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1168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1168U
CN203761168U CN201420152971.3U CN201420152971U CN203761168U CN 203761168 U CN203761168 U CN 203761168U CN 201420152971 U CN201420152971 U CN 201420152971U CN 203761168 U CN203761168 U CN 2037611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motor
wall portion
terminal pins
out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529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敏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11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116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其能够有效地抑制端子引脚的在连接器插入部延伸的连接部分移位。在马达中,在外罩(9)的连接器外壳(92)设置有凸部(95),凸部(95)从与端子引脚(8)的第一部分(8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以及第二部分(82)(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所述第二部分(82)在连接器插入部(90)朝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因此,能够通过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由此,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90)中时因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朝X轴方向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引脚的连接部分而构成连接器插入部的外罩的马达。
背景技术
在由从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引脚的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外罩构成连接器插入部的马达中,保持于设置在马达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的端子台的多个端子引脚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之后,作为连接部分朝向马达轴线方向弯曲而位于连接器插入部的内侧。在此,若在端子台与外罩之间存在间壁,则无法将端子引脚延伸至连接器插入部。因此,提出了在间壁设置有沿马达轴线方向延伸的狭缝孔的马达,在这种马达中,通过使弯曲的端子引脚穿过狭缝孔,能够使端子引脚延伸至连接器插入部(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2963号公报
在端子引脚的连接部分在连接器插入部延伸的马达中,连接部分处于可在连接器插入部移位的状态。因此,在想要通过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内来使连接器与连接部分连接时,有时因端子引脚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因此,优选保持端子引脚并防止端子引脚倾斜。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呈通过狭缝孔保持端子引脚的结构,但由于该保持位置设置于离开连接器插入部的间壁,因此无法保持端子引脚中的在连接器插入部延伸的连接部分,从而难以防止连接部分倾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端子引脚的在连接器插入部延伸的连接部分移位的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具有:马达主体部,所述马达主体部包括转子以及定子;端子台,所述端子台设置在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径向外侧;多个端子引脚,所述多个端子引脚保持于所述端子台,且用于向所述马达主体部供电;以及外罩,所述外罩以在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端子台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马达主体部,且构成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开口的连接器插入部,所述多个端子引脚分别包括在所述连接器插入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分,在所述外罩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外罩的内表面突出,且从与所述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所述连接部分的基部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外罩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从与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的在连接器插入部延伸的连接部分的基部侧。因此,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内时因端子引脚的连接部分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多个端子引脚分别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端子台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末端部弯折而构成所述连接部分,所述凸部从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所述第二部分的基部侧。通过这种结构,无论端子台与外罩之间是否有间壁,都能够从与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并且,由于凸部保持第二部分的基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部分移位。因此,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内时因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凸部支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弯曲部分。通过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可靠地支承第二部分的基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部分移位。并且,由于在以覆盖端子台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时,只要将端子引脚的弯曲部分插入到凸部之间即可,因此容易将第二部分延伸至连接器插入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外罩中,相对于形成有所述凸部的部分靠所述端子台的一侧处于开放状态。通过这种结构,容易以覆盖端子台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凸部包括面向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的端面。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凸部的端面作为对连接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凸部包括倾斜地面向所述端子台所处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的斜面。通过这种结构,在以覆盖端子台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时,容易将端子引脚插入到凸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外罩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角部分。