,在用于向患者的体内插入的柔软性降低时,或因反复清洗消毒而耐久性降低时等,在分别分解成前端部、弯曲部、柔性部之后进行修理及维护是不可欠缺的。由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各部件造价高,因此要求将结束修理及维护后的各部件进行再利用。
然而,如上述专利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在使用钎焊或粘接剂、或者覆盖金属带的内窥镜插入部中,在分解作业时,需要进行将焊料、粘接剂、金属带等剥离的作业。因此,在分解作业或剥离作业中,存在前端部主体、弯曲部分、连接管等发生损伤,无法进行部件的再利用的情况。另外,如日本特开平5-115427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为了分解内窥镜,需要剥下金属带,进而使连结构件从卡合用孔部脱离这样的作业,因该作业也存在部件发生损伤的情况。另外,在日本特开平5-277590号公报记载的内窥镜中,进行了铆紧后的弯曲部分、连接管发生塑性变形,一旦发生塑性变形而刚性、尺寸精度降低后的部件无法再利用。
在日本特开2009-11442号公报所记载的接合方法中,为了实现插入部的进一步的细径化,在接合后进行将溢出的焊料削落等,从而组装作业非常困难,需要熟练者的作业。而且,在日本特开平9-23658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115427号的各公报记载的接合方法中,在装入连结构件后,也需要粘接、钎焊、金属带等的粘贴等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组装且分解作业后的部件再利用率高的内窥镜插入部。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插入部具备第一圆筒状部件、第二圆筒状部件及接合部件。第一圆筒状部件具有多个第一连结用贯通孔。第二圆筒状部件具有多个第二连结用贯通孔。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从筒心方向插入而嵌合于第一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在此嵌合状态下,在与多个第一连结用贯通孔连通的位置具有多个第二连结用贯通孔。接合部件具有弹性部、贯通部、防脱部。弹性部形成为呈圆弧状弯曲的板状。贯通部从弹性部的两端折弯而形成,设有一对。防脱部从贯通部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折弯而形成,设有一对。接合部件在使连结用贯通孔连通的第一圆筒状部件与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沿着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配置,贯通部将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贯通,防脱部沿着第一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配置。
优选通过弹性部的挠曲变形,将防脱部的前端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插入到第一圆筒状部件内,在插入完成后,通过弹性部的复原力,使弹性部与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密接。另外,优选贯通部的宽度形成为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的筒心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优选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具有限制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的向周向的移动的周向移动限制部。优选周向移动限制部具有:周向移动限制切口,其形成在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通过沿筒心方向切口而形成;周向移动限制突起,其形成在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在第一圆筒状部件与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与周向移动限制切口嵌合。另外,优选接合部件沿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周向分离而配置有多个。
优选在第一圆筒状部件与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通过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一方和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一方局部重叠的第二连结用贯通孔中的一方,来形成第一重复连通孔,且通过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另一方和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另一方重叠的第二连结用贯通孔中的另一方,来形成第二重复连通孔,第一重复连通孔的周向长度与贯通部的板厚相同,第一重复连通孔的周向一端和第二重复连通孔的周向另一端之间的周向长度与弹性部的周向长度相同,第一重复连通孔在周向上相邻。
优选接合部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优选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是将多个弯曲部分连结而成的弯曲部的位于最基端侧的弯曲部分,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是在具有挠性的柔性部的前端侧安装的连接管。另外,优选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是向前端部装入的前端部主体,第一圆筒状部件及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是将多个弯曲部分连结而成的弯曲部的位于最前端侧的弯曲部分。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具有呈圆弧状地弯曲的板状的弹性部、从弹性部的两端折弯的一对贯通部、从贯通部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折弯的一对防脱部的接合部件,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连通的第一圆筒状部件与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沿着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配置,贯通部贯通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且防脱部沿着第一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配置,从而接合部件安装于第一及第二圆筒状部件,因此能够容易组装,且能够提高分解作业后的部件再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内窥镜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2是插入部的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3是前端部及弯曲部的剖视图。
图4是弯曲部及柔性部的剖视图。
图5是弯曲部及柔性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弯曲部的位于最基端侧的弯曲部分的基端侧立体图。
图8是在柔性部的前端侧设置的连接管的立体图。
图9是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处的与筒心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0是说明将夹紧件向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插入的前后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曲部分的基端侧立体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管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处的与筒心方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16是说明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夹紧件向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插入之前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7是说明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夹紧件向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插入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弯曲部与柔性部的接合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前端部主体的基端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内窥镜2具备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10、与插入部10的基端部分相连设置的操作部11以及与操作部11相连设置的通用软线12。通用软线12将内窥镜2、对由内窥镜2拍摄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的处理器装置(未图示)、以及发出被导向内窥镜2的照明光的光源装置(未图示)连接,且配设有用于发送图像信号、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缆38(参照图3)、引导照明光的光导39等。
