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7163U - 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7163U
CN203657163U CN201320812528.XU CN201320812528U CN203657163U CN 203657163 U CN203657163 U CN 203657163U CN 201320812528 U CN201320812528 U CN 201320812528U CN 203657163 U CN203657163 U CN 203657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riven wheel
tooth
gea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1252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本文彦
塚田正司
渡边真文
石黑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Kojim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7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71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利地提高用于手动改变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操作杆的操作感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以能够相对于从动齿轮(48)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的方式配置由使多个风向构件(22)自动地转动的驱动部件(52)驱动的驱动齿轮(40),并且基于弹性恢复力,以弹性变形状态配置用于对驱动齿轮(40)向接近从动齿轮(48)的接近方向施力的弹性构件(92),利用弹性构件(92)的弹性恢复力使驱动齿轮(40)的齿面与从动齿轮(48)的齿面相按压接触。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配设于壳体的内部的多个风向构件的转动而能够改变吹出空气的方向(吹出方向)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改进后的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从车辆中的空气调节装置、外部气体取入口装置等向车厢内吹出空气的空气吹出口处,安装有用于改变吹出空气的方向的空气吹出口装置。该空气吹出口装置通常构成为具有向车厢内开口的壳体,在该壳体内,以相互平行且能够向同一方向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呈平板形状等各种形状的多个叶片(风向构件)。
另外,作为这样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公知有以壳体内的多个叶片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自动地转动的方式构成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在该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存在例如像日本特开2005-138616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所明确的那样、以配设于多个壳体内的多个叶片在唯一的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自动地一齐转动的方式构成的类型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和例如像日本特开2009-29186号公报(专利文献2)等所公开的那样、在多个壳体上分别各设有一个驱动部件、并以各个壳体内的多个叶片在分别设于各个壳体的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自动地转动的方式构成的类型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这两种类型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均是壳体内的多个叶片利用能够沿与各个叶片的旋转轴成直角的方向(多个叶片的配设方向)往复运动的连动构件相互连结而构成的。而且,电动马达等驱动部件的驱动力利用用于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被转换为往复运动,并借助于规定的传递机构向连动构件传递,从而连动构件往复运动而使多个叶片自动地转动,由此,连续地改变吹出空气的方向。
然而,在以往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通常设有用于通过手动操作改变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操作杆。该操作杆与多个叶片中的某一个叶片、或者连动构件和驱动齿轮中的某一者直接或间接地相连结,以能够沿叶片的转动方向位移的方式配置。而且,通过乘员把持该操作杆,并使其向任意的方向运动,从而各个叶片的方向(转动位置)能够向使操作杆移动的方向改变,从壳体的开口部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向期望的方向改变。
这样的操作杆也设于利用上述构造实现了多个叶片的自动转动的以往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但是在该以往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手动操作操作杆时的操作感存在问题。
即,在多个叶片能够自动地转动的以往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在基于驱动部件的驱动力驱动的驱动齿轮和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之间存在齿隙。因此,当操作与叶片、连动构件相连结的操作杆时,在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各自的齿面相接触之后,与这些齿面相按触之前相比操作载荷变大,而且,当操作与驱动齿轮相连结的操作杆时,即使使操作杆移动,直至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各自的齿面相接触为止叶片也丝毫不转动,产生所谓的空操作。因此,在多个叶片能够自动地转动的以往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当手动操作操作杆时,产生操作载荷变化、空操作,因此存在操作感不良这样的固有问题。
另外,为了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感,例如考虑以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全部齿的齿厚、齿槽的宽度等精确地一致的方式高精度地对这些齿进行加工,消除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齿隙。但是,在这样的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全部齿的加工中,需要莫大的成本与劳力。因此,若要利用上述方法谋求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制造成本高涨、制造作业的作业效率明显降低这样的新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8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918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本实用新型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在多个叶片能够自动地转动、并且设有用于通过手动操作改变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操作杆而构成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提供一种改良后的构造,以使得利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驱动的驱动齿轮和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之间的齿隙消失、且能够不导致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制造成本高涨、制造作业的作业效率降低地有利地谋求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且,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该问题,其主旨是一种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