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04061U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04061U
CN202104061U CN2011201601360U CN201120160136U CN202104061U CN 202104061 U CN202104061 U CN 202104061U CN 2011201601360 U CN2011201601360 U CN 2011201601360U CN 201120160136 U CN201120160136 U CN 201120160136U CN 202104061 U CN202104061 U CN 202104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ger
cap assembly
stalk
stalk chopper
collect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601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光原昌希
永田哲治
高木雅志
一二三庆城
平田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04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0406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合收割机,不必进行罩部件的安装或拆卸就能够进行维护作业。当茎秆切碎装置(8)处于通常姿态时,第一罩部件(145)的前端部和第二罩部件(153)的前端部接近而形成围绕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围绕空间(A2),并且,当茎秆切碎装置(8)处于维护姿态时,形成从脱粒装置(6)和茎秆切碎装置(8)之间与纵向输送绞龙(135)连通的连通空间。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机架的后部左右分开设置有集谷箱和脱粒装置,在所述集谷箱的后方能够绕纵向轴心转动地设置有将储存在该集谷箱中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绞龙,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方设置有能够对在该脱粒装置中脱粒后的茎秆进行切碎的茎秆切碎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这种联合收割机,如特许文献1所公开那样,马达的齿轮与固定在排出绞龙的纵向输送绞龙的环状齿轮啮合,通过马达的驱动来转动驱动排出绞龙。此时,为了保护纵向输送绞龙、马达、环状齿轮等,以围绕纵向输送绞龙和马达的状态将罩部件安装在集谷箱的后面部。
特许文献1:(日本)特开2009-82011号公报
在现有的联合收割机中,例如,为了进行马达、环状齿轮等绞龙驱动部的维护作业,有必要从集谷箱的后面部拆下罩部件,在进行完维护作业后,在集谷箱的后面部安装罩部件,从而维护作业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不必进行罩部件的安装或拆卸就能够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机架的后部,左右分开设置有集谷箱和脱粒装置,在所述集谷箱的后方,能够绕纵向轴心转动地设置有将储存在该集谷箱中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绞龙,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方,设置有能够对在该脱粒装置中脱粒后的茎秆进行切碎的茎秆切碎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排出绞龙的纵向输送绞龙上固定有环状齿轮,该环状齿轮与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马达的行星齿轮啮合,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使所述排出绞龙能够绕纵向轴心转动,使所述茎秆切碎装置绕该茎秆切碎装置中的排出绞龙侧的纵向轴心转动,从而能够将所述茎秆切碎装置的姿态变更为接近所述脱粒装置的通常姿态和从所述脱粒装置离开的维护姿态,在所述集谷箱的后部设置有覆盖所述纵向输送绞龙的外侧的第一罩部件,在所述茎秆切碎装置上设置有覆盖所述纵向输送绞龙的外侧的第二罩部件,当所述茎秆切碎装置处于所述通常姿态时,俯视时所述第一罩部件的前端部和所述第二罩部件的前端部接近,在所述第一罩部件、所述第二罩部件、所述集谷箱及所述茎秆切碎装置的内侧形成围绕所述纵向输送绞龙的围绕空间,并且,当所述茎秆切碎装置处于所述维护姿态时,形成从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茎秆切碎装置之间与所述纵向输送绞龙连通的连通空间。
在进行通常作业时,茎秆切碎装置处于通常姿态。此时,由于在第一罩部件、第二罩部件、集谷箱及茎秆切碎装置的内侧形成围绕纵向输送绞龙的围绕空间,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护纵向输送绞龙、马达、环状齿轮等。并且,能够防止漂浮在机体后部的秸秆屑等附着在环状齿轮及行星齿轮上。
在进行维护作业时,使茎秆切碎装置绕纵向轴心相对机体向后方转动。此时,由于茎秆切碎装置位于从脱粒装置离开的维护姿态,并形成从脱粒装置和茎秆切碎装置之间与纵向输送绞龙连通的连通空间,因此,操作人员能够从连通空间进行马达、环状齿轮及行星齿轮的检查、增加润滑等维护作业。此时,由于设置在茎秆切碎装置上的第二罩部件与茎秆切碎装置一起移动,因此,仅仅通过将茎秆切碎装置变更为维护姿态这一简单操作,不必安装或拆下第一罩部件、第二罩部件,就能够进行维护作业。
本实用新型第二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茎秆切碎装置中的排出绞龙侧的部分,安装有分隔该茎秆切碎装置和所述排出绞龙的分隔板,并且,在该分隔板上安装有所述第二罩部件。
