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74387U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74387U
CN203274387U CN2013202184373U CN201320218437U CN203274387U CN 203274387 U CN203274387 U CN 203274387U CN 2013202184373 U CN2013202184373 U CN 2013202184373U CN 201320218437 U CN201320218437 U CN 201320218437U CN 203274387 U CN203274387 U CN 203274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rier
room
compressor
machine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184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康巨
牧野浩招
前山英明
石井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74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743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从最近研究可知,低GWP但可燃性的HFC制冷剂的燃烧存在越是在绝对湿度大的环境燃烧规模越大的倾向,在使用这样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有必要立足于该倾向提高针对制冷剂的万一泄漏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装置解决了此课题,具备:压缩机,其在密闭容器内部具有压缩机构部,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使之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安放在屋外的室外单元,其框体内部被分隔板分为风扇室和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制冷剂是具有可燃性的HFC制冷剂,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干燥剂,该干燥剂与因在压缩机工作中由压缩机构部压缩的制冷剂气体而呈现与该制冷剂气体的温度接近的高温的压缩机的密闭容器表面热接触地被安装,在室外单元的运转停止中吸附机械室内空气中的水分。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空气调节机等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涉及具备将制冷剂压缩并使之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压缩机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在以空气调节机为代表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作为制冷剂使用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以往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虽然臭氧层破坏系数ODP为零,不会破坏臭氧层,但是,具有全球变暖系数GWP高这样的性质。为此,作为防止全球变暖的一环,从R410A那样的GWP高的HFC制冷剂向GWP低的HFC制冷剂变更的研究正在进展。
作为那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的候补,有R32(CH2F2;二氟甲烷)。另外,作为同样的候补制冷剂,有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例如,有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烷)、HFO-1234ze(CF3-CH=CHF)。它们与R32同样,是HFC制冷剂的一种,但是,由于具有碳的双键的不饱和烃被称为烯烃,所以,为了与像R32那样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区别,大多使用烯烃的O,表现为HFO。
这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不是R290(C3H8;丙烷)那样的HC制冷剂程度的强燃性,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微燃水准的可燃性,为此,要注意制冷剂泄漏。此后,将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相对于可燃性制冷剂的制冷剂泄漏,在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以丙烷等强燃性的制冷剂为对象,但是,也存在在室外单元的机械室的内壁面,作为制冷剂吸附物质配设从活性炭、气体吸附树脂、粘土、活性氧化铝、分子筛、骨炭、白粘土、硅胶以及它们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使泄漏了的制冷剂吸附于制冷剂吸附物质,抑制泄漏的制冷剂向外部扩散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5003号公报(0011~0020栏、图3)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制冷剂吸附物质所示的物质中,尤其是硅胶、分子筛是作为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的干燥剂已普遍地被公知,且作为干燥剂被广泛使用的物质。而且,室外单元的机械室虽然与外部物理性地分开,但是,在该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中,为了冷却设置在机械室中的电气制品等,利用风扇室的送风风扇的旋转,将新的外气从通风孔等导入并通过机械室内。
为此,可以说是配设在机械室的内壁面且由硅胶、分子筛构成的制冷剂吸附物质频繁地曝露于外气的流动,主动地吸附外气(屋外空气)中的水分,在从安放室外单元开始经过不长的一定时间以后,因吸附的水分而饱和,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到机械室,也不能进行制冷剂的吸附,存在不能谋求提高安全性这样的问题。
假设空气中的制冷剂的体积浓度在可燃浓度区域,在那里存在某些点火源而被点火,则可燃性制冷剂起火并燃烧,但是,其燃烧规模因制冷剂种类而不同,因为低GWP的HFC制冷剂为微燃性,所以,与丙烷那样的强燃性的HC制冷剂相比,其燃烧规模小。这里,燃烧规模大是指燃烧时间的倒数大,例如,表示火焰的传播快、压力上升大、产生的火焰大这样的情况。
从对虽为可燃性但与丙烷等强燃性的制冷剂相比燃烧规模小的微燃性的HFC制冷剂的燃烧现象的最近的研究、评价可知,虽然是针对R32、HFO制冷剂,但就它们的燃烧现象而言,存在在同一条件下绝对湿度越大,燃烧规模越大的倾向。为此,在作为制冷剂使用像R32、HFO制冷剂那样的低GWP但具有微燃水准的可燃性的HFC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存在如下这样的课题:虽说是微燃性,但必须立足于这样的燃烧规模和绝对湿度的相关关系,提高针对制冷剂万一泄漏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做成的实用新型,以提供一种提高针对如下所述情况时的制冷剂万一泄漏的安全性的制冷循环装置为目的:所述情况即使用像R32、HFO制冷剂那样的低GWP但具有可燃性的HFC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压缩机,其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在密闭容器内部具有压缩机构部,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使之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室外单元,其被安放在屋外,框体内部被分隔板分为具有室外送风风扇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风扇室和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制冷剂是具有可燃性的HFC制冷剂,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干燥剂,所述干燥剂与上述密闭容器的表面热接触地被安装,在上述压缩机的工作中,上述密闭容器的温度通过由上述压缩机构部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而升高,并且在上述室外单元的运转停止中,上述干燥剂吸附上述机械室内的空气中的水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上述压缩机被设置在上述机械室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上述干燥剂被工作中的上述压缩机的高温的密闭容器加热,排放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上述干燥剂被工作中的上述压缩机的高温的密闭容器加热,排放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5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3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备: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并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向上述机械室导入,从上述机械室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