向车厢内开口;多个风向构件,它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该壳体内;连动构件,其相互连结该多个风向构件,以能够沿与该风向构件的旋转轴成直角的方向往复运动的方式配置,并通过该往复运动使该多个风向构件连动地转动;驱动部件,其用于产生驱动力;驱动齿轮,其基于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进行驱动;以及传递机构,其配设在该驱动齿轮与上述连动构件之间并具有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通过该从动齿轮伴随着该驱动齿轮的驱动而进行驱动,从而将上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向该连动构件传递,在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上述连动构件往复运动,并且该多个风向构件连动地转动,上述驱动齿轮以在该驱动齿轮与上述从动齿轮的各自的齿形成面相对的相对方向上能够相对于该从动齿轮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利用弹性恢复力对该驱动齿轮向使该驱动齿轮在该齿形成面的相对方向上接近该从动齿轮的方向施力的弹性构件以弹性变形状态设置,该驱动齿轮的齿面与该从动齿轮的齿面在该弹性构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相互按压接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之一,该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构成为设有多个上述壳体,在该多个壳体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轴支承有上述多个风向构件,并且上述连动构件、上述传递机构以及上述驱动齿轮与该多个壳体相对应地分别设有多个,另一方面,上述驱动部件仅设有一个,而且,该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设有:运动转换机构,其将由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驱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上述风向构件的旋转轴成直角的方向的往复运动;以及往复运动构件,其在利用该运动转换机构转换为往复运动的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往复运动而同时往复驱动上述多个驱动齿轮的全部;利用由该往复运动构件的往复运动引起的该多个驱动齿轮的往复驱动来将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经由上述多个传递机构传递到上述多个连动构件而使该多个连动构件一齐往复移动,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多个壳体的各自的内部的上述多个风向构件连动地一齐转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期望的技术方案之一,上述弹性构件包括纵长的挠性构件,并且利用该弹性构件构成上述往复运动构件,该弹性构件设置为在挠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相互连结上述运动转换机构与上述多个驱动齿轮。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有利的技术方案之一,上述弹性构件包括纵长的一个挠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设置为在挠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长度方向中间部与上述运动转换机构相连结,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两端侧部位分别与上述多个驱动齿轮连结。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上述往复运动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环状卡合部,另一方面,上述驱动齿轮设有两个,在该两个驱动齿轮的每一个上设有能够向该环状卡合部内插入的卡合突起,并且该卡合突起构成为具有在其周向上隔开等间隔配置的、具有弹性的三个以上的肋,该三个以上的肋在各自的顶端部与该环状卡合部的内周面相接触,并且该卡合突起以该三个以上的肋与该环状卡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弹性变形的方式被压入该环状卡合部而卡合,从而伴随着该往复运动构件的往复运动,往复驱动该两个驱动齿轮。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期望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上述卡合突起上还设有卡合爪部,该卡合爪部用于将上述往复运动构件的上述环状卡合部夹持在该卡合爪部与上述三个以上的肋中的至少一个之间。
总之,在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由于驱动齿轮基于弹性构件的弹性恢复力向从动齿轮侧施力,因此驱动齿轮的一个齿的两侧的齿面(齿的两侧面)按压接触于夹着驱动齿轮的一个齿相邻的、从动齿轮的两个齿的彼此相对的齿面。由此,例如,即使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全部齿的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等未精确地一致、且这些尺寸存在波动,驱动齿轮也在弹性构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从动齿轮侧施力,并相对于从动齿轮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从而能够有利地吸收这些尺寸的波动。其结果,能够总是可靠地维持驱动齿轮的齿面与从动齿轮的齿面的相互的按压接触状态。
因此,在该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丝毫不用进行例如为了使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全部齿的齿厚、齿槽的宽度等精确地一致而耗费莫大的成本与劳力、并高精度地对这些齿进行加工的作业,就能够使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齿隙都消失。
因而,在如上所述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中,丝毫不会导致制造成本高涨、制造作业的作业效率降低,就能够极其有利地谋求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说明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面放大说明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面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面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5是图1的V-V剖面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6是表示嵌入图1所示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往复运动构件的立体说明图。
图7是图2的VII-VII剖面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具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具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壳体;22纵向叶片;30连动板;34、86卡合突起;37操作杆;48下侧齿轮;92连结构件;100齿轮齿;108驱动齿轮;12第二壳体;24横向叶片;32驱动板;36卡合爪部;40齿条部;52步进马达;98齿条齿;102压缩螺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具体地明确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首先,在图1中,作为具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概略地示出了安装在汽车的仪表板上的空气吹出口装置。根据该图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而构成。