通过在分隔茎秆切碎装置和排出绞龙的分隔板上设置第二罩部件,能够有效地利用分隔板,例如不必设置用于安装第二罩部件的托架等,从而能够实现第二罩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和茎秆切碎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在检查用开口安装有盖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V-V向视剖面图。
图6是图4的VI-VI向视剖面图。
图7是图4的VII-VII向视剖面图。
图8表示二次返送机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9表示单粒化处理部的纵向剖面图。
图10是表示集谷箱和茎秆切碎装置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集谷箱和茎秆切碎装置的后视图,表示从集谷箱拆下第一罩部件的状态。
图12是表示集谷箱和茎秆切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茎秆切碎装置处于通常姿态时的集谷箱和茎秆切碎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茎秆切碎装置处于维护姿态时的集谷箱和茎秆切碎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机架
5  集谷箱
6  脱粒装置
8  茎秆切碎装置
132  排出绞龙
135  纵向输送绞龙
142  行星齿轮
143  环状齿轮
145  第一罩部件
150 分隔板
153  第二罩部件
A2  围绕空间
A3  连通空间
M  马达
X2  纵向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包括:具有履带行走装置1的机架2、可升降地连接在该机架2前部的割取部3、配置在该机架2的右侧前部的驾驶部4、配置在机架2的右侧后部的集谷箱5、配置在机体2的左侧后部的脱粒装置6、配置在集谷箱5后方的谷粒排出部7、配置在脱粒装置6后方的茎秆切碎装置8。
(集谷箱)
如图1和图2所示,集谷箱5配置在机架2的右侧后部。集谷箱5用于储存被脱粒装置6脱粒后的谷粒,包括底面部5a、前面部5b、后面部5c、右面部5d、左面部5e、顶面部5f。
(脱粒装置)
如图3所示,脱粒装置6包括:设置在左外侧的脱粒供给链19、形成在上部的脱粒室11、装备在该脱粒室11内部的脱粒筒12、从上方覆盖该脱粒筒12的上部侧的顶板13、从下方覆盖脱粒筒12的下部侧的筛网14、设置在该筛网14下方的摆动筛选机构15、设置在该摆动筛选装置15前下方的清选风机16、形成在摆动筛选机构15的中间部下方的一次回收部17、形成在摆动筛选机构15的后部下方的二次回收部18。
(脱粒室)
如图3所示,所述脱粒室11被前壁、后壁、右侧壁、左侧壁、筛网14、顶板13分隔而形成。在脱粒室11的前端部下侧形成有供给口20,割取谷秆通过该供给口20供给到脱粒室11。
(脱粒供给链)
如图3所示,所述脱粒供给链19夹持割取谷秆的茎根侧并向后方输送。由此,割取谷秆的穗梢侧插入脱粒筒12和筛网14之间。
(脱粒筒)
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脱粒筒12可旋转地支承在脱粒室11上,并且能够通过发动机(未图示)的动力来旋转。由此,脱粒筒12和筛网14之间的割取谷秆被脱粒处理。
具体地说,所述脱粒筒12包括:在外周部21安装有脱粒齿22的金属板制的圆筒状的脱粒筒鼓23、可一体旋转地固定在该脱粒筒鼓23的前后方向的支轴24。在脱粒筒鼓23的外周部2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检查用开口25。盖住该检查用开口25的盖26被螺栓34连接,并安装有防止该螺栓34的头部磨损的碳素工具钢制的第一、第二防护部件35、36。
所述盖26包括:安装有脱粒齿22的矩形的盖部27、重叠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的框状的连接部28。在盖26的连接部28中的短边部分分别形成有一个大径孔29,在盖26的连接部28中的长边部分分别形成有三个大径孔29。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中的短边部分形成有与一个大径孔29对应的一个大径孔32和一个小径孔44,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中的长边部分形成有与三个大径孔对应的三个大径孔。
对盖26的连接部28中图4的纸面右侧的短边部分与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中图4的纸面右侧的短边部分进行连接的螺栓34的安装位置在上述短边部分的中央,对盖26的连接部28中图4的纸面左侧的短边部分与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中图4的纸面左侧的短边部分进行连接的螺栓34的安装位置在上述短边部分的中央偏下。通过使这些螺栓34的安装位置在脱粒筒12的旋转方向上错开,在将盖26安装在检查用开口25时,能够防止误将盖26安装为上下颠倒。
(防护部件)
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防护部件35包括:安装部分38,其安装在外周部21并具有三个大径孔;突出部分39,其从该安装部分38中的脱粒筒1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防护部件35的剖面形状为大致L形的长条状。第二防护部件36包括:安装部分41,其安装在外周部21并具有一个大径孔40;突出部分42,其从该安装部分41中的脱粒筒1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舌片部分43,其从安装部分41中的脱粒筒1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使盖26的连接部28的表面抵接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的背面,并且使第一防护部件35的安装部分38的背面抵接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中的长边部分的表面的状态下,使螺栓34通过各大径孔并进行连接。此时,由于螺栓34的安装部位存在多个,因此,即使第一防护部件35被割取谷秆碰撞,第一防护部件35的安装位置也不会错位。
