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6485A - 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6485A
CN1936485A CNA2006101540144A CN200610154014A CN1936485A CN 1936485 A CN1936485 A CN 1936485A CN A2006101540144 A CNA2006101540144 A CN A2006101540144A CN 200610154014 A CN200610154014 A CN 200610154014A CN 1936485 A CN1936485 A CN 1936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e lid
carriage
heat exchanger
header tank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540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4859C (zh
Inventor
杉本尚规
真田良一
加藤淳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6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485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485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28D1/0443Combination of units extending one beside or one above the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28F9/002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with fastening means f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托架部分和压紧棘爪部分设置在箱盖上,所述箱盖关闭蒸发器的第一制冷剂总箱的端部。在通过棘爪部分所述棘爪部分被压紧并临时固定到侧板上的状态下,钎焊被执行。因为蒸发器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通过托架部分联接,能够降低联接距离并能够保证蒸发器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之间的适当的紧固强度。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托架的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更特别地,当被应用到用于车辆的具有彼此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热交换器的复合式热交换器时,本发明是有效的。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No.3 591 569的日本专利中披露了具有托架的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根据此在先技术,用于执行热交换的中心部分和用于加强中心部分的侧板通过夹具临时固定,同时托架以从侧板凸出的方式被压紧并临时固定,托架和中心部分通过钎焊彼此一体联接。
此方法消除了用于将托架临时固定到侧板上的例如螺纹连接和焊接的临时固定的步骤,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对通过使多个热交换器彼此结合制造的复合式热交换器的需要近年来已经日益增长。例如,在混合车辆中,需要如下的热交换器:其中,作为用于车辆空调器的冷凝器的热交换器和作为用于冷却驱动电动机的散热器的热交换器相对于气流被并置且彼此结合。
当复合式热交换器以准备根据在先技术的多个热交换器并将每一个热交换器的托架彼此联接的方式生产时,因为每一个托架形成为从薄片状的侧板凸出,邻近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变得很大。
当邻近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变得很大时,且所述距离变大时,因为车辆的振动,托架的偏转量变大,从而邻近热交换器之间的固定强度降低。
因此,为降低邻近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本发明的发明者已经检查了下面的布置:托架设置在用于关闭总箱端部的箱盖上,在所述总箱中进行热交换流体的分散与集中。
根据此构造,以将托架布置在热交换器中的一个的箱盖上并将螺纹孔设置在另一个热交换器的总箱内的方式,通过托架邻近的总箱能够以螺栓的方式直接紧固。从而邻近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能够被减少。
尽管如此,仍然发现:当托架设置在其上的箱盖被压紧并被临时固定在总箱的外周上然后被钎焊时,托架的重量加到托架设置在其上的箱盖上,从而当钎焊材料在熔化的时候被熔化时所述临时固定状态不能够保持,且箱盖从总箱脱落。
通过使用用于将具有托架的箱盖临时固定到总箱上的、增加压紧负荷的压紧/临时固定装置,本问题可以解决,但是总箱可能遭受变形。也可以想出使用螺纹连接或焊接的临时固定装置,但是用于螺纹连接或焊接的加工步骤对于临时固定是必需的,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将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托架的箱盖联接到热交换器上并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在通过将多个热交换器形成为一体而形成的热交换器中,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和其生产方法,所述热交换器能够降低邻近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并保证紧固强度。
本发明已经进一步检验了当托架设置在箱盖上时在箱盖和托架被临时固定(子组装)的状态下箱盖和托架与热交换器的同时联接。
根据此方法,用于实施仅仅连接箱盖和托架的工序能够被去除,且托架能够被设置在箱盖上且不增加生产成本。
然而,当用于压紧和临时固定的棘爪部分等设置在托架24上用于临时固定箱盖和托架时,托架的形状变得更复杂,且在使用期间,因为例如在诸如棘爪部分的特定部分上的应力集中,托架的强度降低。当临时固定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做出时,与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相比,需要更加复杂的生产步骤,从而生产成本增加。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将箱盖临时固定到托架上且不引起托架强度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所述热交换器通过使多个热交换器成为一体而形成,通过使用联接到箱盖上的托架所述热交换器能够保证紧固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中心部分(13),所述中心部分(13)具有供流体流过的多个导管(11);侧板(21),所述侧板(21)布置在所述中心部分(13)的两端侧上并加强所述中心部分(13);一对总箱(14、15),所述一对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导管(11)连通;和箱盖(23、28),所述箱盖(23、2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总箱(14)的端部;其中所述箱盖(23、28)中的至少一个是托架(26)设置在其上的具有托架的箱盖(23);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具有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临时固定装置(25b);在所述箱盖(23)通过所述临时固定装置(25b)临时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状态下,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与所述总箱(14)联接。
根据上述装置,因为具有托架的箱盖(23)具有固定到侧板(21)上的临时固定装置(25b),具有托架的箱盖(23)能够被牢固地联接到侧板(21)上并能够以这种状态被结合到总箱(14)上。
