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51569U - 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51569U CN203251569U CN 201320220921 CN201320220921U CN203251569U CN 203251569 U CN203251569 U CN 203251569U CN 201320220921 CN201320220921 CN 201320220921 CN 201320220921 U CN201320220921 U CN 201320220921U CN 203251569 U CN203251569 U CN 2032515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ielding material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 metallic plate
- vehicle frame
- ground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同底盖一体设置于车辆上的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使用与覆盖底盖(10)的电磁屏蔽材料(20)相接触的金属板(40)以及在与金属板(40)相接触的状态下紧固在车架(30)上而使电磁屏蔽材料(20)夹在金属板(40)与车架(30)之间并通过金属板(40)将电磁屏蔽材料(20)作为地线连接在车架(30)上的螺栓(50),在螺栓(50)紧固于车架(30)的状态下,使金属板(40)与电磁屏蔽材料(20)以及螺栓(50)相接触,并将电磁屏蔽材料(20)作为地线连接在车架(30)上,并且在与车架(30)之间夹着底盖(10)将底盖(10)定位于车架(3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对安装于车辆的电磁屏蔽材料进行接地。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从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蓄电池放射出来的电磁波是造成车载收音机噪音等故障的原因。因此,提出了用于切断所述电磁波的各种技术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在为了切断所述电磁波而使用屏蔽材料时,需要对该屏蔽材料进行接地。
作为对屏蔽材料进行接地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将屏蔽材料螺栓连接在车架上的结构。
另一方面,为保护蓄电池、燃油箱、电机等而安装在车辆上的底盖广为人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这样的底盖主要是为了从下方保护蓄电池等被保护体,而通常被安装于车辆的下方。
当蓄电池安装于车辆下方时,从该蓄电池放射出来的电磁波经路面反射而被车载收音机接收,从而成为造成故障的原因。作为用来防止此类故障的结构,可以考虑将屏蔽材料与安装于车辆下方的底盖一体化设置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8-186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294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1-219042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果为了接地而将屏蔽材料直接螺栓连接在车架上,则屏蔽材料可能会承受较大的负荷而使其劣化或损坏,降低接地性及屏蔽性。
此外,如果采用将屏蔽材料与底盖一体化设置的结构,则可利用将屏蔽材料紧固于车架上的螺栓将底盖固定于车架上,从而可预想获得削减零件数量等优点,较为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该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同底盖一体化设置于车辆的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具备:金属板,其与至少覆盖底盖一部分的电磁屏蔽材料相接触;螺栓,其在与该金属板相接触的状态下紧固在车架上而使上述电磁屏蔽材料夹在该金属板与车架之间,并且通过该金属板将该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地线连接在该车架上,而在上述螺栓紧固于上述车架的紧固状态下,上述金属板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以及上述螺栓相接触而将该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地线连接在该车架上,并且在与该车架之间夹着上述底盖,将该底盖定位于该车架上。
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的上述车架一侧的面被层压,并且在上述紧固状态下,上述底盖一侧的面的外露部通过与上述金属板的接触而与该金属板相导通。
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板在上述紧固状态下与上述底盖相接触,并且具有密封材料,该密封材料在该紧固状态下配置于上述金属板与上述底盖之间,从而将该金属板与该底盖之间进行密封。
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紧固状态下,上述金属板与上述底盖之间的接触部以及上述屏蔽材料呈包围该螺栓的环状。
