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63392Y -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63392Y
CN201363392Y CNU2009200994613U CN200920099461U CN201363392Y CN 201363392 Y CN201363392 Y CN 201363392Y CN U2009200994613 U CNU2009200994613 U CN U2009200994613U CN 200920099461 U CN200920099461 U CN 200920099461U CN 201363392 Y CN201363392 Y CN 20136339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platform support
top plate
zone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9200994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钢铁
梁鲁
白绍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9200994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6339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6339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6339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它涉及一种减振平台。以解决整星隔振装置结构重量大,不利于整星隔振技术推广的问题。一:上面板与适配器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外边缘至上面板的外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悬臂,悬臂的上、下表面上依次固定有阻尼、约束层,支撑构件设置在载荷安装接口区域下方;二与一的区别:上面板上从中间支撑筒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悬臂;三与一的区别:上面板及中间面板上从中间支撑筒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悬臂。本实用新型可在较小重量和体积下,使减振平台具有最大的阻尼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平台。
背景技术
卫星在发射过程中所处的动力学环境最为恶劣。因此保证卫星能够在发射过程中不被损坏是当前卫星结构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通常的做法是提高卫星本身的强度,但同时增加了卫星的结构质量,增加了设计制造成本以及发射成本。整星隔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卫星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环境,通过卫星和运载火箭之间安装隔振装置来实现。采用整星隔振装置不仅增强了卫星发射的可靠性,提高了星上敏感载荷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简化卫星的结构设计。研制重量轻、微型化的小型卫星是世界上人造卫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小型卫星以其重量轻、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短等一系列优点,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整星隔振装置对于小卫星尤其适用,但已有的整星隔振装置通常具有较大的结构重量,阻碍了整星隔振技术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以解决现有的整星隔振装置结构重量大,不利于整星隔振技术推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平台包括平台支架;所述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两层约束层和两层阻尼层;所述平台支架由上面板、中间支撑筒和下面板组成;所述中间支撑筒位于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并与二者固接,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外径相等,中间支撑筒的外径与上面板的外径一致,上面板与适配器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所述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外边缘至平台支架的上面板的外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悬臂,所述平台支架的悬臂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和一层约束层,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设置在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下方,且沿圆周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构件的上端与平台支架的上面板和适配器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的下端与平台支架的下面板相连接,支撑构件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所述平台包括平台支架;所述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两层约束层和两层阻尼层;所述平台支架由上面板、中间支撑筒和下面板组成;所述中间支撑筒位于上面板和下面板的中间位置并与二者固接,中间支撑筒的外径小于上面板的直径,平台支架的上面板与适配器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平台支架的上面板上从中间支撑筒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悬臂,所述平台支架的悬臂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和一层约束层,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设置在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下方,每个支撑构件的上端与平台支架的上面板和适配器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的下端与平台支架的下面板相连接,支撑构件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所述平台包括平台支架;所述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多层约束层和多层阻尼层;所述平台支架由上面板、中间支撑筒、下面板和多块中间面板制成;所述中间支撑筒位于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与二者固接,所述多个中间面板设置在中间支撑筒的外壁上,平台支架的上面板与适配器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设置在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内,每个支撑构件的上端穿过各块中间面板及上面板和适配器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的下端与平台支架的下面板相连接,平台支架的上面板及中间面板上从中间支撑筒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的悬臂,所述平台支架的悬臂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和一层约束层,支撑构件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实用新型可以在较小的重量和体积代价下,使减振平台具有最大的阻尼效果。本实用新型结合约束阻尼层减振技术与阻尼器减振的优势,在相同重量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减振平台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整星隔振技术的推广。二、本实用新型采用约束阻尼层技术。约束阻尼层技术具有结构附加重量小的特点,其原理是在结构表面(基层)依次铺设阻尼层和约束层,在结构发生振动时,阻尼层也随之振动,从而损耗能量产生阻尼,进而抑制结构振动。三、本实用新型采用悬臂式设计,在平台支架的悬臂上附加了约束阻尼层,并同时采用支撑构件对载荷进行辅助支撑,支撑构件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弹簧和平台支架的悬臂的刚度以及阻尼器的阻尼比可以根据整体结构的设计要求进行调整。