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86008U -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86008U
CN202686008U CN2012200641632U CN201220064163U CN202686008U CN 202686008 U CN202686008 U CN 202686008U CN 2012200641632 U CN2012200641632 U CN 2012200641632U CN 201220064163 U CN201220064163 U CN 201220064163U CN 202686008 U CN202686008 U CN 202686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cam
face
cam face
ratche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641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幸史
星原直明
冈崎裕行
名仓干人
矶部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86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860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60),包括:第一臂部(11、61);第二臂部(12、66),其由第一臂部可转动地支承;棘爪(31A、31B、31C、80),其包括与内齿(23)啮合的外齿(44、47、82)、凸轮部分(45、48、83)和设置在凸轮部分上的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83a、83b);凸轮(32、100),其包括与形成在棘爪处的凸轮部分接合的凸轮表面(55、101);以及偏压构件(34、120),其偏压凸轮转动并使凸轮表面在径向方向上挤压凸轮部分。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或凸轮表面以如下方式构造,即:当外齿与内齿处于啮合状态时,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与凸轮表面彼此接触;并且,在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中的每一个与凸轮表面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2002-177083A(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其调节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的倾斜角度。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位倾斜装置包括:齿轮板,其设有内齿;基板,其由齿轮板支承;棘爪,其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由设置在基板处的引导壁引导;以及凸轮,其与棘爪接合。凸轮的转动致使通过基板(引导壁)引导的棘爪在径向方向上往复运动,由此使齿轮板的内齿和每个棘爪的外齿彼此啮合以及释放其啮合。因此,限制和允许齿轮板相对于基板的转动。相应地,限制和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的转动,并且座椅靠背可以调节和保持在例如适于就座者的倾斜角度。
此外,根据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公开了如下技术,即:例如在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上的情况下,减小用于释放在齿轮板的内齿与每个棘爪的外齿之间的啮合的操作力。为了便于每个棘爪在径向方向上的平滑的往复运动,通常将相邻的引导壁之间的距离设定成稍大于每个棘爪的宽度,并且因此在引导壁与棘爪之间提供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当在齿轮板的内齿和每个棘爪的外齿之间的啮合即将被释放的同时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上时,已经开始在径向方向上运动的每个棘爪会以外齿中的一个用作支承点的方式在间隙的范围内在周向方向上(即,相对于内齿)倾斜。当棘爪倾斜时,其挤压基板(引导壁),从而导致棘爪在基板上滑动的摩擦力增大,由此需要较大的操作力。
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每个棘爪的外齿形成为使得定位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端部处的至少一个外齿的齿面与在内齿和外齿彼此啮合的状态下的相应的内齿的齿面之间提供间隙。因此,即使在齿轮板的内齿和每个棘爪的外齿之间的啮合即将被释放的同时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上,也会减小每个棘爪抵靠基板(引导壁)的挤压力,由此减小棘爪在基板上滑动的摩擦力。
由于每个棘爪包括多个外齿,在棘爪以上述方式在周向方向上倾斜的情况下,在棘爪的外齿与齿轮板的内齿之间的啮合状态会不一致地或不均匀地释放。出于以下原因,在啮合状态的释放完成之前,棘爪的部分外齿会被齿轮板的内齿卡住。在没有外力施加到齿轮板侧的情况下,凸轮朝向径向中心推动每个棘爪以进行解锁。但是,在外力施加到齿轮板侧的情况下,朝向中心方向的分力根据齿接触区域的压力角度施加到每个棘爪上,并且因此棘爪倾向于在凸轮允许棘爪脱离之前便脱离,以便填充在每个棘爪的背部与凸轮的突出部之间产生的间隙。这时,会产生异常噪声,由此劣化操作感。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存在对于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需要,在该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中,当在内齿和棘爪的外齿之间的啮合的释放操作期间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使操作感得到改善。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包括: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构造成固定地附连至座椅垫和座椅靠背中的一个;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构造成固定地附连至所述座椅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并由所述第一臂部可转动地支承;棘爪,所述棘爪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由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处的引导壁引导,所述棘爪包括外齿,所述外齿设置在所述棘爪的径向外表面上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第二臂部处的内齿啮合,所述棘爪包括形成在所述棘爪的径向内表面上的凸轮部分和在所述凸轮部分上沿所述凸轮部分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棘爪接合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的中央部分处,所述凸轮包括与形成在所述棘爪处的所述凸轮部分接合的凸轮表面;以及偏压构件,所述偏压构件将所述凸轮偏压成在一个方向上转动并致使所述凸轮表面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彼此啮合的径向方向上挤压所述凸轮部分。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或所述凸轮表面以如下方式构造,即:当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处于啮合状态时,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与所述凸轮表面彼此接触;并且,当通过所述凸轮的克服所述偏压构件的偏压力的转动操作使所述棘爪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的啮合状态被释放的径向方向上运动时,在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凸轮表面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
根据上述结构,当外齿与内齿处于啮合状态时,凸轮表面与凸轮部分的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接触,由此进一步稳定棘爪的姿态。另一方面,当所述棘爪在外齿和内齿的啮合被释放的径向方向上运动时,在凸轮部分的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中的每一个与凸轮表面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因此,例如在外齿与内齿的啮合即将被释放之前——即,当外齿和内齿彼此不完全啮合时,即使在转动方向上施加外力,棘爪也不会由于一个间隙与另一个间隙之间的不同而在周向方向上(即,相对于内齿)额外地倾斜,这与间隙不一致的情况不同。相应地,限制了部分外齿被内齿卡住,并且限制了由于异常噪音的产生所引起的操作感的劣化。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其中,当在内齿与棘爪的外齿之间的啮合的释放操作期间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操作感得到改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为三个棘爪侧凸轮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当在转动方向上施加外力时棘爪在周向方向上(即,相对于内齿)倾斜,凸轮表面也与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接触——即,包括设置在其它棘爪侧凸轮表面之间的棘爪侧凸轮表面在内的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因此,棘爪可以更加稳定。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为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当在沿转动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外齿与内齿的啮合状态即将被释放时,棘爪侧凸轮表面中的一个用作支承点,并且棘爪侧凸轮表面中的另一个用作用于限制外齿相对于内齿倾斜的保持表面。因此,限制了外齿相对于内齿的倾斜,由此进一步稳定棘爪的姿态。