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40226U - 螺旋式搬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旋式搬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40226U
CN203040226U CN 201320050233 CN201320050233U CN203040226U CN 203040226 U CN203040226 U CN 203040226U CN 201320050233 CN201320050233 CN 201320050233 CN 201320050233 U CN201320050233 U CN 201320050233U CN 203040226 U CN203040226 U CN 2030402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work
connecting portion
spiral
grain
hel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5023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居原纯二
钉宫启
二神伸
冈崎秀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77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5369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10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31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38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01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53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2416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402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402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式搬送装置,其提高了搬送性能,并使维护变得容易。螺旋式搬送装置具备在内部形成有搬送通道(170)的筒状部件(100),在该筒状部件(100)的内部具有使搬送用的两个螺旋轴(40)的端部联动的联动部(118),在筒状部件(100)的侧壁的与联动部(118)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14),开口部(114)使所述搬送通道(170)和筒状部件(100)的外部连通。此外,优选构成为,具备用于封闭开口部(114)的盖(125),在该盖(125)安装于开口部(114)的状态下,在该盖(125)的内侧面与联动部(118)之间形成有作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辅助搬送通道(172)。

Description

螺旋式搬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式搬送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将利用收割装置收割得到的谷物杆供给至脱壳装置,并将利用脱壳装置进行脱壳处理后的谷粒积存在谷粒罐,之后,能够利用螺旋式搬送装置等排出输送机将谷粒罐内的谷粒排出。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谷粒搬送装置中,利用收纳有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箱来连结沿机体前后方向配设在谷粒罐的底部的排出螺旋输送机的一端与沿机体上下方向配设的纵向螺旋输送机的下端。同样,分别利用传动箱连结纵向螺旋输送机的上端与中继螺旋输送机的一端、以及中继螺旋输送机的一端的另一端与横向螺旋输送机的一端。由此,能够利用多个螺旋输送机来将谷粒罐的谷粒排出到外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20244号公报
在这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内装有传动箱的筒状部件内的传动箱附近,谷粒的流路变窄,因此从螺旋输送机送到筒状部件的内部的谷粒有可能堵塞在传动箱的部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式搬送装置,其使筒状部件内的谷粒的搬送顺畅,并使对筒状部件内的维护容易。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如下所述。
技术方案1涉及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螺旋式搬送装置,其具备筒状部件100,在该筒状部件100的内部形成有搬送通道170,在该筒状部件100的内部具有联动部118,该联动部118用于使搬送用的两个螺旋轴40的端部联动,在该筒状部件100的侧壁的与联动部118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14,该开口部114使所述搬送通道170和筒状部件100的外部连通。
技术方案2涉及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具备用于封闭所述开口部114的盖125,所述螺旋式搬送装置构成为,在该盖125安装于开口部114的状态下,在该盖125的内侧面与所述联动部118之间形成有作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辅助搬送通道172。
技术方案3涉及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构成为在卸下所述盖125的状态下,所述联动部118露出。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所述联动部118与筒状部件100一体形成,该筒状部件100与联动部118被包括所述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的平面分割成两部分。
技术方案5涉及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在所述筒状部件100的搬送方向的两端部具备:筒部102,其包围所述两个螺旋轴40中的一个螺旋轴的端部;以及筒部104,其包围另一个螺旋轴的端部,所述两个筒部102、104之间通过支承部115连结,所述联动部118支承于该支承部115。
技术方案6涉及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在所述筒状部件100的内侧面的比联动部118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安装有防磨损部件140,该防磨损部件140为沿着该筒状部件100的内侧面的圆弧形状。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在筒状部件100的侧壁的与联动部118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14,该开口部114用于使搬送通道170与筒状部件100的外部连通,因此,能够容易地从该开口部114去除位于联动部118附近的谷粒的堆积。因此,能够快速进行维护,提高收获作业的效率。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在联动部118与安装于开口部114的盖125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作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辅助搬送通道172,因此,通过扩大联动部118附近的搬送通道170,能够使谷粒的搬送顺畅,能够提高螺旋式搬送装置的搬送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在卸下盖125的状态下,联动部118露出,因此能够更为容易地进行对联动部118附近的维护。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1、2或3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筒状部件100和联动部118被包括所述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的平面分割成两部分,因此能够使该筒状部件100的利用铸造进行的制造变得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两个筒部102、104之间通过支承部115连结,联动部118支承于该支承部115,因此筒状部件100在侧壁形成了开口部114,并提高了联动部118的刚性,能够提高两个螺旋轴40的传动效率,从而提高螺旋式搬送装置的搬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轴承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的相反侧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安装于联合收割机的脱壳装置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脱壳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安装于联合收割机的谷物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安装于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的中继部的剖视立体图。