结果,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托架的箱盖(23)能够被联接到热交换器上且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提出一种包括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包括:第一中心部分(13),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具有供第一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一导管(11);侧板(21),所述侧板(21)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的两端侧并加强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一对第一总箱(14、15),所述一对第一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管(11)连通;以及箱盖(23、28),所述箱盖(23、2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第一总箱(14)的端部;其中所述箱盖(23、28)中的至少一个是具有托架且托架(26)设置在其上的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包括:第二中心部分(33),所述第二中心部分(33)具有第二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二导管(31);和一对第二总箱(34、35),所述一对第二总箱(34、3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导管(3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二导管(31)连通;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具有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临时固定装置(25b);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在其被临时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总箱(14)联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通过所述托架(26)相对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彼此平行联接,所述第三流体执行与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根据上述装置,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托架(26)的箱盖(23)能够被联接到第一热交换器(1)上,且以与上述第一特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方式,没有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因为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通过联接到箱盖(23)上的托架(26)联接,通过降低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之间的距离,彼此邻近的第一总箱(14、15)和第二总箱(34、35)能够被紧固且紧固强度能够被保证。
在具有第一和第二特征的热交换器中,临时固定装置可以具体为当其被弯曲时被压紧到侧板(21)的外边缘部分上的棘爪部分(25b)。
因此,当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并被临时固定到侧板(21)的外边缘上时,箱盖(23)能够被容易且牢固地临时固定。换言之,当棘爪部分(25b)弯曲成沿侧板(21)的外边缘延伸时,临时固定能够被做出从而限制箱盖(23)在总箱(14)的轴向方向上和在中心部分(13)的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在具有第二特征的热交换器中,所述临时固定装置是棘爪部分(25b),当其被弯曲时,所述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到所述侧板(21)的外边缘部分上,且所述棘爪部分(25b)可被适当地压紧到所述侧板(21)与所述第一总箱(14)之间的联接部分附近的部分处。
如在后面出现的实施例中解释的,在联接后,由于联接时的热量侧板(21)内出现变形。此变形量在联接部分附近的部分小于侧板(21)的中间侧,所述联接部分在侧板(21)与总箱(14、15)之间。
因此,当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并被临时固定到侧板(21)的在侧板(21)与总箱(14、15)之间的联接部分附近的外边缘上时,箱盖(23)能够被容易和牢固地临时固定,且能够防止由侧板(21)在联接后的变形导致的箱盖(23)的配合位置的偏移。
在此,本发明中的术语“在联接位置(部分)附近”指联接后由于箱盖(23)的配合位置的偏移而导致的钎焊中的质量缺陷不会出现的范围。例如,范围可以在距离侧板(21)和总箱(14)的联接位置5mm内的范围。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一种方法,用于生产具有第二特征的第一热交换器(1),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通过所述临时固定装置(25b)将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临时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和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骤后联接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与所述第一总箱(14)。
根据此方法,在热交换器中具有第二特征的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被生产出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中心部分(13),所述中心部分(13)具有流体流过的多个导管(11);一对总箱(14、15),所述一对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导管(11)连通;和箱盖(23、138),所述箱盖(23、13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总箱(14、15)和端部;托架(136),所述托架(136)与所述箱盖(23、138)中的至少一个联接;和销元件(137),所述销元件(137)用于临时固定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其中所述销元件(137)被压紧并临时固定到形成在所述箱盖(23)内的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形成在所述托架(136)内的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且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在它们被压紧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被联接。
根据上述装置,箱盖(23)和托架(136)通过将销元件(137)压紧到形成在箱盖(23)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形成在托架(136)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被临时固定。因此,临时固定能够被容易地做出且不会使托架(136)的形状更复杂。
结果,箱盖(23)和托架(136)能够被临时固定且不会引起托架(136)强度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提出一种包括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包括:第一中心部分(13),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具有供第一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一导管(11);一对第一总箱(14、15),所述一对第一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管(11)连通;箱盖(23、138),所述箱盖(23、13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第一总箱(14,15)的端部;托架(136),所述托架(136)与所述箱盖(23、138)中的至少一个联接;以及销元件(137),所述销元件(137)用于临时固定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且其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包括:第二中心部分(33),所述第二中心部分(33)具有第二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二导管(31);和一对第二总箱(34、35),所述一对第二总箱(34、3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导管(3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二导管(31)连通;所述销元件(137)被压紧并临时固定到形成在所述箱盖(23)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34b)和形成在所述托架(136)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在它们被压紧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被彼此联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通过所述托架(136)相对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彼此平行联接,所述第三流体执行与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根据此方法,如热交换器的第三特征中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箱盖(23)能够被临时固定到托架(136)上且不会引起托架(136)强度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因为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通过联接到箱盖(23)上的托架(136)彼此联接,通过减少第一热交换器(1)与第二热交换器(2)之间的距离,彼此邻近的第一总箱(14、15)和第二总箱(34、35)能够被紧固并且紧固强度能够被保证。
