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13904U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13904U CN203613904U CN201290000466.6U CN201290000466U CN203613904U CN 203613904 U CN203613904 U CN 203613904U CN 201290000466 U CN201290000466 U CN 201290000466U CN 203613904 U CN203613904 U CN 2036139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key operated
- door
- switching part
- 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9/00—Electric permutation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 Mechanical aspects of electronic locks; 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 E05B49/002—Keys with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e.g. notches, perforations, opaque mark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42—Ca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6—Lock cylinder arrang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14—Specially controlled locking actions in case of open doors or in case of doors moved from an open to a closed position, e.g. lock-out prevention or self-cancelling
- E05B77/18—Keyless locking with self-cancellation, e.g. resulting in an unlocking action when the door is being closed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2—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 E05B81/7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by sensing the state of the actua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093—For closures
- Y10T70/5155—Do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051—Using a powered device [e.g., motor]
- Y10T70/7062—Electrical type [e.g., solenoid]
- Y10T70/7136—Key initiated actuation of device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比以往小型化的门锁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将对锁芯进行的钥匙操作力传递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的钥匙操作传递连杆配置为以与中继杆共用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所以与它们配置为以不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以往的装置相比,能够实现门锁装置的小型化。另外,具有用于向钥匙操作传递连杆和中继杆传递力的第一可动抵接部的第一扇形突部和具有第二可动抵接部的第二扇形突部绕钥匙操作传递连杆和中继杆的共用的转动轴配置,从而在第一以及第二可动抵接部的转动空间限制在绕共用的转动轴的圆形区域内的方面,也能够实现门锁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置于车门、且通过对设于门的锁芯进行的钥匙操作能够对门进行锁定以及解除锁定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图24所示的以往的门锁装置构成为,利用马达的动力使锁定切换部件2在锁定位置与开锁位置之间转动,而能够对门进行锁定以及解除锁定。在该门锁装置上,在锁定切换部件2的侧方设有扇形的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该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由于对设于门的锁芯(未图示)进行的钥匙操作而转动。而且,以锁定切换部件2也由于对锁芯的钥匙操作而在锁定位置与开锁位置之间切换的方式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向锁定切换部件2传递钥匙操作力。另外,锁芯在未被进行钥匙操作时不会从中立位置移动,因此不会从锁定切换部件2向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传递力。具体而言,在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所具有的一对抵接部突部4、4之间容纳有从锁定切换部件2延伸的卡合臂5的前端部。而且,若通过相对于锁芯的钥匙操作使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之间转动,则卡合臂5被任一个抵接部突部4按压而使锁定切换部件2在锁定位置与开锁位置之间转动。另一方面,在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配置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即使锁定切换部件2在锁定位置与开锁位置之间转动,卡合臂5也不按压抵接部突部4、4地而在上述抵接部突部4、4之间转动,从而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保持在中立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8453号公报(图1、图8、段落[0067]~[0069])
然而,上述的门锁装置中,在横向并列配置的锁定切换部件2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的设置空间内,需要确保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和卡合臂5的两个转动空间合在一起的较大的空间,从而妨碍门锁装置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比以往的装置小型化的门锁装置。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锁定切换部件,其内置于车辆的门,从设于门的车内侧的锁定操作部或者内置于门的电气驱动源受到力,而在使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使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转动;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其设为能够以与锁定切换部件共用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受到对门所具备的锁芯的钥匙操作力而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之间转动;第一可动抵接部,其与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一方一体转动,且在绕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共用的转动轴的一部分配置;第二可动抵接部,其与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一体转动,在绕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共用的转动轴的与第一可动抵接部的配置位置不同的一部分配置,当使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钥匙锁定位置时,以使锁定切换部件向锁定位置联动转动的方式在与第一可动抵接部之间传递钥匙操作力,并且,当使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钥匙开锁位置时,以使锁定切换部件向开锁位置联动转动的方式在与第一可动抵接部之间传递钥匙操作力;以及转动缝隙,其在绕共用的转动轴的第一可动抵接部与第二可动抵接部之间设置,在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于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的中间的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当使锁定切换部件向锁定位置或开锁位置转动时,仅使第一可动抵接部或者上述第二可动抵接部中的一方与该锁定切换部件一起转动,而防止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联动转动。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第一可动抵接部配置有一对,且配置在绕共用的转动轴的两个位置;第二可动抵接部配置有一对,且配置在绕共用的转动轴的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之间的两个位置。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一对第一扇形突部,一对第一扇形突部与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一方一体转动,在绕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共用的转动轴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一对第二 扇形突部,该一对第二扇形突部与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一体转动,在绕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共用的转动轴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而绕共用的转动轴地与第一可动抵接部交替排列;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该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为各第一扇形突部的两个侧面;以及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该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为各第二扇形突部的两个侧面。