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包括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和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并且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和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在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挤压点之间的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短于在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挤压点之间的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当所述凸轮使所述棘爪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彼此啮合的径向方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定位在所述凸轮的转动方向上的前面并且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定位在所述凸轮的转动方向上的后面。所述凸轮包括钩部,所述钩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挤压点延伸。所述棘爪包括接合部分,所述接合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与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之间的在该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和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的周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并且在所述凸轮转动以使所述棘爪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的啮合状态被释放的径向方向上运动的情况下,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钩部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棘爪包括多个棘爪并且所述多个棘爪彼此或相互相关联地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所述多个棘爪包括彼此或相互不同的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凸轮表面包括挤压凸轮部分,当外齿与内齿处于啮合状态时所述挤压凸轮部分与棘爪侧凸轮表面接触,并且所述挤压凸轮部分的数目与所述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数目相同。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额外的特性及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A是图示出此处所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横向截面图;
图1B是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接合状态即将被释放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图3B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接合状态即将被释放之前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3C是说明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接合状态即将被释放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图4A是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4B是图示出已知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5A是图示出此处所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横向截面图;
图5B是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接合状态即将被释放之前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4描述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A和图1B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包括形成为盘形的下臂部11(即,第一臂部)以及形成为盘形的上臂部12(即,第二臂部)。下臂部11固定于座椅垫,座椅垫构成用于车辆的座椅的就座部分。上臂部12固定于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构成用于车辆的座椅的背靠。
下臂部11包括:凹部部分21,凹部部分21通过半冲裁工艺形成为圆形并朝向上臂部12敞开;以及通孔11a,通孔11a形成在下臂部11的中央部分中。下臂部11的凹部部分21包括内周表面21a,内周表面21a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旋转轴线O1是上臂部12和下臂部11共同的旋转轴线。上臂部12以如下方式与下臂部11配合,即:上臂部12的外周表面12a与下臂部11的内周表面21a可滑动地接触。
另一方面,上臂部12包括:凹部部分22,凹部部分22通过半冲裁工艺形成为圆形并朝向下臂部11敞开;以及通孔12b,通孔12b形成在上臂部12的中央部分中。上臂部12的凹部部分22包括内周表面22a,内周表面22a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凹部部分22的内周表面22a设有内齿23,内齿23沿内周表面22a的整个周长形成。通过半冲栽工艺在凹部部分22的内侧形成凹部部分24,以使其与凹部部分22同心。在凹部部分24的内周表面24a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朝向旋转轴线O1突出的突出部25,使其在上臂部12的周向方向上排列。
在下臂部11的凹部部分21的内周表面21a与上臂部12的外周表面12a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由金属片制成并具有环形的保持件27附连至下臂部11的外周部分以及上臂部12的外周部分。保持件27在允许下臂部11与上臂部12之间的相对转动的同时限制下臂部11和上臂部12在其轴向方向上彼此脱离。
在下臂部11与上臂部12之间设有锁定机构30。如图2所示,锁定机构30主要由第一棘爪31A(即,棘爪)、第二棘爪31B(即,棘爪)、第三棘爪31C(即,棘爪)、凸轮32、释放板33和螺旋弹簧34(即,偏压构件)构成。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设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O1的平面中,通过在相邻的棘爪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而将所述棘爪在周向方向上排列。
例如,第一棘爪31A由锻钢材料制成并包括第一块体41和第二块体42,第一块体41和第二块体42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形成为阶梯状。如图1A所示,第一棘爪31A设置成使得第一块体41定位在上臂部12的内周表面22a(参照图1B)附近,并使得第二块体42定位在上臂部12的轴线附近。第一块体41和第二块体4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31A1彼此重合,并形成为彼此平行的直线。在外端部——即,第一块体41的径向外表面(面向上臂部12的内齿23的端部表面)——处形成有外齿44,外齿44能够与上臂部12的内齿23啮合。在内端部——即,第一块体41的径向内表面(与外端部面向相反方向的端部表面)——处形成有内表面凸轮部分45(即,凸轮部分),内表面凸轮部分45与凸轮32的外周部分接合。此外,在第二块体42的大致中央部分处设有棘爪侧槽凸轮部分46,使其在第二块体4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块体42。
另一方面,例如,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通过压制或冲压钢板而制成。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形状与第一棘爪31A的形状相似、但不包括阶梯,即,包括第一块体41、但不包括第二块体42的形状。换句话说,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在其径向方向上比第一棘爪31A短第二块体42的长度,以及形成为比第一棘爪31A薄第二块体42的厚度。类似于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包括形成为彼此平行的直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的外端部处形成有外齿47,外齿47能够与上臂部12的内齿23啮合。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内表面凸轮部分48(即,凸轮部分),内表面凸轮部分48形成在径向内表面处并与凸轮32的外周部分接合。此外,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的沿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处以突出的方式设有接合突出部49。
如图3A和图3B所示,形成在第一棘爪31A的阶梯部分处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包括设置在内表面凸轮部分45的周向方向上的多个、例如三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棘爪侧凸轮表面50a设置在第一棘爪31A的大致中央部分处,并且棘爪侧凸轮表面50b、50c设置在第一棘爪31A的沿其周向方向的端部部分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面向凸轮32的外周部分(凸轮表面55)并通过凸轮表面55挤压。设置在第一棘爪31A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以及在凸轮32的锁定转动方向上朝前设置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b由包括如下倾斜表面的凸轮表面构成,即:该倾斜表面在凸轮32沿锁定转动方向转动(图3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时接近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定位在凸轮32的锁定转动方向上的后面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c由大致圆弧形表面构成,该大致弧形表面的中心是凸轮32的旋转中心。
