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2718B - 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2718B
CN1982718B CN2006101659929A CN200610165992A CN1982718B CN 1982718 B CN1982718 B CN 1982718B CN 2006101659929 A CN2006101659929 A CN 2006101659929A CN 200610165992 A CN200610165992 A CN 200610165992A CN 1982718 B CN1982718 B CN 1982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ion element
pressure
rotary compression
rotary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659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82718A (zh
Inventor
松本兼三
松森裕之
佐藤孝
齐藤隆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636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95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636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21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636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21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82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2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82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27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高压型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能够避免发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实现稳定的运转,其具备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连通路、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作为上翼片的背压施加高压,同时该阀装置,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时,开通连通路。

Description

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背景技术
以往,此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例如,在内部高压型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中,其构成是,从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口向气缸的低压室侧吸入制冷剂气体,通过滚柱和翼片的工作被压缩,达到中间压,从气缸的高压室侧,经由排出口被排向排出消音室,然后,被排到排出消音室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口被吸入气缸的低压室侧,通过滚柱和翼片的工作进行第2次的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从高压室侧,经由排出口、排出消音室,排到密封容器内后,向旋转压缩机的外部排出(例如,参照特开2004-27970号公报)。
所述各翼片被移动自如地插入在设于气缸的半径方向的导槽内,在各翼片的后侧构成背压室(收纳部)。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背压室,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即中间压,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背压室,施加密封容器内的高压。另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通过设在该翼片的后侧的背压室中的弹簧、和施加给背压室的中间压,对滚柱侧作用力,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通过设在该翼片的后侧的背压室中的弹簧、和施加给背压室的高压,对滚柱侧作用力。
此外,在内部中间压型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中,其构成是,从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口向气缸的低压室侧吸入制冷剂气体,通过滚柱和翼片的工作被压缩,达到中间压,从气缸的高压室侧,经由排出口、排出消音室排到密封容器内,然后,该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从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口,被吸入到气缸的低压室侧,通过滚柱和翼片的工作进行第2次的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高压室侧,经由排出口、排出消音室被排出。
所述各翼片被移动自如地插入在设于气缸的半径方向的导向槽内,在各翼片的后侧构成背压室(收纳部)。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背压室,施加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背压室,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器排出侧的压力即高压。另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通过设在该翼片的后侧的背压室中的弹簧、和施加给背压室的中间压,对滚柱侧作用力,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通过设在该翼片的后侧的背压室中的弹簧、和施加给背压室的高压,对滚柱侧作用力(例如,参照特开2003-172280号公报)。
可是,在如此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中,存在发生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中间压)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高压)逆转,发生所谓压力逆转现象的问题。有该压力逆转现象,在旋转压缩机的轻负荷时,在只用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压缩工作就能充分压缩制冷剂的状况下产生的顾虑。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中实质上不进行压缩工作,因而从第1旋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在流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侧的过程中,因流通阻力等压力下降,所以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侧压力低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侧压力。
此外,由于在外部气温高时,如果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上升,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上升,所以由此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也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高压),被限制在不高于通过旋转数等预先设定的压力,所以如果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上升,有时产生中间压和高压的压力逆转。
如此,如果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逆转,由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气缸内的压力(吸入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中间压))高于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高压),所以出现翼片作用于滚柱侧的作用力消失,发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产生噪音,同时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运转也不稳定的问题。
另外,即使在不出现如上所述的压力的逆转现象的情况下,如果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大致相同,由于翼片作用于滚柱侧的作用力变小,所以根据运转状况(过渡时等)有时也发生翼片跳动。
此外,还出现如果一度发生翼片跳动,就需要该翼片追随滚柱,即到消除翼片跳动的时间的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部高压型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能够未然地避免发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实现稳定的运转。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能够消除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压力逆转,实现稳定的运转。
第1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排到密封容器内,同时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高压,其特征是: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阀装置,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
第2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在上述第1发明中,其特征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
第3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高压,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阀装置,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
第4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密封容器内的空间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吸入侧、和阀装置,用于对一方的面施加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同时对另一方的面施加翼片的背压,开闭连通路;该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
第5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或达到中间压以前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该阀装置,在中间压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或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和中间压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
第6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和该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工序区域、或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以前的区域、和阀装置,用于对一方的面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同时对另一方的面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开闭连通路;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
根据第1发明,提供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排到密封容器内,同时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高压,其中,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由于阀装置,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所以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由于能够时常将中间压形成比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低的压力,所以能够未然地避免发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因此,能够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稳定的运转。
此外,由于通过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此外,在上述第1发明中,如第2发明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通过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也能够消除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的背压过剩的不良现象。
根据第3发明,提供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高压,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中,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由于阀装置,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所以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由于能够时常将中间压形成比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低的压力,所以能够未然地避免发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因而,能够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稳定的运转。
此外,由于通过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根据第4发明,提供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中,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密封容器内的空间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吸入侧、和阀装置,用于对一方的面施加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同时对另一方的面施加翼片的背压,开闭连通路,由于该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所以,例如,在将翼片背压即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作为上限值,施加给阀装置的一方的面的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即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侧的压力上升到该上限值以上的时候,或者,以达到该翼片背压以前的压力作为上限值,在上升到该上限值的时候,只要开通连通路,就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吸入侧放出密封容器内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由于能够时常将密封容器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即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设定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以下、或低于该压力的低压,所以能够消除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逆转。从而,能够早期消除、或未然地避免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
因此,能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陷于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稳定的运转,同时还能够实现降低噪声。尤其,由于用成为翼片跳动的要因的翼片背压和密封容器内的压力使阀装置工作,所以能够更可靠地进行连通路的开闭,同时还能够谋求简化结构。
根据第5发明,提供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中,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或达到中间压以前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由于该阀装置,在中间压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所以,例如,该阀装置,在中间压达到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压力即高压以上的时候,或者,在达到该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或者,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和中间压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的时候,只要开通连通路,就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由于能够时常将中间压设定为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以下、或者低于高压的低压,所以能够消除中间压和高压的压力逆转。因而,能够早期消除、或未然地避免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
此外,由于通过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由此,能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陷于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稳定的运转。
根据第6发明,提供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在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将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翼片的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中,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和该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工序区域、或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以前的区域、和阀装置,用于对一方的面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同时对另一方的面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开闭连通路,由于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所以,例如,该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以上的时候,或者,为达到该压力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只要打开连通路,就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工序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内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由于能够时常将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到排出消音室内的制冷剂气体设定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到排出消音室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以下、或者低于该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的低压,所以能够消除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逆转。因此,能够早期消除、或未然地避免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