6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4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备: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并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向上述机械室导入,从上述机械室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7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3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备:被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与上述压缩机相比的上方且具有电装基板的电气制品单元;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中,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该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被导入上述机械室中,在上述电气制品单元内通过后,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冷却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8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4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备:被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与上述压缩机相比的上方且具有电装基板的电气制品单元;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中,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该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被导入上述机械室中,在上述电气制品单元内通过后,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冷却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9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8任一项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上述压缩机是上述密闭容器内部为由上述压缩机构部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环境的高压壳方式,上述干燥剂与构成上述密闭容器的圆筒状容器的外侧面接触地被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0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8任一项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上述干燥剂与构成上述密闭容器的上盖的上表面接触地被安装,作用于上述干燥剂的重力被上述上盖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1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8任一项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上述干燥剂是在具有通气性的金属制或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的网状袋中收纳干燥剂物质而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2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技术方案9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上述干燥剂由环绕在上述圆筒状容器上的绑带捆绑,与上述圆筒状容器的外侧面接触地进行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因为在运转停止中,干燥剂吸附机械室内的空气中的水分,能够将机械室内维持在绝对湿度小的状态,所以,即使万一在机械室内产生可燃性的HFC制冷剂的泄漏,在泄漏的制冷剂的浓度为可燃区域时,泄漏制冷剂因某个点火源而起火,也能够将其燃烧规模抑制得小,能够提供提高了针对制冷剂万一泄漏的安全性的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室外单元的前面以及顶面的面板拆下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机械室的电气制品单元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与图5不同的机械室内的其它的空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7是由与图2所示的固定部件不同的固定部件将干燥剂安装于压缩机的形态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固定部件周边的示意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与图7所示的固定部件不同的形态的固定部件的示意图。
图10是由与图7所示的固定部件不同的固定部件将干燥剂安装于压缩机的形态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固定部件周边的示意的横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干燥剂向压缩机表面安装的位置与图3不同的形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干燥剂不同的结构的干燥剂的图。
图14是表示与图13所示的干燥剂不同的结构的干燥剂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室外单元;3:压缩机;3a:上盖(密闭容器);3b:圆筒状容器(密闭容器);3c:底盖(密闭容器);5:室外热交换器;8:室外送风风扇;13:顶面面板(框体);14:风扇室前面面板(框体);15:机械室前面面板(框体);16:机械室侧面面板(框体);17:底板(框体);19:吸气口;20:分隔板;21:吹出口;24:电气制品单元;26:电装基板;30:干燥剂;31:干燥剂;32:干燥剂;40:绑带;41:口袋;42:网状口袋;43:保持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一面参见图1至图14,一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这里,使用进行屋内的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机作为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将制冷剂由压缩机压缩并使之循环,从低温热源吸热且向高温热源排热的制冷循环。
图1是示意地表示作为该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机100的结构的构成图,还表示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该空气调节机100是由被设置在屋内的室内单元1和被安放在屋外的室外单元2构成的分体形,在室内单元1和室外单元2之间由连接配管10a、10b将制冷剂回路连接。连接配管10a是液体制冷剂流动的液体侧的连接配管,连接配管10b是气体制冷剂流动的气体侧的连接配管。
在室外单元2中配置有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3、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将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变更的制冷剂流路切换阀4(以后称为四通阀4)、进行外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5、能够变更开度并将高压的制冷剂减压为低压的电子控制式膨胀阀等减压装置6(以后称为膨胀阀6),在室内单元1中配置进行室内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的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7。将它们由包括连接配管10a、10b的金属制的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即,通过压缩机3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式热泵循环。
在将这些各种设备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中,这里,将在压缩机3的排出侧将从压缩机3到四通阀4入口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称为排出配管12,另外,将在压缩机3的吸入侧将从四通阀4到压缩机3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称为吸入配管11。不论在制冷运转时,还是制热运转时,由压缩机3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总是在排出配管12中流动,经过了蒸发作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中流动。在吸入配管11中流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有为气体制冷剂的时候,也有为在气体制冷剂中混杂少量的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时候。
