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5058B - 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 Google Patents

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5058B
CN1965058B CN200580019121XA CN200580019121A CN1965058B CN 1965058 B CN1965058 B CN 1965058B CN 200580019121X A CN200580019121X A CN 200580019121XA CN 200580019121 A CN200580019121 A CN 200580019121A CN 1965058 B CN1965058 B CN 1965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particle diameter
coke
pulverizing
pulverizing pro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191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5058A (zh
Inventor
野田健史
岩间卓郎
长岛康雄
深田喜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Steel Corp
JFE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185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7400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KK Corp filed Critical N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5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5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5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5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 C10B57/08Non-mechanical pretreatment of the charge, e.g. desulfuriz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 C10B57/04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using charges of special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ke Indu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通过抑制生产性降低和成本上升,并同时使焦炭原料煤的粒度分布在适当范围内,可以提高焦炭强度。具体的是,使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粉碎的煤和所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和所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一起装入炼焦炉中。优选使用高硬度煤(X)和硬度比该煤(X)要小的煤(Y),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

Description

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制铁原料的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用作制铁原料的焦炭,由于在装入高炉内时一旦粉化会使高炉通气性恶化,因此希望其具有高强度。为了制造高强度的焦炭,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粒径越小越好,但另一方面,粒径小的煤在装入炼焦炉时,存在操作困难等问题,生产性下降,因此,最终,最好使用粒径为例如0.5mm~6mm范围内的煤。为了形成这样的粒径范围,通过筛分已粉碎处理的煤,除去不足0.5mm、超过6mm的煤,可以形成粒径仅为0.5mm~6mm的煤,但即使再次粉碎超过6mm的煤来用作焦炭原料,对于不足0.5mm的煤,也没有理想用途而进行处理,产生了处理成本,在提高生产率这一点上是不理想的,并且炼焦炉内煤的填充率也降低了,因此不是实际可用的方法。
作为通过只规定装入炼焦炉用煤的上限来调整粒度的方法,已知的方法是:用具有能得到规定粒径的筛眼的筛子对煤进行分级,筛下部分直接作为焦炭配合用原料,同时,对筛上的粗颗粒部分重复进行上述粉碎分级直到通过筛子(例如,参照特开昭56-32587号公报)。在特开昭56-32587号公报记载的方法中,根据富有活性成分的煤(较软的煤)和不富有活性成分的煤(较硬的煤)使筛眼变化,使不富有活性成分的煤的粒径更小来作为配合原料。适当混合分别进行粒度调整的煤并装入炼焦炉中,能制造比过去更高强度的焦炭。
而且,通过提高炼焦炉内煤的填充密度,可以改善生产性,并且能制造高强度的焦炭,作为这种技术,已知的装入炼焦炉用煤的粒度调整方法是:将已破碎的煤按大粒径、中粒径、小粒径以下进行分级,用破碎机破碎分级后的大粒径、小粒径以下的煤,将该破碎煤和在前面分级的中粒径的煤一起装入炼焦炉中(例如,参照特开平11-302662号公报)。
但是,在特开昭56-32587号公报记载的方法中,必须重复破碎规定粒径以上的煤,直到变小成为规定粒径以下,要多次筛分相同的煤并进行粉碎处理,因此生产性低下。
而且,特开平11-302662号公报记载的方法中,虽然对同一种煤的破碎次数最大为2次,但要用破碎机再次破碎已破碎得到的小粒径以下的煤,因此,细微粒增加,即使能得到与向炼焦炉的填充状态为最大密度填充的接近理想的煤粒度分布状态接近的分布,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不希望的。而且,破碎的煤分级为大粒径、中粒径、小粒径以下3级,因此,用于筛分的设备成本上升了。
而且,特开平2005-154737号公报记载的方法是本发明人在先开发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将煤分类成比规定标准硬度高的类别的煤和比上述规定标准硬度低的类别的煤,粉碎其中硬度高的类别的煤,然后,和留下的未粉碎的煤混合,再次粉碎这些混合的煤。但是,在即使利用该技术中,要使煤的粒度分布在适当的0.5mm~6mm的范围内,还是不充分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焦炭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其可以在抑制生产性降低和成本上升的同时,通过使焦炭原料煤的粒度分布在适当范围内,提高焦炭的强度。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特征如下。
(1)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粉碎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与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一起装入炼焦炉中。
(2)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3)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和在上述第二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一起装入炼焦炉中。