此外,由于通过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工序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由此,能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陷于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稳定的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断面侧视图(实施例1)。
图2是图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下部支撑部件的底视图。
图3是安装了图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上部盖的状态的上部支撑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气缸的底视图。
图5是图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气缸的底视图。
图6是图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连通路的阀装置的密封部的纵断面侧视图。
图8是图7的阀装置的密封部的底视图。
图9是应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断面侧视图(实施例2)。
图10是图2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应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断面侧视图(实施例3)。
图12是图11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应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断面侧视图(实施例4)。
图14是图13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应用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断面侧视图(实施例5)。
图16是图15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上翼片部分的放大纵断面侧视图。
图17同样是图15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上翼片部分的放大纵断面侧视图。
图18是应用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旋转压缩机构部的俯视图(实施例6)。
图19是图18的旋转压缩机构部的阀收纳室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图18的阀收纳室部分的放大纵断面侧视图。
图21是图18的A-A线剖视图。
图22是图18的B-B线剖视图。
图23是图18的旋转压缩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24是应用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断面侧视图(实施例7)。
图25是图24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6是图24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气缸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4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气缸的俯视图。
图28是图24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下部支撑部件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开通设在图24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上的连通路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表示封闭设在图24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连通路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实施例,具备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内部高压型多段(2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10的纵断面侧视图,图2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部支撑部件56的底视图,图3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34的上部支撑部件54的俯视图(安装上部盖的状态),图4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部气缸40的底视图,图5是作为用于构成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气缸的上部气缸38的俯视图。在图1中,实施例的旋转压缩机10,是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中吸引、压缩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向密封容器内排出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该旋转压缩机10,由在密封容器12内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单元14、和由该电动单元14驱动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组成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8构成。
密封容器12,由以底部作为油槽收纳电动单元14和旋转压缩机构部18的容器本体12A、和封闭该容器本体12A的上部开口的大致碗口状的端盖(盖体)12B构成,并且在该端盖12B上面形成圆形的安装孔12D,在该安装孔12D上安装用于向电动单元14供电的接线柱(省略配线)20。
所述电动单元14,由沿着密封容器12的内周面环状焊接固定的定子22、和在该定子的内侧相隔微小间隔地插入设置的转子24构成,该转子24被固定在通过中心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6上。
所述定子22,具有叠层环状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叠层体26、和利用直绕(集中绕组)方式卷绕在该叠层体26的齿部上的定子线圈28。此外,转子24也与定子22同样用电磁钢板的叠层体30形成。
此外,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18,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和夹持在两旋转压缩单元32、34之间的中间隔板36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旋转压缩单元32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下侧,第2旋转压缩单元34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上侧。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由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下面的下部气缸40、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14的旋转轴16上的偏心部44内,在下部气缸40内偏心旋转的下滚柱48、和与该下滚柱48抵接,将下部气缸40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下翼片52、和封闭下部气缸40的下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16的轴承的下部支撑部件56构成。
此处,所谓所述下部气缸40内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52、下滚柱48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161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52、下滚柱48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41的区域。
另外,第2旋转压缩单元34被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上面,由用于构成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作为气缸的上部气缸38、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14的旋转轴16上的偏心部42内,在上部气缸38内偏心旋转的作为滚柱的上滚柱46、和与该上滚柱46抵接,将上部气缸38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作为翼片的上翼片50、和封闭上部气缸38的上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16的轴承的上部支撑部件54构成。此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偏心部44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偏心部42,被设置成在各气缸38、40内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另外,所谓所述上部气缸38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50、上滚柱46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160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50、上滚柱46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39的区域。
在上下部气缸38、40内形成用于收纳翼片50、52的导槽70、72,在各导槽70、72的外侧,即翼片50、52的背面侧,形成用于收纳作为弹簧部件的弹簧74、76的收纳部70A、72A(背压室)。该弹簧74、76与翼片50、52的背面侧端部抵接,通常使翼片50、52向滚柱46、48侧作用力。另外,收纳部70A在导槽70侧和密封容器12(容器本体12A)侧开口,在收纳在收纳部70A、72A的弹簧74、76的密封容器12侧设置未图示的插销,起到弹簧74、76的防脱的作用。此外,在弹簧76的插销的附着面,安装未图示的O型环,以密封该插销和收纳部72A的内面间,以密封容器12内的压力不流入该收纳部72A内的方式构成。
此外,收纳部72A,经由未图示的连通路与后述的排出消音室64连通,对该收纳部72A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64内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侧压力)。即,对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翼片52,作为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
另一方面,不密封弹簧74的插销的圆周面,由此,对收纳部70A施加密封容器12内的高压(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34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2内的压力)。即,对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翼片50,作为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
在上下支撑部件54、56上,设置通过吸入口160、161分别与上下部气缸38、40的内部连通的吸入通路58、60。此外,上部支撑部件54,与上部气缸38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面)的一部分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作为壁的盖封闭该凹陷部而形成的所述的排出消音室62。即,排出消音室62被形成该排出消音室62的作为壁的上部盖66封闭。
在排出消音室62的下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排出口39的排出阀127。该排出阀127用由纵长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构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该排出阀127的上侧配置作为排出阀抑制板的未图示的背衬阀,其被安装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另外,排出阀127的一侧与排出口39密封抵接,同时另一侧通过铆钉等固定在与排出口39具有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上部支撑部件54的安装孔上。
另外,在上部气缸38内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从图1的下方上推封闭排出口39的排出阀127,打开排出口39,使其排向排出消音室62。此时,由于排出阀127被沿着另一侧固定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所以与排出口39抵接的一侧上翘,与控制排出阀127的开度的未图示的背衬阀抵接。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127就脱离背衬阀,封闭排出口39。
另一方面,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与下部气缸40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下面)的一部分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作为壁的盖封闭该凹陷部而形成的所述的排出消音室64。即,排出消音室64被形成该排出消音室64的作为壁的下部盖68封闭。
此外,在排出消音室64的上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排出口40的排出阀128。该排出阀128用由纵长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构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该排出阀128的下侧配置作为排出阀抑制板的未图示的背衬阀,安装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另外,排出阀128的一侧与排出口41密封抵接,同时另一侧通过铆钉等固定在与排出口41具有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下部支撑部件56的安装孔上。
另外,在下部气缸40内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从图1的上方压下封闭排出口41的排出阀128,打开排出口41,使其排向排出消音室64。此时,由于排出阀128被沿着另一侧固定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所以与排出口41抵接的一侧翘曲,与控制排出阀128的开度的未图示的背衬阀抵接。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128就脱离背衬阀,封闭排出口41。
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消音室62和密封容器12内通过贯通上部盖66的孔120连通,从此处,向密封容器12内排出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62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
此外,在密封容器12的容器本体12A的侧面上,在与上下支撑部件54、56的吸入通路58、60、电动单元14的上侧对应的位置上,分别焊接固定衬套141、142及143。衬套141和142上下邻接。
另外,在衬套141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上部气缸38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一端与上部支撑部件54的吸入通路58连通。该制冷剂导入管92通过密封容器12的外侧,到达被焊接固定在与容器本体12A的侧面的排出消音室64对应的位置上的未图示的衬套,另一端插入连接在该衬套内,与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消音室64连通。
此外,在衬套142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下部气缸40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与下部支撑部件56的吸入通路60连通。此外,在衬套143内插入制冷剂排出管96,该制冷剂排出管96的一端与密封容器12内连通。
另外,在旋转压缩机10上,形成本发明的连通路100。该连通路100,是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通路。本实施例的连通路100,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口161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口160。此处,所谓所述中间压的区域,是从被处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阀128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下滚柱48、下翼片52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存在排出口41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高压室侧),经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消音室64,到被处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阀127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上滚柱46、上翼片50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存在吸入口16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工序区域(即,到此时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低压室侧)的区域。
此外,所谓所述低压的区域,是从被处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阀128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下滚柱48、下翼片52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存在吸入口161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低压室侧),其以上的制冷剂上游侧的区域,如果旋转压缩机10是单体,是到制冷剂导入管94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高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因此,所谓高压区域,是从被处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阀127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上滚柱46、上翼片50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存在排出口39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高压室侧)的区域,经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消音室62,其以下的制冷剂下游侧的区域,如果旋转压缩机10是单体,是到制冷剂排出管96的区域。
另一方面,所述连通路100,如图6所示,由形成在上部气缸38及中间隔板36的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第1通路110、和与该第1通路110连通地形成在下部气缸40内的收纳室112、和形成在下部气缸40内的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第2通路114构成。第1通路110,是连通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侧即吸入口160和收纳室112的通路,一端与吸入口160连通,另一端与收纳室112的一方的面(上面)连通。此外,第2通路114,是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侧即吸入口161和收纳室112的通路,一端与收纳室112的另一方的面(下面)连通,另一端与吸入口161连通。