更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在图2中仅示出第一壳体10)均包括向前后方向(图1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开口的矩形筒体。该第一和第二两个壳体10、12例如在左右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图2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分别安装于汽车的仪表板的驾驶座侧和副驾驶座侧。而且,各个壳体10、12在后方侧开口部13处与未图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等空气通路相连接,另一方面,在前方侧开口部14处朝向车厢内开口。由此,构成为从空气调节装置等供给的空气经过前方侧开口部14向车厢内吹出。另外,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的构造,以下,将图1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图2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作左右方向,将图1和图2的上下方向仍然称作上下方向。
根据图1和图2可知,第一壳体10具有上侧侧壁部15a、下侧侧壁部15b、左侧侧壁部15c以及右侧侧壁部15d。另外,在上侧侧壁部15a与下侧侧壁部15b之间设有将第一壳体10内上下一分为二而在第一壳体10内划分出上侧空间16与下侧空间18的分隔壁部20。而且,在分隔壁部20上,以在左侧侧壁部15c与右侧侧壁部15d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从分隔壁部20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垂壁部21。该垂壁部21配置为堵塞下侧空间18的前侧的开口部,以不能够从前方对下部空间18内进行目视确认。
而且,在该第一壳体10中,在由上侧侧壁部15a、分隔壁部20、左侧侧壁部15c及右侧侧壁部15d包围形成的上侧空间16内,分别各配设有多个作为风向构件的纵向叶片22与横向叶片24。该纵向叶片22和横向叶片24均呈纵长的平板形状,与以往相同地轴支承于相对的壁部地配置。
即,多个纵向叶片22以相互平行并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的状态分别配置在上侧空间16内。而且,利用一体地突出设于上下两侧端面的上侧安装轴26a和下侧安装轴26b轴支承于上侧侧壁部15a与分隔壁部20而能够绕上侧安装轴26a和下侧安装轴26b转动。另外,在该多个纵向叶片22中,设于其下端部的销28利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连动构件的连动板30相互连结。由此,随着多个纵向叶片22中的任一个纵向叶片的转动,多个纵向叶片22全部维持相互平行状态地连动而向绕上侧安装轴26a和下侧安装轴26b的左右方向一齐转动。
另一方面,多个横向叶片24在上侧空间16中以相互平行并沿上下方向排列成一排的状态配置。另外,图2中虽未明示,但是该多个横向叶片24以能够分别绕一个轴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左侧侧壁部15c和右侧侧壁部15d,并且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动板(未图示)相互连结。由此,随着多个横向叶片24中的任一个横向叶片的转动,全部的横向叶片24维持相互平行状态地连动而向绕上述一个轴的上下方向一齐转动。
另外,根据图2和图3可知,在由第一壳体10的分隔壁部20、下侧侧壁部15b、左侧侧壁部15c及右侧侧壁部15d包围形成的下侧空间18内,以能够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有驱动板32。该驱动板32整体呈纵长矩形的平板形状,在驱动板3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别一体形成有凸条33,该凸条33以规定高度突出、且在长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内连续地延伸。
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驱动板32的厚度方向一侧(图2的左方,图3的右方)的面上一体地突出设有卡合突起34。该卡合突起34具有卡合爪部36和四个肋35a、35b、35c、35d。
卡合突起34的四个肋35a、35b、35c、35d均由薄壁的树脂平板形成,以呈十字状的方式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延伸出。即,四个肋35a、35b、35c、35d以相互具有90°的相位差的方式在周向上隔开一定的距离配置。另外,这些肋35a、35b、35c、35d具有弹性,能够挠曲变形,并且也容许稍微的弹性的压缩变形。而且,在四个肋35a、35b、35c、35d中的、向上方延伸的肋35a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缺口部37,而且,向下方延伸的肋35c的前侧部分形成为由朝向后侧(图2的右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形成的引导面。
另一方面,卡合爪部36在向下方延伸的肋35c的下侧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延伸。另外,该卡合爪部36由比肋35c宽且具有挠性的板状体形成,在其前端部一体形成有返回状凸部38。
另外,在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的形成面上,在卡合突起34的下方一体形成有凸缘部39。该凸缘部39向与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形成面成直角的方向以规定的高度笔直地突出,并且呈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平板形状。另外,在该凸缘部39的突出顶端面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纵长的操作杆40。该操作杆40配置为贯穿堵塞下侧空间18地配置的垂壁部21而使顶端部向车厢内突出。
另一方面,在驱动板32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的面上一体形成有作为驱动齿轮的齿条部41,该齿条部41使各个齿向与连动板32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的面成直角的方向突出,并且在驱动板32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上连续地延伸。
另外,在分隔壁部20和下侧侧壁部15b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的在铅垂方向上对应的部位,以在左右方向上成一直线地连续延伸的方式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滑动槽42。该滑动槽42的宽度比分别在驱动板32的上下两端面上各一体形成有一个的凸条33、33的厚度大规定尺寸。
而且,驱动板32在下侧空间18内配置在比上侧空间16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的配置位置靠空气吹出方向前方侧(图2中、左侧)的部位,且该驱动板32使卡合突起34向前方突出,并且使齿条部41向后方突出。另外,在该配置状态下,设于驱动板32的上下两端面的凸条33、33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分隔壁部20与下侧侧壁部15b的各自的滑动槽42、42内,而且,凸缘部39的下表面与下侧侧壁部15b的上表面相接触地配置于该下侧侧壁部15b的上表面。
这样,驱动板32在下侧空间18内以被滑动槽42、42引导并且能够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壳体10。而且,通过车厢内的乘员把持一体形成于这样的驱动板32、且顶端部向车厢内突出配置的操作杆40并使其向左右方向移动,从而驱动板32能够通过手动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另外,该驱动板32在向第一壳体10组装的组装状态下,设于驱动板32的上下两端面的凸条33、33能够在滑动槽42、42内沿前后方向在能够在该滑动槽42、4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范围内移动。即,驱动板32能够在从凸条33、33的厚度方向两侧侧面中的、位于前方侧的侧面与滑动槽42、42的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面中的位于前方侧的侧面相抵接的位置到各个突条34的位于后方侧的侧面与各个滑动槽42的位于后方侧的侧面相抵接的位置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配置于上侧空间16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纵向叶片22中,下侧安装轴26b贯穿分隔壁部20而延伸出到下侧空间18内。向该下侧空间18内延伸出的下侧安装轴26b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与驱动板32隔开规定距离地进行配置。而且,连动齿轮43固定于这样的下侧安装轴26b的下端部。
另外,在下侧空间18内,在连动齿轮43与驱动板32之间配置有离合器机构44。该离合器机构44具有上侧齿轮46和作为从动齿轮的下侧齿轮48。该上侧齿轮46与下侧齿轮48在压缩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相互按压接触。而且,这样的离合器机构44的上侧齿轮46与连动齿轮43相啮合。另外,下侧齿轮48与驱动板32的齿条部41相啮合。由此,伴随着驱动板32的往复移动,离合器机构44的下侧齿轮48及上侧齿轮46与连动齿轮43往复旋转。
