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05954U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05954U
CN202805954U CN 201220422208 CN201220422208U CN202805954U CN 202805954 U CN202805954 U CN 202805954U CN 201220422208 CN201220422208 CN 201220422208 CN 201220422208 U CN201220422208 U CN 201220422208U CN 202805954 U CN202805954 U CN 2028059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pparatus main
section
unit
transpor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222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克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059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059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记录装置,能够容易地对从增设单元供给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卡纸处理。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具有: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一载置部;对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部;以及将被记录介质从上述第一载置部向上述记录部输送的第一输送路径;增设单元,该增设单元具有: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并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载置部;以及能够将上述第二载置部到上述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连通的第二输送路径;以及拆装部件,该拆装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通过将该拆装部件从上述装置主体上拆下而使上述第二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特别是涉及装置主体上安装有增设单元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一种记录装置已经被实用化,该记录装置具备:供纸盒,该供纸盒用于层叠载置并收纳作为一种被记录介质的纸张;以及记录部,该记录部例如从液体喷射头对从该供纸盒被送出并沿输送路径被输送的纸张喷射液体,记录包含文字和图形的图像。
作为此类记录装置,也存在与装置主体分体构成的、例如作为增设容器的增设单元(可选单元)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拆装的装置。而且,此类增设单元中的一种以能够插拔的方式具备供纸盒,该供纸盒被安装于装置主体下部的下面侧,将朝记录部供给的纸张层叠载置并进行收纳。该增设单元具备供纸辊等的送出机构,将被收纳于供纸盒的纸张从供纸盒中逐张送出到记录装置内的输送路径。
但是,有时在记录装置中,在纸张被从供纸盒送出到记录部的中途,在输送路径中成为卡滞状态(也称为“卡纸状态”),因而无法将纸张朝供给部供给。此时,作业者需要进行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的处理(也称“卡纸处理”)。为了容易地进行此类卡纸处理而设计的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被公开。
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构成,即,将装置主体侧的供纸盒从装置主体中抽出,由此,能够从上方目视确认增设单元(可选进纸器)的纸张送出单元。根据该构成,通过目视确认增设单元的送出机构中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能够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另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能够将反转单元从装置主体拆下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反转单元从装置主体上拆下,能够使被从装置主体侧的供纸盒送出并在装置主体内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4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53754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成的情况下,需要以在将供纸盒从装置主体中抽出的状态下在装置主体上形成开口的方式构成记录装置。因此很难适用于具有如下一般构成的记录装置,即装置主体所具备的供纸盒的周围被由纸张的输送路径等构成的框体覆盖,即使抽出供纸盒,增设单元的纸张供给单元也不会露出。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构成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即虽然对装置主体所具备的供纸盒能够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但是对增设单元所具备的供纸盒却不能进行卡纸处理。因此,针对增设单元中发生的供纸盒的卡纸状态,需要将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拆下进行卡纸处理。特别是去除在增设单元所具备的供纸盒的内部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时,需要像这样将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拆下。因此,人们希望获得这样的构造,即,使增设单元被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保持稳定,并且在发生卡纸状态时,作业者能够直接将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上容易地拆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产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从增设单元供给的被记录介质的卡纸处理的记录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具有: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一载置部;对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部;以及将被记录介质从上述第一载置部向上述记录部输送的第一输送路径;增设单元,该增设单元具有: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并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载置部;以及能够将上述第二载置部连通到上述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的第二输送路径;以及拆装部件,该拆装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通过将上述拆装部件从上述装置主体上拆下而使上述第二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将增设单元的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载置部连通到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的增设单元的第二输送路径中处于卡纸状态,也能够通过将拆装部件从装置主体拆下,从输送路径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被记录介质。因此,能够容易地对从增设单元供给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卡纸处理。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上述拆装部件构成连接上述第一输送路径与上述第二输送路径的第三输送路径,通过将上述拆装部件从上述装置主体拆下而使上述第二输送路径及第三输送路径的一部分露出。
