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140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1409A
CN1971409A CN 200610145258 CN200610145258A CN1971409A CN 1971409 A CN1971409 A CN 1971409A CN 200610145258 CN200610145258 CN 200610145258 CN 200610145258 A CN200610145258 A CN 200610145258A CN 1971409 A CN1971409 A CN 1971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photographic paper
medium
forming medium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452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92167C (zh
Inventor
山本章仁
西田吉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su K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itsu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su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itsu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1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1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21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21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Type Copiers In General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备有夹具单元(10),在位于相纸P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接受位置(P1)接受从相纸(P)供应部所供应的相纸(P),在位于相纸(P)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递位置(P2)向所述成像部提供相纸(P);当由所述进给长度设定装置(60d)所设定的进给长度设定值超过规定值时,在图像形成过程中由所述刀具(4)根据所述设定值切断相纸(P)。夹具单元(10)将由所述夹具辊(11)所夹持的相纸(P)的前端从接受位置(P1)输送到传递位置(P2)后返回到接受位置(P1),再由所述夹具辊(11)支持切断后的相纸(P)的后端并输送到传递位置(P2)。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包括在成像介质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作为在相纸(相当于成像介质)的表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有多种结构。下面,对有关代表性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卷成圆筒形的长条相纸容纳于相纸暗匣内。从相纸暗匣抽取的相纸,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被送到刀具位置,由所述刀具切割成规定的打印尺寸。夹具单元(相当于介质输送部)在接受位置接受被切割的相纸后,将其输送到传递位置。
一旦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输送机构在接受位置接受相纸,则在成像部对相纸表面进行成像处理。所述成像部中,如利用激光装置往副扫描方向输送相纸的同时,把根据图像数据光调节的激光向主扫描方向重复扫描,在相纸的表面形成潜影。在显影处理部,通过对所述相纸进行规定的显影处理,所述潜影就会被显影,进而打印成照片。
关于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将圆筒形的长条状相纸按所需的长度切断的方法。图17表示日本特开2003-50488所提出的发明装置,在该装置中切断器从与相纸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相纸。具体而言,在该装置中,在输送辊130和待机辊122之间设有容纳部126。当转印材料109的前端在待机辊122处待机期间,从输送辊130输送来的转印材料109形成弯曲并被容纳在容纳部126内。且还设有计时器,当第一传感器135检测出经过切断器131后的转印材料109的前端,该计时器开始计时。当第二传感器123检测出经过待机辊122后的转印材料109的前端,则待机辊122停止旋转,当计时器的计时达到规定时间后停止旋转输送辊130,以使转印材料109的弯曲量达到规定量。
但是,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即,若要进行如打印广告等要打印出尺寸很大的图像时,相纸输送宽度方向的尺寸会很大,难以在输送宽度方向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相纸。例如,利用输送辊输送相纸时,因在输送辊轴方向的外径尺寸难以保证非常均匀,相纸在输送过程中难免发生偏移。倘若相纸在偏移状态下被传递给成像部,则在相纸上所形成的图像也会发生偏移,图像的质量会降低。
此外,为了适应各种打印尺寸,图像形成装置需要能够变更进给长度的设定。当相纸进给长度低于一定程度时,采用现有技术也完全能够稳定输送相纸并保证图像质量。但是,当相纸的进给长度大于一定程度时,如何稳定输送相纸成为难题,在现有技术中难以解决该问题。为了适应打印大尺寸图像的要求,如上所述在成像部之前设置容纳空间,对无法容纳到该容纳空间的相纸则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进行切断。但是采用上述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所打印出的图像会出现带状条纹(皱折),希望能够解除这种影响。再者,当打印大尺寸图像时,相纸的重量会很重,这些重量会加重上述带状条纹的出现。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大尺寸图像时也能够在正确的输送位置将相纸输送给成像部,且对进给长度长的相纸也能一边进行图像形成一边准确地输送相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成像介质的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介质输送部、进给长度设定装置、切断部以及介质保持机构。介质输送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接受位置接受从成像介质供应部所供应的成像介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递位置向所述成像部提供成像介质。进给长度设定装置,用于设定所述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切断部,在输送方向位于所述接受位置的上游侧,用于按任意进给长度切断所述成像介质。介质保持机构,设在所述介质输送部内,在成像介质输送过程中在介质输送宽度方向的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保持成像介质。当由进给长度设定装置所设定的进给长度设定值超过规定值时,在图像形成过程中由所述切断部根据所述设定值切断成像介质。介质输送部将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所夹持的成像介质的前端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后返回到接受位置,再将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所夹持的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后端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
在此,所谓任意进给长度不仅指根据打印尺寸所要切断的规定尺寸,还指从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终端所输入的其他数据。
下面说明具有所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和效果。