图8是从插入部侧观察连接金属件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图8所示方向的相反侧观察连接金属件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将图8所示的连接金属件分割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分割面观察图8所示的连接金属件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E-E向视图。
图13是图11的F-F向视图。
图14是防磨损衬垫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G-G向视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防磨损衬垫的立体图。
图17是防磨损衬垫的安装部的说明图。
图18是图7所示的中继部的侧视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中继部的立体图。
图20是从图19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观察图19所示的中继部的立体图。
图21是图18所示的中继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2是图18所示的中继部的结构说明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的变形例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6是图24所示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的连接金属件的说明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的变形例的连接金属件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将图27所示的连接金属件安装在中继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的变形例的连接金属件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将图29所示的连接金属件安装在中继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40:螺旋轴;
100:连接金属件(筒状部件);
102:入口侧连接部(筒部、连接部);
104:出口侧连接部(筒部、连接部);
114:清洁孔(开口部);
115:支承部(框架);
118:传动部(联动部);
125:盖;
140:防磨损衬垫(防磨损部件);
170:搬送通道;
172:副流路(辅助搬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式搬送装置的轴承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本实施方式限定。此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件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并且容易进行置换的部件。
[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轴承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的相反侧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的通常的使用形态时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也分别作为各部位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具体地,前后方向为联合收割机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为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其中,前方为收割作业时的联合收割机1的行进方向,左方为朝向前方时的左手方向,下方为重力作用的方向。此外,这些方向是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而出于方便所定义的方向,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方向限定。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1具有:机体框架2、安装于机体框架2的前方侧的收割装置7、安装于机体框架2的下方侧的行驶装置3、以及安装于机体框架2的后方侧的脱壳装置5。此外,在联合收割机1安装有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图示省略)。
行驶装置3具有左右一对履带4,动力由发动机传递至左右一对履带4。由发动机传递来的动力使左右一对履带4旋转,行驶装置3通过旋转的左右一对履带4而使联合收割机1行驶。
收割装置7具有:分草工具7a,其用于对谷物杆进行分离;提升装置7b,其用于提升分离后的谷物杆;以及重力刀片,其用于切断提升的谷物杆的根部。收割装置7利用分草工具7a来对生长(立毛)在田地中的谷物杆进行分离,利用提升装置7b来提升分离后的谷物杆,并利用重力刀片来收割被提升的谷物杆。利用谷物杆搬送装置27将收割得到的谷物杆搬送向脱壳装置5。此外,关于谷物杆搬送装置27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收割装置7的后方侧,在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设置有作为操纵室的驾驶室6。在驾驶室6中设置有:驾驶席6S;设置于驾驶席6S的前方侧的行驶操作手柄6H和操作面板等操作装置6C;以及能够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6D。此外,在驾驶室6配设有各种操作手柄和仪表。此外,在驾驶室6的后方侧配置有用于对由脱壳装置5脱壳得到的谷粒进行临时储存的谷物罐8。
<脱壳装置>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安装于联合收割机的脱壳装置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图5是图4所示的脱壳装置的俯视图。在利用谷物杆搬送装置27将谷物杆向后方搬送的过程中,脱壳装置5从利用收割装置7收割得到的谷物杆中分离出谷粒,并将稻草等杂物与谷粒分离开。脱壳装置5在配置有谷物罐8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有谷物杆搬送装置27。谷物杆搬送装置27具有挟扼杆27B和供给搬送链27C。谷物杆搬送装置27将收割装置7收割得到的谷物杆夹持在挟扼杆27B和供给搬送链27C之间,利用供给搬送链27C搬送并供给至脱壳装置5。通过脱壳装置5且脱去了谷粒的谷物杆(废秸秆)被废秸秆搬送装置22A、22B搬送至配置在联合收割机1的后方侧的废秸秆切断装置23,所述废秸秆搬送装置22A、22B配置在谷物杆搬送装置27的后方侧。将投入到废秸秆切断装置23的废秸秆在旋转刃23A、23B之间切断,并例如排出到田地中。
脱壳装置5具有脱壳部5A和筛选部5B。脱壳部5A包括脱粒室5D、二号处理室5P(参照图5)和排尘处理室5W(参照图5)。筛选部5B包括筛选棚(摇动筛选棚)18、风机13、一号回收部19、二号回收部21、以及作为排尘排出构件的排尘风扇24。筛选部5B配置在脱壳部5A的下方,即铅直方向(箭头G所示的方向)侧。脱壳部5A使谷粒从谷物杆的穗部脱出。筛选部5B从包括利用脱壳部5A进行了脱粒的谷粒的被处理物中去除杂物,并回收谷粒。被处理物是由脱壳装置5的脱粒滚筒10从谷物杆进行脱壳得到的。首先,对脱壳部5A进行说明。
<脱壳部>
脱壳部5A的脱粒室5D、二号处理室5P以及排尘处理室5W是指被脱壳装置5的壳体5C包围的空间。在脱粒室5D的内部配置有脱粒滚筒10。脱粒滚筒10从圆筒状的结构物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出多个脱粒齿10B,通过该脱粒滚筒10的旋转,来从由谷物杆搬送装置27供给来的谷物杆脱离出谷粒。
并且,在脱粒滚筒10的下方侧配置有脱粒网11。脱粒网11使脱粒室5D内的谷粒和小秸秆屑落下到筛选部5B,同时抑制大秸秆屑的落下。