插入部10具有前端部13、与前端部13的基端相连设置的弯曲自如的弯曲部14、以及与弯曲部14的基端相连设置的具有挠性的柔性部15。柔性部15具有几m的长度,以便于使前端部13到达体内的目标的位置。在该插入部10中,使用后述的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参照图6)来将弯曲部14和柔性部15接合。
弯曲部14通过将多个(例如,16个)弯曲部分20串联连结而成,排头的弯曲部分20固定于前端部13,后端的弯曲部分20固定于柔性部15。在弯曲部分20上连结有从操作部11通过柔性部15而向弯曲部14延伸的操作金属线45(参照图3及图4)。
操作金属线45设有上下用及左右用这2组,各自的操作金属线45的基端侧卷挂在滑轮上,该滑轮与在操作部11设置的上下弯角钮21及左右弯角钮22的操作连动而进行旋转。当上下弯角钮21被进行旋转操作时,上下用的操作金属线45被推拉而使弯曲部14沿上下方向进行弯曲动作。另外,当左右弯角钮22被进行旋转操作时,操作金属线45被推拉而使弯曲部14沿左右方向进行弯曲动作。由此,能够使前端部13朝向体内的所期望的方向。
在操作部11上设有钳子入口23。向钳子入口23穿过患部的治疗所使用的钳子或勒除器这样的处置用具。钳子入口23与在插入部10内配设的钳子通道24连接,钳子通道24与在前端部13设置的钳子出口33(参照图2)连接。
在操作部11上设有送气·送水按钮25及吸引按钮26。送气·送水按钮25用于将空气或水等流体通过在插入部10内设置的送气·送水通道(未图示)而从在前端部13设置的喷射喷嘴34(参照图2)喷射。吸引按钮26在通过钳子通道24及钳子出口33来吸引体内的液体或生体组织等吸引物时被操作。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前端部13的前端安装有树脂制的前端盖13a。在前端盖13a上设有观察窗31、照明窗32、钳子出口33、喷射喷嘴34等。在观察窗31的里部配置有用于取入体腔内的观察部位的图像光的物镜光学系统35。物镜光学系统35具有物镜或棱镜35a。物镜光学系统35的光轴通过棱镜35a而折弯90°。摄像元件36以摄像面与从棱镜35a射出图像光的射出面面对的方式卧式(摄像面与物镜的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配置。电路基板37安装有摄像元件36,还安装有对摄像元件36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在电路基板37上连接有由多芯线缆构成的信号线缆38。信号线缆38从插入部10向通用软线12延伸,与处理器装置连接。
如图2所示,照明窗32设置在夹着观察窗31的两侧,将照明光朝向观察部位照射。在照明窗32的里部配设有光导39(参照图3)。光导39从插入部10向通用软线12延伸,与光源装置连接。
如图3所示,前端部13具有圆筒状的金属制的前端部主体41。在前端部主体上安装有物镜光学系统35、摄像元件36、电路基板37、光导39、钳子通道24的前端部附近等。在前端部主体41的前端嵌合有前端盖13a。前端部主体41的后端具有用于与排头的弯曲部分20连接的连接部41a。
如图4及图5所示,弯曲部分20为金属制。多个弯曲部分20通过连结销43连结。连结销43成为各弯曲部分20的转动中心。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多个弯曲部分20中的位于弯曲部14的最前端侧的弯曲部分设为弯曲部分20A,将位于弯曲部14的最基端侧的弯曲部分设为弯曲部分20B。弯曲部分20B与柔性部15的连接管57A连结。各弯曲部分20除了弯曲部分20A和弯曲部分20B以外,在前端侧和后端侧分别设有供连结销43穿过的一对舌片44。舌片44以如下这样的方式在上下和左右交替设置,即,在前端侧上下设置的情况下,在后端侧左右设置。相邻的弯曲部分20经由连结销43将上下或左右的舌片44彼此连结。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弯曲部分20的内周面形成有金属线引导件46。金属线引导件46在弯曲部14内对上下用及左右用的2组操作金属线45进行引导。如图4所示,在柔性部15内设有对操作金属线45进行引导的盘管47。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及图4中,为了防止附图的烦杂化,仅图示出1组操作金属线45、对该操作金属线45进行引导的金属线引导件46及盘管47,但实际上,如表示与筒心方向Y正交的截面的图9所示,在沿周向相对于1组操作金属线45错开约90°的位置还设有另1组操作金属线45、对该操作金属线45进行引导的金属线引导件46(参照图4)及盘管47。
在金属线引导件46中穿过有滑动自如的2组操作金属线45。如图3所示,操作金属线45的前端通过钎焊等固定于前端侧的弯曲部分20A,基端侧延伸设置到操作部11(参照图1)而安装于滑轮。当上下弯角钮21被进行旋转操作时,上下用的1组操作金属线45被推拉而使各弯曲部分20以安装在左右的舌片44上的连结销43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弯曲部14沿上下方向弯曲。当左右弯角钮22被进行旋转操作时,左右用的1组操作金属线45被推拉而使各弯曲部分20以安装在上下的舌片44上的连结销43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弯曲部14沿左右方向弯曲。
如图3所示,在弯曲部分20内穿过有信号线缆38、光导39、钳子通道24、送气·送水通道。弯曲部分20的外周由编织层51覆盖。如图4所示,在编织层51的端部外周面嵌合有金属环5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及图4中,金属环52仅设置在编织层51的基端部,但也可以设置在编织层51的前端部。编织层51的外周覆盖有形成为筒状的橡胶制的外皮即弯角橡胶53。编织层51是将金属制的多个线材编织而形成的网状体。编织层51将连结的多个弯曲部分20覆盖,由此使各弯曲部分20的姿态稳定。另外,弯角橡胶53使其内周面与编织层51相接,由此来提高密接力。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及图6中,为了防止附图的烦杂化,省略编织层51、金属环52、弯角橡胶53。
如图3所示,弯角橡胶53的前端侧也覆盖前端部13的前端部主体41。弯角橡胶53的前端被卷缠线54而固定于前端部13。卷缠有线54的部位被涂敷密封材料而固定。另外,弯角橡胶53的基端侧覆盖至柔性部15的前端侧。
如图4所示,柔性部15具有:将不锈钢等的金属性的条带卷缠成螺旋状而得到的螺旋管55;覆盖在螺旋管55的外周,将不锈钢等的金属制的线材编织成网状而得到的网状体即编织层56;为不锈钢等的金属制,且固定在编织层56的两端部外周面上的连接管57A、57B(参照图5);通过挤压成形而覆盖在编织层56的外周的树脂制的外皮58。连接管57A位于柔性部15的前端侧,连接管57B位于柔性部15的基端侧。连接管57A与弯曲部14连结,连接管57B与操作部11连结。连接管57A、57B与编织层56的外周嵌合,一部分与编织层56一起由外皮覆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柔性部15的结构,可以除去编织层56而在螺旋管55的外周面上直接覆盖外皮58。
接下来,参照图6~图10,说明将作为圆筒状部件的弯曲部分20B(第一圆筒状部件)和连接管57A(第二圆筒状部件)接合而将弯曲部14和柔性部15连结的结构及接合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圆筒状部件包含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接合部件)将弯曲部分20B和连接管57A接合。
如图7所示,在弯曲部分20B上形成有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配置于在弯曲部分20B的筒心方向Y上相同且在周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弯曲部分20B在前端侧形成有连结用的舌片44。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是从弯曲部分20B的外周面65a向内周面65b贯通的矩形形状的贯通孔。在弯曲部分20B的基端侧端缘形成有以均等的宽度沿弯曲部分20B的筒心方向Y切口而成的4个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