形成在第二棘爪31B的内端部上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8形成为与第一棘爪31A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的形状大致同样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三棘爪31C形成为与第二棘爪31B的形状大致同样的形状,但是,第三棘爪31C与第二棘爪31B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三棘爪31C包括倾斜表面71、而不是棘爪侧凸轮表面50c,如图1A所示。
如图2所示,在下臂部11的凹部部分21的内侧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引导壁51,使其在下臂部11的周向方向上排列并在相邻的引导壁51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每个引导壁51包括引导表面52。定位在两个相邻的引导壁51之间的引导表面52以平行地面向彼此的方式形成,使其滑动地引导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相应地,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由相应的引导表面52引导并在下臂部11和上臂部12的径向方向上滑动,并且因此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外齿44、47能够与上臂部12的内齿23啮合和脱离。在每个引导壁51的内周部分处形成有圆弧表面53,圆弧表面53的中心为旋转轴线O1。
在第三棘爪31C的定位在凸轮32的锁定转动方向上的后面的表面处设置倾斜表面71,使其面向引导表面52。倾斜表面71以如下方式形成为线性,即:在倾斜表面71与引导壁51的引导表面5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在朝向第三棘爪31C的径向朝外方向上持续变小。换句话说,倾斜表面71形成为使得在倾斜表面71与引导壁51的相应的引导表面5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在朝向第三棘爪31C的径向朝外方向上逐渐变小。在引导表面52与倾斜表面71之间设置具有球形形状的楔构件73,使其接触引导表面52和倾斜表面71。楔构件73在凸轮32的轴向方向上以夹置的方式保持在下臂部11的凹部部分21的侧部表面与释放板33的外周边缘部之间,使其在与引导表面52和倾斜表面71接触的同时能够在凸轮32的径向方向上运动。通过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使楔构件73在凸轮32的径向方向上朝外压靠于倾斜表面71,并且因此致使与上臂部12接合的第三棘爪31C相对于设置在下臂部11处的引导壁51在第三棘爪31C远离引导壁51运动的方向上运动。
凸轮32设置在上臂部12的凹部部分22中,使其能够绕旋转轴线O1转动并且包括形成在其中央部分的通孔32a。凸轮32还包括多个、例如三个凸轮表面55,凸轮表面55设置在凸轮32的外周边缘处,使其沿周向排列并在相邻的凸轮表面55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在三个凸轮表面55中,一个凸轮表面55定位成能够与形成在第一棘爪31A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处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接合,另一凸轮表面55定位成能够与第二棘爪31B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接合,并且又一凸轮表面55定位成能够与第三棘爪31C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以及与楔构件73接合。凸轮表面55挤压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部分——其定位在外齿44、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部分附近,由此相对于下臂部11可靠地锁定上臂部。
如图1A所示,在三个凸轮表面55之中,能够与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接合的两个凸轮表面55中的每一个由多个、例如三个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构成,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能够分别与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接触。能够与第三棘爪31C接合的另一凸轮表面55由三个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构成,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能够与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以及与楔构件73接触。每个凸轮表面55的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保持在如下角度位置处,即:在该角度位置处,当凸轮32转动并处于锁定位置时,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分别与第一棘爪31A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接触、与第二棘爪31B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接触、并且与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以及与楔构件73接触。当凸轮32在解锁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分别离开——即,脱离——第一棘爪31A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第二棘爪31B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以及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和楔构件73。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的数目可以设定成与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的数目相同。
在凸轮32的侧部表面——即,面向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表面——处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多个接合突出部57,使其在凸轮32的周向方向上设置并在相邻的接合突出部57之间留有空间。多个接合突出部57中的一个插入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槽凸轮部分46中并与其接合。棘爪侧槽凸轮部分46以及与棘爪侧槽凸轮部分46接合的接合突出部57致使当凸轮32在解锁转动方向上转动时第一棘爪31A在第一棘爪31A的径向方向上向内运动。
具有薄板状的释放板33通过与接合突出部57接合而一体地附连至凸轮32的侧部表面。释放板33包括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通孔33a。释放板33附连至凸轮32,使得释放板33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一棘爪31A的第二块体42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重合,并使得释放板33与第二棘爪31B的侧部表面可滑动地接触。因此,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释放板33在第一棘爪31A的轴向宽度内装配。释放板33由具有大致环形的板制成,并且不与形成在上臂部12处的突出部25接触。在具有大致环形的板的一部分处形成具有扇形的切除部33b。第一棘爪31A设置成对应于形成切除部33b的部分。通过从大致环形的板切除具有对应于第一棘爪31A的角度的扇形,当凸轮32转动时限制释放板33与第一棘爪31A发生干涉。
在释放板33处形成多个、例如两个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使其绕释放板33的旋转中心在周向方向上排列并在释放板33的厚度方向上贯穿该释放板33。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设置成分别对应于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侧部表面,并且相对于突出部57在凸轮32的径向方向上更朝外定位。以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处的接合突出部49插入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中并与其接合。因为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与接合突出部49接合,所以当释放板33连同凸轮32一起在解锁转动方向上转动时(在图1A中为顺时针转动方向),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在其径向方向上朝内运动。
螺旋弹簧34将凸轮32偏压成在如下一个方向上转动,即:在该方向上,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与上臂部12接合,并且螺旋弹簧34容纳在下臂部11的通孔11a中。如图2所示,例如,通过将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扁平的金属丝弯曲成预定的螺旋形状而形成螺旋弹簧34,并将螺旋弹簧34设置在下臂部11与凸轮32之间。具体地,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部分34a锁定在形成于下臂部11的锁定孔11b处,并且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部分34b锁定在设置于凸轮32的端部表面的锁定部分处。
凸轮32由螺旋弹簧34的偏压力推动以相对于下臂部11在锁定转动方向上(图1A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转动。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径向向外地挤压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并且因此使第一棘爪31A的外齿44以及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外齿47与上臂部12的内齿23啮合。