二号处理室5P和排尘处理室5W配置在脱壳部5A的脱粒室5D的一侧。在二号处理室5P内配置有二号处理滚筒29,在排尘处理室5W内配置有排尘处理滚筒30。二号处理滚筒29和排尘处理滚筒30均为从圆筒状的结构体呈放射状地突出有处理齿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二号处理滚筒29和排尘处理滚筒30为一体的结构物,两者一起旋转。二号处理室5P用于移送被后述的筛选部5B的二号回收部21回收的被处理物。被二号回收部21回收的被处理物被二号还原装置26(参照图5)移送至二号处理室5P。二号处理室5P内的二号处理滚筒29在旋转的过程中将包含在被二号回收部21回收的被处理物中的谷粒上附着的枝梗去除。排尘处理室5W的一部分通过连通部T与脱粒室5D的后端部附近连通(参照图5)。未通过脱粒网11的尺寸较大的秸秆屑从连通部T向排尘处理室5W移动。排尘处理室5W的排尘处理滚筒30将从脱粒室5D移动来的尺寸较大的秸秆屑较细地切断,并送回到筛选棚18。
<筛选部>
筛选部5B在脱壳部5A的下方具有风选室5S,其能够利用由风机13的送风等来对谷粒和异物进行风选。筛选部5B通过筛选棚18的摇动运动、利用风机13的筛选风和利用排尘风扇24的吸引的作用,来从来自脱壳部5A的被处理物中筛选出谷粒。配置在风选室5S内、并具有筛15等筛选部件的筛选棚18利用发动机的动力而在联合收割机1的前后方向摇动。来自脱粒室5D的被处理物通过筛选棚18的前后方向的摇动而被移送向作为朝向联合收割机1的后方的方向的移送方向M。
在筛15的下方配置有精筛选网12。精筛选网12是比脱粒网11的网眼细的网。精筛选网12使从筛15通过的被处理物中的谷粒通过并落下到一号回收部19。从精筛选网12通过的谷粒大部分为清粒。清粒是指没有枝梗(细枝)等而仅有稻壳的谷粒。
<风机>
风机13被从联合收割机1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而旋转,来向风选室5S供给筛选风。在风机13吹出筛选风的部分设有作为导风板的挡片14。挡片14是用于改变由风机13送出的筛选风的方向以将筛选风送至筛选棚18的装置。即,挡片14是设置在从风机13送出的筛选风的流动方向(送风方向)上游侧(比风机13靠筛选风的送风方向下游侧)、并能够使筛选风的送风方向在筛选棚18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部位和下游侧部位之间改变的装置。
<排尘风扇>
图4所示的排尘风扇24是用于吸引被来自风机13的筛选风吹飞到上方(脱壳部5A侧)的秸秆屑、并将其排出到脱壳装置5的外部的装置。排尘风扇24被由联合收割机1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而旋转。此外,排尘风扇24配置在以移送方向M为基准的右侧,排尘处理室5W配置在以移送方向M为基准的左侧。
<一号回收部>
如图4所示,一号回收部19包括一号回收棚19L和一号回收装置20。它们配置在筛选棚18和精筛选网12的下方。
在一号回收棚19L的底部配置有一号回收装置20。一号回收装置20是沿脱壳装置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螺旋轴。脱壳装置5的宽度方向是与移送方向M正交的方向。一号回收装置20被由联合收割机1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而旋转,由此将积存在一号回收棚19L的底部的谷粒移送至配置有谷物罐8(参照图1、图2)的一侧(排尘处理室5W侧,朝向移送方向M的下游侧时的左侧)。
一号回收装置20的排尘处理室5W侧的端部与一号扬谷装置25的一端部对置。图5所示的一号扬谷装置25作为螺旋轴配置在圆筒状的一号扬谷筒25T的内部。被一号回收装置20移送到排尘处理室5W侧的谷粒被一号扬谷装置25移送到上方,并投入到谷物罐8内。
<二号回收部>
如图4所示,二号回收部21包括二号回收棚21L和二号回收装置22。它们配置在筛选棚18的下方。在筛选棚18上移送到后方、即移送方向M的下游侧的被处理物(枝梗附着粒和枝杈等)的一部分落下到二号回收部21,而不落下到一号回收部19。此外,未落下到二号回收部21的残留的被处理物从开设在筛选棚18的后方的三号排尘口53排出。
二号回收装置22与一号回收装置20一样,是沿脱壳装置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螺旋轴。二号回收装置22被由联合收割机1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而旋转,由此将积存在二号回收棚21L的底部的被处理物移送至配置有谷物罐8(参照图1、图2)的一侧。二号还原装置26作为螺旋轴配置在圆筒状的二号还原筒26T的内部。被二号回收装置22移送到二号处理室5P侧的被处理物被二号还原装置26移送到上方,并投入到二号处理室5P内。被投入到二号处理室5P内的被处理物通过二号处理滚筒29的旋转而被移送到脱壳装置5的前方、即筛选棚18的移送方向M的上游侧,在此过程中,进行对附着于谷粒的枝梗的分离(谷粒的纯化)。将分离了枝梗的谷粒放出到筛选棚18,并与从脱粒室5D落下的被处理物汇合。
<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
如图1、图2所示,在贮藏谷粒的谷物罐8的后方侧设置有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其用于将贮藏在内部的谷粒排出到外部。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构成为具有如下部分的螺旋式搬送装置:扬谷筒60,其与谷物罐8相连接;能够伸缩的搬送筒70,其与扬谷筒60相连接;以及多个螺旋轴40,它们设置在扬谷筒60和搬送筒70的内部。在搬送筒70设置有用于排出谷粒的排出口,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使搬送筒70恰当伸缩并升降和回转,由此能够使排出口位于预定的位置。此外,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通过使多个螺旋轴40旋转,来从谷物罐8的内部向扬谷筒60搬送谷粒,并从扬谷筒60向搬送筒70搬送谷粒,由此,将搬送到搬送筒70的谷粒经由设置在搬送筒70的排出口排出到外部。
图6是谷物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在谷物罐8内设置有罐内排出装置90,在谷物罐8的下端附近的后端形成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用于将贮藏在谷物罐8的内部的谷粒排出。在该谷物罐8的排出口安装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筒状部件的连接金属件100,罐内排出装置90的罐螺旋91的末端位于该连接金属件100内。
罐螺旋91在谷物罐8的底部附近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即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在谷物罐8内。罐螺旋91构成为在旋转时能够将谷粒从前方侧搬送到后方侧。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扬谷筒60通过与安装在谷物罐8的后端的连接金属件100连接而配设在谷物罐8的后方,其中,该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构成为,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罐螺旋91的后端附近进入到安装于谷物罐8的排出口的连接金属件100内。
图7是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的中继部的剖视立体图。扬谷筒60从连接金属件100向上方延伸,在扬谷筒60的上端连接有中继部80。该中继部80构成为具有两个连接金属件100,中继部80与搬送筒70相连接。即,扬谷筒60和搬送筒70经由中继部80相连接。
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所具有的螺旋轴40分别内设于所述扬谷筒60、中继部80和搬送筒70中,分别在扬谷筒60内设有扬谷螺旋61、在中继部80内设有中继螺旋81、在搬送筒70内设有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此外,在各螺旋轴40设置有锥齿轮,以能够在螺旋轴40之间传递旋转。
对罐内排出装置90的罐螺旋91与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扬谷筒60之间的连接部分进行说明,用于连接双方的连接金属件100形成为,能够在使设置于两个螺旋轴40的齿轮啮合的状态下对两个螺旋轴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详细地说,连接金属件100对应于罐内排出装置90和扬谷筒60而分别具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筒部的连接部101。对于该连接部101,为了方便,将与罐内排出装置90相连接一侧的连接部101作为入口侧连接部102,将与扬谷筒60相连接一侧的连接部101作为出口侧连接部104进行说明。
所述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具有向彼此相差90°的方向开口的插入部,入口侧连接部102的插入部103向罐螺旋91进入的方向、即向前方开口。与此相对,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插入部105的方向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方向相差90°,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插入部105向上方开口。扬谷筒60与出口侧连接部104连接并从出口侧连接部104向上方延伸,内设在扬谷筒60中的扬谷螺旋61的下端侧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插入部105进入到连接金属件100内。