所述收纳室112,是在下部气缸40内形成在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圆筒状的空间,在该收纳室112内沿着该空间内上下移动自如地收纳开闭连通路100的阀装置117。阀装置117,由呈断面字状的密封部117A和一端安装在该密封部117的内部的弹簧部件117B构成。密封部117A呈纵长圆筒状,内部形成可收纳弹簧部件117B的空间。此外,与密封部117A的安装弹簧部件117B的一侧的相反侧(上侧)形成平坦面,在该面被收纳在收纳室112内时,位于该收纳室112的一方的面侧(上面侧),可开闭地封闭该收纳室112和第1通路110。此外,成为下部开口的前端的边缘部117C,如图7~图8所示,在径向形成槽118。通过该槽118,在密封部117A位于收纳室112内的另一端侧即另一方的面(下面)的状态下,即,在边缘部117C与下面抵接的状态下,可连通第2通路114和收纳室112。
此外,形成密封部117A的水平方向(径向)的尺寸LA,小于收纳室112的水平方向(径向)的尺寸LB(见图7所示)。因此,在密封部117A被收纳在收纳室112内的状态下,在该密封部117A和收纳室112的之间,在水平方向(径向)形成规定的间隙。
所述弹簧部件117B,是从第2通路114侧向第1通路110侧的方向(在图6中为上方向)具有规定的弹力的弹性部件,通常使密封部117A向第1通路110方向(上方)作用力。该弹簧部件117B的弹力,在从阀装置117的上侧施加的中间压和从下侧施加的低压的压力差低于规定的压力差的情况下(低于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相对于该中间压对下侧的作用力,低压和弹性部件的和,即对上侧的作用力一方增大,如果从阀装置117的上侧施加的中间压和从下侧施加的低压的压力差达到规定的压力差以上(如果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设定成中间压对下侧的作用力大于低压和弹性部件的和,即对上侧的作用力。另外,所述规定的上限值,可在3.5MPa乃至6.0MPa的范围内,根据该旋转压缩机10的使用用途或种类等适宜设定。例如,在将旋转压缩机10用作热水器的情况下,如果所述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上升到5.0MPa,由于有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发生压力逆转、或两压力大致相同,产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翼片50的翼片跳动的顾虑,所以将上限值设定为低于5.0MPa的压力(例如将上限值设定为4.5MPa)。
另外,对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即上面(密封部117A侧)施加经由第1通路110来到吸入口160内的中间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此外,对阀装置117的另一方的面即下面(弹簧部件117B侧),经由第2通路114施加吸入口161内的低压(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
另外,阀装置117,以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100的方式构成。具体是,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17,以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即上面(密封部11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的压力差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连通路100就开通的方式构成。另外,所述规定的上限值,能以为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压力的方式预先设定。
即,由于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吸入口161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预先设定的所述规定的上限值,就通过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压缩弹簧部件117B,所以阀装置117向收纳室112的另一端侧移动。此时,由于因所述的槽118不能封闭第2通路114和收纳室112,所以经由该收纳室112连通第1通路110和第2通路114,开通连通路100。由此,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口160,经由第1通路110、收纳室112、第2通路114,流入吸入口161。
如此,在施加给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吸入口161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由于开通连通路100,所以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以下,按以上的构成说明旋转压缩机10的工作。如果经由接线柱20及未图示的配线向电动单元14的定子线圈28通电,电动单元14就起动,转子24旋转。通过该旋转,上下滚柱46、48嵌合在与旋转轴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42、44内,在下部气缸38、40内偏心旋转。
由此,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4及形成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的吸入通路60,从吸入口161吸入下部气缸40的低压室侧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下滚柱48和下翼片52的工作被压缩,如果达到中间压,就推压封闭排出口39的排出阀128,打开排出口41,向排出消音室64内排出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排到排出消音室64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与该排出消音室64内连通的制冷剂导管92,经由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的吸入通路58,从吸入口160被吸入上部气缸38的低压室侧。
此时,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压力差低于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通过弹簧部件117B的作用力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向上侧推阀装置117(密封部117A),使其位于收纳室112的一端侧(下侧)。因此,由于通过该阀装置117的密封部117A封闭收纳室112的上面,所以第1通路110和第2通路114不连通,即,由于是封闭连通路100的状态,所以排到排出消音室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2及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的吸入通路58,从吸入口160全部被吸入上部气缸38的低压室侧。
吸入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上滚柱46和上翼片50的工作,进行第2次的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由此,由于开通设在排出消音室62内的排出阀127,排出消音室62和排出口39连通,所以从上部气缸38的高压室侧,通过排出口39内,向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的排出消音室62排出制冷剂气体。另外,排到排出消音室62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该排出消音室62,经由形成在上部盖66上的孔120,向密封容器12内排出。由此,密封容器12内达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
排到密封容器12内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动单元14的间隙,向密封容器12的上侧移动,从与该密封容器12的上侧连接的制冷剂排出管96,向旋转压缩机10的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相加向一方(上方)推阀装置117的弹簧部件117B的作用力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的作用力,向另一方(下方)推阀装置117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的作用力增大,所以弹簧部件117B被压缩,阀装置117向收纳室112的另一端侧(下侧)移动,经由收纳室112连通第1通路110和第2通路114。
由此,从吸入口160,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通路110、收纳室112和第2通路114,流入吸入口161。因此,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口161(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吸入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
由此,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中间压)降低,由于如果上述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小于规定的上限值,阀装置117(密封部117A)就返回到收纳室112的一端侧(上侧),所以通过该阀装置117的一面(上面),封堵第1通路110,封闭连通路100。
如此,在施加给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吸入口161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由于通过开通连通路100,在中间压达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以前开通连通路100,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吸入口161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所以能够时常将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设定在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
由此,由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不会高于作为上翼片50的背压施加的密封容器12内的高压(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能够时常将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设定在上翼片52的收纳部70A的压力以下,所以通过施加给该收纳部70A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和弹簧74的作用力,能够未然地避免产生上翼片52的翼片跳动的不良现象,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稳定的运转状况。另外,由于作为如前所述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翼片52的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所以通过降低该中间压,能够消除下翼片52对下滚柱48的作用力过剩、下翼片52破损、或严重磨损的不良现象。
此外,由于通过向低压的区域即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口161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总之,根据本发明,能够未然地避免第2旋转压缩单元34陷入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能够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10的稳定的运转。
(实施例2)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实施例1)中,在旋转压缩机10的密封容器12内形成连通路100,连通吸入口161和吸入口160,但本发明的连通路100也不局限于该位置,只要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低压的区域就可以,例如,也可以形成在密封容器12的外部。图9及图10表示此时的一例。另外,在图9及图10中,对于附加与图1乃至图8相同的符号的部分,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效果,省略说明。
在此种情况下,连通路200,以通过阀装置117可开闭地连通制冷剂导入管92和制冷剂导入管94的方式构成。连通路200,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是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通路。该连通路200,如图9所示,由形成在连通制冷剂导入管94和制冷剂导入管92的配管220内的、一端(上端)与制冷剂导入管92连通的第1通路210、和一面(上面)与该第1通路210的另一端(下端)连通的收纳室212、和一端与收纳室212的另一面(下面)连通,另一端与制冷剂导入管94连通的第2通路214构成。另外,在收纳室212中上下移动自如地收纳阀装置117。另外,阀装置117的结构,由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对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即上面(密封部117A侧)施加经由第1通路210来到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此外,对阀装置117的另一方的面即下面(弹簧部件117B侧)经由第2通路214施加制冷剂导入管94内的低压(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
另外,阀装置117,以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200的方式构成。具体是,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17,以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的压力差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连通路就开通的方式构成。
即,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4的低压的压力差为预先设定的、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压力,由于就通过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阀装置117向收纳室212的另一端侧(下侧)移动。此时,由于因所述的槽118不能封闭第2通路214和收纳室212,所以经由该收纳室212连通第1通路210和第2通路214,开通连通路200。由此,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导入管92,经由第1通路210、收纳室212、第2通路214,流入连通路200。
如此,在施加给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4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由于通过开通连通路200,所以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与上述实施例同样,能够时常将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设定在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的压力。
因此,由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不会高于作为上翼片50的背压施加的密封容器12内的高压(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能够时常将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设定在上翼片52的收纳部70A的压力以下,所以通过施加给该收纳部70A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和弹簧74的作用力,能够未然地避免产生上翼片52的翼片跳动的不良现象,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稳定的运转状况。
此外,由于通过向低压的区域即制冷剂导入管94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32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使用的阀装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构成,只要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开通连通路,怎样的形状都可以。
(实施例3)
图11是作为本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3实施例,表示具备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内部中间压型多段(2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10的纵断面侧视图。另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部支撑部件56的底视图与图2相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部支撑部件54的俯视图(安装有上部盖的状态)与图3相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部气缸40的底视图与图4相同,用于构成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作为气缸的上部气缸38的俯视图与图5相同。
在图11中,实施例的旋转压缩机10,是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中吸引、压缩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排出的内部中间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该旋转压缩机10,由在密封容器12内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单元14、和该电动单元14驱动的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组成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8构成。
密封容器12,由以底部作为油槽收纳电动单元14和旋转压缩机构部18的容器本体12A、和封闭该容器本体12A的上部开口的大致碗口状的端盖(盖体)12B构成,并且在该端盖12B的上面形成圆形的安装孔12D,在该安装孔12D上安装用于向电动单元14供电的接线柱(省略配线)20。
所述电动单元14,由沿着密封容器12的内周面环状焊接固定的定子22、和在该定子的内侧相隔微小间隔地插入设置的转子24构成,该转子24被固定在通过中心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6上。
所述定子22,具有叠层环状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叠层体26、和利用直绕(集中绕组)方式卷绕在该叠层体26的齿部上的定子线圈28。转子24也与定子22同样由电磁钢板的叠层体30形成。
此外,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18,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和夹持在两旋转压缩单元32、34之间的中间隔板36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旋转压缩单元32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下侧,第2旋转压缩单元34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上侧。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由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下面的下部气缸40、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14的旋转轴16上的偏心部44内,在下部气缸40内偏心旋转的下滚柱48、和与该下滚柱48抵接,将下部气缸40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下翼片52、和封闭下部气缸40的下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16的轴承的下部支撑部件56构成。
此处,所谓所述下部气缸40内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52、下滚柱48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161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52、下滚柱48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41的区域。