在具有第三特征和第四特征的热交换器中,箱盖(23、138)可以包含托架(136)没有联接到其上的箱盖(138)。
在此,托架(136)联接到其上的箱盖(23)可以是这样的托架:其通过在托架(136)没有联接到其上的箱盖(138)内设置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而获得。
根据此构造,在托架(136)没有设置在其上的箱盖(138)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模具和在箱盖(23)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模具可以共同使用,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因为基于是否存在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容易区分托架(136)是否被安装,从而能够防止组装误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提出一种热交换器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第一步,将所述销元件(137)压紧并临时固定到形成在所述箱盖(23)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形成在所述托架(136)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和第二步,在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被压紧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联接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
根据此方法,能够生产具有第四特征的热交换器。
附带地,用于表示上述装置的括号中的标号旨在显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要描述的具体装置的关系。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可以被更充分地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总结构视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配合到车辆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箱盖的总体前视图;
图3B和3C是图3A中的箱盖的右视图和俯视图;
图4是沿图3A中所示的箱盖的线B-B的截面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箱盖的总前视图;
图5B是图5A中的箱盖的俯视图;
图6是显示在临时压紧固定之前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7是显示在临时压紧固定之后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8是沿图7中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线D-D的截面视图;
图9是用于解释热交换器在钎焊之后的变形的说明性视图;
图10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箱盖的总前视图;
图10B是图10A中的箱盖的俯视图;
图11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托架的总前视图;
图11B是图11A中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11C是图11A中的托架的右视图;
图12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临时固定的箱盖和托架的总前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俯视图;
图13是沿图12A中的线B′-B′的截面视图;
图1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箱盖的总前视图;
图14B是图14A的俯视图;
图15是显示临时固定状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和
图16是沿图15中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线H′-H′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解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混合车辆的热交换器的总体前视图。此热交换器通过一体地组合冷凝器1和散热器2构成,所述冷凝器1用于散发高温、高压制冷剂的热量,所述高温高压制冷剂由车辆空调器中的压缩机(没有示出)排出,所述散热器2用于电气部件,并用于冷却例如电动机、用于混合车辆的逆变器与发电机(没有示出)的电气装置和部件。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冷凝器1是第一热交换器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是第二热交换器。
首先解释此热交换器的车辆安装状态。所述热交换器与用于如图2中所示的发动机的散热器3联接,并被安装到车辆后侧的如图2中所示的散热器格栅5和罩子4下面的缓冲器加强元件6上。
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构成在大体上相同的平面上,并在气流方向(图2中由箭头A指示的方向)上彼此并置,且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定位在冷凝器1的上面。
热交换器在气流方向上相对于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布置在上游侧,并被安装成当热交换器从气流方向上看时,其与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重叠。用于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空气的电扇7在气流方向上布置在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的下游侧。
其次将解释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附带地,下面解释中的术语“上”和“下”与“前”和“后”以图2中所示的车辆安装状态为基础。
在冷凝器1中,首先,堆积了制冷剂流过的很大数量的制冷剂导管11,用于促进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散热片12布置在邻近的导管11之间。制冷剂导管11和散热片12构成大体矩形的中心部分13。
用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制冷剂导管11的第一制冷剂总箱14和用于收集来自制冷剂导管11的制冷剂的第二制冷剂总箱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制冷剂导管11的两端。
这些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4和15具有与制冷剂导管11的狭缝同样数量的狭缝(没有示出)并通过这些狭缝与所有的制冷剂导管11连通。
用于允许制冷剂流进冷凝器1的制冷剂进口管道16和用于允许制冷剂从冷凝器1流出的制冷剂出口管道17设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上。气体/流体分离器18布置在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外面(在与中心部分13的相对侧)。气体/流体分离器18是能够将气态制冷剂从液态制冷剂中分离并能够存储液体制冷剂的存储器。
附带地,第二制冷剂总箱15和气体/流体分离器18在两个位置通过具有两个通孔19a和19b的板件19彼此连通。通孔19a布置在通孔19b上面。
第一分离器14a在下面位置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内部,且第二分离器15a在与第一分离器14a相同的位置布置在第二制冷剂总箱15内。这些第一和第二分离器14a和15a将中心部分13分成两个热交换部分。
在中心部分13内的第一和第二分离器14a和15a上面的部分是冷凝部分,在所述冷凝部分中从制冷剂进口管道16流进的气态制冷剂被允许与空气热交换并使制冷剂冷凝。从冷凝部分13a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板件19的通孔19a并流进气体/流体分离器18内。
因此,制冷剂进口管道16布置在第一分离器14a的上面且通孔19a布置在第二分离器15a的上面。
在中心部分13中,在第一和第二分离器14a和15a下面的部分是过冷部分13b,所述过冷部分13b用于允许通过通孔19b从气体/流体分离器18流进的液态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并使液态制冷剂过冷。在过冷部分13b冷却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排出口17流出。
为此,制冷剂出口管道17布置在第一分离器14a的下面且通孔19b布置在第二分离器15a的下面。
在此热交换器中,过冷部分13b布置在冷凝部分13a的下面,气体/流体分离器18布置在冷凝部分13a和过冷部分13b的侧面,且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上部从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冷凝部分13a的上端面向上凸出。用于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联接的托架20设置在从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冷凝部分13a的上端面向上凸出的凸出部分上。