在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的端面形成有螺纹孔(图示省略),利用安装螺栓(图示省略)将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安装于谷物罐8,扬谷筒60的下端侧部分利用安装螺栓(图示省略)安装于出口侧连接部104。
此外,在连接金属件100形成有轴承部117,其用于支承螺旋轴40。该轴承部117形成于入口侧连接部102侧和出口侧连接部104侧双方,其能够分别对进入到入口侧连接部102侧的螺旋轴40和进入到出口侧连接部104侧的螺旋轴40进行支承。该连接金属件100的轴承部117使轴承130介于轴承部117与螺旋轴40之间来支承螺旋轴40,由此对螺旋轴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此外,在连接金属件100,从入口侧连接部102侧的轴承部117的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插入部103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到出口侧连接部104侧的轴承部117的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插入部105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齿轮收纳部116。该齿轮收纳部116能够收纳设置于螺旋轴40的锥齿轮。所述齿轮收纳部116和轴承部117一起设置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部的传动部118,换言之,它们作为传动部118形成为一体。
详细地说,在罐螺旋91的位于连接金属件100内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由锥齿轮构成的罐螺旋齿轮95,在扬谷螺旋61的靠罐螺旋91侧的端部、即下方侧的端部,设置有由锥齿轮构成的扬谷螺旋第1齿轮65。齿轮收纳部116形成为能够以使罐螺旋91的罐螺旋齿轮95与扬谷螺旋61的扬谷螺旋第1齿轮65啮合的状态收纳该罐螺旋齿轮95与扬谷螺旋第1齿轮65的空间。罐螺旋91和扬谷螺旋61以如下状态被连接金属件100支承:罐螺旋齿轮95和扬谷螺旋第1齿轮65在齿轮收纳部116内啮合,并且罐螺旋91和扬谷螺旋61的延伸方向相差90°。换言之,连接金属件100将螺旋轴40支承为如下状态:使分别设置于两个螺旋轴40的锥齿轮啮合,并且使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相互交叉。接着,对连接金属件100进行说明。
<连接金属件>
图8是从插入部侧观察连接金属件时的立体图。图9是从图8所示方向的相反侧观察连接金属件时的立体图。对于连接金属件100,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均以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形成,并以相互正交的方向配置,并且正交的内角侧被连结部107连结。因此,入口侧连接部102的插入部103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插入部105向相差90°的方向开口。
此外,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正交的外角侧配设有框架115,并利用框架115来进行连结。详细地说,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在各自的轴心的方向上与插入部103、105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开口,该开口的部分形成为开口部106。
这些入口侧连接部102的开口部106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开口部106在靠近连结部107的部分相互连接,并且大部分远离另一方的开口部106,在双方的开口部106中最远离另一方的开口部106的部分分别与框架115的两端部相连结。即,在两个连接部101的开口部106之间形成有框架115,框架115的两端与各开口部106相连结。此外,由于框架115将以相互正交的方向配设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各自的开口部106在正交的外角侧的部分处连结,因此框架115形成为以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双方的轴心为基准倾斜的方向。
此外,对于连接金属件100,由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开口部106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开口部106的大部分以此种方式相互远离,因此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侧部分均以与外侧连通的方式开放。即,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各自的开口部106在靠近连结部107的部分相连接,远离另一方的开口部106的部分彼此被框架115连结,因此,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侧部分成为与外部连通并开放的状态。这样,作为由框架115、和入口侧连接部102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各自的开口部106形成的连接金属件100内的开口部分的本实用新型的开口部形成为用于对连接金属件100内进行清洁的清洁孔114。换言之,在连接金属件100中的与螺旋轴40进入到连接部101的一侧成相反侧的部位,作为清洁孔114形成有开口部。此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部的框架115连结清洁孔114中的一个螺旋轴40侧的端部和另一个螺旋轴40侧的端部而形成于清洁孔114。
此外,传动部118设置于框架115。即,传动部118连结于框架115中与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对置的一侧的面。由此,齿轮收纳部116和轴承部117一起与框架115连结。
其中,与入口侧连接部102对应的轴承部117形成于传动部118的入口侧连接部102侧,与出口侧连接部104对应的轴承部117形成于传动部118的出口侧连接部104侧。由此,传动部118能够将用于支承进入到入口侧连接部102侧的螺旋轴40的轴承130保持成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轴心对齐,并能够将用于支承进入到出口侧连接部104侧的螺旋轴40的轴承130保持成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轴心对齐。
传动部118以这样的方式与框架115相连结,而不直接设置于入口侧连接部102内和出口侧连接部104内,因此入口侧连接部102的内侧部分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侧部分成连通的状态。
此外,以此种方式形成的连接金属件100在同时通过了入口侧连接部102的轴心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轴心的平面上被分割成两部分,并形成为以分割面为边界对称。即,连接金属件100在从被连接金属件100支承的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通过的平面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连结部107和框架115还作为凸缘部120被设置,该凸缘部120在使以这样的方式分割成两部分的部件在分割面对齐、并利用螺栓(图示省略)等结合部件结合时使用。
图10是示出将图8所示的连接金属件分割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从分割面观察图8所示的连接金属件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的E-E向视图。图13是图11的F-F向视图。以分割成两个的状态形成的连接金属件100由铸造形成,例如通过铝材铸造而形成。此外,对于分割后的连接金属件100,使凸缘部120中相当于分割面的部分、即凸缘部120中作为与分割后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另一方侧对置的面的对齐面121彼此对齐并通过结合部件结合,由此能够作为一个连接金属件100使用。
此外,由于连接金属件100在入口侧连接部102的轴心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轴心共同通过的平面上被分割,因此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周面108、以及轴承部117的内周面108为半圆状,通过使分割后的连接金属件100结合,来使它们形成圆形。
