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18967U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018967U CN202018967U CN2011200601931U CN201120060193U CN202018967U CN 202018967 U CN202018967 U CN 202018967U CN 2011200601931 U CN2011200601931 U CN 2011200601931U CN 201120060193 U CN201120060193 U CN 201120060193U CN 202018967 U CN202018967 U CN 2020189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ype
- region
- gate oxide
- buried
- ohmic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现有产品限制了器件结构与电学特性的改善。本实用新型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隐埋氧化层、p型埋层区、n型轻掺杂漂移区、p型阱区、p型欧姆接触区、n型源区、纵向栅氧化层、n型缓冲区、n型漏区、场氧区、纵向n型多晶硅栅极和金属电极引线。器件上部设置有深沟槽纵向栅氧化层、两个场氧化层、纵向n型多晶硅栅极以及金属层。本实用新型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隐埋氧化层之间引入p型埋层区,当器件处于正向阻断态且漏源之间存在高压时,形成的反向偏置pn结能够承受器件绝大部分纵向耐压,提高了器件的纵向耐压性能,改善了器件电学特性的热稳定性、耐高温特性和器件的散热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p型埋层(BPL)的纵向沟道SOI(绝缘层上半导体)nLDMOS(n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新结构。
背景技术
SOI LDMOS器件由于其较高的集成度、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温度、较强的抗辐照能力、极小的寄生效应、较低的成本以及较高的可靠性,作为无触点高频功率电子开关或功率放大器、驱动器在智能电力电子、高温环境电力电子、空间电力电子、交通工具电力电子和射频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传统集成纵向沟道SOI nLDMOS是在SOI衬底的n-型顶层半导体上形成场氧化层;在近源极侧刻蚀成一个深槽并在槽壁上生长一纵向薄栅氧化层,然后在槽中覆盖n型重掺杂的低阻多晶硅栅极,并引出栅极金属引线;在临近纵向栅氧化层的顶层半导体上表面采用p-、n+两次离子注入形成纵向短沟道nMOSFET,附加p+离子注入掺杂实现p阱(p-well)欧姆接触,由n+、p+区引出源极金属引线;在近漏极端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型缓冲区,在该n型缓冲区刻槽进行n+离子注入形成漏极区并利用欧姆接触引出金属漏极;在p阱区下面自p阱边缘、纵向氧化层与顶层半导体界面开始到缓冲区与漏极区的边界止,位于隐埋氧化层与场氧化层之间的顶层半导体区域均为漂移区。该集成纵向沟道(VC) SOI nLDMOS器件中由于存在厚隐埋氧化层,衬底几乎不参与耐压;当器件工作中遇到电压尖峰时,器件容易被优先横向击穿,严重影响了器件耐压性能的改善,同时较厚的隐埋氧化层将带来严重的自加热效应,影响器件的散热和电学特性的热稳定性,不利于提高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通过引入纵向的反向偏置pn结承受器件绝大部分纵向耐压,从而大大拓展提高器件横向耐压性能的空间,打破限制器件横向耐压改善的纵向耐压低的瓶颈。
本实用新型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隐埋氧化层、p埋层区、n型轻掺杂漂移区、栅氧化层,隐埋氧化层覆盖在p型半导体衬底上,p埋层区覆盖在隐埋氧化层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和栅氧化层并排设置在p埋层区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栅氧化层相接,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紧邻栅氧化层设置,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的一侧与栅氧化层相接。
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顶部的两侧分别嵌入p型阱区和n型缓冲区,其中p型阱区为p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n型缓冲区为n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p型阱区的一侧与栅氧化层相接;p型阱区的顶部嵌入n型源区和p型欧姆接触区,n型源区的一侧与p型欧姆接触区相接,n型源区的另一侧与栅氧化层相接,p型欧姆接触区设置在n型源区与n型缓冲区之间;n型缓冲区的顶部嵌入n型漏区,p型欧姆接触区与n型漏区之间顺序间隔有p型阱区、n型轻掺杂漂移区和n型缓冲区;所述的p型欧姆接触区为p型重掺杂形成,n型源区和n型漏区为n型重掺杂形成。
栅氧化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场氧化层,第一场氧化层覆盖了相邻的栅氧化层的顶部、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的顶部,以及n型源区顶部的一部分;n型轻掺杂漂移区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场氧化层,第二场氧化层覆盖了相邻的p型欧姆接触区顶部的一部分、p型阱区的顶部、n型轻掺杂漂移区的顶部、n型缓冲区的顶部、以及n型漏区顶部的一部分。
金属栅极紧邻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设置,并与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的另一侧、以及栅氧化层和第一场氧化层相接。
n型源区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源极,金属源极覆盖了相邻的第一场氧化层顶部的一部分、n型源区顶部的一部分、p型欧姆接触区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顶部的一部分;n型漏区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漏极,金属漏极覆盖了相邻的n型漏区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顶部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在集成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结构的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隐埋氧化层间引入p型埋层区,当器件处于正向阻断态,在器件漏极与源极之间存在高电压时,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p型埋层区间的反向偏置pn结形成的耗尽层能够承受器件绝大部分纵向耐压,提高了器件的纵向耐压性能,同时使用薄隐埋氧化层能够明显减弱器件的自加热效应,提高器件的散热性能,有利于改善器件热稳定性、耐高温特性,提高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B-B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和4所示,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1、隐埋氧化层2、p埋层区3、n型轻掺杂漂移区4、栅氧化层5,隐埋氧化层2覆盖在p型半导体衬底1上,p埋层区3覆盖在隐埋氧化层2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栅氧化层5并排设置在p埋层区3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与栅氧化层5相接,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紧邻栅氧化层5设置,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
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4顶部的两侧分别嵌入p型阱区12和n型缓冲区15,其中p型阱区12为p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n型缓冲区15为n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p型阱区12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阱区12的顶部嵌入n型源区10和p型欧姆接触区11,n型源区10的一侧与p型欧姆接触区11相接,n型源区10的另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欧姆接触区11设置在n型源区10与n型缓冲区15之间;n型缓冲区15的顶部嵌入n型漏区14,p型欧姆接触区11与n型漏区14之间顺序间隔有p型阱区12、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n型缓冲区15;所述的p型欧姆接触区11为p型重掺杂形成,n型源区10和n型漏区14为n型重掺杂形成。
栅氧化层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场氧化层8-1,第一场氧化层8-1覆盖了相邻的栅氧化层5的顶部、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顶部,以及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场氧化层8-2,第二场氧化层8-2覆盖了相邻的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p型阱区12的顶部、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n型缓冲区15的顶部、以及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