另外,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由被配置在中间隔板36的上面的,用于构成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作为气缸的上部气缸38、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14的旋转轴16上的偏心部42内,在上部气缸38内偏心旋转的作为滚柱的上滚柱46、和与该上滚柱46抵接,将上部气缸38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作为翼片的上翼片50、和封闭上部气缸38的上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16的轴承的上部支撑部件54构成。此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偏心部44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偏心部42,被设置成在各气缸38、40内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另外,所谓所述上部气缸38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50、上滚柱46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160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50、上滚柱46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39的区域。
在上下部气缸38、40内形成用于收纳翼片50、52的导槽70、72,在各导槽70、72的外侧,即翼片50、52的背面侧,形成收纳作为弹簧部件的弹簧74、76的收纳部70A、72A(背压室)。该弹簧74、76与翼片50、52的背面侧端部抵接,通常使翼片50、52向滚柱46、48侧作用力。另外,收纳部70A在导槽70侧和密封容器12(容器本体12A)侧开口,在收纳在收纳部70A、72A的弹簧74、76的密封容器12侧设置未图示的插销,起到弹簧74、76的防脱的作用。此外,在弹簧74的插销的圆周面上,安装未图示的O型环,以密封该插销和收纳部70A的内面间,形成密封容器12内的压力不流入该收纳部70A内的构成。
此外,收纳部70A,经由未图示的连通路与后述的排出消音室62连通,对该收纳部70A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62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侧压力)。即,对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翼片50,作为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
另一方面,不密封弹簧76的插销的圆周面,由此,对收纳部72A施加密封容器12内的中间压(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2内的压力)。即,对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下翼片52,作为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
在上下支撑部件54、56上,设置通过吸入口160、161分别与上下部气缸38、40的内部连通的吸入通路58、60。此外,上部支撑部件54,与上部气缸38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面)的一部分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作为壁的盖封闭该凹陷部而形成的所述的排出消音室62。即,排出消音室62被形成该排出消音室62的作为壁的上部盖66封闭。
在排出消音室62的下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排出口39的排出阀127。该排出阀127用由纵长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构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该排出阀127的上侧配置作为排出阀抑制板的未图示的背衬阀,其被安装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另外,排出阀127的一侧与排出口39密封抵接,同时另一侧通过铆钉等固定在与排出口39具有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上部支撑部件54的安装孔上。
另外,在上部气缸38内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从图11的下方上推封闭排出口39的排出阀127,打开排出口39,使其排向排出消音室62。此时,由于排出阀127被沿着另一侧固定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所以与排出口39抵接的一侧上翘,与控制排出阀127的开度的未图示的背衬阀抵接。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127就脱离背衬阀,封闭排出口39。
另一方面,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与下部气缸40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下面)的一部分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作为壁的盖封闭该凹陷部形成的排出消音室64。即,排出消音室64被形成该排出消音室64的作为壁的下部盖68封闭。
此外,在排出消音室64的上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排出口40的排出阀128。该排出阀128用由纵长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构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该排出阀128的下侧配置作为排出阀抑制板的未图示的背衬阀,安装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另外,排出阀128的一侧与排出口41密封抵接,同时另一侧通过铆钉等固定在与排出口41具有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下部支撑部件56的安装孔上。
另外,在下部气缸40内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从图11的上方压下封闭排出口41的排出阀128,打开排出口41,使其排向排出消音室64。此时,由于排出阀128被沿着另一侧固定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所以与排出口41抵接的一侧翘曲,与控制排出阀128的开度的未图示的背衬阀抵接。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128就脱离背衬阀,封闭排出口41。
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消音室64和密封容器12内,通过贯通下部支撑部件56、下部气缸40、中间隔板36、上部气缸38、上部支撑部件54、上部盖66的未图示的孔120连通,从此处,向密封容器12内排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此外,在密封容器12的容器本体12A的侧面上,在与上下支撑部件54、56的吸入通路58、60、上部支撑部件54的吸入通路58的相反侧、转子24的下侧(电动单元14的正下)对应的位置上,分别焊接固定衬套141、142、143及144。衬套141和142上下邻接,同时衬套143位于衬套141的大致对角线上。
另外,在衬套141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上部气缸38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一端与上部支撑部件54的吸入通路58连通。该制冷剂导入管92通过密封容器12的外侧,到达衬套144,另一端插入连接在该衬套144内,与密封容器12内连通。
此外,在衬套142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下部气缸40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与下部支撑部件56的吸入通路60连通。此外,在衬套143内插入制冷剂排出管96,该制冷剂排出管96的一端与密封容器12内连通。
另外,在旋转压缩机10上,形成本发明的连通路100。该连通路100,是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通路。本实施例的连通路100,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口161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口160。此处,所谓所述中间压的区域,是从被处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阀128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下滚柱48、下翼片52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存在排出口41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高压室侧),经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消音室64,到被处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阀127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上滚柱46、上翼片50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存在吸入口16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工序区域(即,到此时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低压室侧)的区域。
此外,所谓所述低压的区域,是从被处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阀128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下滚柱48、下翼片52和下部气缸40围住的存在吸入口161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低压室侧),其以上的制冷剂上游侧的区域,如果旋转压缩机10是单体,是到制冷剂导入管94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高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因此,所谓高压区域,是从被处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阀127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上滚柱46、上翼片50和上部气缸38围住的存在排出口39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高压室侧),经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消音室62,其以下的制冷剂下游侧的区域,如果旋转压缩机10是单体,是到制冷剂排出管96的区域。
另一方面,所述连通路100,如图12所示,由形成在上部气缸38及中间隔板36的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第1通路110、和与该第1通路110连通地形成在下部气缸40内的收纳室112、和形成在下部气缸40内的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第2通路114构成。第1通路110,是连通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侧即吸入口160和收纳室112的通路,一端与吸入口160连通,另一端与收纳室112的一方的面(上面)连通。此外,第2通路114,是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侧即吸入口161和收纳室112的通路,一端与收纳室112的另一方的面(下面)连通,另一端与吸入口161连通。
所述收纳室112,是在下部气缸40内形成在轴心方向(上下方向)的圆筒状的空间,在该收纳室112内沿着该空间内上下移动自如地收纳开关连通路100的阀装置117。阀装置117,由呈断面字状的密封部117A和一端安装在该密封部117的内部的弹簧部件117B构成。密封部117A呈纵长圆筒状,在内部形成可收纳弹簧部件117B的空间。此外,与密封部117A的安装弹簧部件117B的一侧的相反侧(上侧)为平坦面,在该面被收纳在收纳室112内时,位于该收纳室112的一方的面侧(上面侧),可开闭地封闭该收纳室112和第1通路110。此外,成为下部开口的前端的边缘部117C,如图7乃至图8所示,在径向形成槽118。通过该槽118,在密封部117A位于收纳室112内的另一端侧即另一方的面(下面)的状态下,即,在边缘部117C与下面抵接的状态下,第2通路114和收纳室112连通。
此外,密封部117A的水平方向(径向)的尺寸LA,小于收纳室112的水平方向(径向)的尺寸LB(见图7所示)。因此,在密封部117A被收纳在收纳室112内的状态下,在该密封部117A和收纳室112的之间,在水平方向(径向)形成规定的间隙。
所述弹簧部件117B,是从第2通路114侧向第1通路110侧的方向(在图12中为上方向)具有规定的弹力的弹性部件,通常使密封部117A向第1通路110方向(上方)作用力。该弹簧部件117B的弹力,在从阀装置117的上侧施加的中间压和从下侧施加的低压的压力差低于规定的压力差的情况下(低于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相对于该中间压对下侧的作用力,低压和弹性部件的和,即对上侧的作用力一方增大,如果从阀装置117的上侧施加的中间压和从下侧施加的低压的压力差达到规定的压力差以上(如果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设定成中间压对下侧的作用力大于低压和弹性部件的和,即对上侧的作用力。另外,所述规定的上限值,可在3.5MPa乃至6.0MPa的范围内,根据该旋转压缩机10的使用用途或种类等适宜设定。例如,在将旋转压缩机10用作热水器的情况下,如果所述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上升到5.0MPa,由于有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发生压力逆转、或两压力大致相同,产生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翼片50的翼片跳动的顾虑,所以将上限值设定为低于5.0MPa的压力(例如将上限值设定为4.5MPa)。
另外,对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即上面(密封部117A侧),施加经由第1通路110来到吸入口160内的中间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此外,对阀装置117的另一方的面即下面(弹簧部件117B侧),经由第2通路114施加吸入口161内的低压(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
另外,阀装置117,以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100的方式构成。具体是,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17,以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的压力差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连通路就开通的方式构成。另外,所述规定的上限值,能以为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压力的方式预先设定。
即,由于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吸入口161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预先设定的所述规定的上限值,就通过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压缩弹簧部件117B,所以阀装置117向收纳室112的另一端侧移动。此时,由于因所述的槽118不能封闭第2通路114和收纳室112,所以经由该收纳室112连通第1通路110和第2通路114,开通连通路100。由此,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口160,经由第1通路110、收纳室112、第2通路114,流入吸入口161。
如此,由于在施加给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吸入口161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100,所以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以下,按以上的构成说明旋转压缩机10的工作。如果经由接线柱20及未图示的配线向电动单元14的定子线圈28通电,电动单元14就起动,转子24旋转。通过该旋转,上下滚柱46、48嵌合在与旋转轴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42、44内,在下部气缸38、40内偏心旋转。
由此,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4及形成在下部支撑部件56上的吸入通路60,从吸入口161吸入下部气缸40的低压室侧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下滚柱48和下翼片52的工作被压缩,如果达到中间压,就推压封闭排出口39的排出阀128,打开排出口41,向排出消音室64内排出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排到排出消音室64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该排出消音室64,经由未图示的孔,被排到密封容器12内。由此,密封容器12内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侧压力即中间压。排到密封容器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衬套144出来,经由制冷剂导管92及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的吸入通路58,从吸入口160被吸入上部气缸38的低压室侧。
此时,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压力差低于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通过弹簧部件117B的作用力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向上侧推阀装置117(密封部117A),使其位于收纳室112的一端侧(下侧)。因而,由于通过该阀装置117的密封部117A封闭收纳室112的上面,从而是第1通路110和第2通路114不连通,即封闭连通路100的状态,所以排到排出消音室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衬套144出来,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2及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的吸入通路58,可从吸入口160全部被吸入上部气缸38的低压室侧。
吸入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上滚柱46和上翼片50的工作,进行第2次的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由此,由于开放设在排出消音室62内的排出阀127,排出消音室62和排出口39连通,所以可从上部气缸38的高压室侧,通过排出口39内,向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54上的排出消音室62排出制冷剂气体。另外,排到排出消音室62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该排出消音室62,可经由制冷剂排出管96,向旋转压缩机10的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相加向一方(上方)推阀装置117的弹簧部件117B的作用力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的作用力,向另一方(下方)推阀装置117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的作用力增大,所以弹簧部件117B被压缩,阀装置117向收纳室112的另一端侧(下侧)移动,经由收纳室112连通第1通路110和第2通路114。
由此,从吸入口160,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通路110、收纳室112和第2通路114,流入吸入口161。因此,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口161(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吸入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
由此,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中间压)下降,由于如果上述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小于规定的上限值,阀装置117(密封部117A)就返回到收纳室112的一端侧(上侧),所以通过该阀装置117的一面(上面),封堵第1通路110,封闭连通路100。
如此,在施加给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吸入口160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吸入口161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由于通过开通连通路100,在中间压达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以前开通连通路100,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吸入口161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所以能够时常将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设定在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的压力。