这种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约束阻尼层和阻尼器的减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方案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方案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4是图3的B部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方案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6是图5的C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平台包括平台支架1;本实施方式的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两层约束层3和两层阻尼层4;所述平台支架1由上面板6、中间支撑筒14和下面板10组成;所述中间支撑筒14位于上面板6和下面板10之间并与二者固接,上面板6和下面板10的外径相等,中间支撑筒14的外径与上面板6的外径一致,上面板6与适配器5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所述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外边缘至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的外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悬臂9,所述平台支架1的悬臂9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4和一层约束层3,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下方,且沿圆周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构件2的上端与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和适配器5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2的下端与平台支架1的下面板10相连接,支撑构件2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下方的同一圆周上。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平台的对称性且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支撑构件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平台包括平台支架1;本实施方式的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两层约束层3和两层阻尼层4;所述平台支架1由上面板6、中间支撑筒14和下面板10组成;所述中间支撑筒14位于上面板6和下面板10的中间位置并与二者固接,中间支撑筒14的外径小于上面板6的外径,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与适配器5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上从中间支撑筒14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悬臂9,所述平台支架1的悬臂9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4和一层约束层3,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下方,每个支撑构件2的上端与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和适配器5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2的下端与平台支架1的下面板10相连接,支撑构件2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下方的同一圆周上。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平台的对称性且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支撑构件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平台包括平台支架1;本实施方式的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多层约束层3和多层阻尼层4;所述平台支架1由上面板6、中间支撑筒14、下面板10和多块中间面板15制成;所述中间支撑筒14位于上面板6和下面板10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与二者固接,所述多个中间面板15设置在中间支撑筒14的外壁上,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与适配器5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下方,且沿圆周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构件2的上端穿过各块中间面板15、上面板10与适配器5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2的下端与平台支架1的下面板10相连接,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及中间面板15上从中间支撑筒1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悬臂9,所述平台支架1的悬臂9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4和一层约束层3,阻尼构件13是弹簧、阻尼器或弹簧与阻尼器的组合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下方的同一圆周上。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平台的对称性且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支撑构件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Claims (6)

1、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平台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两层约束层(3)和两层阻尼层(4);所述平台支架(1)由上面板(6)、中间支撑筒(14)和下面板(10)组成;所述中间支撑筒(14)位于上面板(6)和下面板(10)之间并与二者固接,上面板(6)和下面板(10)的外径相等,中间支撑筒(14)的外径与上面板(6)的外径一致,上面板(6)与适配器(5)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所述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外边缘至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的外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悬臂(9),所述平台支架(1)的悬臂(9)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4)和一层约束层(3),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下方,且沿圆周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构件(2)的上端与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和适配器(5)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2)的下端与平台支架(1)的下面板(10)相连接,支撑构件(2)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下方的同一圆周上。