在室外单元2中,在室外热交换器5的附近配置作为送风机的室外送风风扇8,使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由此生成在室外热交换器5通过的空气流。在该室外单元2中,作为室外送风风扇8,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8在由该室外送风风扇8生成的空气流中,位于室外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同样,在室内单元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附近设置室内送风风扇9,通过该室内送风风扇9的旋转生成在室内热交换器7通过的空气流。另外,室内送风风扇9根据室内单元1的形态,使用横流风扇或采用涡轮风扇,是各种各样的。另外,其位置在由该室内送风风扇9生成的空气流中,有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的情况,也有在上游侧的情况。
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四通阀4被切换为实线所示那样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四通阀4首先向室外热交换器5流入,该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而生成的空气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5时,所通过的屋外空气和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被给予屋外空气。这样一来,制冷剂由室外热交换器5冷凝,成为高压低温的液体制冷剂,接着,由膨胀阀6绝热膨胀,成为低压低温的二相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混杂的状态的制冷剂)。
接着,在室内机1,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7流入,该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因室内送风风扇9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在室内热交换器7通过时,所通过的室内空气和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夺取蒸发热而蒸发,所通过的室内空气被冷却。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蒸发,以在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中混杂有少量的液体制冷剂的二相制冷剂的状态被压缩机3吸入,由压缩机3再次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该循环。
图1中,点划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若将四通阀4切换为由点划线所示那样的制冷剂回路,则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首先向室内热交换器7流入,使该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而且使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向在室内热交换器7通过的室内空气给予冷凝热,进行加温,成为制热运转。
在该空气调节机100中,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使用全球变暖系数GWP比目前被广泛地在空气调节机中使用的HFC制冷剂R410A小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较少的作为HFC制冷剂的R32(CH2F2;二氟甲烷)。
另外,制冷剂并不限于该R32,也可以是前面所说明的虽然是HFC制冷剂的一种,但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全球变暖系数GWP比R32制冷剂更小的例如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烷)、HFO-1234ze(CF3-CH=CHF)等HFO制冷剂。另外,也可以是将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R32和上述的HFO制冷剂的一种或者多种混合的低GWP的HFC混合制冷剂。
图2是该空气调节机100的室外单元2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将该室外单元2的框体的一部分拆下,表示内部结构的立体图。构成室外单元2的外轮廓的框体将多个板状板金零件组合而构成,在承担该框体的底部的底板17(参见图3)上直立状地设置将室外单元2的内部(框体内部)左右隔开的分隔板20。由该分隔板20分为具有室外送风风扇8和室外热交换器5的风扇室F,和配置压缩机3、制冷剂配管组23、电气制品单元24的机械室M。
另外,制冷剂配管组23是指在图1中将如下的制冷剂配管总称而像这样称呼的制冷剂配管组:将气体侧连接配管10b和四通阀4接合的制冷剂配管、吸入配管11、排出配管12、四通阀4、将四通阀4和室外热交换器5接合的制冷剂配管、将室外热交换器5和膨胀阀6接合的制冷剂配管、膨胀阀6、将膨胀阀6和液体侧连接配管10a接合的制冷剂配管。
构成室外单元2的外轮廓的框体除底板17外,还由覆盖风扇室F的正面的风扇室前面面板14、覆盖机械室M的正面和成为与分隔板20相反一侧的侧面的前方部分的L字状的机械室前面面板15、覆盖机械室M的侧面的后方部分和背面的L字状的机械室侧面面板16、跨在风扇室F和机械室M上并覆盖室外单元2的上面的顶面面板13构成,这些面板均为板金零件。另外,构成这些框体的面板可以被更细地分解而构成,若干个被一体地成形也没有问题。图3是将框体中的顶面面板13、风扇室前面面板14、机械室前面面板15拆下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电气配线类的图示。
在风扇室前面面板14上与室外送风风扇8相向地形成大致圆形的吹出口21,该吹出口21为了防止任何物体在吹出口21穿过碰撞室外送风风扇8,而安装有确保了通风面积的风扇护罩22。另外,细节将在后面阐述,在机械室侧面面板16的侧面下部,通过百叶窗加工成形有成为运转中用于冷却电气制品单元24的空气流的入口的吸气口19。另外,吸气口19可以形成在机械室侧面面板16的背面、机械室前面面板15的侧面,也可以形成在多个部位。吸气口19将屋外和机械室M的内部连通。
室外热交换器5的横截面为大致L字状,以其长边部分位于风扇室F的背面部位的方式被固定在底板17上。而且,其短边部分位于与成为风扇室F的分隔板20相反一侧的侧面部位。室外送风风扇8位于风扇室F中的室外热交换器5的长边部分的前方。成为室外热交换器5位于因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而生成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室外送风风扇8位于下游侧的形态。
在室外送风风扇8的后方配置有经旋转轴与室外送风风扇8连结,使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驱动的风扇马达8a。而且,风扇马达8a被固定在风扇马达支撑板25上,该风扇马达支撑板25被固定在底板17上且直立。风扇马达支撑板25在前后方向位于室外送风风扇8和室外热交换器5的长边部分之间。
另一方面,在机械室M中,在下部经防振橡胶在底板17上设置重量比其它的设备大的压缩机3。压缩机3具有:压缩机构部,压缩机构部的压缩元件在密闭容器的内部旋转并将制冷剂压缩,上述密闭容器由钢板成形的上盖3a、圆筒状容器3b和底盖3c构成;使压缩机构部的压缩元件旋转驱动的电动机部。该压缩机3为高压壳形式,来自吸入管11的吸入制冷剂直接向压缩机机构部的压缩元件流入,由压缩机构部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构部暂且向密闭容器内排出,向与密闭容器内连通的排出管12流出。对于这样的高压壳形式的压缩机3,使密闭容器内部空间成为由压缩机构部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环境。
在该压缩机3的压缩机构部,作为压缩元件的类型,采用涡旋式,该涡旋式通过将组合的涡旋齿的一方固定,使另一方回转运动来逐渐减少由涡旋齿的组合而形成的压缩室的容积,据此,将制冷剂压缩。另外,压缩元件的类型并不限定于涡旋式,例如,也可以是旋转式等其它的类型,所述旋转式是通过圆形的活塞在圆筒状的缸内部的空间中偏心旋转而逐渐减小形成在缸内周面和活塞外周面之间的压缩室的容积,据此,将制冷剂压缩。
至少在成为压缩机3的上方的机械室M的上部配置有收容电装基板26的电气制品单元24,该电装基板26安装有构成控制装置的电气电子零件等,上述控制装置用于与室内单元1的控制装置联动地对该空气调节机100的运转进行控制。图4是表示配置在机械室M的上部的电气制品单元24周边的立体图。在电气制品单元24的框体的右侧壁设置有由多个小孔构成的通气孔27。而且,在成为分隔板20侧的左侧壁也形成有同样的通气孔28。
该左侧壁的通气孔28面向将形成在分隔板20的上部的机械室M和风扇室F连通的连通孔29。分隔板20的连通孔29成为在其区域内收容电气制品单元24的框体左侧壁的通气孔28整个区域那样的大小的一个大致矩形状的贯通孔。电气制品单元24的框体左侧壁和分隔板20相接。而且,在位于下部的压缩机3和位于上部的电气制品单元24以外的机械室M的空间中环绕地配置制冷剂配管组23。
接着,对该室外单元2的基本的作用进行说明。若来自用户的运转开始指令传输到该空气调节机100,则控制装置与所指示的运转模式(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相应地为切换制冷剂回路的流路而使四通阀4动作。而且,向风扇马达8a通电,使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而且,使压缩机3起动,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
