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02113U -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02113U
CN203402113U CN201320510000.7U CN201320510000U CN203402113U CN 203402113 U CN203402113 U CN 203402113U CN 201320510000 U CN201320510000 U CN 201320510000U CN 203402113 U CN203402113 U CN 2034021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beam
back buffer
energy
beam assembly
header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100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专政
车志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1000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021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021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021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所述后防撞梁组件包括:后防撞梁;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设在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在所述吸能结构的前端,其中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吸能结构和所述安装板一体注塑成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防撞梁组件,通过将后防撞梁、吸能结构和安装板一体注塑成型,减少了零部件的加工工序和装配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后防撞梁的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加工工序和装配工序繁杂,且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产品较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装配效率高且成本低的后防撞梁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防撞梁组件的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包括:后防撞梁;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设在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在所述吸能结构的前端,其中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吸能结构和所述安装板一体注塑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通过将后防撞梁、吸能结构和安装板一体注塑成型,减少了零部件的加工工序和装配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装配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防撞梁组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防撞梁包括:前板;后板,所述后板设在所述前板的后方;以及隔板,所述隔板水平地设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吸能筋,且所述多个第一吸能筋位于所述隔板的顶部和/或底部。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吸能筋,提高了后防撞梁碰撞时的吸能能力。
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的对应所述吸能结构的所述第一吸能筋的密度大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的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吸能筋的密度。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吸能筋为X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板上对应所述吸能结构的位置形成有开口,所述吸能结构包括: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且所述两个侧板的后端与所述开口的侧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侧板之间设有多个第二吸能筋。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吸能筋,提高了吸能结构碰撞时的吸能能力。
更进一步地,所述两个侧板之间的所述第二吸能筋的密度大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的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吸能筋的密度。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吸能结构碰撞时的吸能能力。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吸能筋为X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提高了汽车的装配效率,节约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后防撞梁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100,包括后防撞梁1、吸能结构2以及安装板3。
吸能结构2设在后防撞梁1的前侧。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吸能结构2为两个,两个吸能结构2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两个吸能结构2的后端与后防撞梁1的前侧表面上,可选地,两个吸能结构2分别邻近后防撞梁1的左端和右端。需要理解的是,两个吸能结构2在后防撞梁1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安装板3设在吸能结构2的前端。参照图1,每个吸能结构2的前端均设有一个安装板3,安装板3沿上下方向延伸,此时安装板3的后表面与吸能结构2的前端面相连,可选地,安装板3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于吸能结构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其中后防撞梁1、吸能结构2和安装板3一体注塑成型。也就是说,后防撞梁1、吸能结构2和安装板3可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注塑而成。可选地,后防撞梁1、吸能结构2和安装板3的材料可采用热塑性塑料和玻璃纤维的工程塑料,从而减轻了后防撞梁组件100的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100,通过将后防撞梁1、吸能结构2和安装板3一体注塑成型,减少了零部件的加工工序和装配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后防撞梁1包括:前板11、后板12以及隔板14,后板12设在前板11的后方。隔板14水平地设在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前板11和后板1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前板11位于后板12的前方,隔板1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前板11的后表面和后板12的前表面相连,此时后防撞梁1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H形。可选地,隔板14水平地设在前板11和后板12的中部,此时前板11和后板12分别关于隔板14对称。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吸能筋13,且多个第一吸能筋13位于隔板14的顶部和/或底部。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吸能筋13可仅位于隔板14的顶部,或者多个第一吸能筋13仅位于隔板14的底部,或者多个第一吸能筋13同时位于隔板14的顶部和底部。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吸能筋13,提高了后防撞梁1碰撞时的吸能能力。可选地,每个第一吸能筋13的形状为X形。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吸能筋1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优选地,隔板1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吸能筋1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中,前板11和后板1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等,位于隔板14顶部的每个第一吸能筋13的上端面可与前板11和后板12的上端面保持平齐,位于隔板14底部的每个第一吸能筋13的下端面可与前板11和后板12的下端面保持平齐。
