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6036U - 触控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6036U
CN203746036U CN201420047776.4U CN201420047776U CN203746036U CN 203746036 U CN203746036 U CN 203746036U CN 201420047776 U CN201420047776 U CN 201420047776U CN 203746036 U CN203746036 U CN 203746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electrode
conductive
those
function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477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秀芳
谢其铭
王宗裕
苏国彰
王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0477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46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6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603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板,其具有一透光区与位于透光区的至少一侧的一周围区。触控板包括一感应电极与一导电组件。感应电极至少设于透光区,且感应电极位于透光区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结构。导电组件设于周围区,且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第一金属网格结构的开口率大于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开口率。由于导电组件由第二金属网格结构所构成,因此具有低阻抗优点,可以提高导电组件的电性效能。

Description

触控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板,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板。
背景技术
由于触控板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计算机(tablet PC)、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笔记本电脑(laptop PC)等电子产品上。目前触控板中常见的一种设计是在触控区的外围设置具有触控功能的功能键,因此功能键区域也必须设置触控电极。然而,在功能键区域往往因为膜层堆栈和功能键图案挖空等因素而造成膜层表面与基底表面有不小的高度落差,现有以透明金属氧化物当作触控电极时,为了避免触控电极因高度差而发生断线问题,必须使触控电极的设置避开功能键图案挖空部分,以至于造成功能键的触控灵敏度较低。此外,以金属氧化物所制作的触控电极阻抗值较大,此缺点在中、大尺寸触控板中更是特别显着,仍有待工业界研发改善的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板,其周围区的导电组件或感应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金属网格结构,而透光区的感应电极也具有金属网格结构,其中周围区的金属网格结构的透光性或开口率小于透光区的金属网格结构,此设计可以改善周围区感应电极或导电组件的爬坡断线问题并且能降低阻抗,进一步提升触控板的制作良率与操作效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板,其具有一透光区与位于该透光区的至少一侧的一周围区,该触控板包括一感应电极(inductive electrode)与一导电组件。该感应电极至少设于该透光区,该感应电极位于透光区的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一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一金属细线所构成。该导电组件设于该周围区,该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二金属细线所构成,其中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大于该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
较佳的,上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一线距(pitch),且上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二线距,其中该第一线距大于该第二线距,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且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触控板,其具有一透光区与位于该透光区的至少一侧的一周围区,该触控板包括一感应电极与一导电组件。该感应电极至少设于该透光区,该感应电极位于透光区的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一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一金属细线所构成,其中相邻的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一线距,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该导电组件设于该周围区,该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二金属细线所构成,其中相邻的任两条第二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二线距,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其中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等于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而第二线距小于第一线距,且单位面积中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数量大于单位面积中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数量。
较佳的,上述导电组件包括一周围走线。
较佳的,上述周围走线的走线宽度为20到40微米,而该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为等于或大于5微米。
较佳的,上述导电组件具有感测功能,用来当作该触控板的一功能键的感测组件。
较佳的,上述触控板还包括一装饰层设于该周围区,该装饰层在该感测组件的区域具有一功能孔,定义出一功能键图案,且该导电组件与该装饰层部分重叠。
较佳的,上述功能孔内设置了该感测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
较佳的,上述感测组件包括:
一第一功能键电极;以及
一第二功能键电极,位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侧,其中该第二功能键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
较佳的,上述第一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且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部分位于该功能孔内。
较佳的,上述金属层还包括多个微孔洞,设于该功能孔内。
较佳的,上述第一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该金属层具有一功能孔,其图案相似于该装饰层的该功能孔,且该金属层的该功能孔的尺寸大于该装饰层的该功能孔的尺寸。
较佳的,上述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部分由一金属层所构成,而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另一部分由该导电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所构成。
较佳的,上述第二功能键电极由该导电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所构成。
较佳的,上述第二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
较佳的,上述功能孔内设有银胶。
较佳的,上述触控板还包括一透光基底与一装饰层,该装饰层设于该透光基底的表面上并位于该周围区。
较佳的,上述感应电极另延伸到该周围区,且该感应电极位于该周围区的部分至少具有一第三金属网格结构,该第三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三金属细线所构成,该些第三金属细线的线宽大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
较佳的,上述第三金属细线的线宽等于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
较佳的,上述触控板另具有一缓冲区,该缓冲区位于该周围区与该透光区之间,且该感应电极还包括一部分设置在该缓冲区内,该感应电极设置在该缓冲区的部分具有该第三金属网格结构。
较佳的,上述触控板还包括一内框层,同时设于该缓冲区与部分该周围区,该内框层位于该周围区的部分设置在该装饰层与该透光基底之间,而该内框层位于该缓冲区的部分设置在该感应电极与该透光基底之间。
较佳的,上述触控板还包括一基底,设于该透光基底的一侧并平行于该透光基底,且该感应电极与该导电组件设置在该基底朝向或背向该透光基底的表面上。
较佳的,上述感应电极包括:
至少一第一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至少一第二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第二导电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导电电极;
其中该第一导电电极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长度,且该第一导电电极的阻抗值(impedance)大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阻抗值。
较佳的,上述第一导电电极的膜层厚度不等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膜层厚度。
较佳的,上述第一金属细线与第二金属细线具有氧化钼/钼/铝/钼复合层结构(MoOx/Mo/Al/Mo multilayered structure)、氧化钼铌合金/钼铌合金/铝铌合金/钼铌合金复合层结构(MoNbOx/MoNb/AlNd/MoNb multilayered structure)或氧化铜/铜(CuOx/Cu multilayered structure)复合层结构。
较佳的,上述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两者互相绝缘,其中该些第一导电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些第二导电电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些第一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该些第二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不同。