控制装置以规定的低速的起动转速使压缩机3起动,朝着与空调负荷相应地确定的目标转速,逐渐提高压缩机3的转速。在到达目标转速后,若设定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变小,则逐渐降低压缩机3的转速。使室外送风风扇8的转速也基本上与压缩机3的转速联动地变化。
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从作为螺旋桨式风扇的室外送风风扇8的背面、侧面方向吸引外气,产生从与室外送风风扇8的前方相向地在风扇室前面面板14开口的吹出口21吹出的空气流,该空气流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5时,与在室外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5通过的空气若为制冷运转,则由制冷剂的冷凝热加温,若为制热运转,则被制冷剂夺取蒸发热而变冷。热交换后的空气再次被从吹出口21向屋外吹出。
由于在该空气调节机100的运转中,设置在电气制品单元24上的电装基板26的电气电子零件中,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被变换为热能而发热,温度上升,因此,需要冷却。为此,在该室外单元2中,不同于由室外热交换器5热交换的空气流,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生成用于在运转中进行电气制品单元24内部的冷却的空气流。图5是表示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的流动的说明用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冷却空气流。
由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产生的吸引作用经分隔板20的连通孔29以及电气制品单元24的框体左侧壁的通气孔28还对与风扇室F连通的电气制品单元24内部起作用,电气制品单元24内的空气穿过通气孔28和连通孔29向风扇室F的室外送风风扇8被吸引。
为了补偿向风扇室F吸引的空气,机械室M的空气从电气制品单元24的框体右侧壁的通气孔27向电气制品单元24流入。再有,机械室M通过机械室侧面面板16下部的吸气口19与屋外连通,为了补偿向电气制品单元24流入的空气,新的屋外空气穿过吸气口19流入机械室M。
这样,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不同于在室外热交换器5通过的空气流,利用旋转中的室外送风风扇8的吸引作用,产生从吸气口19流入并在机械室M中上升,在左右方向将电气制品单元24内横贯且向风扇室F流出的空气流(冷却电气制品单元24内的空气流)。
该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在通过风扇室F的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使得来自屋外的空气穿过机械室侧面面板16下部的吸气口19被导入机械室M处开始。冷却空气流从成为从机械室M向电气制品单元24内的流入口的框体右侧壁的通气孔27进入电气制品单元24内,在左右方向横贯电气制品单元24内,从左侧壁的通气孔28经分隔板20的连通孔29被导向风扇室F。在横贯电气制品单元24内时,冷却空气流以在左右方向横切电装基板26的方式通过。为此,使从在工作中发热的电装基板26的电气电子零件(例如,平滑电容器等)排放的热散热,将这些发热的电气电子零件冷却。
这样,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在将电气制品单元24内沿左右方向横贯向风扇室F侧流入的过程中,逐渐冷却以电装基板26为主的配置在电气制品单元24内的电气电子零件。而且,向风扇室F流入的该冷却空气流被室外送风风扇8吸引,与在室外热交换器5通过且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主空气流)一起从吹出口21向屋外吹出。在分隔板20中,机械室M和风扇室F连通的部分仅仅是该冷却空气流通过的连通孔29,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从机械室M导向风扇室F的空气的流动仅仅是该冷却空气流。
上面,是该室外单元2的基本的结构和作用。如前所述,该空气调节机100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使用防止全球变暖有效的低GWP的HFC制冷剂(这里为R32)。由于这样的HFC制冷剂为微燃性,所以,在空气调节机100中需要针对制冷剂万一泄漏的高的安全性。
在前面也曾阐述,针对这些虽然是低GWP,但显示微燃性的HFC制冷剂(R32、HFO),根据最近对这些制冷剂的研究,尤其是燃烧规模的评价可知,存在在绝对湿度以外为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制冷剂种类,以相同的制冷剂气体浓度,相同的点火源点火的情况下),绝对湿度越大,燃烧规模越大的倾向。在实验箱中封入制冷剂气体,此时,封入箱内的制冷剂气体浓度成为可燃区域(若为R32,则是14.4~29.3vol%;若为HFO1234yf,则是6.2~12.3vol%)的某个特定的值那样的量,通过设置在箱内的搅拌风扇,使箱内的制冷剂气体浓度分布均匀。
而且,向设置在箱内的镍铬合金线加热器通电,加热该加热器,直至实验箱内的制冷剂点火。观察制冷剂点火、燃烧,燃烧自然停止为止的过程,另外,评价燃烧范围、燃烧时间、压力上升情况等,将它们综合,判断燃烧规模的大小。实验箱内的绝对湿度由绝对湿度传感器测量,制冷剂气体浓度为相同的确认,通过由氧浓度计确认箱内的氧浓度相同来代替。
以实验箱内的绝对湿度为参数实施多次这样的微燃性HFC制冷剂的评价,发现处于绝对湿度越大,燃烧规模越大的倾向。另外,绝对湿度根据该日的天气、季节、时刻等而当然变化。从通过该评价得到的结果推导出如下这样的想法:绝对湿度小的状况在相对于空气的制冷剂浓度处于可燃区域的R32、HFO制冷剂由于某个理由被提供火种(存在点火源)而起火的情况下,能够使其燃烧规模小,针对制冷剂万一泄漏的安全性高。
因此,在该室外单元2中,为了提高针对来自机械室M中的制冷剂配管组23等的制冷剂的万一的泄漏的安全性,在机械室M内配置由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硅胶构成的干燥剂30,以便将机械室M内的绝对湿度保持得小。再有,作为该室外单元2的特征的结构,如图3所示,将该干燥剂30配置在高压壳形式的压缩机3的外表面,详细地说,与作为压缩机3的密闭容器一部分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接触地配置。
该干燥剂30是将成形为粒状的作为干燥剂物质的硅胶收纳在具有通气性的金属制或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的网状袋中而构成。网状袋的网眼的大小在粒状硅胶不会向外漏出的范围内形成得大,内部的硅胶能够与机械室M的空间通气。
这里,在压缩机3的上下方向空出距离,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上,由沿该圆筒状容器3b的周方向环绕的两根螺旋弹簧构成的金属制的绑带40将干燥剂30以接触状态安装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表面)。换言之,干燥剂30由绑带40捆绑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
金属制的绑带40的两端分别被形成为钩形状,通过这两端的钩相互钩挂,被围绕固定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上。被围绕固定的绑带40通过螺旋弹簧的弹力,将干燥剂30按压在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干燥剂30通过绑带40的弹力,由绑带40和圆筒状容器3b夹持。干燥剂30由于是在网状袋中容纳粒状的硅胶的结构,所以,通过因绑带40而产生的按压力,沿圆筒状容器3b的曲面(外形)变形,成为与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以大范围接触的状态。
另外,绑带40也可以不是螺旋弹簧,只要是以被围绕固定的状态通过绑带40的勒紧力将干燥剂30按压在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的部件即可。另外,绑带40也可以不是金属制,而是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
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中,由于没有由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产生的吸引作用,所以,没有在机械室M中产生与屋外的主动的空气的出入。另外,没有该主动的空气的出入是指作为该室外单元2的动作没有向机械室M导入或排放空气这样的情况,实质上是基本没有空气的出入的状态。在这样的运转停止中的状态时,由于在机械室M内配置干燥剂30,所以,该干燥剂30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因为在停止中,没有主动的空气的出入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被干燥剂30吸附,所以,能够将机械室M内的绝对湿度抑制得小,运转停止中的室外单元2的机械室M内被维持在湿度小的状态。
为此,万一例如产生虽然为微燃水准但为可燃性制冷剂的R32从制冷剂配管组23向机械室M内泄漏,在为该泄漏的制冷剂相对于空气的浓度在可燃区域的状态时,若存在某个点火源,则能够引起制冷剂起火,燃烧的事态。但是,因为处于运转停止中的状态的机械室M内成为干燥剂30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绝对湿度小的状态,所以,即使万一成为上述那样的状态成为制冷剂起火的事态,也能够将其燃烧规模抑制得小,安全性提高。
而且,该室外单元2最特征性的结构在于,使为了制冷剂的万一的泄漏而准备且将运转停止中的机械室M内维持在绝对湿度小的状态的干燥剂30与压缩机3的表面接触地安装这一点,从这里起说明其理由。
若室外单元2运转,压缩机3也成为工作状态,则由于压缩机3为高压壳形式,密闭容器内成为被压缩机构部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环境,所以,钢板制的密闭容器通过压缩后的高温的制冷剂气体的热传递,若为除刚刚起动后等之外的通常状态,则呈现与从压缩机3向排出配管12排出的高温的排出制冷剂气体的温度接近的高的温度。