与制冷剂导管1平行延伸并加强中心部分13的侧板21在堆积方向上布置在制冷剂导管11的两端。用于将根据此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安装到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上的两个托架22在制冷剂导管11的堆积方向上设置到下侧的侧板21上。
用于关闭各个总箱的两端的箱盖分别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和下端。首先将参照图3和4解释设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上端侧上的箱盖23。
图3A是箱盖23的总前视图,图3B是其右视图,3C是其俯视图。图4是沿图3A中线B-B的截面视图。附带地,图3和4中显示的箱盖23代表在其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上端之前的箱盖23的单个主体。
首先,箱盖23包括箱关闭部分24、盖延伸部分25和托架部分26。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箱盖23是具有托架的箱盖。
箱关闭部分24和盖延伸部分25具有大体上扁平的薄板状形状并一体地构成。箱关闭部分24关闭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盖延伸部分25从箱关闭部分24延伸成与中心部分13上端侧的侧板21叠加,并与侧板21联接。
箱关闭部分24具有用于定位箱盖23和第一制冷剂总箱14并且临时固定它们的定位凸缘24a。定位凸缘24a在三个位置设置成它们能够从外周边侧夹紧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部分。
盖延伸部分25具有用于定位和临时固定箱盖23和侧板21的定位凸缘25a。定位凸缘25a在两个位置设置成它们能够在纵向方向上夹紧侧板21。而且,盖延伸部分25具有棘爪部分25b,所述棘爪部分25b用于在两个位置从纵向方向压紧并临时固定侧板21。
托架部分26用于将冷凝器1联接到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上,并具有与箱关闭部分24联接的联接表面部分26a和用于配合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配合表面部分26b。联接表面部分26a和配合表面部分26b具有这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它们在冷凝器1的前表面侧上大体正交地彼此交叉。如图3B中所示,托架部分26从蒸发器1的侧面看为大体上L形。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箱关闭部分24具有用于销压紧(caulking)的通孔24b且托架部分26具有用于销压紧的通孔26c。被插入这些通孔24b和26c内的销27被施加载荷并且从竖直方向被压紧,从而联接箱关闭部分24和托架部分26。
在此实施例中尽管箱关闭部分24和托架部分26被压紧且通过销27被联接,但是箱关闭部分24和托架26可以通过其它装置联接。而且,箱关闭部分24和托架26可以通过例如切削加工一体构成。
其次将参照图5解释设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下端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的箱盖28。每一个箱盖28仅仅关闭各个制冷剂总箱的端部。
图5A是箱盖28的总前视图,且图5B是其俯视图。箱盖28包括与箱盖23相似的箱关闭部分28a和盖延伸部分28b,但是不具有托架部分。附带地,图5中的箱盖28代表在其设置在制冷剂总箱之前的箱盖28的单个主体。
箱关闭部分28a类似于箱盖23在三个位置具有定位凸缘28c,但是不具有用于压紧销的通孔。而且,盖延伸部分28b具有与箱盖23的定位凸缘相似的定位凸缘28d,但是不具有用于从纵向方向压紧并临时固定到侧板21上的棘爪部分。
冷凝器1具有上述构造。在此实施例中,冷凝器1的所有组成构件由铝合金形成并通过钎焊(brazing)一体联接。
在此,术语“钎焊”指使用钎焊材料或焊料且不熔化基体金属的焊接工艺。通过使用填充金属(钎焊材料)在高于450℃的熔点处的焊接,特别被称为“钎焊”,而通过使用填充金属(钎焊材料)在低于450℃的熔点处的连接,特别被称为“软焊(soldering)”。在此实施例中,“软焊”用于后面要描述的一体联接。
其次,在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中,冷却水流过的很大量数量的冷却水导管31被堆积且用于提高冷却水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散热片32布置在邻近冷却导管31之间。冷却水导管31和散热片32一起构成大体上矩形的中心部分33。
用于将冷却水分配到冷却水导管31的第一冷却水总箱34和用于收集来自冷却水导管31的冷却水的第二冷却水总箱3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冷却水导管11的两端,且每一个与所有冷却水导管31连通。
这些第一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4和35具有与冷却水导管31的狭缝同样数量的狭缝(没有示出)并通过这些狭缝与所有的冷却水导管31连通。
用于允许冷却水流进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冷却水进口管道36设置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内,用于允许冷却水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内部流出的冷却水出口管道37和空气排出阀38设置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上。
用于通过冷凝器1的箱盖23的托架部分26将冷凝器1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联接的螺纹孔(没有示出)设置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的下面。用于通过冷凝器1的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托架20将冷凝器1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联接的螺纹孔(没有示出)设置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的下面。
与冷却水导管31平行延伸并加强中心部分33的侧板39在堆积方向上布置在冷却水导管31的两端。用于将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安装到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上的两个装配托架40沿堆积方向布置冷却水导管31上侧的侧板39上。
用于关闭各个总箱的两端的箱盖(没有示出)分别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4和35的上端和下端。
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具有上述构造。在此实施例中,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所有组成构件由铝合金形成并以与冷凝器1相同的方式通过钎焊一体联接。在此实施例中,组成构件如后面所述的通过钎焊一体联接。
穿透通过箱盖23的托架部分26的螺栓41紧固到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内的螺纹孔内,且穿透通过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托架20的螺栓42被进一步紧固到形成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螺纹孔内,从而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能够被结合在一起。
具有上述构造的热交换器如图2中所示安装到车辆上。当电扇7运行且空气被允许从散热器格栅5流进发动机室内时,流动空气流过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
在此示例中,冷凝器1使从压缩机喷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以冷却和冷凝制冷剂。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使冷却水与空气热交换并冷却冷却水,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在冷却电气部件后升高。
其次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生产过程。蒸发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被分别制造并然后被如上所述的彼此一体连接。因此,将首先解释蒸发器1的生产过程。
在蒸发器1的生产过程中,以将很大数量的制冷剂导管11插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4和15的狭缝孔内并将散热片12夹入制冷剂导管11之间的方式,冷凝器1被组装。
侧板21被布置在通过侧板21的最上一级的制冷剂导管11上,且侧板21也布置在通过散热片12的最下一级的制冷剂导管11的下面。侧板21如图9中所示通过线43临时固定以防它们在竖直方向上偏离。附带地,图9解释了在后面将描述的钎焊之后蒸发器的变形且没有表现在此条件下的临时固定状态。
