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5822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5822U
CN203705822U CN201320599110.5U CN201320599110U CN203705822U CN 203705822 U CN203705822 U CN 203705822U CN 201320599110 U CN201320599110 U CN 201320599110U CN 203705822 U CN203705822 U CN 203705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roller
mounting table
main body
guide piece
apparatus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991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筒井響子
植山淳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5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58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被送出时的歪斜。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形成有开口(89)的装置主体(8);具有感光体(22)的图像形成部(20);送出辊(11);载放片材(99)的载放台(110),该载放台(110)可在离开位置与接近位置之间变位;侧导向件(130A、130B),该侧导向件可沿片材(99)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载放台(110),与压板(110)一体地变位,并且从开口(89)侧向送出辊(11)侧延伸;曝光部(29),该曝光部设置在感光体(22)的送出辊(11)侧,对感光体(22)进行曝光;以及覆盖曝光部(29)的壁部(29A)。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壁部(29A)的送出辊(11)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图像形成部、送出辊、载放台、侧导向件、以及曝光部。在装置主体上形成有开口。图像形成部设置在装置主体内,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送出辊设置在装置主体内,送出片材。载放台设置在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离开位置接近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在载放台上载放片材。 
侧导向件设置在相对于送出辊比载放台更向开口侧离开的平坦部分。即,侧导向件没有设置在载放台上。侧导向件可在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上滑动。曝光部设置在感光体的开口侧,对感光体进行曝光。 
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上述结构输送片材,在该片材上形成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3324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未设置于载放台的侧导向件相对于送出辊比载放台更向开口侧离开,因此,在送出辊附近,难以在宽度方向上可靠地对片材定位。其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被送出时,可能会发生歪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以往的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被送出时的歪斜。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 
送出辊,该送出辊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将所述片材送出; 
载放台,该载放台载放所述片材,该载放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所述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所述离开位置接近所述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 
侧导向件,该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所述载放台的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载放台,与所述载放台一体地向所述离开位置或所述接近位置变位,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送出辊侧延伸; 
曝光部,该曝光部设置在所述感光体的所述开口侧,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以及 
壁部,该壁部覆盖所述曝光部,该壁部形成有使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的光通过用的通过孔, 
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所述壁部的所述送出辊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载放台。侧导向件在宽度方向上对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进行定位,并且与向离开位置或接近位置变位的载放台一体地变位。并且,侧导向件延伸到覆盖曝光部的壁部的送出辊侧。这样一来,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于载放台的侧导向件接近送出辊,故能够在送出辊附近在宽度方向上可靠地对片材进行定位。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抑制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被送出时的歪斜。 
图像形成部最好具有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感光体,被设置成可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并且侧导向件最好延伸到处理盒的开口侧的端部的送出辊侧。采用该结构,侧导向件更接近送出辊,因此能够在送出辊附近在宽度方向上更可靠地对片材进行定位。其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可靠地抑制载放于载放台的片材被送出时的歪斜。 
从宽度方向看,侧导向件最好延伸到与送出辊重合的位置。采用该结构,侧导向件更接近送出辊,因此能够在送出辊附近在宽度方向上更可靠地对片材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最好还具有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配置在开口与感光体之间、且载放台与感光体之间,遮住从开口向感光体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采用该结构,通过遮光部件,使得从开口进入装置主体内的光难以到达感光体,因此能够通过曝光部良好地进行感光体的曝光。 
侧导向件的与支撑于载放台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缘,最好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与遮光部件的形状吻合地向载放台侧切下。采用该结构,即使载放台变位到接近位置, 在装置主体内侧导向件接近位于侧导向件的与支撑于载放台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遮光部件,也能够通过切口抑制遮光部件与侧导向件的与支撑于载放台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干涉。因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侧导向件的整体,易于确保一定程度的高度,因此可以增加片材的装载片数。 