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为网状部件,且层压上述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与形成上述底盖的树脂在该电磁屏蔽材料的网目部分相接合,从而与该底盖形成为一体。
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由导电纤维形成。
实用新型效果
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具备:金属板,其与至少覆盖底盖一部分的电磁屏蔽材料相接触;螺栓,其在与该金属板相接触的状态下紧固于车架上而使上述电磁屏蔽材料夹在该金属板与车架之间,并且通过该金属板将该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地线连接在该车架上,而在上述螺栓紧固于上述车架的紧固状态下,上述金属板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以及上述螺栓相接触而将该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地线连接在该车架上,并且在与该车架之间夹着上述底盖,将该底盖定位于该车架上,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除了可以通过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劣化或损坏,通过防止或抑制接地性的降低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所造成的屏蔽性的降低之外,还可以通过用螺栓安装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而抑制零件数量。
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的上述车架一侧的面被层压,并且在上述紧固状态下,上述底盖一侧的面的外露部通过与上述金属板的接触而与该金属板相导通,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除了可以通过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劣化或损坏,通过防止或抑制接地性的降低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所造成的屏蔽性的降低之外,还可以通过用螺栓安装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而抑制零件数量,而且,在可以获得电磁屏蔽材料与车架之间的防水性与防尘性的同时,例如即使不进行焊接也可以较好地实现电磁屏蔽材料与金属板之间的导通。
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板在上述紧固状态下与上述底盖相接触,并且具有密封材料,该密封材料在该紧固状态下配置于上述金属板与上述底盖之间而将该金属板与该底盖之间进行密封,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除了可以通过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劣化或损坏,通过防止或抑制接地性的降低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所造成的屏蔽性的降低之外,还可以通过用螺栓安装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而抑制零件数量,另外,还能够获得金属板与底盖之间的防水性与防尘性。
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紧固状态下,上述金属板与上述底盖的接触部与上述屏蔽材料呈包围该螺栓的环状,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除了可以通过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劣化或损坏,通过防止或抑制接地性的降低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所造成的屏蔽性的降低之外,还可以通过用螺栓安装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而抑制零件数量,并且,还能够较好地获得金属板与底盖之间的防水性与防尘性。
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为网状部件,层压上述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与形成上述底盖的树脂在该电磁屏蔽材料的网目部分相接合,从而与该底盖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除了可以通过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劣化或损坏,通过防止或抑制接地性的降低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性的降低之外,还可以通过用螺栓安装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而抑制零件数量,并且,通过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的一体化能够很容易地形成紧固状态。