当打印尺寸为正常值时,成像介质的前端被输送给成像部,然后切断成像介质的后端并被输送给成像部。但是,若要进行如打印广告等要打印出尺寸很大的图像时,因输送宽度非常宽,难以在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相纸。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介质输送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接受位置接受成像介质,向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传递位置输送成像介质。介质输送部在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夹持成像介质的前端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根据所要打印的图像尺寸,由进给长度设定装置事先设定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的设定值。介质输送部的移动距离也根据上述设定值来确定。当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先在未切断成像介质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的前端传递给成像部,然后在成像部进行图像形成的过程中,由切断部按所需的打印尺寸切断成像介质。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支持所述被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后端的状态下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此外,介质保持机构在成像介质输送过程中在介质输送宽度方向的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保持成像介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成像介质的前端以及后端。由于能够在成像介质的两端抑制偏移的发生,因此即使打印尺寸非常大时也能够在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成像介质。此外能够一边进行成像处理,一边不发生偏移地输送成像介质。从而提供了可打印出高品质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环圈形成装置,当介质输送部在所述接受位置和所述传递位置之间移动时,在成像介质上形成环圈。在通过环圈形成装置在成像介质上形成环圈的状态下,由介质保持机构保持成像介质的后端并进行输送。
如上所述,当输送方向上的打印尺寸较长(进给长度较长)时,最好在由介质保持机构保持成像介质的后端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输送到传递位置。但是,在成像介质输的前端从传递位置移动到成像部的过程中保持成像介质的后端,有可能会出现成像介质变形等不良影响。为消除上述影响,设置环圈形成装置用于在成像介质形成环圈。在通过环圈形成装置在成像介质上形成环圈的状态下,由介质保持机构保持成像介质的后端并输送到传递位置。通过这种结构,能够避免因成像介质的后端被保持而出现变形等不良影响,防止给成像介质施加过大的外力。从而提供了可打印出高品质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包括输送速度设定装置,用于设定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当所述进给长度设定值超过规定值时,由所述输送速度设定装置分别设定成像介质前端和后端的输送速度,使得将成像介质前端输送到传递位置时的速度与将成像介质后端输送到传递位置时的速度被设定为不同值。
下面说明具有所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介质输送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接受位置接受成像介质,并向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递位置输送成像介质。介质输送部在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夹持成像介质的前端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根据所要打印的图像尺寸,由进给长度设定装置事先设定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的设定值。介质输送部的移动距离也根据上述设定值来确定。当打印尺寸为正常值时,成像介质的前端被输送给成像部,然后成像介质的后端在切断后被输送给成像部。当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先在未切断成像介质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的前端传递给成像部,然后在成像部进行图像形成的过程中,由切断部按所需的打印尺寸切断成像介质。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支持所述被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后端的状态下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
此时,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根据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而决定。当成像介质前端的输送速度与成像介质后端的输送速度设定为相同值时,难以保证成像介质不发生偏移。在本图像形成转置中,将成像介质前端输送到传递位置的速度与成像介质后端的输送速度被设定为不同值。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很长,也能够在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成像介质。当然在打印尺寸属于正常值,而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较长时,也同样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输送速度,使得能够在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成像介质。此外,通过设定不同的输送速度,能够轻易地形成环圈(松驰部),从而提供可打印出高品质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介质保持机构在输送成像介质的前端时夹持该前端,在输送成像介质的后端时托持该后端。
因为成像介质的前端已被介质保持机构所夹持,成像介质的后端只需支持成不掉下的程度即可。再者,当成像介质的前端和后端的输送速度不同时,有必要防止前端和后端的相互拉扯,且需要防止从与成像介质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传来的冲击和振动。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输送成像介质的前端时由介质保持机构夹持该前端,在输送成像介质的后端时由介质保持机构保持该后端。具体方法为,在介质保持机构的夹持部件解除压接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的后端放置在部件上即可。根据上述结构,可减轻施加给成像介质两端的负荷,能够在不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输送成像介质。从而提供可打印出高品质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中,输送成像介质后端的速度要低于成像介质前端的输送速度。
如上所述,在输送成像介质同时输送后端时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成像介质的输送冲击和振动,以使减轻从后端带来的输送方向影响。
以使介质输送部的移动速度小于从所述介质输送部向下游侧输送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
下面说明所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介质输送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接受位置接受成像介质,并向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递位置输送成像介质。根据所要打印的图像尺寸,由进给长度设定装置事先设定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的设定值。介质输送部的移动距离也根据上述设定值来确定。当打印尺寸为正常值时,成像介质的前端被输送给成像部,然后成像介质的后端在切断后被输送给成像部。当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先在未切断成像介质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的前端传递给成像部,然后在成像部进行图像形成过程中,由切断部按所需的打印尺寸切断成像介质。
此时,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根据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而决定。为了防止打印出的图像中存在带状条纹,有必要确保成像介质不发生倾斜。于是,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控制输送速度,使得当所述介质输送部从传递位置移动到接受位置时,介质输送部的移动速度小于从所述介质输送部向下游侧输送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
要打印出尺寸很大的图像时,输送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很大,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发生偏移问题。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控制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以及介质输送部的移动速度,能够很有效地防止偏移问题。
此外,当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因介质输送部内的容纳空间有限,在未切断成像介质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的前端传递给成像部,然后在成像部进行图像形成的过程中,由切断部切断成像介质。此时,介质输送部和成像部双方都在进行成像介质的输送作业。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控制从介质供给部供给的成像介质的供给速度大于在成像部内的成像介质输送速度。通过该构成,可在容纳部形成环圈,从而可防止给成像介质施加额外的负荷。从而提供可打印出高品质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介质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使成像介质的供应速度大于成像部的成像输送速度。