根据该构成,从增设单元送出的被记录介质经过由拆装部件构成的第三输送路径被输送到第一输送路径,因此即使第二输送路径或第三输送路径处于卡纸状态,也能够通过将拆装部件从装置主体拆下而从输送路径中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被记录介质。因此,能够容易地对从增设单元供给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卡纸处理。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具有: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一载置部;对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部;以及将被记录介质从上述第一载置部向上述记录部输送的第一输送路径;增设单元,该增设单元具有: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并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载置部;以及能够将上述第二载置部到上述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连通的第二输送路径;以及拆装部件,该拆装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构成连接上述第一输送路径与上述第二载置部的输送路径,通过将上述拆装部件从上述装置主体上拆下而使连接上述第一输送路径与上述第二载置部的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根据该构成,即使从增设单元所具备的第二载置部向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送出的被记录介质在连接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载置部与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的输送路径中处于卡纸状态,也能够通过将构成该输送路径的拆装部件从装置主体上拆下而从输送路径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被记录介质。因此,能够容易地对从增设单元供给的被记录介质实施卡纸处理。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在上述被记录介质的正反两面具有被记录面,上述拆装部件是使被朝上述记录部输送的上述被记录介质的上述被记录面正反反转的反转单元。
根据该构成,因为将拆装部件兼用为反转单元,因此不必另行准备拆装部件。另外,因为反转单元具有用于在装置主体使被记录介质反转的区域,因此能够形成在反转单元被拆下时能够容易地去除在装置主体内处于卡纸状态的被记录介质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利用多个凹形状部与用于与上述凹形状部嵌合的凸形状部将上述装置主体与上述增设单元卡合,在上述增设单元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上述凹形状部与上述凸形状部处于被允许向从上述装置主体拆下上述增设单元的方向相对移动,并且被限制向与上述被拆下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增设单元在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不会向与从装置主体拆下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会稳定地保持其状态。另一方面,始终允许向被拆下方向、即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每次发生卡纸状态(不伴随例如解除锁定等特别的作业)都能够马上将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拆下。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在上述增设单元设置有:连接端子,在上述增设单元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时,该连接端子将上述增设单元与上述装置主体之间电导通;以及引导突起部,该引导突起部用于在上述连接端子的附近进行上述连接端子相对上述装置主体的定位。
根据该构成,在增设单元安装于装置主体时,利用引导突起部将连接端子的位置引导到相对于装置主体适当的位置。因而,在进行卡纸处理之际拆下增设单元后再次安装时,增设单元能够切实地与装置主体之间实现电导通。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上述增设单元的上述凸形状部为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方向侧即前端侧的形状具有尖端渐细的圆锥形状的圆柱形状。
根据该构成,在开始嵌合时,借助凸形状部中的圆锥形状部位使得该凸形状部与凹形状部容易嵌合,并且在嵌合结束时,由于在锥形状部以外的部位与凹形状部嵌合,因此能够限制该凸形状部朝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另外,因为始终允许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增设单元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容易地将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拆下。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上述增设单元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安装于重力方向侧,在上述增设单元,在隔着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安装部位朝反重力方向的投影形状的重心的对置位置,形成有上述凸形状部。
根据该构成,增设单元被凸形状部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该凸形状部被设置于间隔重心的对置位置,因此在重心沿水平方向移动受到限制的稳定状态下,增设单元被设置于装置主体。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在上述装置主体,在隔着安装上述增设单元的安装部位朝重力方向的投影形状的重心的对置位置且是成为上述投影形状的端部的各个位置,凹设有在重力方向以及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这两个方向开口的第一空间区域。在上述增设单元凹设有第二空间区域,该第二空间区域在重力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空间区域的空间区域连接,并且在反重力方向与水平方向这两个方向开口。
根据该构成,可以形成把手部,该把手部具有空间区域,当作业者为了将位于重力方向侧的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拆下而将装置主体向反重力方向抬起时,能够容易地将手搭在该空间区域。另外,在向反重力方向抬起时,因为是在隔着重心的对置位置抬起装置主体,因此能够在抑制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容易地将装置主体向正上方向抬起。因此,能够减少使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脱离时装置主体的抬高量,能够将增设单元从装置主体容易地拆下。
在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在上述增设单元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上述凸形状部位于上述第一空间区域的水平方向附近。
根据该构成,在把手部的水平方向附近形成有凸形状部与凹形状部的嵌合部分,例如在抬起装置主体时,凸形状部与凹形状部的嵌合不会卡挂,能够顺利地将凸形状部与凹形状部的嵌合状态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的左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的右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所具备的记录部及纸张的输送路径的剖面图。
图4(a)是表示增设单元的构造的立体图,图4(b)是与凸形状部及装置主体抵接的抵接部的构造图,图4(c)是用于对连接端子进行定位的引导突起部的构造图。
