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2301A - 底盘结构 - Google Patents

底盘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2301A
CN1962301A CNA2006101384080A CN200610138408A CN1962301A CN 1962301 A CN1962301 A CN 1962301A CN A2006101384080 A CNA2006101384080 A CN A2006101384080A CN 200610138408 A CN200610138408 A CN 200610138408A CN 1962301 A CN1962301 A CN 1962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hassis structure
coupling compoonent
firewall plate
strengthe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84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2301B (zh
Inventor
田中真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755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725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6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2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23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底盘结构,包括:驾驶室前壁板,其把车辆的发动机室与车辆内部分隔开;发动机进气岐管,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空气箱,其沿着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延伸,并且位于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的上方;以及联结构件,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和所述空气箱上,所述联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岐管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上重叠。当车辆外部发生冲击时,上述驾驶室前壁板所受到的冲击通过联结构件传递给空气箱。上述驾驶室前壁板的刚度增大了,使得进气岐管易于破裂,而上述驾驶室前壁板则是受到控制,防止其向车辆内部移动。

Description

底盘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底盘前部结构是公知的。例如,在日本的No.63-188899号公开专利文献中,底盘的前部结构是用来控制驾驶室前壁板,不让它在车辆前部出现冲击时移动到车辆的内部。在发动机机身与驾驶室前壁板之间设置了一个具有液压缓冲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和一根进气歧管,并且在驾驶室前壁板上装有凸块。当车辆前部出现冲击时,这个凸块便撞在进气通道上,把液压缓冲器与进气歧管分开,以防止液压缓冲器撞在驾驶室前壁板上,从而防止驾驶室前壁板移动到车辆内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底盘结构,它比那些公知的结构更能控制驾驶室前壁板,以便当车辆的外部发生冲击时,防止它移动到车辆的内部。
根据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具有发动机的车辆的底盘结构的一个例子,这种底盘结构包括驾驶室前壁板,其把车辆的发动机室与车辆内部分隔开;发动机进气岐管,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空气箱,其沿着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延伸,并且位于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的上方;以及联结构件,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和所述空气箱上,所述联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岐管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上重叠。
根据另一个例子,底盘结构包括:分隔装置,用于把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与位于所述分隔装置后方的车辆内部分隔开;吸气装置,用于将空气吸入发动机中,所述吸气装置布置成从所述分隔装置朝向车辆的前方;以及联结装置,用于连接所述分隔装置和空气箱,所述联结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吸气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车辆宽度的方向上重叠。
上述底盘结构还可以包括驾驶室前壁板,其把发动机室与车辆的内部分隔开;发动机进气岐管,其布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以及联结构件,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上,并且能连接到空气箱上,所述联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岐管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车辆宽度的方向上重叠。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附图中,凡是相同的标号都表示相同零部件。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分解后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联结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纵向断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平面图(包括图4中的A-A断面);