要打印大相纸时,由于输送宽度大,因而保持不受成像介质在输送方向的影响的输送是很困难的。在上述成像装置,通过控制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以及介质输送部的移动速度,可有效地防止偏移。
另外,在成像介质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由于介质输送部的成像介质容量不够大,因而在切断成像介质之前开始成像,并采用在图像形成当中切断的方法。
以使从介质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的速度大于成像部的成像速度。
因此,在容纳部形成环圈可防止成像介质受到额外负荷,从而提供可打印出高品质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构成图(示意图);
图2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构成图(具体图);
图3为夹具单元的构成侧视图;
图4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图5A~5F分别为说明相纸环圈的形成的示意图;
图6A~6D分别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一模式);
图7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一模式);
图8A~8D分别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二模式);
图9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二模式);
图10A~10F分别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三模式);
图11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三模式);
图12A~12J分别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示意图(第四模式);
图13为说明相纸输送作业的流程图(第四模式);
图14A~14C分别为说明转向部D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5A~15C分别为说明转向部D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6A~16C分别为说明夹具辊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7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内部构造图;
图18为除图像形成装置功能以外的实施状态的说明图;
图19A~19D分别为说明相纸输送速度的示意图;
图20A~20D分别为说明夹具单元返回状态的示意图;
图21A~21E分别为说明除相纸输送作业以外的实施状态的示意图(第四模式);
图22为除相纸输送作业以外的实施状态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A     相纸供应部
B     相纸输送部
C     成像部
D     转向部
M     相纸暗匣
P     相纸
P1    接受位置
P2    传递位置
4     刀具
10    夹具单元
11    夹具辊
12    导纸板
13    传送带
20    第一曝光输送辊
21    第二曝光输送辊
60    控制部
60a   偏移补正装置
60b   输送模式设定装置
60c   环圈形成装置
60d   相纸进给长度设定装置(进给长度设定装置)
60e   输送速度设定装置
61    夹具控制部
62    补正值存储部
63    暗匣检测部
64    打印尺寸设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有关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佳实施状态图1~图16C进行说明。而且,下文中的“上游侧”、“下游侧”、“前端”和“后端”是指分别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侧”、“前端”和“后端”。同时,“上方向”和“下方向”是指,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的“上方向”和“下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图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构成图(示意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数码曝光装置,具有根据图像数据在相纸P(为照片感光材料,相当于成像介质)的表面洗像曝光图像并且进行照片打印的功能。特别是,具有能够进行如广告打印等打印尺寸相当大的照片打印功能。图像形成装置主要设有相纸供应部A(相当于介质供应部)、相纸输送部B(相当于介质输送部)、成像部C和转向部D。
相纸供应部A包括,相纸暗匣M、前置辊1、刀具前辊2、相纸传感器3和刀具(切断部)4。相纸供应部A中能够安装2台可以自由装卸的相纸暗匣M,从任意被选择的相纸暗匣M供应相纸P。根据该构成,举例来说,可以准备两种不同宽度尺寸的相纸。相纸暗匣M中容纳有卷成圆筒状的长条形相纸P。由前置辊1把从相纸暗匣M抽取的相纸P送往刀具前辊2。在刀具前辊2的下游侧附近,设有相纸传感器3。相纸传感器3检测相纸P的前端是否已到达刀具4的前方。刀具4切断相纸P的后端,使相纸达到所设定的打印尺寸。而且,在暂时停止相纸P的输送后进行相纸P的切断。
相纸输送部B包括,刀具后辊5、导纸板6、夹具单元(介质输送部)10。刀具后辊5和导纸板6设在刀具4的下游侧。由刀具后辊5和导纸板6把被切断的相纸P送往更下游侧,并在接受位置P1提供给夹具单元10。
夹具单元10包括,夹具辊11(相当于介质保持机构)和导纸板12。夹具辊11,在上游侧的接受位置P1接受相纸P,并在下游侧的传递位置P2向下游侧提供相纸P。夹具辊11包括一对辊(驱动辊和压接辊),在送宽度方向的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夹持相纸P的前端。即,在由夹具辊11夹持相纸P前端的状态下将相纸P输送到传递位置P2。此外,由夹具辊11支持相纸P后端(即将后端放置在其上)的状态下将相纸P输送到传递位置P2。导纸板12是为了顺利接受从相纸供应部A提供的相纸P而设置的机构。导纸板12由上下两块板构成,接受相纸P时,通过扩大插入口12a,输送来的相纸P不会被卡在导纸板12上且能够导入到夹具辊11的位置。
成像部C包括,第一曝光输送辊20、第二曝光输送辊21、图中未示的激光装置和曝光开始传感器23。同时,曝光输送辊20、21的周围设有导纸板22。一旦从夹具单元10接受到相纸P,曝光输送辊20、21则按规定速度输送相纸P,在此期间在相纸P的乳剂面洗像曝光图像。具体而言,一边由曝光输送辊20、21沿副扫描方向输送相纸P,一边将根据图像数据调节好的激光,沿主扫描方向(输送宽度方向)对相纸P进行重复扫描,可由此在相纸P上依次形成图像(潜影)。在图1中,箭头L所示为激光照射方向。为了控制利用激光的曝光开始时刻,曝光开始传感器23设在传递位置P2的下游侧附近。曝光开始传感器23是检测相纸P前端的光传感器,可以使用与上面说明的相纸传感器3同样的传感器。
转向部D包括,转换辊30和卷绕辊31。转换辊30还包括驱动辊30a、30b。这些是用于转换相纸P乳剂面朝向的机构。被输送来的相纸P的上表面为乳剂面,但通过转换辊30转换方向使箭头N侧成为乳剂面。此时,由驱动辊30a、30b夹持已洗像曝光图像的相纸P转换方向。卷绕辊31是与转换辊30相同目的而设置,在处理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很长的相纸P时启动。同时,卷绕辊31设置成能够向图1的箭头Q的方向(斜下方)移动。还有,在下文中详细说明关于转向部D的运行。形成图像后的相纸P通过转向部D依次送往显影处理部40、干燥处理部41、相纸排出部42并完成照片的打印。而且,图中的相纸传感器32检测相纸P是否输送到显影处理部。
下面,利用图2和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图2为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模式图的具体构成图。图3为夹具单元10的具体构成侧视图。
在夹具单元10输送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用于输送夹具单元10的传送带13。夹具单元10,经由支撑体14被安装在传送带13上。为了驱动一对传送带13,安装有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参照图3),而且这些电动机通过皮带16a和滑轮16b与传送带13相连接。因此,一旦驱动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就能够输送夹具单元10。这些电动机15A、15B、皮带16a、滑轮16b、传送带13构成输送机构,把夹具辊11从接受位置P1(参照图1)向传递位置P2(参照图1)输送。此外,还可以将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转送到接受位置P1。
夹具辊11包括,驱动辊11a和压接辊11b(参照图2)。压接辊11b可在压接驱动辊11a的状态和离开(解除压接)驱动辊11a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旦驱动压接解除电动机17(参照图3),工作轴18(参照图3)就旋转并移动杆19(参照图3)。与杆19的移动相连动,压接辊11b(参照图2)向解除压接的方向移动。一旦由驱动电动机50驱动驱动辊11a,则输送被夹具辊11夹持的相纸P。此外,在将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转送到接受位置P1时,压接辊11b处于解除压接的状态,以保证不划伤成像介质。导引机构51发挥输送夹具单元10时的导向功能。