(4)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5)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6)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7)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分别混合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分别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8)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9)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10)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11)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分别混合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分别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12)按照(1)~(11)中任一项记载的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13)一种焦炭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机;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在该第一粉碎机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混合槽;粉碎在该混合槽混合的煤的粉碎机;和将由该粉碎机处理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
(14)一种焦炭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机;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在该第一粉碎机中处理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槽;粉碎在该第一混合槽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机;混合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第二混合槽;粉碎在该第二混合槽中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机;和将该第二粉碎机中处理的煤和该第三粉碎机处理中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
(15)按照(13)或(14)记载的焦炭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粉碎机的粉碎能力大于第二粉碎机的粉碎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焦炭制造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混合煤粒度分布的图表。
图3是表示分级工序中分级粒径和焦炭制造成本的关系的图表。
标号说明
1:煤场      2:煤场     3:筛子
4:第一粉碎机   5:第一混合槽
6:第二混合槽   7:第二混合槽
8:第二粉碎机  9:第三粉碎机
10:第三粉碎机
a:筛上      b:筛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至少一部分分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对大粒径煤进行粉碎处理后,和小粒径煤混合,在该混合状态再次进行粉碎处理,装入炼焦炉中制造焦炭。即,本发明焦炭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粉碎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和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一起装入炼焦炉中。在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中,使用筛子进行筛分的程度是足够的,因此,作为分级工序,例如使用筛子将煤分级为筛上部分和筛下部分。对于粒径比筛眼大的筛上部分,在第一粉碎工序进行粉碎,使粒径变小。对于粒径小于筛眼的筛下部分,不进行第一粉碎工序,在和进行了第一粉碎工序的筛上部分混合(第一混合工序)之后,在第二粉碎工序进行粉碎处理。在第一混合工序中,将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投入混合槽等形成混合状态是充分的,在以下的混合工序中,也不必要设置特别的混合装置。由于只预先粉碎大粒径煤(第一粉碎工序),大粒径煤的比例减少。其结果是,由于粗粒比例减少,可以在第二粉碎工序中进行粉碎能力降低的粉碎,由此可以抑制在第二粉碎工序中的粉碎处理时的微小粒径煤的产生,从而从整体上改善煤的粒径分布。在第一粉碎工序中粉碎大粒径的筛上煤之后,不用重复进行再次筛分的分级,直接和筛下部分一起在第二粉碎工序中进行粉碎,由此不用重复粉碎同一煤炭,在生产性这一点上是有利的。而且,即使在第一粉碎工序后还存在大粒径煤,可以利用第二粉碎工序适度粉碎进行细粒化。因此,在利用第一粉碎工序和第二粉碎工序进行粉碎处理后,虽然以某种程度的比例还存在分级工序中分类于筛上部分的大粒径煤,但和未进行第一粉碎处理的情况相比,其比例大大减少。
因此,希望“第二粉碎工序”比“第一粉碎工序”粉碎能力要小,可能的措施如,使用在“第一粉碎工序”和“第二粉碎工序”粉碎能力不同的粉碎装置,或者,减少粉碎装置的破碎头的旋转次数以使“第二粉碎工序”比“第一粉碎工序”粉碎能力低,等等。
在利用上述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作为焦炭原料的全部煤时,显然不存在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另一方面,在利用上述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仅处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时,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和在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中处理过的煤一起装入炼焦炉中。即,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在利用上述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仅处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时,煤的硬度或惰性组分量等品质按照种类是不同的,希望按照各个种类调整粉碎条件进行粉碎。因此,最好按照煤的品质或者种类分别配置多个混合槽,并与此对应配置多个破碎机,优选对其剩余部分的煤进行另外的粉碎处理。即,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粉碎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粉碎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混合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将其和在上述第二粉碎工序中粉碎的煤一起装入炼焦炉中。对于未在分级工序中进行处理的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当是细粒,或对于装入炼焦炉具有合适的粒度分布时,也可以省略第三粉碎工序。