为此,由绑带40按压并固定在构成该密闭容器的圆筒状容器3b的表面的干燥剂30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从工作中的压缩机3的高温的圆筒状容器3b提供热,即被加热。硅胶那样的干燥剂物质具有能够通过被加热来排放所吸附的水分,再次作为干燥剂物质发挥作用(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性质。由此,该干燥剂30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被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加热,排放在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干燥剂30将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在运转时由压缩机3加热,再次向机械室M排放。
其结果为,虽然被干燥剂30吸附的水分作为水蒸气再次向机械室M内排放,但是,该水分的排放在压缩机3的工作中,即室外单元2运转中进行。而且,在机械室M内在运转中,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产生前面说明的图5所示的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为此,成为水蒸气从干燥剂30排放的水分被这些冷却空气流获取,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向风扇室F运输,与通过室外热交换器5并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一起被从吹出口21向屋外排放,即被向大气释放。
由于在机械室M内存在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所以,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由压缩机3加热并从干燥剂30排放的水分(水蒸气)不会滞留在机械室M,而是逐渐从风扇室F的吹出口21去向屋外。由此,虽然在运转中从干燥剂30排放水分,但不存在由于该排放的水分使机械室M变化为绝对湿度大的状态的情况。
这样,因为干燥剂30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被工作中的压缩机3的高温的密闭容器加热,将在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排放,所以,在室外单元2再次成为停止状态时,吸附水分的功能被再生,重新吸附该停止中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将停止中的机械室M内再次维持为绝对湿度小的状态。
干燥剂30能够反复进行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中吸附水分,在运转中(压缩机3工作中)排放该吸附的水分(排放的水分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向屋外排放)。干燥剂30因为即使在因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使得其吸湿容量达到饱和状态,也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使吸湿容量再生,返回能够再利用的状态,所以,能够在运转停止时,总是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能够将运转停止中的机械室M内维持在绝对湿度小的状态。
这样,为了使在停止中吸附了水分的干燥剂30再生,以便能够在运转时利用压缩机3的散热,使水分排放,在停止时总是进行水分的吸附,与高压壳方式的压缩机3的表面接触地安装干燥剂30。而且,由于利用来自压缩机3的散热作为为了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将干燥剂30吸附的水分排放而将干燥剂30加热的热源,所以,干燥剂30的干燥(水分的排放)不使用空气调节机100的电力,而是有效地利用废能。
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由压缩机3的排热加热并从干燥剂30排放的水分(水蒸气)如前面说明的那样,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一起经风扇室F,从风扇室前面面板15的吹出口21向屋外排放,不会留存在机械室M中。另外,因为万一泄漏到机械室M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也在运转中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一起经风扇室F从吹出口21向屋外排放,向大气中扩散,所以,制冷剂气体浓度极低,不会成为可燃区域。
另外,在图5中,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中,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而从机械室M向风扇室F流动的空气流只存在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但是,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分隔板20上形成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通过的连通孔29不同的其它的通风孔50,使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不同的从机械室M向风扇室F流动的空气流并存。
这里,将穿过该通风孔50从机械室M向风扇室F流动的空气流称为副空气流。也可以是由该副空气流获取在运转中由压缩机3加热并从干燥剂30排放的水分,穿过通风孔50从机械室M去向风扇室F,而且,使之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从吹出口21向屋外排放。为此,通风孔5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成为与干燥剂30相比为上方,与电气制品单元24相比为下方的位置。作为副空气流,向风扇室F流出的空气也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同样,是穿过侧面面板16下部的吸气口19被从屋外向机械室M导入的空气流。
运转中当然使从干燥剂30蒸发的水分被引入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和上述的副空气流这两者,从机械室M向风扇室F送出,但是,也可以以与冷却空气流一起送出为主,也可以以与副空气流一起送出为主。在为后者的情况下,优选使通风孔50的在室内单元2中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干燥剂30的前后方向位置相同。另外,万一泄漏到机械室M内的制冷剂也是在运转中通过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不仅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一起,还与该副空气流一起从通风孔50经风扇室F从吹出口21向屋外排放,向大气中扩散。
在万一在室外单元2运转停止中基本没有空气的流动的机械室M内存在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由于泄漏的HFC制冷剂气体与空气相比平均分子量大,即相对于空气的比重比1大,所以,在机械室M内下降,在机械室M的底部侧滞留。而且,由于压缩机3是重量物,所以,被设置在机械室M的下部。为此,将干燥剂30安装在压缩机3能够得到如下这样的效果:不仅在运转时利用来自压缩机3的散热,使水分排放,还使泄漏制冷剂容易滞留,即,使得存在制冷剂气体浓度成为可燃区域的可能性的机械室M的下部空间能动性地成为绝对湿度小的状态。
再有,由于泄漏制冷剂滞留在停止中的机械室M的底部侧,所以,优选与压缩机3接触地安装的干燥剂30的位置为呈在上下方向纵长的圆筒状的压缩机3的尽可能的下部。
另外,作为在运转时用于使干燥剂30的水分排放的加热源,也可以考虑利用在管内流动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排出配管12的热。但是,排出配管12为细管,例如,这里为外径φ13mm左右,而且,具有多个弯曲部位。为此,虽然能够将干燥剂30安装在排出配管12的表面,但是,因排出配管12的表面积小、难以按压固定在弯曲部位这样的理由,被安装的干燥剂30的量被限制得少,能够在停止中吸附的水分量少,难以说有效。
因此,若欲使干燥剂30的安装的量多,而在排出配管12上卷绕得较厚,则存在机械室M内的空间的制约,而且,不仅如此,越在径向上从排出配管12离开,运转中排出配管12的热越难以传递,没有进行足够的加热,产生不能将停止中吸附的水分可靠地排放的可能性。
但是,在高压壳方式的压缩机3中,存在在运转中成为高温的表面积大的密闭容器,能够与该密闭容器的外表面接触,且以比排出配管12大的面积安装干燥剂30。因为能够将干燥剂30的安装面积确保得大,所以,也没有必要将干燥剂30构成得厚,在运转中能够充分地向干燥剂30传递压缩机3的热,将干燥剂30加热。
由此,干燥剂30能够在室外单元2的停止中吸附足够的量的空气中的水分,将机械室M维持为绝对湿度小的状态,能够提高针对制冷剂的万一的泄漏的安全性。而且,在运转时,由来自压缩机3的散热充分地加热,可靠地将吸附的水分排放,吸附能力被再生,在接着的停止时,能够再次吸附足够的量的水分,能够将机械室M维持在绝对湿度小的状态。能够反复进行该循环。
另外,干燥剂30并不限定于至此为止所示的硅胶,若为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能够通过加热将吸附的水分排放并再生的物质,也可以是例如分子筛那样的合成沸石等其它的干燥剂,还可以将多个干燥剂混合使用。