由此,由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不会高于作为上翼片50的背压施加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能够时常将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设定在上翼片52的收纳部70A的压力以下,所以通过施加给该收纳部70A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和弹簧74的作用力,能够未然地避免产生上翼片52的翼片跳动的不良现象,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稳定的运转状况。
此外,由于通过向低压的区域即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口161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总之,根据本发明,能够未然地避免第2旋转压缩单元34陷入不稳定的运转状况的不良现象,能够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10的稳定的运转。
(实施例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实施例3)中,在旋转压缩机10的密封容器12内形成连通路100,连通吸入口161和吸入口160,但本发明的连通路100也不局限于该位置,只要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低压的区域就可以,例如,也可以形成在密封容器12的外部。图13及图14表示此时的一例。另外,在图13及图14中,对于附加与图1乃至图12相同的符号的部分,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因此省略说明。
在此种情况下,连通路200,以通过阀装置117可开闭地连通制冷剂导入管92和制冷剂导入管94的方式构成。连通路200,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是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通路。该连通路200,如图13所示,由形成在连通制冷剂导入管94和制冷剂导入管92的配管220内的、一端(上端)与制冷剂导入管92连通的第1通路210、和在该第1通路210的另一端(下端)连通一面(上面)的收纳室212、和一端与收纳室212的另一面(下面)连通,另一端与制冷剂导入管94连通的第2通路214构成。另外,在收纳室212中上下移动自如地收纳阀装置117。另外,阀装置117的结构,由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以省略说明。
另外,对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即上面(密封部117A侧),施加经由第1通路210来到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此外,对阀装置117的另一方的面即下面(弹簧部件117B侧),经由第2通路214施加制冷剂导入管94内的低压(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
另外,阀装置117,以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200的方式构成。具体是,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17,其构成是,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的压力差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以上,连通路就开通。
即,由于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4的低压的压力差为预先设定的、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压力,就通过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阀装置117向收纳室212的另一端侧(下侧)移动。此时,由于因所述的槽118不能封闭第2通路214和收纳室212,所以经由该收纳室212连通第1通路210和第2通路214,开通连通路200。由此,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导入管92,经由第1通路210、收纳室212、第2通路214,流入连通路200。
如此,由于在施加给阀装置117的一方的面(密封部117A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间压、和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7B侧)的来自制冷剂导入管94的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连通路200,所以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由此,与上述实施例同样,能够时常将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设定在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的压力。
因而,由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不会高于作为上翼片50的背压施加的密封容器12内的高压(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能够时常将上部气缸38内的压力设定在上翼片52的收纳部70A的压力以下,所以通过施加给该收纳部70A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和弹簧74的作用力,能够未然地避免产生上翼片52的翼片跳动的不良现象,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稳定的运转状况。
此外,由于通过向低压的区域即制冷剂导入管94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32压缩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3及实施例4中使用的阀装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只要在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中间压达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开通连通路,怎样的形状都可以。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旋转压缩机10,采用2段压缩式的旋转压缩机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具有3段、或其以上段的旋转压缩单元的内部中间压型的旋转压缩机。
(实施例5)
图15是作为本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5实施例,具有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内部中间压型多段(2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1010的纵断面侧视图,图16及图17是图1的旋转压缩机101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翼片1050部分的放大纵断面侧视图。
在各图中,实施例的旋转压缩机1010,是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中吸引、压缩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排出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该旋转压缩机1010,由在密封容器1012内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单元1014、和该电动单元1014驱动的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组成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构成。
密封容器1012,由以底部作为油槽收纳电动单元1014和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的容器本体1012A、和封闭该容器本体1012A的上部开口的大致碗口状的端盖(盖体)1012B构成,并且在该端盖1012B上面形成圆形的安装孔1012D,在该安装孔1012D上安装用于向电动单元1014供电的接线柱(省略配线)1020。
所述电动单元1014,由沿着密封容器1012的内周面环状焊接固定的定子1022、和在该定子1022的内侧相隔微小间隔地插入设置的转子1024构成,该转子1024被固定在通过中心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016上。
所述定子1022,具有叠层环状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叠层体1026、和利用直绕(集中绕组)方式卷绕在该叠层体1026的齿部上的定子线圈1028。此外,转子1024也与定子1022同样用电磁钢板的叠层体1030形成。
此外,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和夹持在两旋转压缩单元1032、1034之间的中间隔板1036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配置在中间隔板1036的下侧,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配置在中间隔板1036的上侧。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由配置在中间隔板1036的下面的下部气缸1040、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1014的旋转轴1016上的偏心部1044内,在下部气缸1040内偏心旋转的下滚柱1048、和与该下滚柱1048抵接,将下部气缸1040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下翼片(未图示)、和封闭下部气缸1040的下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1016的轴承的下部支撑部件1056构成。此处,所谓所述下部气缸1040内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下滚柱1048和下部气缸1040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1161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下滚柱1048和下部气缸1040围住的空间,存在排出口(未图示)的区域。
另外,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被配置在中间隔板1036的上面,由用于构成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作为气缸的上部气缸1038、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1014的旋转轴1016上的偏心部1042内,在上部气缸1038内偏心旋转的作为滚柱的上滚柱1046、和与该上滚柱1046抵接,将上部气缸1038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作为翼片的上翼片1050、和封闭上部气缸1038的上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1016的轴承的上部支撑部件1054构成。此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偏心部1044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偏心部1042,被设置成在各气缸1038、1040内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另外,所谓所述上部气缸1038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1050、上滚柱1046和上部气缸1038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未图示)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1050、上滚柱1046和上部气缸1038围住的空间,存在排出口(未图示)的区域。
在上下部气缸1038、1040内形成用于分别收纳上翼片1050、下翼片的导槽1070(只示出上翼片1050的导槽),在各导槽1070的外侧,即翼片1050的背面侧,形成作为收纳弹簧部件的弹簧1074的收纳部的背压室1070A。该弹簧1074与翼片1050的背面侧端部抵接,通常使翼片1050向滚柱1046侧作用力。另外,收纳部1070A在导槽1070侧和密封容器1012(容器本体1012A)侧开口,在收纳在背压室1070A中的弹簧1074的密封容器1012侧设置插销1075,起到弹簧1074的防脱的作用(至此下翼片也同样)。此外,在弹簧1074的插销1075的圆周面上,安装未图示的O型环,以密封该插销1075和背压室1070A的内面间,形成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不流入该背压室1070A内的构成。
此外,背压室1070A,经由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内的压力通路1100,与后述的排出消音室1062连通,向该背压室1070A供给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PH(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1062内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侧压力)。即,可对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上翼片1050,作为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
另外,不密封下翼片的弹簧的插销的圆周面,由此,向翼片的背压室供给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PM(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排出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即,可对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下翼片,作为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排出侧压力即中间压。
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下部支撑部件1056上,设置吸入通路1162(只示出下部支撑部件1056、下部气缸1040),其通过形成在上下部气缸1038、1040上的吸入口1161分别与上下部气缸1038、1040的内部连通。此外,上部支撑部件1054,与上部气缸1038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面)的一部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上部盖1066封闭该凹陷部而形成的所述的排出消音室1062。
在排出消音室1062的下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上部气缸1038的排出口的排出阀1127(如在后述的实施例6中说明的图18所示)。另外,在上部气缸1038内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图1的下方上推封闭排出口的排出阀1127,打开排出口,使其向排出消音室1062排出。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1127就封闭排出口。
另外,下部支撑部件56,与下部气缸1040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下面)的一部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下部盖1068封闭该凹陷部形成的排出消音室1064。在该排出消音室1064的上面也设置与排出消音室1062时同样的排出阀,可开闭地封闭下部气缸1040的排出孔。另外,在下部气缸1040内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图15的上方压下封闭排出口的排出阀,打开排出口,使其向排出消音室1064排出。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就封闭排出口。
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排出消音室1064和密封容器1012内,通过贯通下部支撑部件1056、下部气缸1040、中间隔板1036、上部气缸1038、上部支撑部件1054、上部盖1066的未图示的孔连通,从此处,向密封容器1012内的空间(电动单元1040或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以外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空间)排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10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此外,在密封容器1012的容器本体1012A的侧面上,在与下部支撑部件1056、上部支撑部件1054的吸入通路1162(只示出下部支撑部件)、上部支撑部件1054的吸入通路的相反侧、转子1024的下侧(电动单元1014的正下)对应的位置上,分别焊接固定衬套1141、1142、1143及1144。衬套1141和1142可左右稍微移动,上下邻接,同时衬套1143位于衬套1141的大致对角线上。
另外,在衬套1141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上部气缸1038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1092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1092的一端与上部气缸1038的吸入通路连通。该制冷剂导入管1092通过密封容器1012的外侧,到达衬套1144,另一端插入连接在该衬套1144内,与密封容器1012内连通。
此外,在衬套1142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下部气缸1040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1094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1094的一端与下部气缸1040的吸入通路1162连通。从制冷剂导入管1094,经由吸入通路1162到达吸入口1161的经路成为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制冷剂吸入侧。此外,在衬套1143内插入制冷剂排出管1096,该制冷剂排出管1096的一端与排出消音室1062连通。
下面,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连通路1101和阀装置1102。在处于与上部气缸1038的背压室1070A下方对应的位置的下部气缸1040内,形成阀收纳室1103,在吸入口1161的跟前封闭该阀收纳室1103的内侧端,外侧端在密封容器1012内开口。另外,在该吸入口1161内移动自如地(在下部气缸1040的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地)收纳阀装置1102,在面对密封容器1012内的该阀装置1102的一方的面(外侧面)和密封容器1012的容器本体1012A之间夹设弹簧部件1104(弱弹簧)。另外,由于该弹簧部件1104通常以向阀收纳室1103的进深方向(下部气缸1040的内侧方向)移动的方式用比较弱的力作用,所以,由此能够对阀装置1102的一方的面施加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和弹簧部件1104的作用力。
在阀收纳室1103的底面上,形成贯通到下部气缸1040的下面的第1连通孔1106,在处于与该连通孔1106对应的位置的下部支撑部件1056的上面形成连通槽1107。该连通槽1107连通连通孔1106的下端开口和吸入通路1162(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制冷剂吸入侧)。此外,连通孔1106的上端开口形成通过阀装置1102的移动可由该阀装置1102开闭的构成。另外,通过这些阀收纳室1103、连通孔1106及连通槽1107,构成连通路1101。
另一方面,在处于与上部气缸1038的背压室1070A对应的位置的中间隔板1036上,贯通形成第2连通孔1108,另外,在处于与该连通孔1108的下端开口对应的位置的下部气缸1040上形成第3连通孔1109,其到达阀收纳室1103内的内端部。通过连通孔1108、1109,背压室1070A内与阀收纳室1103的内端部连通,可对阀装置1102的另一方的面(内侧面)施加外加给背压室1070A内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