如图8所示,在连接管57A上形成有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配置于在连接管57A的筒心方向Y上相同且在周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内周面67b从筒心方向Y插入而嵌合于弯曲部分20B的外周面65a,在该嵌合状态下,上述的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配置在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连通的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连接管57A的外周面67a覆盖有外皮58,但在安装有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和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的空间未形成外皮58。另外,在连接管57A的内周面67b上形成有4个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这4个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配置在比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靠基端侧的位置,且以均等的宽度向连接管57A的筒心方向Y突出。上述的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形成为与弯曲部分20B的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相同的宽度。在连接管57A与弯曲部分20B的嵌合状态下,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与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嵌合。
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是从连接管57A的外周面67a向内周面67b贯通的矩形形状的贯通孔。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的筒心方向Y及周向上的长度都形成为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相同的大小。当在连接管57A的内周面67b嵌合弯曲部分20B的外周面65a,并使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和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嵌合时,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的位置在筒心方向Y及周向上都一致,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和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配置在分别连通的位置。
如图9所示,第一夹紧件61安装在配设有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的位置上,第二夹紧件62安装在配设有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9a、69b的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9中省略,但如上所述,在弯曲部分20B内穿过有信号线缆38、光导39、钳子通道24、送气·送水通道等。
第一夹紧件61具有板状的弹性部71、一对贯通部72a、72b及一对防脱部73a、73b。弹性部71以与外周面67a相同的曲率半径呈圆弧状弯曲而形成,以便于与连接管57A的外周面67a密接。贯通部72a、72b从弹性部71的周向上的两端朝向圆弧中心折弯而形成。防脱部73a、73b从贯通部72a、72b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折弯而形成。防脱部73a、73b以与内周面65a相同的曲率半径呈圆弧状弯曲而形成,以便于与弯曲部分20B的内周面65b密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圆弧状包含大致圆弧状的情况。第一夹紧件6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而且,第一夹紧件61的宽度形成为与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的筒心方向Y上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的长度相同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一夹紧件61的宽度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的筒心方向Y长度相同包含比筒心方向Y长度稍短的大致相同长度的情况。
在将第一夹紧件61安装于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时,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连通的弯曲部分20B与连接管57A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71沿着连接管57A的外周面67a配置。并且,贯通部72a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3a、68a贯通,且贯通部72b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3b、68b贯通。而且,防脱部73a、73b沿着弯曲部分20B的内周面65b配置。
第二夹紧件62具有板状的弹性部74、一对贯通部75a、75b以及一对防脱部76a、76b,与第一夹紧件61同样地形成,且与第一夹紧件61同样地发挥功能。因此,对于第二夹紧件62的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二夹紧件62安装于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时,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连通的弯曲部分20B与连接管57A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74沿着连接管57A的外周面67a配置。并且,贯通部75a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4a、69a贯通,且贯通部75b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4b、69b贯通。而且,防脱部76a、76b沿着弯曲部分20B的内周面65b配置。
第一夹紧件61的周向的全长L比周向上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的最大间隔DM长。第二夹紧件62为与第一夹紧件61相同的尺寸,周向的全长L比周向上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4a、64b的最大间隔DM长。由此,由于防脱部73a、73b、76a、76b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的端缘卡止,因此即使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被向外侧拉拽,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也不会从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最大间隔是指在周向上,在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的范围内从相互背离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间隔。
另外,由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和将它们贯通的贯通部72a、72b、75a、75b在筒心方向Y上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因此在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要沿筒心方向Y相对移动时,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与贯通部72a、72b抵接,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9a、69b与贯通部75a、75b抵接,因此限制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沿筒心方向Y错动的情况。并且,由于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和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嵌合,因此限制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沿周向相对旋转的情况。