最好是图像形成部具有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感光体,被设置成可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侧导向件延伸到处理盒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的所述送出辊侧,处理盒兼作遮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采用该结构,与处理盒和遮光部件为完全不同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最好还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装置主体内,保持送出辊。侧导向件最好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比更远离送出辊。并且,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最好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与位于第一位置的侧导向件相比更接近送出辊。 
采用该结构,由于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宽度方向上比位于第一位置的侧导向件更接近送出辊,因此即使与向接近位置变位的载放台一体地变位的侧导向件上升,框架与侧导向件也不会干涉。因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易于使框架和侧导向件在上下方向上接近。其结果,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实现上下方向的薄型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 
送出辊,该送出辊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将所述片材送出; 
载放台,该载放台载放所述片材,该载放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所述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所述离开位置接近所述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以及 
侧导向件,该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所述载放台的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载放台,与所述载放台一体地向所述离开位置或所述接近位置变位,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送出辊侧延伸, 
在所述载放台配置在所述接近位置时,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与所述送出辊重合的位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 
送出辊,该送出辊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将所述片材送出; 
载放台,该载放台载放所述片材,该载放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所述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所述离开位置接近所述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 
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载放台的与所述送出辊相对的位置,向被载放的所述片材赋予摩擦阻力;以及 
侧导向件,该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所述载放台的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载放台,与所述载放台一体地向所述离开位置或所述接近位置变位,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送出辊侧延伸, 
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与所述摩擦部件重合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将侧框架、框架、压板、侧导向件等拔出后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从左下后方看图3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将框架、压板、侧导向件等拔出后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表示框架的俯视图,是表示框架、侧框架、送出辊、侧导向件等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说明片材的送出动作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的示意剖面图。 
图8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表示图6的A-A剖面的局部示意剖面图。 
图9是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央的示意剖面图。 
图10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表示与图8相同的剖面的局部示意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99 片材; 
P1 输送路径; 
8 装置主体; 
11 送出辊; 
110 载放台(压板); 
130A、130B 侧导向件; 
20 图像形成部; 
21 处理盒; 
22 感光体(感光鼓); 
29、229 曝光部(扫描部); 
29A 壁部; 
89 开口; 
21 遮光部件(处理盒); 
21A 遮光部件(处理盒)的下表面; 
130C 切口; 
50 框架(输送部保持框架); 
51A、51B 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29B 通过孔(激光通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的实施例1、2。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具体形态的一例。在图1中,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有开口89的一侧规定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将朝向开口89时的左手侧规定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并表示前后、左右及上下的各方向。并且,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各方向全部与图1所示的各方向对应地表示。下面,根据图1等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有的各结构要素。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黑白激光打印机。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8、输送部10、分离垫13、输送辊对14A、14B、输送部保持框架50、开闭式托盘120、压板110、侧导向件130A、130B、图像形成部20、扫描部29、壁部29A、定影部30以及排出辊对19A、19B。 
装置主体8为后表面8R侧相对于前表面8F侧阶梯状高出的大致箱状体。如图2~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8的内侧,设有左右一对侧框架58A、58B、输送滑槽59、输送部保持框架50、以及未图示的框架部件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的下侧,形成有使装置主体8的内外连通的开口89。在装置主体8的上侧,设有构成装置主体8的上侧外表面的主体罩7。在侧面看时,主体罩7沿着装置主体8的带台阶的形状,弯曲成曲柄状。 