还有,如图2所示,在相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有作为环圈形成机构的第一环圈限制件52和第二环圈限制件53。这些限制件安装在支撑架54上并且能够围绕各自轴心52a、53a旋转。这些环圈限制件对相纸P的环圈(松弛)进行限制,使环圈向下方形成,并且被施力以使环圈的前端部52b、53b一直位于下方。
此外,这些环圈限制件52、53设置成伴随着夹具单元10的移动被向上推起。如图2所示,当夹具单元10位于传递位置P2时,下游侧的第二环圈限制件53经由夹具单元10自身而被向上推起,旋转约90°。相反,当夹具单元10位于接受位置P1时,第一环圈限制件52被向上推起,旋转约90°。关于相纸P环圈的形成,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模块构成]
下面,根据图4的模块图说明有关图1~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功能。控制部60,对图像形成装置整体进行控制。具体来讲,对夹具控制部61,补正值存储部62,暗匣检测部63,打印尺寸设定部64,输送量检测部65,成像控制部66,刀具控制部67,暗匣控制部68,转向控制部69等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60具有偏移补正装置60a、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环圈形成装置60c和进给长度设定装置60d的功能。偏移补正装置60a是根据下文中描述的暗匣检测部63或打印尺寸设定部64的数据选择存储在补正值存储部62中的补正值。根据所述被选择的补正值,控制部60向夹具控制部61发出指令驱动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进行相纸P的偏移补正。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根据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的数据控制输送作业,使其能够实现与打印尺寸相对应的恰当的输送。由输送模式设定装置控制的作业中,环圈形成装置60c还控制相纸P的环圈形成。当成像介质的长度超过规定值时,由进给长度设定装置60d进行控制,使得在成像部进行图像形成的过程中,由切断部按所需的打印尺寸切断成像介质并进行输送。此时,根据所要打印的图像尺寸,设定形成图像的长度以及切断位置,并据此设定后述的输送模式。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由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的数据而得到。如果所要打印的图像尺寸在正常范围内,则因为相纸输送部B具有相纸容纳部的作用,所以即使相纸尺寸较大也能够在切断介质的后端后进行成像处理。然而,如打印广告图像等相纸尺寸很大时,介质输送部内的有限的容纳空间无法容纳整张相纸。也就是说,当“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超过规定值”时,有必要在成像介质未切断的状态下将成像介质的前端传递给成像部,然后在由成像部进行图像形成的过程中,由切断部切断成像介质,并在不给切断后的介质的后端加以振动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进给长度设定装置60d根据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的数据进行控制,并通过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对不同长度的打印尺寸进行恰当的控制。
夹具控制部61驱动控制第一电动机15A、第二电动机15B、压接解除电动机17和驱动电动机50。如上所述,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位于夹具单元10(参照图3)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电动机15A和电动机15B能够独立的进行驱动控制。从相纸暗匣中抽取的相纸P在被输送时,由于宽度方向上的压接辊压接力的不均衡等各种原因,以偏移的状态输送。由于所述偏移一旦在相纸P倾斜的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会造成照片打印的低画质。因此,通过独立驱动电动机15A、15B,即通过改变各自的驱动量,能够补正相纸P的偏移。根据该构成,能够把相纸P恢复到正常姿势的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
补正值存储部62存储改变电动机15A、15B驱动量所需的补正值。随着相纸P的宽度尺寸、表面质量、制造商等的不同,补正值也不相同。因此,以预先进行打印试验求得有关不同相纸P的补正值并保存在补正值存储部62中为佳。
暗匣检测部63检测容纳于被安装的相纸暗匣M中的相纸P信息。例如,在相纸暗匣M上设置条码,并通过读取该条码能够获取相纸P的信息(相纸宽度、表面质量、制造商名称等)。
打印尺寸设定部64设定照片打印的打印尺寸的数据。根据所述打印尺寸的数据控制相纸P的切断等。
输送量检测部65检测相纸P的输送量。例如,通过计算与电动机或辊连动的编码器(图中未示出)输出的脉冲数,能够检测输送量。或者,通过计算向电动机(例如,步进电动机)提供的驱动脉冲数,能够检测输送量。因此,能够利用所述脉冲数定义存储于补正值存储部62内的补正值。当利用光传感器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时,通过计算当时的所述脉冲数能够算出相纸P的前端当前所处的位置。
成像控制部66控制成像部C的各种作业,即对激光装置24、第一曝光输送辊20和第二曝光输送辊21进行控制。一旦曝光开始传感器23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成像控制部66则利用激光装置24控制成像开始时间。而且,由输送量检测部65检测从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开始到进行曝光的位置为止的相纸P的输送量。同时,成像控制部66还控制曝光输送辊20、21的驱动开始时间或解除压接的时间等。
刀具控制部67控制刀具4、刀具前辊2和刀具后辊5的驱动。根据利用相纸传感器3检测出的相纸P的前端、从输送量检测部65输送的相纸输送量、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内的打印尺寸数据,能够控制驱动和停止各辊2、5的时刻以及启动刀具4的时刻等。
暗匣控制部68控制从相纸暗匣M抽取相纸P或选择切换两个相纸暗匣M等作业。转向控制部69控制设在转向部D中的转换辊30和卷绕辊31的驱动。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规定值时则利用转换辊30,而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规定值时则利用卷绕辊31,把相纸P送往显影处理部40。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数据从设定在打印尺寸设定部64内的数据中获取。
利用硬件(如CPU、存储器、控制线路等)和软件(如控制程序等)能够构筑图4所示各项功能。
[关于补正偏移]
从相纸暗匣M抽取相纸P并进行输送时,相纸在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导引装置,但是由于在宽度方向的压接力不均匀等原因,会导致相纸P在发生偏移的状态下被输送。如果在所述发生倾斜的相纸P上形成图像,会造成照片打印的低画质。所以,要先进行偏移补正然后进行成像处理。
(1)当相纸P处于没有倾斜的状态时,使左右电动机的15A、15B驱动量相同,则能够在该状态下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
(2)在由于弯曲输送而引起相纸发生倾斜的状态下接受相纸P时,通过改变左右电动机的15A、15B驱动量进行偏移补正,能够解除倾斜状态。例如,通过把左侧电动机15A的驱动量设定成大于右侧电动机15B的驱动量,能够补正向左侧的倾斜。在夹具单元10向传递位置P2移动时进行偏移补正即可。补正偏移的方法不仅限于此。
[关于形成环圈]
若在成像部C一边以恒定速度输送相纸P一边进行曝光处理,就能够保证得到高画质的图像。但是,若相纸P在输送方向的长度很长,其他位置上的振动会影响到成像部C从而导致打印出的图像上具有带状条纹。因此,为了保证相纸P在成像部C内保持静止状态或恒定速度,有必要防止所述振动的发生。此外,若保持相纸P的两端,则相纸P在输送时会产生应力并给整张相纸P带来影响。在输送相纸P时,通过在相纸输送部形成环圈来减轻所述应力给前置辊1,刀具前辊2或刀具后辊5,曝光输送辊20、21以及转换辊30的输送速度带来的影响,并防止产生带状条纹。下面根据图5A~5F说明形成环圈的功能。
(1)在将相纸P的前端从接受位置P1向传递位置P2输送时,如5A所示,夹具单元10离开上游侧的接受位置P1,被夹具单元10推向上方的第一环圈限制件52如5B所示会轻压到相纸P的上面。此时,如果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低于前置辊1、刀具前辊2或刀具后辊5的输送速度,则在相纸P上形成环圈的同时,在具有刚性的相纸P上形成的环圈会被第一环圈限制件52限定在下方。在此状态下,夹具单元10接近传递位置P2,则如5C所示,第二环圈限制件53被夹具单元10推向上方。
(2)当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向接受位置P1移动时,如5C所示,夹具单元10离开上游侧的传递位置P2,被夹具单元10推向上方的第二环圈限制件53如5D所示会轻压到相纸P的上面。此时,由于夹具单元10解除夹持状态,相纸P上形成的环圈会被第二环圈限制件53限定在下方。在此状态下,夹具单元10接近接受位置P1,如5E所示,第一环圈限制件52被夹具单元10推向上方。