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闩锁单元,其能够将门保持为相对于车辆关闭的状态;打开连杆,其在能够与闩锁单元卡合的开锁位置与不能与闩锁单元卡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锁定位置使门锁定,另一方面在开锁位置使门开锁;主动杆,其限制打开连杆的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作为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其绕与主动杆不同的转动轴转动;以及杆连结部件,其能够联动地连结主动杆和中继杆。
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闩锁单元,其能够将门保持为相对于车辆关闭的状态;打开连杆,其在能够与闩锁单元卡合的开锁位置与不能与闩锁单元卡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锁定位置使门锁定,另一方面在开锁位置使门开锁;主动杆,其规定打开连杆的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作为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其绕与主动杆不同的转动轴转动;长孔,其在主动杆以及中继杆中的一方设置;以及销,其在主动杆以及中继杆中的另一方设置,与长孔卡合而使主动杆和中继杆能够联动。
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闩锁单元,其能够将门保持为相对于车辆关闭的状态;打开连杆,其在能够与闩锁单元卡合的开锁位置与不能与闩锁单元卡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锁定位置使门锁定,另一方面在开锁位置使门开锁;以及作为锁定切换部件主动杆,其规定打开连杆的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
在技术方案4至6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主动杆,主动杆与和锁定操作部一体动作的线状部件连结,受到对锁定操作部进行的操作力而转动,并且,受 到来自作为电气驱动源的马达的动力而转动,从而在使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使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移动。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锁定切换部件,其内置于车辆的门,从设于门的车内侧的锁定操作部或者内置于门的电气驱动源受到力,而在使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使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转动;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其受到对门所具备的锁芯进行的钥匙操作力而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之间转动,将钥匙操作力传递至锁定切换部件,以使得当该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钥匙锁定位置时使锁定切换部件向锁定位置联动转动,另一方面当该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钥匙开锁位置时使锁定切换部件向开锁位置联动转动,并配置为以与锁定切换部件共用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第一可动抵接部,其在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一方设置,并绕共用的转动轴配置;以及第二可动抵接部,其在锁定切换部件以及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设置,绕共用的转动轴地与第一可动抵接部隔着规定的转动缝隙配置,其中,在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于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的中间的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即使使锁定切换部件向锁定位置与开锁位置中的一方转动,第一可动抵接部也在与第二可动抵接部之间的转动缝隙的范围内相对于第二可动抵接部相对转动,从而从锁定切换部件向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力的传递被遮断,另一方面,当使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从中立位置向钥匙锁定位置或钥匙开锁位置转动后,第二可动抵接部超过与第一可动抵接部之间的转动缝隙而相对于第一可动抵接部相对转动,从而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向锁定切换部件传递钥匙操作的力。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将对锁芯的钥匙操作力传递至锁定切换部件的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为以与该锁定切换部件共用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所以与上述锁定切换部件和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为以不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以往的装置相比,能够实现门锁装置的小型化。另外,由于用于向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和锁定切换部件传递力的第一可动抵接部以及第二可动抵接部绕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和锁定切换部件的共用的转动轴配置,所以上述第一可动抵接部以及第二可动抵接部的转动空间限制在绕共用的转动轴的圆形区域内。根据该方面,也能够实现门锁装置的小型 化。
具体而言,例如可以构成为,具备能够将门保持为相对于车辆关闭的状态的闩锁单元、在能够与闩锁单元卡合的开锁位置与无法与闩锁单元卡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锁定位置使门锁定、另一方面在开锁位置使门开锁的打开连杆、以及规定打开连杆的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的主动杆,使主动杆作为上述锁定切换部件而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连结(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
另外可以构成为,除了上述闩锁单元、打开连杆以及主动杆之外,还具备绕与主动杆不同的转动轴转动的中继杆、以及能够联动地连结主动杆和中继杆的杆连结部件,使该中继杆作为上述锁定切换部件而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连结(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
并且可以构成为,除上述的锁定单元、打开连杆、主动杆以及中继杆之外,还具备设于主动杆以及中继杆中的一方的长孔、设于主动杆以及中继杆中的另一方且与长孔卡合而使主动杆和中继杆能够联动的销,使中继杆作为锁定切换部件而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连结(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当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钥匙锁定位置时,配置于一对第一扇形突部的各一个侧面的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与配置于一对第二扇形突部的各一个侧面的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分别面抵接,当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钥匙开锁位置时,配置于一对第一扇形突部的各另一个侧面的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和配置于一对第二扇形突部的各另一个侧面的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分别面抵接。这样,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从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向锁定切换部件传递钥匙操作的力,使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和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面抵接,从而相比于仅使一个第一可动抵接部和一个第二可动抵接部面抵接的装置、使第一和第二可动抵接部点抵接或线抵接的装置,能够减少对第一和第二可动抵接部施加的负担,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B是车门的车内侧的立体图。
图3A是非锁止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完全锁止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4A是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4B是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5A是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5B是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
图6是门锁装置的车内侧的立体图。
图7是门锁装置的车外侧的立体图。
图8是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放大了开锁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放大了开锁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放大了锁定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2是钥匙操作传递连杆和中继杆的立体图。
图13是放大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4是放大了开锁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5是放大了锁定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17是在开锁状态下外侧打开杆配置于动作位置的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18是在锁定状态下外侧打开杆配置于非动作位置的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19是在锁定状态下外侧打开杆配置于动作位置的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20是门锁装置在侧视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1是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钥匙操作传递连杆和主动杆的立体图。