在主体罩7中,在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侧延伸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排出托盘72。并且,在主体罩7上设有辅助托盘72A。辅助托盘72A被支撑于主体罩7,且可在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相对于排出托盘72向前方展开的状态、与图2中实线所示的从上方覆盖排出托盘72的状态之间变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罩7的排出托盘72的后端缘侧,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立壁面7W。在立壁面7W上,形成有使装置主体8的内外连通地开口的排出口71。 
如图3和图4所示,侧框架58A、58B是沿着装置主体8的左右侧面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树脂成形部件。 
如图2~图4所示,输送滑槽59是在装置主体8内沿着后表面8R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的树脂成形部件。输送滑槽59的左端缘与左侧的侧框架58A结合。输送滑槽59的右端缘与右侧的侧框架58B结合。 
输送滑槽59具有垂直面59U和倾斜面59D。垂直面59U相对于后表面8R向前方离开,且从装置主体8的底部垂直地立起。倾斜面59D从垂直面59U的上端缘侧向后表面8R上升地倾斜。倾斜面59D的上端缘侧延伸到输送部10所具有的分离辊12的后方。在倾斜面59D上设有板状的作为摩擦部件的分离垫13。 
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输送部保持框架50是在装置主体8内相对于输送滑槽59的倾斜面59D位于上方且前方、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树脂成形部件。输送部保持框架50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的一例。 
如图3和图6所示,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后侧的左端缘50A与左侧的侧框架58A结合。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后侧的右端缘50B与右侧的侧框架58B结合。 
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前侧的左端部51A位于左端缘50A的前方,且从左端缘50A向右方凹陷成大致矩形状。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前侧的右端部51B位于右端缘50B的前方,且从右端缘50B向左方凹陷成大致矩形状。 
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8上设有输送片材99的输送路径P1。输送路径P1从输 送滑槽59的垂直面59U的上端缘沿着倾斜面59D向装置主体8的后表面8R延伸后,向上方改变方向并大致垂直地延伸。然后,输送路径P1在主体罩7的下侧向前方改变方向并向排出口71延伸,到达排出托盘72。 
输送部10是在装置主体8的后表面8R附近被保持于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输送辊11和分离辊12。 
更具体地说,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后表面8R侧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矩形状地挖通的输送部收容空间50S。送出辊11和分离辊12收容在输送部收容空间50S内。 
并且,如图6所示,输送部保持框架50可旋转地支撑辊轴15。辊轴15连接在设置于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缘50A侧的驱动齿轮10G和分离辊12。 
具体地说,辊轴15的右端部15B向输送部收容空间50S的内部突出规定距离。并且,该辊轴15的右端部15B与分离辊12嵌合。在输送部收容空间50S内,配设有可与辊轴15同轴地摆动的保持架17。保持架17从左右包围分离辊12并向前方延伸,可旋转地支撑送出辊11。保持架17上设有将分离辊12的旋转传递给送出辊11的未图示的传递齿轮。 
另外,辊轴15的左端部15A延伸到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缘50A的左侧,在其顶端部分固定有驱动齿轮10G。另外,从设在装置主体8内的未图示的驱动源向驱动齿轮10G输入驱动力,该驱动齿轮10G通过辊轴15向分离辊12传递旋转驱动力。 
如图2所示,分离辊12位于输送滑槽59的前方。分离辊12位于隔着输送路径P1与设置于倾斜面59D的分离垫13相对的位置。分离垫13被向分离辊12按压。送出辊11位于输送滑槽59和分离辊12的前方。并且,送出辊11位于后述的压板110的压板后端部110R的上方。即,送出辊11和分离辊12位于输送路径P1的最上游侧。 
输送辊对14A、14B位于分离辊12和分离垫13的上方,隔着输送路径P1彼此相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具有后述的侧导向件130A、130B,在输送路径P1的输送辊对14A、14B与图像形成部20之间不设置套准辊。所谓套准辊是进行顶端限制的辊,该顶端限制将输送路径P1限制成所输送的片材99的顶端与片材99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平行。由此,减少部件件数,使制造成本低廉化。 
如图1和图2所示,开闭式托盘120是可摆动地支撑于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的下端缘侧的大致平板状部件。开闭式托盘120在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状态下使开 口89开放。虽然省略图示,但开闭式托盘120通过摆动成在上下方向上立起的状态而封闭开口89。 
压板110是本实用新型的“载放台”的一例。压板110是在装置主体8的底部从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侧向后表面8R侧延伸的大致平板部件。在压板110上多片片材99以层叠状态载放,并从装置主体8的前方经由开口89插入装置主体8的内部。处于开放状态的开闭式托盘120位于压板110的前方,从下方支撑载放在压板110上的片材99的从开口89向前方露出的部分。 
如图5所示,在压板110的接近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的压板前端部110F上设有左右一对的轴部110H。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8上,设有可摆动地支撑两轴部110H的一对轴孔即压板支撑部8H。压板前端部110F通过两轴部110H和两压板支撑部8H,被支撑成可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心X1摆动。 
如图2所示,接近装置主体8的后表面8R的压板后端部110R在前后方向与输送滑槽59的垂直面59U相对。压板110绕摆动轴心X1摆动,由此压板后端部110R在送出辊11的下侧向上下方向变位。 
在压板110的下方设有变位机构119。变位机构119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当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变位机构119被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而转动,如图7所示,变位成向后方上升地倾斜的状态。并且,当图像形成装置动作结束时,变位机构119恢复图2所示的状态。 
在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上进行图像形成时,当变位机构119转动而使压板110变位到接近位置时,载放于压板110的最上层的片材99与送出辊11抵接。然后,送出辊11被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保持与片材99抵接的状态而旋转,从而将压板110上的片材99从前方向后方送出。由此,送出辊11将压板110上的片材99向输送路径P1送出。在本实施例中,片材99被向输送路径P1送出的送出方向是前后方向。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侧导向件130A、130B可沿左右方向滑动地设置于压板110。侧导向件130A、130B在左右方向彼此相对,并且从开口89侧向送出辊11侧沿前后方向屏风状地延伸。 