制冷剂进口管道16和制冷剂出口管道17通过在预先形成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内的通孔位置处压紧(caulking)而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上。第一分离器14a临时固定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内部的预定位置。
另一方面,板件19和气体/流体分离器18通过压紧临时固定到第二制冷剂总箱15上从而与预先设置在第二制冷剂总箱15内的通孔位置紧密配合。
而且,用于配合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的托架22通过压紧临时固定到下侧的侧板21上。
在此状态中,所有的构件通过专用的夹具从左右两侧被保持以防它们偏离。箱盖23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且箱盖28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下端以及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和下端。
更具体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通过箱盖23的定位凸缘24夹紧,且侧板21通过定位凸缘25a被夹紧并被临时压紧以便固定。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4和15的上端和下端通过箱盖28的定位凸缘28c被夹紧,且侧板21通过定位凸缘28d被夹紧并被临时压紧以便固定。
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上边缘的箱盖23的棘爪部分25b被压紧(caulk)到侧板21上。图6和7显示了放大的与箱盖23邻近的部分(图1中的C部分),藉此图6显示了在压紧之前的棘爪部分25b且图7显示了压紧之后的棘爪部分25b。虚线代表仅供参考的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而且,图8是沿图7中的线D-D的截面视图,并显示了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后的状态。
如图8中所示,棘爪部分25b弯曲成沿侧板21的外边缘形状在侧板21下面延伸并被压紧。结果,箱盖23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轴向方向和在中心部分13的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能够被限制,且通过压紧的临时固定强度大于通过定位凸缘24a和25a的临时固定变得可能。
附带地,根据此实施例的冷凝器1通过线43临时固定。每一个组成构件用预定的拉力临时固定,且甚至当其在钎焊期间被加热而遭受热膨胀时,每一个组成构件也能够保持临时固定状态。
结果,当每一个组成构件在钎焊之后被冷却并遭受收缩时,收缩量变得不同。换言之,在由线43限制的部分与没有由线43限制的部分之间收缩量不同。例如,此实施例的蒸发器1的在热交换器的中间侧的部分收缩成在由箭头表示的F和G的方向上凹入。图9中的虚线代表变形之前的形状,而实线代表变形之后的形状。
在由线43限制的部分的收缩量由于线43的约束力变得大于膨胀量。因此,当箱盖23临时固定在侧板21的中间侧上时,因为钎焊之后侧板21的变形,箱盖23的定位误差很容易发生。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棘爪部分25b的压紧位置设置到距离侧板21与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结合部分5mm以内的位置。详细地,图7中显示的距离E,即从侧板21与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结合部分到棘爪25b的中心位置的距离,最好为5mm或更小。
在此状态中,所有的组成构件通过加热装置被加热到约600℃,以熔化预先包覆在每一个组成构件表面的钎焊材料。当冷却被执行直到钎焊材料固化时,组成构件被一体地钎焊且蒸发器1被生产出来。
其次,在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生产过程中,很大数量的冷却水导管31以与冷凝器1的生产过程中相同的方式被配合进入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狭缝孔内,且散热片32被夹在邻近冷却水导管31之间以组装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
侧板39被布置在通过散热片32的最上一级的冷却水导管31上,且侧板39也布置在通过散热片32的最下一级的冷却水导管31的下面。以与蒸发器1中相同的方式,这些元件通过线固定以防它们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冷却水进口管道36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内的连通孔的位置,且冷却水出口管道37和空气排出阀38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形成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连通孔的位置。
用于配合到发动机散热器3上的托架22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上端侧的侧板39上。在此状态中,侧板39通过专用的夹具在左右两侧被固定以防其偏离。
其次,用于第一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4和35的箱盖以与冷凝器1相同的方式临时固定到第一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4和35的上端和下端。每一个组成构件在此状态中被钎焊从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被生产出来。
其次,如上所述彼此分开生产的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通过紧固螺栓41和螺栓42被彼此联接,所述螺栓41穿过箱盖23的托架部分26到达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内的螺纹孔,所述螺栓42穿过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托架20到达形成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螺纹孔。以此方式根据此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被生产出来。
在根据此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冷凝器1中,设置在箱盖23上的棘爪部分25b如上所述的坚固地临时固定成围绕侧板21的外周边侧。因此,箱盖23的临时固定状态能够在钎焊时被保持且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且箱盖23能够被结合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
棘爪部分25b临时固定到在侧板21与第一制冷剂总箱14之间的结合部分附近的、钎焊之后变形量很小的部分。结果,箱盖23在钎焊之后的定位误差能够被防止。从而,例如托架部分26的定位误差的钎焊质量缺陷以及从箱盖23与第一制冷剂总箱14之间的结合部分的液体泄漏能够被有效地防止。
而且,在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附近的总箱通过设置在箱盖23上的托架部分26被彼此紧固。结果,缩短冷凝器1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之间的距离并保证紧固强度变得可能。
其次将解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10A是箱盖23的总前视图,且图10B是其俯视图。附带地,图10A和10B中所示的箱盖23代表在其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侧之前的单个主体。箱盖23关闭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部分,且用于配合的托架136结合到箱盖23上。
箱盖23包括箱关闭部分134和盖延伸部分135。箱关闭部分134和盖延伸部分135一体构成为大体上扁平的薄板状形状。箱关闭部分134关闭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盖延伸部分135从箱关闭部分134延伸成与在中心部分13的上端侧的侧板21叠加,并与侧板21联接。
箱关闭部分134具有用于定位箱盖23和第一制冷剂总箱14并且临时固定它们的定位凸缘134a。定位凸缘134a在三个位置设置成它们能够从外周边侧夹紧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部分。作为被后面出现的销元件137压紧的通孔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在箱关闭部分134的大体上中间处形成。
盖延伸部分135具有用于定位和临时固定箱盖23和侧板21的定位凸缘135a。定位凸缘135a在两个位置设置成它们能够从纵向方向夹紧侧板21。而且,盖延伸部分135具有棘爪部分135b,所述棘爪部分135b用于在两个位置从纵向方向压紧并临时固定侧板21。
其次将参照图11解释设置在盖23的箱关闭部分134上部的托架136。图11A是托架136的总前视图,图11B是其俯视图,图11C是其右视图。附带地,图11中所示的托架136代表在其被设置在箱盖23上之前的托架136的单个主体。
托架部分136用于将冷凝器1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联接,并具有与箱关闭部分134联接的联接表面部分136a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配合到其上的配合表面部分136b。联接表面部分136a具有作为被后面出现的销元件137压紧的通孔的销临时固定孔136c。