凸轮32在通孔32a处连接到用于解锁的操作手柄,使其与操作手柄一体地转动。经由操作手柄,通过相对于凸轮32克服螺旋弹簧34的偏压力执行转动操作,释放板33连同凸轮32一起转动。相应地,凸轮表面55与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48脱离接触。此外,通过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槽凸轮部分46与凸轮32的接合突出部57之间的接合作用而沿引导壁51的引导表面52朝向旋转轴线O1拉动第一棘爪31A,并且因此释放第一棘爪31A的外齿44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同时,通过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接合突出部49与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之间的接合作用而沿引导壁51的引导表面52朝向旋转轴线O1拉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并且因此释放第二棘爪31B的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以及第三棘爪31C的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
此处,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5)或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构造成:使得在外齿44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与第一棘爪31A的所有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5)接触,并且使得当第一棘爪31A在外齿44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地运动时,在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如图3A和图3B所示,例如,在外齿44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即将被释放之前(以下也称作齿顶释放状态),在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每一个间隙为间隙Δ,间隙Δ极小。相反,根据作为参考的图3C中示出的已知实施方式的第一棘爪90,在齿顶释放状态中,在挤压凸轮部分55b与面向挤压凸轮部分55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90b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Δ1大于在挤压凸轮部分55c与面向挤压凸轮部分55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90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Δ2。
在上述状态中,例如在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上的情况下,外力Fi在上臂部12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12并且外力Fi被传递为对第一棘爪31A的力F,如图4A所示,并且因此,力F在使第一棘爪31A倾斜的周向方向(即,相对于内齿23)上起作用。但是,在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每一个间隙为极小的间隙Δ,因此限制第一棘爪31A免于如上所述的倾斜。
相反,根据图4B中示出的第一棘爪90,在外力Fi在上臂部12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12并且外力Fi被传递为对第一棘爪90的力F的情况下,力F在使第一棘爪90倾斜的周向方向(即,相对于内齿)上起作用。这时,在挤压凸轮部分55b与面向挤压凸轮部分55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90b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Δ1大于在挤压凸轮部分55c与面向挤压凸轮部分55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90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Δ2。因此,尽管间隙Δ2极小,也由于在间隙Δ1与间隙Δ2之间的差值(参照图3C)而因此允许第一棘爪31A以上述方式倾斜。
第二棘爪31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8)或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构造成:使得在外齿47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与第二棘爪31B的所有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8)接触,并使得当第二棘爪31B在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地运动时,在第二棘爪31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一致。此外,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内表面凸轮部分48)构造成:使得在外齿47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与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内表面凸轮部分48)接触,并使得当第三棘爪31C在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地运动时,在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一致。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如图1A所示,当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处于锁定状态时,凸轮32由螺旋弹簧34偏压转动,并且因此凸轮32的挤压凸轮部分55a、55b分别与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接触。此外,凸轮32的挤压凸轮部分55c分别与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c接触。因此,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被在径向方向上朝外挤压。相应地,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外齿44、47与上臂部12的内齿23啮合,由此限制上臂部12相对于下臂部11转动。
此外,设置在第三棘爪31C的倾斜表面71与引导壁51之间的楔构件73通过凸轮32的挤压凸轮部分55c被在径向方向上朝外挤压。由于楔入作用,第三棘爪31C的倾斜表面71和引导壁51在第三棘爪31C和引导壁51的引导表面52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受力。相应地,设有引导壁51的下臂部11以及与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接合的上臂部12相对于彼此转动,并且因此消除了在沿周向方向设置的多个棘爪——即,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与引导壁51之间产生的每一个间隙。因此,限制了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的啮合间隙或喀哒声。
因为倾斜表面71定位在凸轮32的锁定转动方向上的前面,所以当第三棘爪31C在该第三棘爪31C远离相应的引导壁51的方向上运动时,在凸轮32与第一棘爪至第三棘爪31A、31B、31C之间由于楔入作用而产生间隙。因此,允许凸轮32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进一步转动,由此限制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不可靠的锁定。
在上述状态中,通过操作操作手柄以便使凸轮32克服螺旋弹簧34的偏压力与释放板33一体地转动,凸轮32的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与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脱离接触,并且凸轮32的挤压凸轮部分55c与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48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c脱离接触。因此,凸轮表面55的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与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内表面凸轮部分45、48脱离接触。然后,通过在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槽凸轮部分46与凸轮32的接合突出部57之间的接合作用,第一棘爪31A沿引导壁51的引导表面52被朝向旋转轴线O1拉动,并且因此释放第一棘爪31A的外齿44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同时,通过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接合突出部49与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之间的接合的作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沿引导壁51的引导表面52被朝向旋转轴线O1拉动,并且因此释放第二棘爪31B的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以及第三棘爪31C的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相应地,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转动,使其处于任意的角度位置。
具体地,在齿顶释放状态中,在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以及在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与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每一个间隙为间隙Δ,间隙Δ一致并且极小。因此,例如,即使在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上并且外力Fi在上臂部12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12的情况下,也限制第一棘爪31A在周向方向(即,相对于内齿23)上倾斜。因此,限制部分外齿44被内齿23卡住。