在使盖26的连接部28的表面抵接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的背面,使第二防护部件36的安装部分41的背面抵接在检查用开口25的周缘部中的短边部分的表面,并且第二防护部件36的舌片部分43卡合在小径孔44的状态下,使螺栓34通过各大径孔29、32、40并进行连接。此时,即使第二防护部件36被割取谷秆碰撞而绕螺栓34欲旋转,第二防护部件36的舌片部分43和小径的孔44之间的卡合会阻止第二防护部件36旋转,因此,第二防护部件36的安装位置不会错位。
即,通过在第二防护部件36上形成防止旋转用的舌片部分43,即使螺栓34的安装部位不存在多个,也能够阻止第二防护部件36的旋转。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只需一个螺栓等低成本化和零件减少化,而且,能够实现只需进行一次螺栓34的安装作业等维护作业简单化。并且,由于小径孔44被盖26的连接部28中的短边部分堵塞,因此,能够防止在脱粒处理中产生的秆屑等通过小径孔44侵入脱粒筒12的内部。
(筛网)
如图3所示,所述筛网14接收供给到脱粒室11的割取谷秆。这样,脱粒处理中得到的单粒化谷粒、带枝梗的谷粒、脱粒处理中产生的秆屑等向下方的摆动筛选机构15漏下。在筛网14的后方(脱粒装置6的脱粒处理方向下侧的端部)形成有排秆口51。
(摆动筛选机构)
如图3所示,在所述摆动筛选机构15中,在被凸轮式的摆动机构52沿前后方向摆动驱动的筛箱53的上部,沿前后方向排列安装有粗筛选用的第一谷粒抖动板54、第二谷粒抖动板55及草秆筛56,在筛箱53的中间部安装有上筛57,并且在筛箱53的底部安装有精筛选用的下筛58。
在所述摆动筛选机构15中,通过第一谷粒抖动板54、第二谷粒抖动板55、上筛57及草秆筛56接收从筛网14漏下的单粒化谷粒、带枝梗谷粒及秆屑等筛选处理物,并将该筛选处理物向后方输送,同时通过筛子进行粗筛选处理。并且,通过下筛58接收从上筛57漏下的单粒化谷粒、带枝梗谷粒等筛选处理物,并将该筛选处理物向后方输送,同时通过筛子进行精筛选处理。由此,筛选处理物就被筛选为作为一次物的单粒化谷粒、作为二次物的带枝梗谷粒、秆屑等混合物及秆屑等尘埃。
(清选风机)
如图3所示,所述清选风机16固定在可转动地支承在脱粒装置6的下部的横向支轴61上。清选风机61具有安装在支轴61的叶片部62。通过发动机的动力旋转驱动支轴61,使叶片部62绕支轴61旋转驱动,从而产生清选风。清选风作用于从筛网14漏下的筛选处理物、在摆动筛选机构15中被筛选的筛选处理物等而进行风力清选处理。由此从筛选处理物中将比重小的秆屑等吹走。由此,秆屑等被输送到排尘扇63或排尘口64,并被排出机外。
(一次回收部)
如图3所示,所述一次回收部17具有大致为V形的凹部65、配置在该凹部65的底部的横向的一次绞龙66。凹部65接收从摆动筛选机构15的下筛58漏下的单粒化谷粒,通过一次绞龙66的驱动,接收的一次物被输送到与一次绞龙66的右端部连通的第一仰送绞龙67。通过第一仰送绞龙67的驱动,一次物被供给到集谷箱5。
(二次回收部)
如图3、图8和图9所示,所述二次回收部18具有大致为V形的凹部71、配置在该凹部71的底部的横向的二次绞龙72。凹部71接收没有从摆动筛选机构15的下筛58漏下而从其后端流下的带枝梗谷粒、秆屑等混合物,以及从摆动筛选机构15的草秆筛56漏下的带枝梗谷粒、秆屑等混合物,通过二次绞龙72的驱动,接收的二次物被输送到与二次绞龙72的右端部连通的二次返送机构73。由二次返送机构73输送的二次物被送回到摆动筛选机构15。
(二次返送机构)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二次返送机构73包括:对被输送的二次物进行单粒化处理的单粒化处理部74、将单粒化处理后的二次物仰送而送回到摆动筛选机构15的第二仰送绞龙75。
(单粒化处理部)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单粒化处理部74包括:圆板状的第一安装部件70,其固定在二次绞龙72的转轴72a的右端部上;多个矩形板状的第二安装部件69,从转轴72a的长度方向看,其通过焊接以放射状固定在该第一安装部件70的左侧面和二次绞龙72的转轴72a上;第一栉齿部件76,其通过螺栓94连接在该多个第二安装部件69的各自的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上;防止磨损罩93,其通过螺栓94连接在多个第二安装部件69的各自的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面上;大致为圆筒状的壳体84,其收容该第一安装部件69、第二安装部件70及第一栉齿部件76;多个三角板状的第二栉齿部件77,其从构成该壳体8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弯曲状盖部68向径向内侧突出。
所述第一栉齿部件76包括:主体部76a和多个栉齿部76b,该多个栉齿部76b在沿着转轴72a的长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固定在该主体部76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上。主体部76a包括从转轴72a向壳体84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矩形板状的基端部分、从该基端部分沿着从壳体84的径向朝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前端部分,从转轴72a的长度方向看,该主体部72a形成为ㄑ形。在所述主体部76a的前端部分的中央偏左的部位形成有矩形状的切口部分。
左端的栉齿部76b从转轴72沿着该转轴72a的径向外侧延伸。左端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沿着主体部76a的切口部分的左侧缘部形成。