另外,干燥剂30向压缩机3的安装如图3所示,采用由螺旋弹簧构成的金属制的绑带40捆绑于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将干燥剂30向圆筒状容器3b的表面推压的方法,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的方法,针对使用绑带40以外的其它固定部件进行固定的方法,从此处开始,根据图7至图11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由与绑带40不同的固定部件进行的干燥剂向压缩机3的固定的示意图,图8是作为图7所示的固定部件的口袋41周边的示意的纵剖视图。这是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表面通过焊接或钎焊固定金属制的口袋41,在该口袋41中收纳干燥剂30,安装干燥剂30的方法。
口袋41如图7所示,被构成为使其深度在压缩机3的圆周方向的两端侧深,在中央部分浅。而且,如图8所示,将口袋41的内壁和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距离A(是圆筒状容器3b的径向的距离)做成干燥剂30与圆筒状容器3b接触那样的尺寸。由此,能够增大收纳在口袋41中的干燥剂30向机械室M的露出面积,且干燥剂30与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表面接触,干燥剂30能够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中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在运转中由从压缩机3的密闭容器排放的热加热,将在停止中吸附的水分排放,使水分吸附能力再生。
另外,如图9所示,作为干燥剂30的固定部件,也可以使金属制的网在至少一方向开口(这里将上方开口),通过焊接、钎焊固定于圆筒状容器3b,设置网状口袋42。该网状口袋42能够充分地确保对干燥剂30的通气性。而且,通过将口袋42的大小形成得比干燥剂30的大小大,能够可靠地使干燥剂30与圆筒状容器3b的表面接触。
图10是表示由还与图7不同的固定部件进行的干燥剂30向压缩机3的固定的示意图,图11是作为图10所示的固定部件的保持器43周边的示意的横剖视图。这是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上通过焊接或钎焊固定作为细长的金属板的保持器43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将另一端侧做成自由端,利用保持器43的弹力(板簧的弹簧力),由保持器43和圆筒状容器3b夹持安装干燥剂30的方法。
如图11所示,略微提升保持器43的开放端侧,将干燥剂30夹入保持器43的下侧,利用保持器43的弹簧力将干燥剂30向圆筒状容器3b推压。这里,如图10所示,将干燥剂30的上下端部分别由以圆筒状容器3b的周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保持器43固定。另外,也可以安装成在保持器4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周方向不使保持器43的长度方向伸长,而是例如,在压缩机3的上下方向使保持器43的长度方向伸长。
另外,保持器43的根数在这里为两根,由这些保持器43分别夹持干燥剂30的两端侧,但是,其根数只要按照干燥剂30的大小(与圆筒状容器3b的接触面积)适宜地设定即可。而且,虽然保持器4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在图10、图11中,具有超过干燥剂30那样的长度,但是,若为能够将干燥剂30固定的长度,则也可以是不超过干燥剂30的长度。
保持器43被适宜地设定成如下那样的根数、长度方向长度以及宽度方向长度(宽度):因保持器43而妨碍露出的干燥剂30的面积尽可能小,并且能够因保持器43而与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宽范围接触地固定干燥剂30。
保持器43也可以被形成为使固定端侧为一根,在途中分支成多个,具有多个开放端。另外,也可以将开放端侧的端部向圆筒状容器3b的方向折曲,限制固定后的干燥剂30向与固定端侧相反方向的移动。
另外,到此为止,以与在上下方向长的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相接的方式固定干燥剂30。图12是表示干燥剂30的其它的安装位置的示意图,是在压缩机3的密闭容器中,在上盖3a的上表面安装干燥剂30的图。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由带进行的固定困难,所以,将保持器43或口袋41、网状口袋42设置在上盖3a的上表面,将干燥剂30固定。
如前面阐述的那样,由于制冷剂气体比空气重,所以,万一在停止时,在没有主动的空气的出入的机械室M内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由于泄漏制冷剂气体滞留在机械室M的下部,因此,为了能够使该机械室M的尽可能的下部的绝对湿度小,而可以将干燥剂30尽可能固定在压缩机3的下部侧,但是,通过安装在上盖3a的上表面,由上盖3a支撑作用于干燥剂30的重力,能够利用干燥剂30的重力,使干燥剂30可靠地接触压缩机3的表面,因此,存在干燥剂30的固定容易这样的优点。
因为在上盖3a的上表面为了进行干燥剂30的固定而设置的保持器43或口袋41、网状口袋42,相比于将干燥剂30可靠地向压缩机3推压这样的用处,限制干燥剂30的移动是主要的用途,所以,与设置在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放宽尺寸管理等。
另外,至此为止,压缩机3是密闭容器内部由被压缩机构部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充满的高压壳方式。这是因为为了将干燥剂30加热而使其功能再生,有必要使作为其加热源的高温的密闭容器表面宽。但是,即使是低压壳方式的压缩机,也有如下这样的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部的一部分设置成为被压缩机构部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环境的空间。例如,在前面说明的涡旋压缩机中,存在下面所述的低压壳方式的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将压缩机机构部配置在上部,将电动机部配置在下部,它们成为向压缩机吸入的低压的吸入制冷剂的环境。
在这样的低压壳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也有将密闭容器内的压缩机构部的上方空间使用作为欲被压缩机构部压缩并向排出配管12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消音器空间,在该空间由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充满的涡旋压缩机。在这样的低压壳方式的压缩机中,由那样的排出制冷剂气体充满的空间的密闭容器部位为高温。只要在那样的部位的密闭容器的表面,例如在上述中为覆盖消音器空间的上盖上表面安装干燥剂30,将来自运转时的该部位的散热作为加热源,使干燥剂30的水分(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蒸发即可。
另外,至此为止,干燥剂30将被成形为粒状的干燥剂物质(这里为硅胶)装入具有通气性的金属制或耐热树脂制的网状袋而构成,但是,若将不是粒状,而是被成形为纤维状、片材状的干燥剂物质收纳在网状袋,则相互缠绕或钩挂在网眼,从网状袋的脱出得到抑制,所以,具有增大网状袋的网眼的大小,提高向被收纳的干燥物质的通气性的效果。另外,在由耐热性的树脂成形网状袋的情况下,希望防备万一泄漏的制冷剂气体的起火而具有难燃性。
另外,图13和图14是说明结构与收纳在网状袋而构成的干燥剂30不同的干燥剂的图。图13所示的干燥剂31是直接将干燥剂物质成形为必要的形状、大小的结构的干燥剂。该干燥剂31是被安装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的干燥剂,其内壁面,即,与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接触的面由沿着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那样的半径的曲面成形,切实地确保与圆筒状容器3b的接触面积。
干燥剂物质被直接成形为安装形状的干燥剂31由于不需要前面的干燥剂30中使用的网状袋,所以,除了绑带40、口袋41等在压缩机3的外表面固定干燥剂31的固定部件以外,没有妨碍干燥剂31的通气性的物体,具有与机械室M的通气性更优异这样的优点。
另外,图14所示的干燥剂32是在由与用于干燥剂30的网状袋相比网眼细的金属制或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布状的筛眼部件上粘贴硅胶等干燥剂物质的干燥剂。可以在布状筛眼部件的表面上直接粘贴粉末状的干燥剂物质或被成形为粒状、纤维状的干燥剂物质,也可以在干燥剂物质中混合结合剂(粘合剂),使之化学性地附着在筛眼部件上,即,也可以构成为使筛眼部件承载干燥剂物质。
由于干燥剂32为布状,所以,能够盘绕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上来安装,具有能够确保向机械室M的露出面积以及与成为该露出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圆筒状容器3b的接触面积都宽的优点。可以将干燥剂32在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沿其周方向盘绕,由绑带40从其上固定,也可以在干燥剂32的周方向两端分别形成相互钩挂的钩等卡子,将干燥剂32盘绕在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将卡子钩挂,利用筛眼部件的弹力进行固定。
当然,干燥剂32也可以是在向圆筒状容器3b盘绕前不增大其表面积,而是与在网状袋中收纳了干燥剂物质的干燥剂30同样,固定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上盖3a的上表面。此时,由于还能够将干燥剂32以折叠多层的状态固定,所以,能够放宽口袋41等固定部件的尺寸管理。
在该空气调节机100中,作为制冷剂使用低GWP但具有可燃性的HFC制冷剂R32,该R32从最近的燃烧性的研究、评价可知,具有在相对于空气的制冷剂浓度处于可燃区域,越是绝对湿度大的环境,燃烧规模越大的倾向。为此,在该室外单元2中,使干燥剂30~32(表示干燥剂30、干燥剂31、干燥剂32的至少任意一个这样的意思,以后也同样)露出在机械室M内,且与机械室M内的在压缩机3工作中成为高温的密闭容器外表面接触地安装。
