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18967U -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18967U
CN202018967U CN2011200601931U CN201120060193U CN202018967U CN 202018967 U CN202018967 U CN 202018967U CN 2011200601931 U CN2011200601931 U CN 2011200601931U CN 201120060193 U CN201120060193 U CN 201120060193U CN 202018967 U CN202018967 U CN 202018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region
gate oxide
buried
ohmic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601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鹏
许生根
刘怡新
吴倩倩
孔令军
汪洋
赵伟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200601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18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18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1896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现有产品限制了器件结构与电学特性的改善。本实用新型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隐埋氧化层、p型埋层区、n型轻掺杂漂移区、p型阱区、p型欧姆接触区、n型源区、纵向栅氧化层、n型缓冲区、n型漏区、场氧区、纵向n型多晶硅栅极和金属电极引线。器件上部设置有深沟槽纵向栅氧化层、两个场氧化层、纵向n型多晶硅栅极以及金属层。本实用新型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隐埋氧化层之间引入p型埋层区,当器件处于正向阻断态且漏源之间存在高压时,形成的反向偏置pn结能够承受器件绝大部分纵向耐压,提高了器件的纵向耐压性能,改善了器件电学特性的热稳定性、耐高温特性和器件的散热特性。

Description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p型埋层(BPL)的纵向沟道SOI(绝缘层上半导体)nLDMOS(n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新结构。
背景技术
SOI LDMOS器件由于其较高的集成度、较高的工作频率和温度、较强的抗辐照能力、极小的寄生效应、较低的成本以及较高的可靠性,作为无触点高频功率电子开关或功率放大器、驱动器在智能电力电子、高温环境电力电子、空间电力电子、交通工具电力电子和射频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传统集成纵向沟道SOI nLDMOS是在SOI衬底的n-型顶层半导体上形成场氧化层;在近源极侧刻蚀成一个深槽并在槽壁上生长一纵向薄栅氧化层,然后在槽中覆盖n型重掺杂的低阻多晶硅栅极,并引出栅极金属引线;在临近纵向栅氧化层的顶层半导体上表面采用p-、n+两次离子注入形成纵向短沟道nMOSFET,附加p+离子注入掺杂实现p阱(p-well)欧姆接触,由n+、p+区引出源极金属引线;在近漏极端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型缓冲区,在该n型缓冲区刻槽进行n+离子注入形成漏极区并利用欧姆接触引出金属漏极;在p阱区下面自p阱边缘、纵向氧化层与顶层半导体界面开始到缓冲区与漏极区的边界止,位于隐埋氧化层与场氧化层之间的顶层半导体区域均为漂移区。该集成纵向沟道(VC) SOI nLDMOS器件中由于存在厚隐埋氧化层,衬底几乎不参与耐压;当器件工作中遇到电压尖峰时,器件容易被优先横向击穿,严重影响了器件耐压性能的改善,同时较厚的隐埋氧化层将带来严重的自加热效应,影响器件的散热和电学特性的热稳定性,不利于提高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通过引入纵向的反向偏置pn结承受器件绝大部分纵向耐压,从而大大拓展提高器件横向耐压性能的空间,打破限制器件横向耐压改善的纵向耐压低的瓶颈。
本实用新型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隐埋氧化层、p埋层区、n型轻掺杂漂移区、栅氧化层,隐埋氧化层覆盖在p型半导体衬底上,p埋层区覆盖在隐埋氧化层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和栅氧化层并排设置在p埋层区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栅氧化层相接,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紧邻栅氧化层设置,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的一侧与栅氧化层相接。
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顶部的两侧分别嵌入p型阱区和n型缓冲区,其中p型阱区为p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n型缓冲区为n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p型阱区的一侧与栅氧化层相接;p型阱区的顶部嵌入n型源区和p型欧姆接触区,n型源区的一侧与p型欧姆接触区相接,n型源区的另一侧与栅氧化层相接,p型欧姆接触区设置在n型源区与n型缓冲区之间;n型缓冲区的顶部嵌入n型漏区,p型欧姆接触区与n型漏区之间顺序间隔有p型阱区、n型轻掺杂漂移区和n型缓冲区;所述的p型欧姆接触区为p型重掺杂形成,n型源区和n型漏区为n型重掺杂形成。
栅氧化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场氧化层,第一场氧化层覆盖了相邻的栅氧化层的顶部、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的顶部,以及n型源区顶部的一部分;n型轻掺杂漂移区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场氧化层,第二场氧化层覆盖了相邻的p型欧姆接触区顶部的一部分、p型阱区的顶部、n型轻掺杂漂移区的顶部、n型缓冲区的顶部、以及n型漏区顶部的一部分。
金属栅极紧邻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设置,并与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的另一侧、以及栅氧化层和第一场氧化层相接。
n型源区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源极,金属源极覆盖了相邻的第一场氧化层顶部的一部分、n型源区顶部的一部分、p型欧姆接触区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顶部的一部分;n型漏区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漏极,金属漏极覆盖了相邻的n型漏区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顶部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在集成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结构的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隐埋氧化层间引入p型埋层区,当器件处于正向阻断态,在器件漏极与源极之间存在高电压时,n型轻掺杂漂移区与p型埋层区间的反向偏置pn结形成的耗尽层能够承受器件绝大部分纵向耐压,提高了器件的纵向耐压性能,同时使用薄隐埋氧化层能够明显减弱器件的自加热效应,提高器件的散热性能,有利于改善器件热稳定性、耐高温特性,提高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B-B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和4所示,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1、隐埋氧化层2、p埋层区3、n型轻掺杂漂移区4、栅氧化层5,隐埋氧化层2覆盖在p型半导体衬底1上,p埋层区3覆盖在隐埋氧化层2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栅氧化层5并排设置在p埋层区3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与栅氧化层5相接,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紧邻栅氧化层5设置,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
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4顶部的两侧分别嵌入p型阱区12和n型缓冲区15,其中p型阱区12为p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n型缓冲区15为n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p型阱区12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阱区12的顶部嵌入n型源区10和p型欧姆接触区11,n型源区10的一侧与p型欧姆接触区11相接,n型源区10的另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欧姆接触区11设置在n型源区10与n型缓冲区15之间;n型缓冲区15的顶部嵌入n型漏区14,p型欧姆接触区11与n型漏区14之间顺序间隔有p型阱区12、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n型缓冲区15;所述的p型欧姆接触区11为p型重掺杂形成,n型源区10和n型漏区14为n型重掺杂形成。
栅氧化层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场氧化层8-1,第一场氧化层8-1覆盖了相邻的栅氧化层5的顶部、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顶部,以及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场氧化层8-2,第二场氧化层8-2覆盖了相邻的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p型阱区12的顶部、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n型缓冲区15的顶部、以及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
金属栅极7紧邻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设置,并与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另一侧、以及栅氧化层5和第一场氧化层8-1相接。
n型源区10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源极9,金属源极9覆盖了相邻的第一场氧化层8-1顶部的一部分、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n型漏区14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漏极13,金属漏极13覆盖了相邻的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