如图2所示,侧导向件130A、130B的接近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的导向件前端部130F位于摆动轴心X1和压板支撑部8H的大致正上方。侧导向件130A、130B的接近装置主体8的后表面8R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位于送出辊11的下侧。 
如图2和图4所示,压板110的背面设有齿条齿轮机构139。齿条齿轮机构139 与侧导向件130A、130B连结。由此,侧导向件130A、130B在压板110上沿左右方向互相接近或远离地联动,能够进行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的宽度方向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中,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 
另外,如图2所示(在图1中省略),在处于开放状态的开闭式托盘120的朝向上方的面上,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设有端部导向件121。通过使端导向件121沿前后方向移动,对片材99的从开口89露出的端部进行限制。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右侧的侧导向件130B上一体地形成有操作部170。操作部170从右侧的侧导向件130B的上端缘侧且导向件前端部130F侧延伸到装置主体8的前表面8F附近。 
通过捏住操作部170并使其沿左右方向移动,侧导向件130B一体地沿左右方向滑动。这样一来,通过齿条齿轮机构139,该动作被传递给左侧的侧导向件130B。由此,侧导向件130A、130B在压板110上在左右方向互相接近或远离。 
将图6中实线所示的侧导向件130A、130B的位置作为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侧导向件130A和侧导向件130B在左右方向以第一宽度W1远离。将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侧导向件130A、130B的位置作为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侧导向件130A和侧导向件130B在左右方向以第二宽度W2远离。这样,侧导向件130A、130B能够在压板110上对从第一宽度W1到第二宽度W2的片材99进行左右方向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宽度W1与A4尺寸的片材99对应,第二宽度W2与信纸尺寸的片材99对应。侧导向件130A、130B构成为可切换成A4尺寸和信纸尺寸这两种状态。另外,图5中的侧导向件130A、130B的位置表示与信纸尺寸(第二宽度W2)对应的状态。 
如图6所示,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部51A和右端部51B在左右方向上、即片材99的宽度方向上比处于第一位置的侧导向件130A、130B更接近送出辊11。由此,在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部51A与左侧的侧导向件130A之间设有左右方向的间隙。并且,在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右端部51B与右侧的侧导向件130B之间也设有左右方向的间隙。 
如图2所示,在变位机构119不转动的状态下,压板110大致水平地延伸,相对于送出辊11向下侧离开。图2所示的压板110的位置是本实用新型的“离开位置”的一例。并且,如图7所示,当变位机构119转动而变位成向后方上升地倾斜的状态时,压板110被变位机构119上压而从离开位置上升,接近送出辊11。图7所示的压板110 的位置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近位置”的一例。接近位置根据压板110上的片材99的层叠片数而变动。 
侧导向件130A、130B与压板110一体地向离开位置或接近位置变位。这里,如图5和图8所示,当压板11变位到接近位置时,左侧的侧导向件130A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进入形成在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部51A的左侧的间隙。并且,当压板11变位到接近位置时,右侧的侧导向件130B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进入形成在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右端部51B的右侧的间隙。 
换而言之,当压板110变位到接近位置时,从左右方向看,左侧的侧导向件130A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与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部51A重合,并且右侧的侧导向件130B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也与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右端部51B重合。由此,侧导向件130A、130B不与输送部保持框架50干涉。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20具有处理盒21、设在处理盒21内部的感光鼓22、转印辊27、显影辊23、供给辊24、收容部26、起电器25等。感光鼓22是本实用新型的“感光体”的一例。 
处理盒21位于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上方,处理盒21为将输送路径P1的大致垂直部分插通在内部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箱状体。处理盒21可装卸地设置于装置主体8。更具体地说,通过使主体罩7从图2所示的状态向上方变位,虽然省略图示,但装置主体8的上侧开放。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处理盒21从装置主体8内向上方拉起,从而可将处理盒21从装置主体8拆下。并且,通过相反的动作,可将处理盒21安装于装置主体8。 
感光鼓22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体。感光鼓22从前方面对输送路径P1的大致垂直部分。转印辊27隔着输送路径P1与感光鼓22相对。感光鼓22与转印辊27一边夹持在输送路径P1的大致垂直部分被输送的片材99一边同步旋转。收容部26收容有用于向感光鼓22供给的色粉。供给辊24从收容部26向显影辊23供给色粉。显影辊23对形成于感光鼓22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起电器25在相对于感光鼓22向上方离开的状态下,与感光鼓22平行地向左右方向延伸。起电器25通过电晕放电使感光鼓22带正电。 
如图8所示,处理盒21的处于感光鼓22下侧的底部21C作为相对于装置主体8装卸处理盒21时把持的把手而向前方延伸。此处,处理盒21以倾斜的状态安装于装置主体8,以使从扫描部29向感光鼓22照射的激光不被遮住。因此,形成其底部21C 的处理盒21的下表面21A处于比感光鼓22低的位置,向下方鼓出。将下表面21A的向下方鼓出的部分作为鼓出部21B。鼓出部21B位于左右侧导向件130A、130B的上方。 
与此相对应,如图5和图8所示,在左右侧导向件130A、130B的与支撑于压板11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即侧导向件130A、130B的上端缘的送出辊11侧,形成有切口130C。切口130C在导向件后端部130R的跟前,与鼓出部21B的形状吻合地向压板110侧即向下方切下。切口130C用于在压板110处于接近位置的状态下避免与处理盒21的干涉。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曝光部”的一例的扫描部29位于处理盒21所具有的感光鼓22的开口89侧即前方侧。换而言之,扫描部29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图像形成部20位于与压板110相同的一侧。扫描部29包括激光光源、多棱镜、fθ透镜以及反射镜等,向位于后方的感光鼓22照射激光。扫描部29由扫描罩28覆盖。 
壁部29A是扫描罩28的后壁。壁部29A配置在扫描部29与处理盒21所具有的感光鼓22之间。壁部29A能够通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孔”的一例的激光通过孔29B,从扫描部29向感光鼓22照射激光,并且从后方覆盖扫描部29而使激光不向其它方向漏出。扫描罩28从壁部29A的上端缘向前方上升地倾斜。 
