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20493U -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20493U
CN203020493U CN 201320001829 CN201320001829U CN203020493U CN 203020493 U CN203020493 U CN 203020493U CN 201320001829 CN201320001829 CN 201320001829 CN 201320001829 U CN201320001829 U CN 201320001829U CN 203020493 U CN203020493 U CN 203020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nut
hole
bolt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018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国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an Min An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an Min 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an Min An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an Min 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00182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20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20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204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一延伸单元、一避震件及一螺栓螺帽组,该座管连接单元具有一第一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一第一穿置孔,该延伸单元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该第一对接部,且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二对接耳,该二对接耳分别具有一第二穿置孔正对于该第一穿置孔,该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之间,且该避震件呈U形而具有二第三穿置孔,该螺栓螺帽组设于第一、第二及第三穿置孔而将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藉以兼顾自行车的轻量化与避震性。

Description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避震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人们骑乘自行车经过颠簸路段时,会感受到明显的震动而有不适感,因此一般会在自行车车架安设避震器以吸收震动,这样的避震器通常包括金属弹簧或利用气压或油压来实现避震目的,不仅结构较为复杂,重量也会较重,同时使用者的部分脚踏出力也会被避震器吸收而降低动能传导率,因此对于强调轻量化、适用于高速行驶的公路车而言,现有的避震器并不是合宜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不具避震功能的公路车却也容易增加使用者的疲劳感,因此使用者往往会面临自行车的轻量化/高动能传导率及舒适性能仅能择一的窘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轻量化、良好的动能传导率及避震性能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
一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座管连接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一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一第一穿置孔;
一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分别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该第一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二对接耳及二第二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对接耳,该二对接耳分别位于第一对接部两侧,各该第二穿置孔正对该第一穿置孔;
一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之间,该避震件呈U形而具有一底部、二臂部延伸自该底部及二第三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臂部,该二臂部分别位于该二对接耳与第一对接部之间,各该第三穿置孔正对该第一穿置孔;以及
一螺栓螺帽组,穿设于该第一穿置孔、该二第二穿置孔及该二第三穿置孔而将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与该螺栓螺合的螺帽。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栓具有一头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纹段,该身部连接于头部与外螺纹段之间,该身部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而于身部与外螺纹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面向螺帽,该螺帽具有一第二挡止面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及一螺孔自该第二挡止面凹设且用以螺合于该外螺纹段。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帽具有一头部、一身部由该头部延伸而出、及该第二挡止面位于该身部的自由端。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各该第二穿置孔具有一大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小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栓螺帽组还包括二衬套分别供该螺栓及螺帽穿设。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二衬套各具有一管部套设于该螺栓及该螺帽、及一凸缘由该管部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该二第三容置孔中。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避震件还具有二避震翼分别自该二臂部朝外侧延伸,该座管连接单元还具有二第一推面位于该第一对接部两侧,各该对接耳的自由端具有一第二推面对应于其中一第一推面,该二避震翼分别夹掣于相对应的第一推面及第二推面之间。
上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中该螺帽的外轮廓呈非圆形。
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座管连接单元的第一对接部及延伸单元的第二对接部之间设置一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避震件,提供自行车适度的避震性能,且相较于现有避震器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具有重量较轻且较不会降低动能传导率的优点,因此可以就使用者的多面向需求提供折衷的解决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应用于自行车车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后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座管