图5(a)是在从下方观察装置主体的下部的状态下呈现的模式图,图5(b)是在从上方观察增设单元的上部的状态下呈现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反转单元被抽出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装置主体被在反重力方向上抬起,增设单元被拆下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是将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与具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一体化的复合机,向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记录图像。另外,为了使后面的说明简单易懂,如图1所示,将铅垂方向上的重力方向作为下方向,将反重力方向作为上方向。另外,将与其交叉的方向、且是作为一种被记录介质的纸张P在记录图像时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作为前方向,将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后方向。进而,将从前方观察与铅垂方向及输送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且是液体喷射头25往复移动的方向分别称为右方向、左方向。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由装置主体12与增设单元30构成,该增设单元30在记录装置11中是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增设容器。装置主体12具备:记录部20,该记录部20作为喷墨式打印机(也简称为“打印机”)发挥功能,该喷墨式打印机是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以及图像读取部13,该图像读取部13被配设于装置主体12的上部,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发挥功能。而且,装置主体12借助由多个部件构成的作为框体的装置壳体14,将记录部20内置于其中,并使其与图像读取部13一体化。
该装置壳体14中,在其前面的上部侧配置有用于对记录部20及图像读取部13进行操作的操作面板15。操作面板15具备用于显示菜单画面等的显示部15a(例如液晶显示器)以及被设置于显示部15a的左右两侧的操作部15b。
另外,在装置壳体14中,前面罩18被可开闭地安装于操作面板15的下方。前面罩通过未图示的设置于前面罩下方的铰链向近前侧打开。另外,前面罩18上凹设有用于在开闭前面罩18时供用户搭手的握持部18a。此外,在装置壳体14中,在前面罩18的下方,开设有排纸口19,该排纸口19将被从记录部20排出的纸张P向装置主体12外排出。进而,在排纸口19的下方配设有排纸台59。
作为打印机发挥功能的记录部20向纸张P喷射液体,记录图像。即,在装置壳体14内,架设有沿左右方向(也将其称为“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引导轴23。另外,滑架24以能够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承在引导轴23上。随着未图示的滑架马达的驱动,滑架24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另外,在滑架24的下面侧,支承有对纸张P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墨水从而实施记录(印刷)的液体喷射头25。而且,在沿滑架24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区域的右侧的端部配设有基板单元26,该基板单元26构成驱动回路,该驱动回路以如下方式进行驱动:通过使滑架24移动从而使液体喷射头25移动,并且使墨水从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
另一方面,在滑架24的沿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区域的左侧的端部配设有多个墨盒27(本实施方式为4个),该墨盒27向液体喷射头25供给墨水。另外,具备:墨盒架28,其用于可拆装地安装墨盒27;以及墨水供给管29,其用于从墨盒架28侧向滑架24侧供给墨水。此外,能够在打开装置壳体14的前面罩18的状态下,相对于墨盒架28拆装墨盒27。
在记录装置11中,被实施记录的纸张P从装置主体12及增设单元30的双方,通过形成在装置主体12中的输送路径被供给给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记录部20。另外,有关输送路径,后面将参照图3说明。
首先,装置主体12中具备作为第一载置部的供纸盒21,其在排纸台59的下侧以层叠状态载置纸张P,被收纳的层叠在最上面的纸张P被逐张送出到输送路径后,被沿输送路径输送并朝记录部20供给。供纸盒21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插拔,在其前面侧形成有屋檐状的握持部21a,该握持部21a用于在将供纸盒21从装置主体12上抽出时供作业者搭手,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供纸盒21从装置主体12向前方抽出。另外,装置主体12上在装置壳体14的后侧设置有用于载置纸张P的载置托盘17,载置于载置托盘17上的纸张P从自供纸盒21至记录部20的输送路径的中途位置沿其输送路径被输送,由此朝记录部20供给。
另一方面,增设单元30由下侧壳体32与上侧壳体33、34、38组合而形成为箱状。增设单元30中具备作为第二载置部的供纸盒31,该供纸盒31在位于左右成对的2个上侧壳体33、34之间的中央的上侧壳体38的下侧以层叠状态载置纸张P,被收纳的层叠在最上面的纸张P被逐张送出到输送路径,由此向记录部20供纸。供纸盒31能够相对于增设单元30在前后方向上插拔,在其前面侧形成有屋檐状的握持部31a,该握持部31a用于在从增设单元30上抽出供纸盒31时供作业者搭手,从而供纸盒31能够被从增设单元30向前方容易地抽出。
进而,在记录装置11中,增设单元30具有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拆装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使装置主体12从上方沿重力方向相对于增设单元30移动,即从增设单元30的上侧降低被抬起的装置主体12的高度位置,由此,在装置主体的下侧、即重力方向侧,以层叠状态安装增设单元30。另外,在安装有增设单元30的状态下,将装置主体12向上方即反重力方向抬起,由此,增设单元30就被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
设置有一对在该安装及拆下作业中供作业者搭手用的把手部。即,在装置主体12的供增设单元30安装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以及增设单元30的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凹设有向内侧凹陷的空间区域,作为把手部。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壳体14的下端部的左侧设置有把手构成部14a,该把手构成部14a形成向下方向与左方向两个方向开口的第一空间区域S1。另一方面,在增设单元30的左右一对的上侧壳体33、34中,在左侧的上侧壳体34的上端部左侧设置有把手构成部34a,该把手构成部34a形成向上方向与左方向开口的第二空间区域S2。而且,把手构成部14a与把手构成部34a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空间区域S1与第二空间区域S2相重叠,从而构成第一空间区域S1与第二空间区域S2连续的把手部。
另外,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壳体14的下端部的右侧设置有把手构成部14b,该把手构成部14b形成向下方向与右方向两个方向开口的第一空间区域S1。另一方面,在增设单元30的右侧的上侧壳体33的上端部右侧设置有把手构成部33a,该把手构成部33a形成向上方向与右方向开口的第二空间区域S2。而且把手构成部14b与把手构成部33a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空间区域S1与第二空间区域S2相重叠,由此构成第一空间区域S1与第二空间区域S2连续的把手部。这样在记录装置11中设置有左右一对把手部。
另外,在记录装置11中,如图1及图2所示,进而在增设单元30的下侧壳体32的下端部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置有把手构成部32a以及把手构成部32b。把手构成部32a向左方与下方两个方向开口,而把手构成部32b向右方与下方两个方向开口。而且通过各把手构成部32a、32b分别形成作为把手部的空间区域,该把手部在增设单元3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抬起记录装置11时使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把手构成部32a及把手构成部32b的形状被设置为与把手构成部14a及把手构成部14b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拆装部件的反转单元50,该反转单元50被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拆装地设置于记录装置11的后侧,将其向后方抽出,则能够从装置主体12上分离,从而被拆下。反转单元50构成被朝记录部20供给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是为了在被朝记录部20供给的纸张P的两面实施记录而在输送路径中使纸张P的正反面反转,即,使被记录面反转的单元。下面参照图3说明该反转单元50的构成以及记录装置11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构成。