图6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中的进气岐管,其中,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图6A中的B断面图;
图7是当车辆的前部发生冲击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纵向断面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分解后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纵向断面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平面图(包括图9中的C-C断面);
图11是当车辆的前部发生冲击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盘前部结构的纵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果使用上述日本No.63-188899号公开专利文献中的底盘前部结构,虽然能控制液压缓冲器向后移动,但却不能控制分开的进气岐管,它还是会向后移动。因而驾驶室前壁板便会受到进气岐管所施加的力,于是就有不能对驾驶室前壁板进行完全控制的危险,结果,它就可能会向车辆内部移动。
相反,根据本发明的底盘前部结构的实施例,联结构件在该联结构件与进气岐管水平地重叠的位置上,与驾驶室前壁板和空气箱两者连接,当车辆的前部发生撞击时,就能通过该联结构件把驾驶室前壁板所受到的载荷传递给这个空气箱。驾驶室前壁板相对于上述进气岐管的刚度增大,使得更容易使进气岐管破裂。这样,就控制了驾驶室前壁板,防止它移动到车辆内部去。
现在请参阅附图,附图中,底盘前部结构包括驾驶室前壁板3,其把其中安装了发动机18的发动机室1与布置在该驾驶室前壁板后方的车辆内部分隔开。空气箱11位于上述驾驶室前壁板3的上方,而且还水平地向着驾驶室前壁板3的顶部(UP方向)和前方(FR方向)延伸。一根用金属制成的联结构件14连接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
如图4和图5所示,驾驶室前壁板3有一块上前壁4和一块前壁底板5,而竖直的壁板则安装在发动机室1的后端。前壁底板5有一个前构件6和一个后构件7。用于减少噪音的吸音材料8则布置在前构件6与后构件7之间形成的间隙中。
在前构件6的顶端形成了一个安装凸缘6a。这个安装凸缘6a在水平方向上向前弯曲。上述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通过把安装凸缘6a连接在空气箱11的底板12的后边缘的下表面上而联结在一起。
如图1所示,一个竖直延伸的加强部件9使得前壁底板5的中心部分沿着车辆的纵向向后鼓出来,增加了前壁底板5的刚度。如图5所示,在前壁底板5的加强部件9中,形成了向驾驶室前壁板3的后方凹进去的凹槽9a。
上述加强部件9沿着车辆的纵向在发动机18的后方竖直地延伸,并竖直地穿过区域P(图1),当车辆的前部FR出现冲击时,由发动机18所施加的力便在这个区域P推动驾驶室前壁板3。加强部件9的顶端9b就连接在上述空气箱11上。
如图4所示,空气箱11具有构成空气箱11的底部和前壁的空气箱底板12,而在前壁底板5上方延伸的上前壁4形成了空气箱11的后壁,而一个盖住空气箱底板12顶部的盖子构件(图中未表示)和上前壁4,则构成了空气箱11的顶壁。流入车辆内部2中的外部空气流入由空气箱底板12、上前壁4和盖子构件(图中未表示)所形成的腔室。
如图4所示,空气箱底板12是通过把前壁12c连接在底壁12b上而形成的。底壁12b的后端弯曲成曲柄状,形成一个安装凸缘12a。如上所述,驾驶室前壁板3的安装凸缘6a连接在空气箱安装凸缘12a的底面上。前壁12c的顶端向前弯曲,弯曲成向下的角度,形成倾斜壁12d。防风玻璃13安装在这块倾斜壁12d上。
如图1和图2所示,联结构件14具有水平件14a,在其上形成了一对侧壁14d的倾斜件14b,以及竖直件14c。如图4所示,一对侧壁14d的形状,做成与从侧面看到的由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所形成的角部的形状相符。
在水平件14a上装有一个安装凸缘15a,在侧壁14d上形成了安装凸缘15b和15c,而在竖直件14c上形成了一个安装凸缘15d。上述联结构件14则通过把安装凸缘15a和15b点焊在空气箱11上,把安装凸缘15c和15d点焊在驾驶室前壁板3上,而直接连接在驾驶室前壁板3和上述空气箱11上。
安装凸缘15c的一侧点焊在前壁底板5的加强部件9上。通过把联结构件14的一道侧壁设置在加强部件9的凹槽9a内,进一步增强了加强部件9的刚度。上述安装凸缘15d也连接在在凹槽9a的两条边缘之间延伸的前壁底板5上。上述前壁底板5和上述安装凸缘15d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横断面,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加强部件9的刚度。
如图4所示,上述联结构件14的水平件14a连接在空气箱底板12的底壁12b的底面的前端,而联结构件14的竖直件14c则连接在前壁底板5上。安装在联结构件14的倾斜件14b上的侧壁14d,布置在由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所形成的角部。这种结构设计增强了空气箱11的支承刚度和挡风玻璃13的支承刚度。
如图3所示,上述联结构件14是这样连接的,即,如下文所描述的,联结构件14和进气岐管19的至少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重叠。
上述联结构件14是这样连接在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上的:首先用点焊把联结构件14连接在驾驶室前壁板3上;然后用点焊把联结构件14连接在空气箱11上。
与此同时,发动机18是横向设置的,而用树脂制成的上述进气岐管19则沿着车辆的纵向安装在发动机18的后方。即,上述进气岐管19设置在发动机18与驾驶室前壁板3之间,靠近上述驾驶室前壁板3。
请参阅图4~6、图9和图10,上述进气岐管19有许多根为发动机18的每一个汽缸使用的支管部分20,以及收集支管部分20的上游侧端部20c的管状收集器21。支管部分20的下游侧端部(连接进气岐管19和发动机18的端部)20b,则通过一个用于把许多支管部分20收集在一起的安装凸缘22,连接在发动机18的汽缸盖23的后表面上。进气岐管中沿进气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沿进气气流方向的下游侧,就是上游侧和下游侧。