为此,因为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停止中,干燥剂30~32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能够将机械室M内维持成绝对湿度小的状态,所以,即使在万一在机械室M内产生制冷剂泄漏,泄漏的制冷剂的浓度处于可燃区域时,因某种点火源使得泄漏制冷剂起火,也能够将其燃烧规模抑制得小,能够提高针对制冷剂的万一的泄漏的安全性。
而且,在室外单元2的运转时,由来自工作中的压缩机3的密闭容器的散热加热与密闭容器表面接触的干燥剂30~32,排放在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据此,干燥剂30~32使水分的吸附功能再生,能够在下次停止时再次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
在运转中被压缩机3的热加热且成为水蒸气并再次从干燥剂30~32向机械室M排放的水分通过设置在风扇室F中的室外送风风扇8的旋转从屋外被导入机械室M,在通过被配置在机械室M上部的电气制品单元24内后,被导向风扇室F,在室外送风风扇8通过,被引入从前面的吹出口21向屋外吹出的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或副空气流,与这样的空气流一起从吹出口21向大气释放,因此,不存在留存在机械室M内,使机械室M的绝对湿度大的情况。
万一在运转停止中在机械室M内泄漏的HFC制冷剂气体(这里为R32)由于密度比空气大(重),所以,在停止中欲滞留在没有主动的空气的出入的机械室M的底部附近。因为压缩机3为重量物,被安放在室外单元2的框体的底板17上表面,被配置在机械室M的下部,所以,以接触状态被固定于压缩机3的干燥剂30~32位于机械室M的下部。为此,因为干燥剂30~32将泄漏制冷剂容易滞留的机械室M的下部空间主体性地维持成绝对湿度小的状态,所以,提高了针对制冷剂的万一的泄漏的安全性。另外,因为即使在运转中在机械室M内存在泄漏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气体也与从干燥剂30~32排放的水蒸气同样,与电气制品单元24的冷却空气流一起被向大气释放,被广泛扩散,所以,制冷剂气体浓度不会成为可燃区域。
另外,因为压缩机3具有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上盖3a的上表面等在工作中成为高温的大面积的密闭容器表面,所以,与使干燥剂30~32与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流动的排出配管12的表面接触地安装相比,能够安装具有大的面积的干燥剂30~32。为此,因为安装的干燥剂30~32使向机械室M的露出面积以及向加热源(压缩机3)的接触面积都大,所以,能够在停止中大量吸附机械室M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将机械室M的绝对湿度维持得小,在运转中,能够由压缩机3的热加热,可靠地排放吸附的大量的水分,将水分吸附功能再生。
这里,使用R32作为低GWP但具有可燃性的HFC制冷剂,但是,作为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卤代烃的HFO-1234yf等HFO制冷剂(HFC制冷剂的一种)也具有绝对湿度和燃烧规模的关系与R32相同的倾向,另外,因为与R32同样,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在使用该HFO制冷剂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或在使用R32和HFO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应用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得到与使用R32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另外,干燥剂30~32即使不直接与压缩机3的密闭容器的外表面接触,只要热接触即可,以使得来自压缩机3的散热向干燥剂30~32传递,该热成为加热源,能够将吸附的水分排放。例如,也可以在压缩机3和干燥剂30~32之间夹装由热传导率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部件,将压缩机3的热向干燥剂30~32传递,进行加热。
另外,由于考虑干燥剂30~32因经年退化造成的吸湿容量(水分吸附能力)的降低,所以,希望干燥剂30~32装备成能够定期更换,在安装在压缩机3的圆筒状容器3b的外侧面的情况下,优选配置在压缩机3的前面侧,即机械室前面面板15侧。若为上述所示的绑带40、保持器43,则只要使其弹力暂且释放并再次付与,还有,若为口袋41、网状口袋42,则通过单纯的取出放入,就能够不必将压缩机3从机械室M取出地进行干燥剂30~32的装拆,能够轻易地进行新旧干燥剂30~32的更换作业。
至此为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通过空气调节机100的室外单元2进行了说明,但是,若为在内部具备压缩机(该压缩机具有在工作中至少一部分成为高温的密闭容器)、具备设置在屋外的室外单元、使用R32或HFO制冷剂或者它们的混合制冷剂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即使不是空气调节机100,例如是热泵供热水机、冷冻机等其它的制冷循环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能够提高针对制冷剂的万一的泄漏的安全性。

Claims (12)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压缩机,其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在密闭容器内部具有压缩机构部,并且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使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室外单元,其被安放在屋外,且框体内部被分隔板分为具有室外送风风扇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风扇室和配置上述压缩机的机械室,上述制冷剂是具有可燃性的HFC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干燥剂,所述干燥剂与上述密闭容器的表面热接触地被安装,在上述压缩机的工作中,上述密闭容器的温度通过由上述压缩机构部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而升高,并且在上述室外单元的运转停止中,上述干燥剂吸附上述机械室内的空气中的水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缩机被设置在上述机械室的下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上述干燥剂被工作中的上述压缩机的高温的密闭容器加热,排放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上述干燥剂被工作中的上述压缩机的高温的密闭容器加热,排放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停止中吸附的水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并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向上述机械室导入,从上述机械室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并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向上述机械室导入,从上述机械室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被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与上述压缩机相比的上方且具有电装基板的电气制品单元;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中,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该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被导入上述机械室中,在上述电气制品单元内通过后,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冷却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被配置在上述机械室的与上述压缩机相比的上方且具有电装基板的电气制品单元;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屋外和上述机械室连通的吸气口;与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相向地被形成在上述框体上且将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向屋外吹出的吹出口,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中,通过上述室外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该电气制品单元的冷却空气流穿过上述吸气口从屋外被导入上述机械室中,在上述电气制品单元内通过后,被导向上述风扇室,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在上述室外单元运转时,从上述干燥剂排放的水分与上述冷却空气流一起,从上述吹出口向屋外排放。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缩机是上述密闭容器内部为由上述压缩机构部压缩了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环境的高压壳方式,上述干燥剂与构成上述密闭容器的圆筒状容器的外侧面接触地被安装。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干燥剂与构成上述密闭容器的上盖的上表面接触地被安装,作用于上述干燥剂的重力被上述上盖支撑。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干燥剂是在具有通气性的金属制或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的网状袋中收纳干燥剂物质而构成。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干燥剂由环绕在上述圆筒状容器上的绑带捆绑,与上述圆筒状容器的外侧面接触地进行安装。