如图3所示,反转单元50具备:单元框架51(图中影线部分),该单元框架51的后面与装置壳体14一起作为记录装置11的框体发挥作用;反转辊52;以及减速辊(retard roller)53。反转辊52以在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下,能够以沿左右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单元框架51上,在该反转辊52与同样地以能够以沿左右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单元框架51上的减速辊53之间夹持纸张P并输送。另外,减速辊53以借助反转辊52逐张输送纸张P的方式发挥作用。
记录装置11中,构成有在反转单元5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输送纸张P的输送路55、56、57、58。而且,装置主体12中构成有:供被从供纸盒21供给的纸张P经由输送路56、57被输送到记录部20进而被排出到排纸台59的输送路径;以及供被从载置托盘17供给的纸张P经由输送路57被输送到记录部20进而排出到排纸台59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另外,双面记录(印刷)的情况下构成有,供被从供纸盒21及载置托盘17供给且对表面的记录完成后的纸张P从记录部20经由输送路58、56、57被再次输送到记录部20,进而被排出到排纸台59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至少输送路56相当于第一输送路径。
输送路55作为从增设单元30所具有的供纸盒31使设置于增设单元30的后方的开口部35与输送路56连通的输送路径而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路55相当于第三输送路径,开口部35相当于第二输送路径。构成有供通过该开口部35被从增设单元30供给的纸张P经由输送路55被送出到作为第一输送路径的输送路56的输送路径。另外,从供纸盒31被供给的纸张P在输送路56之后与从供纸盒21被供给的纸张P同样被输送。
以下就输送路55、56、57、58依次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输送路55是在装置主体12内的下端部向上方输送纸张P的路径,被输送的纸张P的一面侧与该路径的一方(前方)的输送路壁面对置,并且被输送纸张P的另一面侧与另一方(后方)的输送路壁面对置。输送路55的一方(前方)的输送路壁面由壁面部14h与框架部位51c构成,该壁面部14h从形成于装置壳体14的下端部的下部14d的下面后端向上方连续形成,该框架部位51c以位于该壁面部14h的延长面上的方式形成于单元框架51的前侧。进而,输送路55的另一方(后方)的输送路壁面由与构成一方(前方)的输送路壁面的壁面部14h以及框架部位51c在前后方向上对置地形成于单元框架51的下方前面侧的框架部位51h构成。
被收纳于增设单元30的供纸盒31中的纸张P被从供纸盒31送出到该输送路55。即,增设单元30上具备设置于后方上侧的固定框架37与被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该固定框架37的下侧的供纸辊36。通过该供纸辊36,被层叠载置并收纳于供纸盒31的纸张P被从在增设单元30的后部上侧开口的开口部35送出到输送路55。另外,开口部35形成于分离斜面32c与固定框架37之间,该分离斜面32c形成于增设单元30的下侧壳体32中,在沿该开口部35移动的纸张P为多张的情况下,被分离斜面32c分离,逐张送出到输送路55。
另外,如图3所示,输送路56与输送路55相连并进一步向上方形成,呈与反转辊52的外周面形状对应的弯曲形状。输送路56的一方(弯曲形状内侧)的输送路壁面由反转辊52与形成于其左右两侧的未图示的框架部位构成。另外,输送路56的另一方(弯曲形状外侧)的输送路内面由框架部位51h构成,该框架部位51h以与构成一方(弯曲形状内侧)输送路壁面的反转辊52的外周面对置的方式形成于单元框架51的前面侧。
除了沿输送路55被输送的增设单元30的纸张P外,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供纸盒21中的纸张P也被送出到该输送路56。即,通过供纸辊46,被层叠载置并收纳于供纸盒21的纸张P沿形成于装置壳体14的下部14d的后方的分离斜面移动(上升),该供纸辊46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在形成于装置主体12的输送路构成部件43上。通过沿该分离斜面14c移动,最上面的纸张P被分离出一张,被从单元框架51的框架部位51c与框架部位51b之间向输送路56送出。
另外,如图3所示,输送路57以与弯曲形状的输送路56相连并朝向前方的方式形成,一方(上方)的输送路壁面由形成于装置主体12内的输送路构成部件43的朝向下方的面构成。另外,输送路57的另一方(下方)的输送路壁面由形成于单元框架51的前面侧的框架部位51a的上面构成。除了沿输送路56被输送的纸张P外,被载置于载置托盘17、被供纸辊45逐张输送的纸张P也被送出到该输送路57。被送出到该输送路57的纸张P被送纸辊对41夹持,输送到记录部20,该送纸辊对41可旋转地被轴支承在装置主体12上。进而,在记录部20中完成对记录面的记录的纸张P被排纸辊对42夹持,被从记录部20排出到排纸台59(排纸口19),该排纸辊对42可旋转地轴支承在装置主体12上。
本实施方式中,送纸辊对41以及排纸辊对42借助未图示的驱动源在正反两个方向上旋转。通过该旋转,在记录部20中,纸张P在液体喷射头25与被安装于其下方的支承纸张P的支承台40之间沿输送方向(此处为前方向)被输送,并且,在单面(表面)被实施记录后,纸张P返回后方,沿输送路58被输送。
输送路58的一方(下方)的输送路壁面由形成于装置主体12的输送路构成部件43的上面构成,另一方(上方)的输送路壁面由形成于单元框架51的前面侧的框架部位51a的下面构成。该输送路58相当于第四输送路径。在该输送路58中,例如在双面印刷等在纸张P的正反两面实施记录时,纸张P被从前方输送向后方。即,被沿输送路58输送的纸张P被送出到输送路56,通过反转辊52的旋转而在弯曲形状的输送路56中移动。通过在该输送路56中的移动,纸张P的移动方向从后方反转向前方,再次向输送路57送出时,成为正反面反转的状态。
综上所述,在形成于装置主体12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中,反转单元50构成作为使纸张P正反面反转的反转路径的输送路56~58,并且构成输送路55的一方输送路壁面,该输送路55为被从增设单元30的供纸盒31送出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
另外,记录装置11如前所述,其构成为增设单元30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拆装。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增设单元30设置有向上侧突出的凸形状部61、62,该凸形状部61、62被插入凹形状部16a、16b(参照图4(b))并嵌合,该凹形状部16a、16b设置在装置主体12上供增设单元30安装的安装部位即装置壳体14的下部14d。通过该嵌合,增设单元30在被层叠于装置主体12的下侧即重力方向侧的状态下,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嵌合包含如下状态,即在记录装置11中,在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a、16b之间具有允许装置主体12相对于增设单元30在不妨碍对纸张P进行记录处理的范围内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间隙(间隙嵌合)。
另外,增设单元30上设置有后述的引导突起部63,在安装增设单元30的同时,引导突起部63及位于该引导突起部63的附近的连接端子64a被插入装置主体12,增设单元30与装置主体12之间实现电导通。通过该电导通,执行例如通过来自装置主体12侧的电信号使增设单元30的供纸辊36动作等的操作,能够进行从增设单元30的供纸盒31向输送路55送出纸张P的动作。
下面,有关装置主体12与增设单元30间的安装构造,参照图4及图5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及图5中,对已经在上文中说明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4(a)所示,在增设单元30的上部的上面中央,设置有能够从上方目视确认供纸盒31的内部的开口部30h。在分别配置于该开口部30h的右侧及左侧的上侧壳体33及上侧壳体34的各上面上,在把手构成部33a的水平方向(此处为左方向)及把手构成部34a的水平方向(此处为右方向)的附近,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形状部61及凸形状部62。同样,在增设单元30上,以分散配置的方式形成有四个抵接部65a、65b、65c、65d,四个抵接部65a、65b、65c、65d从下方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装置壳体14的下部14d的下面抵接。另外,抵接部65d的抵接面具有长圆形状,其他抵接部65a、65b、65c的抵接面为圆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凸形状部61及抵接部65b、65c与下侧壳体32一体地形成,并且,以通过与它们分别对应地形成于右侧的上侧壳体33上的未图示的开口孔而从上侧壳体33向上方突起的方式形成。另外,凸形状部62及抵接部65a、65d与下侧壳体32一体地形成,并且,以通过与它们分别对应地形成于左侧的上侧壳体34上的未图示的开口孔而从上侧壳体34向上方突起的方式形成。进而,凸形状部61、62与抵接部65a、65b、65c、65d相比向装置主体12侧较多地突出,在上下方向上与装置主体12卡合规定的量。