如图2所示,处理盒21的底部21C配置在壁部29A与感光体22之间、且侧导向件130A、130B与感光体22之间。底部21C向壁部29A接近地向斜前方突出。也就是说,底部21C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感光鼓22与开口89之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位于压板110与感光鼓22之间。由此,底部21C将感光鼓22侧与开口89侧隔开。由此,处理盒21的底部21C将从开口89向感光体22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遮住。处理盒21兼作本实用新型的“遮光部件”。 
定影部30位于输送路径P1的大致垂直部分上的感光鼓22及转印辊27的上方。定影部30具有从前方面对输送路径P1的加热辊31、以及隔着输送路径P1与加热辊31相对的加压辊32。 
排出辊对19A、19B位于输送路径P1的最下游侧、即输送路径P1中的向前方改变方向的部分,面对排出口71。排出辊对19A、19B隔着输送路径P1彼此相对。 
<侧导向件、送出辊、壁部、开口、处理盒等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图2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开口89在比壁部29A更远离送出辊11的位置开口。并且,压板110和侧导向件130A、130B在前后方向上从开口89侧向送出辊11延伸。 
如图2和图7~图8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侧导向件130A、130B向壁部29A的送 出辊11侧延伸。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处理盒21的接近开口89侧的端部的送出辊11侧,所述处理盒21配置在壁部29A的送出辊11侧。换而言之,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处理盒21的下侧的位置。 
如图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压板110处于离开位置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送出辊11的下侧的位置。并且,在压板110处于离开位置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比壁部29A更接近送出辊11的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下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侧导向件130A、130B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位于从送出辊11的最前表面向后方离开长度为L1的位置。 
如图8中的实线所示,在压板110处于接近位置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与送出辊11重合的位置。在压板110处于接近位置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与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部51A和右端部51B重合的位置。 
<图像形成处理的动作> 
图像形成装置1像以下那样在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上形成图像。即,未图示的控制部开始控制时,变位机构119使压板110从图2所示的离开位置向图7所示的接近位置变位。这样,如图7所示,送出辊11与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抵接。 
接着,送出辊11、分离辊12、输送辊对14A、14B、图像形成部20、扫描部29、定影器30以及排出辊对19A、19B联动地工作。这样一来,送出辊11将所抵接的片材99向输送路径P1送出。输送滑槽59的倾斜面59D从下侧与被送出的片材99抵接,片材99被引导成沿输送路径P1被输送。分离辊12与分离垫13一起将被送出的片材99一片一片地分离。输送辊对14A、14B将分离后的片材99向处理盒21输送。 
接着,感光鼓22旋转,其表面通过起电器25均匀地带正电。然后,通过扫描部29照射的激光,使感光鼓22曝光。由此,扫描部29在感光鼓22的表面形成与要形成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接着,显影辊23和供给辊24从收容部26向感光鼓22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色粉。由此,在感光鼓22的表面承载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色粉图像。感光鼓22与被输送的片材99抵接并旋转,作用施加于转印辊27的负电压,由此该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片材99上。 
转印有色粉图像的片材99被沿着输送路径P1进一步大致垂直地输送,到达定影部30。然后,在定影部30,加热辊31将片材99加热。并且,加压辊32将片材99向加热辊31按压,对片材99进行加压。由此,定影部30使色粉图像定影在片材99上。 然后,片材99被向排出辊对19A、19B输送,从排出口71向排出托盘72排出。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完成对于片材99的图像形成处理。 
<作用效果> 
在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侧导向件130A、130B可沿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滑动地设置在压板110上。侧导向件130A、130B在左右方向上对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进行定位,并且与向离开位置或接近位置变位的压板110一体地变位。并且,如图2和图7~图8所示,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覆盖扫描部29的壁部29A的送出辊11侧。这样,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于压板110的侧导向件130A、130B接近于送出辊11,因此能够在送出辊11附近在左右方向上可靠地对片材99进行定位。 
因此,在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抑制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被向输送路径P1送出时的歪斜。其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无需在输送路径P1中的送出辊11与图像形成部20之间设置对向输送路径P1送出的片材99的歪斜进行修正的套准辊等。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省略了套准辊,通过减少部件件数,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并且,如图8所示,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处理盒21的下侧的位置。此外,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延伸到与送出辊11以长度L1重合的位置。由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侧导向件130A、130B更接近送出辊11,因此在送出辊11附近,能够在左右方向更可靠地对片材99定位。其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可靠地抑制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被向输送路径P1送出时的歪斜。 
此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前后方向上,压板110和侧导向件130A、130B从开口89侧向送出辊11延伸。由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在从开口89侧到送出辊11附近的较长的范围内,在左右方向上对片材99更可靠地定位。其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被向输送路径P1送出时的歪斜。 