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屏蔽材料由导电纤维形成,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可以使电磁屏蔽材料与金属板之间的紧贴性良好且还可以使电磁屏蔽材料与金属板之间的导通性良好,并且除了可以通过减轻由于向车辆安装电磁屏蔽材料而产生的负荷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的劣化或损坏,通过防止或抑制接地性的降低而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所造成的屏蔽性的降低之外,还可以通过用螺栓安装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而抑制零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能够适用应用本发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的电磁屏蔽材料以及底盖的一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的侧截面图。
图3是能够适用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的比较例的电磁屏蔽材料以及底盖的一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的比较例的侧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 底盖
10a 孔
10b 沟槽
11 底盖结构体
20 电磁屏蔽材料
20a 孔
20b 外露部
21 层压电磁屏蔽材料的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
21a 孔
30 车架
30a 孔
40 金属板
40a 孔
40b 支持部
40c 抵接部
41 接触部
50 螺栓
50a 沟槽部
50b 法兰部
60 丁基橡胶
70 焊接螺母
70a 孔
100 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
110 底盖
111 突起部
120 电磁屏蔽材料
121 推螺母
140 金属板
141 焊接部
150 螺栓
200 接地结构
X 车宽方向
Y 车辆前后方向(前方)
Z 车辆上下方向(上方)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能够适用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以下简称为“接地结构”)的电磁屏蔽材料,即屏蔽板与底盖的一例的概略。该图是分解表示所述屏蔽板与所述底盖的斜视图。
适用本实用新型的接地结构,其可适用于汽车等具备底盖且需要屏蔽电磁波的任何车辆,但是在这里对假设将汽车作为车辆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上图中,箭头X对应安装有底盖10的未图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箭头Y对应车辆的前后方向,特别是车辆前进方向的前方;箭头Z对应车辆的上下方向,特别是上方。X方向、Y方向、Z方向,在图示有这些方向的图中表示相同方向。
如上图中所示,屏蔽板20安装于底盖10的上面侧,其从上方覆盖底盖10的至少一部分。
如下所述,屏蔽板20在同底盖10一体化的状态下,与底盖10一同,如下述那样安装于作为车辆所具备的图2所示的车架的框架30上。
底盖10由树脂制成,具体来说是由聚丙烯制成。底盖10呈平板状,但是在平板状部分具有向框架30紧固用的孔10a,并且具有下述丁基橡胶60嵌入的沟槽10b。此类形状的底盖10通过注塑而形成。
底盖10在安装于框架30的状态下,从Z方向的下方保护位于Z方向上底盖10的上方位置且作为受底盖10保护的被保护体即作为蓄电池的未图示的电池组。
车辆,除接地结构100、底盖10、屏蔽板20、框架30、电池组之外,虽然省略图示,但还具备无线电广播的接收装置、由电池组供电而驱动的车辆行驶用电机等。
接地结构100具备:金属板40,其作为金属板与屏蔽板20以及底盖10跨越接触;螺栓50,其作为接地螺栓从Y方向下方穿过孔10a而紧固于框架30;层压板21,其通过如下所述而一体化于屏蔽板20上;丁基橡胶60,其作为将底盖10与金属板4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材料。
此外,接地结构100还具备:焊接螺母70,其在框架30的Y方向的上侧面与框架30一同紧固螺栓50;弹簧垫圈,其嵌合于螺栓50的沟槽部50a,呈C环状,即C型,未进行图示。
上图还表示将螺栓50紧固于框架30而构成接地结构100的紧固状态。底盖10在紧固状态下,从Z方向的下方保护电池组。
屏蔽板20为通过金属制网格体形成的网状,更具体地说是布状部件。网格体通过将导电纤维编织成网格状而形成。导电纤维是通过非电解电镀对形成为极细纤维状的PET镀铜,进而对其进行镍涂布的纤维。另外,屏蔽板20也可以是将金属性的细线编织成网格状的金属网状物。
层压板21由树脂制成,具体来说是由聚丙烯制成,将熔化后的聚丙烯涂布在构成屏蔽板20的网格体上,在网格体上拉伸为均匀厚度,通过其后的固化形成与屏蔽板20一体化的层压薄膜。
因此,层压板21作为屏蔽板20的薄膜面发挥作用。此外,层压板21,在熔化的状态下被涂布于屏蔽板20上并在屏蔽板20上拉伸时,处于伸入网目部分的状态,通过其后的固化以伸入网目部分的状态与屏蔽板20一体化。
层压板21,在紧固状态下,位于屏蔽板20的框架30一侧的面。
框架30与焊接螺母70为金属制品,其表面被涂装。但是,在框架30与焊接螺母70的接合部上,框架30与焊接螺母70相互可导通地相抵接。
框架30与焊接螺母70分别具备用于形成接地结构100而插入螺栓50的孔30a、70a。
此外,金属板40也具备用于形成接地结构100而插入螺栓50的孔40a。
螺栓50,具备直径较孔40a大的法兰部50b。法兰部50b,在紧固状态下,其Y方向上方的面与金属板40的孔40a的边缘部分从Y方向下方相抵接。螺栓50为金属制品。
屏蔽板20,通过由层压板21形成的薄膜面,在紧固状态下也保持着从框架30分离的状态,并且由于框架30上形成有涂膜,与框架30处于非直接导通的状态。
屏蔽板20,在与层压板21一体化的层压状态下,与底盖10形成一体。屏蔽板20与层压板21分别具有在层压状态下相互连通的孔20a、孔21a。
孔20a、孔21a,在层压状态下,其中心位置相互一致。孔20a、孔21a被设置为,在屏蔽板20与层压板21一同与底盖10形成一体的状态下,与孔10a相连通。