(3)将相纸P的后端从接受位置P1向传递位置P2输送时,如5D所示,在相纸P向下方形成环圈且相纸P的后端在被夹具辊11(参照图1以及图2)托持的状态下,夹具单元10从接受位置P1向传递位置P2移动。当夹具单元10离开上游侧的接受位置P1时,被夹具单元10推向上方的第一环圈限制件52会位于下方。当夹具单元10接近传递位置P2时,如5F所示,第二环圈限制件53被夹具单元10推向上方,环圈逐渐变小,当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时,环圈就会消失。
[各种输送模式的说明]
下面,详细说明在图1~4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供应部A接受相纸P到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为止的作业。在这里,依据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把输送作业分成四种输送模式。下面,根据输送模式设定装置60b和环圈形成装置60c的运行依次说明四种输送模式。
[第一输送模式]
根据图6A~6D的运行图和图7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为150mm~183mm时(第一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
在图6A中,为了从相纸供应部A接受相纸P,夹具单元10等候在接受位置P1。此时,夹具辊10处于解除压接的状态。首先从相纸暗匣M抽取相纸P并开始输送(S1)。在这里,图6A表示以刀具4的位置CP为基准的相纸P的长度。即当相纸P的长度为150mm时,如果以刀具4的位置CP为基准,相纸P的前端则位于导纸板12的内部。当相纸P的长度为183mm时,相纸P的前端则位于和导纸板12的前端几乎相同的位置。以刀具位置CP为基准,当输送量达到进给长度(与打印尺寸相对应)后,停止输送相纸P(S2)。
接下来,利用刀具4切断相纸P的后端(S3),之后由刀具后辊5把相纸P输送到规定位置(S4)。在此,所谓规定位置因进给长度的不同会有所不同,该位置是指由夹具辊11能够确实夹持相纸P前端的位置。而且,关于所述规定位置,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规定,也可设定为与相纸P的进给长度无关的固定值。
一旦相纸P输送到规定位置,夹具辊11则切换成压接状态(S5)。据此,已完成移动夹具单元10的准备,因此驱动传送带13向传递位置P2移动夹具单元10(S6)。此时,相纸P在其前端被夹持的状态下被输送。而且,当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150mm时,相纸P切断后由夹具辊11进行压接,并能立即开始夹具单元10的移动。
图6C表示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时的状态。在由夹具单元10输送相纸P的期间,进行偏移补正(S7)。具体而言,如在图5A~5F中所述,改变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的驱动量。例如,同时开始驱动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并在传递位置P2先停止第二电动机15B后,仅将第一电动机15A多驱动相应于补正值的驱动量,能够补正相纸P的偏移。如果利用该方法,则在利用夹具单元10进行输送的最终阶段补正偏移。
一旦完成偏移补正,夹具单元10即会停止(S8),夹具辊11则会驱动并送出所夹持的相纸P(S9)。与此同时,曝光输送辊20、21开始旋转(S10)。但是,在该阶段曝光输送辊20、21的压接辊处于被解除的状态。一旦送出相纸P,则由曝光开始传感器23检测相纸P的前端。根据该构成,能够检测相纸P已被输送到。一旦检测出相纸P已被输送到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位置,则由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S11)。与此相连动的,夹具辊11的压接状态被解除(S12)。
利用曝光输送辊20成压接状态,开始曝光输送并进行图像形成(S13、S14)。已完成图像形成的相纸P经由转向部D送往显影处理部40进行显影处理,进而完成照片打印。
根据上述构成,偏移补正是在由夹具辊11夹持相纸P的状态下,补正相纸P的倾斜。同时,被夹持的仅为相纸P的前端。因此,进行偏移补正时,只有夹持辊11的夹持力作用于相纸P,因而能够在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的状态下进行偏移补正。同时,因为是在完成偏移补正的状态下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所以能够以正确的姿态进行图像形成。而且,在图像形成中也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因此也不会发生皱折的问题。
[第二输送模式]
根据图8A~8D的运行图和图9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183mm且小于等于409mm时(第二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在这里,主要以与第一模式的不同点为重点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A所示,从相纸暗匣M被抽取的相纸P通过刀具4位置,直接送往(S31)夹具单元10内的规定位置。此后,一旦停止输送相纸P,则由夹具辊11夹持相纸P的前端(S32)。此时,需切断的相纸P的后端位置尚未到达刀具4的位置。因此,开始移动夹具单元10,继续输送相纸P。夹具单元10移动期间,相纸供应部的刀具后辊5等也继续旋转。
一旦需切断的相纸P的后端位置到达刀具4的位置,在夹具单元10停止移动的同时,刀具后辊5也停止旋转(S34、参照图8B)。此时,即使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409mm,夹具单元10也尚未到达传递位置P2。接下来,在夹具单元10停止的状态下,切断相纸P的后端(S35)。夹具单元10在中途停止的位置,根据相纸P的进给长度的不同而不同。
切断相纸P后,重新开始移动夹具单元10(S36),被切断的相纸P的后端从刀具后辊5脱离(S37)。于是,如图8C所示,相纸P的后端因重力呈下垂的状态。之后,进行相纸P的偏移补正(S38)。由于相纸P的下垂是产生在相纸P送往成像部C之前,因此下垂时的冲击会在图像形成前平息,因而不会对图像形成带来皱折等不良影响(参照图8D)。步骤S39、S40、S41、S42、S43、S44和、S45分别与在第一模式中说明的步骤S8~S14相同。
图8C所示有关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183mm和409mm的场合。即使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409mm的场合,相纸输送部B仍具有可容纳已下垂的相纸后端的空间。
[第三输送模式]
根据图10A~10F的运行图和图11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为大于409mm且小于等于594mm时(第三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行。在这里,主要以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不同点为重点进行说明。
步骤S51S52和S53与在第二模式中的步骤S31~S33分别相同(参照图10A)。接下来,如同第二模式的场合,夹持相纸P的夹具单元10在传递位置P2的上游侧停止(S54、参照图10B)。在这里,所述停止位置可定为固定位置。停止夹具单元10后,刀具后辊5、刀具前辊2和前置辊1等仍继续旋转(S55)。根据该构成,相纸P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R(S56、参照图10C)。而且,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件52的作用,强制性地向下方形成环圈R。相纸输送部B的输送面下方确保有用于容纳环圈R所必要的空间。
逐渐形成环圈R并且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刀具4的位置,停止刀具后辊5(S57),切断相纸P的后端(S58)。切断相纸后,重新驱动刀具后辊5(S59),相纸P的后端则从刀具后辊5脱离(S60),且如图10D所示,相纸P的后端因重力而下垂。即使相纸P的进给长度为594mm的场合,相纸输送部B仍具有可容纳已下垂的相纸后端的空间。
接下来,重新开始移动夹具单元10,进行偏移补正(S61、S62)。步骤S63、S64、S65、S66、S67、S68和S69与第一模式中说明的步骤S8~S14分别相同(参照图10E和10F)。由于相纸P的下垂是产生在相纸P送往成像部C之前,因此不会对图像形成带来皱折等不良影响。
[第四输送模式]
根据图12A~12J的输送图和图13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594mm时(第四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在这里,主要以与第一模式~第三模式的不同点为重点进行说明。第四模式适用于相纸进给长度超过在相纸进给长度设定装置60d所设定长度时,即使成像当中也切断相纸后端,并输送切断后的后端部。
步骤S71、S72和S73与在第二模式中的步骤S31、S32和S33分别相同(参照图12A)。接下来,与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一样,夹持相纸P的夹具单元10在传递位置P2的上游侧停止(S74、参照图12B)。所述停止位置,如同第三模式可定为固定位置。而且,如同第三模式继续旋转刀具后辊5等形成环圈R(S75、S76,参照图12C)。此时,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件52的作用,强制地向下方形成环圈R。
一旦形成规定量的环圈R,停止刀具后辊5等相纸供应部A的驱动系统(S77)。接下来,移动夹具单元10进行偏移补正(S78、S79)。即,使偏移补正在环圈R形成后进行。