中央偏左的栉齿部76b包括:从转轴72a沿该转轴72a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基端部分、从该基端部分的前端沿向左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弯折部分、从该弯折部分的前端沿转轴72a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前端部分。中央偏左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从主体部76a的切口部分突出。由此,中央偏左的栉齿部76b避开螺栓94的安装部位。
中央偏右的栉齿部76b从转轴72a沿该转轴72a的径向外侧延伸。中央偏右的栉齿部76b的基端部分固定在中央偏左的栉齿部76b的基端部分。中央偏右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从主体部76a的切口部分突出。
右端的栉齿部76b从转轴72a沿该转轴72a的径向外侧延伸。右端的栉齿部76b的基端部分接近转轴72a以及第二安装部件69的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面,该第二安装部件69与连接有构成该栉齿部76b的第一栉齿部件76的第二安装部分69的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邻接。右端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沿着主体部76a的切口部分的左侧缘部形成。
左端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中央偏左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中央偏右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右端的栉齿部76b的前端部分沿着转轴72a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
所述第二栉齿部件77沿着转轴72a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第二栉齿部件77的位置在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上被错开。
(第二仰送绞龙)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仰送绞龙75具有筒状的外装壳体85、配置在该外装壳体85的内部的纵向输送螺旋叶片86。外装壳体85与壳体84连通。在纵向输送螺旋叶片86的转轴86a的下端部,经由锥齿轮式传递机构78联动地连接有横向传动轴79。在横向传动轴79的前端部固定有从动链轮80。
所述二次绞龙72的转轴72a的右端部从所述壳体84向右侧突出。在二次绞龙72的转轴72a的右端部固定有驱动链轮81。在该链轮80,81上卷挂有链条82。从第二仰送绞龙75的下端部到壳体84的侧面部设置有覆盖该链轮80,81及链条82的筒状的罩83。
在所述第二仰送绞龙75的上端部安装有具有与摆动筛选机构15连通的排出口91a的排出部91。在第二仰送绞龙75的纵向输送螺旋叶片86的转轴86a的上端部,通过焊接固定有矩形板状的拨出叶片92。防止磨损罩93以从拨出叶片92的前端部分突出的状态,通过螺栓连接在拨出叶片92中的转轴86a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面上。
(防止磨损罩)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防止磨损罩93为矩形板状,四角部中的一角部被切割而形成倾斜部93a。在防止磨损罩93中的不存在倾斜部93a的长边部分侧上,沿长边方向形成有两个第一孔93b,在该防止磨损罩93的中央侧,沿长边方向形成有两个第二孔93c。第一孔93b的间隔比第二孔93c的间隔窄。第一孔93b的孔径比第二孔93c的孔径小。
在拨出叶片92上安装防止磨损罩93时,以使防止磨损罩93抵接在拨出叶片92的转轴86a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面的状态,使螺栓95通过防止磨损罩93的第一孔93b和拨出叶片92的孔,从而进行连接。由此,通过防止磨损罩93能够防止拨出叶片92的磨损。第二孔93c被拨出叶片92堵塞。
在将防止磨损罩93和第一栉齿部件76安装在第二安装部件69上时,在将防止磨损罩93抵接在第一栉齿部件76的主体部76a的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面上,并且,将第一栉齿部件76抵接在该主体部76a的转轴72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的状态下,使螺栓94通过防止磨损罩93的第二孔93c、第二安装部件69的孔以及第一栉齿部件76的主体部76a的孔,进行共同紧固连接。由此,能够通过防止磨损罩93防止第二安装部件69的磨损。
通过将相同的防止磨损罩93安装在拨出叶片92或第二安装部件69及第一栉齿部件76上,能够实现零件的共用化而减少零件个数。
在第二安装部件69和二次绞龙72的转轴72a的焊接部位以及在第二安装部件69和第一安装部件70的焊接部位形成有带状凸起的焊缝。特别是,在第二安装部件69和二次绞龙72的转轴72a的焊接部位以及第二安装部件69和第一安装部件70的焊接部位的结合部分易于形成大的焊缝。因此,以使防止磨损罩93的倾斜部93a与上述结合部分相对的方式将防止磨损罩93安装在第二安装部件69上,防止磨损罩93干涉形成在上述结合部分的焊缝。
(二次返送机构的动作)
通过发动机的驱动,二次绞龙72旋转,第一栉齿部件76旋转,横向传动轴79通过链条82及链轮80,81旋转,纵向输送螺旋叶片86通过锥齿轮式传递机构78旋转。
此时,由二次绞龙72输送的二次物被供给到壳体84。在第二栉齿部件77通过第一栉齿部件76的栉齿部76b之间时,进行从壳体84内的二次物中的带枝梗谷粒除去枝梗的单粒化处理。单粒化处理后的二次物被纵向输送用的第二仰送绞龙75向上方输送。防止磨损罩93绕转轴86a旋转,在防止磨损罩93的作用下,二次物通过排出口91a返回到摆动筛选机构15。
(茎秆切碎装置)