在分割的状态下,均形成为半圆状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周面108形成为具有比螺旋轴40的外径大的曲率半径的曲面状,以便在对分割后的连接金属件100进行了结合时能够使螺旋轴40进入。同样地,在分割的状态下形成为半圆状、且与齿轮收纳部116一起连结于框架115的轴承部117的内周面108形成为具有比轴承130的外径稍大的曲率半径的曲面状,以便在对分割后的连接金属件100进行了结合时能够保持轴承130。此外,在这里所说的螺旋轴40的外径是指包括螺旋轴40所具有的螺旋叶片的外径,即从轴向观察螺旋轴40的状态下的螺旋轴40的整体的外径。
此外,该轴承部117形成为:以齿轮收纳部116为基准,位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插入部103侧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插入部105侧,并向着与这些插入部103、105轴心一致的方向,以便能够对从连接部101侧进入的螺旋轴40进行支承。
连接金属件100的以这些形状分割成的部分形成为以对齐面121为基准对称,使分割的两部分以对齐面121对齐并通过结合部件来结合,由此作为一个连接金属件100来使用。
<防磨损衬垫>
图14是防磨损衬垫的侧视图。图15是图14的G-G向视图。图16是图14所示的防磨损衬垫的立体图。对于连接金属件100,作为用于防止连接金属件100的磨损而使用的防磨损部件,将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来使用。这样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的防磨损衬垫140是沿着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中位于螺旋轴40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弯曲形成的。详细地说,防磨损衬垫140是由矩形的板弯曲而形成的,其弯曲的曲率半径与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的曲率半径为相同程度的大小。
这样弯曲的防磨损衬垫140由比形成连接金属件100的材料强度更高的材料构成,且形成为圆周的大约半周的形状、即半圆状。此外,这里所说的强度表示拉伸强度等机械强度,以由铝材铸造而形成的连接金属件100为基准,防磨损衬垫140由钢板等机械强度高的材料形成。此外,将防磨损衬垫140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分向弯曲的径向的外侧方向弯折,该部分成为将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时使用的嵌入部141。该嵌入部141从防磨损衬垫140向该防磨损衬垫140的弯曲的外侧突出,并形成于防磨损衬垫140的弯曲方向的两侧、或弯曲的径向的两端侧。即,嵌入部141形成于形成为半圆状的防磨损衬垫140的两端,两个嵌入部141形成为在作为防磨损衬垫140的形状的半圆的径向上向相反方向相互突出。
图17是防磨损衬垫的安装部的说明图。防磨损衬垫140能够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双方,在这两个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形成有作为用于安装防磨损衬垫140的部分的衬垫安装部110(参照图11、图17)。
该衬垫安装部110形成为,比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的其它部分向径向的外侧方向凹入与防磨损衬垫140的厚度相当的深度。此外,连接部101的轴心方向的衬垫安装部110的长度比防磨损衬垫140或连接部101的轴心方向的防磨损衬垫140的长度稍长。
以此方式形成的衬垫安装部110以大约180°的范围形成于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中与另一个连接部101所位于的一侧成相反侧的表面。即,在从入口侧连接部102观察的状态下的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延伸方向,形成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衬垫安装部110以大约180°的范围形成于入口侧连接部102的与出口侧连接部104所位于的一侧成相反侧的内周面108。同样地,在从出口侧连接部104观察的状态下的入口侧连接部102的延伸方向,形成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衬垫安装部110以大约180°的范围形成于出口侧连接部104的与入口侧连接部102所位于的一侧成相反侧的内周面108。
此外,在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形成有衬垫安装槽111(参照图11、图17),衬垫安装槽111是在将防磨损衬垫140向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安装时防磨损衬垫140的嵌入部141所进入的槽部。该衬垫安装槽111形成于衬垫安装部110的圆周方向的两端,其形成为宽度比防磨损衬垫140的厚度略宽、深度比嵌入部141的在防磨损衬垫140的径向的宽度深的槽状的形状。在使用连接金属件100时,将防磨损衬垫140配置在衬垫安装部110,并使防磨损衬垫140的嵌入部141进入到衬垫安装槽111中,由此将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衬垫安装部110。
此时,由于衬垫安装部110形成于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中与另一个连接部101所位于的一侧成相反侧的表面,因此,防磨损衬垫140与被连接金属件100支承的两个螺旋轴40相对应,两个防磨损衬垫140以与各螺旋轴40对应的方式被安装。即,从两个螺旋轴40中的一个螺旋轴40的轴心方向观察,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的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中与另一个螺旋轴40从连接金属件10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侧的部位,并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中位于各螺旋轴40的径向的外侧的部分。换言之,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的与下述方向成相反侧的位置,所述方向是两个螺旋轴40中的与防磨损衬垫140所对应的螺旋轴40不同的螺旋轴40从连接金属件100延伸的方向。
例如,在用于支承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和扬谷螺旋61的连接金属件100中,与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对应的防磨损衬垫140在与扬谷螺旋61从连接金属件10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侧的位置,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中的位于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的径向的外侧的部分。同样地,与扬谷螺旋61对应的防磨损衬垫140在与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从连接金属件10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侧的位置,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中的位于扬谷螺旋61的径向的外侧的部分。
这样,在将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的状态中的防磨损衬垫140的内周面成为曲率半径比螺旋轴40的外径大的状态,并以与螺旋轴40分离的状态被安装。
图18是图7所示的中继部的侧视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中继部的立体图。图20是从图19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观察图19所示的中继部的立体图。图21是图18所示的中继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2是图18所示的中继部的结构说明图。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中继部80使用两个连接金属件100,在连接金属件100之间配设有中继螺旋81,一个连接金属件100与扬谷筒60相连接,另一个连接金属件100与搬送筒70相连接。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扬谷筒60的上端部与一个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相连接。在内设于扬谷筒60的扬谷螺旋61的靠中继螺旋81侧的端部、即上方侧的端部,设置有由锥齿轮构成的扬谷螺旋第2齿轮66。