较佳的,上述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两者互相绝缘,其中该些第一导电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些第二导电电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些第一导电电极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与该些第二导电电极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不同。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容式感应电极的触控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A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2-2’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A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3-3’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功能键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7-7’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三实施例的功能键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9-9’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四实施例的功能键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七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八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九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十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二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三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四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五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触控板                      102    透光区
104    周围区                      106    透光基底
108、109       第一导电电极        1111、1091    接触组件
110、111       第二导电电极        112、112’  第一金属网格结构
1121、1121’   第一金属细线        1121a  第一金属细线线段
114    感测组件
116、116’、116”         第二金属网格结构
1161、1161’、1161”      第二金属细线
118    功能键图案                  120    装饰层
1201   功能孔                      120a、120b、120c  子装饰层
126    第一功能键电极              1261   第一部分
1262   第二部分                    128    第二功能键电极
130    第三金属网格结构            1301   第三金属细线
132    缓冲区                      134    金属层
1341   微孔洞                      1342   功能孔
136    第一绝缘层                  136a   第一侧
136b   第二侧                      1361、1381    接触洞
138    第二绝缘层                  140    基底
142    银胶材料                    144    功能键单元
150    金属网格层                  152    遮光层
154    内框层                      156、158、159  周围走线
160    第一金属网格层              162    第二金属网格层
1621   氧化钼层                    1622、1624    钼层
1623   铝层                        164、170、172  黏着层
166    触控结构                    168    显示面板
1681   上基底                      1681a  外表面
1681b  内表面                      200    触控显示设备
P1     第一线距                    P2     第二线距
P3     第三线距                    S1、S2    尺寸
T      范围                        T1     虚线
W      走线宽度                    X      第二方向
Y      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特别列举本实用新型的多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内容。并且,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附图只用来示意以使读者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
图1A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A所示触控板沿着2-2’切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A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3-3’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2与图3只绘示出触控板上的部分膜层与组件,例如省略了触控板可能包括的保护层、绝缘层和周围导线、接地线等。请先参考图1A,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触控板100具有一透光区102与位于透光区102的至少一侧的一周围区104,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视需要使周围区104只与透光区102的部分边缘相邻设置,例如只在于上、下二边缘设置。然而,本实施例的周围区104环绕透光区102的外围,亦即透光区102的上、下、左及右侧都设有周围区104。本实施例的触控板100为一单片玻璃式(one glass solution,OGS)触控基底,包括一透光基底106、一感应电极及至少一导电组件,其中感应电极与导电组件形成设置在透光基底106的表面上,透光基底106举例为玻璃基底,但不以此为限,透光基底106可以是透明覆盖板,透明覆盖板可包括玻璃覆盖板、塑料覆盖板或其他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所形成具有保护(例如防刮)、覆盖或是美化其对应装置的覆盖板,透明覆盖板的厚度可介于0.2~2毫米(mm)之间。透明覆盖板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前述的组合,例如为2.5D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透明覆盖板具有85%以上的透光度。另外,也可以选择在透明覆盖板面向使用者进行操作的一侧设置一防污镀膜(Anti-Smudge Coating)。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108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110,两者互相绝缘,其中第一导电电极108沿着第一方向Y延伸,而第二导电电极110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且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互相垂直,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第一导电电极108为(但不限于)感测电极,而第二导电电极110为(但不限于)驱动电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也可以分别为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此一配置可利用一互容式驱动来侦测感测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以进行触碰侦测。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至少设于透光区102内,且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位于透光区102的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至少包括一金属网格层150(示于图3)。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是由多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所构成,第一金属细线1121互相相交形成多个相邻接的菱形网格结构,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金属细线1121也可以形成各种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是各种几何图形的堆栈。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第一线宽小于等于约10微米,其中以小于等于约5微米为较佳。其中,相邻的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之间具有第一线距P1,第一线距P1为约20到1000微米,较佳地,第一线距P1为约100到200微米。需注意的是,前述相邻的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是指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也可以视为在同一第一导电电极108或同一第二导电电极110中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中,彼此距离最近的相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之间的线距,定义为前述第一线距P1。
再者,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金属细线的线宽可以不同,以进行第一方向Y的导电电极与第二方向X的导电电极阻抗调整,例如,以图1A为例,第一方向Y的导电电极(即第一导电电极108)较第二方向X的导电电极(即第二导电电极110)的整体长度为长,因此第一方向Y的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可以大于第二方向X的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或者,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金属细线的膜层厚度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金属细线的膜层厚度可以不同,以进行上述阻抗调整,例如使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金属细线的膜层厚度大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金属细线的膜层厚度,以平衡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阻抗,例如使两者相等阻抗;又或者,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金属网格的密度可以不同,以进行上述阻抗调整。