图24是以往的门锁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构成为,在例如大致弯曲成直角的支承壳体11上能够转动地支承有多个部件。而且,支承壳体11中的弯曲部分的一侧的第一外表面11A例如从内表面贴靠在配置于车辆100(参照图2A)的右侧的转动式的门101的与转动中心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壁101A上而固定。
在支承壳体11的第一外表面11A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撞针容纳槽12。该撞针容纳槽12的一端的撞针容纳口12K在支承壳体11中的隔着弯曲部分而位于与第一外表面11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外表面11B开口。而且,撞针容纳槽12通过在门101上形成的切开孔101B(参照图2A以及图2B)而向门101的外部露出,在车辆100的门框100W的内表面具备的撞针15(参照图2A)在门101关闭时从撞针容纳口12K进入撞针容纳槽12内。
撞针15整体形成为例如使剖面呈圆形的线材弯曲而得的门形构造,该门形构造的一对脚部从门框100W的内表面突出并且在内外方向上并 列。而且,撞针15的一对脚部中的靠外配置的一个脚部与下述的闩锁13卡合。此外,图3A以及图3B中,仅表示撞针15中的与闩锁13卡合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支承壳体11的第一外表面11A具备盖体11F,在比该盖体11F靠内侧的位置组装有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闩锁13以及棘轮14(有时也称作“杆柱”)。如图3A所示,闩锁13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和第二卡止爪13A、13B,上述第一和第二卡止爪13A、13B之间成为撞针容纳部13C。而且,在将闩锁13中的第一和第二卡止爪13A、13B彼此连接的部分设置的闩锁转动轴体13J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壳体11中的比撞针容纳槽12靠上侧的部分,闩锁13在与支承壳体11的第一外表面11A平行的面内转动。
另外,闩锁13由于在与支承壳体11之间设置的未图示的扭转弹簧而被向非锁止方向(图3A的顺时针方向)施力。而且,在门101打开的状态下,通过设于闩锁13的挡块抵接部13D和设于支承壳体11的挡块11X的抵接,将闩锁13定位于非锁止位置(图3A所示的位置)。
在该非锁止位置,第一卡止爪13A向撞针容纳槽12的上方退避,并且,第二卡止爪13B成为横穿撞针容纳槽12的状态,撞针容纳部13C的开口端朝向撞针容纳槽12的撞针容纳口12K侧。而且,进入撞针容纳槽12的撞针15容纳在撞针容纳部13C内,并且,撞针15按压第二卡止爪13B而使闩锁13向锁止方向(图3A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3B所示,撞针容纳槽12中的比撞针15靠撞针容纳口12K侧的部分被第一卡止爪13A堵塞,从而成为闩锁13与撞针15啮合的状态。
棘轮14是用于将闩锁13保持为与撞针15啮合的状态的部件,以支承壳体11中的比撞针容纳槽12靠下方位置配置的棘轮转动轴体14J为中心而在与闩锁13相同的平面内转动。另外,棘轮14构成为,使闩锁转动限制片14A和挡片14B从棘轮转动轴体14J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并且,棘轮14构成为,利用在与支承壳体11之间安装的未图示的扭转弹簧将棘轮14向图3A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棘轮14通常在挡片14B抵接于设于支承壳体11的棘轮挡块11D的原点位置定位。在该 原点位置,棘轮14的闩锁转动限制片14A与闩锁13的第一卡止爪13A及第二卡止爪13B干涉,若棘轮14从原点位置开始顺时针转动而到达释放位置,则棘轮14的闩锁转动限制片14A与闩锁13的第一卡止爪13A及第二卡止爪13B不干涉。
若从打开的状态开始关闭门101,则如下述那样,棘轮14与闩锁13卡合。若关闭门101,则被撞针15按压而转动的闩锁13的第二卡止爪13B和第一卡止爪13A依次压下棘轮14的闩锁转动限制片14A而通过。而且,若门101到达最大限度地压扁与门框100W之间的隔音部件的位置,则闩锁13到达第二卡止爪13B稍微从棘轮14的闩锁转动限制片14A离开的超行程位置,由此,棘轮14返回至原点位置。而且,若因隔音部件的弹性力推回门101,则棘轮14的闩锁转动限制片14A从撞针容纳部13C的相反侧抵接于闩锁13的第一卡止爪13A,从而将闩锁13定位于完全锁止位置。由此,成为限制闩锁13向锁止解除方向的转动的完全锁止状态,门101保持为全闭状态。
棘轮14对闩锁13的转动限制能够通过如图2A所示地设于门101的车外表面的外侧门把手104和如图2B所示地设于门101的车内表面的内侧门把手105中的任一个来解除。为了将来自上述外侧门把手104以及内侧门把手105的操作力传递至棘轮14,在棘轮转动轴体14J上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有图4A所示的升降杆16。
具体而言,棘轮转动轴体14J以穿过支承壳体11中的与盖体11F(参照图1)对置的基座壁11C(参照图3A)的状态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壳体11,在该棘轮转动轴体14J中的向基座壁11C背面侧突出的端部,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有图4A所示的升降杆16。
在升降杆16上具备:第一倾动臂16A,其从棘轮转动轴体14J向撞针容纳槽12(参照图3A)的撞针容纳口12K侧(以下,将该侧称作“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后侧”)突出;和第二倾动臂16C,其从棘轮转动轴体14J朝向后侧的斜下方突出。在第一倾动臂16A设有将其前端部向棘轮转动轴体14J的轴向折弯而成的前端抵接部16B,并且,在第二倾动臂16C设有将其前端部向棘轮转动轴体14J的轴向折弯且比第二倾动臂16C向前侧斜下方突出的抵接突片16D。
在比棘轮转动轴体14J靠后侧的斜下方的位置,与棘轮转动轴体14J平行地设有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在该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上能够转动地支承有外侧打开杆17。
在外侧打开杆17上具备从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向前侧突出的支承臂17A和从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向后侧突出的操作臂17D。而且,外侧打开杆17被未图示的挡块限制转动范围,而在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无动作位置与从该无动作位置向该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后的动作位置(参照图5A以及图5B)之间转动。另外,外侧打开杆17被图4A所示的扭转弹簧18(图4B、图5A以及图5B中省略)向无动作位置侧施力。
在支承臂17A的前端部,在与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贯通形成有卡合孔17B。该卡合孔17B形成为使一对山形突部17T、17T从圆形孔的内周面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向相互接近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受压片17C从支承臂17A的前端的下缘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折弯地突出。而且,当操作内侧门把手105时,后述的内侧打开杆20从下方抵接于受压片17C而使外侧打开杆17从无动作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
另外,棒卡止片17E从操作臂17D的前端的上缘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折弯地突出。而且,连接于该棒卡止片17E的未图示的棒与外侧门把手104连接,若操作外侧门把手104,则向下方按压棒卡止片17E而使外侧打开杆17从无动作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
如图4A所示,在外侧打开杆17的卡合孔17B,能够转动地卡合有打开连杆19的卡合突片19A。打开连杆19形成为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上述的卡合突片19A从打开连杆19的下端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突出。而且,打开连杆19被卡合孔17B的上述的一对山形突部17T、17T限制转动范围,而在向前侧倾倒的开锁位置与向后侧倾倒的锁定位置之间转动。另外,如图4A所示,在打开连杆19与外侧打开杆17之间,设有扭转弹簧29(图4B、图5A以及图5B中省略),由该扭转弹簧29向开锁位置侧对打开连杆19施力。
上压突片19C从打开连杆19的上缘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折弯地突出。而且,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开锁位置,则如图4B所示,上压突片19C位于升降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的下方,若外侧打开杆17在该状态下从无动作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则如图5B所示,上压突片19C向上推压升降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由此,升降杆16和棘轮14(参照图3B)一起从原点位置向释放位置转动,从而解除棘轮14和闩锁13的卡合而打开门101。
另一方面,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则如图4A所示,上压突片19C比升降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向棘轮转动轴体14J侧错开。因而,即使外侧打开杆17在该状态下从无动作位置向动作位置转动,如图5A所示,上压突片19C也不会向上推压升降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即,当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时,成为即使操作外侧门把手104也无法打开门101的锁定状态。此外,通过将闩锁13、棘轮14以及升降杆16支承于基座壁11C以及盖体11F而使之单元化,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闩锁单元10A(参照图1、图3A以及图3B)。
转动限制突部19D从打开连杆19的上端部中的后缘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折弯,并且,该转动限制突部19D比上压突片19C向上方突出。另外,转动限制突部19D的上端部朝向前侧地折弯成山形状。而且,在打开连杆19处于开锁位置的情况下,若外侧打开杆17向动作位置转动,则该转动限制突部19D一边被未图示的开锁维持突部导向一边被向上抬。即,转动限制突部19D以及开锁维持突部将从主动杆25的主动作用臂25C离开的打开连杆19保持为非锁止状态。
下端臂19F从打开连杆19的靠近下端的位置向前方突出,锁定解除片19B从该下端臂19F的下缘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折弯并且向前方突出。而且,通过由后述的主动杆25向上方推压该锁定解除片19B,来使打开连杆19从开锁位置向锁定位置切换。
限制承受部19E从打开连杆19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前缘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折弯。对于该限制承受部19E,与后述的主动杆25一起进行说明。