通过这种结构,在以覆盖端子台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时,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作为对端子引脚进行引导的引导件或承受端子引脚的承受部发挥作用。因此,在以覆盖端子台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时,容易将第二部分延伸至连接器插入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所述凸部以与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相连的状态突出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所述凸部在离开所述第一壁部的位置从所述第二壁部朝向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突出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所述凸部在离开所述第二壁部的位置从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端子台突出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端子台设置在卷绕有线圈线的绕线架部件的径向外侧,所述端子引脚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与所述第二部分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弯曲,所述线圈线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外罩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斜面从所述端子台所处的一侧的所述第二壁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壁部。通过这种结构,在以覆盖端子台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时,容易将端子引脚插入到凸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凸部形成为圆柱状或棱柱状。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形成有四个所述凸部,所述端子引脚为五根,所述五根端子引脚中的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两根端子引脚之间的三根端子引脚被所述凸部支承。并且,优选所述外罩包括框部和连接器外壳,所述框部呈矩形,所述连接器外壳在比所述框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覆盖所述框部,所述五根端子引脚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根端子引脚被凸状部分和所述凸部支承,所述凸状部分从构成所述框部的边部分的内表面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凸部的厚度中,所述端子引脚的所述弯曲部分所处的一侧的部分的厚度较大,所述凸部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端子引脚的所述弯曲部分所处的一侧朝向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而变小,构成面向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的端面。因此,容易将端子引脚插入到凸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端面作为对插入到所述连接器插入部内的连接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作用。因此,容易插入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外罩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从与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中的在连接器插入部延伸的连接部分的基部侧。因此,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内时因端子引脚的连接部分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为从与输出轴所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a)、图3(b)、图3(c)为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端子台等的说明图。
图4(a)、图4(b)、图4(c)为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端子台等的说明图。
图5(a)、图5(b)、图5(c)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由外罩覆盖了端子引脚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a)、图6(b)、图6(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外罩单独示出的说明图。
图7(a)、图7(b)、图7(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的外罩单独示出的说明图。
图8(a)、图8(b)、图8(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马达的外罩单独示出的说明图。
图9(a)、图9(b)、图9(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马达的外罩单独示出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马达;
2 马达壳体;
3 定子;
5 转子;
8 端子引脚;
9 外罩;
35 端子台;
80 连接部分;
81 端子引脚的第一部分;
82 端子引脚的第二部分;
83 端子引脚的第三部分;
86、87 端子引脚的弯曲部分;
90 连接器插入部;
92 连接器外壳;
92a 连接器外壳的内表面;
92c 第一壁部;
95 凸部;
925a 第二壁部;
951 端面;
952 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并将马达轴线的延伸方向设为Z轴方向。并且,将X轴方向的一侧设为X1侧,将X轴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侧,将Y轴方向的一侧设为Y1侧,将Y轴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侧,将Z轴方向的一侧设为Z1侧,将Z轴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侧来进行说明。并且,将马达的输出轴所突出的一侧设为Z2侧。
[实施方式1]
图1(a)、图1(b)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1(a)、图1(b)分别为从输出轴所突出的输出侧(Z2侧)观察到的马达的立体图以及其分解图。图2为从与输出轴所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Z1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为利用步进马达的齿轮马达。在该马达1中,马达主体部1a具有有底圆筒形的由金属制成的马达壳体2、封闭马达壳体2的开口端的端板61、配置在马达壳体2的内侧的圆筒状的定子3、配置在定子3的内侧的转子5、相对于端板61配置在Z轴方向的一侧Z1的底板65、配置在底板65与端板61之间的减速齿轮系7、从端板61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输出轴50等。
定子3包括卷绕有构成A相用第一线圈的第一线圈线36的第一线圈绕线架31和卷绕有构成B相用第二线圈的第二线圈线37的第二线圈绕线架32,第一线圈绕线架31和第二线圈绕线架32以在马达轴线方向(Z轴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排列。第一线圈绕线架31配置在马达轴线方向中的输出轴50所突出的输出侧(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第二线圈绕线架32配置在马达轴线方向的输出相反侧(Z轴方向的一侧Z1)。第一线圈绕线架31为树脂成型品,且包括卷绕有第一线圈线36的圆筒状主体部310和在圆筒状主体部310的两端部扩径的一对凸缘部311、312。第二线圈绕线架32与第一线圈绕线架31大致相同,也为树脂成型品,且包括卷绕有第二线圈线37的圆筒状主体部320和在圆筒状主体部320的两端部扩径的一对凸缘部321、322。