3、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平台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两层约束层(3)和两层阻尼层(4);所述平台支架(1)由上面板(6)、中间支撑筒(14)和下面板(10)组成;所述中间支撑筒(14)位于上面板(6)和下面板(10)的中间位置并与二者固接,中间支撑筒(14)的外径小于上面板(6)的外径,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与适配器(5)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上从中间支撑筒(14)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悬臂(9),所述平台支架(1)的悬臂(9)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4)和一层约束层(3),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下方,每个支撑构件(2)的上端与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和适配器(5)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2)的下端与平台支架(1)的下面板(10)相连接,支撑构件(2)是弹簧、阻尼器或者两者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下方的同一圆周上。
5、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平台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多层约束层(3)和多层阻尼层(4);所述平台支架(1)由上面板(6)、中间支撑筒(14)、下面板(10)和多块中间面板(15)制成;所述中间支撑筒(14)位于上面板(6)和下面板(10)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与二者固接,所述多个中间面板(15)设置在中间支撑筒(14)的外壁上,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与适配器(5)的底端面相接触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下方,且沿圆周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构件(2)的上端穿过各块中间面板(15)、上面板(10)与适配器(5)相连接,每个支撑构件(2)的下端与平台支架(1)的下面板(10)相连接,平台支架(1)的上面板(6)及中间面板(15)上从中间支撑筒(1)的外侧壁至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平台支架(1)的悬臂(9),所述平台支架(1)的悬臂(9)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由里至外分别固定有一层阻尼层(4)和一层约束层(3),阻尼构件(13)是弹簧、阻尼器或弹簧与阻尼器的组合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四个支撑构件(2)设置在平台支架(1)的载荷安装接口区域(8)下方的同一圆周上。
CNU2009200994613U 2009-03-31 2009-03-31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6339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994613U CN201363392Y (zh) 2009-03-31 2009-03-31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994613U CN201363392Y (zh) 2009-03-31 2009-03-31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63392Y true CN201363392Y (zh) 2009-12-16

Family

ID=41474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92009946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63392Y (zh) 2009-03-31 2009-03-31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63392Y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9523A (zh) * 2010-05-10 2010-12-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用于柔性体多轴隔振的圆盒式被动隔振器
CN102778891A (zh) * 2012-08-03 2012-11-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群隔振平台的参数选择方法
CN103016307A (zh) * 2012-12-20 2013-04-03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减振垫及具有该减振垫的冰箱
CN110500380A (zh) * 2019-09-02 2019-11-26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雷达稳定平台伺服机构阻尼减振装置
CN110778642A (zh) * 2019-11-11 2020-02-1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空间星载仪器上的阻尼减振结构
CN112594314A (zh) * 2020-10-29 2021-04-02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一种基于阵列板弹簧和约束阻尼结构的减振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9523A (zh) * 2010-05-10 2010-12-29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用于柔性体多轴隔振的圆盒式被动隔振器
CN102778891A (zh) * 2012-08-03 2012-11-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群隔振平台的参数选择方法
CN103016307A (zh) * 2012-12-20 2013-04-03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减振垫及具有该减振垫的冰箱
CN103016307B (zh) * 2012-12-20 2016-01-27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减振垫及具有该减振垫的冰箱
CN110500380A (zh) * 2019-09-02 2019-11-26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雷达稳定平台伺服机构阻尼减振装置
CN110778642A (zh) * 2019-11-11 2020-02-1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空间星载仪器上的阻尼减振结构
CN110778642B (zh) * 2019-11-11 2024-03-19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空间星载仪器上的阻尼减振结构
CN112594314A (zh) * 2020-10-29 2021-04-02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一种基于阵列板弹簧和约束阻尼结构的减振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63392Y (zh) 一种阻尼增强减振平台
CN102927187A (zh) 一种三向等刚度金属隔振器
CN209905481U (zh) 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储存箱
CN102146704B (zh) 建筑隔震装置
CN207712142U (zh) 一种限位块支架
CN103600857B (zh) 用于异形卫星结构天线性能测试的调姿装配工艺
CN104879414A (zh) 一种粘弹性阻尼桁架隔振器
CN202853505U (zh) 并联结构的包装筒
CN208265037U (zh) 一种便于安全运输的储油罐
CN205348921U (zh) 具有抗提离功能的摩擦滑移摆隔震支座
CN104512245A (zh) 汽车天然气罐支撑框
CN204123954U (zh) 一种自回心式隔震软垫结构
CN104085495B (zh) 抗高强度冲击的舰船基座
CN203214749U (zh) 变压器减震器
CN206926837U (zh) 一种飞机蒙皮铆接减振装置
CN103043116B (zh) 一种驾驶室后支撑结构
CN106593050A (zh) 一种立体车库减震进给机构
CN206344716U (zh) 座椅锁钩支架结构
CN216331843U (zh) 一种具有抗冲击性强的行李箱侧护板
CN212863727U (zh) 一种用于载货电梯的电梯厢防护地板
CN202624227U (zh) 通用型裙板连接装置
CN210857312U (zh) 铁路运输路基加固施工装置
CN201393277Y (zh) 一种crt电视抗震结构
CN209144989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房屋建筑钢构梁
CN204586719U (zh) 汽车内饰板与车身钣金件的连接装置及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