如图1至图3以及图10至图16所示,在脱粒装置6的后部,安装有将被脱粒供给链条19输送的茎秆承接向后方输送的茎秆输送装置101,以及切碎被该茎秆输送装置101输送的茎秆并向机外排出的茎秆切碎装置8。在茎秆切碎装置8的上方设置有覆盖茎秆输送装置101的排出秸秆罩103。
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包括切碎箱105、可旋转地安装在该切碎箱105内的茎秆供给部106及茎秆切碎部107。茎秆供给部106具有供给轴及在该供给轴上沿长度方向排列安装的多个圆板状的供给刀。茎秆切碎部107具有切割轴及在该切割轴上沿长度方向排列安装的多个圆板状的切割刀。
所述切碎箱105具有后面部109、右侧面部110及左侧面部111。在切碎箱105的上部设置有接收被茎秆输送装置101输送的茎秆的接收口112和能够开闭该接收口112的盖体113。通过手动操作,盖体113可切换到打开姿态(起立状态)和关闭姿态(倾斜姿态)。在切碎箱105的下部设置有排出口114。
如果所述盖体113处于打开姿态,则茎秆输送装置101输送的茎秆通过接收口112并被供给到茎秆供给部106和茎秆切碎部107,茎秆供给部106和茎秆切碎部107沿秆身方向进行切碎,从切碎箱105的排出口114排出机外。如果盖体113处于关闭姿态,则茎秆输送装置101输送的茎秆沿盖体113的倾斜面滑落而排出机外。
在所述机架2中的右侧后部立设有支柱115。在支柱115上固定有上侧的支点安装部116和下侧的支点安装部117。在支点安装部116和支点安装部117上分别立设有销118。在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的上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的管部件119。
在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的上部固定有上侧托架120。管部件119以贯通上侧托架120的状态连接在上侧托架120上。在上侧托架120的前端部形成有插入上侧的销118的孔。在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的下部固定有下侧托架121。管部件119的下端部连接在下侧托架121上。在下侧托架121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插入下侧的销118的孔。由此,茎秆切碎装置8绕向上的销118的纵向轴心X1可转动地悬臂支承在支柱115上。
(谷粒排出部)
如图1、图2、图10至图16所示,所述谷粒排出部7具有:沿前后方向配置在集谷箱5的底面部5a的底部绞龙131、与该底部绞龙131连接并将储存在集谷箱5中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绞龙132。
(底部绞龙)
如图1所示,所述底部绞龙131具有螺旋叶片131a。螺旋叶片131a的输送始端侧的端部从集谷箱5的前面部5b突出。在螺旋叶片131a的输送始端侧的端部安装有输入带轮133。在输入带轮133和另一带轮(未图示)上卷挂有皮带(未图示),构成皮带张紧式的排出离合器。
所述螺旋叶片131a的输送终端侧的端部从集谷箱5的后面部5c突出。在集谷箱5的后面部5c固定有下部壳体134,该下部壳体134包围螺旋叶片131a的输送终端侧的端部并与集谷箱5连通。
(排出绞龙)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排出绞龙132配置在集谷箱5的后方,包括: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纵向输送绞龙135、从纵向输送绞龙135的上端向与纵向输送绞龙135的纵向轴心X2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间绞龙136、从中间绞龙136的前端向与中间绞龙136的横向轴心X3正交的方向延伸且绕该横向轴心X3可起伏摆动的横向输送绞龙137。
(纵向输送绞龙)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纵向输送绞龙135包括:经由锥齿轮式联动机构联动地连接在底部绞龙131的螺旋叶片131a的螺旋叶片135a、包围该螺旋叶片135a并与下部壳体连通的圆筒壳体135b。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绕纵向轴心X2可转动地支承在下部壳体134上。
(中间绞龙)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中间绞龙136包括:经由锥齿轮式联动机构联动地连接在纵向输送绞龙135的螺旋叶片135a的螺旋叶片(未图示)、包围该螺旋叶片并与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连接连接壳体135b。
(横向输送绞龙)
如图1和图2所示,横向输送绞龙137包括:经由锥齿轮式联动机构联动地连接在中间绞龙136的螺旋叶片的螺旋叶片137a、包围该螺旋叶片137a并与中间绞龙136的连接壳体连通的圆筒壳体137b、形成在该圆筒壳体137b的前端部的谷粒排出用排出口137c。由此,横向输送绞龙137的圆筒壳体137b绕横向轴心X3可转动地连接在中间绞龙136的连接壳体上。
(保持部件)
如图10、图11、图13至图15所示,在所述支柱115的上端部安装有可转动地保持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的下侧保持部件139。在集谷箱5的后面部5c安装有可转动地保持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的上侧保持部件140。
(旋转驱动机构)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所述下侧保持部件139上设置有绕纵向轴心X2旋转驱动排出绞龙的电动马达M(旋转驱动装置的一例)。
在所述下侧保持部件139上固定有托架141,在托架141上支承固定有具有行星齿轮142的电动马达M。在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上固定有环状齿轮143,电动马达M的行星齿轮142与环状齿轮143齿合。通过电动马达M的旋转驱动,绕纵向轴心X2旋转驱动行星齿轮142、齿合在该行星齿轮的环状齿轮143以及固定有该环状齿轮143的纵向输送绞龙135,从而旋转操作排出绞龙132。