Claims (1)

1.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包括p型半导体衬底(1)、隐埋氧化层(2)、p埋层区(3)、n型轻掺杂漂移区(4)、栅氧化层(5),其特征在于:
隐埋氧化层(2)覆盖在p型半导体衬底(1)上,p埋层区(3)覆盖在隐埋氧化层(2)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栅氧化层(5)并排设置在p埋层区(3)上,n型轻掺杂漂移区(4)与栅氧化层(5)相接,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紧邻栅氧化层(5)设置,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
在n型轻掺杂漂移区(4)顶部的两侧分别嵌入p型阱区(12)和n型缓冲区(15),其中p型阱区(12)为p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n型缓冲区(15)为n型较重掺杂半导体区,p型阱区(12)的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阱区(12)的顶部嵌入n型源区(10)和p型欧姆接触区(11),n型源区(10)的一侧与p型欧姆接触区(11)相接,n型源区(10)的另一侧与栅氧化层(5)相接,p型欧姆接触区(11)设置在n型源区(10)与n型缓冲区(15)之间;n型缓冲区(15)的顶部嵌入n型漏区(14),p型欧姆接触区(11)与n型漏区(14)之间顺序间隔有p型阱区(12)、n型轻掺杂漂移区(4)和n型缓冲区(15);所述的p型欧姆接触区(11)为p型重掺杂形成,n型源区(10)和n型漏区(14)为n型重掺杂形成;
栅氧化层(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场氧化层(8-1),第一场氧化层(8-1)覆盖了相邻的栅氧化层(5)的顶部、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顶部,以及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场氧化层(8-2),第二场氧化层(8-2)覆盖了相邻的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p型阱区(12)的顶部、n型轻掺杂漂移区(4)的顶部、n型缓冲区(15)的顶部、以及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
金属栅极(7)紧邻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设置,并与n型重掺杂多晶硅栅(6)的另一侧、以及栅氧化层(5)和第一场氧化层(8-1)相接;n型源区(10)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源极(9),金属源极(9)覆盖了相邻的第一场氧化层(8-1)顶部的一部分、n型源区(10)顶部的一部分、p型欧姆接触区(11)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n型漏区(14)的顶部设置有金属漏极(13),金属漏极(13)覆盖了相邻的n型漏区(14)顶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场氧化层(8-2)顶部的一部分。
CN2011200601931U 2011-03-10 2011-03-10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18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601931U CN202018967U (zh) 2011-03-10 2011-03-10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601931U CN202018967U (zh) 2011-03-10 2011-03-10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18967U true CN202018967U (zh) 2011-10-26

Family

ID=44812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60193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18967U (zh) 2011-03-10 2011-03-10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189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7561A (zh) * 2011-03-10 2011-08-1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7561A (zh) * 2011-03-10 2011-08-1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CN102157561B (zh) * 2011-03-10 2012-05-2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3958B (zh) 一种rc-igbt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US11211485B2 (en) Trench power transistor
CN102364688B (zh) 一种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CN102044563A (zh) 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01206A (zh) 一种横向soi功率ldmos器件
CN103579353B (zh) 一种具有p型辅助埋层的半超结vdmos
CN105070759A (zh) N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30153B (zh) 绝缘体上硅的n型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76025A (zh) 一种浅沟槽半超结v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098777A (zh) 一种分裂栅积累型dmos器件
CN103633089B (zh) 多晶硅电阻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55311B (zh) 一种沟槽型功率晶体管
CN107170801B (zh) 一种提高雪崩耐量的屏蔽栅vdmos器件
CN103441151B (zh) 一种低正向压降的二极管
CN102157550B (zh)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LIGBT器件单元
CN113066865A (zh) 降低开关损耗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202018967U (zh)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CN201374335Y (zh) 集成纵向沟道soi ldmos器件单元
CN104201203B (zh) 高耐压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57561B (zh) 一种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nLDMOS器件单元
CN102176469A (zh) 一种具有p埋层的SOI nLDMOS器件单元
CN102983161A (zh) 非埋层的双深n型阱高压隔离n型ldmos及制造方法
CN102569404B (zh) 低导通电阻的横向扩散mos半导体器件
CN103426760B (zh) P型ldmos表面沟道器件的制造工艺
CN202018966U (zh) 具有p埋层的纵向沟道SOI LIGBT器件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52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