对使用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将弯曲部分20B和连接管57A接合而将弯曲部14和柔性部15连结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0(A)所示,在安装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之前,使弯曲部分20B的外周面65a与连接管57A的内周面67b嵌合,并且还使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和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嵌合。此时,成为在弯曲部14及柔性部15中穿过操作金属线45、盘管47等的状态。
然后,使弹性部71、74从沿着外周面67a弯曲的状态(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挠曲,从而使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成为以变成比外周面67a稍小的折弯半径的方式挠曲的状态(实线所示的状态)。作业者例如通过手指将一对贯通部72a、72b及一对贯通部75a、75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而使它们挠曲。此时,由于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的全长L比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的间隔、以及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4a、64b的最大间隔DM形成得长,因此通过弹性部71、74的挠曲变形,从而以使一对防脱部73a、73b的间隔、以及一对防脱部76a、76b的间隔比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及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4a、64b的间隔小的方式发生挠曲。
如图10(B)所示,在使弹性部71、74挠曲而保持弯曲的状态下,将一对防脱部73a、73b的前端从连通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向弯曲部分20B的内侧插入,并将一对防脱部76a、76b的前端从连通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9a、69b向弯曲部分20B的内侧插入。
在完成一对防脱部73a、73b及一对防脱部76a、76b的向连通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的插入之后,作业者将手指从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离开,释放使弹性部71、74挠曲的力。通过具有弹性的弹性部71、74的复原力,弹性部71、74成为沿着外周面67a密接的状态。因此,如图9所示,弹性部71、74沿着连接管57A的外侧且沿着外周面67a配置,一对防脱部73a、73b及一对防脱部76a、76b沿着弯曲部分20B的内侧且沿着弯曲部分20B的内周面65b配置。由此,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安装于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而将两者接合。
如以上所述,通过在使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挠曲而将防脱部73a、73b、76a、76b插入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之后将挠曲的力释放这样容易的组装作业,就能够使弯曲部14和柔性部15连结。
另一方面,在为了维护或修理而进行弯曲部14与柔性部15的分解作业时,首先,使弯角橡胶53的位置错开,形成为使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露出的状态。然后,通过工具等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的弹性部71、74切断,由此能够将弯曲部分20B与连接管57A的接合解除而将它们分离。因此,能够在不损伤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简单地进行分解作业。并且,在各部件的维护或修理后,除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之外,能够将弯曲部14、柔性部15的大部分进行再利用。另外,虽然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在每次分解作业中被用完扔掉,但由于是廉价的部件,因此即使在维护或修理后的再组装时使用新的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也能够减少部件更换的成本。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圆筒状部件上形成移动限制切口部66,在第二圆筒状部件上形成移动限制突起部70,并使上述的移动限制切口部66和移动限制突起部70嵌合来限制第一及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周向上的移动,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一圆筒状部件上形成移动限制突起部70,在第二圆筒状部件上形成移动限制切口部66,并使两者嵌合来限制第一及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周向上的移动。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周向移动限制突起70和周向移动限制切口66的嵌合,来限制弯曲部分20B及连接管57A在周向上相对旋转的情况,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夹持接合部件的贯通部,来限制弯曲部分及连接管在周向上相对旋转的情况。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于同一结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1~图15,说明通过具有弯曲部81和柔性部82的内窥镜插入部80,将位于最基端侧的弯曲部分83(第一圆筒状部件)和前端侧的连接管84(第二圆筒状部件)接合而将弯曲部81和柔性部82连结的结构及接合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接合部件)来将弯曲部分83和连接管84接合。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为金属制。
如图13所示,在弯曲部分83上形成有多个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是从弯曲部分83的外周面83a向内周面83b贯通的矩形形状的贯通孔。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配置于在弯曲部分83的筒心方向Y上相同且在周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连接管84上形成有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配置于在连接管84的筒心方向Y上相同且在周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如图15所示,内周面84b从筒心方向Y插入而嵌合于弯曲部分83的外周面83a,在此嵌合状态下,上述的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配置在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连通的位置上。
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为矩形形状的贯通孔。上述的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的筒心方向Y及周向上的长度都形成为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相同的大小。在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的基端侧形成有使内周面84b的内径变小的台阶部84c。当使弯曲部分83的外周面83a与连接管84的内周面84b嵌合,且将弯曲部分83的基端83c压入到与连接管84的台阶部84c抵接的位置时,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的位置在筒心方向Y上一致。
如图15所示,第一夹紧件85安装在配置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的位置,第二夹紧件86安装在配置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a、90b的位置。