按照该构成,由于已形成环圈R,因此在偏移补正中,即使相纸P倾斜也能防止对相纸P整体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在进行偏移补正时相纸后端尚未被切断并且处于被刀具后辊5等束缚的状态,但由于已形成有环圈R,因此能够防止对相纸整体施加过大的力。
当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时,就停止其移动(S80、参照图12D)。接下来,旋转驱动夹具辊11,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的前端(S81)。在进行该作业的同时或几乎同时旋转曝光输送辊20(S82)。一旦相纸P的前端到达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位置,则利用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的前端(S83)。此时,由于相纸P后端的刀具辊5等已停止,因此环圈R逐渐变小(参照图12E)。由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后,暂时停止第一曝光输送辊20。
接下来,解除夹具辊11的压接状态(S84),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向接受位置P1返回(S85,参照图12F)。此时,虽然夹具单元10是一边在夹具辊之间输送相纸P的同时一边返回,但是由于已解除压接状态加上此时环圈R已变小,因此不会对相纸P施加大的负荷。
当夹具单元10回到接受位置P1时,重新开始驱动相纸供应部A的刀具后辊5等(S86)。此时,因为第一曝光输送辊20处于停止状态,所以在夹具单元10的下游侧形成环圈(S87、参照图12G)。此时,夹具辊11的压接依旧处于被解除的状态。而且,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件53的作用,确保在下方形成环圈R。
一旦形成规定量的环圈,就开始旋转曝光输送辊20、21(S88)。由此开始对相纸P形成图像(参照图12H)。继续旋转刀具后辊5等,且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刀具4的位置,就停止刀具后辊5等的旋转。而且,夹具辊11压接相纸P的后端并切断相纸P的后端(S89、S90)。切断相纸P的期间也旋转曝光输送辊20、21并继续进行图像形成,但形成的环圈R逐渐变小。因为形成有环圈R,所以切断相纸P时的冲击不会传递到成像部C。因此,即使输送长度较长的相纸P,也不会出现因皱折等现象从而发生画质降低的问题。
切断相纸P之后,夹具单元10重新向成像部C方向移动(S91)。因此,在成像部C一边进行图像形成的同时,一边在由夹具单元11支撑相纸P后端的状态下输送相纸P。此时,在夹具单元10的下游侧形成小的环圈R(参照图12I)。通过适当地设定曝光输送辊20、21的输送速度和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可避免发生皱折等现象。
当夹具单元10开始移动并且相纸P的后端从刀具后辊5脱离,就停止旋转刀具后辊5。同时,也解除夹具辊11的压接(S92)。在这里将由于相纸P的后端的负荷比相纸P的负荷小,所以解除压接状态下移动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可以在压接状态下挟持并同时移动。一旦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S93),夹具单元10就停止并且由曝光输送辊20、21继续输送相纸P,进行图像形成(参照图12J)。由于在解除压接辊11压接的状态下移动夹具单元10,因此夹具单元具有支撑并防止相纸P的后端下垂的功能。因此,在由曝光输送辊20、21输送相纸并进行图像形成的期间,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
[转向部D的作业]
形成图像后的相纸P经由转向部D被送往显影处理部40。下面说明在转向部D内的运行。
图14A~14C示出了相纸P的进给长度短时的运行,此时,利用转换辊30排出相纸P。如图14A所示,压接辊30b对驱动辊30a的压接已解除,已曝光的相纸P进入驱动辊30a和压接辊30b之间。一旦相纸P进入到规定位置,如图14B所示由每一辊压接相纸P,并且如图14C所示旋转90°。由此,改变相纸P乳剂面N的朝向。之后,由转换辊30向显影处理部40输送相纸P。
当相纸P的进给长度比规定值长时,如图15A所示,卷绕辊31利用图中未示的压接机构在其周围卷绕相纸P的长的部分。同时,卷绕辊31一边卷绕相纸P,一边如图15B所示向斜下方移动。图15C中,卷绕在卷绕辊31上的相纸P的外周接线,与向显影处理部40的输送路径一致。一旦卷绕到该状态,转换辊30即向显影处理部40输送相纸P。以此,改变相纸P乳剂面N的朝向。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显影处理部40的显影处理。
[夹具辊的其它实施例]
下面利用图16说明夹持相纸P的夹具辊11的其它实施例。在上述例子中,夹具辊11的宽度设置成略大于图像形成装置所能处理的相纸P的最大宽度,其外径尺寸在宽度方向上是固定的。但是,本发明不仅局限于此,如图16A所示,夹具辊11的宽度还可设置成略小于相纸P的宽度。同时,如图16B所示,也可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辊部分。夹具辊11由驱动辊11a和压接辊11b构成,且任意一方的辊或双方的辊都能设置成上述构成。
相纸P的宽度尺寸多种多样,但是任何场合均在宽度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夹持相纸P的前端。在该状态下,不仅能够旋转相纸P的前端,而且能够旋转相纸P的整体来补正偏移,因此不会对相纸P施加过大的力,也不会形成褶皱。
图16C为夹具辊11的另一实施状态的示意图,设有使相纸P包括夹具辊11能够围绕规定轴心X旋转的机构。例如,设置用于旋转相纸P的专用电动机。根据该构成,能够进行补正相纸P倾斜的偏移补正。此时,将左右电动机15A、15B的驱动量设定成一致。进行偏移补正时,可通过专用电动机的旋转量规定补正到什么程度。根据该程序,可顺利地进行偏移补正。
同时,通过设置使相纸P能够围绕轴心X旋转的机构,在改变左右电动机15A、15B的驱动量时,也能够顺利地移动相纸P。
(第二实施状态)
在第一实施状态的基础上,第二实施状态如图18所示,在控制部60设有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根据打印尺寸设定成像时所需的相纸P的输送速度以及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并由此确定后述的输送模式(第三以及第四模式)。当成像介质上形成有环圈时,位于环圈前面(前端)的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与位于环圈后面(后端)的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会有所不同。在没有特别注明时,所谓相纸P的输送速度是指由相纸前端的速度所代表的相纸整体的输送速度。相纸的输送速度由前置辊1和刀具前辊2所决定的输送阶段的速度,由刀具后辊5所决定的输送阶段的速度,由曝光输送辊20,21所决定的输送阶段的速度所确定。在控制相纸P的输送速度时,以输送量检测部65发出的信号为基准,以设在刀具前辊2下游侧附近的相纸传感器3以及设在传递位置P2下游侧的曝光开始传感器23所发出的信号作为控制的基准指标。
控制相纸P的输送速度的程序设定为,(1)先驱动控制前置辊1,(2)然后通过刀具控制部67驱动控制刀具前辊2和刀具后辊5,(3)通过夹具控制部61驱动控制夹具单元10(具体为控制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4)再通过成像控制部66驱动控制曝光输送辊20、21。
如果所要打印的图像尺寸在正常范围内,则因为相纸输送部B具有相纸容纳部的作用,所以即使相纸尺寸较大也能够在切断介质的后端后进行成像处理。如果不需要形成环圈,相纸P的输送速度在刀具前辊2处以及在曝光输送辊20、21处均一致,如果需要形成环圈,则将上游侧的输送速度设定成低于下游侧的输送速度即可。若需要消除环圈,则上游侧的输送速度设定成高于下游侧的输送速度即可。
然而,如打印广告图像等相纸尺寸很大时,介质输送部内的有限的容纳空间无法容纳整张相纸。此时,在维持曝光输送辊20、21处的输送速度的状态下,在切断相纸P的后端之前加大刀具前辊2的输送速度以便形成环圈,在切断相纸P的后端之后加大由夹具单元10输送相纸P后端的输送速度。通过上述控制,即使在成像处理过程中也能够切断相纸P的后端,并在不产生振动的状态下输送切断后的相纸P的后端。
如上所述,通过将由夹具单元10输送相纸P后端的输送速度与相纸P前端的输送速度设定为不同值,能够提供一种根据图像尺寸设定部64内的数据由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选择适当的操作程序的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在形成环圈后,通过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将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设定为低于相纸P的输送速度,以便根据图像尺寸选择适当的操作程序。
在以该实施状态的第三模式输送时,不仅可以通过停止夹具单元10来形成环圈,也可以在夹具单元10的移动过程中,由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将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设定为低于由刀具后辊5、刀具前辊2或前置辊1的旋转所决定的相纸的输送速度来形成环圈。通过这种控制,可以提高输送效率。
在以该实施状态的第四模式输送时,在成像处理过程中由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将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设定为低于相纸的输送速度,以便在相纸P的后端不产生振动的状态下输送切断后的相纸P的后端。