在定子3中,以与第一线圈绕线架31的输出侧的凸缘部311重叠的方式配置有A相用外定子铁芯41,以与第一线圈绕线架31的凸缘部312重叠的方式配置有A相用内定子铁芯42。虽然省略一部分图示,但在A相用外定子铁芯41以及内定子铁芯42中,从凸缘状的圆环部的内周缘朝向马达轴线方向(Z轴方向)弯曲形成有多个极齿,外定子铁芯41的极齿和内定子铁芯42的极齿沿着第一线圈绕线架31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并且,以与第二线圈绕线架32的凸缘部321重叠的方式配置有B相用外定子铁芯43,以与第二线圈绕线架32的输出侧的凸缘部322重叠的方式配置有B相用内定子铁芯44。与A相用外定子铁芯41以及内定子铁芯42相同,在该B相用外定子铁芯43以及内定子铁芯44中也从凸缘状的圆环部的内周缘朝向马达轴线方向(Z轴方向)弯曲形成有多个极齿,外定子铁芯43的极齿和内定子铁芯44的极齿沿着第二线圈绕线架32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这种结构的定子3的内侧配置有转子5。转子5包括沿马达轴线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1和固接于旋转轴51的外周面的转子磁铁(未图示),旋转轴51被支轴5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磁铁的外周面与在定子3的内周面排列的极齿对置,在转子磁铁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排列有S极和N极。在旋转轴51的输出侧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510。
在定子3的输出侧端面重叠配置有圆环状的底板65,在所述底板65中,两条支承板部657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支承板部657用于连接所述底板65与端板61的孔617。并且,在底板65的中央形成有供旋转轴51突出的中央孔650。
在端板61中的与底板65的中央孔650对置的位置构成有保持支轴511的轴承69,在轴承69的周围形成有四个轴孔611、612、613、614。另外,旋转轴51的支轴511的输出相反侧端部保持于形成在马达壳体2的底部22中央的轴承(未图示)。
在端板61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615,所述贯通孔615供输出轴50的输出侧端部突出。在贯通孔615的周围形成有将输出轴5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圆筒部616。在底板65的与端板61的轴孔611、612、613、61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轴孔,利用所述轴孔在底板65与端板61之间保持构成减速齿轮系7的第一齿轮71、第二齿轮72、第三齿轮73以及第四齿轮74的支轴。并且,在端板61形成有成为从相互对置的两侧安装于马达设备的安装部的两个突部618。
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中,需要向马达主体部1a的第一线圈线36以及第二线圈线37供电。为了进行这种供电,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在第一线圈绕线架31的凸缘部311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径向外侧)形成有端子台35。并且,在端子台35保持有五根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8c、8d、8e),第一线圈线36以及第二线圈线37的端部与端子引脚8连接。
并且,在马达主体部1a以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径向外侧)覆盖端子台35的方式安装有由树脂制成的外罩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壳体2形成有切口229,而在外罩9的周向的两侧形成有钩部99,钩部99从切口229的内侧进入而与马达壳体2卡合,从而将外罩9安装于马达壳体2。并且,在端板61形成有两个孔619,而在外罩9形成有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突起98。因此,在将钩部99卡合于马达壳体2时,通过将突起98嵌入到孔619内,能够在马达主体部1a的规定位置固定外罩9。
若如此设置外罩9,则如图2所示,在马达主体部1a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径向外侧)由外罩9构成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开口的连接器插入部90,五根端子引脚8的各末端侧位于所述连接器插入部90。
(端子引脚8以及端子台35的详细结构)
图3(a)、图3(b)、图3(c)为从径向外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端子台35等的说明图,图3(a)、图3(b)、图3(c)分别为相对于端子台35设置了外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从端子台35拆卸了外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以及在将端子引脚8安装于端子台35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a)、图4(b)、图4(c)为从径向内侧(Y轴方向的一侧Y1)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端子台35等的说明图,图4(a)、图4(b)、图4(c)为相对于端子台35设置了外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从端子台35拆卸了外罩9的状态的立体图以及在将端子引脚8安装于端子台35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a)、图3(b)、图3(c)以及图4(a)、图4(b)、图4(c)所示,五根端子引脚8均具有在连接器插入部90的内侧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连接部分80,连接器(未图示)与所述连接部分8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五根端子引脚8均具有将一根金属引脚弯曲而成的结构,且具有第一部分81和第二部分82,第一部分81从端子台35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部分82从第一部分81的末端作为连接部分80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弯曲并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因此,五根端子引脚8均在第一部分81与第二部分82之间形成有弯曲成90°的弯曲部分86。并且,五根端子引脚8均具有第三部分83,第三部分83在第一部分81的与第二部分82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弯曲并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倾斜地延伸,在第一部分81与第三部分83之间形成有以90°以下的角度弯曲的弯曲部分87。在这种结构的端子引脚8中,第一线圈线36以及第二线圈线37的端部与第三部分83连接。在此,在五根端子引脚8中,位于最靠X轴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的端子引脚8e的第一部分81比其他端子引脚8a、8b、8c、8d的第一部分81短。因此,虽然五根端子引脚8的弯曲部分86在X轴方向上排列成一列,但端子引脚8e的弯曲部分87位于比其他端子引脚8a、8b、8c、8d的弯曲部分靠径向外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位置。所述端子引脚8e是共用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35形成为在第一线圈绕线架31的凸缘部311的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径向外侧)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厚壁部分,且位于图1(b)所示的马达壳体2的切口229的内侧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并且,在端子台35保持有在多处部位弯折的五根端子引脚8的第一部分81。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在对第一线圈绕线架31进行树脂成型时,将五根端子引脚8以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一体成型之后,对五根端子引脚8进行弯折加工来形成。并且,也能够通过在对第一线圈绕线架31进行树脂成型时,预先形成保持端子引脚8的第一部分81的孔,并将五根端子引脚8以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插入到该孔内之后,对五根端子引脚8进行弯折加工来形成这种结构。