这样,驱动板32的向左右方向的往复移动经由离合器机构44向中央的纵向叶片22传递,从而使具有安装有连动齿轮43的下侧安装轴26b的纵向叶片22往复转动。而且,与此相伴,全部的纵向叶片22一齐往复转动。因而,通过汽车的乘员使一体形成于驱动板32的操作杆40左右移动,也能够使全部的纵向叶片22通过手动一齐往复转动。另外,在此,如上所述,由于驱动板32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在离合器机构44的下侧齿轮48与驱动板32的齿条部41相啮合的啮合状态下,伴随着驱动板32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齿条部41能够在齿条部41与下侧齿轮48的各自的齿形成面(外周面)的相对方向上相对于下侧齿轮48进行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
另外,虽未图示,但是第二壳体12也具有与第一壳体10相同的内部构造而构成。即,以与设于第一壳体10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和多个横向叶片24相同的构造,在第二壳体12内也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多个纵向叶片22和多个横向叶片24。另外,驱动板32、离合器机构44也具有与向第一壳体10内配设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地进行配设。由此,设置在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的全部也随着驱动板32的向左右方向的往复移动而一齐往复转动,因此,通过手动操作操作杆40,也能够使全部的纵向叶片22通过手动一齐往复转动。另外,在第二壳体12中,在离合器机构44的下侧齿轮48与驱动板32的齿条部41相啮合的啮合状态下,伴随着驱动板32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齿条部41也能够在齿条部41与下侧齿轮48的各自的齿形成面的相对方向上相对于下侧齿轮48进行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具有作为驱动部件的步进马达52。而且构成为,根据该步进马达52的旋转驱动力,分别配置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的下侧空间18内的驱动板32、32能够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全部的纵向叶片22能够自动地一齐往复转动。
更详细地说,根据图1、图3及图5可知,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之间配置有筒状托架54。该筒状托架54通过一体地组装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水平配置的顶板56及基板58和在前后的两端部相互连结顶板56与基板58的两个连结壁部60、60而构成。而且,这样的筒状托架54配置为朝向第一壳体10侧与第二壳体12侧这两侧向左右方向开口。
在筒状托架54的基板58的下表面上安装有步进马达52,该步进马达52具有减速器62。该步进马达52(减速器62)的驱动轴64贯穿基板58而突出到上表面之上。而且,曲柄66以不能够相对于该驱动轴64的向基板58上突出的突出部分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突出部分。另外,在该曲柄66的上表面在与该曲柄66向驱动轴64安装的安装部位隔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一体地竖立设有曲柄销68。
在筒状托架54内的基板58的下侧设置有作为进行步进马达52的旋转驱动控制的控制机构的控制器70。该控制器70分别电连接于步进马达52和进行步进马达52的驱动及停止的工作开关72。而且,通过该工作开关72的打开(ON)操作,步进马达52的驱动轴64在控制器70的旋转驱动控制下在18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驱动,与此相伴,曲柄66在图3中分别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左侧转动限度位置与右侧转动限度位置之间在从图3中实线所示的中央位置分别向左右方向转动90°的范围而成的180°的转动角度的范围内转动。另外,该步进马达52的驱动轴64与曲柄66的旋转或转动通过工作开关72的关闭(OFF)操作而停止。
另外,在筒状托架54的基板58的上表面,在比驱动轴64的贯穿部位靠前方侧的位置以在左右方向(上述驱动板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方式一体形成有引导凸条74。另外,在筒状托架54的顶板56的与基板58相对的相对面上,在与引导凸条74在铅垂方向上相对应的部位,以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引导槽76。
而且,在筒状托架54的基板58与顶板56之间配置有滑动板78。该滑动板78由整体呈大致T字形状的板材形成。而且,与该T字的头部相当的部位形成为沿作为筒状托架54的开口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厚壁平板状的引导部80。另一方面,与T字的腿部相当的部位形成为从引导部80的厚度方向一侧的面垂直地延伸的平板状的卡合部82。
在该滑动板78中,在引导部80的下表面,设有在全长范围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凹槽84。另一方面,在引导部80的上表面,以与凹槽84对应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凸条85。另外,在引导部80的与卡合部82的形成侧相反的厚度方向另一侧的面上,一体地突出形成有卡合突起86。该卡合突起86具有与设于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相同的构造。因此,关于一体形成于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86,通过对其所具有的构件和部位标注与设于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所具有的构件和部位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而且,在滑动板78的卡合部82,以沿卡合部82的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纵长矩形的卡合孔90。
而且,这种滑动板78在筒状托架54的基板58与顶板56之间配置为使一体形成于基板58的上表面的引导凸条7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引导部80的凹槽84内,并且使引导部80的凸条8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设于筒状托架54的顶板56的下表面的引导槽76内。另外,在该配置下,曲柄66的曲柄销68嵌入而卡合于卡合部82的卡合孔90内。
这样,在控制器70的旋转驱动控制下,步进马达52的驱动轴64在18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驱动,当曲柄66在图3中分别由双点划线所示的左侧转动限度位置与右侧转动限度位置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在180°的转动角度的范围内转动时,与此相伴,滑动板78被基板58的引导凸条74、顶板54的引导槽76引导并且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移动。即,由步进马达52的驱动力驱动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滑动板78的向左右方向的直线的往复运动。该滑动板78的向左右方向的往复滑动移动范围形成为在图3中分别如双点划线所示的、左侧移动限度位置与右侧移动限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据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筒状托架54、滑动板78及曲柄66构成了运动转换机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能够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移动的滑动板78与分别配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的下侧空间16内的驱动板32利用作为往复运动构件的连结构件92相互连结。
如图6所示,该连结构件92由一条纵长的高强钢丝形成。另外,该连结构件92具有在轴线方向上被施加按压力、拉伸力时不会容易地变形的轴线方向上的刚性和在与轴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被施加按压力、拉伸力时呈弯曲状挠曲变形而发挥恢复力的弹性(挠性)。而且,在连结构件9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顶端部位分别各设有一个作为环状卡合部的顶端环部94,另一方面,在其中央部位仅设有一个中央环部96。另外,顶端环部94、94通过使连结构件92的顶端侧部位屈曲变形为圆形而形成,中央环部96通过使连结构件92的中央部位屈曲变形为圆形而形成。