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配置在它们的最大间隔DM1比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的最大间隔DM2窄的位置上。另一方面,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b、88b和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b、90b分别配置在彼此成为相同的间隔的位置。由此,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b和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b的位置对合时,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的位置错开,但在周向上局部重叠,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连通的部位形成第一重复连通孔101。另外,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b形成周向上彼此的位置重叠的第二重复连通孔102。
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a、88b配置在它们的最大间隔DM1比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a、90b的最大间隔DM2窄的位置,当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b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b的位置对合时,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a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a的位置错开,但在周向上局部重叠,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a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a连通的部位形成第一重复连通孔103。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b和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b形成周向上彼此的位置重叠的第二重复连通孔104。第一重复连通孔101、103及第二重复连通孔102、104中,第一重复连通孔101、103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位置。
第一夹紧件85及第二夹紧件86具有板状的弹性部91、94、一对贯通部92a、92b、95a、95b、一对防脱部93a、93b、96a、96b,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夹紧件61同样的结构及功能。因此,省略各结构构件的详细的说明。第一夹紧件85的弹性部91的周向上的长度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的最大间隔DM1的周向长度相同,即,与第一重复连通孔101的周向一端和第二重复连通孔102的周向另一端之间的周向长度相同。另外,第一夹紧件85的宽度形成为与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的筒心方向Y上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的长度相同的尺寸。
在将第一夹紧件85安装于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上时,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连通的弯曲部分83与连接管84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91沿着连接管84的外周面84a配置。并且,贯通部92a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7a、89a贯通,贯通部92b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7b、89b贯通。而且,防脱部93a、93b沿着弯曲部分83的内周面83b配置。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7a、89a连通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1与贯通部92a的板厚T一致而配置。
同样,在将第二夹紧件86安装于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时,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连通的弯曲部分83与连接管84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94沿着连接管84的外周面84a配置。并且,贯通部95a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8a、90a贯通,贯通部95b将连通的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8b、90b贯通。而且,防脱部96a、96b沿着弯曲部分83的内周面83b配置。与第一夹紧件85同样,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8a、90a连通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3与贯通部95a的板厚T一致而配置。
第一夹紧件85的周向的全长L比周向上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的最大间隔DM1长。第二夹紧件86为与第一夹紧件85相同的尺寸,周向的全长L比周向上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a、88b的最大间隔DM1长。由此,由于防脱部93a、93b、96a、96b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的端缘卡止,因此即使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被向外侧拉拽,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也不会从弯曲部分83和连接管84脱离。
另外,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和将它们贯通的贯通部92a、92b、95a、95b在筒心方向Y上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因此在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要沿筒心方向Y相对移动时,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与贯通部92a、92b抵接,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90a、90b与贯通部95a、95b抵接,因此限制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沿筒心方向Y错动的情况。
由于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7a、89a连通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1与第一夹紧件85的贯通部92a的板厚T一致而配置,因此在图中,当连接管84相对于弯曲部分83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贯通部92a被第一重复连通孔101夹持而限制旋转。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8a、90a连通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3与第二夹紧件86的贯通部95a的板厚T一致而配置,因此在图中,当连接管84相对于弯曲部分83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贯通部95a被第一重复连通孔103夹持而限制旋转。
这样,在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要沿周向相对旋转时,第一夹紧件85的贯通部92a、第二夹紧件86的贯通部95a中的任意的贯通部被第一重复连通孔101、103夹持而限制旋转。而且,夹持贯通部92a、95a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1、103在周向上处于相邻的位置,且彼此向反方向错开位置而配置,因此在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要向周向的一方相对旋转时,贯通部92a限制旋转,在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要向周向的另一方相对旋转时,贯通部95a限制旋转。