CN2013202184373U 2012-06-27 2013-04-26 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743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3606 2012-06-27
JP2012143606A JP5673612B2 (ja) 2012-06-27 2012-06-27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74387U true CN203274387U (zh) 2013-11-06

Family

ID=479154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1843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74387U (zh) 2012-06-27 2013-04-26 制冷循环装置
CN201310149045.0A Active CN103512292B (zh) 2012-06-27 2013-04-26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9045.0A Active CN103512292B (zh) 2012-06-27 2013-04-26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79921B1 (zh)
JP (1) JP5673612B2 (zh)
CN (2) CN20327438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292A (zh) * 2012-06-27 2014-0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352400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7158B2 (ja) * 2014-02-25 2017-08-09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JP6431366B2 (ja) * 2014-12-26 2018-11-2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696175B2 (ja) * 2015-12-28 2020-05-20 ユニオン昭和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6593925B2 (ja) * 2016-04-26 2019-10-23 Vigo Medical株式会社 酸素濃縮装置
EP3578894B1 (en) * 2017-02-01 2024-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6477767B2 (ja) * 2017-03-31 2019-03-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11479910A (zh) * 2017-12-18 2020-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用或制冷剂组合物用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使用方法、以及作为制冷机油的用途
CN112105875B (zh) 2018-05-17 2022-03-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KR20220010865A (ko) * 2020-07-20 2022-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JP7518418B2 (ja) * 2022-12-12 2024-07-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ユニット
DE102023100555A1 (de) 2023-01-12 2024-07-18 Vaillant Gmbh Konvektive Belüftung eines Wärmepumpengehäuses
EP4428457A1 (en) * 2023-03-08 2024-09-11 BDR Thermea Group B.V. Heat pump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8886Y2 (ja) * 1992-08-26 1997-09-24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除湿器
JP3505786B2 (ja) * 1994-06-17 2004-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1194291A (ja) * 1997-09-24 1999-04-09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11230648A (ja) * 1998-02-13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冷凍機器の冷媒漏洩警報装置
JP3775920B2 (ja) * 1998-04-23 2006-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0105003A (ja) 1998-09-28 2000-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機ユニット
JP3485006B2 (ja) * 1998-12-22 2004-0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JP2002350014A (ja) * 2001-05-22 2002-12-0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3649236B2 (ja) * 2003-10-09 2005-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R2954342B1 (fr) * 2009-12-18 2012-03-16 Arkema France Fluides de transfert de chaleur a inflammabilite reduite
JP5673612B2 (ja) * 2012-06-27 2015-02-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292A (zh) * 2012-06-27 2014-0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512292B (zh) * 2012-06-27 2015-10-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352400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79921A3 (en) 2016-01-06
CN103512292B (zh) 2015-10-14
JP2014006027A (ja) 2014-01-16
CN103512292A (zh) 2014-01-15
EP2679921B1 (en) 2016-10-19
JP5673612B2 (ja) 2015-02-18
EP2679921A2 (en)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74387U (zh) 制冷循环装置
Pinheiro et al. Adsorption heat pumps for heating applications
CN105674430B (zh) 冷冻循环装置
KR100343807B1 (ko) 건조장치
CN10277071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22000604A (ja) 分割レベル吸着冷却システム
EP1304529A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3807997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18602A (zh) 热泵装置
CN106133452B (zh) 空调机
CN101968241A (zh) 一种使用可燃制冷剂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14899B (zh) 一种热泵烘干装置
WO201514088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4718181U (zh) 热泵装置
CN201731731U (zh) 一种工业干燥箱
CN209295436U (zh) 一种带加湿功能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JP3199037U (ja) 冷暖房装置
JP2001221458A (ja) 除湿機
KR20080090105A (ko) 히트 펌프
CN201917015U (zh) 除湿机
CN10610416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425037B (zh) 室外一体式空调器
Jon et al. Advances in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ies
CN218120388U (zh) 烘干机
CN203274051U (zh) 电感应透热生态中央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