(起伏驱动手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中间绞龙136和横向输送绞龙137上横跨设置有绕横向轴心X3起伏驱动排出绞龙132的液压油缸CY(起伏驱动装置的一例)。通过液压油缸CY的伸缩动作来起伏操作排出绞龙132(横向输送绞龙137)。
(罩部件)
如图1、图2、图10至图16所示,在集谷箱5的后面部5c的右端部安装有第一罩部件145。第一罩部件145包括:矩形板状的第一罩部分146,其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经由固定在集谷箱5的后面部5c的右端部的安装部件144绕纵向轴心X4可旋转地安装;矩形板状的第二罩部件147,其从该第一罩部件146的后端部沿着从前后方向向左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矩形板状的第三罩部件148,其从该第二罩部件147的后端部向横向延伸;矩形板状的第四罩部件149,其安装在支柱115的后侧且在横向延伸。俯视时,该第一罩部件145大致为L形。
即,第一罩部件145为由绕纵向轴心X4可转动地安装在在集谷箱5的后面部5c的右端部的第一至第三罩部分146~148(第一罩部件145的可动部分)以及安装在支柱115的后侧并覆盖纵向输送绞龙135的正后方部位的第四罩部件149(第一罩部件145的固定部分)构成的分体部件。在第三罩部件148上固定有销156,并且,在第四罩部件149上固定有具有可插入该销156的孔的板状部件157。在进行维护作业时,使第一罩部件145的可动部分向横向外侧转动。在进行完维护作业后,使第一罩部件145的可动部分向横向内侧转动。此时,第三罩部件148被引导并抵接在第四罩部件149的板状部件157上,固定在第三罩部件148的销156进入形成在第四罩部件149的板状部件157的孔中。这样,能够良好地维持第一罩部件145的可动部分的关闭姿态。在第四罩部件149的内侧部分形成有在茎秆切碎装置8的维护姿态下允许上侧托架120和下侧托架121进入的上侧缺口部和下侧缺口部。
在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立设有分隔板150。分隔板150将茎秆切碎装置8(盖体113)和排出秸秆罩103之间的空间A1与排出绞龙132(后述的围绕空间A2)分隔,防止割取谷秆的穗梢从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进入排出绞龙132的纵向输送绞龙135侧(右侧),并防止在茎秆切碎装置8中产生的秸秆屑接近环状齿轮143和行星齿轮142。分隔板150包括:梯形板状的安装座151,其在切碎箱105的右侧面部110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在向纵向输送绞龙135侧(右侧)弯曲形成的弯曲部分110a的上面;梯形板状的分隔部152,其从该安装座151的左端向上方延伸而将空间A1和排出绞龙132分隔。俯视时,安装座151的左端部与切碎箱105的右侧面部110的弯曲部分重叠。俯视时,安装座151的除左端部以外的部分从切碎箱105的右侧面部110向纵向输送绞龙135侧(右侧)突出。分隔部152的上端部接近排出秸秆罩103的右侧面部的下端部。
在所述分隔板150的安装座151的右端部立设有第二罩部件153。第二罩部件153具有梯形板状的前后方向的第一罩部分154、矩形板状的横向的第二罩部件155,俯视时,该第二罩部件153为L形。第二罩部件153与固定在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的环状齿轮143的左侧后部相对,从后侧和左侧覆盖环状齿轮143的左侧后部。俯视时,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一罩部分154位于分隔板150的安装座151的内侧。俯视时,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二罩部分155的一部分从分隔板150的安装座151向纵向输送绞龙135侧(右侧)突出。俯视时,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二罩部分155的前端部接近纵向轴心X1。从侧面看时,第二罩部件153中的第一罩部分154和第二罩部分155的下端部位于与分隔板150的分隔部152的下端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该第一罩部分154和第二罩部分155的上端部位于比分隔板150的分隔部152的上端部稍低的位置,这样覆盖环状齿轮143。
另外,也可以使第二罩部件153中的第一罩部分154和第二罩部分155的下端部向分隔板150的分隔部152的下端部的下方延伸,并使第二罩部件153中的第一罩部分154和第二罩部分155的上端部从分隔板150的分隔部152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从而不仅覆盖环状齿轮143,而且在上下方向上覆盖整个纵向输送绞龙135。
如上所述,通过在分隔板150的安装座151上安装第二罩部件153,能够不需设置用于安装例如第二罩部件153的托架,能够实现第二罩部件153的安装结构的简化。
在所述切碎箱105和机体后部横跨安装有钩机构(未图示)。在进行通常作业时,茎秆切碎装置8位于接近脱粒装置6的通常姿态。如图13(实线)和图15所示,在该通常姿态下,俯视时第一罩部件145的第三罩部分148的前端部和第四罩部分149的右端部接近,第四罩部件149的左端部和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二罩部分155的前端部接近,在第一罩部件145、第二罩部件153、第四罩部分149、集谷箱5的后面部5c及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的内侧形成包围排出绞龙132的纵向输送绞龙135、电动马达M及环状齿轮143的围绕空间A2,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护排出绞龙132的纵向输送绞龙135、电动马达M及环状齿轮143。并且,能够防止漂浮在机体后部的秸秆屑等附着在环状齿轮143和行星齿轮142上。