该扬谷螺旋第2齿轮66位于与扬谷筒6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齿轮收纳部116内。在这样将扬谷螺旋第2齿轮66收纳在与扬谷筒6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齿轮收纳部116的状态下,扬谷螺旋61经由轴承130被该连接金属件100的轴承部1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此外,在另一个连接金属件100,搬送筒70的下端部与出口侧连接部104相连接。与该搬送筒70相连接的一侧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和与扬谷筒60相连接的一侧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出口侧连接部104相连接。在内设于搬送筒70的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的靠中继螺旋81侧的端部、即下方侧的端部,设置有由锥齿轮构成的排出螺旋齿轮75。
该排出螺旋齿轮75位于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齿轮收纳部116内。在这样将排出螺旋齿轮75收纳在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齿轮收纳部116的状态下,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经由轴承130被该连接金属件100的轴承部1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中继螺旋81在这两个连接金属件100中,内设在与扬谷筒6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出口侧连接部104侧和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之间。此外,在中继螺旋81的两端设置有锥齿轮。
详细地说,在中继螺旋81的靠与扬谷筒6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由锥齿轮构成的中继螺旋第1齿轮85,在中继螺旋81的靠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由锥齿轮构成的中继螺旋第2齿轮86。这些中继螺旋第1齿轮85和中继螺旋第2齿轮86均位于对它们分别进行收纳的连接金属件100的齿轮收纳部116内。在这样将中继螺旋第1齿轮85和中继螺旋第2齿轮86收纳在两个连接金属件100的齿轮收纳部116的状态下,中继螺旋81经由轴承130被各连接金属件100的轴承部1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此时,中继螺旋第1齿轮85在收纳该中继螺旋第1齿轮85的齿轮收纳部116内与扬谷螺旋61的扬谷螺旋第2齿轮66啮合,中继螺旋第2齿轮86在收纳该中继螺旋第2齿轮86的齿轮收纳部116内与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的排出螺旋齿轮75啮合,中继螺旋81在此状态下被支承。
<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的动作>
当使用连接金属件100来组装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时,在形成于连接金属件100的清洁孔114安装盖125,盖125是用于封闭清洁孔114的封闭部件。即,在由入口侧连接部102的开口部106、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开口部106、以及框架115形成的清洁孔114安装盖125,该盖125能够相对于清洁孔114进行装卸或开闭,由此使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侧部分成为不与外部连通的封闭的状态。
在使用以此种方式组装而成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将谷物罐8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时,通过从联合收割机1的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来驱动罐内排出装置90,使罐螺旋91向将谷物罐8内的谷粒送至排出口侧的方向旋转。由此,使谷物罐8内的谷粒从排出口排出,并进入到安装于排出口的连接金属件100内。
由于罐螺旋91进入到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因此从谷物罐8内排出的谷粒进入到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内。连接金属件100为入口侧连接部102的内侧部分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侧部分连通的状态,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侧部分由安装于清洁孔114的盖125封闭而不与外部连通,因此,陆续送入到入口侧连接部102内的谷粒从形成于传动部118和连结部107之间的主流路171、以及传动部118和清洁孔114的盖125之间的副流路(辅助搬送通道)172向出口侧连接部104的方向流动。即,送入到入口侧连接部102内的谷粒通过包括主流路171和副流路172的搬送通道170而向出口侧连接部104方向流动。
另一方面,在连接金属件100内,罐螺旋91的罐螺旋齿轮95和扬谷螺旋61的扬谷螺旋第1齿轮65啮合,因此,罐螺旋91的旋转经由罐螺旋齿轮95和扬谷螺旋第1齿轮65传递至扬谷螺旋61。由此,扬谷螺旋61向将谷粒搬送到上方的方向旋转,以将从入口侧连接部102内流向出口侧连接部104内的谷粒搬送到上方。即,利用扬谷筒60将从谷物罐8排出的谷粒搬送到上方。
扬谷筒60的上端与构成中继部80的连接金属件100相连接,扬谷螺旋61进入到该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内,因此,被扬谷筒60搬送的谷粒进入到与扬谷筒60的上端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内。由于设置于扬谷螺旋61的上端的扬谷螺旋第2齿轮66在该连接金属件100内与中继螺旋81的中继螺旋第1齿轮85啮合,因此,将扬谷螺旋61的旋转传递至中继螺旋81。
从扬谷筒60进入到与该扬谷筒6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内的谷粒流向连接金属件100的出口侧连接部104,并通过中继螺旋81的旋转,进一步向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侧搬送。搬送到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侧的谷粒进入到该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内。
在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内,中继螺旋81的中继螺旋第2齿轮86与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的排出螺旋齿轮75啮合,因此,将中继螺旋81的旋转传递至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借助中继螺旋81而从与扬谷筒6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内进入到与搬送筒70相连接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入口侧连接部102内的谷粒从该入口侧连接部102内流向该连接金属件100的出口侧连接部104侧。
搬送筒70与该连接金属件100的出口侧连接部104相连接,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进入到该出口侧连接部104内,因此流入到出口侧连接部104内的谷粒通过螺旋推运器排出螺旋71的旋转在搬送筒70移动。将在搬送筒70移动的谷粒搬送至搬送筒70的排出口侧、即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排出口侧,并从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排出口排出。由此,利用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将谷物罐8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
当将谷物罐8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时,由于以此种方式利用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进行排出,因此在构成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连接金属件100内也有较多的谷粒通过。在这里,考虑到由于连接金属件100由机械强度相对较低的铝材形成,因此当在螺旋轴40搬送谷粒时,谷粒在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刮蹭,此时,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受到刮削。
因此,在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安装有钢板制成的防磨损衬垫140。由于钢板制成的防磨损衬垫140的强度比由铝材构成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强度高,因此当在螺旋轴40搬送谷粒时,即使谷粒刮蹭,防磨损衬垫140也难以被刮削。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搬送谷粒时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磨损。