说明使用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将弯曲部分83和连接管84接合而将弯曲部81和柔性部82连结的组装工序。首先,如图16所示,在安装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之前,使弯曲部分83的外周面83a与连接管84的内周面84b嵌合,并将弯曲部分83的基端压入到与连接管84的台阶部84c抵接的位置。此时,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b、88b和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b、90b的位置分别对合。
然后,通过弹性部91、94的挠曲变形,使弹性部91、94从沿着外周面84a弯曲的状态(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开始挠曲,从而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形成为以变成比外周面84a稍小的折弯半径的方式挠曲的状态(实线所示的状态)。如图17(A)所示,在使弹性部91、94挠曲而保持为弯曲成圆弧状的状态下,将一方的防脱部93a的前端从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7a、89a连通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1向弯曲部分83的内侧插入,并将一方的防脱部96a的前端从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8a、90a连通的第一重复连通孔103向弯曲部分83的内侧插入。
接下来,如图17(B)所示,在使弹性部91、94挠曲而保持弯曲的状态下,以贯通部92a为支点而进行旋转,从而将另一方的防脱部93b的前端从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7b、89b连通的第二重复连通孔102向弯曲部分83的内侧插入,并且以贯通部95a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将另一方的防脱部96b的前端从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8b、90b连通的第二重复连通孔104向弯曲部分83的内侧插入。
在一对防脱部93a、93b及一对防脱部96a、96b向连通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的插入完成之后,作业者使手指从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离开,释放使弹性部91、94挠曲的力。通过具有弹性的弹性部91、94的复原力,从而弹性部91、94成为沿着外周面67a密接的状态。如图15所示,弹性部91、94沿着连接管84的外侧且沿着外周面84a配置,一对防脱部93a、93b及一对防脱部96a、96b沿着弯曲部分83的内侧且沿着弯曲部分83的内周面83b配置。由此,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安装于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而将两者接合。
如以上所述,通过在使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挠曲而向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插入之后将挠曲的力释放这样容易的组装作业,就能够将弯曲部81和柔性部82连结。关于分解作业,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工具等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的弹性部91、94切断,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另外,在各部件的维护或修理后,除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85、86之外,能够将弯曲部81、柔性部82的大部分进行再利用,能够减少部件更换的成本。另外,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即使在弯曲部分及连接管上没有设置移动限制切口部66及移动限制突起部70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弯曲部分83及连接管84接合,因此能够实现内窥镜插入部的进一步的细径化。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通过接合部件将弯曲部分及连接管接合而将弯曲部和柔性部连结的内窥镜插入部作为例子,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将前端部主体和最前端侧的弯曲部分接合而将前端部和弯曲部连结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于同一结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8~图20,说明通过具有前端部111和弯曲部112的内窥镜插入部110,将前端部主体113(第一圆筒状部件)和位于最前端侧的弯曲部分114(第二圆筒状部件)接合而将前端部111和弯曲部112连结的结构及接合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及第二夹紧件115、116(接合部件)来将前端部主体113和弯曲部分114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图20中,省略编织层51、弯角橡胶53、线54等。前端部主体113及弯曲部分114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为金属制。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前端部主体113的基端设置的连接部113a上形成有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是从连接部113a的外周面113b向内周面113c贯通的矩形形状的贯通孔。弯曲部分114的内周面114b从筒心方向Y插入而嵌合于前端部主体113的外周面113b,且弯曲部分114具有在此嵌合状态下配置在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连通的位置上的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是从弯曲部分114的外周面114a向内周面114b贯通的矩形形状的贯通孔。
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的位置关系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63a、63b、64a、64b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68a、68b、69a、69b的位置关系、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87a、87b、88a、88b与第二连结用贯通孔89a、89b、90a、90b的位置关系同样地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前端部主体113的基端侧端缘形成沿前端部主体113的筒心方向Y切口而成的周向移动限制切口,并且在弯曲部分114的内周面114b上形成周向移动限制突起,该周向移动限制突起比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靠基端侧配置且向弯曲部分114的筒心方向Y突出,通过使前端部主体113的周向移动限制切口与弯曲部分114的周向移动限制突起嵌合来进行前端部主体113及弯曲部分114的周向上的移动限制。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前端部主体113上形成周向移动限制突起,在弯曲部分114上形成周向移动限制切口,并使两者嵌合来进行前端部主体113及弯曲部分114的移动限制。
第一夹紧件115安装在配置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的位置,第二夹紧件116安装在配置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8a、11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20a、120b的位置。
第一夹紧件115及第二夹紧件116具有板状的弹性部121、124、一对贯通部122a、122b、125a、125b、一对防脱部123a、123b、126a、126b,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夹紧件61、62同样的结构及功能。因此,省略各结构构件的详细的说明。
第一及第二夹紧件115、116的各部分相对于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的位置关系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85、86同样,第一及第二夹紧件115、116与第一及第二夹紧件61、62、85、86同样地安装。