当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处于未锁定状态并且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在朝前方向上转动超过预定角度时,即,在座椅靠背转动到所谓的朝前倾斜角度的范围中的情况下,形成于上臂部12的凹部部分24的内周表面24a处的每个突出部25定位在形成于第一棘爪31A处的接合部分43与内齿23之间。换句话说,因为第一棘爪31A的接合部分43与上臂部12的突出部25接合,所以限制第一棘爪31A在其径向方向上向外运动。在上述状态中,当释放操作手柄的操作力时,凸轮32构造成使得螺旋弹簧34的作用力致使凸轮32朝向在内齿23与外齿44啮合的方向上挤压第一棘爪31A,但是,通过在上臂部12的突出部25与第一棘爪31A的接合部分34之间的接合,防止了第一棘爪31A运动。因此,没有建立在第一棘爪31A的外齿44与上臂部12的内齿23之间的啮合。同时,限制第一棘爪31A径向向外运动,并且因此限制凸轮32转动,所以,释放板33不转动。因此,通过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分59,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保持在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与内齿23脱离的脱离位置。因此,当座椅靠背定位在向前倾斜角度的范围中时(向前倾斜状态),座椅靠背未被锁定并相对于座椅垫自由地转动。
当通过操作操作手柄使处于向前倾斜状态的座椅靠背向后返回至使其最适于就坐者的位置、并且在座椅靠背保持在最适于就坐者的位置的同时释放操作手柄的操作力时,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凸轮32、和释放板33返回到图1A中所示的位置,并且因此建立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获得了以下效果以及优点。(1)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5)形成为使得在外齿44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与第一棘爪31A的所有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5)接触。另外,第二棘爪31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8)构造成使得在外齿47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与第二棘爪31B的所有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5)接触。另外,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内表面凸轮部分48)构造成使得在外齿47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与第三棘爪31C的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内表面凸轮部分48)接触。因此,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姿态在锁定状态中可以更加稳定。
此外,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5)形成为使得当第一棘爪31A在外齿44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运动时,在第一棘爪31A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一致。另外,第二棘爪31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内表面凸轮部分48)形成为使得当第二棘爪31B在外齿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运动时,在第二棘爪31B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一致。另外,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内表面凸轮部分48)形成为使得当第三棘爪31C在外齿44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运动时,在第三棘爪31C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一致。因此,在齿顶释放状态中,与间隙不一致的情况不同,即使外力在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12,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或第三棘爪31C也不会由于在一个间隙和另一间隙之间的差值而在周向方向上(即,相对于内齿23)额外地倾斜。相应地,限制了部分外齿44、47被内齿23卡住,并且限制了由于异常噪音的产生所引起的操作感的劣化。代替每个棘爪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可以形成为使得当棘爪在外齿44、47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运动时,在棘爪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一致。
(2)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齿顶释放状态中,即使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由于外力在上臂部12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12而在周向方向(即,相对于内齿23)上倾斜,凸轮表面55也会与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中的每一个的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中的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即,包括棘爪侧凸轮表面50a的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接触。因此,第一棘爪31A和第二棘爪31B的姿态可以更加稳定。
将参照图5至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棘爪与凸轮之间的接合结构是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棘爪与凸轮之间的接合结构改变所得,并且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其它结构的描述。
如图5A和图5B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60包括形成为盘形的下臂部61(即,第一臂部)以及形成为盘形的上臂部66(即,第二臂部)。下臂部61包括沿旋转轴线O1在下臂部61a的中央部分处以圆形形成的通孔61a。上臂部66包括沿旋转轴线O1在上臂部66的中央部分处以圆形形成的通孔66a。通孔61a与通孔66a具有彼此相同的内直径。
多个、例如三个分别具有扇形的突出部62设置在下臂部61的凹部部分21的内侧,使其在下臂部61的周向方向上排列并且在相邻的突出部62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每个突出部62分别包括形成在其周向方向的侧部处的引导壁63、64。相邻的突出部62的引导壁63和引导壁64——即,在周向方向上彼此面向的引导壁63和引导壁64——在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与凹部部分21的底面协同作用的突出部62形成引导槽65,每个引导槽65具有大致U形槽构形,并且每个引导槽65在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延伸。引导槽65在下臂部61的周向方向上设置,并且在相邻的引导槽65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引导槽65在下臂部61的中央部分处彼此连通,并整体上以大致Y形设置。
在下臂部61与上臂部66之间,设有容纳多个、例如三个棘爪80以及凸轮100的容纳空间S。三个棘爪80设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O1的平面中,使其在周向方向上排列并在相邻的棘爪80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
例如,每个棘爪80通过压制或冲压金属板而制成,并且以扁平的板状——其具有大致类似门的形状——形成且基本上不包括阶梯。每个棘爪8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81形成为彼此平行的直线。每个棘爪80设置成以如下方式在径向方向上运动,即: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81在引导槽65的引导壁63、64上滑动。
在具有弧形的外端部处——即,每个棘爪80的径向外表面(上臂部66的面向内齿23的端部表面)——形成有外齿82,外齿82能够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啮合。每个棘爪80设置成在轴向方向上装配在如下空间的范围内,即:在所述空间中,形成有下臂部61的引导槽65以及上臂部66的凹部部分22(内齿23)。因此,每个棘爪80运动,即,沿引导壁63、64在径向方向上往复运动,使得每个棘爪80的外齿82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彼此啮合和脱离。在每个棘爪80处设置具有弧形的接合部分85,使其在径向方向上面向凹部部分24(内周表面24a)并且在轴向方向上朝向上臂部66突出。
如在图7的放大图中图示出,在内端部处——即,每个棘爪80的径向内表面(与外端部面向相反方向的端部表面)——形成有内表面凸轮部分83(即,凸轮部分),内表面凸轮部分83与凸轮100的外周部分接合。内表面凸轮部分83由在内表面凸轮部分83的周向方向上设置的一对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即,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以及接合部分83c构造成。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分别定位在每个棘爪80的面向图7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和顺时针转动方向的侧部部分处。接合部分83c定位在由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构造的大致类似门的形状的内部。换句话说,接合部分83c定位在处于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之间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