另外,阀装置1102,以在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排出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例如达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以上的时候,或为达到该高压以前的规定的压力的时候,开通连通路1100的方式构成。具体是,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102,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性部件1104侧)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力PM),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里侧的面)的背压室1070A内的压力(上翼片1050的背也)即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消音室1062内的压力(高压PH)以上的时候,开通连通路1101。
即,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弹性部件1104侧)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即中间压力PM,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里侧)的背压室1070A内的高压PH以上,就通过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向内方(里侧)推入阀装置1102,阀装置1102的外侧端相对于连通孔1106的上端开口向阀收纳室1103的里侧移动(图17)。由此,经由连通路1101(阀收纳室1103、连通孔1106、连通槽1107),连通密封容器1012内的空间和吸入通路1162,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可流入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吸入通路1162(制冷剂吸入侧)。
如此,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性部件1104侧)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力PM(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排出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里侧)的背压室1070A内的高压PH(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消音室1062内的压力)以上的时候,通过开通连通路1101,能够从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下部气缸1040的吸入通路1162,向吸入口1161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此处,上下部气缸1038、1040的上翼片1050和下翼片(未图示),以从上看上翼片1050向左侧移动,下翼片向右侧移动的方式配置。此外,排出口及吸入口分别与上述翼片的两侧邻接地形成,但在本发明中,对于上部气缸1038,从上看在翼片1050的右侧形成吸入口,在左侧形成排出口,在下部气缸1040中,从上看在下翼片的左侧形成吸入口1161,在右侧形成排出口。
另外,上部气缸1038的背压室1070A、和下部气缸1040的阀收纳室1103、下部支撑部件1056的吸入通路1162,上下(在旋转轴1016的轴向)并排地配置(图16)。另外,由于作为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制冷剂吸入侧,通过连通孔1106和连通槽1107使阀收纳室1103与连通路1162连通,所以各连通孔1108、1109、1106及连通槽1107,可分别以最短的距离使背压室1070A和阀收纳室1103、阀收纳室1103和吸入通路1162连通。此外,由于能通过使阀收纳室1103的外侧端在密封容器1012内开口,构成连通路1101,所以通过这些构成,可尽量简化用于连通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内的连通路1101、或背压室1070A和阀收纳室1103的结构。因而,能够将用于形成向制冷剂吸入侧(低压)放出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中间压)的结构的生产成本抑制在最低限。
以下,按以上的构成说明旋转压缩机1010的工作。如果经由接线柱1020及未图示的配线向电动单元1014的定子线圈1028通电,电动单元1014就起动,转子1024旋转。通过该旋转,上下滚柱1046、1048嵌合在与旋转轴10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1042、1044内,在下部气缸1038、1040内偏心旋转。
由此,经由制冷剂导入管1094及吸入通路1161,从吸入口1161被吸入下部气缸1040的低压室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下滚柱1048和下翼片的工作被压缩,如果达到中间压,就推压封闭排出口的排出阀,打开排出口,向排出消音室1064内排出该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排到排出消音室1064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该排出消音室1064,经由未图示的孔,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由此,密封容器1012内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制冷剂排出侧压力即中间压(PM)。此时,在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中间压PM,低于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经由排出消音室1062内供给背压室1070A的高压PH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阀装置1102,被背压室1070A内的制冷剂的高压推压,位于连通孔1106上。因而,连通孔1106的上端开口被阀装置1102封闭,由于是封闭连通路1101的状态,所以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气体不会流入吸入通路1162。
排到该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衬套1144出来,经由制冷剂导管1092及形成在气缸1038上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从吸入口被吸入到上部气缸1038的低压室。吸入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上滚柱1046和上翼片1050的工作,被进行第2次的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由此,由于开通设在排出消音室1062内的排出阀1127,排出消音室1062和排出口连通,所以从上部气缸1038的高压室,通过排出口内,向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上的排出消音室1062排出。排到排出消音室1062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制冷剂排出管1096,被向旋转压缩机1010的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如果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的压力(中间压PM),达到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经由排出消音室1062供给收纳室1070A的高压PH以上,如图17所示,阀装置1102,被施加给一方的面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推入,其外侧端由连通孔1106向阀收纳室1103的内侧(里侧)移动。由此,由于连通孔1106的上端开口被开通,因以连通路1101被开通,连通密封容器1012内和吸入通路1162。由此,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阀收纳室1103、连通孔1106、连通槽1107,流入下部气缸1040的吸入通路1162(制冷剂吸入侧)。即,能够经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吸入通路1162,向下部气缸1040内的吸入工序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
由此,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被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吸引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达到被排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消音室1062,作为上翼片1050的背压供给背压室1070A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以下。因而,消除上翼片1050的内侧端(上部气缸1038内)和外侧端(背压)的压力逆转。另外,由于如果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低于背压室1070A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通过阀装置1102如图16所示向外侧移动,封堵连通孔1106的上端开口,封闭连通路1101。
如此,由于如果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达到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经由排出消音室1062内供给背压室1070A的高压以上,就如上所述开通连通路1101,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吸入通路1162放出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气体,所以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中间压PH)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高压PH),能够消除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上翼片1050的内侧端的压力)和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上翼片1050的背力)的逆转。
由此,能够早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上翼片1050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此外,由于可将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的结构的复杂化抑制在最小限,所以可抑制生产成本的高涨。即,能够简化上述压力逆转防止结构,谋求降低生产成本。
如上所述,能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陷入不稳定的运转的不良现象,能够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1010的稳定的运转。
另外,由于如果旋转压缩机1010停止,阀装置1102就通过弹簧部件1104,迅速地如图17所示被推入阀收纳室1103的里侧,从而开通连通路1101。由此,在旋转压缩机1010停止后,能够立即复原制冷剂线路整体的压力逆转。因而,在下次起动时不会产生压力逆转,从而能够从起动当初就避免上翼片1050的跳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由弱弹簧构成阀装置1102的弹性部件1104,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簧部件1104侧)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阀收纳室1103的里侧)的背压室1070A内的压力(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消音室1062内的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开通连通路1101,但也不局限于此,也能由普通的弹簧构成弹簧部件1104,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例如,为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的背压室1070A内的压力以前的预设的规定的上限值(例如,达到高压PH临前的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连通连通路1101。
在此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将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设定为通常比经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消音室1064供给背压室1070A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低的压力,所以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上翼片1052的背压,即,由于能够时常将上部气缸1038内的压力设定在上翼片1052的背压室1070A的压力以下,所以通过施加给背压室1070A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PH、和弹簧1074的作用力,能够未然地避免产生上翼片1052的翼片跳动的不良现象,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稳定的运转状况。
(实施例6)
下面,参照图18乃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另外,在各图中,用与图15乃至图17相同的符号表示的构成具有相同的功能,各图中未图示的部分视为与图15乃至图17相同。图18是此时的旋转压缩结构部1018的俯视图,图19是图18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的阀收纳室1103部分的放大图,图20是图18的阀收纳室1103部分的放大纵断面侧视图,图21是图18的A-A线剖视图,图22是图18的B-B线剖视图,图23是图18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018的立体图。
在各图中,1111是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上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的吸入通路,在该实施例中,上下的翼片上下对应地设置,从其上面看在右侧,吸入口和吸入通路1111、1162在旋转轴1016的轴向的上下排列地构成。
在此种情况下,阀收纳室1103与压力通路1100的吸入通路1111侧邻接,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内,其内侧的角部与压力通路1100和背压室1070A的连通部分连通。阀装置1102同样被移动自如地(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的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地)收纳在阀收纳室1103内。阀收纳室1103的外侧端同样在密封容器1012内的空间开口,同时在外侧端开口的内侧安装有阀座1112。此外,弹簧部件1104夹设在该阀座1112和阀装置1102的一方的面(阀座1112侧的面)的之间。该弹簧部件1104时常以使阀装置1102向里侧作用,即脱离阀座1112的方式作用力。
根据如此的构成,能够向阀装置1102的一方的面施加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中间压PM),向另一方的面(压力通路1100侧的面)施加背压室1070A内的压力(高压PH)。
此外,上部支撑部件1054上上下形成连通孔1113,该连通孔1113的上端在阀座1112附近的阀收纳室1103内开口。此外,在上部气缸1038、中间隔板1036、下部气缸1040上,分别形成上下贯通其各自的连通孔1114、1116、1117,连通孔1114的上端与连通孔1113的下端对应地连通,连通孔1116的上端与连通孔1114的下端对应地连通,连通孔1117的上端与连通孔1116的下端对应地连通。另外,在下部支撑部件1056的吸入通路1162的附近(下翼片侧)也形成连通孔1118,其下端与吸入通路1162连通,上端与连通孔1117的下端对应地连通。通过这些阀收纳室1103、连通孔1113、1114、1116、1117、1118,构成此时的连通路1101。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密封容器1012的中间压PM,低于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经由排出消音室1062、压力通路1100供给背压室1070A的高压PH的情况下,如图20、图21所示,阀装置1102,被背压室1070A内的制冷剂的高压推压,压紧在阀座1112上,封闭连通路1113的上端开口。因而,由于呈封闭连通路1101的状态,所以密封容器1012的制冷剂气体不会流入排出消音室1062。
另一方面,如果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的压力(中间压PM),达到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1034压缩的、经由排出消音室1062、压力通路1100供给背压室1070A的高压PH,阀装置1102就通过施加给一方的面的密封容器1012内的压力,从阀座1112脱离,被推入里侧(压力通路1100侧),其外侧端由连通孔1113的上端开口向阀收纳室1103的内侧(里侧)移动。由此,由于连通孔1113的上端开口被开通,所以连通路1101也被开通,连通密封容器1012内和吸入通路1162。由此,密封容器1012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阀收纳室1103、连通孔1113、1114、1116、1117、1118,流入下部气缸1040的吸入通路1162(制冷剂吸入侧)。即,能够经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的吸入通路1162,向下部气缸1040内的吸入工序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1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
由此,与所述的实施例5同样,能够消除压力逆转现象,能够避免发生上翼片1050的跳动。尤其,由于在此种情况下,形成不是在气缸中收纳阀装置1102,而收纳在上部支撑部件1054内的构成,所以可缓和加工精度上的制约。另外,由于能够在非常接近背压室1070A和密封容器1012内的双方的位置,对阀装置1102的两面施加压力,所以具有提高连通路1101的开闭控制精度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5及实施例6中,作为旋转压缩机1010,采用2段压缩式的旋转压缩机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具有3段、或其以上段的旋转压缩单元的旋转压缩机。
(实施例7)
下面,图24是作为本发明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的第7实施例,具有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内部中间压型多段(2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2010的纵断面侧视图,图25是图24的旋转压缩机2010的旋转轴2016及旋转压缩结构部2018的纵剖视图(断面与图24的断面不同),图26是旋转压缩结构部2018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下部气缸2040的俯视图,图27是构成旋转压缩结构部2018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上部气缸2038的俯视图,图28是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下部支撑部件2056的俯视图。在各图中,实施例的旋转压缩机2010,是向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中吸引、压缩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压缩的、排到密封容器2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排出的内部中间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该旋转压缩机2010,由在密封容器2012内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单元2014、和该电动单元2014驱动的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组成的旋转压缩机构部2018构成。
密封容器2012,由以底部作为油槽收纳电动单元2014和旋转压缩机构部2018的容器本体2012A、和封闭该容器本体2012A的上部开口的大致碗口状的端盖(盖体)2012B构成,并且在该端盖2012B上面形成圆形的安装孔2012D,在该安装孔2012D上安装用于向电动单元2014供电的接线柱(省略配线)2020。
所述电动单元2014,由沿着密封容器2012的内周面环状焊接固定的定子2022、和在该定子2022的内侧相隔微小间隔地插入设置的转子2024构成,该转子2024被固定在通过中心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016上。
所述定子2022,具有叠层环状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叠层体2026、和利用直绕(集中绕组)方式卷绕在该叠层体2026的齿部上的定子线圈2028。此外,转子2024也与定子2022同样用电磁钢板的叠层体2030形成。