并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处理盒21兼作通过底部21C遮住从开口89向感光体22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遮光部件。因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处理盒21,使得从开口89进入装置主体8内的光难以到达感光体22,因此能够通过扫描部29良好地进行感光体22的曝光。 
此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侧导向件130A、130B的上端缘的送出辊11侧形成有切口130C,因此即使压板110变位到接近位置而使侧导向件130A、130B接近处理盒21,也能够通过切口130C抑制形成于处理盒21的下表面21A的鼓出部21B与右侧的侧导向件130B的上端缘的送出辊11侧干涉。因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作为侧导向件130A、130B整体,易于确保一定程度的高度,因此可以增加片材99的装载片数。 
另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处理盒21兼作遮光部件,与处理盒21与遮光部件是完全不同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此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左右方向上,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左端部51A和右端部51B相比于位于第一位置的侧导向件130A、130B更接近送出辊11。由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侧导向件130A、130B随着向接近位置变位的压板110而上升,左端部51A和右端部51B也不会与侧导向件130A、130B干涉。因此,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易于使输送部保持框架50与侧导向件130A、130B在上下方向上接近。其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实现上下方向的薄型化。 
(实施例2) 
如图9和图10所示,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扫描部229和壁部229A来代替实施例1的扫描部29和壁部29A。并且,在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压板110的压板后端部110R设有摩擦部件118。另外,在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没有在实施例1中形成于侧导向件130A、130B的切口130C。实施例2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略说明。 
如图9所示,扫描部229是通过多个发光元件线状排列的LED头对图像形成部20的感光体鼓22进行曝光的LED式曝光装置。因此,与扫描激光的实施例1的扫描部29相比,扫描部229更接近感光鼓22。扫描部229位于感光鼓22的前方且上方,并且不与相对于装置主体8被装卸的处理盒21干涉,向感光鼓22倾斜地照射激光。 
壁部229A配置在扫描部229与图像形成部20之间。壁部229A从后方且下方覆盖扫描部229。 
如图9和图10所示,摩擦部件118是由摩擦系数高的材料构成的扁平板部件。在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的片数少时,摩擦部件118对与压板110抵接的片材99作用摩擦力,以使与压板110抵接的片材99不与位于该片材99之上的其它片材99重叠送出。从左右方向看,导向件后端部130R位于与摩擦部件118重合的位置。 
在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9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侧导向件130A、130B也延伸到配置在扫描部229与图像形成部20之间的壁部229A的送出辊11侧。并且,从左右方向看,侧导向件130A、130B的导向件后端部130R延伸到与摩擦部件118重合的位置。 
因此,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1相同,能够抑制载放于压板110的片材99被向输送路径P1送出时的歪斜。 
以上,通过实施例1、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2,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来应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在实施例1中,处理盒21兼作遮光部件,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使输送部保持框架50兼作遮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并且,遮光部件也可以是不同于处理盒21和输送部保持框架50的另外的部件。 
压板在离开位置与接近位置之间既可以摆动,也可以平行移动。并且,压板也可以保持向送出辊下降地倾斜的状态在接近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变位。压板的上下方向的变位不限于垂直也可以是倾斜的。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或多功能一体机等。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 
送出辊,该送出辊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将所述片材送出; 
载放台,该载放台载放所述片材,该载放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所述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所述离开位置接近所述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 
侧导向件,该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所述载放台的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载放台,与所述载放台一体地向所述离开位置或所述接近位置变位,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送出辊侧延伸; 
曝光部,该曝光部设置在所述感光体的所述开口侧,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以及 
壁部,该壁部覆盖所述曝光部,该壁部形成有使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的光通过用的通过孔, 
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所述壁部的所述送出辊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有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所述感光体,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装卸, 
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的所述送出辊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与所述送出辊重合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配置在所述开口与所述感光体之间、且所述载放台与所述感光体之间,遮住从所述开口向所述感光体进入的光的至少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导向件的与支撑于所述载放台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与所述遮光部件的形状吻合地向所述载放台侧切下。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有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所述感光体,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装卸, 
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的所述送出辊侧, 