此外,若在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关闭门101,则在 该门101的关闭过程中,与棘轮14一起转动的升降杆16的抵接突片16D从后方按压打开连杆19而使之向开锁位置移动。即,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具备如下取消功能,即,若处于锁定状态而关闭门101,则消除该锁定状态。
上述的闩锁13、棘轮14、升降杆16、外侧打开杆17以绕朝向与支承壳体11的第一外表面11A(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的转动中心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壳体11,但以下说明的内侧打开杆20、主动杆25、杆连结部件30、中继杆31、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等如图6所示地以绕朝向与支承壳体11的第二外表面11B正交的方向的转动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壳体11。
内侧打开杆20以朝向支承壳体11中的第二外表面11B地配置于右侧部的靠下端位置的内侧打开杆转动轴体20J为中心转动。另外,内侧打开杆20的一部分从内侧打开杆转动轴体20J朝向支承壳体11的横向的中央侧延伸,其前端部向内侧打开杆转动轴体20J的轴向折弯而成为上压抵接部20B。另外,内侧打开杆20的另外一部分朝向下方突出,其前端部成为线缆卡止部20A。而且,该线缆卡止部20A经由线缆W1(参照图8)而与内侧门把手105连接。
另外,内侧打开杆20通过组装有线缆W1而保持在线缆卡止部20A抵接于支承壳体11的壁面的无动作位置。而且,若操作内侧门把手105,则经由线缆W1将内侧打开杆20向图9中的左侧拉拽,而使内侧打开杆20向该图中的顺时针转动直至到达动作位置。在此期间,内侧打开杆20的上压抵接部20B向上推压上述的外侧打开杆17的受压片17C,也使外侧打开杆17从无动作位置转动至动作位置。此时,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开锁位置,则如上所述地打开门101,若打开连杆19配置于锁定位置,则不打开门101。此外,若停止内侧门把手105的操作,则内侧打开杆20由于设于内侧门把手105的未图示的弹簧而从动作位置移动至无动作位置。
用于将打开连杆19从开锁位置切换为锁定位置的主动杆25以主动杆转动轴体25J为中心转动,主动杆转动轴体25J配置于支承壳体11中的隔着打开连杆19而配置于内侧打开杆转动轴体20J的相反侧的位 置。另外,主动杆25具备从主动杆转动轴体25J向上方伸出的第一扇形突片25A、从主动杆转动轴体25J向斜左下方伸出的扇形的第二扇形突片25D、以及从主动杆转动轴体25J向斜右侧突出的主动作用臂25C。
如图7所示,从第二扇形突片25D的背面突出有圆柱状的定位支柱25G。另外,在支承壳体11中的与第二扇形突片25D对置的对置面安装有异形弹簧27。异形弹簧27构成为:将弹簧线材的中间部卷绕成螺旋状并使两端部对置,并且两端部使对置部分的靠前端的位置向相互接近侧弯曲成山形状而具备一对滑接突部27A、27A。而且,当主动杆25在图10所示的开锁位置与图11所示的锁定位置之间转动时,定位支柱25G一边使一对滑接突部27A、27A之间扩张一边在一对滑接突部27A、27A之间通过,从而主动杆25被朝向开锁位置或锁定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施力而不会停在它们的中间位置。
如图10所示,主动作用臂25C的前端部从下方与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对置。而且,如图10至图11的变化所示,当主动杆25从开锁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时,主动作用臂25C向上推压锁定解除片19B而使打开连杆19从开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从第一扇形突片25A中的与主动作用臂25C相近侧的一侧缘部突出有锁定维持臂25B。锁定维持臂25B的一部分与打开连杆19的限制承受部19E对置,从锁定维持臂25B的前端部朝向限制承受部19E侧突出有锁定维持突部25T(参照图10)。而且,若主动杆25配置于开锁位置,则如图10所示,锁定维持突部25T从限制承受部19E的前方错开,若主动杆25配置于锁定位置,则如图5A所示,锁定维持突部25T从前方与限制承受部19E对接。由此,当主动杆25配置于锁定位置时,即使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从主动作用臂25C离开也由锁定维持突部25T使打开连杆19保持为锁定状态。
如图9所示,从第二扇形突片25D的下端部伸出有线缆结合片25E。该线缆结合片25E经由线缆W2(与本实用新型的“线状部件”相当。参照图8)与门101的车内侧所具备的锁定操作部106(图2B)连接。而且,通过操作锁定操作部106,能够将主动杆25在开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切换。
除了利用设于门101的车内侧的锁定操作部106以外,也能够利用车内的集中锁定操作开关107(参照图2B)、无线钥匙108(参照图2A)而使主动杆25在开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切换。为此,图6所示的马达22安装于支承壳体11。该马达22配置于支承壳体11中的主动杆25的上方,马达22的旋转输出轴与第二外表面11B平行而向斜下方突出,在该旋转输出轴固定有蜗杆23。另外,与蜗杆23啮合的蜗轮24以蜗轮转动轴体24J为中心旋转,该蜗轮转动轴体24J比主动杆转动轴体25J靠上方配置。而且,蜗轮24的一部分位于支承壳体11与第一扇形突片25A之间,蜗轮转动轴体24J向第一扇形突片25A所具备的圆弧孔25S内突出。
在蜗轮24中的与第一扇形突片25A对置的对置面,且在中间隔着蜗轮转动轴体24J的两个位置上突出形成有一对旋转按压突部24A、24A。与此相对,第一扇形突片25A中的比圆弧孔25S远离主动杆转动轴体25J的一侧随着朝向蜗轮24侧而壁厚变厚,在其厚壁部分的周向的中央形成有卡合槽25M。而且,对于蜗轮24,通常旋转按压突部24A、24A保持于沿圆弧孔25S的周向并列的位置,若对集中锁定操作开关107、无线钥匙108进行锁定操作,则蜗轮24向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这样,在该蜗轮24的旋转过程中,一个旋转按压突部24A进入卡合槽25M后按压卡合槽25M的左侧的槽内表面25N,使主动杆25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从图10所示的开锁位置向图11所示的锁定位置切换。
另一方面,若对集中锁定操作开关107、无线钥匙108进行开锁操作,则蜗轮24向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这样,在蜗轮24的旋转过程中,一个旋转按压突部24A进入卡合槽25M后按压卡合槽25M的右侧的槽内表面25L,使主动杆2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从图11所示的锁定位置向图10所示的开锁位置切换。
如图6所示,从第一扇形突片25A向上方突出有检测臂25F。在支承壳体11上,且在检测臂25F的转动区域的上方安装有检测开关26,该检测开关26所具备的动作部向检测臂25F的转动区域内突出。而且,若主动杆25配置于开锁位置,则检测臂25F的前端从检测开关26的动作部向侧方错开而使检测开关26断开,若主动杆25配置于锁定位置则 检测臂25F的前端按压检测开关26的动作部而使检测开关26接通。车辆10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取得该检测开关26的接通/断开信号,能够对主动杆25位于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哪个位置进行识别。
通过将钥匙103(参照图2A)插入门101所具备的锁芯102(参照图2A)并进行操作(以下,将其仅称作“对锁芯102的钥匙操作”),主动杆25也能够在开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图6中表示与该锁芯102连结的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的整体。
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形成为从与内侧打开杆转动轴体20J平行地延伸的转矩传递轴32A的后端向侧方伸出有转矩传递臂32B的构造。而且,在从与支承壳体11中的组装有主动杆25等的前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突出的支承筒11T内,从后方插入组装有转矩传递轴32A。
另外,从支承筒11T的后端面,且从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突出有挡块11S(对应于权利要求2中的挡块)。与此相对,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的转矩传递轴32A如图12所示地其后端部成为直径呈阶梯状地变大的大径部32S,从该大径部32S的前侧阶梯差面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突出有挡块抵接突部32E。而且,如图1所示,支承筒11T的挡块11S的前端面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的大径部32S的阶梯差面对接,挡块抵接突部32E和挡块11S以在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状态组装。利用这些挡块抵接突部32E和挡块11S的抵接来限制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的转动范围,从而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2所示,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的转矩传递轴32A的前端面的中心突出有比转矩传递轴32A细的圆柱状的前端轴32F。在前端轴32F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且在周向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上突出形成有一对卡止突起32D、32D。卡止突起32D中的朝向前端轴32F的前端侧的部分成为相对于前端轴32F的轴心倾斜的导向面,卡止突起32D中的朝向前端轴32F的基端侧的部分成为与前端轴32F的轴心正交的卡止面。
在前端轴32F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且在周向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 置上具备一对第二扇形突部32C、32C,这些一对第二扇形突部32C、32C和上述的一对卡止突起32D、32D错开90度相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二扇形突部32C的两个侧面成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32T、32T,将上述各第二扇形突部32C的两个侧面延长而交叉时的相交线与转矩传递轴32A的中心线一致。另外,第二扇形突部32C、32C的外周面与转矩传递轴32A的外周面成为一个面。而且,在转矩传递轴32A插入至支承筒11T的里部的状态下,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中的比第二扇形突部32C、32C靠前端侧的部分向支承壳体11的前面侧突出,且在该突出部分与图12的下方所示的中继杆31连结。