而且,如图1和图3所示,连结构件92以跨越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之间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该连结构件92的中央环部96内插入有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86。而且,在连结构件92的两端的两个顶端环部94、94内分别插入有配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的下侧空间16、16内的两个驱动板32、32的各个卡合突起34(在图3中,仅示出了卡合突起34相对于右侧的顶端环部插入的插入状态)。
即,如图2~图5所示,在连结构件92的各个顶端环部94的周向上的一个部位嵌入设于各个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的肋35a的缺口部37内、并且各个顶端环部94的周向上的另一部位被夹持在卡合突起34的肋35c与卡合爪部36之间的状态下,卡合突起34的四个肋35a、35b、35c、35d挠曲变形及弹性压缩变形并被压入各个顶端环部94内。这样,各个顶端环部94与各个卡合突起34之间的间隙有利地消失。设于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86也以与卡合突起34向各个顶端环部94压入的压入状态相同的状态被压入连结构件92的中央环部96。
另外,当向各个顶端环部94和中央环部96压入卡合突起34、86时,在此,例如,在使顶端环部94、中央环部96的周向上的一个部位嵌入卡合突起34、86的肋35a的缺口部37内的状态下,使在径向上位于与该圆周上的一个部位相反侧的部分沿肋35c的引导面滑动,并且一边使卡合爪部36挠曲变形,一边将其压入卡合爪部36与肋35c之间。由此,卡合突起34、86向各个顶端环部94和中央环部96的压入操作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另外,在卡合突起34、86向这样的各个顶端环部94和中央环部96压入的压入状态下,利用设于卡合爪部36的返回状凸部38防止卡合突起34、86自该各个顶端环部94与中央环部96拔出。
由此,中央环部96和两个顶端环部94、94分别与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86和两个驱动板32、32的各个卡合突起34相卡合,连结构件92固定于滑动板78和两个驱动板32、32。而且,由此,配置在第一壳体10内的驱动板32与配置在第二壳体12内的驱动板32、以及这两个驱动板32、32与滑动板78分别利用连结构件92相连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如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伴随着滑动板78向左右方向的滑动移动,连结构件92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且,由此,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的驱动板32、32被连结构件92按压或拉伸而在左右方向上一体地往复移动。然后,这样的驱动板32、32的向左右方向的往复移动经由各个离合器机构44分别向第一壳体10内的一个纵向叶片22与第二壳体12内的一个纵向叶片22传递。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当通过工作开关72的打开(ON)操作而使步进马达52在控制器70的控制下开始旋转驱动时,曲柄66、滑动板78、连结构件92以及两个驱动板32、32沿左右方向分别在规定的范围内一体地转动或往复移动,而且,与此相伴,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全部一齐连动而自动地往复转动。于是,其结果,构成为经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的前方侧开口部14向车厢内吹出的空气的方向能够以与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为中心向其左右两侧自动且连续地变化相同的宽度。据此可知,在此,利用曲柄66、滑动板78、连结构件92、驱动板32、离合器机构44以及连动齿轮43构成了传递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当通过步进马达52的旋转驱动自动操作纵向叶片22时,例如,异物被夹在纵向叶片22的某一个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的各个侧壁部15a~侧壁部15d、分隔壁部20之间等而使全部的纵向叶片22的转动被强制停止,从而在对离合器机构44的上侧齿轮46与下侧齿轮48之间施加了比基于压缩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的按压力大的力的情况下,容许该上侧齿轮46与下侧齿轮48之间的相对旋转。由此,能够防止各个纵向叶片22等通过步进马达52的驱动而运动的构件全部损伤或破损于未然。
而且,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向连结构件92的中央环部96插入、固定的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86配置在比向连结构件92的两端的顶端环部94、94插入、固定的两个驱动板32、32的各个卡合突起34向后方侧偏移了规定尺寸的位置。由此,连结构件92在相互连结了两个驱动板32、32与滑动板78的状态下以呈朝向后方凸起的弯曲或弯折形状的方式挠曲变形。而且,相对于两个驱动板32、32,对它们朝向后方侧施加的作用力基于连结构件92的弹性恢复力进行施加。
这样,连结构件92的两端的顶端环部94、94的内周面中的、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部分基于连结构件92的弹性恢复力而按压接触两个驱动板32、32的各个卡合突起34的各个肋35a、35b、35c、35d的突出顶端面。而且,由此,各个顶端环部94的内周面与各个卡合突起34的各个肋35a、35b、35c、35d的突出顶端面外周面的在左右方向上对应的部位彼此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可靠地消失。
另外,各个驱动板32通过与挠曲变形(弹性变形)了的连结构件92相连结,从而从图2和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与连结构件92相连结之前的位置朝向后方(图2和图7的右方)移动至图2和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由此,各个驱动板32的齿条部41相对于离合器机构44的下侧齿轮48在该齿条部41与下侧齿轮48的各自的齿形成面(外周面)相对的相对方向(图2和图7的左右方向,与下侧齿轮48的旋转轴49垂直的方向)上相接近。
这样,相互啮合的齿条部41的齿条齿98与下侧齿轮48的齿轮齿100的各自的齿面根据利用连结构件92带来的作用力(弹性恢复力)相互按压接触。而且,由此,相互啮合的齿条部41的齿条齿98与下侧齿轮48的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完全消失。即,在此,通过驱动板32、32借助于挠曲变形了的连结构件92与滑动板78相连结,从而齿条部41(驱动板32)能够从在与下侧齿轮48之间形成齿隙的、图2和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设计基准位置移动至使齿隙消失的、图2和图7中实线所示的组装位置。
而且,在通过配置于这样的组装位置的齿条部41的往复移动而使与其相啮合的下侧齿轮48旋转时,与一个齿条部41所具有的许多齿条齿98间的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的不同、或者一个下侧齿轮48所具有的许多齿轮齿100间的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的不同等相对应地,齿条部41朝向相对于下侧齿轮48的旋转轴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的方向移动。另外,该齿条齿98间、齿轮齿100间的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的不同例如因齿条部41的齿条齿98、下侧齿轮48的齿轮齿100加工时的尺寸精度的波动等而产生。