此外,在该实施状态的第三以及第四模式中,可以利用夹具单元10托持将切断后的相纸P的后端并进行输送。具体来讲,如图19A所示,在相纸P的前端被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的状态下,将夹具单元10送回接受位置P1后形成环圈。此时,假设在相纸供给部A处的输送速度设定为ST1,在相纸输送部B处的输送速度(夹具单元的移动速度)设定为ST2,在成像部C处的输送速度设定为ST3,控制ST1>ST3(或ST3=0),ST2=0,并在形成规定量的环圈后切断相纸P的后端。此时,在形成规定量的环圈之前,在成像部C不进行成像处理。
在切断后的相纸P的后端被夹具辊11托持的状态下移动夹具单元10(如图19B、19C所示)。此时,在成像部C进行成像处理的同时,由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设定为ST3>ST2,由此可在逐渐缩小环圈的同时将夹具单元10移向传递位置P2。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成立以下式子:S2T/ST3=(相纸输送部B的长度)/(形成环圈的相纸P的长度),可以通过该式驱动控制曝光输送辊20、21,并设定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并且在夹具辊11处因解除各个辊的压接状态下放置相纸P,所以可不发生处于压接状态时的负荷。
之后,夹具单元10移动到传递位置P2并向成像部C传递相纸(如图19D所示)。夹具单元10在到达传递位置P2之前的上游侧停止并进行偏移补正即可。
如上所述,由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将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ST2设定为相纸的输送速度ST3来消除环圈,可以提高输送效率。
(第三实施状态)
在第二实施状态中所述的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还可以具有将介质输送部送回的功能。此时,在相纸供给部A和成像部C的输送速度会有所不同。在没有特别注明时,所谓相纸P的输送速度是指由相纸前端的速度所代表的相纸整体的输送速度。
(介质输送部送回功能)
在本实施状态中,通过控制送回夹具单元10时的速度,能够在得到高画质图像的同时缩短输送程序。当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移动到接受位置P1时,将夹具单元10向介质输送部下游侧输送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U1设置为大于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U2。通过这种控制,可以防止在成像部C进行成像处理时拉扯相纸P,所以能够打印出没有带状条纹的图像。下面利用图20A~D进行说明。
在图20A所示的状态为,将相纸P的前端输送至成像部C从而完成传递程序的夹具单元10位于传递位置P2,而图20D所示的状态为,夹具单元10被送回接受位置P1的状态,以对所述送回过程中的控制,说明两种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第一种控制方法为,将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U1控制成大于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U2。这种状态是指,将在相纸供给部A的输送速度和成像部C的输送速度设定为相同值U1,或将在相纸供给部A的输送速度设定为稍微高于在成像部C的输送速度但不至于形成环圈的状态。上述控制适用于打印尺寸较大的情况,可防止在成像部C受相纸P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影响并能缩短处理程序。
第二种控制方法为,一边形成环圈,一边将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U1控制成大于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U2。此时,在图20A所示的状态中驱动曝光输送辊20、21,将在成像部C的输送速度设定为U3。且通过驱动前置辊1、刀具前辊2或刀具后辊5设定在相纸供给部A的输送速度为U1,并通过驱动未图示的第一电动机15A和第二电动机15B来设定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U2。此时,通过将各速度设定成U1>U2或U1>U3,如图20B所示可以在传递位置P2和夹具单元10之间形成环圈。图20C表示上述状态进一步发展后的状态。所形成的环圈由第二环圈限制件53限制定位在下方。为此,成像部C在不受振动等影响的状态下进行稳定曝光。图20D表示夹具单元10到达接受位置P1时的状态。当相纸供给部A的供给量达到规定量时,停止驱动前置辊1、刀具前辊2或刀具后辊5,用切断器4切断相纸P的后端。随着在成像部C依次进行的成像处理,环圈也逐渐变小,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成像部C时完成一个成像处理程序。
[第四输送模式]
根据图12A~12E、图21A~21E的输送图和图22的流程图说明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大于594mm时(第四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在这里,第一模式~第三模式的输送状态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状态相同。在这里主要针对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超过进给长度设定装置60d所设定的规定值,并在成像过程中切断相纸P的后端并进行输送。此外,由输送速度设定装置60e将送回夹具单元10时的移动速度控制成比相纸的输送速度小,由此可以防止在对相纸P增加负荷或振动的状态下输送相纸P的后端。
S101、S102和S103的程序与在第二模式中的S31~S33的程序相同(参照图12A)。夹持相纸P的夹具单元10在传递位置P2的上游侧停止(S104、参照图12B)。所述停止位置同第三模式可定为固定位置。而且,如同第三模式继续旋转刀具后辊5等形成环圈R(S105、S106,参照图12C)。此时,由于第一环圈限制件52的作用,强制地向下方形成环圈。
形成规定量的环圈R后,停止刀具后辊5等相纸供应部A的驱动系统(S107)。接下来,移动夹具单元10进行偏移补正(S108、S109)。即,使偏移补正在环圈R形成后进行。按照该构成,由于已形成环圈R,因此偏移补正中即使相纸P倾斜,也能防止对相纸P整体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在进行偏移补正时相纸后端尚未被切断并且处于被刀具后辊5等束缚的状态,但由于已形成有环圈R,因此能够防止对相纸整体施加额外的负荷。
当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就停止其移动(S110、参照图12D)。接下来,旋转驱动夹具辊11,向成像部C提供相纸P的前端(S111)。进行该作业的同时,或几乎同时旋转曝光输送辊20(S112)。一旦相纸P的前端到达第一曝光输送辊20的位置,则利用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的前端(S113)。此时,由于相纸P后端的刀具辊5等已停止,因此环圈R逐渐变小(参照图12E)。由第一曝光输送辊20压接相纸P后,暂时停止第一曝光输送辊20。
接下来,在解除夹具辊11的压接状态(S114)下,夹具单元10从传递位置P2向接受位置P1返回(S115)。同时,重新开始驱动相纸供应部A的刀具后辊5等(S116)。此时,控制夹具单元10向介质输送部的下游侧输送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大于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S117,参照图21A),可以防止成像部C在进行成像处理时拉扯相纸P,所以能够打印出没有带状条纹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在夹具单元10和夹具辊11之间设有相纸P的状态下移动夹具单元10,但因为已解除压接状态且环圈的大小也较小,因而不会对相纸P施加负荷。
如果继续进行相纸P的输送和夹具单元10的移动,则在夹具单元10的下游侧会形成环圈(S118,参照图21B)。此时,夹具辊11仍处于解除压接状态。由于第二环圈限制件53的作用,仍向下方形成环圈。
当夹具单元10返回接受位置P1时,第一曝光输送辊20处于停止状态。形成规定量的环圈后,曝光输送辊20、21开始旋转(S119)。由此,对相纸P进行曝光处理(参照图21C)。刀具后辊5也继续旋转,当相纸P的后端到达切断器4的位置后,停止驱动刀具后辊5。然后由夹具辊11压接相纸P的后端,并用切断器4切断相纸P的后端(S120)。在切断相纸P的后端时,曝光输送辊20、21继续旋转,对相纸P的成像处理还在进行,但是环圈逐渐变小。因为形成有环圈,切断相纸P的后端的振动不会传到成像部。因此,即使打印尺寸很大的图像,也不会因出现带状条纹降低画质。
在上述S114~S120的过程中,当夹具单元10返回接受位置P1,形成规定量的环圈后,开始了曝光输送辊20、21的旋转,并对相纸P进行曝光处理。但是,如果相纸P的尺寸更大,则可以省略在S113中的曝光输送辊的压接以及停止的过程,与夹具单元10返回接受位置P1时一样,可一边形成环圈一边进行相纸P的曝光输送,可进一步缩短时间。
切断相纸P的后端后,夹具单元10再次向成像部C移动(S121)。即,一边在成像部C进行成像处理,一边由夹具单元10托持相纸P的后端并进行输送。此时,在夹具单元10的下游侧形成小环圈R(参照图21D)。通过控制位于成像部C的曝光输送辊20、21的旋转速度和夹具单元10的移动速度,可设定在不出现带状条纹的适当值。
当夹具单元10开始移动,相纸P的后端离开刀具后辊5后,停止刀具后辊5的旋转。且夹具辊11也解除压接状态(S122)。为了进一步减轻施加给相纸P后端的负荷,在这里说明了在解除压接的状态下输送相纸P的后端的例子。当然,在夹持相纸P的后端的状态下进行输送也可。当夹具单元10到达传递位置P2(S123),则夹具单元10停止移动,通过旋转曝光输送辊20、21将相纸P输送给成像部C,继续进行成像处理(参照图21E)。由于在夹具辊11解除压接的状态下移动夹具单元10,所以夹具单元10具有不使相纸P掉落的支撑功能。所以,即使在旋转曝光输送辊20、21进行成像处理的过程中,在相纸P上不会施加额外的负荷。