此外,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2018,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和夹持在两旋转压缩单元2032、2034之间的中间隔板2036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配置在中间隔板2036的下侧,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配置在中间隔板2036的上侧。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由配置在中间隔板2036的下面的下部气缸2040、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2014的旋转轴2016上的偏心部2044内,在下部气缸2040内偏心旋转的下滚柱2048、和与该下滚柱2048抵接,将下部气缸2040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下翼片2052、和封闭下部气缸2040的下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2016的轴承的下部支撑部件2056构成。此处,所谓所述下部气缸2040内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2052、下滚柱2048和下部气缸2040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2161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下翼片2052、下滚柱2048和下部气缸2040围住的空间,存在排出口2041的区域。
另外,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被配置在中间隔板2036的上面,由用于构成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作为气缸的上部气缸2038、和嵌合在形成于电动单元2014的旋转轴2016上的偏心部2042内,在上部气缸2038内偏心旋转的作为滚柱的上滚柱2046、和与该上滚柱2046抵接,将上部气缸2038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作为翼片的上翼片2050、和封闭上部气缸2038的上侧的开口面,兼作旋转轴2016的轴承的上部支撑部件2054构成。此外,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偏心部2044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偏心部2042,被设置成在各气缸2038、2040内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另外,所谓所述上部气缸2038的低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2050、上滚柱2046和上部气缸2038围住的空间,存在吸入口2160的区域,所谓高压室侧,是在被上翼片2050、上滚柱2046和上部气缸2038围住的空间,存在排出口2039的区域。
在上下部气缸2038、2040内形成用于分别收纳翼片2050、2052的导槽2070、2072,在各导槽2070、2072的外侧,即翼片2050的背面侧,形成收纳作为弹簧部件的弹簧2074、2076的收纳部2070A、2072A(背压室)。该弹簧2074、2076与翼片2050、2052的背面侧端部抵接,时常使翼片2050、2052向滚柱2046、2048侧作用力。另外,收纳部2070A在导槽2070侧和密封容器2012(容器本体2012A)侧开口,在收纳在收纳部2070A、2072A中的弹簧2074、2076的密封容器2012侧设置未图示的插销,其起到弹簧2074、2076的防脱的作用。此外,在弹簧2074的插销的圆周面上,安装未图示的O型环,形成密封该插销和收纳部2070A的内面间,密封容器2012内的压力不流入该背压室2070A内的构成。
此外,背压室2070A,经由未图示的连通路,与后述的排出消音室2062连通,向该收纳部2070A供给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侧压力)。即,可对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上翼片2050,作为背压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
另外,不密封弹簧2076的插销的圆周面,由此,向背压室2072A供给密封容器2012内的中间压(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压缩的、排到排出密封容器2012内的压力)。即,可对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下翼片2052,作为背压施加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侧压力即中间压。
在上部支撑部件2054、下部支撑部件2056上,设置通过吸入口2160、2161,分别与上下部气缸2038、2040的内部连通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此外,上部支撑部件2054,与上部气缸2038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面)的一部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作为壁的盖封闭该凹陷部而形成的所述的排出消音室2062。即,排出消音室2062被形成该排出消音室2062的作为壁的上部盖2066封闭。
在排出消音室2062的下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排出口2039的排出阀2127。该排出阀2127用由纵长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构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该排出阀2127的上侧配置作为排出阀抑制板的未图示的背衬阀,其被安装在上部支撑部件2054上。另外,排出阀2127的一侧与排出口2039密封抵接,同时另一侧通过铆钉2130固定在与排出口2039具有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上部支撑部件2054的安装孔上。
另外,在上部气缸2038内被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从图25的下方上推封闭排出口2039的排出阀2127,打开排出口2039,使其排向排出消音室2062。此时,由于排出阀2127被沿着另一侧固定在上部支撑部件2054上,所以与排出口2039抵接的一侧上翘,与控制排出阀2127的开度的未图示的背衬阀抵接。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2127就脱离背衬阀,封闭排出口2039。
另一方面,在下部支撑部件2056上,与下部气缸2040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下面)的一部分被凹陷,设置通过用作为壁的盖封闭该凹陷部而形成的所述的排出消音室2064。即,排出消音室2064被形成该排出消音室2064的作为壁的下部盖2068封闭。
此外,在排出消音室2064的上面,设置可开闭地封闭排出口2040的排出阀2128。该排出阀2128用由纵长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构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该排出阀2128的下侧配置作为排出阀抑制板的未图示的背衬阀,其被安装在下部支撑部件2056上。另外,排出阀2128的一侧与排出口2041密封抵接,同时另一侧通过铆钉2131固定在与排出口2041具有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下部支撑部件2056的安装孔上。
另外,在下部气缸2040内被压缩的、达到规定的压力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从图25的上方压下封闭排出口2041的排出阀2128,打开排出口2041,使其排向排出消音室2064。此时,由于排出阀2128被沿着另一侧固定在下部支撑部件2056上,所以与排出口2041抵接的一侧翘曲,与控制排出阀2128的开度的未图示的背衬阀抵接。如果到达制冷剂气体的排出结束的时间,排出阀2128就脱离背衬阀,封闭排出口2041。
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和密封容器2012内,通过贯通下部支撑部件2056、下部气缸2040、中间隔板2036、上部气缸2038、上部支撑部件2054、上部盖2066的未图示的孔连通,从此处,向密封容器2012内排出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34被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此外,在密封容器2012的容器本体2012A的侧面,在与上部支撑部件2054、下部支撑部件2056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上部支撑部件2054的吸入通路的相反侧、转子2024的下侧(电动单元2014的正下)对应的位置上,分别焊接固定衬套2141、2142、2143及2144。衬套2141和2142上下邻接,同时衬套2143位于衬套2141的大致对角线上。
另外,在衬套2141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上部气缸2038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2092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2092的一端与上部气缸2038的吸入通路连通。该制冷剂导入管2092通过密封容器2012的外侧,到达衬套2144,另一端插入连接在衬套2144内,与密封容器2012内连通。
此外,在衬套2142内插入连接用于向下部气缸2040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入管2094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2094的一端与下部气缸2040的吸入通路连通。此外,在衬套2143内插入制冷剂排出管2096,该制冷剂排出管2096的一端与排出消音室2062连通。
另外,在旋转压缩机2010上,形成本发明的连通路2100。该连通路2100,是连通中间压的区域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的通路,本实施例的连通路2100,连通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吸入工序区域。此处,所谓所述中间压的区域,是从被处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阀2128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下滚柱2048、下翼片2052和下部气缸2040围住的存在排出口2041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高压室侧),经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到被处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阀2127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上滚柱2046、上翼片2050和上部气缸2038围住的存在吸入口216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吸入工序区域(即,到此时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低压室侧)的区域。
此外,所谓所述低压的区域,是从被处于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阀2128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下滚柱2048、下翼片2052和下部气缸2040围住的存在吸入口2161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吸入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低压室侧),其以上的制冷剂上游侧的区域,如果旋转压缩机2010是单体,是到制冷剂导入管2094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高压是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压力,因此,所谓高压区域,是从被处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阀2127开始打开时的位置的上滚柱2046、上翼片2050和上部气缸2038围住的存在排出口2039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工序区域(即,从此时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高压室侧)的区域,经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其以下的制冷剂下游侧的区域,如果旋转压缩机2010是单体,是到制冷剂排出管2096的区域。
另一方面,所述连通路2100,如图29乃至30所示,由第1连通路2103、和与该第1连通路2103连通,形成在下部气缸2040内的收纳室2102、和在水平方向形成在下部气缸2040内,连通收纳室2102内和下部气缸2040内(即,下部气缸2040的压缩室内)吸入工序区域的第2连通路2105构成。第1连通路2103,是连通收纳室2102和排出消音室2064的通路,形成在下部支撑部件2056的轴心方向(上下方向)。一端(下端)与第1连通路2103连通,另一端与连通孔2101连通。该连通孔2101,是用于将排出消音室2062的压力,施加给收纳在收纳室2102内的后述的阀装置2107的另一面(上面)的压力通路,贯通上部支撑部件2054、下部气缸2038、中间隔板2036、下部气缸2040地构成。
在所述收纳室2102内,上下滑动自如地收纳所述的阀装置2107。该阀装置2107,由呈断面字状,可开闭地封闭所述连通孔2101的密封部2107A、和与该密封部2107的一方的面(下面)抵接的弹簧部件2107B构成。此外,本实施例的弹簧部件2107B由弱弹簧构成。此外,第2连通路2105,是连通收纳室2102和下部气缸2040的吸入工序区域的通路,在本实施例中,与从收纳室2102和下部气缸2040的吸入口2161,向滚柱2048的旋转方向旋转68.5°的位置连通。另外,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位置,第2连通路2105,只要是下部气缸2040的吸入工序区域、或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压力以前的区域(即,到达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工序区域前的区域),也可以与下部气缸2040内的任何位置连通,例如,也可以与吸入口2161连通(图26的虚线)。此外,滚柱2048也可以形成在从下部气缸2040内(下部气缸2040的压缩空间)到将最退去的上死点向滚柱2048的旋转方向旋转180°的范围内。
另外,对阀装置2107的一方的面即下面(弹簧部件2107B侧),经由下部支撑部件2056内的第1连通路2103来到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中间压(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压力)。此外,对阀装置2107的另一方的面即下面(密封部2107A侧),经由连通孔2101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高压(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压力)。
另外,阀装置2107,以在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或者,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和所述中间压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的时候,例如,在达到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以上的时候,或者,为达到该高压以前的规定的压力的时候,开通连通路2100的方式构成。具体是,本实施例的阀装置2107,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簧部件2107B)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密封部210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压力以上的时候,开通连通路2100。
即,如果施加给一方的面(弹簧部件210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密封部210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压力以上,就通过该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压力,上推阀装置2107,阀装置2107(密封部2107A)向收纳室2102的另一端侧移动(图29)。由此,连通第1连通路2103和第2连通路2105,开通连通路2100,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连通路2103、收纳室2102、第2连通路2105,流入下部气缸2040的吸入工序区域。
如此,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簧部件210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密封部210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压力以上的时候,通过开通连通路2100,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下部气缸2040内的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以下,按以上的构成说明旋转压缩机2010的工作。如果经由接线柱2020及未图示的配线向电动单元2014的定子线圈2028通电,电动单元2014就起动,转子2024旋转。通过该旋转,上下滚柱2046、2048嵌合在与旋转轴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42、44内,在下部气缸2038、2040内偏心旋转。
由此,经由制冷剂导入管2094及形成在气缸2040上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从吸入口2161吸入下部气缸2040的低压室侧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下滚柱2048和下翼片2052的工作被压缩,如果达到中间压,就推压封闭排出口2039的排出阀2128,打开排出口2041,向排出消音室2064内排出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
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该排出消音室2064,经由未图示的孔,被排到密封容器2012内。由此,密封容器2012内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侧压力即中间压。此时,在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制冷剂的压力,低于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高压的情况下,如图30所示,阀装置2107,被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的制冷剂的高压推压,阀装置2107(密封部2107A)位于收纳室2102的一端侧。因而,不连通第1连通路2103和第2连通路2105,由于是封闭连通路2100的状态,所以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制冷剂,全部经由所述孔被排到密封容器2012内。
排到该密封容器20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衬套2144出来,经由制冷剂导管2092及形成在气缸2038上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从吸入口2160被吸入到上部气缸2038的低压室侧。吸入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上滚柱2046和上翼片2050的工作,被进行第2次的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由此,由于开通设在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排出阀2127,连通排出消音室2062和排出口2039,所以从上部气缸2038的高压室侧,通过排出口2039内,向形成在上部支撑部件2054上的排出消音室2062排出。另外,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制冷剂排出管2096,向旋转压缩机2010的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如果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高压以上,如图29所示,阀装置2107,通过经由第1连通路2103施加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压力被上推,密封部2107A向收纳室2103的另一端移动,经由收纳室2102连通第1连通路2103和第2连通路2105。由此,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制冷剂,经由第1连通路2103、收纳室2102、第2连通路2105,流入下部气缸2040的吸入工序区域。因此,能够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下部气缸2040内的低压的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1032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