例如,凸轮100通过压制或冲压钢板制成,使其形成不包括阶梯的板状。如图5B所示,凸轮100设置成在轴向方向上装配在如下空间的范围内,即:在所述空间中,形成有下臂部61的引导槽65以及上臂部66的凹部部分22(内齿23)(即,在棘爪80定位于其中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空间范围内),使凸轮能够绕旋转轴线O1转动。如图5A所示,在凸轮100的中央部分处,形成具有大致椭圆形的凸轮装配孔104。
凸轮100包括多个、例如三个凸轮表面101,三个凸轮表面设置在凸轮100的外周边缘处,使其在周向方向上排列并在相邻的凸轮表面101之间留有相等的角度。每个凸轮表面101由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构造成,钩部102定位在凸轮表面101的面向凸轮100的逆时针转动方向的侧部部分处,肩部部分103具有大致三角形并定位于凸轮表面101的在图7中面向凸轮100的顺时针转动方向的侧部部分处。当凸轮100在图7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每个凸轮表面101的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分别挤压棘爪80的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并且因此凸轮100沿下臂部61的引导槽65在凸轮100的径向方向上朝外挤压棘爪80。换句话说,当凸轮100转动到锁定位置时,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保持在如下角度位置,即:在该角度位置处,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与相应的棘爪80的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接触(压靠)。这时,在棘爪80的所有接合部分85在径向方向上都不面向上臂部66的任何突出部分25的情况下,每个棘爪80的外齿82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啮合。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构造成:使得在旋转轴线O1与棘爪侧凸轮表面83b(即,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挤压点——其定位在凸轮100的朝向锁定位置的转动方向(锁定转动方向)上的后面——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设定成短于在旋转轴线O1与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即,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挤压点——其定位在凸轮100的朝向锁定位置的转动方向上的前面——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
另一方面,在任一接合棘爪80的接合部分85在径向方向上面向上臂部66的任一突出部分25的情况下,阻止棘爪80在径向方向上朝外运动并且阻止凸轮100转动,并且因此棘爪80的外齿82不能够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啮合。
当凸轮100在图7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时,形成为从棘爪侧凸轮表面83a的挤压点延伸的每个钩部102与每个棘爪80的接合部分83c接触并接合。相应地,棘爪80沿下臂部61的引导槽65被径向地朝内拉动,并且因此释放每个棘爪80的外齿82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之间的啮合。
铰接凸轮110插入并装配到凸轮100的凸轮装配孔104中。具体地,铰接凸轮110包括沿旋转轴线O1延伸的轴线。铰接凸轮110包括:第一轴部分111,第一轴部分111穿过下臂部61(通孔61a)并由下臂部61可转动地支承;以及凸缘部分113,凸缘部分113在接合部分85的径向内侧容纳在由凹部部分24形成的空间S1中。第一轴部分111包括形成大致椭圆形的外壁表面,并且铰接凸轮110在第一轴部分111处装配到凸轮100的凸轮装配孔104中。因此,凸轮100连接到铰接凸轮110,使其与铰接凸轮一体地转动。凸缘部分113在接合部分85的径向内侧容纳在由凹部部分24形成的空间S1中,由此在轴向方向上限制位于下臂部61的引导槽65与凸缘部分113之间的所有棘爪80和凸轮100,即,在轴向方向上保持定位在引导槽65与凸缘部分113之间的所有棘爪80和凸轮100。
如图6所示,用作偏压构件的螺旋弹簧120的腿部部分120b与铰接凸轮113的第一轴部分111接合,并且螺旋弹簧120的腿部部分120a与下臂部61的接合突出部分61b接合。螺旋弹簧120将铰接凸轮110偏压成在一个方向上转动,由此通过凸轮100使棘爪80在外齿82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径向方向上、或者接合部分85与突出部分25彼此接触的径向方向上运动。
在从操作构件(例如,操作手柄)输入用于解锁的操作力的情况下,铰接凸轮110克服螺旋弹簧120的偏压力在与螺旋弹簧120的偏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这时,铰接凸轮110通过凸轮100使棘爪80在外齿82与内齿23彼此脱离的径向方向上运动。
此处,如图7中用实线绘出,每个棘爪80的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内表面凸轮部分83)或凸轮100的凸轮表面101构造成:使得在外齿82与内齿23彼此啮合的状态下,凸轮表面101(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与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接触,并使得当棘爪80在外齿82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地运动时,在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与凸轮表面101(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如在图7中用双点线绘出,例如,在外齿82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即将被释放之前(下文也称作齿顶释放状态),在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与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之间产生的径向方向上的每一个间隙为间隙Δ,间隙Δ极小。
在上述状态中,例如,在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外力Fi在上臂部66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66并且外力Fi被传递为对棘爪80的力F,并且因此,力F在使棘爪80倾斜的周向方向(即,相对于内齿23)上起作用。但是,在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与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每一个间隙为极小的间隙Δ,由此限制棘爪80免于如上所述的倾斜。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如图7所示,当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60处于锁定状态时,凸轮100被螺旋弹簧120偏压成在图7中的逆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并且因此凸轮100的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与相应的棘爪80的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接触。相应地,棘爪80在径向方向上被朝外挤压,并且每个棘爪80的外齿82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啮合,由此限制上臂部66相对于下臂部61转动。因此,限制(锁定)了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的转动。
在上述状态中,通过操作操作手柄以便使铰接凸轮110克服螺旋弹簧120的偏压力而与凸轮100一起一体地转动,凸轮100的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分别与棘爪80的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脱离接触。然后,通过棘爪80的接合部分83c与凸轮100的钩部102之间的接合作用沿引导壁63、64朝向旋转轴线O1拉动每个棘爪80,并且因此释放棘爪60的外齿82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相应地,允许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转动,使其处于任意的角度位置。
具体地,在齿顶释放状态中,在每个棘爪80的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与每个凸轮表面101的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每一个间隙为间隙Δ,间隙Δ极小。因此,例如,即使在乘坐者靠在座椅靠背并且外力Fi在上臂部66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到上臂部66的情况下,也限制棘爪80在周向方向(即,相对于内齿23)上倾斜。因此,限制了部分外齿82被内齿23卡住。
当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60处于未锁定状态并且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垫在向前方向上转动超过预定角度时,即,在座椅靠背转动成处于所谓的向前倾斜角度范围的情况下,形成在上臂部66的凹部部分24的内周表面24a处的突出部分25定位在形成于每个棘爪80处的接合部分85与内齿23之间。换句话说,由于棘爪80的接合部分85与上臂部66的突出部25接合,因而限制棘爪80在其径向方向上朝外运动。在上述状态中,在释放操作手柄的操作力的情况下,尽管凸轮100构造成使得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致使凸轮100朝向棘爪80(外齿82)与内齿23啮合的方向挤压棘爪80,但是通过上臂部66的突出部25与棘爪80的接合部分85之间的接合防止棘爪80运动。相应地,不建立每个棘爪80的外齿82与上臂部66的内齿23之间的啮合。因此,当座椅靠背定位在向前倾斜角度的范围中时,座椅靠背不被锁定并且相对于座椅垫自由地转动。