如图13(双点划线)和图14所示,在进行维护作业时,解除钩机构并使茎秆切碎装置8绕纵向轴心X1相对机体向后方转动。此时,茎秆切碎装置8位于从脱粒装置6分离的维护姿态,形成从脱粒装置6和茎秆切碎装置8之间与排出绞龙132的纵向输送绞龙135、电动马达M及环状齿轮143连通的连通空间A3,因此,操作人员能够从连通空间A3进行电动马达M、环状齿轮143及行星齿轮142的检查、增加润滑等维护作业。由此,仅仅通过将茎秆切碎装置8变更为维护姿态这一简单操作,不必进行第一罩部件145、第二罩部件153的安装或拆卸,就能够进行维护作业。
并且,随着茎秆切碎装置8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的移动,第二罩部件153绕该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二罩部分155的前端部向横向外侧摆动。即,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一罩部分154的前端部从接近环状齿轮143的位置,向离开环状齿轮143的位置移动,在第二罩部件153的第一罩部分154和环状齿轮143之间形成大的空间,因此,维护作业变得容易进行。而且,如果使第一罩部件145的可动部分绕纵向轴心X4向横向外方摆动,则能够在更为宽大的作业空间内进行维护作业。
【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固定支承在下部壳体134上,中间绞龙136的连接壳体绕纵向轴心X2可转动地连接在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圆筒壳体135b上。
(2)并且,也可以省略第四罩部分149,在通常姿态下,俯视时第一罩部件145的前端部和第二罩部件153的前端部接近,在第一罩部件145、第二罩部件153、集谷箱5及茎秆切碎装置8的内侧形成围绕纵向输送绞龙135、电动马达M及环状齿轮143的围绕空间A2。
(3)代替在分隔板150上安装第二罩部件153的结构,也可以将第二罩部件153直接安装在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或者,将第二罩部件153安装在从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延伸的托架(未图示)等。
(4)在纵向输送绞龙135的下部配置有环状齿轮143和电动马达M等时,也可以在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的下部安装第二罩部件153。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罩部件153安装在从茎秆切碎装置8的右侧面部110延伸的托架(未图示)等。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也适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2)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架(2)的后部,左右分开设置有集谷箱(5)和脱粒装置(6),
在所述集谷箱(5)的后方,能够绕纵向轴心(X2)转动地设置有将储存在该集谷箱(5)中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绞龙(132),
在所述脱粒装置(6)的后方,设置有能够对在该脱粒装置(6)中脱粒后的茎秆进行切碎的茎秆切碎装置(8),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出绞龙(132)的纵向输送绞龙(135)上固定有环状齿轮(143),该环状齿轮(143)与固定在所述机架(2)上的马达(M)的行星齿轮(142)啮合,通过所述马达(M)的驱动,使所述排出绞龙(132)能够绕纵向轴心(X2)转动,
使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绕该茎秆切碎装置(8)中的排出绞龙(132)侧的纵向轴心(X2)转动,从而能够将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的姿态变更为接近所述脱粒装置(6)的通常姿态和从所述脱粒装置(6)离开的维护姿态,
在所述集谷箱(5)的后部设置有覆盖所述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外侧的第一罩部件(145),
在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上设置有覆盖所述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外侧的第二罩部件(153),
当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处于所述通常姿态时,俯视时所述第一罩部件(145)的前端部和所述第二罩部件(153)的前端部接近,在所述第一罩部件(145)、所述第二罩部件(153)、所述集谷箱(5)及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的内侧形成围绕所述纵向输送绞龙(135)的围绕空间(A2),并且
当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处于所述维护姿态时,形成从所述脱粒装置(6)和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之间与所述纵向输送绞龙(135)连通的连通空间(A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茎秆切碎装置(8)中的排出绞龙(132)侧的部分,安装有分隔该茎秆切碎装置(8)和所述排出绞龙(132)的分隔板(150),并且,在该分隔板(150)上安装有所述第二罩部件(153)。