此外,防磨损衬垫140与被连接金属件100支承的两个螺旋轴40对应,两个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中的位于各螺旋轴40的径向的外侧的部分,因此在搬送谷粒时,无论哪个螺旋轴40侧,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都难以被刮削。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抑制在搬送谷粒时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磨损。
此外,连接金属件100将两个螺旋轴40支承为正交的状态,因此在搬送谷粒时,支承一个螺旋轴40的一侧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中,与另一个螺旋轴40的延伸方向成相反侧的位置容易被刮削。即,在支承一个螺旋轴40的一侧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中的、另一个螺旋轴40所位于的一侧,在搬送谷粒时,谷粒容易向另一个螺旋轴40所位于的一侧移动,因此谷粒难以停滞,内周面108难以被谷粒刮削。
与此相对,在支承一个螺旋轴40的一侧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中的与另一个螺旋轴4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侧的位置,不存在谷粒的逃避场所(逃げ場),因此,通过螺旋轴40的旋转,谷粒被按压在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容易刮削内周面108。因此,通过将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的防磨损衬垫140安装于与下述方向成相反侧的位置,能够抑制在连接金属件100内谷粒难以逃避的部分被谷粒刮削的情况,所述方向是被连接金属件100支承的两个螺旋轴40中的与防磨损衬垫140所对应的螺旋轴40不同的螺旋轴40从连接金属件100延伸的方向。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抑制在搬送谷粒时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磨损。
此外,在防磨损衬垫140形成有嵌入部141,在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形成有衬垫安装槽111,当向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安装防磨损衬垫140时,通过使防磨损衬垫140的嵌入部141进入到衬垫安装槽111中来安装防磨损衬垫140。由此,即使在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进行动作时发生振动等,借助于进入到衬垫安装槽111中的嵌入部141,防磨损衬垫140难以从衬垫安装部110脱离。其结果是能够确保防磨损衬垫140的保持性。
此外,防磨损衬垫140的嵌入部141形成于呈半圆状形成的防磨损衬垫140的弯曲方向的两端侧,因此,能够更为可靠地维持嵌入部141进入到衬垫安装槽111中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更为可靠地确保防磨损衬垫140的保持性。
这样,在为了将谷物罐8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而使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进行动作时,谷粒也通过连接金属件100内,因此谷粒有可能堆积在连接金属件100内。此时,通过打开安装于连接金属件100的清洁孔114的盖125、或者取下盖125,来去除连接金属件100内的谷粒。这样,通过在连接金属件100设置盖125,无需将连接金属件100从装置卸下,就能够使传动部118露出来进行对连接金属件100内的清扫。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维护性能。
此外,在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的开口部106之间形成有框架115,并且在该框架115设置有具有齿轮收纳部116和轴承部117的传动部118,因此能够形成较大的清洁孔114,并确保刚性。其结果是能够兼顾维护性能的提高和刚性的确保。
此外,连接金属件100由铸造制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此外,在入口侧连接部102和出口侧连接部104的内部利用清洁孔114与外部连通而开放的状态下进行制造,并通过在清洁孔114安装盖125来形成谷粒的流路,因此能够确保较宽的流路。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确保搬送性能的连接金属件100的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连接金属件100由两部分形成,因此当更换防磨损衬垫140时,通过分割连接金属件100,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维护性能。
[变形例]
此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中,如图21所示,从与同时通过了所述入口侧连接部102的轴心和所述出口侧连接部104的轴心的平面(通过了所述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传动部118的整体位于形成有所述开口部106的区域的内侧,换言之,传动部118的整体与开口部106重叠,并且传动部118的整体较大地形成,但也可以使开口部106以仅与传动部118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即,开口部106可以形成为与传动部11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从图24到图26示出了以开口部106的一部分与传动部118重叠的方式配置的变形例。
开口部106形成为矩形形状,其长边方向沿着形成于传动部118与连结部107之间的谷粒的主流路171的流动方向。此外,开口部106配置为与传动部118一部分重叠,并且开口部106配置为与两个螺旋轴40所具备的螺旋状的搬送体一部分重叠。并且,当利用铸造来制造连接金属件100时,由于具有该开口部106,因此无需另外进行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的工序,就能够在开口部106与传动部118之间形成谷粒能够通过的副流路172。此外,由于该开口部106形成为与两个螺旋轴40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从连接金属件100的外部进行对螺旋轴40的周边的维护。
此外,分割成两部分的连接金属件100为以基准线A对称的形状。即,分割后的连接金属件100形成为以包括基准线A且与从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通过的平面正交的平面对称。
此外,如从图27到图30所示,从与同时通过了所述入口侧连接部102的轴心和所述出口侧连接部104的轴心的平面(通过了所述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开口部106还可以形成为,所述传动部118的整体与开口部106重叠,并且开口部106与两个螺旋轴40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至少一部分重叠。若以此种方式构成,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两个螺旋轴40的周边的维护性。
此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中,螺旋轴40仅仅是进入到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中并在锥齿轮啮合的状态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但也可以为防止尘埃侵入到轴承130或锥齿轮侧的结构。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螺旋轴40设置有作为遮蔽部件的遮蔽管箍150,其用于遮蔽连接金属件100的内周面108侧和齿轮收纳部116侧,也可以利用该遮蔽管箍150来防止尘埃向轴承130和锥齿轮侧的侵入。
具体地说,遮蔽管箍150形成为深度较浅、且一端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的形状,并以圆筒形的开口部朝向锥齿轮侧、封闭的一侧位于螺旋轴40的螺旋叶片侧的方向,安装在螺旋轴40的被轴承130支承的部分和螺旋叶片之间。此外,在连接金属件100中,在传动部118的与遮蔽管箍150对置的部分,设置有向遮蔽管箍150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55。该突出部155形成为,直径比以圆筒形的形状形成的遮蔽管箍150的内径稍小的大致圆柱状的形状。