联接表面部分136a和配合表面部分136b具有这样的位置关系从而它们在冷凝器1的前表面侧上大体上正交地彼此交叉。如图11C中所示,托架部分136从蒸发器1的侧面看为大体上L形。
在此实施例中,在如后面将描述的临时固定(子组装状态)状态中,箱盖23和托架136彼此联接。下面将参照图12和13解释箱盖23和托架136的临时固定。图12A是在临时固定状态的箱盖23和托架136的总前视图,图12B是其俯视图,图13是沿图12A中的线B′-B′的截面视图。
附带地,图13中的虚线供参考地代表通过托架136彼此联接的蒸发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之间的位置关系。
当销元件137如图13中所示被压紧时,箱盖23和托架136被临时固定。更具体地,销元件137被插入箱盖23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并被插入托架136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且在此状态下,负载在销元件137的竖直方向上在端部处从外周边侧被施加,从而销元件137经受塑性变形并被临时固定。
因为在此实施例中负载从箭头C′、D′、E′和F′指示的方向上被施加到销元件137上,销元件137能够同时压紧并临时固定箱盖23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托架136的销临时固定孔136c。
其次将参照图14解释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下端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和下端的箱盖138。图14A是箱盖138的总前视图,且图14B是其俯视图。附带地,图14中所示的箱盖138代表在其配合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下端和配合到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和下端之前的单个主体状态的箱盖138。
箱盖138关闭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下端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和下端。然而,用于配合的托架没有被联接。
箱盖138包括箱关闭部分138a和盖延伸部分138b。箱关闭部分138a以与箱盖23的箱关闭部分134相同的方式在三个位置具有定位凸缘部分138c,但是不具有销临时固定孔部分。
盖延伸部分138b具有与箱盖23的盖延伸部分135完全相同的构造,并包括用于定位和临时固定的定位凸缘138d以及用于压紧和临时固定的棘爪部分139。因此,箱盖23和箱盖138仅在它们是否具有销临时固定孔部分上彼此不同。换言之,箱盖23通过将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设置到箱盖138上形成。
冷凝器1具有上述构造且冷凝器1的所有组成构件由铝合金形成并通过钎焊一体联接。
其次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生产过程。蒸发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分开制造并然后被如上所述地彼此一体连接。因此,将首先解释蒸发器1的生产过程。
在蒸发器1的生产过程中,以将很大数量的制冷剂导管11插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4和15的狭缝孔内并将散热片12夹入制冷剂导管11之间的方式,冷凝器1被组装。侧板21被布置在通过散热片12的最上一级的制冷剂导管11上,且侧板21也布置在通过散热片12的最下一级的制冷剂导管11的下面。
在此状态中,线(夹具)从侧板21的外周边侧以预定的拉力被缠绕,且被临时固定以防止在竖直方向上偏离。
制冷剂进口管道16和制冷剂出口管道17在预先形成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内的通孔位置处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第一分离器14a临时固定在第一制冷剂总箱14内部的预定位置处。
另一方面,板件19和气体/流体分离器18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第二制冷剂总箱15上,从而与预先设置在第二制冷剂总箱15内的通孔位置紧密配合。第二分离器15a临时固定在第二制冷剂总箱15内部的预定位置处。而且,用于配合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的托架22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在下侧的侧板21上。
在此状态下,所有的构件从左右两侧通过专用的夹具被保持以防它们偏离。与上述生产步骤同时,箱盖23和托架136通过如上已经所述的销元件137被组装到子组件中。在箱盖23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之前的任何时间,此子组件的形成可以被执行。
其次,箱盖23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且箱盖138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下端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5的上端和下端。
更具体地,如图15和16中所示,箱盖23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图15是在箱盖23附近的部分(图1中的C部分)的放大视图,且虚线部分代表供参考被显示的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图16是沿图15中线H′-H′的截面视图。
首先,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被箱盖23的定位凸缘134a夹紧,且侧板21被定位凸缘135a夹紧。而且,如图16中所示,棘爪部分135b被压紧从而沿侧板21的外边缘形状在侧板21下面延伸。棘爪部分135b实现了比当夹紧是仅仅通过定位凸缘134a和135a完成时更坚固的临时固定。
至于箱盖138,同样,总箱14和15的端部以及侧板21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被定位凸缘138c和138d定位,且箱盖138被棘爪部分139压紧并临时固定到侧板21上。
在此状态中,整个组成构件被加热装置加热到约600℃以熔化预先包覆在每一个组成构件表面的钎焊材料。当冷却被执行直到钎焊材料再次固化时,组成构件被一体地钎焊接且蒸发器1被生产出来。
附带地,钎焊材料以约0.15mm的厚度包覆在托架136的联接表面部分136a的箱关闭部分134的侧面上,且钎焊材料以约0.075mm的厚度包覆在箱盖23的托架136的联接表面部分136a的侧面上。如此,箱盖23和托架136能够被令人满意地钎焊。
其次,在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将很大数量的冷却水导管31插入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狭缝孔内且将散热片32夹在冷却水导管31之间,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被组装。这些元件以与蒸发器1相同的方式通过线被临时固定以防它们在竖直方向上偏离。
制冷剂进口管道36在预先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内的通孔位置处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冷却水总箱34上,且冷却水出口管道37和空气排出阀38在预先形成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通孔位置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第二冷却水总箱35上。
用于配合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的托架40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到在上端侧的侧板39上。在此状态下中,元件通过专用的夹具从左右两侧被保持以防止偏离。
其次,用于第一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4和35的箱盖以与冷凝器1相同的方式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和第二冷却水总箱34和35的上端和下端。在此状态中,每一个组成构件被钎焊且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被生产出来。
其次,如上所述分开生产的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通过紧固螺栓41和螺栓42结合为一体,所述螺栓41穿透通过箱盖23的托架部分138到达形成在第一冷却水总箱34内的螺纹孔,所述螺栓42穿透通过托架20到达形成在第二冷却水总箱35内的螺纹孔。以此方式根据此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被生产出来。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中,托架136通过销元件137临时固定到其上的箱盖23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14的上端并同时与蒸发器1钎焊。因此,托架136能够被设置在箱盖23上且没有引起蒸发器1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托架136和箱盖23通过压紧销元件137被临时固定(子装配)。因此能够进行临时固定且没有使托架的结构复杂化并且没有引起强度的降低,同时临时固定需要的成本的增加也被限制。