而且,在利用上述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仅处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时,希望优先处理硬煤。即,在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时,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高硬度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一起装入炼焦炉中。
而且,可以在第一混合工序中也混合煤(Y),并通过第二粉碎工序进行粉碎处理。即,作为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制造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高硬度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煤(X)的剩余部分以及上述煤(Y)的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而且,煤的硬度或惰性组分量等品质按照种类是不同的,希望按照各个种类调整粉碎条件进行粉碎。因此,优选按照煤的品质或者种类分别配置多个混合槽,并与此对应配置多个破碎机,作为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并且,在上述中,可以分别使用各自的混合槽混合煤(X)的剩余部分和煤(Y),也对应每个的混合槽进行粉碎。即,作为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分别混合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分别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而且,作为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以下优选的方法,即,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或上述煤(Y)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未利用该第二粉碎工序处理的作为剩余部分的煤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为了将通常由多种类的煤所构成的焦炭原料煤分组成为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使用适当设定的规定标准,可以分为比规定标准硬度高的煤(X)和比规定标准硬度低的煤(Y)。例如,在使用A、B、C种煤制造焦炭时,将平均硬度最高的A种煤分类为高硬度煤(X),将B、C种煤分类为低硬度煤(Y)。而且,当使用比A、B、C种煤硬度低的D、E、F种煤时,通过将规定标准设定得较低,在D、E、F种煤中硬度比较高的D种煤可以分类为高硬度煤(X)。考虑到使用的原料煤的种类和焦炭制造设备能力等,希望所设定的规定标准能使得焦炭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最优化。而且,如上述例子明示,高硬度煤(X)和低硬度煤(Y)各自不限于单一种类,有时也可以由多种类的煤构成。
优先在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硬煤的理由是,在作为焦炭原料的煤中,大粒径煤主要是高硬度煤,通过优先增加粉碎困难的硬煤的粉碎次数,能够提高生产性。即,在不对全部原料煤进行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的处理时,最好优先分级并粉碎处理高硬度煤(X)。如果仅对煤(X)的一部分进行分级和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是有效果的,例如,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即使对上述大粒径煤进行粉碎处理的煤量是全部煤量的10%左右,由于优先分级并粉碎处理全部原料中的煤(X),能够从整体上明显改善粒度分布。煤(X)和其它煤的分类不是严格的,煤的种类规定平均硬度,如果其平均硬度超过规定标准,可以分类为煤(X),即使煤(X)部分含有硬度在规定标准以下的煤也没有关系。随着煤(X)中在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比例的增加,粒度分布得到改善,但处理成本也上升了。
已知煤的硬度因产地而不同。当优先在分级工序、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高硬度煤时,作为给煤(X)分类时的规定标准,优选使用HGI,最好设定表示粉碎性的指数HGI(硬球(hard globe)指数:基于JIS-M-8801)在80以下为煤(X)。作为HGI为80以下的煤,使用非微粘结煤是合适的。非微粘结煤大多具有HGI80以下的高硬度,并且价格便宜。判断煤相对于规定标准的硬度,例如可以测定每种煤的平均HGI,将这些平均值和规定标准进行比较而进行。
而且,在仅对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进行上述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的处理时,最好优先处理惰性组分量多的煤。即,作为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惰性组分量少的煤(Y’)和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混合,进行粉碎。作为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惰性组分量比煤(X’)要少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而且,煤的硬度和惰性组分量等品质按照种类是不同的,希望按照种类分别调整粉碎条件进行粉碎。因此,最好按照煤的品质或者种类分别配置多个混合槽,并与此对应配置多个破碎机,作为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X’)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并且,在上述中,可以分别使用各自的混合槽混合煤(X’)的剩余部分和煤(Y’),也可以对应每个的混合槽进行粉碎。即,作为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优选的是,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分别混合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和上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分别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而且,作为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以下优选的方法,即,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上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或上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或上述煤(Y’)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未利用该第二粉碎工序处理的剩余部分的煤的第二混合工序、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上述煤(X’)和上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当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作为焦炭原料煤时,在焦炭的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龟裂,制造的焦炭有强度低下的倾向。