更进一步地,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对应吸能结构2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大于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其它部分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如图2所示,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不完全相同,具体地,吸能结构2正后方的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较大,除了吸能结构2正后方之外的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其它部位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相对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板11上对应吸能结构2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吸能结构2包括: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且两个侧板的后端与开口的侧壁相连。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前板11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均贯穿前板11,每个吸能结构2的两个侧板分别与与其相应的开口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相连。需要理解的是,开口的大小和两个侧板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进一步地,两个侧板之间设有多个第二吸能筋21,如图2和图4所示。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吸能筋21,提高了吸能结构2碰撞时的吸能能力。可选地,每个第二吸能筋21的形状为X形。需要理解的是,第二吸能筋2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更进一步地,两个侧板之间的第二吸能筋21的密度大于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其它部分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参照图2,两个侧板之间的第二吸能筋21的密度大于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除了对应吸能结构2之外的其它部位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吸能结构2碰撞时的吸能能力。
可选地,两个侧板之间的第二吸能筋21的密度可大于等于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的对应吸能结构2的第一吸能筋13的密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后防撞梁组件100可通过螺栓连接至汽车的其它车身部件,具体地,每个安装板3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安装孔31。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安装板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安装孔31,这样后防撞梁组件100可通过安装孔31与汽车的其它车身部件进行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100,当后防撞梁组件100低速碰撞时,例如碰撞速度为4km/h或8km/h,碰撞物接触到后防撞梁1,因为塑料的弹性变形,以及第一吸能筋13和第二吸能筋21良好的回弹性能,后防撞梁1会恢复到碰撞前的状态,当碰撞物以15km/h或更高的速度碰撞后防撞梁组件100时,第一吸能筋13和第二吸能筋21吸能后发生破坏,从而起到保护其它车身部件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组件100,提高了汽车的装配效率,节约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防撞梁;
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设在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在所述吸能结构的前端,其中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吸能结构和所述安装板一体注塑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包括:
前板;
后板,所述后板设在所述前板的后方;以及
隔板,所述隔板水平地设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吸能筋,且所述多个第一吸能筋位于所述隔板的顶部和/或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的对应所述吸能结构的所述第一吸能筋的密度大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的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吸能筋的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吸能筋为X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上对应所述吸能结构的位置形成有开口,所述吸能结构包括:
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设置,且所述两个侧板的后端与所述开口的侧壁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板之间设有多个第二吸能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板之间的所述第二吸能筋的密度大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的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吸能筋的密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吸能筋为X形。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组件。
CN201320510000.7U 2013-08-20 2013-08-20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021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0000.7U CN203402113U (zh) 2013-08-20 2013-08-20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0000.7U CN203402113U (zh) 2013-08-20 2013-08-20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02113U true CN203402113U (zh) 2014-01-22

Family

ID=49938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1000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02113U (zh) 2013-08-20 2013-08-20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021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8290A (zh) * 2018-05-23 2018-09-0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8290A (zh) * 2018-05-23 2018-09-0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CN108488290B (zh) * 2018-05-23 2023-12-1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9769C (zh) 用于机动车的防护板支架
CN102202942B (zh) 带有吸能器的车辆保险杠系统
CN102917919B (zh) 能量吸收系统
CN10114817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205075898U (zh) 用于车辆的端部结构和用于车辆框架的纵梁组件
CN104085366B (zh) 汽车碰撞自适应多级缓冲吸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650077B2 (en) Car undercover
KR102426635B1 (ko) 모듈형 범퍼 빔
CN203439128U (zh) 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汽车
US9522646B2 (en) Knee bolster
CN102470756B (zh) 机动车仪表板结构和包括该结构的机动车
CN203402113U (zh) 后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汽车
CN102877427A (zh) 一种护栏板及由其所制成的公路安全护栏
CN103318111A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缓冲器
CN102874205B (zh) 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
CN103213548A (zh) 前防撞梁、车架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03402276U (zh) 汽车及其仪表板横梁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CN205273381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203612060U (zh) 用于车身的边梁内板组件及具有它的车身
JP6301115B2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
CN202413690U (zh) 卡扣座、汽车立柱、汽车门饰板及汽车
CN203651928U (zh) 中通道连接组件及具有它的车身
CN201597540U (zh) 汽车保险杠
CN201784681U (zh) 一种汽车吸能前横梁
KR101440679B1 (ko) 범퍼 빔 앗세이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25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Beijing,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Road, sand Ya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utian Automobil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