通过在箱盖138内形成临时固定孔134b箱盖23被获得。因此,用于生产箱盖23的模具和用于生产箱盖138的模具能够共同使用,且生产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而且,通过存在或缺少销临时固定孔使箱盖23和箱盖138能够被容易地区分。
而且,托架136布置在箱盖23上,且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邻近的总箱通过托架136被彼此紧固。因此,冷凝器1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之间的距离能够被降低且紧固强度能够被保证。
最后将解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1)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使具有彼此联接的冷凝器1和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的多个热交换器形成一体的方式形成的热交换器的示例已经被解释。然而,多个热交换器的结合不限于此。例如,热交换器可以是使冷凝器1与用于冷却油的冷油器形成为一体的热交换器。
(2)前述实施例采用用于过冷用于冷凝器1的液态制冷剂的辅助冷却式冷凝器,但是也可以使用不具有过冷部分13b和气体/流体分离器18的冷凝器。
(3)在前述实施例中,其中托架24被临时固定到第一制冷剂总箱的仅仅上端上的箱盖23被联接,但是具有托架的箱盖临时固定到其上的部分不限于第一制冷剂总箱的上端。
当蒸发器1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等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时,例如,具有临时固定到其上的托架的箱盖被联接,且蒸发器1与用于电气部件的散热器2可以通过利用这两个托架形成为一体。
而且,具有临时固定到其上的托架的箱盖可以联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总箱14和15的下端。冷凝器1和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3可以通过使用这两个托架联接。它们也可以被用作用于直接固定到车辆上的托架。
(4)在前述实施例中,例如制冷剂进口管道16和制冷剂出口管道17的组成构件首先被临时固定然后被一体钎焊,但是组成构件不限于使用在前述实施例中的那些。那些基于热交换器的种类和应用而变得必要以及能够钎焊的组成构件可以通过压紧被临时固定并可以然后被一体地钎焊。
(5)前述实施例代表本发明应用到用于车辆的热交换器上的示例,但是本发明能够应用到一般意义上的热交换器且不限于车辆热交换器,只要它们与本发明的要旨一致。
尽管已经通过参照为说明目的选择的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以下应该是明显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对其做出很多修改。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中心部分(13),所述中心部分(13)具有供流体流过的多个导管(11);
侧板(21),所述侧板(21)布置在所述中心部分(13)的两端侧上并加强所述中心部分(13);
一对总箱(14、15),所述一对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导管(11)连通;和
箱盖(23、28),所述箱盖(23、2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总箱(14)的端部;
其中所述箱盖(23、28)中的至少一个是托架(26)设置在其上的具有托架的箱盖(23);
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具有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临时固定装置(25b);和
在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通过所述临时固定装置(25b)临时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状态下,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与所述总箱(14)联接。
2、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包括:
第一中心部分(13),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具有供第一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一导管(11);
侧板(21),所述侧板(21)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的两端侧并加强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
一对第一总箱(14、15),所述一对第一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管(11)连通;和
箱盖(23、28),所述箱盖(23、2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第一总箱(14)的端部;
其中所述箱盖(23、28)中的至少一个是托架(26)设置在其上的具有托架的箱盖(23);以及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包括:
第二中心部分(33),所述第二中心部分(33)具有供第二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二导管(31);和
一对第二总箱(34、35),所述一对第二总箱(34、3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导管(3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二导管(31)连通;
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具有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临时固定装置(25b);
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在其被临时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总箱(14)联接;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通过所述托架(26)相对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彼此平行联接,所述第三流体执行与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的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临时固定装置是棘爪部分(25b),当所述棘爪部分(25b)被弯曲时,所述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到所述侧板(21)的外边缘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临时固定装置是棘爪部分(25b),当所述棘爪部分(25b)被弯曲时,所述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到所述侧板(21)的外边缘部分上,且所述棘爪部分(25b)被压紧到所述侧板(21)与所述第一总箱(14)之间的联接部分附近的部分处。
5、一种方法,用于生产权利要求2中限定的第一热交换器(1),包括:
第一步,通过所述临时固定装置(25b)将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临时固定到所述侧板(21)上;和
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骤后联接所述具有托架的箱盖(23)与所述第一总箱(14)。
6、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中心部分(13),所述中心部分(13)具有供流体流过的多个导管(11);
一对总箱(14、15),所述一对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导管(11)连通;和
箱盖(23、138),所述箱盖(23、13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总箱(14、15)的端部;
托架(136),所述托架(136)与所述箱盖(23、138)中的至少一个联接;和
销元件(137),所述销元件(137)用于临时固定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
其中所述销元件(137)被压紧并临时固定到形成在所述箱盖(23)内的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形成在所述托架(136)内的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且
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在它们被压紧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被联接。
7、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交换器(1)和第二热交换器(2),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包括:
第一中心部分(13),所述第一中心部分(13)具有供第一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一导管(11);
一对第一总箱(14、15),所述一对第一总箱(14、1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导管(1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一导管(11)连通;
箱盖(23、138),所述箱盖(23、138)在纵向方向上关闭所述第一总箱(14)的端部;
托架(136),所述托架(136)与所述箱盖(23、138)中的至少一个联接;和
销元件(137),所述销元件(137)用于临时固定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且
其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包括:
第二中心部分(33),所述第二中心部分(33)具有供第二流体流过的多个第二导管(31);和
一对第二总箱(34、35),所述一对第二总箱(34、35)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二导管(31)的两端侧上并与所述第二导管(31)连通;
所述销元件(137)被压紧并临时固定到形成在所述箱盖(23)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形成在所述托架(136)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
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在它们被压紧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被彼此联接;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通过所述托架(136)相对于第三流体的流动方向彼此平行联接,所述第三流体执行与所述第一流体与所述第二流体的热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箱盖(23、138)包括所述托架(136)没有联接到其上的箱盖(138)。
9、一种方法,用于生产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第一步,将所述销元件(137)压紧并临时固定到形成在所述箱盖(23)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4b)和形成在所述托架(136)内的销临时固定孔部分(136c)上;和
第二步,在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被压紧并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联接所述箱盖(23)和所述托架(136)。
CNB2006101540144A 2005-09-20 2006-09-19 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85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1605A JP4682765B2 (ja) 2005-09-20 2005-09-20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05271605 2005-09-20
JP2005279994 2005-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485A true CN1936485A (zh) 2007-03-28
CN100554859C CN100554859C (zh) 2009-10-28

Family

ID=3795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5401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859C (zh) 2005-09-20 2006-09-19 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82765B2 (zh)
CN (1) CN100554859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5477A (zh) * 2012-12-20 2015-10-21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瓶子的紧固夹子、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空气调节回路冷凝器瓶子的紧固夹子
EP3527799A1 (en) * 2018-02-20 2019-08-21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ameless cooling modu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2258B2 (ja) * 2010-02-16 2015-06-1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JP5622414B2 (ja) * 2010-03-29 2014-11-12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8587U (zh) * 1989-08-23 1991-04-15
JPH04115281U (ja) * 1991-03-12 1992-10-13 カルソニツク株式会社 一体型アルミニウム製熱交換器
JPH07120189A (ja) * 1993-10-28 1995-05-12 Nippondenso Co Ltd 熱交換器
JP2005003265A (ja) * 2003-06-11 2005-01-06 Denso Corp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40463A (ja) * 2003-11-10 2005-06-02 Denso Corp 熱交換器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5477A (zh) * 2012-12-20 2015-10-21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瓶子的紧固夹子、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空气调节回路冷凝器瓶子的紧固夹子
EP3527799A1 (en) * 2018-02-20 2019-08-21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ameless cooling module
US11230968B2 (en) 2018-02-20 2022-01-25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ameless cooling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82765B2 (ja) 2011-05-11
JP2007085573A (ja) 2007-04-05
CN100554859C (zh)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1295C (zh) 换热器
JP4779641B2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CN101652623B (zh) 热交换器,废气循环系统,增压空气供给增压气体系统和热交换器的使用
CA2364497C (en) Welded heat exchanger with grommet construction
JP4062775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JP5903233B2 (ja) 蓄熱材容器の製造方法
JP5891102B2 (ja) 蓄熱機能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0281B2 (ja) 蓄熱機能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98995B2 (ja) カーエアコン用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3061137A5 (zh)
CN100554859C (zh) 热交换器及其生产方法
US5345674A (en) Heat exchanger
JP4082073B2 (ja)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配管接合構造
CN1739000B (zh) 具有连接集流管的连接法兰的热交换器
CN101120224A (zh) 为热交换器容纳流体的箱,特别是用于热交换器组件的热交换器,特别是以单芯体为形式的热交换器组件
JP2008175508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JP4725269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00516478C (zh) 用于中间冷却器的出口/入口管道结构
JP4103751B2 (ja) 熱交換器の車両搭載構造
JP2000304489A (ja) 熱交換器及び放熱器
JP3840736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H08121985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03004338A (ja) 熱交換器
JP4328112B2 (ja) 熱交換器
EP3757503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