即,如图4(b)所示,凸形状部61(62)以与抵接部65c(65a、65b、65d)相比向上方高出H1尺寸地突出的方式形成。而且,凸形状部61、62被插入凹形状部16a(16b),该凹形状部16a(16b)被以与凸形状部61、62分别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于装置主体12的装置壳体14的下部14d的贯通孔的方式设置,以该H1尺寸的突出部分与凹形状部16a(16b)在上下方向上卡合的方式嵌合。因此,作业者通过将装置主体12向上方抬起H1尺寸以上,能够使增设单元30从装置主体12脱离。换言之,H1尺寸被设定为增设单元30不会轻易脱离装置主体12的尺寸。即,本实施方式中,H1尺寸大致被设定为3~6厘米。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凸形状部61、62在与凹形状部16a、16b嵌合的状态下,始终允许其向解除嵌合的增设单元30的拆下方向的相对移动。
另外,如图4(a)、图4(b)所示,凸形状部61(62)形成为,在上方侧为尖端渐细的锥形状部位61b(62b)的下方侧连接有圆柱形状部位61a(62a)的形状。另一方面,凹形状部16a(16b)呈下部14d的下方侧的贯通孔开口边缘被实施倒角的圆孔形状而形成。因此,相对于凹形状部16a(16b),凸形状部61(62)的锥形状部位61b被开口边缘的倒角部分引导,插入凹形状部16a(16b),继而圆柱形状部位61a插入,从而在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嵌合。
另外,如图4(a)、图4(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增设单元30中,在连接端子64a的右侧附近设置有用于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连接端子64a的定位的引导突起部63。引导突起部63形成为在上方侧为尖端渐细的锥形状部位63b的下方侧连接有圆柱形状部位63a的形状。而且,在装置主体12的下部14d,在与该引导突起部6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形状部16c,该凹形状部16c具有下方端被实施倒角、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圆孔形状。引导突起部63,在其锥形状部位63b相对于凹形状部16c插入之后,继而圆柱形状部位63a被倒角引导插入,在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嵌合。另外,圆柱形状部位63a与凹形状部16c的嵌合状态包括以下状态:在不妨碍连接端子64a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定位的范围内,在圆柱形状部位63a与凹形状部16c之间,具有允许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间隙。
另外,如图4(c)所示,引导突起部63以与抵接部65b相比向上方高出H2尺寸地突出的方式形成。其结果是,引导突起部63与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凹形状部16c,以在上下方向上卡合H2尺寸的突起部分的方式嵌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H2尺寸被设定为小于H1尺寸的值,作业者通过将装置主体12向上方抬起,在达到能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增设单元30的状态前,引导突起部63与凹形状部16c在上下方向上的卡合被解除。另外,在该卡合解除之前,连接端子64a被从装置主体12上抽出,与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连接端子64b(参照图7)之间的电导通被解除。
下面,参照图5说明装置主体12及增设单元30的各自的安装部位的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a、16b的平面配置即水平方向的位置。
如图5(a)所示,在供增设单元30安装的装置主体12上,作为安装部位的下部14d具有向下方向(重力方向)的投影形状为大致矩形的投影形状。而且,在隔着该投影形状的重心G的对置位置,在下部14d的下面左端及下面右端的位置上,分别凹设有把手构成部14a及把手构成部14b。把手构成部14a沿前后方向以W2的宽度形成,把手构成部14b沿前后方向以W1的宽度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W1尺寸与W2尺寸等长。此外,把手构成部14a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与把手构成部14b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以相等的尺寸形成。
因此,如图5(b)所示,与把手构成部14a在上下方向上空间区域重叠的把手构成部34a同样沿前后方向以W2尺寸的宽度形成,并且,沿左右方向以与把手构成部14a相同的尺寸形成。同样,与把手构成部14b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把手构成部33a同样沿前后方向以W1尺寸的宽度形成,并且,沿左右方向以与把手构成部14a相同的尺寸形成。
进而,如图5(b)所示,在供装置主体12安装的增设单元30上,作为向装置主体12的安装部位的上部,其上面由上侧壳体33、34、38形成。另外,该上部的向上方向(反重力方向)的投影形状具有与下部14d的投影形状几乎重合的大致矩形的形状。而且,在隔着该上部的投影形状的重心G的对置位置,在上侧壳体33及上侧壳体34的上面的区域内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凸形状部61及凸形状部62。
另一方面,如图5(a)所示,在装置主体12侧,供该凸形状部61、62嵌合的凹形状部16a、16b被设置于装置壳体14的下部14d。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凹形状部16a被设置于把手构成部14b的水平方向附近,凹形状部16b被设置于把手构成部14a的水平方向附近。其结果是,在增设单元被相对于装置主体12安装的状态下,与凹形状部16a嵌合的凸形状部61位于把手构成部14b的水平方向附近,且与凹形状部16b嵌合的凸形状部62位于把手构成部14a的水平方向附近。
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凹形状部16a从右侧看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把手构成部14b的大致中央位置、即其孔中心从下部14d的下面右端向左侧距离L1尺寸的位置上。另外,凹形状部16b从左侧看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把手构成部14a的大致中央位置、即其孔中心从下部14d的下面左端向右侧距离L2尺寸的位置上。而且,为了在增设单元30相对于装置主体12没被正确安装的情况、即,凸形状部61与凹形状部16b嵌合的情况下,以使装置主体12与增设单元30在安装部位间在平面上产生错位的方式,将尺寸L1设定为大于尺寸L2的尺寸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为了吸收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a、16b之间的位置误差,凹形状部16b的孔形状呈左右方向比前后方向稍长的长圆形状。另外,在下部14d的下面上安装有多个(此处为6个)在不安装增设单元30的状态下作为载置装置主体12时的脚部的主体脚部69。主体脚部69的功能是,吸收载置装置主体12时的冲击,并将其稳定地载置于载置台。另外,在下部14d上设有连接端子64a插入装置主体12时供其贯通的开口孔64h。
参照图6对如上构成的记录装置11的作用,即,从增设单元30被供给的纸张P在输送路径中处于卡纸状态时的卡纸处理进行说明。另外,参照图7说明增设单元内的卡纸处理。此外,在图6及图7中,对已经说明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在对作为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输送路55中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进行卡纸处理时,作业者将反转单元50向后方抽出,使其从装置主体12上脱离。反转单元50通过在其与装置主体12之间形成的未图示的滑动机构向后方滑动,被从装置主体12整个抽出。其结果是,输送路55的一方的输送路壁面即框架部位51h被拆下,通过将其拆下,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另一方的输送路壁面即壁面部14h露出。另外,在装置主体12内,形成有反转单元50占据的空间区域。因此,作业者能够目视确认在露出的输送路55中或开口部35中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并如图中空白箭头所示,将手从形成的空间区域插入进行卡纸处理。当然作业者在进行了卡纸处理后,将反转单元50插入装置主体12安装好。