在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115、116安装于前端部主体113及弯曲部分114时,在使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连通的前端部主体113与弯曲部分114的嵌合状态下,弹性部121、124沿着弯曲部分114的外侧且沿着弯曲部分114的外周面114a配置。并且,贯通部122a、122b、125a、125b将连通的第一连结用贯通孔117a、117b、118a、118b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119a、119b、120a、120b贯通。而且,防脱部123a、123b、126a、126b沿着前端部主体113的内侧且沿着前端部主体113的内周面113c配置。由此,将第一及第二夹紧件115、116安装于前端部主体113及弯曲部分114而将两者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第一及第二接合部件来将第一及第二圆筒状部件接合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包括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接合部件在内的3个以上的接合部件来进行接合。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接合部件的个数来适当变更第一及第二连结用贯通孔的个数及配置,并将多个接合部件沿第一及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周向分离配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位于前端侧的圆筒状部件作为第一圆筒状部件,并将位于基端侧的圆筒状部件为第二圆筒状部件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位于基端侧的圆筒状部件作为第一圆筒状部件,并将位于前端侧的圆筒状部件作为第二圆筒状部件。这种情况下,使位于基端侧的第一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与位于前端侧的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嵌合,并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接合部件来将两者接合。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相互组合而实施。

Claims (16)

1.一种内窥镜插入部,其具备:
第一圆筒状部件,其具有多个第一连结用贯通孔;
第二圆筒状部件,其内周面从筒心方向插入而嵌合于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且该第二圆筒状部件具有在此嵌合状态下配置在与多个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连通的位置上的多个第二连结用贯通孔;
接合部件,其具有呈圆弧状弯曲的板状的弹性部、从所述弹性部的两端折弯的一对贯通部、从所述贯通部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折弯的一对防脱部,在使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连通的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与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所述弹性部沿着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配置,所述贯通部将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贯通,所述防脱部沿着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通过所述弹性部的挠曲变形,将所述防脱部的前端从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插入到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内,在插入完成后,通过所述弹性部的复原力,使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密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贯通部的宽度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的所述筒心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具有限制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的向周向的移动的周向移动限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周向移动限制部具有:
周向移动限制切口,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通过沿所述筒心方向切口而形成;
周向移动限制突起,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在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与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与所述周向移动限制切口嵌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接合部件沿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周向分离而配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在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与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一方和与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一方局部重叠的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中的一方,来形成第一重复连通孔,且通过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另一方和与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中的另一方重叠的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中的另一方,来形成第二重复连通孔,
所述第一重复连通孔的周向长度与所述贯通部的板厚相同,
所述第一重复连通孔的周向一端和第二重复连通孔的周向另一端之间的周向长度与所述弹性部的周向长度相同,
所述第一重复连通孔在周向上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接合部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是将多个弯曲部分连结而成的弯曲部的位于最基端侧的所述弯曲部分,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是在具有挠性的柔性部的前端侧安装的连接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是向前端部装入的前端部主体,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是将多个弯曲部分连结而成的弯曲部的位于最前端侧的所述弯曲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贯通部的宽度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连结用贯通孔及所述第二连结用贯通孔的所述筒心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具有限制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嵌合状态下的向周向的移动的周向移动限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接合部件沿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的周向分离而配置有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接合部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是将多个弯曲部分连结而成的弯曲部的位于最基端侧的所述弯曲部分,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是在具有挠性的柔性部的前端侧安装的连接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部,其中,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一方是向前端部装入的前端部主体,