即,根据齿条齿98、齿轮齿100的加工精度,齿条部41所具有的许多齿条齿98、下侧齿轮48所具有的许多齿轮齿100的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等有时未分别全部成为同一尺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下侧齿轮48的旋转,当相互啮合的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中的至少任一者的齿厚、齿高小于其他齿条齿98、齿轮齿100的齿厚、齿高,或者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中的至少任一者的齿槽的宽度大于其他齿条齿98、齿轮齿100的齿槽的宽度时,在齿条部41配置于上述设计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于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未如所期,而是比设计值大。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基于连结构件92的作用力(弹性恢复力),齿条部41(驱动板32)欲朝向接近下侧齿轮48的旋转轴的方向移动。于是,由此,良好地确保了齿条齿98的齿面与齿轮齿100的齿面之间的按压接触状态,能够稳定地维持使该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消失的状态。
另外,通过下侧齿轮48的旋转,当相互啮合的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中的至少任一者的齿厚、齿高大于其他齿条齿98、齿轮齿100的齿厚、齿高,或者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中的至少任一者的齿槽的宽度小于其他齿条齿98、齿轮齿100的齿槽的宽度时,在齿条部41配置于上述设计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于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未如所期,而是比设计值小。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在齿条齿98的齿面与齿轮齿100的齿面相接触的接触状态下,齿条齿98利用齿轮齿100克服连结构件92的作用力(弹性恢复力)而被朝向前方(图2和图6的右方向)按压,从而齿条部41(驱动板32)欲朝向自下侧齿轮48的旋转轴离开的方向移动。于是,由此,不会使从齿条齿98的齿面作用于齿轮齿100的齿面的按压力过度大,因而,能够尽可能均匀地维持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接触载荷,并且能够良好且稳定地确保使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消失的状态。
总之,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即使在一个齿条部41所具有的许多齿条齿98之间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等尺寸存在波动,而且,即使在一个下侧齿轮48所具有的许多齿轮齿100之间齿厚、齿槽的宽度、齿高等尺寸存在波动,通过齿条部41被与驱动板32、32相连结的连结构件92的弹性恢复力施力、并相对于下侧齿轮48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也能够有利地吸收齿条齿98、齿轮齿100的尺寸的波动。而且,由此,能够尽可能均匀地维持齿条齿98的齿面与齿轮齿100的齿面之间的接触载荷,并且能够总是可靠且稳定地确保该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的相互的按压接触状态。因此,不用针对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进行需要较高的成本和麻烦的操作的高精度的加工,就能够极其有利地使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都消失。
而且,通过使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消失,从而乘员能够在使操作杆40运动的同时,手动使分别配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转动。即,与在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存在齿隙的情况不同,有利地消除了如下情况:在操作杆40的操作开始时,尽管使操作杆40移动了,但直至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相接触的期间内纵向叶片22也不转动的、所谓的空操作的产生。
因而,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丝毫不会导致制造成本高涨、制造作业的作业效率降低,就能够极其有利地谋求提高操作杆40的操作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借助于一个步进马达52和将由该步进马达52的驱动力驱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一组运动转换机构,使分别配置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自动地转动。因此,例如,与利用两个步进马达52、52和两组运动转换机构部使配置在第一壳体10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和配置在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转动的情况不同,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和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连结构件92的两端的顶端环部94、94的内周面基于挠曲变形了的连结构件92的弹性恢复力和被压入各个顶端环部94而挠曲变形及弹性压缩变形了的、两个驱动板32、32的各个卡合突起34的各个肋35a、35b、35c、35d的弹性恢复力来按压接触各个卡合突起34的各个肋35a、35b、35c、35d的突出顶端面,从而各个顶端环部94的内周面与各个卡合突起34的各个肋35a、35b、35c、35d的突出顶端面的在左右方向上对应的部位彼此之间的间隙消失。由此,在连结构件92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时,能够有利地防止各个顶端环部94与各个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相碰撞而产生异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92的各个顶端环部94的周向上的一个部位被夹在各个卡合突起34的肋35c与卡合爪部36之间。因此,例如,在设于设有卡合突起34的驱动板32的下侧部位的齿条部41与离合器机构44的下侧齿轮48相抵接的抵接状态下,即使通过设于驱动板32的上侧部位的卡合突起34被从与其相卡合的连结构件92施加作用力,从而旋转力矩作用于驱动板32而使驱动板32向前后方向倾斜,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连结构件92的各个顶端环部94与各个卡合突起34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但是当然这只不过是例示,本实用新型也并未受到上述记载任何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包括具有挠性的连结构件92,在该连结构件92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作为驱动齿轮的齿条部41以被向作为从动齿轮的下侧齿轮48接近的接近方向施力的状态接近移动而使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的各自的齿面相互按压接触。但是,也能够利用与连结构件92相独立的构件来构成对齿条部41施力的弹性构件。
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设为在驱动板32与垂壁部21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作为弹性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102,基于该压缩螺旋弹簧102的弹性恢复力,对设于驱动板32的齿条部41向接近下侧齿轮48的接近方向施力,并使其向下侧齿轮48接近移动,使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的各自的齿面相互按压接触。此时,连结构件92例如也可以由线等没有弹性的纵长的构件构成。对于这种构造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也能够有效地发挥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起到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关于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通过对形成为与图1~图7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的构件和部位标注与图1~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另外,作为对驱动齿轮向接近从动齿轮的接近方向施力的弹性构件,除了例示的具有挠性的高强钢丝等线状构件、压缩螺旋弹簧以外,还能够采用橡胶弹性体、弹性物、具有弹性的树脂成形体或者拉伸螺旋弹簧等公知的各种弹性构件。