10、10a       座管连接单元
11            座管连接端
12、12a       第一对接部
121a          对接耳
13            第一穿置孔
14            第一推面
20、20a       延伸单元
21            连接段
22            支段
23、23a       第二对接部
24            对接耳
241           自由端
242           第二推面
25            第二穿置孔
251           大径段
252           小径段
30            避震件
31            底部
32            臂部
33            第三穿置孔
34            避震翼
40            螺栓螺帽组
41            螺栓
411           头部
412           身部
413           外螺纹段
414           第一挡止面
42            螺帽
421           螺孔
422           第二挡止面
423           头部
424           身部
425           自由端
43、44        衬套
431、441      管部
432、442      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考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1与后轮轴2之间,另请参考图2至图4,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一座管连接单元10、一延伸单元20、一避震件30及一螺栓螺帽组40。
该座管连接单元10是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所述纤维补强材料可为但不限于碳纤维补强塑胶、玻璃纤维补强塑胶或克维拉(Kevlar)纤维补强塑胶,塑胶可选用热塑性塑胶、热固性塑胶或二者的混合,该座管连接单元10具有一座管连接端11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1、及一第一对接部12,该第一对接部12具有一约呈水平延伸的第一穿置孔13。
该延伸单元20同样是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21及二支段22分别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21,该连接段21具有一第二对接部23,该第二对接部23具有二对接耳24及二第二穿置孔25分别设于该二对接耳24,该二对接耳24是分别位于第一对接部12的两侧,且各该第二穿置孔25是正对该第一穿置孔13;此外,该支段22自由端可另外设有后轮轴支承结构(未绘示)而用以支撑后轮轴2,且该后轮轴支承结构的材质并不以纤维补强材料为限。
该避震件30是由弹性材质制成,所述弹性材质可为但不限于丁基橡胶(IIR,Isobutylene Isoprene Rubber)、硅胶、热塑性橡胶(TPR)或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且该避震件30是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12、23之间,该避震件30是呈U形而具有一底部31、二臂部32延伸自该底部31、及二第三穿置孔33分别设于该第二臂部32,该第二臂部32是分别位于该二对接耳24与第一对接部12之间,各该第三穿置孔33是正对该第一穿置孔13。
该螺栓螺帽组40是穿设于该第一穿置孔13、该二第二穿置孔25及该二第三穿置孔33而将第一对接部12、第二对接部23及避震件30加以连接,该螺栓螺帽组40包括一螺栓41及一与该螺栓41螺合的螺帽42。藉此,可将该座管连接单元10、该延伸单元20与该避震件30结合在一起,而骑乘自行车时来自后轮的震动将被该避震件30吸收,减少传递至座管1的震动。
为了避免组装时第一对接部12与第二对接部23的二对接耳24过度夹迫避震件30的臂部32而导致避震件30提早弹性疲乏或减损其避震效果,可令第一、第二对接部12、23之间保持适当间距,因此本实施例的螺栓41是具有一头部411、一身部412及一外螺纹段413,该身部412是连接于头部411与外螺纹段413之间,该身部412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413而于该身部412与外螺纹段413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414面向螺帽42,该螺帽42则具有一第二挡止面422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414、及一螺孔421由该第二挡止面422向内凹设且用以螺合于该外螺纹段413,更进一步地说,该螺帽42也可具有一头部423及一身部424由该头部423延伸而出,该第二挡止面422是位于该身部424的自由端425。藉此,当第一、第二挡止面414、422彼此相抵后,使用者便无法将螺栓41与螺帽42进一步螺紧,如此即可保护避震件30免于被过度夹迫,使其具有适当弹性变形空间。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螺栓41及螺帽42突出于后上叉,各该第二穿置孔25可具有一大径段251供该螺栓41或螺帽42的头部411、423容置、及一小径段252供该螺栓41或螺帽42的身部412、424穿设;需说明的是,该二第二穿置孔也可仅其中一个设有大、小径段而使螺栓、螺帽其中一个略突出于后上叉;又或者,该二第二穿置孔皆不设有大径段也可。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螺栓41及螺帽42刮伤或磨损纤维补强材料制成的第一、第二对接部12、23,该螺栓螺帽组40还可包括二衬套43、44分别供该螺栓41及螺帽42穿设,使螺栓41、螺帽42不直接接触第一穿置孔13与第二穿置孔25,为令该衬套定位更加确实,该二衬套43、44可各具有一管部431、441套设于该螺栓41及该螺帽42、及一凸缘432、442由该管部431、441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该二第三容置孔33中,且该凸缘432、442是贴抵于该第一对接部12的二侧。再者,为避免螺帽42于螺栓41锁入时跟着一起旋转,螺帽42或该螺帽42的头部423外轮廓可设成椭圆形或其他非圆形,而容置螺帽42的第二穿置孔25也设成对应形状。
必须说明的是,该衬套也可不设,且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螺帽型态并不以前述实施例所述为限,例如也可以采用仅有头部而不具有身部的螺帽,也可达成元件之间的连接功效。
为了进一步增进避震效果,该避震件30还可具有二避震翼34分别自该二臂部32朝外侧延伸,该座管连接单元10还可具有二第一推面14位于该第一对接部12两侧,而各该对接耳24的自由端241则还具有一第二推面242对应于其中一第一推面14,该二避震翼34分别夹掣于相对应的第一、第二推面14、242之间,以提升座管连接单元10及延伸单元20之间的避震效果。
在前述实施例中,座管连接单元10的第一对接部12为「公接头」型态,延伸单元20的第二对接部23则为「母接头」型态,在如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座管连接单元10a的第一对接部12a也可改为类似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对接部23的「母接头」型态(也即第一对接部12a具有二对接耳121a),反观延伸单元20a的第二对接部23a则改为类似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对接部12的「公接头」型态,其他相对应的结构即一并反向设计;由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在结构上除了公、母对调之外,并无其他实质结构上的变更,是请一并参酌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相关结构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基于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是在座管连接单元及延伸单元之间夹设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避震件,其可提供适当避震效果以减低使用者骑乘时的疲劳感,但又不至于过度降低自行车架的刚性而牺牲踩踏动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避震件重量远轻于现有的避震器,完全符合自行车的轻量化趋势,藉此满足使用者的多元需求。