所述第一圆筒状部件及所述第二圆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是将多个弯曲部分连结而成的弯曲部的位于最前端侧的所述弯曲部分。
CN201420072062.9U 2013-03-21 2014-02-19 内窥镜插入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630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8489A JP5702818B2 (ja) 2013-03-21 2013-03-21 内視鏡挿入部及びその接合方法
JP2013-058489 2013-03-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3034U true CN203763034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80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72062.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63034U (zh) 2013-03-21 2014-02-19 内窥镜插入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02818B2 (zh)
CN (1) CN203763034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2507A (zh) * 2014-12-08 2016-06-15 柯惠Lp公司 用于手术吻合器械的装载单元附接箍
CN107788935A (zh) * 2016-08-29 2018-03-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的组装方法
CN109224248A (zh) * 2018-11-09 2019-01-18 苏州新光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输尿管导管结构
CN109310287A (zh) * 2016-07-01 2019-02-05 直观外科手术操作公司 用于柔性计算机辅助器械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WO2020156205A1 (zh) * 2019-01-29 2020-08-06 深圳市先赞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内窥镜上的新型蛇骨组件及内窥镜
CN112004452A (zh) * 2018-04-26 2020-11-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螺旋管和内窥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36463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7019558B2 (ja) * 2016-02-25 2022-02-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4565Y2 (zh) * 1972-04-13 1976-10-29
JPH05115427A (ja) * 1991-10-25 1993-05-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H09236588A (ja) * 1996-02-28 1997-09-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空所内検査装置のコード連結部
JP2008005860A (ja) * 2006-06-27 2008-01-17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可撓管骨組体
JP2008259634A (ja) * 2007-04-11 2008-10-30 Olympus Corp 内視鏡用可撓管と環状連結部材との連結構造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2507A (zh) * 2014-12-08 2016-06-15 柯惠Lp公司 用于手术吻合器械的装载单元附接箍
CN105662507B (zh) * 2014-12-08 2020-08-04 柯惠Lp公司 用于手术吻合器械的装载单元附接箍
CN109310287A (zh) * 2016-07-01 2019-02-05 直观外科手术操作公司 用于柔性计算机辅助器械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US11344376B2 (en) 2016-07-01 2022-05-31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lexibl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ment control
CN109310287B (zh) * 2016-07-01 2023-01-03 直观外科手术操作公司 一种计算机辅助医疗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88935A (zh) * 2016-08-29 2018-03-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的组装方法
CN112004452A (zh) * 2018-04-26 2020-11-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螺旋管和内窥镜
CN112004452B (zh) * 2018-04-26 2024-04-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螺旋管和内窥镜
CN109224248A (zh) * 2018-11-09 2019-01-18 苏州新光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输尿管导管结构
WO2020156205A1 (zh) * 2019-01-29 2020-08-06 深圳市先赞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内窥镜上的新型蛇骨组件及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0512A (ja) 2014-09-29
JP5702818B2 (ja)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63034U (zh) 内窥镜插入部
EP1681013A1 (en) Endoscope
JP5885889B2 (ja) 内視鏡
JP5153970B2 (ja) 挿入機器
CN104873161B (zh) 内窥镜
JP5390048B1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5982635A (zh) 内窥镜
WO2011161983A1 (ja)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JP6423278B2 (ja) 内視鏡の湾曲部及び内視鏡
US20130331651A1 (en) Flexible tube portion of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having this flexible tube portion
US11534055B2 (en) Bending portion for endoscope, bending piece of bending portion for endoscope, endoscope, and injection molding mold for bending piece of bending portion for endoscope
EP2923633B1 (en) Endoscope
CN106470589A (zh) 内窥镜弯曲部以及内窥镜
CN105534471A (zh) 内窥镜清洗护套及内窥镜装置
JP6843528B2 (ja) 湾曲管構造および内視鏡
JP2007252447A (ja) 内視鏡の挿入部
JP5901859B1 (ja) 内視鏡用湾曲管、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用湾曲管の製造方法
WO2018070342A1 (ja) 内視鏡
JPH08160315A (ja) 内視鏡の湾曲部
JP2641789B2 (ja) 内視鏡用可撓管および可撓管の製造方法
CN202699093U (zh) 内窥镜
JP5810037B2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JP2015188672A (ja) 内視鏡用挿入部及び内視鏡
EP2923631A1 (en) Endoscope insertion portion and endoscope
JP3542835B2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