请再参考图1A,触控板100的导电组件设于周围区104,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组件包括具有触控感测功能的感测组件114,用来提供触控板100的功能键(或称为热键,hot key)所需的触控功能。举例而言,本实施例触控板100包括三个功能键,因此周围区104的下部可以区分为三个功能键单元144,都由感测组件114所构成,如图1A所示,各功能键单元144分别由一功能键图案118做表示,而功能键图案118是由装饰层120所定义,为使附图简单易懂,图1A中的装饰层120没有绘示出底纹图案。本实施例功能键单元144举例为正方形,其尺寸为约2毫米(mm)×2毫米以上,例如尺寸为4×4mm较佳(如图中S1与S2标示处),但不以此为限。在各功能键单元144中,感测组件114分别包括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与位于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一侧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其中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绝缘于第一功能键电极126。在此一实施例中,第一功能键电极126可以作为感测电极,而第二功能键电极128可以作为驱动电极,此一配置可利用一互容式驱动来侦测感测电极与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以进行触碰侦测。此外,本实施例的三个功能键单元144中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互相连接共用,而各功能键单元144中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互相分离设置。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8分别包括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且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分别由多条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所构成。本实施例的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中各网格具有菱形图案,而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中各网格具有矩形图案,且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整体上可例如为图1A中的梳状图案,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的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位于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的缺口内,且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与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的形状彼此互补,以构成互电容效应,但不以此为限。例如,感测组件114也可以由单一个金属网格结构构成,利用自容式驱动来进行功能键单元144的触碰操作。
再参考图1A,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细线1161的线宽可设计为约5微米以上,例如为约10微米以上较佳,而相邻任两条第二金属细线1161具有一第二线距P2,第二线距P2为约20微米到1000微米,例如为约50微米到100微米较佳。同样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也可以依照以上第二金属细线1161线宽及线距的原则来设计。需注意的是,上述相邻任两条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是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以定义出第二线距P2。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线宽以大于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宽为较佳;当在单位面积中具有相同数量的金属细线时,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第二线距P2会小于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第一线距P1。在此设计下,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的单位面积里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所占的面积会比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中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面积多,而感测组件114的透光率或开口率会小于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因此由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构成的感测组件114的阻抗值会小于在透光区102内的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阻抗值。并且,由于功能键区域不需要求非常好的透光率,因此虽然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第二线距P2较小且线宽较大,也不会影响触控板100的视觉效果。需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变化形中,在单位面积中,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线宽会等于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宽,但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第二线距P2小于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第一线距P1,亦即,在单位面积中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所具有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数量比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的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数量多,例如,在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中的1毫米×1毫米的单位面积内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数量会多于在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中的1毫米×1毫米的单位面积内的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数量。因此,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所占的面积仍然会比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的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面积多,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的开口率也较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小,所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仍具有较低的阻抗值。
需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宽与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线宽的比较时,都是以「平均线宽」来做比较。举例而言,要取得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平均线宽时,可以任取其中一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来量测并加以计算,例如以图中从A点到B点的第一金属细线线段1121a来量测计算。平均线宽的取得可以有(但不限于)下述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积分方式计算从端点A点到B点的平均宽度;第二种方法是将第一金属细线线段1121a中的最大线宽与最小线宽相加除以二,例如在一预定区域内(如1mmx1mm)找到最大线宽与最小线宽相加除以二;而第三种方法是将第一金属细线线段1121a以N+1个截点切分成具有相等长度的N个小段,例如以A、B、C、D四个截点将第一金属细线线段1121a切成三段,然后量测A、B、C、D四个截点的线宽,加以平均而定为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平均线宽。后文中提到金属细线的线宽时,都是指平均线宽,取得方法可参考上述介绍,不再赘述。同样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线宽也可以用上述的「平均线宽」方式来进行计算。
以下将继续介绍感应电极与导电组件与透光基底106表面其他膜层的相对设置位置。请参考图2,图2中的透光基底106的下侧作为触控面,而触控板100还包括装饰层120设于透光基底106的上表面,位于周围区104并定义出周围区104的范围,装饰层120的材料举例为陶瓷、类钻碳、颜色油墨、光阻或树脂材料,但不以此为限。装饰层120在感测组件114的区域的各功能键单元144分别具有一功能孔1201,定义出功能键图案118。感测组件114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与装饰层120部分重叠,且功能孔1201内设置了部分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因此,从触控面一侧来看,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会经由功能孔1201而被装饰层120所曝露,由于被曝露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是由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所构成,因此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若从触控板100的背侧(即图2的上侧)提供光源,那么各功能键单元144都可以提供发光触控按键的功能。