中继杆3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切换部件”,并形成为杆主部31F从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连结的圆盘部31E的外周面向侧方伸出的形状。在圆盘部31E的中心贯通形成有中心孔31C。另外,在圆盘部31E的一端面凹陷形成有内径比中心孔31C的内径大的圆形凹部31B,在该圆形凹部31B的内周面中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设有一对第一扇形突部31A、31A。上述各第一扇形突部31A的内周面与中心孔31C的内周面成为一个面。另外,各第一扇形突部31A的两个侧面成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31T、31T,将上述第一扇形突部31A的两个侧面延长而交叉时的相交线与转矩传递轴32A的中心线一致。而且,前端轴32F穿过中心孔31C后卡止突起32D卡止于圆盘部31E的前侧端面,从而如图10所示,以绕前端轴32F地交替并列的状态组装有第二扇形突部32C和第一扇形突部31A。
中继杆31通过杆连结部件30而与主动杆25连结。具体而言,杆连结部件30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地与中继杆31中的杆主部31F的前端所具备的连结轴体30K连结,另一方面,杆连结部件30的另一端部能够转动地与主动杆25的第二扇形突片25D所具备的连结轴体30J连结。由此,中继杆31与主动杆25联动地转动,如图11所示,当主动杆25配置于锁定位置时,中继杆31也配置于锁定位置,如图10所示,当主动杆25配置于开锁位置时,中继杆31也配置于开锁位置。
与此相对,上述的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与锁芯102联动地转动,当向钥匙锁定位置对锁芯102进行钥匙操作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配置于钥匙锁定位置,当向钥匙开锁位置对锁芯102进行钥匙操作后, 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配置于钥匙开锁位置。另外,锁芯102通常配置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的中间的中立位置,与之联动,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也通常配置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的中间的中立位置。
而且,在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配置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若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一起配置于开锁位置,则如图10所示,在各第一扇形突部31A与在逆时针方向相邻于上述各第一扇形突部31A的第二扇形突部32C之间形成比较大的转动缝隙SP。由此,当中继杆31在逆时针方向上如图10至图11的变化所示地朝向锁定位置转动时,第一扇形突部31A在与第二扇形突部32C之间的转动缝隙SP的范围内转动。另外,在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配置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若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一起配置于锁定位置,则如图11所示,在各第一扇形突部31A与在顺时针方向上相邻于上述各第一扇形突部31A的第二扇形突部32C之间形成比较大的转动缝隙SP。由此,当中继杆31在顺时针方向上如图11至图10的变化所示地朝向锁定位置转动时,第一扇形突部31A在与第二扇形突部32C之间的转动缝隙SP的范围内转动。这样,从中继杆31朝向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的力的传递被遮挡,从而只要不进行钥匙操作,锁芯102就保持在中立位置。
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在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一起配置于开锁位置的状态下,当使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从中立位置向钥匙锁定位置转动时,第二扇形突部32C超过与第一扇形突部31A之间的转动缝隙SP而向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该图中的各第二扇形突部32C中作为朝向逆时针方向的侧面的第二可动抵接部32T与各第一扇形突部31A中作为朝向顺时针方向的侧面的第一可动抵接部31T面抵接,而使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一起转动至图11所示的锁定位置。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一起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当使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从中立位置向钥匙开锁位置转动时,第二扇形突部32C超过与第一扇形突部31A之间的转动缝隙SP而向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该图中的各第二扇形突部32C中作为朝向顺时针方向的侧面的第二可动抵接部32T与各第一扇形突部31A中作为朝向逆时针方向的侧面的第一可动抵接部31T面抵接,而使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 一起转动至图10所示的开锁位置。这样,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向中继杆31传递钥匙操作力,通过对图2A所示的锁芯102进行的钥匙操作能够将中继杆31和主动杆25向锁定位置或开锁位置切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对于将对锁芯102进行的钥匙操作力传递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31的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而言,由于配置为以与该中继杆31共用的转动轴J1(参照图6、图7、图10以及图11)为中心转动,所以与上述中继杆31和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配置为以不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以往的装置相比,能够实现门锁装置10的小型化。另外,由于用于向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和中继杆31传递力的具有第一可动抵接部31T的第一扇形突部31A与具有第二可动抵接部32T的第二扇形突部32C,绕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和中继杆31的共用的转动轴J1配置,所以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可动抵接部31T、32T的转动空间限制在绕共用的转动轴J1的圆形区域内。根据该方面,也能够实现门锁装置10的小型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为了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向中继杆31传递钥匙操作的力,使一对第一可动抵接部31T、31T和一对第二可动抵接部32T、32T面抵接,从而相比于仅使一个第一可动抵接部31T和一个第二可动抵接部32T面抵接的装置、使第一和第二可动抵接部31T、32T点抵接或线抵接的装置,能够减少对第一和第二可动抵接部31T、32T施加的负担,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图1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W。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31通过杆连结部件30与主动杆25连结,但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W中,如图13所示构成为,在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31W的杆主部31F的前端设置有销31P,该销31P与长孔25P卡合,该长孔25P在从主动杆25向中继杆31W侧延伸的连结臂25R上设置。此外,长孔25P在与主动杆25的旋转中心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该长孔25P的一端部朝向连结臂25R的前端敞开。至于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 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W,也能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相同的效果。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构成为,若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主动杆25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若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主动杆25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但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W构成为,若如图14至图15的变化所示地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主动杆25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若如图15至图14的变化所示地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主动杆25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通过在组装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的门101上组装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W,从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例如,拉拽连结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与锁芯102(参照图2A)之间的连结部件而使门锁装置10成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替换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W,能够变更为拉拽连结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与锁芯102之间的连结部件而使门锁装置10W成为开锁状态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图16~图2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V。以下,仅对与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V中的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地构成为,打开连杆19以与闩锁13以及棘轮14的转动轴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主动杆25的主动作用臂25C与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抵接,但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V中,构成为,打开连杆19V以与主动杆25V的转动轴大致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旋转,主动杆25V经由锁定连杆35而与打开连杆19V连结。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打开杆17V上,将前端部向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轴向弯曲成直角而形成前端弯曲片17F,在该前端弯曲片17F上向远离外侧打开杆转动轴体17J的方向突出形成有卡合突片17K。与此相对,在打开连杆19V的下端部,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打开杆17所具备的卡合孔17B(参照图4A)相同形状的卡 合孔19K,通过在该卡合孔19K插通外侧打开杆17的卡合突片17K,来使打开连杆19V以与主动杆25V的转动轴大致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在打开连杆19V上具备从卡合突片17K向上方延伸的连杆主部19L,并且,具备从该连杆主部19L向图16中的左侧方伸出的结合片19P。另外,在结合片19P上形成有与连杆主部19L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长孔19R。而且,打开连杆19V在连杆主部19L向卡合突片17K的铅垂上方延伸的开锁位置(参照图16以及图17)与从该开锁位置向图16以及图17中的左侧倾斜的锁定位置(参照图18以及图19)之间移动。