而且,用于手动使作为风向构件的多个叶片22一齐转动的操作杆40的安装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固定于作为从动齿轮的下侧齿轮48的旋转轴49。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齿条齿98与齿轮齿100之间的齿隙消失,从而消除手动操作操作杆40时的操作载荷的变化,由此,能够谋求提高操作杆40的操作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各配设有多个的纵向叶片22基于作为驱动部件的一个步进马达52的驱动力自动地一齐往复转动。但是,也能够设为利用分别独立的步进马达52使配设在第一壳体10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和配设在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往复转动。这例如通过采用如图9所示的构造,就能够容易地实现。
另外,在采用利用分别独立的步进马达52使分别配设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2内的多个纵向叶片22转动的构造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0的内部构造和第二壳体12的内部构造成为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在图9中仅示出了第一壳体10的内部构造,省略了第二壳体12的内部构造的详细说明。
即,根据图9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10的下侧侧壁部15b的上表面的比离合器机构44靠前侧的部位,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引导槽104。而且,在该引导槽104内,步进马达52以能够被引导槽104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引导并且向前后方向、即相对于离合器机构44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步进马达52能够往复旋转。而且,在该步进马达52的驱动轴106上固定有驱动齿轮108,该驱动齿轮108与离合器机构44的下侧齿轮48相啮合。另外,在步进马达52与垂壁部21之间,以在压缩变形了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作为弹性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102。
这样,步进马达52的驱动齿轮108基于施加于步进马达52的压缩螺旋弹簧102的弹性恢复力同步进马达52一起向在驱动齿轮108与下侧齿轮48的各自的齿形成面的相对方向上接近下侧齿轮48的方向移动。
在形成为如此构造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伴随着步进马达52的驱动齿轮108的往复旋转,下侧齿轮48和上侧齿轮46往复旋转而使连动齿轮46往复旋转,由此,多个纵向叶片22一齐自动地转动。而且,驱动齿轮106的齿面与下侧齿轮48的齿面能够相互按压接触,从而该驱动齿轮108与下侧齿轮48之间的齿隙完全消失。在这种空气吹出口装置中,也能够有效地发挥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起到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采用如图9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省略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中的任一者。
另外,在上述几个实施方式中,仅纵向叶片22在步进马达52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自动地转动,但是也能够构成为取代纵向叶片22而利用步进马达52或与其独立的步进马达使横向叶片24自动地转动,或者利用步进马达52或与其独立的步进马达使纵向叶片22、横向叶片24均自动地转动。
而且,作为产生用于使包括该纵向叶片22、横向叶片24在内的风向构件自动地转动的驱动力的驱动部件,能够取代步进马达适当地采用除步进马达以外的各种电动马达或除电动马达以外的公知的驱动部件,或者能够除了采用步进马达之外还适当地采用除步进马达以外的各种电动马达或除电动马达以外的公知的驱动部件。
另外,驱动齿轮只要直接或间接组装于驱动部件的驱动轴并被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驱动即可,其构造就不特别限定。
而且,只要是与从动齿轮、驱动齿轮相啮合、并通过驱动齿轮的驱动而被驱动的构件,其构造就丝毫不受限制。因而,从动齿轮未必必须旋转运动,也可以直线往复运动。另外,相对于这样的从动齿轮,风向构件既可以直接连结,或者也可以间接连结,丝毫没有妨碍。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92由一个构件构成,但是也可以将该连结构件92设为与驱动板32相同数量的多个。在该情况下,例如多个连结构件92的每一个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卡合、连结于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86,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卡合、连结于各个驱动板32的卡合突起34。
另外,设于驱动板32、滑动板78的卡合突起34、86的构造能够适当地变更。即,也能够将该各个卡合突起34、86构成为呈如图8所示的直线的棒形状、在长度方向中间部设有弯折部的钩形状。而且,在卡合突起34、86上设置具有弹性的肋35的情况下,期望该肋35是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的三个以上的肋。由此,能够进一步有利地使连结构件92的顶端及中间环部94、96与卡合突起34、86之间的卡合状态下的空隙消失。
而且,在卡合突起34、86上设置肋35和卡合爪部36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它们相互对应的方式分别各设置多个而将连结构件92的顶端和中间环部94、96的各自的周向的多个部位分别夹持在相互对应的肋35与卡合爪部36之间。另外,即使设置多个肋35和一个或多个卡合爪部36,并在它们之间夹持连结构件92的顶端和中间环部94、96,也丝毫没有妨碍。
进而,在上述几个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组合,例示了齿条与小齿轮之间的组合或者正齿轮彼此之间的组合。但是,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除例示以外的组合。例如,也能够将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组合设为蜗杆与蜗轮之间的组合、伞齿轮彼此之间的组合等。即,即使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利用使各自的轴交叉的齿轮来构成,也丝毫没有妨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安装在汽车的仪表板上的空气吹出口装置的具体例子,但是此外,本实用新型当然也能够有利地应用于安装在汽车的除仪表板以外的构件上的空气吹出口装置、装备在除汽车以外的车辆上的空气吹出口装置中的任一者。
此外,虽未一一列举,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施加了各种变更、修改、改进等的方式下进行实施,而且,这样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当然就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向车厢内开口;多个风向构件,它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该壳体内;连动构件,其相互连结该多个风向构件,以能够沿与该风向构件的旋转轴成直角的方向往复运动的方式配置,并通过该往复运动使该多个风向构件连动地转动;驱动部件,其用于产生驱动力;驱动齿轮,其基于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进行驱动;以及传递机构,其配设在该驱动齿轮与上述连动构件之间并具有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通过该从动齿轮伴随着该驱动齿轮的驱动而进行驱动,从而将上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向该连动构件传递,
在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上述连动构件往复运动,并且该多个风向构件连动地转动,