当利用连接金属件100来支承螺旋轴40时,通过使螺旋轴40的遮蔽管箍150成为覆盖于传动部118的突出部155的状态,来封闭螺旋轴40与齿轮收纳部116侧之间的间隙。由此,当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运转时,能够抑制尘埃等从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侧流至传动部118侧,能够抑制尘埃等侵入到齿轮收纳部116内和轴承部117内。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锥齿轮和轴承130的耐久性。
此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中,用于安装防磨损衬垫140的衬垫安装部110形成为比连接金属件100的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的其它部分凹入,但是衬垫安装部110也可以不设置高度差。对于衬垫安装部110,也可以不对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的其它部分实施加工,仅形成衬垫安装槽111。当安装了防磨损衬垫140时,在连接部101的内周面108与防磨损衬垫140之间产生了高度差,但是只要防磨损衬垫140离开了螺旋轴40,则也可以在防磨损衬垫140和内周面108之间存在高度差。
此外,关于实施方式涉及的轴承结构,对用于构成作为螺旋式搬送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1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的连接金属件100进行了说明,但连接金属件100也可以用于联合收割机1的谷粒排出螺旋推运器9以外。连接金属件100只要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两个螺旋轴40的结构,则不限定其用途。

Claims (6)

1.一种螺旋式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式搬送装置具备筒状部件(100),在该筒状部件(100)的内部形成有搬送通道(170),
在该筒状部件(100)的内部具有联动部(118),该联动部(118)用于使搬送用的两个螺旋轴(40)的端部联动,
在该筒状部件(100)的侧壁的与联动部(118)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14),该开口部(114)使所述搬送通道(170)和筒状部件(100)的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螺旋式搬送装置具备用于封闭所述开口部(114)的盖(125),
所述螺旋式搬送装置构成为,在该盖(125)安装于开口部(114)的状态下,在该盖(125)的内侧面与所述联动部(118)之间形成有作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辅助搬送通道(1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螺旋式搬送装置构成为,在卸下所述盖(125)的状态下,所述联动部(118)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联动部(118)与筒状部件(100)一体形成,该筒状部件(100)与联动部(118)被包括所述两个螺旋轴(40)的轴心的平面分割成两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筒状部件(100)的搬送方向的两端部具备:
将所述两个螺旋轴(40)中的一个螺旋轴的端部包围起来的筒部(102);以及
将另一个螺旋轴的端部包围起来的筒部(104),
这两个筒部(102、104)之间通过支承部(115)连结,
所述联动部(118)支承于该支承部(115)。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筒状部件(100)的内侧面的比联动部(118)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安装有防磨损部件(140),该防磨损部件(140)为沿着该筒状部件(100)的内侧面的圆弧形状。
CN 201320050233 2012-01-31 2013-01-29 螺旋式搬送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4022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734A JP2013153698A (ja) 2012-01-31 2012-01-31 穀粒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の穀粒搬送装置を備えるコンバイン
JP2012-017734 2012-01-31
JP2012-191030 2012-08-31
JP2012191030A JP5983195B2 (ja) 2012-08-31 2012-08-31 螺旋式搬送装置の軸受構造
JP2012-238991 2012-10-30
JP2012238991A JP5950115B2 (ja) 2012-10-30 2012-10-30 穀粒搬送装置
JP2012285376A JP2014124169A (ja) 2012-12-27 2012-12-27 螺旋式搬送装置
JP2012-285376 2012-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40226U true CN203040226U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2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50233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40226U (zh) 2012-01-31 2013-01-29 螺旋式搬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4022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7556A (zh) * 2014-07-14 2014-10-15 大创精密装备(安徽)有限公司 绞龙卸料装置以及散装饲料运输车
CN110708951A (zh) * 2017-06-16 2020-01-17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7556A (zh) * 2014-07-14 2014-10-15 大创精密装备(安徽)有限公司 绞龙卸料装置以及散装饲料运输车
CN110708951A (zh) * 2017-06-16 2020-01-17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71539B (zh) 脱粒装置
CN106465604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2799722U (zh)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用绞龙的操作装置
WO2012111219A1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203219720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81370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1250751A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203040226U (zh) 螺旋式搬送装置
CN102291980B (zh) 联合收割机
JP5453039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ロータリスクリーン用の吸引ファン構造
WO2018016321A1 (ja) コンバイン
CN203206769U (zh) 脱粒装置
CN103797964A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水箱罩
CN203378263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677511A (zh) 联合收割机
CN2925052Y (zh) 可分离杂物的脱粒机
CN202104061U (zh) 联合收割机
CN2343765Y (zh) 联合收割机
JP682735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865181B2 (ja) 脱穀装置
JP350567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023130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3748255U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水箱罩
WO2018179635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15279171A (zh)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