由此,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为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以下。另外,如果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由于阀装置2107(密封部2107A)如图30所示返回到收纳室2102的一端侧,因此封闭连通路2100。
如此,由于如果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达到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高压以上,就如上所述开通连通路2100,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吸入工序区域放出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制冷剂气体,所以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制冷剂气体,为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2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以下,能够消除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压缩的制冷剂气体和由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逆转。
由此,能够早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上翼片2050的翼片跳动及不稳定的运转状况。此外,通过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吸入工序区域放出由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压缩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制冷剂气体,由于可按该程度减少向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吸入的制冷剂量,所以还能够得到轻负荷时的节能效果。
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消除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陷入不稳定的运转的不良现象,能够实现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2010的稳定的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弱弹簧构成阀装置2107的弹簧部件2107B,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簧部件210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压力,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密封部210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压力以上的时候,开通连通路2100,但也不局限于此,也能由普通的弹簧构成弹簧部件2107B,在施加给一方的面(弹簧部件2107B侧)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消音室2064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例如,为达到施加给另一方的面((密封部2107A侧)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消音室2062内的压力以前的预设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也可以连通连通路2100。
在此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将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制冷剂气体,设定为通常低于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到排出消音室2064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的低压,所以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上翼片2052的背压,即,由于能够时常将上部气缸2038内的压力设定在上翼片2052的收纳部2070A的压力以下,所以通过施加给该收纳部2070A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侧压力即高压、和弹簧2074的作用力,能够未然地避免发生上翼片2052的翼片跳动的不良现象,能够确保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稳定的运转状况。
此外,在第2旋转压缩单元2034的排出压力和第1旋转压缩单元2032的排出压力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的情况下,也可以连通连通路2100。
又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旋转压缩机2010,使用内部中间压型的旋转压缩机,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用于密封容器2012内为高压的内部高压型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时也有效。另外,在实施例的旋转压缩机2010中,采用2段压缩式的旋转压缩机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具有3段、或其以上段的旋转压缩单元的旋转压缩机。

Claims (6)

1.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嵌合在形成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从而在所述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与该滚柱抵接并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向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并排到所述密封容器内,同时作为所述翼片的背压施加高压,其特征是:
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所述中间压的区域和作为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和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
该阀装置,在所述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所述中间压达到所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所述连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嵌合在形成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并在所述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与该滚柱抵接并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翼片的背压施加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中间压。
3.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嵌合在形成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并在所述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与该滚柱抵接并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所述翼片的背压施加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即高压,同时向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吸引由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所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
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所述中间压的区域和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
该阀装置,在所述中间压和低压的压力差扩大到所述中间压达到所述高压以前的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所述连通路。
4.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从而在所述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并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所述翼片的背压施加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所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
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所述密封容器内的空间和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吸入侧;阀装置,用于对一方的面施加所述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同时对另一方的面施加所述翼片的背压,开关所述连通路,
该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所述密封容器内的空间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所述连通路。
5.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内从而在所述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并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所述翼片的背压施加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所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
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所述中间压的区域、和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即低压的区域、或达到所述中间压以前的区域;开闭该连通路的阀装置;
该阀装置,在所述中间压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或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和所述中间压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的时候,开通所述连通路。
6.一种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其在密封容器内具有驱动单元、和由该驱动单元驱动的第1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由气缸、和嵌合在形成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上的偏心部从而在所述气缸内偏心旋转的滚柱、和与该滚柱抵接并将所述气缸内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翼片构成,作为所述翼片的背压施加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制冷剂排出侧的压力,同时向所述第2旋转压缩单元内吸引由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排到所述密封容器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排出,其特征是:
具备:连通路,用于连通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和该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工序区域、或达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以前的区域;阀装置,用于对一方的面施加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同时对另一方的面施加第2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开闭所述连通路;
所述阀装置,在施加给一方的面的所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的排出消音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候,开通所述连通路。
CN2006101659929A 2005-12-16 2006-12-12 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2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63632A JP4909584B2 (ja) 2005-12-16 2005-12-16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2005363820A JP4902189B2 (ja) 2005-12-16 2005-12-16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2005363820 2005-12-16
JP2005363658 2005-12-16
JP2005-363646 2005-12-16
JP2005363632 2005-12-16
JP2005-363820 2005-12-16
JP2005363658A JP4902188B2 (ja) 2005-12-16 2005-12-16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2005-363632 2005-12-16
JP2005-363658 2005-12-16
JP2005363646 2005-12-16
JP2005363646A JP4902187B2 (ja) 2005-12-16 2005-12-16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2718A CN1982718A (zh) 2007-06-20
CN1982718B true CN1982718B (zh) 2011-11-09

Family

ID=38165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599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2718B (zh) 2005-12-16 2006-12-12 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02189B2 (zh)
CN (1) CN19827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89916B1 (ko) 2010-07-14 2012-10-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압축기
CN103511261B (zh) * 2013-03-12 2016-02-1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04806524B (zh) * 2015-05-13 2017-01-0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组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0636A (en) * 1990-04-24 1992-12-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 exchanger
CN1409011A (zh) * 2001-09-27 2003-04-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及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及冷冻装置
CN1467377A (zh) * 2002-06-05 2004-01-14 ������������ʽ����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和其排除容积比设定方法
CN1603627A (zh) * 2003-09-30 2005-04-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变容旋转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2693B2 (ja) * 2001-12-07 2006-04-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2004027970A (ja) * 2002-06-26 2004-01-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多段圧縮式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3995570B2 (ja) * 2002-09-20 2007-10-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0636A (en) * 1990-04-24 1992-12-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 exchanger
CN1409011A (zh) * 2001-09-27 2003-04-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及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及冷冻装置
CN1467377A (zh) * 2002-06-05 2004-01-14 ������������ʽ����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和其排除容积比设定方法
CN1603627A (zh) * 2003-09-30 2005-04-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变容旋转压缩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1-247786A 1989.10.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62663A (ja) 2007-06-28
CN1982718A (zh) 2007-06-20
JP4902189B2 (ja)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2718B (zh) 多段压缩式旋转压缩机
JP2016156336A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US10502210B2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same
JP6083408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US7621729B2 (en) Multistage compression type rotary compressor
WO2016104274A1 (ja) 気体圧縮機
JP2015113731A (ja) 気体圧縮機
JP2011012638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5786907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2004245197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12180752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024056B2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US8944781B2 (en) Electrically driven gas compressor
JP2015190343A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4263047B2 (ja) 横置き型圧縮機
JP2014001710A (ja)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JP5141432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4001697A (ja)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JP5878970B1 (ja) 気体圧縮機
JP3913507B2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JP2006177278A (ja) 容量可変型気体圧縮機
JP4100969B2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WO2012117598A1 (ja) ロータリーコンプレッサ
JP4787095B2 (ja) 気体圧縮機
JP2021032199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