支管部分20弯曲成大致呈U形。U形的开口24朝向车辆的前方,上游侧端部20c设置在顶部,而下游侧端部20b设置在底部。在下游侧端部20b上还设有脆弱部分20a。这个脆弱部分20a是通过把下游侧端部20b的圆周壁20d做成几个薄的台阶而形成的。如图6所示,在下游侧端部20b的顶部,在围绕着圆周壁20d外部的表面上设有台阶20e,通过把圆周壁20d形成朝向顶部的较薄的台阶,就在进气岐管19上形成了脆弱部分20a。在这种结构设计中,进气岐管19就能具有在脆弱部分20a开始的,很容易向前弯曲的顶部。
当车辆的前方FR发生冲击时,发动机18和进气岐管19便随着底盘的变形而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如图4和图5中用虚线所表示的,进气岐管19的后部,具体的说是支管部分20,便与驾驶室前壁板3接触。除此之外,当发动机18和进气岐管19向车辆的后方移动时,进气岐管19会受到驾驶室前壁板3的阻力,并如图7所示,将从脆弱部分20a开始向前弯曲。
于是,进气岐管19或者发动机18便对着驾驶室前壁板3施加一个沿着车辆纵向朝向后方的推力,而由于联结构件14与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连接成一个角度,结果,联结构件14便在空气箱11上施加了一个张力载荷。
联结构件14在这样的位置上与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连接,即,联结构件14和进气岐管19的至少一部分在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上重叠,结果,由车辆的前方FR在冲击时被撞向车辆的后方的进气岐管19施加在驾驶室前壁板3上的载荷,就能够通过联结构件14传递给空气箱11。驾驶室前壁板3相对于进气岐管19的刚度增加,而进气岐管19很容易破裂。因此,就能控制驾驶室前壁板3,使它不移动到车辆内部2中,这样,就有利于把车辆内部2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到这样一的程度,即,能够缩短在车辆内部2造成的压碎长度(crush length)。
联结构件14是用点焊连接在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上的,以便能很容易地调节联结构件14的联结强度。而且,由于联结构件14是直接连接在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这两个构件上的,因而限制了用于联结构件14的元件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还能减轻底盘前部结构的重量。
在上述驾驶室前壁板3上还设有加强部件9,而且驾驶室前壁板3的刚度也增大了,从而能更好地控制驾驶室前壁板3的移动,防止驾驶室前壁板移动到车辆内部2中去。
由于联结构件14的一道侧壁14d处于加强部件9的凹槽9a内,所以增强了加强部件9的刚度。此外,还由联结在驾驶室前壁板3的加强部件9上,在凹槽9a的两条边缘之间延伸的安装托架15d形成了一个封闭横断面的构件。这种结构设计进一步增大了加强部件9的刚度,而又能更好地控制驾驶室前壁板3的变形。
通过把加强部件9安装成竖直地穿过区域P,而驾驶室前壁板3在该区域P内被发动机18的力量所推动而向后延伸,迫使发动机18所产生的推力直接作用在加强部件9上,从而增大了驾驶室前壁板3用的加强部件9的加强效果。
通过把加强部件9的顶端9b连接在空气箱11上,从发动机18传递过来的推力便从加强部件9通过上述顶端分配给空气箱11,从而能更好地控制驾驶室前壁板3,使它不会向后移动到车辆内部2中去。
由于联结构件14是用以上所述的方式连接在加强部件9上的,所以从发动机传递过来的推力能够更加可靠地通过加强部件9和联结构件14传递给空气箱11,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驾驶室前壁板3,使它不会向后移动到车辆内部2中。
联结构件14的水平件14a连接在空气箱底板12的底壁12b的底部表面的前端,而联结构件14的竖直件14c则连接在前壁底板5上。安装在联结构件14的倾斜件14b上的各侧壁14d,都布置在由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所形成的角部,以增强空气箱11的支承刚度和挡风玻璃13的支承刚度。
由于联结构件14的水平件14a连接在空气箱底板12的底壁12b的底部表面上,而联结构件14的竖直件14c则连接在前壁底板5上,并且安装在联结构件14的倾斜件14b上的侧壁14d也设置在由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所形成的角上,因而就能增强空气箱11的支承刚度和挡风玻璃13的支承刚度。这也有利于控制由于挡风玻璃13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
在进气岐管19上设置脆弱部分20a是为了在车辆的前部FR发生冲击时让进气岐管19弯曲,并且能吸收驾驶室前壁板3在此时所受到的载荷。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驾驶室前壁板3,使它不会向后方移动到车辆内部2中。如果联结构件14被迫接触到进气岐管19,则进气岐管19就更容易破裂。
脆弱部分20a设置在与下游侧端部20b连接的端部,即,与发动机18接触从发动机18向驾驶室前壁板3凸出的进气岐管19的底部连接的端部。当弯曲发生时,由于进气岐管19几乎全部都不是牢固地与发动机18联结,所以,能够增大发动机18在对驾驶室前壁板3施加主要推力之前容许退回来的量,从而能够获得这样一种底盘前部结构,在车辆的前部FR发生冲击时,要让这种结构把发动机18所传递过来的推力作用在驾驶室前壁板3上就困难得多。
进气岐管19做成弯曲成大致呈U形,其下游侧端部20b朝下,而上游侧端部20c朝上,而开口24朝向车辆的前部FR。脆弱部分20a设置在下游侧端部20b的圆周壁20d上。当弯曲发生时,至少进气岐管19的一部分能转动着移动到发动机18上方的空间中,于是就能获得这样一种底盘前部结构,它更加难以把发动机18传递过来的推力作用在驾驶室前壁板3上。
与此同时,在围绕着下游侧端部20b的圆周壁20d顶部外面的表面上,设有台阶20e,并且圆周壁20d上的台阶20e做成越靠近顶部越薄。由于脆弱部分20a是在进气岐管19上形成的,所以它很容易形成,并且,由于围绕着圆周壁20d外部的表面形成了薄的台阶,所以就不需要围绕着内部表面再形成台阶的形状,于是,不会对空气在进气岐管19内部的流动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图8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底盘前部结构具有驾驶室前壁板3,空气箱11A,以及联结构件14A。驾驶室前壁板3把装有发动机18等部件的发动机室1与位于驾驶室前壁板3后方的车辆内部2隔开来。空气箱11A位于驾驶室前壁板3的上方,并且水平地向顶部UP和前部FR延伸到超过驾驶室前壁板3。联结构件14A由金属制成,并连接在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A这两个部件上。