上述驱动齿轮以在该驱动齿轮与上述从动齿轮的各自的齿形成面相对的相对方向上能够相对于该从动齿轮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利用弹性恢复力对该驱动齿轮向使该驱动齿轮在该齿形成面的相对方向上接近该从动齿轮的方向施力的弹性构件以弹性变形状态设置,该驱动齿轮的齿面与该从动齿轮的齿面在该弹性构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相互按压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构成为设有多个上述壳体,在该多个壳体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轴支承有上述多个风向构件,并且上述连动构件、上述传递机构以及上述驱动齿轮与该多个壳体相对应地分别设有多个,另一方面,上述驱动部件仅设有一个,而且,该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设有:运动转换机构,其将由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驱动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上述风向构件的旋转轴成直角的方向的往复运动;以及往复运动构件,其在利用该运动转换机构转换为往复运动的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往复运动而同时往复驱动上述多个驱动齿轮的全部;利用由该往复运动构件的往复运动引起的该多个驱动齿轮的往复驱动来将该驱动部件的驱动力经由上述多个传递机构传递到上述多个连动构件而使该多个连动构件一齐往复移动,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多个壳体的各自的内部的上述多个风向构件连动地一齐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包括纵长的挠性构件,并且利用该弹性构件构成上述往复运动构件,该弹性构件设置为在挠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相互连结上述运动转换机构与上述多个驱动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构件包括纵长的一个挠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设置为在挠曲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长度方向中间部与上述运动转换机构相连结,另一方面,在长度方向两端侧部位分别与上述多个驱动齿轮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往复运动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环状卡合部,另一方面,上述驱动齿轮设有两个,在该两个驱动齿轮的每一个上设有能够向该环状卡合部内插入的卡合突起,并且该卡合突起构成为具有在其周向上隔开等间隔配置的、具有弹性的三个以上的肋,该三个以上的肋在各自的顶端部与该环状卡合部的内周面相接触,并且该卡合突起以该三个以上的肋与该环状卡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弹性变形的方式被压入该环状卡合部而卡合,从而伴随着该往复运动构件的往复运动,往复驱动该两个驱动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合突起上还设有卡合爪部,该卡合爪部用于将上述往复运动构件的上述环状卡合部夹持在该卡合爪部与上述三个以上的肋中的至少一个肋之间。
CN201320812528.XU 2012-12-11 2013-12-10 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71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9965 2012-12-11
JP2012269965A JP2014113935A (ja) 2012-12-11 2012-12-11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7163U true CN203657163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23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1252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57163U (zh) 2012-12-11 2013-12-10 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13935A (zh)
CN (1) CN2036571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5938A (zh) * 2016-03-25 2017-10-03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通风系统的出风口组件
CN110116606A (zh) * 2019-06-10 2019-08-13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520Y2 (ja) * 1988-12-23 1994-08-24 株式会社ソキア ラックピニオン装置
JP4210199B2 (ja) * 2003-11-04 2009-01-14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4800836B2 (ja) * 2006-05-11 2011-10-26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装置
JP3149585U (ja) * 2009-01-21 2009-04-02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5537117B2 (ja) * 2009-10-26 2014-07-02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紙葉類取扱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5938A (zh) * 2016-03-25 2017-10-03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通风系统的出风口组件
CN110116606A (zh) * 2019-06-10 2019-08-13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CN110116606B (zh) * 2019-06-10 2022-10-21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13935A (ja) 2014-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2898B (zh) 开口调节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10431065B (zh) 用于机动车辆车轮的空气动力学偏转装置
CN203657163U (zh) 车辆用空气吹出口装置
CN203739767U (zh) 用于汽车的储物盒和具有其的汽车
AU2010200834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2597645B (zh) 壁挂型室内机
CN106545655A (zh) 用于车辆的驻车机构
CN104691420B (zh) 用于汽车后视镜的调节装置
CN103171521A (zh) 用于机动车的刮水器支承装置的可移位的轴身
EP3762245A1 (de) Luftausströmer, modul und luftausströmeranordnung
CN112895850A (zh) 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
CN108791537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后扰流器组件
CN102062464B (zh) 车用空调风门的运动机构
CN112078338A (zh) 一级叶片与壳体的连接结构、隐藏式空调出风口、机动车及导风方法
JP2015102306A (ja) 室内機
CN203375624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轨结构及具有该导轨结构的空调器
CN209689017U (zh) 空调室内机的面板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0382986C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JP4800836B2 (ja)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装置
CN101132944B (zh) 拖拉机
CN203375625U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轨结构及具有该导轨结构的空调器
CN217271172U (zh) 拉铆机伺服液压站
CN205553853U (zh) 一种汽车空调滑动风门机构
EP2279884B1 (d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CN105459959A (zh) 刮水器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