或者,有时还会对在增设单元30(供纸盒31)的内部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进行卡纸处理。此时,如图6所示,作业者将手搭在由在上下方向上空间区域连续形成的第一空间区域S1与第二空间区域S2所形成的把手部上,将装置主体12向上方抬起。
于是,如图7所示,由于装置主体12始终被允许相对于增设单元30向上方移动,因此,作业者在发生卡纸之后马上抬起装置主体12,将增设单元30从装置主体12拆下。其结果是,设置于增设单元30的上方的开口部30h露出,因此作业者从露出的开口部30h,如图中空白箭头所示将手插入供纸盒31内,取出供纸盒31内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当然,在增设单元30中,因为装置主体12同时被从开口部35的上方去除,因此也能够将没有被从开口部35送出到输送路55而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取出。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1)即便是纸张P在开口部35处于卡纸状态,该开口部35从增设单元30的纸张P的供纸盒31连通至装置主体12的输送路56,也能够通过将反转单元50从装置主体12拆下从而从开口部35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因此,能够容易地对被从增设单元30供给的纸张P进行卡纸处理。
(2)被从增设单元30送出的纸张P通过由反转单元50构成的输送路55,被输送到输送路56,因此,即便在开口部35或输送路55处于卡纸状态,也能够通过将反转单元50从装置主体12拆下从而从输送路径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因此,能够容易地对被从增设单元30供给的纸张P进行卡纸处理。
(3)因为将拆装部件兼用为反转单元50,因此不必另行准备拆装部件。另外,反转单元50在装置主体中具有用于使纸张反转的区域,因此当反转单元50被拆下时能够容易地形成能够将装置主体12内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去除的区域。
(4)增设单元30在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不会向与被从装置主体12拆下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会稳定地保持其状态。另一方面,因为始终允许向与被拆下的方向、即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每次出现卡纸状态(不伴有例如解除锁定等特别作业),都能够马上将增设单元30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
(5)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安装增设单元30时,连接端子64a的位置被引导突起部63引导到适当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在拆下增设单元30后再安装时,增设单元30能够切实与装置主体12之间实现电导通。
(6)开始嵌合时,借助凸形状部61、62的锥形状部位61b、62b,容易与凹形状部16b、16a嵌合,并且在嵌合结束时,以锥形状部位61b、62b以外的圆柱形状部位61a、62a与凹形状部16b、16a嵌合,因此,限制向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另外,始终允许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其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容易地将增设单元30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
(7)增设单元30通过凸形状部61、6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实现定位,该凸形状部61、62设置于隔着重心G的对置位置上,因此,在重心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受到抑制的稳定状态下,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
(8)能够形成把手部,该把手部具有空间区域(第一空间区域S1及第二空间区域S2),当作业者为了将位于重力方向侧的增设单元30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而将装置主体12向反重力方向抬起时,能够容易地将手搭在该空间区域。
另外,在向反重力方向抬起时,因为是在隔着重心的对置位置上抬起装置主体12,因此能够在抑制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的状态下,容易地将装置主体12向正上方抬起。因此,能够减少使增设单元30从装置主体12脱离时装置主体12的抬高量,能够将增设单元30容易地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
(9)在把手部的附近形成有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b、16a的嵌合部分,因此,例如在抬起装置主体12时,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b、16a的嵌合不会卡挂,能够顺利地将其嵌合状态解除。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转单元50也可以包含被从增设单元30的供纸盒31送出的纸张P的输送路即开口部35的至少一部分而构成,构成连接供纸盒31与输送路56的输送路径。例如,图3中输送路55也可以包含开口部35而构成。
根据本变形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3)~(9),还有如下效果。
(10)即便被从增设单元30所具备的供纸盒31送出到装置主体12的输送路56的纸张P在连接供纸盒31与装置主体12的输送路56的输送路径中处于卡纸状态,也能够通过将构成该输送路径的反转单元50从装置主体12上拆下从而从输送路径去除处于卡纸状态的纸张P。因此,能够容易地对被从增设单元30所具备的供纸盒31供给的纸张P实施卡纸处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形状部16a、16b不仅限于贯通的孔形状,还可以是在上方形成有壁面的圆筒的孔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形状部61、62也可以分别一体地形成于增设单元30的上侧壳体33、34。另外,同样地,也可以是抵接部65b、65c一体地形成于上侧壳体33,抵接部65a、65d一体地形成于上侧壳体3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增设单元30也可以不必设置用于定位连接端子的引导突起部63。如果是增设单元30在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时,通过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a、16b嵌合实现与装置主体12之间的电导通的构成,则不需要引导突起部63(及凹形状部16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增设单元3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凸形状部61、62也可以不位于形成第一空间区域S1的把手构成部14b、14a的水平方向附近。例如在装置主体12不会相对于铅垂方向发生倾斜而容易将其向正上方抬起时,会抑制在凸形状部61、62与凹形状部16b、16a之间发生卡挂。因此,例如,凹形状部16a也可以形成于从右侧看在前后方向上与把手构成部14b不重叠的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凹设于装置主体12上的、形成第一空间区域S1的把手构成部14b、14a可以不必被设置于隔着安装有增设单元30的下部14d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形状的重心G的对置位置。例如,装置主体12的实际重心与下部14d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形状的重心G不同时,优选在隔着装置主体12的实际重心位置的对置位置上形成把手构成部14b、14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手构成部14b的前后方向的尺寸W1与把手构成部14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W2也可以设定为不同长度。如此,与把手构成部14b及把手构成部14a在上下方向上分别重叠的把手构成部33a及把手构成部34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也不同,因此作业者在抬高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能够正确目视确认把手构成部33a及把手构成部34a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装置主体12相对于增设单元30降至正确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增设单元30上,例如能够仅以第一空间区域S1构成把手部时,可以不必设置第二空间区域S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形状部61、62的形成位置可以不必是隔着增设单元30的上部在反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形状的重心G的对置位置。