当通过操作操作手柄使处于向前倾斜状态的座椅靠背朝后返回至使其最适于就坐者的位置、并且在座椅靠背保持在最适于就坐者的位置的同时释放操作手柄的操作力时,棘爪80和凸轮100返回到图5A中所示的位置,并且因此建立锁定状态。
具体地,铰接凸轮110的凸缘部分113在接合部分85的径向内侧处容纳在由凹部部分24形成的空间S1中,并且因此凸缘部分113在轴向方向上限制所有棘爪80和凸轮100。因此,棘爪80和凸轮100的姿态可以稳定地维持。
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和优点(1)之外,还获得了以下效果和优点。(3)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棘爪80,例如,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与凸轮100(钩部102和肩部部分103)接触。因此,当在沿转动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外齿82和内齿23的啮合状态即将被释放时,对应于转动方向,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和83b中的一个用作支承点,并且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和83b中的另一个用作保持表面,以限制外齿82相对于内齿23倾斜。相应地,限制了外齿82相对于内齿23的倾斜,由此进一步稳定了棘爪80的姿态。
可以对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做出修改和改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可以采用包括三个第一棘爪31A的结构使得所有第一棘爪31A由凸轮32直接操作,而不是包括三种类型的棘爪(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以及释放板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构造成使得当棘爪31A、31B、31C、80在外齿44、47、82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地运动时,在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但是,凸轮表面55、101可以构造成使得当棘爪31A、31B、31C、80在外齿44、47、82与内齿23之间的啮合被释放的方向上径向地运动时,在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与凸轮表面55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假如形成有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则形成在每个棘爪处的棘爪侧凸轮表面的数目可以任意地确定。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与凸轮表面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不必完全一致,而是可以在限制异常噪音发生的范围内包括较小的变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下臂部11、61中的棘爪的数目可以任意地确定。在设置多个棘爪的情况下,假如棘爪彼此或相互相关联地运动,则棘爪可以包括彼此或相互不同的形状、或相同的形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下臂部11、61可以固定到座椅靠背并且上臂部12、66可以固定到座椅垫。

Claims (7)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60),包括:
第一臂部(11,61),所述第一臂部(11,61)构造成固定地附连至座椅垫和座椅靠背中的一个;
第二臂部(12,66),所述第二臂部(12,66)构造成固定地附连至所述座椅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臂部(12,66)由所述第一臂部(11,61)可转动地支承;
棘爪(31A,31B,31C,80),所述棘爪(31A,31B,31C,80)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由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11,61)处的引导壁(51,63,64)引导,所述棘爪(31A,31B,31C,80)包括外齿(44,47,82),所述外齿(44,47,82)设置在所述棘爪(31A,31B,31C,80)的径向外表面处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第二臂部(12,66)处的内齿(23)啮合,所述棘爪(31A,31B,31C,80)包括形成在所述棘爪(31A,31B,31C,80)的径向内表面处的凸轮部分(45,48,83)和在所述凸轮部分(45,48,83)上沿所述凸轮部分(45,48,83)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83a,83b);
凸轮(32,100),所述凸轮(32,100)与所述棘爪(31A,31B,31C,80)接合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臂部(11,16)的中央部分处,所述凸轮(32,100)包括与形成在所述棘爪(31A,31B,31C,80)处的所述凸轮部分(45,48,83)接合的凸轮表面(55,101);以及
偏压构件(34,120),所述偏压构件(34,120)将所述凸轮(32,100)偏压成在一个方向上转动并致使所述凸轮表面(55,101)在所述外齿(44,47,82)与所述内齿(23)彼此啮合的径向方向上挤压所述凸轮部分(45,48,83),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83a,83b)或所述凸轮表面(55,101)以如下方式构造,即:当所述外齿(44,47,82)与所述内齿(23)处于啮合状态时,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83a,83b)与所述凸轮表面(55,101)彼此接触;并且,当通过所述凸轮(32,100)的克服所述偏压构件(34,120)的偏压力的转动操作使所述棘爪(31A,31B,31C,80)在所述外齿(44,47,82)与所述内齿(23)的啮合状态被释放的径向方向上运动时,在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83a,83b)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凸轮表面(55,101)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产生的间隙全部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为三个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为两个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6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棘爪侧凸轮表面(83a,83b)包括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和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并且
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和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在旋转轴线(O1)与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的挤压点之间的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短于在所述旋转轴线(O1)与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的挤压点之间的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当所述凸轮(100)使所述棘爪(80)在所述外齿(82)与所述内齿(23)彼此啮合的径向方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定位在所述凸轮(100)的转动方向上的前面并且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定位在所述凸轮(100)的转动方向上的后面,
所述凸轮(100)包括钩部(102),所述钩部(102)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的所述挤压点延伸,并且
所述棘爪(80)包括接合部分(83c),所述接合部分(83c)定位在所述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与所述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之间的在该第一棘爪侧凸轮表面(83a)和第二棘爪侧凸轮表面(83b)的周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并且在所述凸轮(100)转动以使所述棘爪(80)在所述外齿(82)与所述内齿(23)的啮合状态被释放的径向方向上运动的情况下,所述接合部分(83c)与所述钩部(102)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60),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31A,31B,31C,80)包括多个棘爪(31A,31B,31C,80)并且所述多个棘爪(31A,31B,31C,80)彼此或相互相关联地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棘爪(31A,31B,31C)包括彼此或相互不同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表面(55)包括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当所述外齿(44,47)与所述内齿(23)处于啮合状态时,所述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与所述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接触,并且所述挤压凸轮部分(55a,55b,55c)的数目与所述棘爪侧凸轮表面(50a,50b,50c)的数目相同。 
CN2012200641632U 2011-02-24 2012-02-24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860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8376 2011-02-24