因此,在装入炼焦炉时,最好尽可能地分散装入,因此也希望粉碎处理成细粒。因此,通过优先处理而增加惰性组分量多的煤的粉碎次数,能够提高焦炭强度。因此,在不对全部原料煤进行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的处理时,最好优先分级并粉碎处理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如果仅对煤(X’)的一部分进行分级和第一粉碎工序的处理,是有效果的,例如,分离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即使对上述大粒径煤进行粉碎处理的煤量是全部煤量的10%左右,由于优先分级并粉碎处理全部原料中的煤(X’),能够从整体上明显改善粒度分布。煤(X’)和其它煤的分类不是严格的,针对每种煤规定平均惰性组分量,如果其平均值超过规定标准,就可以分类为煤(X’),即使煤(X’)部分含有硬度在规定标准以下的煤也没有关系。随着煤(X’)中在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进行处理的比例的增加,焦炭强度增加,但处理成本也上升了。
已知煤的惰性成分(非熔融成分)量因产地而不同。当优先在分级工序、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惰性组分量多的煤时,希望考虑到使用的原料煤的种类和焦炭制造设备能力等,适当设定给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分类时的标准,以使得焦炭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最优化。特别是,最好设定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为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作为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使用非微粘结煤是合适的。非微粘结煤大多惰性组分量多,并且价格便宜。判断煤的惰性组分量,例如可以针对每种煤测定平均惰性组分量,将这些平均值和规定标准(例如,惰性组分量为35%)进行比较。
因此,在仅对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利用上述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进行处理时,使用硬度和惰性组分量两种标准对煤进行分类,希望在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优先处理高硬度的煤、惰性组分量多的煤。尤其希望在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中优先处理HGI为80以下且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非微粘结煤中,大多种类的HGI为80以下且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并且价格便宜,非常适用。
在分级工序中,在将煤分级为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时,最好利用设定的在1~20mm范围内的粒径来分级为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当分级粒径(分级时的粒径,例如,相当于用筛子分级时的筛眼)超过20mm时,粗粒比例增加,焦炭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当分级粒径小于1mm时,细粒比例增加,在分离为超过分级粒径的煤和在分级粒径以下的煤之后,超过分级粒径的煤的比例增加,第一粉碎工序中的处理量增加,因此生产性降低。图3是说明分级工序中使分级粒径变化时的焦炭制造成本的图表。由于分级粒径越小焦炭强度越大,焦炭强度越大,越能降低所使用的煤(混合煤)的反射率(Ro),因此,可以用低反射率的廉价煤作为原料。最终的分级粒径越小,越能降低与焦炭的单位生产量下的混合煤的成本,从而在成本方面的好处变大了(图3A)。另一方面,分级粒径越大,炼焦炉的每窑装入量越增加,每窑装入量越多,焦炭的生产量越增加,因此,降低了与焦炭的单位生产量下的成本,也就是焦炭的制造成本,从而在成本方面好处增加(图3B)。因此,在分级粒径降低到20mm以下左右,特别是分级粒径为3~10mm时,焦炭单位生产量的焦炭制造成本的整体,也就是总成本(图3C),在分级粒径约为20mm以下时降低,在分级粒径为3~10mm左右时有特别降低的倾向。从而,在成本方面,优选的是,分级粒径为1~20mm,特别优选为3~10mm左右。另外,用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评价焦炭强度。每窑的装入量用表示焦炭向炼焦炉的填充率的窑装入量指标来评价。如果原料煤的粒度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话,最好小颗粒侧的比例大,因此更希望分级粒径为3~6mm。例如,通过改变给煤分级时筛子的筛眼,可以容易的调整分级粒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焦炭制造设备。
为了实施上述焦炭的制造方法,优选使用一种焦炭制造设备,该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机、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在该第一粉碎机中处理的煤、上述小粒径煤和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混合槽、粉碎在该混合槽混合的煤的粉碎机、和将在该粉碎机处理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
而且,煤的硬度或惰性组分量等品质按照种类是不同的,希望按照各个种类调整粉碎条件进行粉碎。因此,最好按照煤的品质或者种类分别配置多个混合槽,并与此对应配置多个破碎机,优选使用一种焦炭制造设备,该设备的特征在于,使用了第二混合槽和第三粉碎机,包括: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机、粉碎上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在该第一粉碎机中处理过的煤和上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槽、粉碎在该混合槽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机、混合上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第二混合槽、粉碎在该第二混合槽中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机、将在该第二粉碎机处理的煤和在该第三粉碎机处理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
除了存留的煤以外,通过将多种类的煤顺序装入混合槽中,并在混合槽中存留后运出来,具有使装入炼焦炉中时的煤的性状均匀化的效果。也存在只有单种类煤存留在同一混合槽中的情况,但如果是在粉碎后在输送机上与其它种类的煤混合的状态,则能在防止装入炼焦炉中的煤的种类部分集中。