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3,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电极还包括一部分延伸到周围区104,图3中的感应电极是以第二导电电极110为例,第二导电电极110位于周围区104内的部分至少具有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且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是由多条第三金属细线1301所构成,第三金属细线1301的线宽大于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宽,且相邻的任两条第三金属细线1301的第三线距P3小于第一线距P1。举例而言,第三金属细线1301的线宽可相同于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的线宽,但不以此为限。于此,第三金属细线1301的线宽也可以用上述的「平均线宽」方式来进行计算。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成感应电极的金属网格层150在周围区104的部分或是与装饰层120重叠的部分中,其金属网格结构具有较透光区102的金属网格结构为粗的金属细线或较小的透光率与开口率,此设计可以避免感应电极在装饰层120的侧壁与表面爬坡时发生断线而影响良率,且因为位于周围区104内的感应电极会被装饰层120遮蔽,因此不会影响视觉效果。进一步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感应电极在周围区104发生断线,可以设计金属网格层150在延伸到周围区104与透光区102的交界处开始具有较粗的金属细线,也可以在周围区104与透光区102的交界处「附近」开始具有较粗的金属细线,亦即在图3中范围T的区域内开始具有较粗的线宽,也就是具有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举例而言,在变化实施例中,金属网格层150可以在虚线T1以左为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而在虚线T1的右侧为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此设计可以避免因工艺误差而导致装饰层120曝露出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需注意的是,范围T所涵盖的区域可依工艺条件与产品需求而定。有关其他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与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的交界位置请参考图4到图5A。
触控板100的第一金属细线1121、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及第三金属细线1301的材料可包括铝、铜、银、铬、钛、钼、钕、金的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的合金、上述材料的金属氧化物、上述材料的复合层或上述材料与上述材料的合金的复合层。更进一步而言,当第一金属细线1121、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及第三金属细线1301具有复合层结构时,其可以为氧化钼/钼/铝/钼复合层结构(MoOx/Mo/Al/Mo multilayered structure)、氧化钼铌合金/钼铌合金/铝铌合金/钼铌合金复合层结构(MoNbOx/MoNb/AlNd/MoNbmultilayered structure)或氧化铜/铜复合层结构(CuOx/Cu multilayered structure)的其中一种,但不以此为限。其中,上述复合层结构中的金属氧化物层具有雾化作用,可以降低金属反光色泽的明显度,避免金属结构被人眼看见。因此,也可以说第一金属细线1121、第二金属细线1161、1161’及第三金属细线1301在接近触控面的表面有经过雾化处理,或具有雾化表面。
请再参考图1A,触控板100还包括多条周围走线156、158,159分别电连接到第一导电电极108、第二导电电极110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8,且周围走线156、158、159是设置在周围区104,汇集于周围区104的上部,以电连接或耦合于一外部控制单元而提供触控板100的感测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周围走线156、158、159也可以汇集于周围区104的下部或侧部。此外,图1A仅画出周围走线156、158、159以为示意,并省略了面板上的其他可能导线。在本实施例中,周围走线156、158、159是由金属层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再者,触控板100的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长度大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长度,在较佳情况下,整条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阻抗值(impedance)应大于或等于整条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阻抗值。在本实施例中,构成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膜层厚度都相同,长度较长的第一导电电极108的阻抗大于长度较短的第二导电电极110的阻抗。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使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的膜层厚度不相同(或前述其他方法)来调整两个电极的各自阻抗值,以达到让具有较长长度的导电电极的阻抗值大于、等于或小于长度较短的导电电极的阻抗值的目的。
请参考图1B,图1B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容式感应电极的触控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A与图1B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分别具有三角形形状,互相颠倒设置排列,利用自容式驱动方式来感测触控操作,即利用导电物体(如手指或触控笔)与导电电极之间所形成的电容,以侦测第一导电电极108与第二导电电极110电容的各自变化,其中,各第一导电电极108独立进行驱动与感测动作,各第一导电电极108独立进行驱动与感测动作。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感应电极的排列与设置方式不限于图1A与图1B所示者,也可以是多个互相分离设置的矩形导电电极,或可视需要使用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导电电极均匀排列分布于透光区102中,例如复数根条状导电电极搭配多个位于相邻二根条状导电电极之间的块状导电电极,以互容式驱动达到所需的触控感应侦测效果。需注意的是,图1A仅画出部分周围走线156、158、159以为示意,并省略了部分与感测组件114相接的走线和面板上的其他可能导线。同样的,为提高图示的可读性,在图1B中也省略了绘示连接于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的走线,事实上,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还是要透过走线电连接到外部控制电路。
下文将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样态进行说明,且为简化说明,以下说明主要针对各实施例的不同处进行详述,而不再对相同的部分作重复赘述。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组件是以相同的标号进行标示,以利于各实施例间互相对照。
请参考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对应于图1A的切线3-3’。本变化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触控板100另具有一缓冲区132,位于周围区104与透光区102之间,亦即缓冲区132环状包围透光区102。感应电极(以第二导电电极110为例)延伸到周围区104时还包括一部分设置在缓冲区132内,该部分同样具有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其所包括的第三金属细线1301具有比第一金属细线1121更大的线宽,容易被人眼看到。因此,在此变化实施例中,由触控面观看,在周围区104与透光区102的交界处可看到缓冲区132内的感应电极,其具有金属反射光泽的视觉效果,又由于第三金属细线1301具有金属光泽,所以缓冲区132内被曝露的感应电极可以应用为触控板100的外观设计。
请参考图5A,图5A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对应于图1A的切线3-3’。本变化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装饰层120包括三层子装饰层120a、120b、120c依序堆栈在透光基底106表面。并且,触控板100还包括一内框层154,其同时设于缓冲区132与部分周围区104内。内框层154位于周围区104的部分设于装饰层120与透光基底106之间,而内框层154位于缓冲区132的部分设于感应电极(以第二导电电极110为代表)与透光基底106之间。在较佳情况下,内框层154的材料具有高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例如为黑色材料,能遮蔽装饰层120内缘不平整处。本实施例的装饰层120的颜色属于浅色系或是OD值较低,为了提高遮蔽效果,因此以三层子装饰层120a、120b、120c相互堆栈,然而,此结构会使装饰层120的整体厚度大为提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设计使感应电极在延伸到周围区104之前,从缓冲区132内即开始具有较粗的金属细线,以避免感应电极在爬坡时发生断裂。如图5A所示,感应电极的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与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的交界处位于缓冲区132内,且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完全被内框层154与装饰层120所遮蔽,因此使用者不会看到线宽较粗的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再者,为了提高周围区104的遮蔽效果,在装饰层120表面可另设置OD值较高的遮光层152。此外,本实用新型三层子装饰层120a、120b、120c的堆栈方式与个别的图形范围并不限于图5A所示者,例如子装饰层120c可以比子装饰层120b具有较大的图形范围并且包覆子装饰层120b的表面与侧壁,以减少牛角问题,但不以此为限。
图5B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变化实施例的触控板100为一双片基底式触控板,透光基底106是作为触控板100的盖板,而感应电极与导电组件是设置在另一基底140上,并位于基底140朝向透光基底106的表面上(图5B所示的上表面),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变化形中,感应电极与导电组件也可设置在基底140背向透光基底106的表面上(例如图5B中基底140的下表面)。在本变化实施例中,延伸到周围区104的感应电极(以第二导电电极110为例)不需要设置在装饰层120表面,但仍会被装饰层120遮蔽,所以在周围区104的感应电极可具有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具有较粗的第三金属细线1301,或单位面积中具有较多数量的第三金属细线1301。