在端子台35的径向内侧的表面中的端子引脚8的弯折部分87所处的部分成为槽状凹部352,弯折部分87位于槽状凹部352内。因此,端子引脚8的弯折部分87不从端子台35的径向内侧的表面突出。并且,在端子台35的径向外侧的表面中的端子引脚8a与端子引脚8b之间、端子引脚8c与端子引脚8d之间以及端子引脚8d与端子引脚8e之间形成有槽351,该槽351形成至端子台35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表面。
另外,形成于第一线圈绕线架31的凸缘部312的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突起312a用于进行与参考图1说明的内定子铁芯42之间的定位。
(外罩9的详细结构)
图5(a)、图5(b)、图5(c)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由外罩9覆盖端子引脚8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a)、图5(b)、图5(c)为从径向内侧(Y轴方向的一侧Y1)观察到的外罩9的立体图、从径向内侧(Y轴方向的一侧Y1)观察到的外罩9的主视图以及从Z轴方向的一侧Z1观察到的外罩9的仰视图。图6(a)、图6(b)、图6(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罩9单独示出的说明图,图6(a)、图6(b)、图6(c)为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立体图、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主视图以及从Z轴方向的一侧Z1观察到的外罩9的仰视图。
如图3(a)、图3(b)、图3(c)以及图4(a)、图4(b)、图4(c)所示,外罩9具有框部91、连接器外壳92以及背板部93,所述框部91呈矩形,且覆盖于配置有端子台35的马达壳体2的切口229(参考图1(b))的外缘,所述连接器外壳92在比框部91靠径向外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位置覆盖框部91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所述背板部93在比连接器外壳92靠Z轴方向的一侧Z1的位置覆盖框部91的径向外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因此,在外罩9中,相对于连接器外壳92靠端子台35的一侧处于开放状态。
在此,连接器外壳92位于比背板部93靠径向外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位置,连接器外壳92构成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开口的连接器插入部90。
在构成框部91的四个边部分911、912、913、914中,在位于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边部分911形成有突起98,在位于周向(X轴方向)的两侧的边部分913、914形成有钩部99。并且,在位于Z轴方向的一侧Z1的边部分912形成有与马达壳体2的外周面抵接的圆弧部912a。
如图5(a)、图5(b)、图5(c)以及图6(a)、图6(b)、图6(c)所示,端子引脚8的从端子台35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第二部分82(连接部分80)位于连接器插入部90,从Z轴方向的一侧Z1观察时,所述第二部分82离开连接器外壳92的径向内侧的表面以及背板部93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并且,五根端子引脚8从端子台35的一侧朝向连接器插入部90延伸,在连接器插入部90中,相邻的端子引脚8彼此在X轴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呈直线状排列。
(用于防止端子引脚8倾斜的凸部95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罩9设置有凸部95,所述凸部95在外罩9的内表面突出,并从与第一部分8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
更具体地说,在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外罩的内表面)中,相对于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在与第一部分81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Y轴方向的另一侧Y2)从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朝向一侧Z1形成有第一壁部92c。并且,在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中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矩形截面的肋状突起925,通过所述肋状突起925的Z轴方向的一侧Z1的表面,在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中,相对于端子引脚8的第一部分81在与第二部分82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Z轴方向的另一侧Z2)形成有第二壁部925a。在此,第一壁部92c与第二壁部925a之间的角部分92e为锥形面或圆弧面,并且在该角部分92e形成有四个凸部95。
因此,端子引脚8b的弯曲部分86被两侧的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c的弯曲部分86被两侧的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d的弯曲部分86被两侧的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并且,端子引脚8a的弯曲部分86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X2被从边部分913的内表面突出的凸状部分支承,并在X轴方向的一侧X1被凸部95支承。并且,端子引脚8e的弯曲部分86在X轴方向的一侧X1被从边部分914的内表面突出的凸状部分支承,并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X2被凸部95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95以与第一壁部92c以及第二壁部925a相连的状态突出。并且,凸部95的YZ截面为梯形形状,且凸部95具有端面951和斜面952,所述端面951面向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的一侧Z1),所述斜面952倾斜地面向端子台35所处的一侧(Y轴方向的一侧Y1)以及第二部分82所延伸的一侧(Z轴方向的一侧Z1)。因此,在凸部95中,端子引脚8的弯曲部分86所处的一侧(第二壁部925a的一侧)的部分的厚度(Y轴方向的尺寸)较大,其厚度(Y轴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而变小,构成面向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面951。因此,容易将端子引脚8插入到凸部95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在外罩9的连接器外壳92设置有凸部95,所述凸部95从与第一部分8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所述第二部分82在连接器插入部90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因此,无论在端子台35与外罩9之间是否存在间壁,都能够通过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并且,由于凸部95保持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部分82移位。因此,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90内时因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朝向X轴方向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95支承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中的第一部分81与第二部分82的弯曲部分86。因此,能够可靠地支承第二部分82的基部侧,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部分82移位。并且,在以覆盖端子台35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9时,只要将端子引脚8的弯曲部分86插入到凸部95之间即可,因此容易将第二部分82延伸至连接器插入部90。