如图16所示,锁定连杆35以在主动杆25V的斜下方具备的锁定连杆转动轴体35J为中心转动,具备从锁定连杆转动轴体35J朝向打开连杆19V向斜下方延伸的第一卡合臂35A、和从锁定连杆转动轴体35J朝向主动杆25V向斜上方延伸的第二卡合臂35B。而且,在第二卡合臂35B的前端具备的第二卡合销35C与形成于主动杆25V的长孔25Z卡合,另一方面,在第一卡合臂35A的前端具备的第一卡合销35P与打开连杆19V的长孔19R卡合。另外,长孔25Z沿与主动杆25V的转动中心正交的线延伸。由此,主动杆25V、锁定连杆35以及打开连杆19V联动地转动,当主动杆25V配置于锁定位置时打开连杆19V也配置于锁定位置,并且,当主动杆25V配置于开锁位置时打开连杆19V也配置于开锁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杆16V上,以位于开锁位置的打开连杆19V的连杆主部19L的正上方的方式设有前端抵接部16B。另外,撤销连杆36和锁定连杆35一起能够转动地支承于锁定连杆转动轴体35J。如图18所示,该撤销连杆36具备从锁定连杆转动轴体35J延伸至升降杆16V的前端抵接部16B的上方位置的从动杆36B、和从锁定连杆转动轴体35J延伸至打开连杆19V的连杆主部19L的左侧方位置的按压杆36A。
而且,当在打开连杆19V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关闭门后,该门的关闭过程中,利用与棘轮14(参照图3B)一起转动的升降杆16V向上推压撤销连杆36的从动杆36B而使撤销连杆36转动,按压杆36A按压打开连杆19V而使之向开锁位置移动。即,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 10V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相同地具备撤销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主动杆25V上具备向斜上方伸出的定位连结臂25H,如图21所示,在定位连结臂25H的背面突出形成有定位支柱25G。而且,该定位支柱25G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异形弹簧27(参照图7)卡合,而将主动杆25V保持在锁定位置或开锁位置。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V能够被分割为闩锁单元10A和主体单元10B,该闩锁单元10A能够转动地支承而具备闩锁13、棘轮14以及升降杆16V(参照图16),该主体单元10B能够转动地支承除上述闩锁13等以外的主动杆25V、内侧打开杆20等。具体而言,支承壳体11中包括能够转动地支承闩锁13等的基座壁11C(参照图3A)在内的侧壁部11U被从壳体主体部11H分割出。另外,在壳体主体部11H上,从支承有蜗轮24、内侧打开杆20、锁定连杆35等的转动轴的主体壁11L的后表面突出有主体后面突壁11M,从该主体后面突壁11M的外缘部朝向侧壁部11U突出有嵌合壁11J。
另外,从主体后面突壁11M中的前侧的缘部突出有支承部11G,在该支承部11G上形成有圆筒状的支承环11N。而且,主动杆25V所具备的圆筒状的转动筒轴25Y的一端插入支承环11N的内侧而被支承为能够转动。
另外,在嵌合壁11J中将支承环11N的中心轴延长而交叉的部分形成有U字槽11K。而且,在侧壁部11U和壳体主体部11H分离的状态下,如图21所示,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的转矩传递轴32A的前端部插入支承环11N,并且,转矩传递轴32A的后端部从侧方容纳在U字槽11K内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该状态下,如图20所示,闩锁单元10A与嵌合壁11J的内侧嵌合,而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壳体主体部11H。此外,如图23所示,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的转矩传递轴32A的靠近后端的位置朝向闩锁单元10A伸出有半圆状的凸缘32R,该凸缘32R被侧壁部11U所具备的夹持壁11P、11P(参照图21)从前后方向夹持,而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以在轴向上不向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主动杆25V是本实用新型的“锁定切换部件”,该主动杆25V与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连结。为了进行 这样的连结,如图23所示,在主动杆25V的转动筒轴25Y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继杆31的圆盘部31E相同,具备中心孔31C、圆形凹部31B以及第一扇形突部31A、31A。而且,如图16的左下所示,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的前端轴32F插入主动杆25V的中心孔31C,第一扇形突部31A和第二扇形突部32C成为绕前端轴32F交替并列的状态。此外,在图16~图19的各图中的左下,放大表示上述各图所示的门锁装置10V的状态下的第一扇形突部31A与第二扇形突部32C的位置关系。
根据上述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V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相同,能够将对锁芯进行的钥匙操作的力从作为“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向作为“锁定切换部件”的主动杆25V传递。而且,由于该主动杆25V和钥匙操作传递连杆32V以共用的转动轴J2(参照图21)为中心转动,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相同,能够实现门锁装置10V的小型化。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在不脱离要旨的范围内也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V、10W…门锁装置;10A…闩锁单元;19、19V…打开连杆;22…马达(电气驱动源);25…主动杆;25P…长孔;25V…主动杆(锁定切换部件);30…杆连结部件;31、31W…中继杆(锁定切换部件);31A…第一扇形突部;31T…第一可动抵接部;31P…销;32、32V…钥匙操作传递连杆(钥匙操作传递部件);32C…第二扇形突部;32T…第二可动抵接部;100…车辆;101…门;102…锁芯;106…锁定操作部;J1、J2…转动轴;SP…转动缝隙;W2…线(线状部件)。
Claims (7)
1.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锁定切换部件,其内置于车辆的门,从设于所述门的车内侧的锁定操作部或者内置于所述门的电气驱动源受到力而在将所述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将所述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转动;
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其设为能够以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共用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受到对所述门所具备的锁芯的钥匙操作力而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之间转动;
一对第一扇形突部,所述一对第一扇形突部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一方即第一部件一体转动,并在绕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
一对第二扇形突部,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另一方即第二部件一体转动,在绕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且绕所述共用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交替排列,当使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所述钥匙锁定位置时,以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锁定位置联动转动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之间传递钥匙操作力,并且当使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所述钥匙开锁位置时,以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开锁位置联动转动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之间传递所述钥匙操作力;
转动缝隙,其在绕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与所述第二扇形突部之间设置,在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于所述钥匙锁定位置与所述钥匙开锁位置的中间的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当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开锁位置转动时,仅使所述第一扇形突部或者所述第二扇形突部中的一方与该锁定切换部件一起转动,而防止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联动转动;
转矩传递轴,其设于所述第二部件而沿所述共用的转动轴方向延伸,在前端面具有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并且,具有与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的外周面成为一个面的圆形外周面;