(其他实施状态)
在本实施状态中,说明了成像部内设有激光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以照片感光材料相纸P作为成像介质的例子所列举,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激光装置之外,还可适当利用CRT装置、PLZT装置等数码式曝光装置。
同时,利用喷墨式打印机对相纸表面喷墨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时,也能应用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成像介质的表面形成图像的成像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介质输送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接受位置接受从成像介质供应部所供应的成像介质,在位于成像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递位置向所述成像部提供成像介质;
进给长度设定装置,用于设定所述成像介质的进给长度;
切断部,在输送方向位于所述接受位置的上游侧,用于按任意进给长度切断所述成像介质;
介质保持机构,设在所述介质输送部内,在成像介质输送过程中在介质输送宽度方向的全范围或大致全范围保持成像介质;
其中,
当由所述进给长度设定装置所设定的进给长度设定值超过规定值时,在图像形成过程中由所述切断部根据所述设定值切断成像介质;
所述介质输送部将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所夹持的成像介质的前端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后返回到接受位置,再将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所夹持的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后端从接受位置输送到传递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环圈形成装置,在介质输送部从接受位置移动到传递位置期间,使成像介质在所述接受位置和所述传递位置之间形成环圈,
通过所述环圈形成装置在成像介质上形成环圈的状态下,由所述介质保持机构保持成像介质的后端并进行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输送速度设定装置,用于设定所述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
当所述进给长度设定值超过规定值时,由所述输送速度设定装置分别设定成像介质前端和后端的输送速度,使得将成像介质前端输送到传递位置的速度与将成像介质后端输送到传递位置的速度被设定为不同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保持机构在输送成像介质的前端时夹持该前端,在输送成像介质的后端时托持该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介质输送部从传递位置移动到接受位置时,通过所述输送速度设定装置分别设定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以及介质输送部的移动速度,以使介质输送部的移动速度小于从所述介质输送部向下游侧输送成像介质的输送速度。
CNB2006101452586A 2005-11-25 2006-11-24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1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39809A JP4618114B2 (ja) 2005-11-25 2005-11-2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39809 2005-11-25
JP2005349424 2005-12-02
JP2005349396 2005-1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1409A true CN1971409A (zh) 2007-05-30
CN100492167C CN100492167C (zh) 2009-05-27

Family

ID=38112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525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167C (zh) 2005-11-25 2006-11-24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18114B2 (zh)
CN (1) CN10049216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79044A (zh) * 2017-08-28 2017-11-24 南京泛太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相纸裁切机及相纸生产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25204B4 (de) 2014-12-09 2019-06-13 Koenig & Bauer Ag Druckaggregat
DE102014225210B4 (de) * 2014-12-09 2019-11-07 Koenig & Bauer Ag Druckaggregat
DE102014225206B4 (de) 2014-12-09 2019-09-05 Koenig & Bauer Ag Rollen-Druck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5955A (en) * 1994-08-08 1995-11-14 Bay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external media buffer
US6240260B1 (en) * 1999-01-29 2001-05-29 Agf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ffer transfer of media sheets between components in an imagesetting system
JP4427721B2 (ja) * 2004-02-06 2010-03-10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感光材料の搬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79044A (zh) * 2017-08-28 2017-11-24 南京泛太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相纸裁切机及相纸生产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92167C (zh) 2009-05-27
JP4618114B2 (ja) 2011-01-26
JP2007147817A (ja) 200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216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50284974A1 (en) Paper magazine
EP1396755B1 (en) Sheet distributor, image recorder, and a sheet distributing method
CN19915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418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458740B2 (en) Printer and supply unit for use in the printer
CN100514180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417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5926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3326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7606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9851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07649B (zh) 托盘、图像形成设备及纸页后处理装置
CN100349067C (zh) 相片处理装置
JP20071560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NL1027494C2 (nl) Printer en voorraadeenheid voor deze printer.
JP2002241033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60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3806A (ja) 感光材料の搬送装置及び感光材料の搬送方法
JPH1083031A (ja) 感光材料処理方法及び感光材料処理装置
JP2003295333A (ja) 振分装置
JP2009132487A (ja) 印刷装置
JPH06144660A (ja) 記録装置
JP2006069752A (ja) プリント装置
JP20053201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