而且,优选使用一种焦炭制造设备,该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从煤场搬运出来的煤的一部分进行分级的筛子、粉碎由该筛子分级的筛上部分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并存留至少在该第一粉碎机中粉碎的煤和由上述筛子分级的筛下部分的煤的第一混合槽、粉碎从该第一混合槽送出来的煤的第二粉碎机、存留从上述煤场搬运出来的上述剩余部分的煤的第二混合槽、粉碎从该第二混合槽送出来的煤的第三粉碎机、将在该第二粉碎机中粉碎的煤和在上述第三粉碎机中粉碎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也可以将由筛子分级后的煤以外的煤存留在第一混合槽中,此时种类不同的煤混合率高,成品焦炭的品质更均匀化。
而且,希望第一粉碎机的粉碎能力比第二粉碎机的粉碎能力更大。如上述说明,由于在第一粉碎机只预先粉碎大粒径煤,希望使用的“第二粉碎机”比“第一粉碎机”的粉碎能力要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焦炭制造设备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将煤场1、2中的煤场1的一部分煤搬运出来,并由筛子3进行筛分,超过规定粒径的筛上部分a由第一粉碎机4进行粉碎处理,然后装入第一混合槽5中。筛下部分b直接装入第一混合槽5中。煤场1的剩余部分的煤直接适当地搬运到第一混合槽5、第二混合槽6,7中。煤场2的煤也适当地搬运到第一混合槽5、第二混合槽6,7中。适当地用第二粉碎机8粉碎第一混合槽5中的煤。用第三粉碎机9适当地粉碎第二混合槽6中的煤,用第三粉碎机10适当地粉碎第二混合槽7中的煤之后,使用输送机等将用各粉碎机粉碎的煤边混合边搬送出来,由此,进行一定程度的均匀化,装入炼焦炉中。
在图1中各设置了3个第二混合槽6、7,通过用第三粉碎机9粉碎第二混合槽6中的煤,用第三粉碎机10粉碎第二混合槽7中的煤,可以按种类实施破碎。
作为原料煤,当使用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时,希望煤场1为非微粘结煤,煤场2为强粘结煤。
实施例1
使用图1示出的焦炭制造设备制造焦炭。作为原料煤,使用80%非微粘结煤和20%强粘结煤(HGI:约85,惰性组分量约30%),筛分非微粘结煤中相当于总煤量的10%的非微粘结煤(HGI:约75,惰性组分量约36%)(分级工序),用锤头式第一粉碎机以680rmp粉碎超过6mm的筛上部分煤(第一粉碎工序),将全部粉碎的煤和筛下部分的6mm以下的煤一起投入第一混合槽,之后,用锤头式第二粉碎机以570rmp进行粉碎(第二粉碎工序)。分别用多台锤头式第三粉碎机以600rmp粉碎处理剩余的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第三粉碎工序),和筛分并粉碎处理后的非微粘结煤一起在输送机上混合,装入炼焦炉中,制造焦炭(本发明例)。作为比较例1,是利用以往的制造方法制造焦炭,即,分别粉碎处理(仅相当于第三粉碎工序)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在输送机上混合,装入炼焦炉中。而且,作为比较例2,除不进行分级工序以外,和上述本发明同样地制造焦炭。
图2中示出了使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装入炼焦炉之前的煤粉(混合煤)的粒度分布。还一并示出了比较例1的不使用分级工序和第一粉碎工序的以往的混合煤的粒度分布。而且,还一并示出了比较例2的仅不使用分级工序的以往的混合煤的粒度分布。当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时,与比较例1和比较例2相比可知,粒度分布变窄,粒径在较理想的0.5~6mm范围内的煤粒增加了。
测定制造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为94.2,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以往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分别为94.0和94.1,与比较例1和2相比,分别提高了0.2%和0.1%。DI30、15是通过JIS K2151的旋转强度试验法以1分钟15转的速度旋转30转(2分钟)测定的转鼓强度。
如果是制造和现有焦炭强度相同的焦炭,非微粘结煤的比例可以从现有的80%、82%增加到85%程度,可以削减焦炭的成本。
实施例2
和实施例1相同,使用图1示出的焦炭制造设备制造焦炭。作为原料煤,使用80%非微粘结煤和20%强粘结煤(HGI:约85,惰性组分量约30%),筛分非微粘结煤中相当于总煤量的30%的非微粘结煤(HGI:约75,惰性组分量约36%)(分级工序),用锤头式第一粉碎机以680rmp粉碎超过6mm的筛上部分煤(第一粉碎工序),将全部粉碎的煤和筛下部分的6mm以下的煤一起投入第一混合槽,之后,用锤头式第二粉碎机以570rmp进行粉碎(第二粉碎工序)。分别用多台锤头式第三粉碎机以600rmp粉碎处理剩余的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第三粉碎工序),和筛分并粉碎处理后的非微粘结煤一起在输送机上混合,装入炼焦炉中,制造焦炭(本发明例)。作为比较例1,是利用以往的制造方法制造焦炭,即,分别粉碎处理(仅相当于第三粉碎工序)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在输送机上混合,装入炼焦炉中。而且,作为比较例2,除不进行分级工序以外,和上述本发明同样地制造焦炭。
测定制造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为94.3,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以往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分别为94.0和94.1,与比较例1和2相比,分别提高了0.3%和0.2%。
如果是制造和现有焦炭强度相同的焦炭,非微粘结煤的比例可以从现有的80%、82%增加到87%,可以削减焦炭的成本。
实施例3
和实施例1相同,使用图1示出的焦炭制造设备制造焦炭。作为原料煤,使用80%非微粘结煤和20%强粘结煤(HGI:约85,惰性组分量约30%),筛分非微粘结煤中相当于总煤量的30%的非微粘结煤(HGI:约75,惰性组分量约22%)(分级工序),用锤头式第一粉碎机以680rmp粉碎超过6mm的筛上部分煤(第一粉碎工序),将全部粉碎的煤和筛下部分的6mm以下的煤一起投入第一混合槽,之后,用锤头式第二粉碎机以570rmp进行粉碎(第二粉碎工序)。分别用多台锤头式第三粉碎机以600rmp粉碎处理剩余的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第三粉碎工序),和筛分并粉碎处理后的非微粘结煤一起在输送机上混合,装入炼焦炉中,制造焦炭(本发明例)。作为比较例1,是利用以往的制造方法制造焦炭,即,分别粉碎处理(仅相当于第三粉碎工序)非微粘结煤和强粘结煤,在输送机上混合,装入炼焦炉中。而且,作为比较例2,除不进行分级工序以外,和上述本发明同样地制造焦炭。
测定制造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为94.1,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以往的焦炭的转鼓强度(DI30/15)分别为94.0和94.05,与比较例1和2相比,分别提高了0.1%和0.05%。
如果是制造和现有焦炭强度相同的焦炭,非微粘结煤的比例可以从现有的80%、81%增加到82%,可以削减焦炭的成本。
工业实用性
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在制造和现有焦炭相同强度的焦炭时,非微粘结煤的比例可以增加到80%以上,能够削减焦炭的成本。

Claims (14)