圆形凹部,其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具有所述一对第一扇形突部从一部分突出的圆形的内周面并且容纳有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
中心孔,其在所述圆形凹部的里壁的中心贯通形成;
前端轴,其从所述转矩传递轴的前端面的中心比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向前方突出,并贯通所述中心孔;
卡止突起,其从所述前端轴的前端部向侧方突出,卡止于所述中心孔的外侧开口缘,并防止所述前端轴从所述中心孔脱出;
支承筒,其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转矩传递轴的轴向的中间部;以及
大径部,其通过使所述转矩传递轴的基端部阶梯状地扩径而成,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在所述共用的转动轴方向上隔着所述支承筒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挡块,其使所述支承筒中的绕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一部分向所述大径部侧突出;和
挡块抵接突部,其使所述大径部中的绕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一部分在与所述挡块不同的位置向所述支承筒侧突出,并且在所述转矩传递轴超过正规的转动范围时与所述挡块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闩锁单元,其能够将所述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车辆关闭的状态;
打开连杆,其在能够与所述闩锁单元卡合的开锁位置与不能与所述闩锁单元卡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锁定位置使所述门锁定,另一方面在所述开锁位置使所述门开锁;
主动杆,其限制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开锁位置;
作为所述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其绕与所述主动杆不同的转动轴转动;以及
杆连结部件,其能够联动地连结所述主动杆和所述中继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闩锁单元,其能够将所述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车辆关闭的状态;
打开连杆,其在能够与所述闩锁单元卡合的开锁位置与不能与所述闩锁单元卡合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锁定位置使所述门锁定,另一方面在所述开锁位置使所述门开锁;
主动杆,其规定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开锁位置;
作为所述锁定切换部件的中继杆,其绕与所述主动杆不同的转动轴转动;
长孔,其在所述主动杆以及所述中继杆中的一方设置;以及
销,其在所述主动杆以及所述中继杆中的另一方设置,与所述长孔卡合而使所述主动杆和所述中继杆能够联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杆与和所述锁定操作部一体动作的线状部件连结,受到对所述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而转动,并且,从作为所述电气驱动源的马达受到动力而转动,从而在使所述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使所述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杆与和所述锁定操作部一体动作的线状部件连结,受到对所述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而转动,并且,从作为所述电气驱动源的马达受到动力而转动,从而在使所述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使所述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移动。
7.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锁定切换部件,其内置于车辆的门,从设于所述门的车内侧的锁定操作部或者内置于所述门的电气驱动源受到力而在使所述门锁定的锁定位置与使所述门开锁的开锁位置之间转动;
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其受到对所述门所具备的锁芯的钥匙操作力而在钥匙锁定位置与钥匙开锁位置之间转动,将所述钥匙操作力传递至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使得当该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所述钥匙锁定位置时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锁定位置联动转动,另一方面,当该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所述钥匙开锁位置时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开锁位置联动转动,并且该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为以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共用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一对第一扇形突部,所述一对第一扇形突部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的一方即第一部件一体转动,并在绕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以及
一对第二扇形突部,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中另一方即第二部件一体转动,在绕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以及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所述共用的转动轴的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并且,绕所述共用的转动轴而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隔着规定的转动缝隙交替配置,当使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所述钥匙锁定位置时,以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锁定位置联动转动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之间传递钥匙操作力,并且当使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转动至所述钥匙开锁位置时,以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开锁 位置联动转动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之间传递所述钥匙操作力,
在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配置于所述钥匙锁定位置与所述钥匙开锁位置的中间的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即使使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开锁位置中的一方转动,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也在与所述第二扇形突部之间的所述转动缝隙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二扇形突部相对转动,从而从所述锁定切换部件向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的力的传递被遮断,另一方面,当使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从所述中立位置向所述钥匙锁定位置与所述钥匙开锁位置转动时,所述第二扇形突部超过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之间的所述转动缝隙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扇形突部相对转动,从而从所述钥匙操作传递部件向所述锁定切换部件传递所述钥匙操作的力,
还具备:
转矩传递轴,其设于所述第二部件而沿所述共用的转动轴方向延伸,在前端面具有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并且,具有与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的外周面成为一个面的圆形外周面;
圆形凹部,其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具有所述一对第一扇形突部从一部分突出的圆形的内周面并且容纳有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
中心孔,其在所述圆形凹部的里壁的中心贯通形成;
前端轴,其从所述转矩传递轴的前端面的中心比所述一对第二扇形突部向前方突出,并贯通所述中心孔;
卡止突起,其从所述前端轴的前端部向侧方突出,卡止于所述中心孔的外侧开口缘,并防止所述前端轴从所述中心孔脱出;
支承筒,其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转矩传递轴的轴向的中间部;以及
大径部,其通过使所述转矩传递轴的基端部阶梯状地扩径而成,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在所述共用的转动轴方向上隔着所述支承筒对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00908A JP5847432B2 (ja) | 2011-04-28 | 2011-04-28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2011100907A JP2012233317A (ja) | 2011-04-28 | 2011-04-28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2011-100907 | 2011-04-28 | ||
JP2011-100908 | 2011-04-28 | ||
PCT/JP2012/060144 WO2012147540A1 (ja) | 2011-04-28 | 2012-04-13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13904U true CN203613904U (zh) | 2014-05-28 |
Family
ID=4707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90000466.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3904U (zh) | 2011-04-28 | 2012-04-13 | 门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09382B2 (zh) |
EP (1) | EP2703581B1 (zh) |
CN (1) | CN203613904U (zh) |