JP2011-038376 2011-02-24
JP2011131469 2011-06-13
JP2011-131469 2011-06-13
JP2012010353A JP5821654B2 (ja) 2011-02-24 2012-01-20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2-010353 2012-01-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86008U true CN202686008U (zh) 2013-01-23

Family

ID=45656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64163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86008U (zh) 2011-02-24 2012-02-24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51578B2 (zh)
EP (1) EP2492135B1 (zh)
JP (1) JP5821654B2 (zh)
CN (1) CN2026860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9196A (zh) * 2013-03-22 2015-12-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CN110901480A (zh) * 2018-09-14 2020-03-24 Tf金属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制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67865B2 (en) * 2007-06-01 2013-10-2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ing apparatuses
JP5326930B2 (ja) * 2009-08-21 2013-10-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34968B2 (ja) 2011-06-13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34969B2 (ja) * 2011-06-14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821650B2 (ja) * 2012-01-19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668702B2 (ja) 2012-01-26 2015-02-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018859B2 (ja) * 2012-09-19 2016-11-02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969873B2 (ja) * 2012-09-27 2016-08-1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5030318A (ja) * 2013-07-31 2015-02-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9902297B2 (en) * 2014-06-11 2018-02-27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Latch mechanism with locking feature
JP6488746B2 (ja) * 2015-02-10 2019-03-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0220729B2 (en) 2015-09-24 2019-03-05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Seat position-sensing system
JP6682300B2 (ja) * 2016-03-04 2020-04-1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EP3442825B1 (en) 2016-04-11 2021-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for a vehicle seat
JP6756535B2 (ja) * 2016-07-28 2020-09-16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351020B2 (en) 2016-09-29 2019-07-16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for a vehicle seat
US10414296B2 (en) 2016-12-12 2019-09-1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for a vehicle seat
JP6724860B2 (ja) * 2017-05-25 2020-07-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0611273B2 (en) 2017-10-09 2020-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KR102011089B1 (ko) * 2017-12-26 2019-08-14 현대트랜시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0139B2 (ja) 1995-11-08 2000-08-21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内歯式リクライニングデバイス
JP2002177083A (ja) 2000-12-18 2002-06-25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06909B2 (ja) 2003-08-22 2011-11-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05046807B3 (de) * 2005-09-30 2006-11-02 Keiper Gmbh & Co.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125836B2 (ja) 2008-07-15 2013-01-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593681B2 (ja) * 2009-11-17 2014-09-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9196A (zh) * 2013-03-22 2015-12-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CN110901480A (zh) * 2018-09-14 2020-03-24 Tf金属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制动装置
CN110901480B (zh) * 2018-09-14 2022-01-28 Tf金属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制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92135B1 (en) 2016-04-06
US8651578B2 (en) 2014-02-18
US20120217782A1 (en) 2012-08-30
JP5821654B2 (ja) 2015-11-24
EP2492135A1 (en) 2012-08-29
JP2013018476A (ja) 201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86008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JP3991780B2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648204B2 (en) Recliner adjuster
JP543496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070132294A1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6715835B2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US9376036B2 (en) Disc recliner with internal leaf springs
JP6692142B2 (ja) 回転力伝達制御機構及び座席構造
US7562935B2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JP5369261B2 (ja) シート角度調整器及びこの角度調整器を有するシート
EP1674332B1 (en) Vehicle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US20110115271A1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WO2007013488A1 (ja) ロック装置及び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0029588B2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JP47787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1525119A (ja) マルチパウル円形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JP4736726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262957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428942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JP2003009978A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497069B2 (ja) 継手装置
JP6091766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626876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WO2012001769A1 (ja) シートバックを傾動可能に保持する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65356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