请参考图6与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功能键单元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7-7’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功能键电极126是由金属层134所构成,亦即不是由前述的金属细线构成,金属层134覆盖部分装饰层120,且金属层134的一部分位于装饰层120的功能孔1201内。在较佳情况下,功能孔1201内的金属层134应有一定的透光性,以突显出功能键图案118,例如,可以使功能孔1201内金属层134的膜厚达到具有半透效果,或者功能孔1201内的金属层134可具有多个微孔洞1341,但不以此为限,其中各该微孔洞1341的孔径为120微米以下为较佳。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仍是由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所构成,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以金属层134制作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的好处是能进一步降低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的阻抗值,并且用户在观看功能孔1201位置时呈现金属反射的视效效果。
请参考图8与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三实施例的功能键单元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触控板沿着切线9-9’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金属层134具有一功能孔1342,其图案相似于装饰层120的功能孔1201,且第一功能键电极126所具有的功能孔1342的尺寸以大于装饰层120的功能孔1201的尺寸为较佳,此设计可以避免金属层134被功能孔1201所曝露而被使用者看见,也可以使功能孔1201有良好的透光性而突显出功能键图案118。再者,功能孔1201内也可以选择设置有一覆盖层(未绘示),例如银胶。这样的设计可以作为用户在观看功能孔1201位置时视效上的另一种选择。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四实施例的功能键单元的放大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61与第二部分1262分别由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与金属层134所构成。如图10所示,在功能键图案118区域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的第一部分1261是由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所构成,而在功能键图案118外围的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的第二部分1262是由金属层134所构成,第一部分1261的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会部分覆盖装饰层120(类似图2所示者)并填入功能孔1201中。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也由金属层134所构成并绝缘于第一功能键电极126。此设计可以兼顾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的导电性以及功能键图案118的透光性。需注意的是,以金属层134制作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的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前述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以及后续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个不同处在于在同一功能键单元144中,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的外形为梳状或锯齿状,两者的梳状部分彼此相对互补设置,且第一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6、128的金属网格结构116、116’中各网格都具有菱形图案,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个不同点是周围走线158和156也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亦即,本实施例触控板100设置在周围区104的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第二功能键电极128与周围走线156、158,都具有金属网格结构,甚至接地走线或防静电组件(图未示)也可具有金属网格结构。其中,周围走线158、156的走线宽度W可为约20到40微米,而第二金属细线1161”的线宽为大于或等于约5微米,例如为5微米,较佳地为10微米以上,但不以此为限。此设计的好处是透光区102的感应组件与周围区104的导电组件可以有相类似的工艺条件与需求。
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功能键电极126的外形为菱形,而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的外形为矩形而具有类棱形缺口,其包围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且各功能键单元144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没有相连,但不以此为限,在变化实施例中,各功能键单元144的第二功能键电极128也可以相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6、128的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116’都具有菱形图案,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3,图13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七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周围区104只设置在透光区102的上、下两侧,透光区102的左右两侧邻接触控板100边缘。周围走线158和156在周围区104的部分具有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而周围走线158和156在透光区102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图13中只有连接第二导电电极110的周围走线158会经过透光区102),其中第二金属网格结构116”由第二金属细线1161”构成,而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由第一金属细线1121’构成,且第二金属细线1161”的线宽大于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宽,或是相邻的任两条第二金属细线1161”的线距小于相邻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距,使得周围走线158和156在周围区104的部分阻抗值小于其在透光区102的部分;再者,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宽等于透光区102内的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中第一金属细线1121线宽,且相邻的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距等于相邻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的线距。需注意的是,上述用来定义线距的相邻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是指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相电连接的相邻两条第一金属细线1121’。举例而言,第二金属细线1161”的线宽或线距可以相同于用来制作第二功能键电极128的第二金属细线1161’的线宽或线距,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透光区102的周围走线158由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所构成,因此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即使设置在透光区102也不容易被使用者发现,因此触控板100的周围区104仅需设置在上、下两侧,可以提供触控板100的外观变化弹性。
请参考图14,图14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八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触控板100为OGS触控板,且其感应电极具有双层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109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111,分别由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二金属网格层162所形成并依序设于基底106上表面,且基底106上另设有位于周围区104内的装饰层120、整面覆盖第一导电电极109与装饰层120的第一绝缘层136、以及覆盖第二导电电极111与第一绝缘层136的第二绝缘层138,其中第一绝缘层136与第二绝缘层138的材料举例为有机绝缘材料或无机绝缘材料(例如SiO2或SiNx),可以分别为单层或复合材料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与第二绝缘层136、138分别具有接触洞1361、1381,曝露出第二导电电极111的接触组件1111与第一导电电极109的接触组件1091。需注意的是,第二导电电极111与第一导电电极109在透光区102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而在周围区104的部分具有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且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中金属细线的线宽大于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或者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中金属细线的线距小于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以第二导电电极111为例,第二金属网格层162可以为单层或多层复合膜层,例如包括由氧化钼层1621、钼层1622、铝层1623及钼层1624所构成的复合结构,其中氧化钼层具有雾化效果,能使金属细线不易被人眼看见,在此一例中金属网格层也可以选择铜作为导电层,而氧化铜作为雾化层进行搭配。其他适合的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二金属网格层162的材料如第一实施例所述,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5,图15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九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触控板100为双片基底式触控板,透光基底106用来当作触控板100的盖板,而此一盖板可为前述的透明覆盖板,于此不作赘述,而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二金属网格层162是设置在基底140表面。其中基底140可以为玻璃基底、塑料基底或软性基底,软性基底例如有机膜片,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与TCTF膜片都可作为基底140,但不以此为限,在一实施方式中,基底140也可以是一减薄的薄玻璃基底,其厚度大于或等于0.0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0.25毫米。类似于前一实施例,本实施例触控板100的感应电极具有双层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109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111,分别由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二金属网格层162所形成,但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二金属网格层162设置在基底140表面,而非透光基底106表面。装饰层120设置在基底106面对基底140的一侧,第一绝缘层136整面覆盖第二导电电极111,第二绝缘层138覆盖第一导电电极109,且接触洞1381、1361曝露出了接触组件1091、1111。第二导电电极111与第一导电电极109在透光区102的部分具有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在周围区104的部分具有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且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以大于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为较佳,或者第三金属网格结构130中金属细线的线距小于第一金属网格结构112的线距。