屏蔽板20,在层压状态下,如图1中箭头所示,定位于底盖10上的规定位置。此时,在屏蔽板20与层压板21之中,屏蔽板20朝向底盖10一侧。
孔10a与孔20a以及孔21a,在将屏蔽板20定位于底盖10上的规定位置的定位状态下,相互连通。孔20a与孔21a,在上述定位状态下,各自的中心位置分别与孔10a的中心位置相一致,并形成于与孔10a相连通的位置。
孔20a的直径与孔21a的直径相同,孔10a的直径大于孔20a、孔21a的直径。因此,在上述定位状态下,屏蔽板20在孔10a的内侧部分,底盖10一侧的面即被层压面外露,该部分的面形成外露部20b。
在所述定位状态下,加热层压板21与底盖10,据此,构成这些的树脂开始熔化,熔化后的这些树脂,尤其是构成底盖10的树脂进入屏蔽板20的网目部分,这些树脂相融合。通过此后的冷却,层压板21与底盖10相接合,从而与屏蔽板20一同形成一体。
因此,屏蔽板20除外露部20b之外,处于埋没于构成层压板21与底盖10的树脂中的埋没状态。屏蔽板20通过处于上述埋没状态的部分,成为与层压板21一同与底盖10形成一体的状态。
上述将屏蔽板20、底盖10、层压板21一体化的结构物,形成了作为屏蔽结构体的底盖结构体11。
在底盖结构体11中,外露部20b由通过层压板21形成的薄膜面以及相反一侧的面,即底盖10一侧的面构成。
金属板40具备,支持部40b,其在紧固状态下,通过Y方向上侧的面与Y方向上底盖10下侧的面相抵接,从而从Y方向的下侧支撑底盖10;抵接部40c,其在紧固状态下,从支持部40b向Y方向上侧突出,且Y方向上侧的面从Y方向的下侧与外露部20b相抵接。
抵接部40c,形成为在紧固状态下进入孔10a内,并且具备孔40a。
金属板40,除具有孔40a之外,大体呈烟灰缸型。
通过金属板40为这样的形状,因此其与屏蔽板20以及底盖10从Y方向的下侧跨越而抵接。
此外,如图2所示,抵接部40c的支持部40b一侧的角部呈钝角。
在为了形成接地结构100而紧固螺栓50时,处于使焊接螺母70、框架30、底盖结构体11、丁基橡胶60、金属板40从Y方向的上侧朝向下侧互相抵接而重叠的状态,并且处于孔70a、孔30a、孔10a、孔21a、孔20a、孔40a连通的状态。
此时,形成金属板40与底盖10相对而抵接并接触的接触部41。沟槽10b被设置成位于该接触部41上,丁基橡胶60在接触部41中位于金属板40与底盖10之间。另外,用于定位丁基橡胶60的沟槽,可以像沟槽10b一样设置于底盖10一侧,除此之外,或者代替之也可设置于金属板40一侧。
在形成接地结构100时,如上所述,焊接螺母70、框架30、底盖结构体11、丁基橡胶60、金属板40相互重叠,孔70a、孔30a、孔10a、孔21a、孔20a、孔40a相连通,在将丁基橡胶60夹于底盖10与板40之间的状态下,将螺栓50穿过孔30a、孔10a、孔21a、孔20a、孔40a之后向孔70a拧接。
随着螺栓的拧接,法兰部50b的Y方向的上面与金属板40的孔40a周边的Y方向的下面相抵接,进而,在法兰部50b与框架30之间,以抵接部40c的Y方向上面与外露部20b紧贴的状态,夹持金属板40、屏蔽板20、层压板21。
此外,随着螺栓的拧接,在支持部40b与框架30之间,以支持部40b的Y方向上面与底盖10的Y方向下面以及丁基橡胶60紧贴的状态,夹持底盖10、屏蔽板20、层压板21。
在向焊接螺母70拧接螺栓时,螺栓50一边剥离焊接螺母70的涂膜一边拧接在焊接螺母70中。据此,螺栓50与焊接螺母70相导通,螺栓50与框架30相导通。
此外,在进行拧接时,法兰部50b与抵接部40c也相互紧贴。据此,螺栓50与金属板40相导通。
在紧固状态时,螺栓50处于通过金属板40间接地被屏蔽板20按压的状态。
因此,螺栓50不会处于直接与屏蔽板20相抵接的状态,避免由于螺栓50直接抵接屏蔽板20而引起的紧固的力矩下降。屏蔽板20由导电纤维较密地形成,也能够良好地避免所述力矩下降。因此,在接地结构100中,还省略了如下所述的焊接部141那样的屏蔽板20与金属板40之间的焊接。
在通过所述拧接形成的紧固状态下,抵接部40c与外露部20b也相互接触,具体地说是相互紧贴,据此金属板40与屏蔽板20相导通。屏蔽板20由导电纤维较密地形成,因此所述导通能够良好地进行。金属板40,在抵接部40c上,以较大的面积与屏蔽板20相抵接,这也使所述导通良好。此外,由于导通如此良好,也使得屏蔽板20与金属板40之间不需要进行焊接。
这样,螺栓50在与金属板40相接触的状态下紧固于框架30以使屏蔽板20、层压板21夹在金属板40与框架30之间,因此屏蔽板20通过金属板40、焊接螺母70而作为地线连接在框架30。
如上所述,将底盖结构体11与金属板40一同紧固在框架30上,并且将弹簧垫圈嵌入沟槽部50a中,从而完成接地结构100的形成。
在将底盖10、屏蔽板20、层压板21一体化并作为底盖结构体11的状态下紧固螺栓50,从而较容易地形成接地结构100。
这样,为了使接地结构100的形成作业变得容易,优选使底盖10、屏蔽板20以及层压板21一体化,但并非必须进行该一体化,也可以将底盖10与屏蔽板20分离,和/或将屏蔽板20与层压板21分离。
在形成了接地结构100的状态下,通过在金属板40与底盖10之间配置的丁基橡胶60,可以密封接触部41,防止或抑制水或灰尘侵入外露部20b一侧,防止或抑制屏蔽板20等的劣化。
为使能够较佳地获得上述优点,丁基橡胶60呈环状,具体地说呈圆形,其在紧固状态下,在XY平面上包围螺栓50。据此,外露部20b的四周被丁基橡胶60密封。
层压板21也将其与框架之间进行密封,从而发挥防水、防尘的作用。此外,层压板21也与丁基橡胶60同样地在紧固状态下,在XY平面上被设置成包围螺栓50,因此与丁基橡胶60一样,能够较佳地获得所述防水性、防尘性。
在这里,在图3、图4中表示假设将电磁屏蔽材料与底盖分离而螺栓连接在车架上的接地结构的参考例的构成。
另外,在图3、图4中,对于与图1、图2中所示构成相同的构成,则加以与图1、图2中所示构成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3所示的底盖110,其具备朝向Y方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突起部111。电磁屏蔽材料120为由不锈钢金属网形成的悬挂网,具备接受突起部111的未图示的孔。