本实施例中的空气箱11A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空气箱11不同,它的空气箱底板12A的底壁12bA和前壁12cA是做成整体的。底壁12bA的后端也弯曲成曲柄形状,以便形成一个安装凸缘12aA,并且驾驶室前壁板3的安装凸缘6a结合在该安装凸缘12aA的底面上。前壁12cA的顶端也向前和向下弯曲称一个角度,以形成一道倾斜壁12dA,而挡风玻璃13则安装在这道倾斜壁12dA上。
加强部件9还进一步由用金属制成的加强构件10来加强。如图9所示,这个加强构件10的横断面类似C形,具有竖直壁10a,以及在其上方的顶壁10b和在其下方的底壁10c。顶壁10b和底壁10c都呈与凹槽9a配合的梯形。顶壁10b和底壁10c都插入凹槽9a中,并且加强构件10以在凹槽9a的两条边缘之间延伸的竖直壁10a结合在前壁底板5上。在这样设计的结构中,由前壁底板5和加强构件10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横断面。
在本实施例中,联结构件14A是用金属制成的带状薄板构件,如图8和图9所示,其形状呈曲柄的形状。如图10所示,两条纵向边缘弯曲成钩子形状的横断面,以增加其刚度。
通过用紧固手段,例如螺栓或者点焊,把联结构件14A的两个竖直端结合在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A上,于是就能用上述联结构件14A把驾驶室前壁板3和空气箱11A连接在一起。
联结构件14A用一个托架17安装在空气箱11A上。如图8和图9所示,托架17具有接近于L字形的外形,并具有顶壁17a和挂壁17b。托架17是通过弯曲一块用金属制成的矩形薄板构件而形成的。顶壁17a结合在空气箱底板12A的底壁12bA的底面的前端。联结构件14A和托架17通过把穿过在联结构件14A的顶端上形成的通孔25的螺栓拧紧在安装在托架17的焊接螺母17c上而连接在一起。
联结构件14A和加强构件10还通过把穿过在联结构件14A下端形成的通孔16a的螺栓拧紧在安装在加强构件10上的焊接螺母10d上而连接在一起。这样,联结构件14A便通过加强构件10而结合在前壁板底板5的加强部件9上了。请注意,与加强构件10连接的零件,即联结构件14A的下端和进气岐管19是设置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重叠的位置上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联结构件14A上形成的通孔16a的下部设置了一个插入凸起16b,而在加强构件10的焊接螺母10d的下部设有插入孔10e,所以能把插入凸起16b插入插入孔10e中。这样,就确定了联结构件14A的位置,并将其暂时固定住,结果,就能更加顺利地完成安装工序。
此外,如图2所示,当把联结构件14A的前端连接在空气箱底板12A的底壁12bA的下表面的前端,并通过把联结构件14A的后端连接在加强构件10上而把联结构件14A安装成与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所形成的角部成一个角度时,就增大了空气箱11A的刚度。而且,挡风玻璃13的支承刚度也增大了。
加强构件10结合在加强部件9上,于是就增大了刚度。由于通过把加强构件10结合在在凹槽9a的两条边缘之间延伸的驾驶室前壁板3的加强部件9上,就更进一步增大了加强部件9的刚度,并且还能更可靠地防止驾驶室前壁板3的变形。把联结构件14连接在加强构件10上,并通过加强构件10把联结构件14A连接在加强部件9上,便增大了联结构件14A连接部分的刚度,而且还能更可靠地把冲击载荷传递给空气箱。
由于把联结构件14A连接在空气箱11A的前部,并且与前壁底板5和空气箱11A的角部成角度地延伸,从而能增大空气箱11A和挡风玻璃13的支承刚度。此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还能控制因为挡风玻璃13的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当然,还可以有各种变型。例如,可以用各种方式来改变联结构件的形状、布置的位置、材料等等,而且还可以有各种变化,例如,还可以把加强部件做成带状的薄板构件。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形成进气岐管的脆弱部分,例如,加上切口,利用振动焊接形成连接点等等。此外,虽然以上是结合车辆的前部描述这种结构,但,它也能用于发动机在其它位置,例如,在车辆的后部。
本申请要求2005年11月1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No.2005-326148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此外,以上所描述的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正相反,本发明应该覆盖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各种改进方案和等同结构,其范围应与对本发明的最宽广的解释一致,以便包括所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全部改进方案和等同结构。

Claims (20)

1.一种具有发动机的车辆的底盘结构,包括:
驾驶室前壁板,其把车辆的发动机室与车辆内部分隔开;
发动机进气岐管,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
空气箱,其沿着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延伸,并且位于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的上方;以及
联结构件,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和所述空气箱上,所述联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岐管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与车辆的宽度相对应的方向上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联结构件连接到所述空气箱的对着车辆内部的一侧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联结构件通过点焊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和所述空气箱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结构,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联结构件上的侧壁,