请参考图16,图16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十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图16仅绘示出一个功能键单元144,例如对应图1A切线2-2’的位置。本实施例的触控板100也为双片基底式触控板,其第一功能键电极126与第二功能键电极128都由图案化的金属层134所构成,且金属层134对应功能孔1201的部分具有微孔洞1341,以使功能键图案118区域有较佳的透光性。此外,在功能孔1201内还可选择性地填入银胶材料142或在功能孔1201表面设置银胶材料142,可以使功能键有金属光泽。
在前文中已介绍了本实用新型触控板中感应电极与导电组件的金属网格结构的设置,以下将继续介绍本实用新型触控板可应用于各式膜层与基底堆栈的不同形式触控板,亦即,下文中各种形式的触控板或触控显示设备都可适用前述实施例的导电组件与感应电极的设计。
请参考图17,图17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一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本变化形触控板100包括一触控结构166,通过一黏着层164而设置在透光基底106表面,其中触控结构166包括第一绝缘层136、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以及第二金属网格层162,且第二金属网格层162与第一金属网格层160分别包括了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电极108或109与第二导电电极110或111的其中一个,也可以说,在图1A到图16所示的第一导电电极108/109与第二导电电极110/111在本图中分别以第二金属网格层162与第一金属网格层160的其中一个来表示其设置位置。第一绝缘层136可包括例如透明绝缘薄膜、透明绝缘塑料基底或透明绝缘玻璃基底、有机绝缘层、无机绝缘层,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金属网格层16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6的第二侧136b,而第二金属网格层162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6的第一侧136a,但不以此为限。此外,透光基底106为一透明覆盖板,且透光基底106可视为触控板100的一部分,用以提供触控结构166保护功能。透光基底106可例如为玻璃基底、石英基底或塑料基底等透明覆基底,但不限于此。再者,触控板100可设置在一显示面板168的上侧,通过设置在触控板100与显示面板168之间的一黏着层170以结合触控板100与显示面板168,形成一触控显示设备200。显示面板168可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一电湿润显示面板、一电子墨水显示面板或一电浆显示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8,图18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二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8所示,相较于图17,本变化形的触控板100的黏着层164是设置在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一绝缘层136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金属网格层160直接形成于透光基底106上,且第一金属网格层160可透过黏着层164与第一绝缘层136接合。另外,在其他变化形中,第二金属网格层162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36的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是指面对第一金属网格层160的一面(未绘示)。
请参考图19,图19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三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9所示,相较于图17,本变化形的触控板100还包括一第二绝缘层138以及一黏着层172。其中,第二绝缘层138设置在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透光基底106之间,且第一金属网格层160是直接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38上。黏着层164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38与透光基底106之间,用以接合第二绝缘层138与透光基底106。另外,黏着层172设置在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一绝缘层136之间,并用以接合第一金属网格层160与第一绝缘层136。
请参考图20,图20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四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相较于图17,本变化形的触控板100在应用于触控显示设备200时,省略了用来接合触控板100与显示面板168的黏着层。本变化形的显示面板168包括上基底1681,例如为显示面板168的彩色滤光片基底,但不限于此。第二金属网格层162、第一绝缘层136与第一金属网格层160是依序形成于上基底1681的外表面1681a上,而不需利用前述的黏着层将第一绝缘层136与上基底1681结合。另外,透光基底106仍透过黏着层164而与第一金属网格层160接合。
请参考图21,图2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板的第五种膜层堆栈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1所示,相较于图20,本变化形的触控显示设备200进一步省略了第一绝缘层。也就是说,本变化形的触控板100的第二金属网格层162设置在上基底1681的一内表面1681b上,并且位于显示面板168内,而第一金属网格层160形成于上基底1681的外表面1681a上,因此第二金属网格层162与第一金属网格层160可透过上基底1681彼此电性绝缘。
此外,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属细线1121、1121’、1161、1161’、1161”、1301都是以直线表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实际上,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属细线1121、1121’、1161、1161’、1161”、1301也可以是曲折的线段构成网格图案,且相邻的任两条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在一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延伸且彼此电连接;并且,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属细线1121、1121’、1161、1161’、1161”、1301也可以由黄光工艺或喷印形成在基底上;或者,先将一绝缘层形成在基底上,并在绝缘层挖开一预定深度的沟槽,并将上述金属细线1121、1121’、1161、1161’、1161”、1301布设于该些沟槽内。该绝缘层例如一有机聚合物层(如polyimide)。又或者,直接以雷射蚀刻基底以形成预定深度的沟槽,并将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金属细线1121、1121’、1161、1161’、1161”、1301布设于该些沟槽内。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精神之一是以金属网格层来制作周围区的某些导电组件,例如(但不限于)周围走线或具有感测功能的感测组件,并且周围区的导电组件的金属网格结构的金属细线可以具有较小的线距或较大的线宽,在此,全文线宽均是以前述所提的平均线宽来定义的,因金属网格层的厚度比传统金属氧化物膜层的厚度厚,其在爬坡时发生断线的机率较低,即使在功能键区域因装饰层与透光基底的表面有较大的高低落差,金属细线也能有较好的爬坡表现,而且金属网格层具有低阻抗优势,可以提高功能键的触控灵敏度。再者,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使具有金属网格结构的感应电极在延伸到周围区的部分具有较粗的金属细线,同样能提高其导电性并降低断线机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1)

1.一种触控板,具有一透光区与位于该透光区的至少一侧的一周围区,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板包括: 
一感应电极,至少设于该透光区,该感应电极位于该透光区的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一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一金属细线所构成;以及 
一导电组件,设于该周围区,该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二金属细线所构成,其中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大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一线距,且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二线距,其中该第一线距大于该第二线距,其中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且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电组件包括一周围走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周围走线的走线宽度为20到40微米,而该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等于或大于5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组件具有感测功能,用来当作该触控板的一功能键的感测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装饰层设于该周围区,该装饰层在该感测组件的区域具有一功能孔,定义出一功能键图案,且该导电组件与该装饰层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功能孔内设置了该感测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组件包括: 