金属栅极7紧邻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设置,并与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另一侧、以及栅氧化层5和第一场氧化层8-1相接。
n型源区10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源极9,金属源极9覆盖了相邻的第一场氧化层8-1顶部的一部分、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n型漏区14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漏极13,金属漏极13覆盖了相邻的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
Claims (1)
1.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1)、隐埋氧化层(2)、p埋层区(3)、n型轻掺杂漂移区(4)、栅氧化层(5),其特征在于:
隐埋氧化层(2)覆盖在p型半导体衬底(1)上,p埋层区(3)覆盖在隐埋氧化层(2)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栅氧化层(5)并排设置在p埋层区(3)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与栅氧化层(5)相接,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紧邻栅氧化层(5)设置,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
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4)顶部的两侧分别嵌入p型阱区(12)和n型缓冲区(15),其中p型阱区(12)为p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n型缓冲区(15)为n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p型阱区(12)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阱区(12)的顶部嵌入n型源区(10)和p型欧姆接触区(11),n型源区(10)的一侧与p型欧姆接触区(11)相接,n型源区(10)的另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欧姆接触区(11)设置在n型源区(10)与n型缓冲区(15)之间;n型缓冲区(15)的顶部嵌入n型漏区(14),p型欧姆接触区(11)与n型漏区(14)之间顺序间隔有p型阱区(12)、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n型缓冲区(15);所述的p型欧姆接触区(11)为p型重掺杂形成,n型源区(10)和n型漏区(14)为n型重掺杂形成;
栅氧化层(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场氧化层(8-1),第一场氧化层(8-1)覆盖了相邻的栅氧化层(5)的顶部、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顶部,以及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场氧化层(8-2),第二场氧化层(8-2)覆盖了相邻的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p型阱区(12)的顶部、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n型缓冲区(15)的顶部、以及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
金属栅极(7)紧邻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设置,并与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另一侧、以及栅氧化层(5)和第一场氧化层(8-1)相接;n型源区(10)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源极(9),金属源极(9)覆盖了相邻的第一场氧化层(8-1)顶部的一部分、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n型漏区(14)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漏极(13),金属漏极(13)覆盖了相邻的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601931U CN202018967U (zh) | 2011-03-10 | 2011-03-10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601931U CN202018967U (zh) | 2011-03-10 | 2011-03-10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018967U true CN202018967U (zh) | 2011-10-26 |
Family
ID=44812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060193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18967U (zh) | 2011-03-10 | 2011-03-10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01896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7561A (zh) * | 2011-03-10 | 2011-08-17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
2011
- 2011-03-10 CN CN2011200601931U patent/CN20201896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7561A (zh) * | 2011-03-10 | 2011-08-17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CN102157561B (zh) * | 2011-03-10 | 2012-05-23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3958B (zh) | 一种rc-igbt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US11211485B2 (en) | Trench power transistor | |
CN102364688B (zh) | 一种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 |
CN102044563A (zh) | 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201206A (zh) | 一种横向soi功率ldmos器件 | |
CN103579353B (zh) | 一种具有p型辅助埋层的半超结vdmos | |
CN105070759A (zh) | N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130153B (zh) | 绝缘体上硅的n型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576025A (zh) | 一种浅沟槽半超结v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098777A (zh) | 一种分裂栅积累型dmos器件 | |
CN103633089B (zh) | 多晶硅电阻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755311B (zh) | 一种沟槽型功率晶体管 | |
CN107170801B (zh) | 一种提高雪崩耐量的屏蔽栅vdmos器件 | |
CN103441151B (zh) | 一种低正向压降的二极管 | |
CN102157550B (zh) |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LIGBT器件单元 | |
CN113066865A (zh) | 降低开关损耗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2018967U (zh)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
CN201374335Y (zh) | 集成纵向沟道soi ldmos器件单元 | |
CN104201203B (zh) | 高耐压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157561B (zh) |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
CN102176469A (zh) | 一种具有p埋层的SOI nLDMOS器件单元 | |
CN102983161A (zh) | 非埋层的双深n型阱高压隔离n型ldmos及制造方法 | |
CN102569404B (zh) | 低导通电阻的横向扩散mos半导体器件 | |
CN103426760B (zh) | P型ldmos表面沟道器件的制造工艺 | |
CN202018966U (zh)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LIGBT器件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523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