所述侧壁点焊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和所述空气箱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结构,还包括:
沿着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竖直地延伸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把所述联结构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的上部连接到所述空气箱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在所述驾驶室前壁板中形成纵向向后的凸起。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还包括加强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还包括:
沿纵向向后凹进的凹槽,
其中,所述加强构件在所述凹槽的两条边缘之间水平地延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联结构件通过所述加强构件连接到所述加强部件上。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的一个位置上,在该位置,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将接受由于车辆外部的冲击使得发动机向车辆内部移动而产生的推力。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进气岐管包括脆弱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脆弱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岐管与所述发动机相连的一端。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进气岐管大致呈U形,具有上游连接段、下游连接段和沿纵向朝向前方的开口,所述下游连接段在竖直方向上处于所述开口的下方,所述上游连接段在竖直方向上处于所述开口的上方,并且,所述脆弱部分在所述上游连接段上部的圆周壁上。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脆弱部分是在围绕着所述进气岐管圆周壁外部的表面上的台阶,所述围绕着圆周壁的台阶是薄台阶。
16.一种用于车辆的底盘结构,包括:
分隔装置,用于把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与位于所述分隔装置后方的车辆内部分隔开;
吸气装置,用于将空气吸入发动机中,所述吸气装置布置成从所述分隔装置朝向车辆的前方;以及
联结装置,用于连接所述分隔装置和空气箱,所述联结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吸气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车辆宽度的方向上重叠。
17.一种用于车辆的底盘结构,包括:
驾驶室前壁板,其把发动机室与车辆的内部分隔开;
发动机进气岐管,其布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以及
联结构件,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上,并且能连接到空气箱上,所述联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岐管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车辆宽度的方向上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底盘结构,还包括:
沿着所述联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竖直地延伸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把所述联结构件连接到所述驾驶室前壁板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还包括:
沿纵向向着车辆内部凹进去的凹槽;以及
结合在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的加强部件上的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在所述凹槽的两条边缘之间水平地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底盘结构,其中,所述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驾驶室前壁板的一个位置上,在该位置,所述驾驶室前壁板将接受由于车辆外部的冲击使得发动机向车辆内部移动而产生的推力。
CN2006101384080A 2005-11-10 2006-11-10 底盘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2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26148 2005-11-10
JP2005326148 2005-11-10
JP2005-326148 2005-11-10
JP2006275591 2006-10-06
JP2006275591A JP4872586B2 (ja) 2005-11-10 2006-10-06 車体前部構造および連結部材
JP2006-275591 2006-10-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2301A true CN1962301A (zh) 2007-05-16
CN1962301B CN1962301B (zh) 2011-07-20

Family