1.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粉碎的煤和所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与所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一起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2.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和所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3.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所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所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第二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与在所述第二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一起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4.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要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和/或所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将所述煤(X)和所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高硬度煤(X)是指硬球指数在80以下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5.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煤(X)的剩余部分和所述煤(Y)的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高硬度煤(X)是指硬球指数在80以下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6.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和/或所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所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所述煤(X)和所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高硬度煤(X)是指硬球指数在80以下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7.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高硬度煤(X)和比该煤(X)硬度要低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所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分别混合所述煤(X)的剩余部分和所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和分别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所述煤(X)和所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高硬度煤(X)是指硬球指数在80以下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8.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和/或所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将所述煤(X’)和所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是指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9.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煤(X’)的剩余部分和所述煤(Y’)的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之后,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是指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10.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比该煤粒径小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和/或所述煤(X’)的剩余部分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混合所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所述煤(X’)和所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是指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11.一种焦炭的制造方法,是使用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和比该煤(X’)惰性组分量要少的煤(Y’)制造焦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将所述煤(X’)的至少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工序;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工序;混合在该第一粉碎工序中处理的煤和所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工序;和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工序,再通过以下工序进行处理:分别混合所述煤(X’)的剩余部分和所述煤(Y’)的第二混合工序;和分别粉碎该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工序,之后,将所述煤(X’)和所述煤(Y’)装入炼焦炉中,
其中所述惰性组分量多的煤(X’)是指惰性组分量为35%以上的煤,且
其中根据在1~20mm范围内设定的粒径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
12.一种焦炭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机;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在该第一粉碎机中处理的煤、所述小粒径煤和所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混合槽;粉碎在该混合槽混合的煤的粉碎机;和将该粉碎机中处理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
13.一种焦炭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一部分分级成大粒径煤和小粒径煤的分级机;粉碎所述大粒径煤的第一粉碎机;混合在该第一粉碎机中处理的煤和所述小粒径煤的第一混合槽;粉碎在该第一混合槽混合的煤的第二粉碎机;混合所述作为焦炭原料的煤的剩余部分的第二混合槽;粉碎在该第二混合槽中混合的煤的第三粉碎机;和将所述第二粉碎机中处理的煤和所述第三粉碎机中处理的煤输送到炼焦炉的输送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焦炭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粉碎机的粉碎能力大于第二粉碎机的粉碎能力。