并且,在外罩9中,相对于形成有凸部95的部分(连接器外壳92)靠端子台35的一侧处于开放状态。因此,在以覆盖端子台35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9时,不会受端子引脚8的阻碍,因此容易设置外罩9。
并且,由于凸部95作为对连接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作用,因此容易插入连接器。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凸部95包括面向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面951,因此凸部95的端面951作为对连接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作用。
并且,凸部95包括倾斜地面向端子台35所处的一侧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的斜面952。因此,在以覆盖端子台35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9时,容易将端子引脚8插入到凸部95之间。
并且,在外罩9的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设置有第一壁部92c和第二壁部925a,第一壁部92c相对于第二部分82位于与第一部分81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第二壁部925a相对于第一部分81位于与第二部分82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凸部95设置在第一壁部92c与第二壁部925a之间的角部分92e。因此,在以覆盖端子台35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9时,第一壁部92c以及第二壁部925a作为对端子引脚8进行引导的引导件或承受端子引脚8的承受部发挥作用。因此,在以覆盖端子台35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9时,容易将第二部分82延伸至连接器插入部90。
[实施方式2]
图7(a)、图7(b)、图7(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罩9单独示出的说明图,图7(a)、图7(b)、图7(c)为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立体图、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主视图以及从Z轴方向的一侧Z1观察到的外罩9的仰视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相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图示,并省略这些部分的说明。
如图7(a)、图7(b)、图7(c)所示,本实施方式也在外罩9设置有凸部95,所述凸部95在外罩9的内表面突出,且从与第一部分8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弯曲部分86)。更具体地说,在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中的第一壁部92c与第二壁部925a之间的角部分92e形成有四个凸部95,所述凸部95以与第一壁部92c以及第二壁部925a相连的状态突出。在此,凸部95的YZ截面为三角形状,且凸部95包括倾斜地面向端子台35所处的一侧(Y轴方向的一侧Y1)以及第二部分82所延伸的一侧(Z轴方向的一侧Z1)的斜面952。在本实施方式中,斜面952从第二壁部925a中的端子台35所处的一侧(Y轴方向的一侧Y1)延伸(相连)至第一壁部92c。
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中也能够通过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部分82移位。因此,可起到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90内时因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朝向X轴方向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凸部95包括倾斜地面向端子台35所处的一侧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的斜面952。因此,在以覆盖端子台35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外罩9时,容易将端子引脚8插入到凸部95之间。
[实施方式3]
图8(a)、图8(b)、图8(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罩9单独示出的说明图,图8(a)、图8(b)、图8(c)为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立体图、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主视图以及从Z轴方向的一侧Z1观察到的外罩9的仰视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相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图示,并省略这些部分的说明。
如图8(a)、图8(b)、图8(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外罩9设置有凸部95,所述凸部95在外罩9的内表面突出,且从与第一部分8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弯曲部分86)。更具体而言,在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中的第一壁部92c与第二壁部925a之间的角部分92e形成有四个凸部95。
在此,凸部95在离开第一壁部92c的位置从第二壁部925a朝向第二部分82所延伸的一侧(Z轴方向的一侧Z1)呈圆棒状(圆柱状)突出。因此,凸部95包括面向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面951。
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中也能够通过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第二部分82移位。因此,可起到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90内时因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朝向X轴方向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凸部95包括面向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面951,因此凸部95的端面951可靠地作为对连接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凸部95呈圆棒状(圆柱状)突出,但也可以使凸部95呈角棒状(棱柱状)突出。
[实施方式4]
图9(a)、图9(b)、图9(c)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马达1的外罩9单独示出的说明图,图9(a)、图9(b)、图9(c)为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立体图、从径向内侧观察到的外罩9的主视图以及从Z轴方向的一侧Z1观察到的外罩9的仰视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相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图示,并省略这些部分的说明。