例如,在增设单元30的上部,双方都可以形成于上侧壳体33、34的上面前端的附近位置,也可以形成于上面后端的附近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增设单元30被相对于装置主体12安装的位置不必局限于重力方向侧。例如可以是安装于水平方向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形状部61、62可以整体为圆柱形状,不必具有安装方向侧即前端侧的形状为尖端渐细的锥形。在分别供凸形状部61、62嵌合的凹形状部16a、16b上,例如被倒角部分引导而能够嵌合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种整体为圆柱形状的凸形状部61、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增设单元30上也可以不形成有凸形状部61、62。例如,在将装置主体12叠放在增设单元30上时,如果构成为,主体脚部69与增设单元30的上侧壳体33、34抵接,在水平方向即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该主体脚部69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下部14d的下面,则凸形状部61、62未必是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1可以不具有对纸张P的正反两面实施记录的功能。此时,拆装部件可以是反转单元50以外的部件。例如,在记录装置具有不反转纸张P的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与反转单元50相当的部分设置构成输送路径的输送路径形成部件,以便拆装该输送路径形成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介质不局限于纸张P,也可以是以金属板、树脂板、布等为材料的板状部件。即,只要是能够输送、在输送时会在输送路径呈现卡滞的卡纸状态的部件,便可以用作介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部20可以是墨盒27被搭载在滑架24上的滑架装载型。或者不局限于滑架24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串行式的打印机,也可以是在固定液体喷射头25的状态下能够在纸张最大宽度范围内进行印字的行式头打印机(line head printer)。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1可以是不具备图像读取部13的装置,也可以是具备记录部20以及传真装置、复印装置等功能的复合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记录装置11中,将记录部20具体化为作为喷墨式打印机发挥功能的液体喷射装置,该喷墨式打印机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水,但也可以将记录部20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转用于具备排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另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流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以及线状地拉长尾巴的形状。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物质在液相时的状态即可,不仅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状态,而且,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了颜料或金属颗粒等由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体等。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此处,墨水是指一般的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以及胶化墨水、热熔墨水等包括各种液体组成物的墨水。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亦可为喷射以扩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在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波器等时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用作精密吸管而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量配合器等。进而,亦可为对钟表、相机等精密机械用点状孔隙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将用于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性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进而,能够在上述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1...记录装置;12...装置主体;14...装置壳体;16a、16b、16c...凹形状部;20...记录部;21...作为第一载置部的供纸盒;30...增设单元;31...作为第二载置部的供纸盒;35...作为第二输送路径的开口部;50...作为拆装部件的反转单元;55...作为第三输送路径的输送路;56...作为第一输送路径的输送路;61、62...凸形状部;61a、62a、63a...圆柱形状部位;61b、62b、63b...锥形状部位;63...引导突起部;64a、64b...连接端子;G...重心;S1...第一空间区域;S2...第二空间区域。

Claims (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具有: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一载置部;对被记录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部;以及将被记录介质从所述第一载置部向所述记录部输送的第一输送路径;
增设单元,该增设单元具有: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并载置被记录介质的第二载置部;以及能够将所述第二载置部连通到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输送路径的第二输送路径;以及
拆装部件,该拆装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通过将所述拆装部件从所述装置主体拆下而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拆装部件构成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第三输送路径的一部分,通过将所述拆装部件从所述装置主体拆下而使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及所述第三输送路径的一部分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拆装部件构成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拆装部件构成的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一部分为弯曲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拆装部件构成的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包括沿着所述弯曲形状的反转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拆装部件构成第四输送路径的一部分,通过该第四输送路径将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的被记录介质朝所述反转辊输送,
利用所述反转辊使从所述第四输送路径输送的被记录介质反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多个凹形状部以及与所述凹形状部嵌合的凸形状部将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增设单元卡合,