符号121表示推螺母,该推螺母是通过安装在突起部111而用于防止电磁屏蔽材料120从底盖110上剥离的金属件。推螺母121安装在被插入电磁屏蔽材料120的孔内并向相比电磁屏蔽材料120更向Y方向上侧突出状态的突起部111上。
如图4所示,底盖110与电磁屏蔽材料120为分离体。金属板140呈平板状,为铜制构件。金属板140,在通过点焊接形成的焊接部141上,与电磁屏蔽材料120一体化。金属板140,在焊接部141上与电磁屏蔽材料120相导通。
使金属板140位于螺栓150与电磁屏蔽材料120之间,是由于在使螺栓150与作为悬挂网的电磁屏蔽材料120抵接的状态下紧固螺栓150时,则存在发生螺栓150松动的可能性。设置焊接部141也是由于相同的原因。此外,焊接部141也是考虑到电磁屏蔽材料120为悬挂网,因此存在导通性降低的可能性而设置的焊接部。
在上述构成中,电磁屏蔽材料120通过金属板140、螺栓150、焊接螺母70而作为地线连接在框架30上。在上述构成的接地结构200中,螺栓150并不一定直接抵接于电磁屏蔽材料120,但是由于紧固螺栓150而产生的将电磁屏蔽材料120推向框架30的压力,除了从螺栓150直接施加在框架30上的压力之外,其全部从金属板140施加到电磁屏蔽材料120上。
因此,电磁屏蔽材料120承受较大的负荷,可能会产生电磁屏蔽材料120的劣化或损坏而使接地性降低,降低电磁屏蔽材料120所产生的屏蔽性。
与此相对,在接地结构100中,在紧固状态下,不仅金属板40与屏蔽板20以及螺栓50相接触而将屏蔽板20接地至框架30上,而且以在与框架30之间夹着底盖10并将底盖10定位于框架30的状态进行支撑。
由此,紧固螺栓50时所产生的将屏蔽板20推向框架30的压力,通过金属板40分散到屏蔽板20与底盖10上,从而防止所述压力集中至屏蔽板20上。
因此,可以防止屏蔽板20承受较大的负荷,防止或抑制产生电磁屏蔽材料20的劣化或损坏而使接地性降低,而且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20所造成的屏蔽性的降低。由于屏蔽板20由导电纤维形成且刚性较低,因此较容易获得上述优点。抵接部40c的角部如上所述为钝角,因此能更有效地获得所述优点。
与接地结构200中的电磁屏蔽材料120与金属板140之间的抵接压相比较,虽然屏蔽板20与金属板40之间的抵接压,能够因金属板40产生的压力分散而降低,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屏蔽板20由导电纤维形成等,屏蔽板20与金属板40之间的导通性良好。
在接地结构100中,无需进行像焊接部141那样的焊接即可确保导电性,因此无需进行焊接,而能够防止由于进行焊接而导致的作业性降低,较简单地形成接地结构100。
此外,金属板40具有底盖10对框架30的支撑功能,因此可以省略用于将底盖10支撑到框架30的其他结构,具有能够削减零件数量的优点。
此外,上述支撑功能对于上述防止或抑制电磁屏蔽材料20所造成的屏蔽性降低的优点也起到有利的作用。这是因为,例如在向底盖10施加朝向Y方向下方的力量时发挥上述支撑功能,通过防止底盖10在Y方向上向下侧移位,能够防止上述移位产生时可能发生的对屏蔽板20的负荷。此优点在屏蔽板20与底盖10一体化的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有效。
根据如上所述的接地结构100,例如其能够较佳地防止从电池组放射出来的电磁波被无线电接收器接收而产生噪音等,能够较佳地发挥屏蔽板20所产生的电磁屏蔽功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上述说明中未进行特别限定,皆可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宗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磁屏蔽材料由导电纤维形成,但电磁屏蔽材料也可如电磁屏蔽材料120一样由悬挂网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将悬挂网与金属板进行焊接来提高导通性,当进行该焊接时,可以省略丁基橡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效果,其仅仅列举了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最佳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并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具备:
金属板,其与至少覆盖底盖一部分的电磁屏蔽材料相接触;
螺栓,其在与该金属板相接触的状态下紧固在车架上而使所述电磁屏蔽材料夹在该金属板与车架之间,通过该金属板将该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地线连接在该车架上,并且,
在所述螺栓紧固于所述车架的紧固状态下,所述金属板与所述电磁屏蔽材料以及所述螺栓相接触,将该电磁屏蔽材料作为地线连接在该车架上,并且在与该车架之间夹着所述底盖,将该底盖定位于该车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屏蔽材料的所述车架一侧的面被层压,并且在所述紧固状态下,所述底盖一侧的面的外露部通过与所述金属板的接触而与该金属板相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在所述紧固状态下与所述底盖相接触,并且具有密封材料,该密封材料在该紧固状态下配置于上述金属板与上述底盖之间,从而将该金属板与该底盖之间进行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紧固状态下,所述金属板与所述底盖之间的接触部以及所述屏蔽材料呈包围该螺栓的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材料为网状部件,且层压所述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