CN2011201601360U 2010-05-19 2011-05-18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0406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5582 2010-05-19
JP2010115582A JP5395740B2 (ja) 2010-05-19 2010-05-19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04061U true CN202104061U (zh) 2012-01-11

Family

ID=45407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6013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04061U (zh) 2010-05-19 2011-05-1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95740B2 (zh)
CN (1) CN20210406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0630B2 (ja) * 2018-06-27 2022-03-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7178967B2 (ja) * 2019-06-25 2022-11-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4116Y2 (ja) * 1991-07-31 1997-08-1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カバー体構成
JP3393710B2 (ja) * 1994-08-01 2003-04-07 八鹿鉄工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カッター装置取付構造
JP3981594B2 (ja) * 2002-06-17 2007-09-26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07061016A (ja) * 2005-08-31 2007-03-1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082011A (ja) * 2007-09-27 2009-04-23 Kubota Corp 穀粒搬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95740B2 (ja) 2014-01-22
JP2011239737A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15406B (zh) 联合收割机
JP5739709B2 (ja) 脱穀装置
CN108882680B (zh) 脱粒筒
CN202104061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814708B (zh) 一种可调式清选筛及具有该清选筛的联合收割机
CN103814678B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集粮卸粮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CN103821756B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清选离心风扇及具有该风扇的联合收割机
CN103797964B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水箱罩
CN103814681A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卸粮机构及具有该卸粮机构联合收割机
CN103814683B (zh) 一种送粮装置及具有该送粮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JP5943620B2 (ja) 脱穀装置
JP465094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3809338U (zh) 联合收割机的清选离心风扇及具有该风扇的联合收割机
CN103814705B (zh) 脱粒室顶盖组件及脱粒滚筒
CN203748254U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集粮卸粮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CN103797979B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底盘机架及具有该机架的联合收割机
CN202713979U (zh) 秸秆切碎装置
CN203753262U (zh) 一种用于联合收割机的导轨
CN103828539B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集粮卸粮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CN203851484U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卸粮机构及具有该卸粮机构联合收割机
CN203748274U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座椅
CN210726057U (zh) 一种农业用稻谷脱粒机
CN203851483U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集粮卸粮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JP5174059B2 (ja)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粒穀稈排出構造
JP7023760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