最后,必须再次说明,本实用新型于前揭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构成元件,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他等效元件的替代或变化,也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供连接于自行车的一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包括:
一座管连接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座管连接端供连接于自行车的座管、及一第一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一第一穿置孔;
一延伸单元,由纤维补强材料制成且具有一连接段及二支段分别一体延伸自该连接段,该连接段具有一第二对接部对应于该第一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二对接耳及二第二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对接耳,该二对接耳分别位于第一对接部两侧,各该第二穿置孔正对该第一穿置孔;
一避震件,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夹设于第一、第二对接部之间,该避震件呈U形而具有一底部、二臂部延伸自该底部及二第三穿置孔分别设于该二臂部,该二臂部分别位于该二对接耳与第一对接部之间,各该第三穿置孔正对该第一穿置孔;以及
一螺栓螺帽组,穿设于该第一穿置孔、该二第二穿置孔及该二第三穿置孔而将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及避震件加以连接,该螺栓螺帽组包括一螺栓及一与该螺栓螺合的螺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栓具有一头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纹段,该身部连接于头部与外螺纹段之间,该身部的轮廓大于外螺纹段而于身部与外螺纹段之间形成一第一挡止面面向螺帽,该螺帽具有一第二挡止面用以抵顶于第一挡止面、及一螺孔自该第二挡止面凹设且用以螺合于该外螺纹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帽具有一头部、一身部由该头部延伸而出、及该第二挡止面位于该身部的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穿置孔具有一大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头部容置、及一小径段供该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设。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栓螺帽组还包括二衬套分别供该螺栓及螺帽穿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衬套各具有一管部套设于该螺栓及该螺帽、及一凸缘由该管部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该二第三容置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避震件还具有二避震翼分别自该二臂部朝外侧延伸,该座管连接单元还具有二第一推面位于该第一对接部两侧,各该对接耳的自由端具有一第二推面对应于其中一第一推面,该二避震翼分别夹掣于相对应的第一推面及第二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帽的外轮廓呈非圆形。
CN 201320001829 2013-01-04 2013-01-04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20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01829 CN203020493U (zh) 2013-01-04 2013-01-04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01829 CN203020493U (zh) 2013-01-04 2013-01-04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20493U true CN203020493U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44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01829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20493U (zh) 2013-01-04 2013-01-04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204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6115A (zh) * 2015-03-25 2017-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车体车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6115A (zh) * 2015-03-25 2017-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车体车架
CN107406115B (zh) * 2015-03-25 2019-1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车体车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7250B1 (en) Shock-absorbing seat stay for bicycle
CN203020493U (zh)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CN203543650U (zh) 全隔断式可调刚度橡胶悬挂系统
TWM455670U (zh) 自行車後上叉避震結構
CN203202102U (zh) 具有双系数弹簧的电动自行车减震器结构
CN211693322U (zh) 一种橡胶衬套用外管
CN203497067U (zh) 用于自行车的吸震座杆
CN203111420U (zh)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CN202966554U (zh)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CN105416487A (zh) 一种可减震的自行车架
CN203020454U (zh) 自行车座杆避震结构
CN202165511U (zh)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液压减震器
CN207875751U (zh) 一种用于转向轴上的减震结构
CN203511926U (zh) 一种带有减震功能的自行车车架
CN203020490U (zh) 自行车后上叉避震结构
CN203427970U (zh) 自行车弹簧减震把手
CN207921212U (zh) 一种耐用型双筒减震器
CN204821951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的减震机构
CN204659937U (zh) 一种自行车减震车把
CN204507139U (zh) 把手架避震结构
CN204701405U (zh) 一种汽车悬架上控制臂的臂轴连接结构
CN203511935U (zh) 一种带有减震功能的自行车车架
CN203198666U (zh) 一种加强型汽车摆臂结构
CN205769879U (zh) 一种适合爬坡的组合自行车架结构
CN218594497U (zh) 一种滑板车的车身减震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