一第一功能键电极;以及 
一第二功能键电极,位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侧,其中该第二功能键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且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部分位于该功能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层还包括多个微孔洞,设于该功能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该金属层具有一功能孔,其图案相似于该装饰层的该功能孔,且该金属层的该功能孔的尺寸大于该装饰层的该功能孔的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部分由一金属层所构成,而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另一部分由该导电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所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功能键电极由该导电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所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功能孔内设置有银胶。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透光基底与一装饰层,该装饰层设于该透光基底的表面上并位于该周围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另延伸到该周围区,且该感应电极位于该周围区的部分至少具有一第三金属网格结构,该第三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三金属细线所构成,该些第三金属细线的线宽大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三金属细线的线宽等于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另具有位于该周围区与该透光区之间的一缓冲区,且该感应电极还包括一部分设置在该缓冲区内,该感应电极设置在该缓冲区的部分具有该第三金属网格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内框层,同时设于该缓冲区与部分该周围区,该内框层位于该周围区的部分设置在该装饰层与该透光基底之间,而该内框层位于该缓冲区的部分设置在该感应电极与该透光基底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底,设于该透光基底的一侧并平行于该透光基底,且该感应电极与该导电组件设置在该基底朝向或背向该透光基底的表面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包括: 
至少一第一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至少一第二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第二导电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导电电极; 
其中该第一导电电极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长度,且该第一导电电极的阻抗值大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阻抗值。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膜层厚度不等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膜层厚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与该些第二金属细线具有氧化钼/钼/铝/钼复合层结构、氧化钼铌合金/钼铌合金/铝铌合金/钼铌合金复合层结构或氧化铜/铜复合层结构。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两者互相绝缘,其中该些第一导电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些第二导电电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些第一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该些第二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不同。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两者互相绝缘,其中该些第一导电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些第二导电电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些第一导电电极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与该些第二导电电极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不同。 
27.一种触控板,具有一透光区与位于该透光区的至少一侧的一周围区,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板包括: 
一感应电极,至少设于该透光区,该感应电极位于该透光区的部分具有一第一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一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一金属细线所构成,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一线距,其中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一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连接;以及 
一导电组件,设于该周围区,该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第二金属网格结构,且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二金属细线所构成,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具有一第二线距,其中前述相邻的任两条该些第二金属细线朝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电性连,且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等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该第二线距小于该第一线距,且单位面积中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数量大于单位面积中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数量。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组件包括一周围走线。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周围走线的走线宽度为20到40微米,而该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为等于或大于5微米。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组件具有感测功能,用来当作该触控板的一功能键的感测组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装饰层设于该周围区,该装饰层在该感测组件的区域具有一功能孔,定义出一功能键图案,且该导电组件是与该装饰层部分重叠。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功能孔内设置了该感测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测组件包括: 
一第一功能键电极;以及 
一第二功能键电极,位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侧,其中该第二功能键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且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部分位于该功能孔内。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层还包括多个微孔洞,设于该功能孔内。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由一金属层所构成,该金属层具有一功能孔,其图案相似于该装饰层的该功能孔,且该金属层的该功能孔的尺寸大于该装饰层的该功能孔的尺寸。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一部分由一金属层所构成,而该第一功能键电极的另一部分由该导电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所构成。 
38.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功能键电极由该导电组件具有该第二金属网格结构的部分所构成。 
39.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功能键电极导电组件由一金属层所构成。 
40.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功能孔内设有银胶。 
4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透光基底与一装饰层,该装饰层设于该透光基底的表面上并位于该周围区。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另延伸到该周围区,且该感应电极位于该周围区的部分至少具有一第三金属网格结构,该第三金属网格结构是由多条第三金属细线所构成,该些第三金属细线的线宽大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的线宽。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三金属细线的线宽等于该些第二金属细线的线宽。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板另具有一缓冲区,位于该周围区与该透光区之间,且该感应电极还包括一部分设置在该缓冲区内,该感应电极设置在该缓冲区的部分具有该第三金属网格结构。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内框层,同时设于该缓冲区与部分该周围区,该内框层位于该周围区的部分是设于该装饰层与该透光基底之间,而该内框层位于该缓冲区的部分是设于该感应电极与该透光基底之间。 
46.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底,设于该透光基底的一侧并平行于该透光基底,且该感应电极与该导电组件设置在该基底朝向或背向该透光基底的表面上。 
4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包括: 
至少一第一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至少一第二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第二导电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导电电极; 