在所述增设单元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凹形状部与所述凸形状部处于被允许向从所述装置主体拆下所述增设单元的方向相对移动,并且被限制向与所述拆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增设单元设置有:连接端子,在所述增设单元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时,该连接端子将所述增设单元与所述装置主体之间电导通;以及引导突起部,该引导突起部用于在所述连接端子附近进行所述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定位。
CN 201220422208 2011-08-26 2012-08-23 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059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4951 2011-08-26
JP2011184951A JP2013043775A (ja) 2011-08-26 2011-08-26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05954U true CN202805954U (zh) 2013-03-20

Family

ID=4774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2220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05954U (zh) 2011-08-26 2012-08-23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07739B2 (zh)
JP (1) JP2013043775A (zh)
CN (1) CN20280595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492A (zh) * 2012-11-09 2014-05-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4875494A (zh) * 2014-02-28 2015-09-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588191A (zh) * 2018-06-13 2019-12-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1231514A (zh) * 2018-11-29 2020-06-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50197T1 (de) * 2008-04-18 2012-04-15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Druckvorrichtung und steuerverfahren
JP5545058B2 (ja) 2010-06-17 2014-07-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051627B2 (ja) * 2012-07-06 2016-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914420B2 (ja) * 2013-06-27 2016-05-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4822A (ja) * 2015-07-17 2017-0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56177B2 (ja) * 2017-10-24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液体格納ユニット、及び媒体収容ユニット
JP7172661B2 (ja) * 2019-01-30 2022-1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1836U (ja) * 1991-12-25 1993-07-09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332504B2 (ja) * 1993-10-20 2002-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785308A (en) * 1995-11-28 1998-07-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dia pass through configuration for printers
JP2004026438A (ja) 2002-06-26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72398B1 (ko) * 2007-08-03 2012-08-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매체 공급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0253754A (ja) * 2009-04-23 2010-11-1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0275084A (ja) * 2009-05-29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被記録媒体反転装置、記録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492A (zh) * 2012-11-09 2014-05-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3802492B (zh) * 2012-11-09 2017-07-14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4875494A (zh) * 2014-02-28 2015-09-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4875494B (zh) * 2014-02-28 2017-1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588191A (zh) * 2018-06-13 2019-12-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1231514A (zh) * 2018-11-29 2020-06-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1231514B (zh) * 2018-11-29 2022-07-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07739B2 (en) 2014-08-19
US20130050378A1 (en) 2013-02-28
JP2013043775A (ja) 2013-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05954U (zh) 记录装置
CN103112251B (zh) 具有液体供应系统的记录设备
CN204222385U (zh) 记录装置
CN104228356B (zh) 记录装置
CN102555533A (zh) 记录装置
TWM472623U (zh) 液體噴射裝置
JP2024026522A (ja) 印刷装置
EP2730416A2 (en) Liquid holding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CN105774254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40652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100864B1 (en) Recording device
EP3581392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107089056B (zh) 液体容器托盘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136222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5899997B2 (ja) 記録装置
TWI636894B (zh) 記錄裝置
JP6323593B2 (ja) 記録装置
JP6135786B2 (ja) 記録装置
JP2016002679A (ja)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2012240784A (ja) 媒体収容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US20230406015A1 (en) Device, recording device
US20240083169A1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2023182990A (ja) 搬送ガイド、記録ユニット及び記録装置
JP5929325B2 (ja) 記録装置
JP2018047707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