CN200580019121XA 2004-09-30 2005-06-28 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Active CN1965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88804 2004-09-30
JP288804/2004 2004-09-30
JP2004318528A JP3874004B2 (ja) 2003-10-31 2004-11-01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JP318528/2004 2004-11-01
PCT/JP2005/012290 WO2006038356A1 (ja) 2004-09-30 2005-06-28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5058A CN1965058A (zh) 2007-05-16
CN1965058B true CN1965058B (zh) 2011-06-01

Family

ID=3614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19121XA Active CN1965058B (zh) 2004-09-30 2005-06-28 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0865223B1 (zh)
CN (1) CN1965058B (zh)
TW (1) TWI285218B (zh)
WO (1) WO20060383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8293B2 (ja) * 2012-02-29 2014-08-27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コークス製造用石炭の調製方法
JP6044708B2 (ja) 2013-04-12 2016-12-14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石炭の風化度の評価方法、風化石炭のコークス化性の評価方法、及び、石炭の風化度の管理方法、並びに、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CN110607184A (zh) * 2018-06-14 2019-12-24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焦炭冷强度的方法
CA3133955C (en) * 2019-03-28 2023-02-14 Jfe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coal mix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k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5387A (zh) * 2000-09-22 2001-02-28 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 炼焦煤热风分级与水分控制备煤工艺
JP2004083849A (ja) * 2002-07-04 2004-03-18 Nippon Steel Corp 高強度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9592A (ja) * 1991-04-08 1992-11-02 Nippon Steel Corp 高炉用コークスの製造法
JPH04335093A (ja) * 1991-05-13 1992-11-24 Nippon Steel Corp 石炭の処理方法
JP4058019B2 (ja) * 2003-04-25 2008-03-05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高強度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4617814B2 (ja) * 2003-10-31 2011-01-2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5387A (zh) * 2000-09-22 2001-02-28 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 炼焦煤热风分级与水分控制备煤工艺
JP2004083849A (ja) * 2002-07-04 2004-03-18 Nippon Steel Corp 高強度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85218B (en) 2007-08-11
TW200610813A (en) 2006-04-01
KR20070034486A (ko) 2007-03-28
KR100865223B1 (ko) 2008-10-23
CN1965058A (zh) 2007-05-16
WO2006038356A1 (ja) 2006-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7310B (zh) 一种fpp磨终粉磨系统工艺流程
CN1965058B (zh) 焦炭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CN1222492C (zh) 具有高耐热冲击性能炭砖的生产方法
JP2006321935A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JP4618219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JP4617814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CN110982548A (zh) 一种炼焦煤料的备煤方法
JP3874004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JP5087911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5686052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KR20200011459A (ko) 소결 플랜트를 작동시키는 방법
JP5151490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CN204564272U (zh) 产品研磨自动筛分装置
CN113637495A (zh) 一种双线配煤控制破碎煤粒径的方法
JP4857603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5434214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4899390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DK153666B (da) Autogen formaling
CN210030479U (zh) 一种原料为电炉镍铁渣的精品机制砂生产系统
JP4830351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JP2001303066A (ja) コークス炉装入用石炭の粒度調整方法
JP7339516B2 (ja) 焼結鉱の製造方法
JP3637838B2 (ja) 冶金用コークス製造過程における石炭の粉砕方法及び冶金用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CN116375371A (zh) 一种粒度分布可调的水泥粉磨系统和方法
JPS58104985A (ja) 冶金用装入炭の調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