其中该第一导电电极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长度,且该第一导电电极的阻抗值大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阻抗值。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膜层厚度不等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膜层厚度。 
4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金属细线与该些第二金属细线具有氧化钼/钼/铝/钼复合层结构、氧化钼铌合金/钼铌合金/铝铌合金/钼铌合金复合层结构或氧化铜/铜复合层结构。 
5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两者互相绝缘,其中该些第一导电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些第二导电电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些第一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该些第二导电电极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不同。 
5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与多个第二导电电极,两者互相绝缘,其中该些第一导电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些第二导电电极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该些第一导电电极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与该些第二导电电极的金属网格的密度不同。 
CN201420047776.4U 2014-01-24 2014-01-24 触控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6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47776.4U CN203746036U (zh) 2014-01-24 2014-01-24 触控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47776.4U CN203746036U (zh) 2014-01-24 2014-01-24 触控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6036U true CN203746036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4777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6036U (zh) 2014-01-24 2014-01-24 触控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46036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8088A (zh) * 2015-01-29 2015-05-06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和制作所述电容式触摸屏的掩膜装置
CN104808824A (zh) * 2014-01-24 2015-07-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
CN105739803A (zh) * 2016-02-26 2016-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触摸装置
CN105824444A (zh) * 2015-01-07 2016-08-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WO2018040712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783690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7831937A (zh) * 2017-11-07 2018-03-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CN110888558A (zh) * 2020-01-02 2020-03-1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CN111367426A (zh) * 2019-12-24 2020-07-03 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与触控显示屏
WO2022021580A1 (zh) * 2020-07-27 2022-02-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824A (zh) * 2014-01-24 2015-07-2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
CN105824444A (zh) * 2015-01-07 2016-08-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5824444B (zh) * 2015-01-07 2019-05-1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4598088B (zh) * 2015-01-29 2018-11-13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和制作所述电容式触摸屏的掩膜装置
CN104598088A (zh) * 2015-01-29 2015-05-06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和制作所述电容式触摸屏的掩膜装置
CN105739803A (zh) * 2016-02-26 2016-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触摸装置
US10545617B2 (en) 2016-02-26 2020-01-2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screen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evice
CN105739803B (zh) * 2016-02-26 2018-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触摸装置
CN107783690A (zh) * 2016-08-31 2018-03-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WO2018040712A1 (zh) * 2016-08-31 2018-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783690B (zh) * 2016-08-31 2021-03-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US11061266B2 (en) 2016-08-31 2021-07-1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276736B2 (en) 2016-08-31 2022-03-15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having touch sensor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831937A (zh) * 2017-11-07 2018-03-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CN107831937B (zh) * 2017-11-07 2020-11-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CN111367426A (zh) * 2019-12-24 2020-07-03 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与触控显示屏
CN110888558A (zh) * 2020-01-02 2020-03-1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CN110888558B (zh) * 2020-01-02 2024-01-02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和触控装置
WO2022021580A1 (zh) * 2020-07-27 2022-02-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US11703980B2 (en) 2020-07-27 2023-07-18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6036U (zh) 触控板
CN104808824A (zh) 触控板
TWI585659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降低電容式觸控面板的金屬導體可見度之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US9454267B2 (en) Touch sensing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4965006B2 (ja) 透光型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46578B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E202014004923U1 (de) Bildschirm-Tastfeld
US20120298405A1 (en) Electrode structure of the touch panel,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panel
US20130314347A1 (en) Touch panel and input device using same
US9134838B2 (en) Touch panel
TWM446367U (zh) 觸控裝置
KR20170124057A (ko) 터치 센싱 장치, 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터치 디바이스 및 전자 기기
KR102294702B1 (ko) 터치 패널
CN203084688U (zh) 一种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5750466B2 (ja) 静電容量式入力装置
KR102281616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제조 방법
CN204203916U (zh) 保护盖板及触控面板
US10503333B2 (en) Touch panel
CN203720818U (zh) 单片式电容触摸屏
CN104731398A (zh) 触控面板
CN104656968A (zh) 触控板
KR20150043845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2199613B1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530835B (zh) 觸控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觸控面板之製造方法
KR101248813B1 (ko) 단일 적층 구조를 갖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