ID=380815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840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2301B (zh) 2005-11-10 2006-11-10 底盘结构
CNU20062015819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23416Y (zh) 2005-11-10 2006-11-10 底盘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15819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23416Y (zh) 2005-11-10 2006-11-10 底盘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96230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28156B2 (en) 2007-07-28 2012-03-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with forward-arched bulkhead
CN102951206A (zh) * 2011-08-20 2013-03-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车身
CN108463393A (zh) * 2016-01-19 2018-08-28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架的下横梁的加强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0780A (en) * 1985-04-23 1988-06-1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Dash panel configura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2699915B2 (ja) * 1995-03-13 1998-0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28156B2 (en) 2007-07-28 2012-03-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otor vehicle with forward-arched bulkhead
CN101765534B (zh) * 2007-07-28 2012-10-03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向前拱起的前围板的汽车
CN102951206A (zh) * 2011-08-20 2013-03-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车身
CN108463393A (zh) * 2016-01-19 2018-08-28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架的下横梁的加强部件
CN108463393B (zh) * 2016-01-19 2021-01-22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架的下横梁的加强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2301B (zh) 2011-07-20
CN201023416Y (zh) 200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2785B2 (en) Vehicle cowl portion structure
US9381952B2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6237863B1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EP2045170A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KR20120110134A (ko) 서스펜션 서브 프레임
KR20050040734A (ko) 차량용 후드구조
CN11029402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920164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1293537A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KR20130125815A (ko) 앞 차체 구조
CN1105501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流水槽总成及电动汽车
JP2010047076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962301B (zh) 底盘结构
JP2011126365A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711942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02284034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834954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0971290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流水槽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0391317U (zh)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JP5460684B2 (ja) 車体前部
JP6264349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09035106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07671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2255059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