所述处理盒兼作所述遮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框架,该框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保持所述送出辊; 
所述侧导向件构成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更远离所述送出辊, 
所述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构成为,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侧导向件相比更接近所述送出辊。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 
送出辊,该送出辊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将所述片材送出; 
载放台,该载放台载放所述片材,该载放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所述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所述离开位置接近所述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以及 
侧导向件,该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所述载放台的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载放台,与所述载放台一体地向所述离开位置或所述接近位置变位,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送出辊侧延伸, 
在所述载放台配置在所述接近位置时,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与所述送出辊重合的位置。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具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感光体; 
送出辊,该送出辊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将所述片材送出; 
载放台,该载放台载放所述片材,该载放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可在相对于所述送出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与比所述离开位置接近所述送出辊的接近位置之间变位; 
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载放台的与所述送出辊相对的位置,向被载放的所述片材赋予摩擦阻力;以及 
侧导向件,该侧导向件可沿载放于所述载放台的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载放台,与所述载放台一体地向所述离开位置或所述接近位置变位,并且从所述开口侧向所述送出辊侧延伸, 
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所述侧导向件延伸到与所述摩擦部件重合的位置。 
CN201320599110.5U 2012-09-28 2013-09-26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58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6977A JP5962396B2 (ja) 2012-09-28 2012-09-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16977 2012-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5822U true CN203705822U (zh) 2014-07-09

Family

ID=50745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9911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5822U (zh) 2012-09-28 2013-09-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62396B2 (zh)
CN (1) CN20370582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0228A (ja) * 1990-09-28 1992-05-14 Konica Corp 給紙カセット
JPH1053339A (ja) * 1996-08-07 1998-02-24 Brother Ind Ltd 給紙装置及び印字装置
JP2002154669A (ja) * 2000-11-20 2002-05-28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35337B2 (ja) * 2001-06-13 2008-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62396B2 (ja) 2016-08-03
JP2014069926A (ja) 2014-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8204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486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73648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383962B (zh) 片材收纳盒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87875A (zh)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65146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566389A (zh) 成像装置
CN1027364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调色剂容器
CN105388720A (zh) 手动供给装置以及包括该手动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69727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035312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5234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563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21475B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3705822U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0612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923504A (zh) 片材给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265083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20050117251A (ko) 적재부의 높이를 조절할 수 있는 복합기
CN103576494A (zh) 片材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05070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10210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3111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06150B (zh) 片材输送装置及具备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24511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