如图9(a)、图9(b)、图9(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外罩9设置有凸部95,所述凸部95在外罩9的内表面突出,且从与第一部分81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以及第二部分82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弯曲部分86)。更具体地说,在连接器外壳92的内表面92a中的第一壁部92c与第二壁部925a之间的角部分92e形成有四个凸部95。
在此,凸部95在离开第二壁部925a的位置从第一壁部92c朝向端子台35(Y轴方向的一侧Y1)侧呈圆棒状(圆柱状)突出。
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中也能够通过凸部95从X轴方向的两侧支承第二部分82(与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80)的基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部分82移位。因此,可起到能够避免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部90内时因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朝向X轴方向倾斜而无法插入连接器的情况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凸部95呈圆棒状(圆柱状)突出,但也可以使凸部95呈角棒状(棱柱状)突出。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一根金属引脚来构成具有第一部分81和第二部分82(连接部分80)的端子引脚8,所述第一部分从端子台35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部分92从第一部分81的末端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在第二壁部925a保持端子引脚8的基部侧且将端子引脚8的连接部分80从第二壁部925a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Z1延伸的马达1中。在该情况下,例如成为在端子台35保持与连接部分80分体的端子并卷绕线圈线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在连接器插入部90排成一列,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端子引脚8的第二部分82并未呈列状配置在连接器插入部90的情况。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引脚8的数量为五根,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除此以外根数的马达中。
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步进马达,只要是利用连接器的马达,就可以应用于其他种类的马达中。

Claims (17)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具有:
马达主体部,所述马达主体部包括转子以及定子;
端子台,所述端子台设置在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径向外侧;
多个端子引脚,所述多个端子引脚保持于所述端子台,且用于向所述马达主体部供电;以及
外罩,所述外罩以在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端子台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马达主体部,且构成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开口的连接器插入部,
所述多个端子引脚分别包括在所述连接器插入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分,
在所述外罩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外罩的内表面突出,且从与所述连接部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所述连接部分的基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引脚分别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端子台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末端部弯折而构成所述连接部分,
所述凸部从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支承所述第二部分的基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支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弯曲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罩中,相对于形成有所述凸部的部分靠所述端子台的一侧处于开放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包括面向所述第二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包括倾斜地面向所述端子台所处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的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罩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角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以与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相连的状态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在离开所述第一壁部的位置从所述第二壁部朝向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在离开所述第二壁部的位置从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端子台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台设置在卷绕有线圈线的绕线架部件的径向外侧,
所述端子引脚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与所述第二部分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马达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弯曲,
所述线圈线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罩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二部分所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斜面从所述端子台所处的一侧的所述第二壁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壁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形成为圆柱状或棱柱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形成有四个,所述端子引脚为五根,
所述五根端子引脚中的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两根端子引脚之间的三根端子引脚被所述凸部支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包括框部和连接器外壳,所述框部呈矩形,所述连接器外壳在比所述框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覆盖所述框部,
所述五根端子引脚中的位于最外侧的两根端子引脚被凸状部分和所述凸部支承,所述凸状部分从构成所述框部的边部分的内表面突出。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厚度中,所述端子引脚的所述弯曲部分所处的一侧的部分的厚度较大,
所述凸部的厚度随着从所述端子引脚的所述弯曲部分所处的一侧朝向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一侧而变小,构成面向所述第二部分延伸的一侧的端面。