与形成所述底盖的树脂在该电磁屏蔽材料的网目部分相接合,从而与该底盖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材料为网状部件,且层压所述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与形成所述底盖的树脂在该电磁屏蔽材料的网目部分相接合,从而与该底盖形成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材料为网状部件,且层压所述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与形成所述底盖的树脂在该电磁屏蔽材料的网目部分相接合,从而与该底盖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材料为网状部件,且层压所述车架一侧的面的树脂与形成所述底盖的树脂在该电磁屏蔽材料的网目部分相接合,从而与该底盖形成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材料由导电纤维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04815 | 2012-05-01 | ||
JP2012104815A JP2013232597A (ja) | 2012-05-01 | 2012-05-01 | 電磁波シールド材のアース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51569U true CN203251569U (zh) | 2013-10-23 |
Family
ID=49377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220921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51569U (zh) | 2012-05-01 | 2013-04-26 | 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3232597A (zh) |
CN (1) | CN203251569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26325B1 (ko) * | 2014-12-30 | 2016-06-01 | 한화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 정비성을 향상시킨 언더커버 |
-
2012
- 2012-05-01 JP JP2012104815A patent/JP2013232597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4-26 CN CN 201320220921 patent/CN20325156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232597A (ja) | 2013-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51569U (zh) | 一种电磁屏蔽材料的接地结构 | |
CN104321903A (zh) | 电池模块安装组件和用于将电池模块安装到底板的方法 | |
JP5606833B2 (ja) | 車両用アンテナユニット | |
CN210985033U (zh) | 高压连接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3111326U (zh) |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座的车身加强结构 | |
JP2013063703A (ja) | 板金部材の固定構造 | |
CN202752737U (zh) | 一种汽车加油口盖生产的短搭接边的焊接装置 | |
CN103022735B (zh) | 垫片 | |
CN210667771U (zh) | 一种稳定性高的耐腐蚀汽车蜗牛喇叭 | |
CN104340272A (zh) | 前副车架总成和汽车及前副车架总成与前保险杠安装方法 | |
CN204623578U (zh) | 车辆顶盖总成结构和车辆 | |
JP5949443B2 (ja) | 電磁波シールド材のアース部の防水構造 | |
CN214797636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
CN104228970A (zh) | 一种汽车及其行李箱盖外板 | |
CN202175105U (zh) | 汽车顶盖及汽车 | |
CN202574481U (zh) | 用于安装电瓶及炭罐的支架组件 | |
CN203713806U (zh) | 一种汽车后座安全带安装板 | |
CN112531294A (zh) | 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极耳连接件及连接方法 | |
CN109841450B (zh) | 一种断路器及其框架 | |
CN212046849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框架和车辆 | |
CN202593645U (zh) | 汽车安全锁支架 | |
CN212046850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框架和车辆 | |
CN213298547U (zh) | 一种螺母安装结构 | |
CN210597896U (zh) | 一种高强度透明瓦的安装结构 | |
CN220570482U (zh) | 一种柔性屋面光伏支架柔性连接底座安装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port, 33 No. 8 Chicago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