WO (1) | WO2012147540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6013A (zh) * | 2015-06-11 | 2016-12-21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闩锁组件、机械锁芯释放机构及打开关闭闩锁的方法 |
CN106661904A (zh) * | 2014-09-08 | 2017-05-10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N107724823A (zh) * | 2017-11-21 | 2018-02-23 | 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口盖闩锁装置及一种口盖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37309B2 (ja) * | 2011-04-22 | 2014-03-1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および該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を備える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162946B2 (ja) * | 2012-11-12 | 2017-07-12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080518B2 (ja) * | 2012-11-27 | 2017-02-15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062223B2 (ja) * | 2012-11-27 | 2017-01-18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9428942B2 (en) * | 2012-12-12 | 2016-08-30 |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 Door locking device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including same |
JP6424360B2 (ja) * | 2014-01-24 | 2018-11-21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JP6809995B2 (ja) * | 2017-07-19 | 2021-01-06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サイドドア用ラッチ装置 |
USD902006S1 (en) * | 2019-01-03 | 2020-11-17 | Zhejiang Oklead Auto Parts Co., Ltd. | Vehicle door lock |
DE102019131179A1 (de) * | 2019-11-19 | 2021-05-20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Schloss |
JP2022123428A (ja) * | 2021-02-12 | 2022-08-24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車両用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64524B2 (ja) * | 1996-12-27 | 2001-05-08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の上部扉と下部扉のロック装置 |
US5971449A (en) * | 1998-06-29 | 1999-10-26 | General Motor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
US6079757A (en) * | 1998-08-11 | 2000-06-27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Door latch with manually resettable deadbolt lock |
US6024389A (en) * | 1998-08-31 | 2000-02-15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stiffness adjustment |
JP3954764B2 (ja) | 1999-11-30 | 2007-08-08 |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 電気錠 |
JP4197120B2 (ja) | 2002-11-20 | 2008-12-17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272103B2 (ja) | 2004-04-16 | 2009-06-03 |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 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とドアラッチとの結合構造 |
JP4642640B2 (ja) | 2005-11-15 | 2011-03-0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751768B2 (ja) | 2006-05-23 | 2011-08-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構造 |
JP4751258B2 (ja) | 2006-07-10 | 2011-08-17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可動レバーの付勢装置 |
JP4794403B2 (ja) * | 2006-10-02 | 2011-10-19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957293B2 (ja) | 2007-03-02 | 2012-06-20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952752B2 (ja) * | 2009-07-27 | 2012-06-13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447860B2 (ja) | 2010-03-24 | 2014-03-1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2012
- 2012-04-13 CN CN201290000466.6U patent/CN20361390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2-04-13 US US14/113,721 patent/US91093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13 WO PCT/JP2012/060144 patent/WO20121475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13 EP EP12776624.4A patent/EP2703581B1/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61904A (zh) * | 2014-09-08 | 2017-05-10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N106661904B (zh) * | 2014-09-08 | 2018-10-19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N106246013A (zh) * | 2015-06-11 | 2016-12-21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闩锁组件、机械锁芯释放机构及打开关闭闩锁的方法 |
CN106246013B (zh) * | 2015-06-11 | 2020-02-18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闩锁组件、机械锁芯释放机构及打开关闭闩锁的方法 |
CN107724823A (zh) * | 2017-11-21 | 2018-02-23 | 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口盖闩锁装置及一种口盖 |
CN107724823B (zh) * | 2017-11-21 | 2023-01-03 | 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口盖闩锁装置及一种口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053618A1 (en) | 2014-02-27 |
US9109382B2 (en) | 2015-08-18 |
EP2703581A1 (en) | 2014-03-05 |
EP2703581B1 (en) | 2018-05-23 |
EP2703581A4 (en) | 2016-11-09 |
WO2012147540A1 (ja) | 2012-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613904U (zh) | 门锁装置 | |
US7621571B2 (en) | Door lock system | |
CN103368003B (zh) | 锁闭装置 | |
CN103368005B (zh) | 锁闭装置 | |
KR101335111B1 (ko) | 자동차 잠금 장치 | |
CN105387204B (zh) | 驻车锁机构 | |
CN104471166A (zh) | 车辆用门的闩锁解除装置 | |
CN105074859A (zh) | 开关装置 | |
CN103368004B (zh) | 锁闭装置 | |
WO2010035638A1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CN102199959B (zh) | 用于车辆的双锁定门锁装置 | |
CN102472058B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JPH0711826A (ja) | スーパーロック機構付アクチュエータ | |
US20070120378A1 (en) | Door closing apparatus | |
DE102009009464A1 (de) | Türschloßvorrichtung | |
CN101413202A (zh) | 滚筒式洗衣机 | |
CN104428477A (zh) | 车辆用门的闩锁解除装置 | |
CN101694055B (zh) | 门锁定开关及利用门锁定开关的衣物处理装置 | |
KR102104116B1 (ko) | 다중 결합 록킹 장치 | |
JP2014095266A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6162946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US11859418B2 (en) | Automobile door latch device | |
WO2013136954A1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GB2336400A (en)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electrically driven lock and antitheft lever | |
CN203766455U (zh) | 车辆用远程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