17.根据权利要求5或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作为对插入到所述连接器插入部内的连接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作用。
CN201420152971.3U 2013-04-08 2014-03-31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11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0255A JP6188385B2 (ja) 2013-04-08 2013-04-08 モータ
JP2013-080255 2013-04-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1168U true CN203761168U (zh) 2014-08-06

Family

ID=5125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5584.5A Pending CN104104172A (zh) 2013-04-08 2014-03-31 马达
CN20142015297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1168U (zh) 2013-04-08 2014-03-31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5584.5A Pending CN104104172A (zh) 2013-04-08 2014-03-31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88385B2 (zh)
CN (2) CN10410417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4172A (zh) * 2013-04-08 2014-10-1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707065A (zh) * 2016-08-09 2018-02-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端子部、电动机以及排水阀驱动装置
CN111819768A (zh) * 2018-05-02 2020-10-23 株式会社永象 感应电机连接端子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30150B1 (fr) * 2014-12-11 2018-03-16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Actionneur a encombrement reduit, avec blocage integre du moteur par rapport au boitier
JP6673672B2 (ja) * 2015-11-09 2020-03-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JP6887899B2 (ja) * 2017-07-05 2021-06-1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034640B (zh) * 2018-01-12 2020-07-28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马达的制造方法
JP7072427B2 (ja) * 2018-03-30 2022-05-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2674U (zh) * 1989-02-02 1990-08-15
JP3096003B2 (ja) * 1996-05-21 2000-10-10 株式会社東富士製作所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FR2750812B1 (fr) * 1996-07-08 1999-04-02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Motoreducteur avec plaque porte-lamelles
JP2010081685A (ja) * 2008-09-24 2010-04-08 Nidec Sankyo Corp ギヤ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36170B2 (ja) * 2009-06-11 2014-12-0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1124193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台座コネクタ
JP2012134087A (ja) * 2010-12-24 2012-07-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JP5290345B2 (ja) * 2011-03-31 2013-09-18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発電電動機および作業機械
JP5539256B2 (ja) * 2011-04-14 2014-07-0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
JP6188385B2 (ja) * 2013-04-08 2017-08-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4172A (zh) * 2013-04-08 2014-10-1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707065A (zh) * 2016-08-09 2018-02-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端子部、电动机以及排水阀驱动装置
CN111819768A (zh) * 2018-05-02 2020-10-23 株式会社永象 感应电机连接端子块
CN111819768B (zh) * 2018-05-02 2023-04-11 株式会社永象 感应电机连接端子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04595A (ja) 2014-10-27
JP6188385B2 (ja) 2017-08-30
CN104104172A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61168U (zh) 马达
US9080279B2 (en) Washing machine to produce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JP2011182512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204103638U (zh) 马达
CN101981783A (zh) 永久磁铁埋入式转子以及使用它的电动机及电气设备
WO2016021803A1 (en) Motor with bus-bar assembly
JP2006288042A (ja) 永久磁石形モータ
TW201338353A (zh) 永久磁鐵馬達
JP5969290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1045237A (ja) ユニバーサルモータ
JP2021524220A (ja) ブラシ付き永久磁石マイクロモー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5324917B (zh) 使用永磁体的旋转电机
CN102738924A (zh) 转子、磁体马达以及洗衣机
CN105474516A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JP2006014525A (ja) 回転電機
CN104696361B (zh) 用于安装电磁线圈的定子框架及具有其的磁悬浮轴向轴承
JP2012095509A (ja) 回転電機の水抜き構造
US20130119815A1 (en) Segmented armature motor
JP2005006366A (ja) 電機子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CN104685768A (zh) 单转子式电动机
CN102882296A (zh) 旋转电机
JP2014042402A (ja) 回転電機
CN203722367U (zh) 旋转电机
JP5848097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CN211239499U (zh) 电机定子及其绕线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